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50 ml对比剂用量模式在外周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中的可行性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50 ml碘普罗胺用量模式在外周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82例拟行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1) 70 kV组:采用70 kV管电压+ 50 ml碘普罗胺模式在第3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2) 100 kV组:采用100 kV管电压+90 ml碘普罗胺的模式在第2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测量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胫腓干的CT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结果 70 kV组的剂量长度乘积为(195.8 ±46.9)mGy·cm,较100 kV组的(461.6±57.9) mGy·cm下降了57%(t=-22.848,P=0.000).70 kV组近端腹主动脉的CT值明显低于100 kV组(t=-2.502,P=0.014),股浅动脉(t=3.053,P=0.003)和腘动脉(t=4.013,P=0.000)的CT值明显高于100 kV组.70 kV组近端腹主动脉、远端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总动脉、股浅动脉的SNR和CNR及胫腓干的SNR均明显低于100 kV组(P均<0.05).70 kV组主动脉(t=2.893,P=0.000)和足部动脉(t=3.776,P=0.000)的伪影明显高于100 kV组;主动脉(t=-1.000,P=0.002)和足部动脉(t=2.893,P=0.010)的强化程度明显低于100 kV组,股-腘动脉(t=-1.000,P=0.000)和小腿动脉(t=4.261,P=0.000)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100 kV组;主动脉(t=2.048,P=0.044)、股-腘动脉(t=8.370,P=0.000)、小腿动脉(t=8.315,P=0.000)和足部动脉(t=7.202,P=0.000)的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100 kV组.结论 在外周动脉CTA扫描中,与常规方案相比,70 kV管电压50 ml对比剂用量模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
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盐水冲洗速率对检查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究并优化在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采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时,不同盐水注射速率对该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共前瞻性连续入组68例临床可疑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均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前瞻性大螺距技术冠状动脉CTA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进行患者扫描电压值的智能选择,根据所选不同管电压值对应选择其对比剂注射方案,即70 kV的对比剂量和流速分别为18 ml和3.0 ml/s,80 kV的对比剂量和流速分别为21 ml和3.0 ml/s.然后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31):盐水追加方案为流速3.0 ml/s;B组(n=37):盐水追加方案为流速4.0 ml/s;A、B两组盐水总量均为40 ml.比较两组间的辐射剂量、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6±0.12) mSv比(0.37±0.13) mSv;t=-0.40,P=0.70],所有患者的平均ED为(0.43 ±0.28) mSv.A组右冠状动脉远段(76.04±62.46比43.96±26.94;t=2.67,P=0.01)和左回旋支近段(69.60 ±43.13比44.08±24.08;t =2.96,P=0.01)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高于B组,其余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2.53,P =0.47).结论 采用超低剂量对比剂方案行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CTA检查时,使用与对比剂流速相同的盐水冲洗速率可获得更好的检查图像质量.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第3代双源CT 对比剂 盐水冲洗速率 -
第3代双源CT大螺距70 kV管电压15 ml对比剂用量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大螺距70 kV管电压15 ml对比剂用量模式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0例临床拟诊肺栓塞行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A组(n=35)行常规CTPA扫描模式(120kV,80ml对比剂);(2)B组(n=35)行大螺距70 kV管电压15 ml对比剂用量模式.测量所有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右肺上叶尖段肺动脉、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脉、胸前空气及背部肌肉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每例患者的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共同对肺动脉图像进行主观评分,两组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等级检验,并计算Kappa(c)值评价2名医师对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CT值、SNR、CNR和ED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B两组患者在肺动脉主干[(300.62±77.54) HU比(332.80±102.80) HU;t=-1.53,P=0.13]、右肺上叶尖段肺动脉[(361.72±84.92) HU比(325.37±87.86) HU;t=1.81,P=0.08]和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脉CT值[(359.54±89.61) HU比(318.26 ±87.19) HU;t=2.00,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图像右肺上叶尖段(22.81±6.05比19.80±6.60;=2.05,P=0.04)及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脉(22.65±6.37比19.28±6.63;=2.23,P=0.03)CNR均明显高于B组.A、B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1(1,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P=0.93).两位医师分析图像质量的一致性非常好(c=0.87,P=0.01).A组的ED为(4.33±1.80) mSv,明显高于B组的(0.92±0.23) mSv(t=11.72,P=0.00),B组的ED值较A组降低了约79%.结论 第3代双源CT在大螺距70 kV管电压1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CTPA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并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
-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体质量指数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体质量指数(BMI)为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34例BMI为20~ 30 kg/m2、接受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根据自动选择电压值分为2组:(1)70 kV组(n=91):正常BMI (20 kg/m2≤BMI≤25 kg/m2)患者65例,高BMI (25 kg/m2< BMI≤30 kg/m2)患者26例;(2) 80 kV组(n=43):正常BMI患者12例,高BMI患者31例.7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18 ml(速率为3.0 ml/s),8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21ml(速率为3.0 ml/s).比较两组间和亚组间的有效剂量(ED)、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70 kV组的ED为(0.24±0.04) mSv,较80 kV组的(0.51±0.05)msy低53% (H=3.37,P=0.02).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H=1.81,P=0.23)及高BMI患者间(H=0.91,P=0.84)的CNR和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Z =0.79,P=0.76)及高BMI患者间(Z =0.77,P=0.81)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BMI为20 ~ 30 kg/m2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部分患者管电压选择值会高于其同水平BMI患者,以保证得出相同水平图像质量.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可以帮助技师更加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合患者的佳电压值.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3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3例,采用第3代双源CT行ATP负荷70 kV动态心肌灌注成像(MPI)(前瞻性心电触发摇篮床扫描模式,收缩末期采集,扫描时间32 s)联合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基于AHA-17段模型,定量计算ATP负荷下心肌血流量(MBF),比较血流灌注正常及异常节段MBF值;基于SCCT-18段模型评价CCTA图像质量,计算CT检查有效剂量(ED).以后续介入冠状动脉造影(CCA)为参照,分析CCTA(对CCA≥50%狭窄)及MPI(分别对CCA ≥50%及≥70%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23例行ATP负荷MPI联合CCTA检查的患者中,有12例行后续CCA检查.ATP负荷MPI中,共13例(56.5%)患者的77个(19.7%)心肌节段有血流灌注缺损,其MBF值明显低于血流灌注正常心肌节段[(93 ±22) ml/(100 ml·min)比(147±27) ml/(100 ml· min);l=15.978,P=0.000].CCTA检查中,93.9% (308/328)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分别以冠状动脉血管及节段为单位评价,CCTA对CCA中≥50%狭窄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93.5%和93.7%及90.9%、97.8%、96.8%;ATP负荷MPI对CCA中单支血管≥50%及≥70%狭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8.7%、100%和89.5%及91.7%、100%和97.9%.MPI联合CCTA一站式扫描的总ED为(3.9±1.3)mSv [MPI:(3.5±1.2)mSv,CCTA:(0.3±0.1)mSv].结论 第3代双源CT下ATP负荷70 kV动态MPI联合前瞻性大螺距CCTA扫描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和诊断可靠性,并可显著降低检查辐射剂量.
-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前列腺CT灌注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在第3代双源CT上行低剂量前列腺CT灌注(pCTP)的可行性.方法 9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的患者在接受前列腺活检穿刺前行pCTP.测量病灶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和达峰时间(TTP).计算有效剂量(ED).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为前列腺癌,3例为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性改变.9例pCTP检查的平均ED为(3.5±0.3) mSv.前列腺癌的BF(t=4.64,P<0.001)、BV(t=3.27,P<0.001)和PS(t=3.58,P=0.004)均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TTP(t=-1.26,P<0.001)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性改变的BF(t=3.96,P=0.001)和PS(=2.91,P=0.021)也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TTP(t=-1.19,P<0.001)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前列腺癌的TTP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性改变(t=-2.56,P=0.049).结论 第3代双源CT可实现低剂量pCTP,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性改变和正常前列腺组织的BF、PS和TTP存在显著差异.
-
第3代双源CT能谱纯化技术在儿童胸部CT检查中的可行性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 Sn100 kV与传统100 kV 2种不同管电压扫描方案对儿童胸部CT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更加合理的儿童肺低剂量扫描参数.方法 2015年12月12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胸部平扫的连续45例患儿(研究组),采用第3代双源CT能谱纯化技术扫描,管电压Sn100kV.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选取45例性别及年龄匹配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第2代双源CT传统100 kV扫描.比较2种不同扫描技术的辐射剂量、肺窗及纵隔窗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5级评分法.辐射剂量及图像客观噪声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组间比较行Mann-Whitney U检验,医师对图像诊断一致性检验行Kappa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为(0.24±0.11) mGy,较对照组的(3.10±1.18) mGy下降了92%(t=16.287,P=0.000);研究组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和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7.13 ±4.72) mGy·cm和(0.11 ±0.06) mS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78 ±46.78)mGy·cm (t=11.077,P=0.000)和(1.23±0.61) mSv (t=12.334,P=0.000).两组的图像噪声(t=-0.003,P=0.397)和对比噪声比(t=0.545,P=0.4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肺窗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师1:U=796.000,P=0.055;医师2:U=889.500,P=0.277);纵隔窗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师1:U=305.000,P=0.000;医师2:U=276.500,P=0.000).以肺窗为判断标准,研究组的图像质量中位评分为4分(3~5分),对照组为4分(3 ~5)分,所有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研究组的呼吸运动伪影(x2=13.846,P=0.001)及心脏搏动伪影(x2 =53.519,P=0.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与传统100 kV扫描技术相比,在儿童胸部CT平扫中采用第3代双源CT能谱纯化技术减低了92%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诊断可接受的肺窗图像质量.
-
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在体质量小于75 kg人群中的效果
目的 观察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 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的效果,评估注射同侧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表格法将怀疑或已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疾病、体质量小于75 kg行头颈第3代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70 kV组和100 kV组,每组20例,70 kV组采用20~25 ml对比剂和高级模拟迭代重建技术;100 kV组采用40 ml对比剂和滤波反投影技术.采用3分法对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及对比剂滞留范围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70 kV组有效剂量较100 kV组下降约58%(t=-18.14,P<0.001).70 kV组20例患者中,16例(80.0%)存在静脉伪影,其中6例(37.5%,6/16)的静脉伪影影响邻近动脉的评价;100 kV组20例患者中,19例(95.0%)存在静脉伪影,其中7例(36.8%,7/19)的静脉伪影影响邻近动脉的评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8,P=0.380).70 kV组20例患者中,13例(65.0%)对比剂滞留较明显,其中2例(15.3%,2/13)对比剂滞留延续至上腔静脉;100 kV组20例患者中,19例(95.0%)对比剂滞留较明显,其中13例(68.4%,13/19)对比剂滞留延续至上腔静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4,P<0.001).结论 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 ~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较100 kV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对比剂滞留范围明显减低,静脉伪影与100 kV组相近.
-
第3代双源CT对胸部低剂量CT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扫描机全息光子探测器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算法对胸部低剂量CT(LDCT)扫描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采用第2代双源CT扫描机行LDCT肺癌筛查并于半年至1年后应用第3代双源CT扫描机随诊的患者,比较第2代和第3代双源CT扫描机的扫描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 第2代双源CT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分别为(86.37 ±13.44) mGy·cm和(1.20±0.42) mSv,均明显高于第3代双源CT的(49.7±18.2) mGy·cm (t=6.01,P=0.000)和(0.73±0.26) mSv (t=6.57,P=0.000).第2代双源CT筛查时的图像噪声为(25.7±2.9) HU,明显高于第3代双源CT的(18.6±4.2) HU(=5.24,P=0.000).第3代双源CT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80 ±0.40)分,明显高于第2代双源CT的(4.60±0.49)分(t=4.15,P=0.000).结论 第3代双源CT扫描机通过全息光子探测器,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有利于临床肺癌的早期筛查和病变的检出.
-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颞骨扫描在听力障碍儿童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CARE kV)行颞骨扫描在听力障碍儿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7例未满18岁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14):采用第2代双源CT和CARE kV及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技术;B组(n=13):采用第3代双源CT和CARE kV及高级模拟迭代重建技术.扫描范围为眉弓至乳突下缘.测量目标结构CT值及图像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盲法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各解剖结构间的CT值、图像噪声和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10个解剖结构间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11.62±1.92) mGy和(106.92±37.48) mGy·cm,较A组的(21.28 ±2.19) mGy (t=12.15,P<0.001)和(229.65±56.26) mGy·cm(=6.62,P<0.001)分别降低了45%和53%.结论 与第2代双源CT相比,第3代双源CT CARE kV技术颞骨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第3代双源CT 70 kV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和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管电压值均自主选择为70 k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A(BMI≤24 kg/m2)、B (24 kg/m2< BMI <28 kg/m2)、C(BMI≥28 kg/m2)3组,比较各组间的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H=2.36,P=0.78)、心率(H=3.51,P=0.80)和ED(H=1.77,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值为21.66 ±4.00,明显低于C组的23.61±4.20 (F=2.05,P=0.03);A组主动脉根部的信噪比为18.61±5.28,明显高于C组的14.75±2.58 (F=5.31,P=0.02);其余客观图像质量参数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的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3±0.11)、(1.16±0.14)和(1.76±0.44)分,A组(Z=2.91,P=0.004)和B组(Z =2.27,P=0.021)均明显低于C组,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7).结论 在70 kV结合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在BMI< 28 kg/m2患者中的效果可能优于BMI≥28 kg/m2的患者.
关键词: 体质量指数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第3代双源CT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
基于定位像的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与常规固定管电压技术在胰腺实性病变成像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基于定位像的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和固定管电压技术在胰腺实性病变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实性病变并行术前双源CT检查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固定管电压(120 kV)和管电流可调扫描患者53例(组1),接受管电压(管电压分档:90、100 kV)和管电流自动调节扫描患者60例(组2).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共同测量患者腹围,评估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客观图像质量参数,并记录扫描的剂量参数.结果 组2的60例患者中,有45例接受90 kV扫描,15例接受100 kV扫描;90 kV组患者的平均腹围为(287 ±24) mm,明显低于100 kV组的(328 ±22) mm(t=0.731,P=0.0008).组2的平均CT容积剂量指数为(3.9±1.0) mGy,较组1的(9.0±1.9) mGy降低了56.7%(t=17.5,P=0.0003);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109±38) mGy.cm,较组1的(276±83) mGy.cm降低了60.5%(t=14.0,P=0.0007).组2动脉期及门脉期图像的背景噪声标准差分别为(6.4±0.9)和(6.4±1.0) HU,均明显高于组1的(5.6±1.4)(t=-3.757,P=0.0003)和(5.5±1.4)HU(t=-3.828,P=0.0006).组2动脉期的胰腺病灶、腹主动脉和门脉期的胰腺病灶、门静脉主干的信噪比分别为18.8±9.3、76.0±19.3和17.4±6.7、33.1±7.2,均明显高于组1的13.1±8.7(t=-3.379,P=0.001)、56.5±22.6(t=-2.268,P=0.025)和14.1±8.1(t=-2.283,P =0.024)、28.9±8.8(t=-2.613,P=0.009).结论 基于定位像的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应用于胰腺实性病变时,可减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与第2代双源CT固定管电压技术大致相当.
-
肝脏局灶性病变第3代双源CT双能成像参数与灌注成像参数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第3代双源CT的双能成像碘图参数与灌注成像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临床诊断为肝脏非囊性占位的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第3代双源CT行肝脏灌注成像及双能CT成像扫描,两种扫描间隔15 min.于双能CT动、门脉期碘图肝占位相对高、中、低密度区及正常肝右叶、肝左叶实质内绘制感兴趣区(ROI),获得碘图CT值;于肝脏灌注图像的相同位置绘制ROI,获得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碘图CT值与灌注参数相关性.结果 动脉期碘图CT值与ALP(r=0.812,95% CI=0.728 ~0.885,P<0.001)和PVP(r=-0.209,95% CI=-0.323 ~-0.073,P=0.007)显著相关,与HPI无显著相关(r=0.058,95% CI=0.046 ~0.498,P=0.461).门脉期碘图CT值与PVP显著相关(r=0.214,95% CI=0.072 ~0.361,P=0.005),与HPI无显著相关(r=0.036,95% CI=-0.002 ~0.242,P=0.649).双能CT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总有效剂量为(3.53±1.17) mSv,明显低于肝脏灌注的(14.53±0.45) mSv(=25.212,P<0.001).结论 双能CT成像动脉期碘图参数与肝脏灌注ALP和PVP显著相关,门脉期碘图参数与PVP显著相关.
-
第3代双源CT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第3代双源CT与以往的双源CT相比,具有多项技术进步,包括:管球功能、迭代重建及双能量扫描模式等.第3代双源CT在“双低”的应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在疾病诊断、去除伪影、脏器灌注、物质分离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
-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Turbo Flash成像图像质量与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Turbo Flash)冠状动脉CT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受第3代双源CCTA检查的患者1003例,其中有70例患者在CCTA检查后30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有效辐射剂量.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CCTA与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并进行U检验.结果 (1)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04%(3/835).(2)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Force 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0% (289/298)、特异度为98.3%(706/718)、阳性预测值为96.0%(289/301)、阴性预测值为98.7%(706/715);基于血管分析,灵敏度为97.5%(159/163)、特异度为85.1%(40/47)、阳性预测值为95.8%(159/166)、阴性预测值为90.9%(40/44);基于患者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CTA与CAG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高度一致(U=2.4,P=0.008).(3)辐射剂量:有效辐射剂量为(1.17±0.29) mSv.结论 第3代双源CT Turbo Flash模式可以在自然呼吸、无心率干预下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成功率高,图像质量佳,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有效辐射剂量低.
-
下肢深静脉血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目的 总结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与下肢DVT稳定性相关的文献并做综述.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下肢DVT稳定性鲜有研究,且局限于漂浮血栓的研究.结论 通过第3代双源CT (Force CT)可以有效评价DVT的稳定性,对血栓并发症应做到早期预防.
-
第3代双源CT肝脏灌注平均时态图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第3代双源CT肝脏灌注平均时态图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确诊为肝癌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行CT灌注成像(CTP)检查,提取3~5期佳动脉期/门静脉期图像进行融合重建,相应得到平均动脉期时态(mean temporal arterial,mTA)图像/平均门静脉期时态(mean temporal portal venous,mTPV)图像,并与常规动脉期/门静脉期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① 图像质量:CTP图像的肝脏(动脉期)、门静脉(动脉期)和肝脏(门静脉期)的图像噪声(SD)值均低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CTP图像的主动脉(动脉期)、门静脉(动脉期)、主动脉(门静脉期)和门静脉(门静脉期)的信噪比(SNR)值均高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CTP图像的主动脉(动脉期)的对比噪声比(CNR)值高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②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CTP图像的主观评分(包括图像噪声、图像锐利度及总体图像质量)均高于相应常规增强图像(P<0.05).③ 诊断效能:CTP图像与常规增强图像均能显示所有的肝脏病灶,CTP图像对肝脏富血供和乏血供病灶的图像诊断质量均高于常规增强图像(P<0.05).结论 从肝脏CTP原始图像上提取融合得到的mTA/mTPV图像的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TP成像可用于"一站式"成像检查,无需另加做常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检查,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