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莱姆病(Lyme disease,LD)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 borreliosis)是美国 Steere AC 博士于 1977 年首次报告经蜱叮咬传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分布广泛,现已有世界五大洲 70 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包括:脑膜炎、关节炎、神经根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心肌炎、精神异常等,严重者可致终身残废、甚至死亡.莱姆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是对人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疾病[1].
-
肠病性肢端皮炎1例
患儿,男,14个月,主因发热7天、吐泻1天于2008年10月1日入院.患儿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热型不详,无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及抽搐,于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停药后复升.
-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的疗效,与单独应用利巴韦林作比较.方法:将82例病儿分为2组,对照组(41例)给利巴韦林10 mg·kg-1·d-1、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维生素C 1.0 g静脉滴注(静滴);治疗组(41例)给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25 mg,tid,并同时静滴对照组药物.疗程均为7 d.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d 7时,对照组、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51%和8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前后比较,4项评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d 3的淋巴结、d 7的瘙痒和淋巴结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治疗d 3的皮疹情况和瘙痒,d 7的皮疹分布、皮疹情况和淋巴细胞比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静滴利巴韦林可有效地治疗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
-
对贵刊《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一文的验证
笔者阅读了贵刊2007年第26卷第3期刊登的<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1]一文后深受启发,并采用此法,于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80例门诊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病儿进行了临床验证.结果报道如下.
-
肠病性肢端皮炎的研究进展
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婴幼儿.典型症状为四肢末端及腔口周围对称性皮炎、间歇性腹泻、脱发三联征.目前认为该病是由SLC39A4基因突变影响了肠道锌的吸收,患者血锌水平明显降低,给予补锌治疗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
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经蜱传播,由不同血清型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多系统和复杂病程的感染性疾病,属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该病因于1977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小镇首次发现而得名.主要临床症状有游走性红斑(EM)、面神经麻痹、神经根炎、心脏病、关节炎和慢性萎缩性肢皮炎等,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其发病率高、传播快和致残率高,且可引发多器官多系统受损.目前,LD在全球广泛分布,且发病人数有不断增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