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0TMR-DWI与DCE-MR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向凤选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术前行DCE-MRI与DW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40例,应用3.0TPHILIPS-B8ED531及其配备的专用线圈分别进行常规T1WI及T2WI成像,DWI采用SE-EPI序列,ADC值降低DWI信号增高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依据之一.DCE-MRI采用三维快速成像技术,并对感兴趣区(RIO)绘制TIC曲线,并把Ⅰ型作为良性病变的诊断依据,把Ⅱ、Ⅲ型曲线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依据.

  • MRI联合MRCP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秀芹;史朴军;狄玉进

    目的 探讨常规MR、动态增强扫描(THRIVE)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证实的1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均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MRCP检查.结果 胰腺弥漫性受累(12/18),胰头局限性肿块( 4/18),胰体尾部受累(4/18);12例可见“假包膜”征.MRCP:14例胆总管胰腺段狭窄,13例见胰管局限性或弥漫性狭窄,4例主胰管未见显示;动态增强后病变区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常规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MRCP的联合应用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影像学结果对临床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

  • 全方位护理干预对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患者检查结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陕梦迪;高洁

    目的 研究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方法 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围扫描期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检查成功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伪影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可提高图像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 螺旋CT诊断肺癌的可行性与影像学表现探究

    作者:金丹;包权

    目的:探究螺旋CT诊断肺癌的可行性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周围型肺癌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证实,分析所有患者采取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其病变部位分布位置包括右肺上、中、下叶及左肺上、下叶.其病变形态主要为类圆形,有35例.分析其病灶周围改变,其中20例患者存在胸膜凹陷征,10例患者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9例患者存在血管集束征,7例患者有胸水形成,1例患者临近胸膜增厚.结论:采用螺旋CT对肺癌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对患者的各种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患者病变分布位置、病变形态及病变周围改变状况,从而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 DWI及MRI动态增强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彭保成;李振玉;刘斌;牛永超;孙长录

    目的:探讨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这一时期来我院乳腺科就诊的并经过病理确诊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资料,后比较MRI、DWI以及两者联合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病变的特异性为90.1%,敏感性为95.2%,准确性为9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90.1%,与单独的依靠MRI或者DWI成像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两种诊断技术联合用于临床诊断乳腺病变一方面能较好地弥补因ADC重叠部分与平台期带来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为临床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诊断依据.

  • DWI联合3D-VIBE序列动态增强MRI扫描对卵巢癌分期的研究

    作者:罗平;龙艳;高志霖;谢忆坚;邓开闯;严钰玺;王代顺

    目的:探讨并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在卵巢癌分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38例术前均行M R I弥散加权成像及3D-V I B 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且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A组(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及B组(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两组对诊断及分期的符合率.结果:A组对卵巢癌的诊断符合率为86.8%(33/38),B组为92.1%(35/38),B组优于A组(χ2=2.2027,P<0.05).A组分期诊断准确性为84.2%(32/38),B组分期诊断准确性为92.1(35/38),B组优于A组(χ2=3.0964,P<0.05);B组对子宫、输卵管、其它盆腔组织、腹膜及网膜种植、淋巴结转移病灶数目的诊断敏感度高于A组;A组对卵巢癌转移病灶数目的诊断总符合率为86.6%(232/268)明显低于B组的92.2%(247/268)(χ2=15.1440,P<0.05).结论:MRI对卵巢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平扫+DWI序列相比,MRI平扫+DWI+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癌的定性及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更高.

  • 动态增强MRI与磁共振DWI对乳腺肿物病变的鉴别诊断分析

    作者:朱星星

    目的:研究并比较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肿物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肿物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动态增强MRI扫描、DWI扫描,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MRI、DWI对乳腺肿物病变良恶性的诊断结果,并按照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恶性组,比较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动态增强MRI与DWI对乳腺肿物病变良恶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恶性组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比较,恶性组均低于良性组(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DWI均可对乳腺肿物病变性质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可作为乳腺肿物病变术前诊断首选方法.

  • MR(3.0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晓凤

    目的:对3.0T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分析诊断前列腺癌,特别是中央腺体癌的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择自2014年5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收的患者行前列腺癌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过前列腺根治术后病理证实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前列腺相应部位的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Kep)、速率常数(Ve)进行测量.结果:所有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各区Ktrans、Kep、Ve值比较前列腺区高于非癌区,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DCE-MRI定量分析对诊断前列腺癌具有可行性,且有利于前列腺癌灶的诊断.

  • 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孙志刚

    目的:分析在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的效果.方法:选在我院治疗的16例肾癌患者,其中7例患者为乳头状肾细胞癌,9例患者为嫌色细胞肾癌,全部患者都采取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诊断效果.结果:将两种肾癌病人ACT值进行比较,比较发现数值差距比较大,在进行基本对比后发现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皮髓质期乳头状细胞癌I型ACT值是(26.41±8.13)Hu,乳头状细胞癌Ⅱ型是(35.52±8.57)Hu,数值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比较显示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肾癌鉴别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楚了解患者各项指标数据,值得应用.

  • 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学文

    目的:研究分析在良恶性肺结核的鉴别中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根据对患者的扫描结果,建立起时间-密度曲线,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将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核瘤相比较,小肺癌、炎性结节中的血容量、血流量、表面渗透系数明显要高(P<0.05);在进行增强扫描后,结核瘤的CT值明显低于小肺癌、炎性结节(P<0.05),同时小肺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炎性结节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结核瘤组则较为平缓.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在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中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 LAVA技术在宫颈癌MR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魏强;刘静红;陈廷文;刘义军

    目的:探讨盆腔MR增强扫描中,应用LAVA多期动态扫描技术与既往使用传统FSPGR技术相比较的优势.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5月间临床手术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39例,手术前行盆腔MR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30例,增强扫描采用LAVA多期动态扫描技术;对照组9例,采用传统FSPGR技术.分别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浸润范围及累及宫旁的情况,并将MR所见进行影像学分期,同时与临床及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VA扫描技术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的准确性为100%,判断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性为93.3%.使用传统FSPGR技术在判断宫颈癌发生部位的准确性为88.9%,判断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性为77.8%.结论:MR采用LAVA技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可用于宫颈癌的术前分期.

  •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马宜传;谢宗玉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的定性、半定量、定量参数在垂体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8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均经临床及病理等确诊,男9例、女14例,年龄29~70岁;其中垂体微腺瘤9例(垂体微腺瘤组)、垂体大腺瘤14例(垂体大腺瘤组);选取8例常规颅脑检查垂体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男3例、女5例,年龄28~67岁.研究对象均行DCE-MRI,获得感兴趣区域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进行分型定性分析,并测量DCE-MRI半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TP)、大上升斜率(MSI)和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垂体微腺瘤组TICⅠ、Ⅱ、Ⅲ型分别为0、7、2例,垂体大腺瘤组分别为10、3、1例,对照组分别为7、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46,P<0.01);对照组与垂体微腺瘤组、垂体微腺瘤组与垂体大腺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的TTP[(48.52±15.83)s]小于垂体微腺瘤组[(80.79±19.32)s]和垂体大腺瘤组[(70.42±21.64)s],MSI(3.92% ±1.24%)及Ktrans[(1.08±0.22)min-1]、Kep[(1.34±0.40)min-1]值均大于垂体微腺瘤组[1.89% ±1.04%、(0.45±0.18)min-1、(0.86±0.22)min-1]和垂体大腺瘤组[2.79% ±1.06%、(0.69±0.28)min-1、(0.95±0.28)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垂体大腺瘤组MSI、Ktrans均大于垂体微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CE-MRI中TIC曲线可以鉴别垂体腺瘤,半定量参数TTP、MSI和定量参数Ktrans、Kep能够进一步诊断垂体微腺瘤;MSI、Ktrans能够鉴别垂体微腺瘤和大腺瘤.

  • 骶前区血管网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不同对比剂剂量成像效果的比较

    作者:温彦丽;张晓薇;何建勋;李新春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对比剂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骶前区血管网三维成像的效果,并评价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5月间于本院就诊的40例因盆腔良性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女性患者,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比剂剂量为钆浓度0.5 mol/L 20 ml,B组为40 ml.采用ACHIEVA 3.0TX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行盆腔e-THRIVE 3D等体素动态增强MRI序列扫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后处理技术进行骶前区血管网重建成像,观察骶前区血管的正常解剖及走行,计算骶正中动脉、骶前区横干静脉显示率和骶正中动脉横径.以骶正中动脉为靶点,分别对两组MIP图像质量采取5分制主观评价方法,通过测定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图像中骶正中动脉均显示清晰,成功率为100%;骶前区横干静脉的总显示率为72.5%(29/40),其中A组显示率为75%(15/20),B组显示率为70% (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e-THRIVE序列横断位图像上A组骶正中动脉横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2±0.06) mm比(1.38±0.07) mm,P=0.117].A组骶正中动脉MIP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评分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5±0.69)分比(3.10±0.66)分,P=0.479].A组骶正中动脉MIP图像质量客观评价SI、S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719.63±124.91比811.66±170.60,SNR:61.71±17.35比74.97±27.91,均P>0.05),而CNR低于B组(45.68±13.35比62.41±23.37,P<0.05).结论 采用体素动态增强成像序列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骶前区血管网.0.5 mol/L 20 ml钆双胺的剂量同样能达到双倍剂量的显像效果,均可显示骶正中动脉及横干静脉的形态及分布.

  • 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镇;扬晋

    目的 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方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性质,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结节除3例外其余均呈明显强化,且≤15 mm恶性结节呈均匀性强化,>15 mm恶性结节呈不均匀性强化,良性结节基本为轻度强化(球形肺炎除外).结论 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极具价值.

  •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肌肉内慢性血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建军;杨培金;李树金;张永生

    目的 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肌肉内慢性血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23例肌肉内慢性血肿和5例肌肉内恶性肿瘤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资料,并相互对照.结果 螺旋CT影像表现:①肌肉内慢性血肿增强早期呈局部曲线状显著强化或云团状改变,余大部区域无或轻度强化;恶性肿瘤呈结节状或肿块状明显强化,时伴曲张的异常血管显影;②多平面重建显示肌肉内慢性血肿呈长条状或类梭形,长轴与肌柬平行,表现为"肌间隙塑形状";恶性肿瘤外形不规则;③多平面重建显示肌肉内慢性血肿局部早期强化明显处与肌肉粘连,余大部区域分界清晰:延时扫描血肿与肌肉分界模糊;恶性肿瘤在各期中与肌肉分界均模糊不清.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肌肉内慢性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MR动态增强扫描评估髋部骨髓血流灌注的初步研究

    作者:牛金亮;王峻;冯敢生;孔祥泉;苏晋生

    目的 观察FLASH序列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MER)髋部不同部位骨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生理学意义.方法 20例志愿者行髋部FLASH序列DCE-T1WI扫描,以双侧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感兴趣IK(ROI),绘制百分比TIC.读取TIC首次峰值(fEmax)、高信号强度(Emax),比较不同部位ROI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特点.结果 人体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fEmax分别是(19.09±3.23、9.50±1.48、4.66±0.68)、Emax值分别是(25.30±3.64,19.27±1.38、10.31±1.20),三部位fEmax、Emax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283.96、235.96,P值均小于0.05).结论 FLASH序列DCE-TIWI可同时评估富血供红骨髓及乏血供黄骨髓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股骨头低血流灌注可能是发生骨坏死的生理学易患因素之一.

  • 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的MRI特点

    作者:幸兵;李永宁;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

    目的:探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垂体ACTH腺瘤的MRI特点.患者均行蝶鞍区欠状位和冠状位T1WI薄层增强和平扫,39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未见异常41例(15.4%),微腺瘤179例(67.3%),大腺瘤42例(15.8%),巨大腺瘤4例(1.5%);垂体卒中13例(4.19%).MRI对垂体ACTH腺瘤的阳性发现率为84.6%(225/266);动态增强的阳性发现率为87.2%(34/39).本组MRI未见异常和明确微腺瘤的术后内分泌治愈率分别为90.0%和87.8%,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蝶鞍区冠状位增强扫描有助于垂体ACTH微腺瘤的术前定位,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垂体微小腺瘤的术前检出率.

  • 甲状腺低密度结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傅玉存;姚玉民;常爱林;段玉婷;秦雷

    目的:探讨甲状腺低密度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的差异,总结出有鉴别诊断价值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7例甲状腺癌、5例甲状腺腺瘤与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三种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结合病理改变,总结三种病变的CT征象及时间密度曲线的差异.结果:甲状腺癌密度不均匀4例,边界不清5例,病变内见钙化1例,囊变坏死3例.注药后不均匀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为慢升慢降型.甲状腺腺瘤密度均匀4例,边界清晰4例,囊变坏死1例.注药后轻度均匀强化,时间密度曲线为平稳型.结节性甲状腺肿密度一般均匀18例,边界欠清晰12例,内见坏死2例.注药后均匀明显强化15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对甲状腺低密度结节做出鉴别诊断.

  •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红梅;李洪江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RCC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31例共33个病灶,其中单侧发病29例,双侧发病2例.病灶位于左肾15个,右肾18个.MRI平扫5个病灶信号较均匀,28个呈高低混杂信号.12个病灶内见出血信号,6个发生囊变,6个含脂肪信号.26个在T1WI、T2WI上于肿瘤边缘可见假包膜.DWI 2个病灶呈低信号,31个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33个病灶在皮质早期均明显强化;21个在皮质晚期持续强化达到峰值,肾实质期强化信号降低,排泄期信号更低;10个病灶在皮质晚期、实质期、排泄期信号呈渐进性降低;2个在皮质晚期呈持续性强化,肾实质期信号达到峰值,排泄期信号降低.结论: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RCCC的诊断、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原凌;靳宏星;安颖;赵铭;田蓉蓉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2%[1].Frantz [2]于1959年首次报道了SPTP.根据其病理形态,国内外文献曾使用了多种名称,如实性乳头状上皮瘤、囊实性上皮瘤、乳头状囊性肿瘤和囊实性乳头状腺泡细胞瘤等[3].2004年WHO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4].SPTP以年轻女性多见,常见临床症状是腹痛及腹部包块,但近15%无临床症状[5].以往SPTP的诊断率较低,但随着多层螺旋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有所提高[6].SPTP的CT表现由于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易被误诊.笔者将SPTP的临床、CT资料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试图进一步提高对SPTP的CT征象认识,以提高SPTP的术前正确诊断率.

224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