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问题与思考
Parodi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领域的突出贡献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可谓具有划时代意义[1].正如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EVAR进入中国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们所搜到的文献显示,我国首例EVAR于1998年报道[2],中国各个大血管外科中心在国内、外专家的帮助下纷纷踏出了第一“跬步”,这个“跬步”时代在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并在2005年前后即陆续完成了前100例的EVAR治疗[3-7].应当说,EVAR在中国的发展几乎是和血管外科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同步.随着我国血管外科的飞速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普及,原本只能在大型医院才能完成的EVAR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更多的基层医院,进一步带动了我国血管外科事业的腾飞.
-
病入"膏肓"——我们需要敬畏疾病吗?
病人膏盲的成语出自<左传>,是一个古代寓言.成公十年,晋景公患了重病,派人到秦国求援,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前去替景公会诊.医缓医师尚未到达之时,景公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顽童,一个说: "医缓那人可是一位名医哟,一定会施长针、猛药伤害我们的,我们得躲起来,你看躲哪好呢?"另一个说:"我们可以躲到膈之上,心之下的膏盲部位去,这个地方凡艾灸、针刺和汤药都很难抵达,医缓的医术再高明,也奈何我们不得."
-
川芎的药理作用
川芎别名山鞠芎(<左传>)、芎穷(<神农本草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芎(<名医别录>)、马街芎穷(<名医别录>)、雀脑芎、京芎(<医经本草>)、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本草纲目>)、杜芎(<现代实用中药>)、川芎穷(<中药处方名辨义>)、小叶川芎(<全国中草药汇编>).
-
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民间历来重视冬至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短,黑夜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南而得名,如<左传·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短而得名.
-
老饕养生
<左传>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杜预注解说:"贪财日饕,贪食日餮."从此天下皆认为,贪吃同贪财一样,是件可耻的事情.
-
从《左传》看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轨迹
<左传>从其所记载的医学史料中,可窥春秋时期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及其发展之概貌.以病因病机、养生防病和治则治法的相应条文,来揭示传统文化是萌生和承载中医学的根本.
-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新议
当今学者多以马王堆出土医书为据,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之上限在其之后.文章根据<左传>、<史记>、<黄帝内经>的有关内容,以及国学对<周官经>成书时代的考证,提出<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可以限定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531年后的200-300年之间.某些篇章成书更早,可能追溯至殷商.
-
久病成医
成语解释: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些事见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成语出处:<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
五味与五行配属理论新解
目的:通过笔者对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证,使这一理论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药物性味功效与治疗用药规律,提高这一理论对临床用药论方证面的指导意义,从而完善和创新中医理论.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以及对五行、五味特性的分析,按照取类比象的方法,并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提出五行与五味配属关系的新见解.结果:五行与五味的配属关系是辛属木、成属火、甘属土、酸属金、苦属水.结论:经过重新论证得出的五味与五行的这种配属关系,不仅符合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特性,而且对临床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
别让对方没面子
据<左传>记载:一天,郑国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颤动起来,子公对子家说: "以前我指颤时,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了."入朝后,果见郑灵公煮龟犒劳大臣,两人相视大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何笑,子家把子公的话告诉了他.当龟烧熟时,郑灵公故意让子公难堪:龟汤每人一份,偏偏不给子公.子公气极了,如此大丢面子,他不顾一切地从鼎中捞起一块龟肉,边吃边走出去了.
-
扁鹊与成语"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的典故,出自<左传>.其原意是指疾病重笃,已属无可救药.现多比喻事态严重.难以挽回."病入膏肓"的故事,较为完整地记载了两千年前的一个典型病例. 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身染重疾,自觉心前区疼如刀绞,憋闷难忍.
-
川芎
张廷模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与临床>首刊之际,主编吩咐以著名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为题,作有关临床中药的短文一篇.勉为其难,成此<也议川芎,意在言外>,以窥管之见充数,两全从命与道贺之用.(1)川芎燥湿良药,可见"毒"与"能"之相对性古今药书介绍川芎时,均在其"使用注意"项内指出:"本品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此乃从不良反应立论,意在强调其偏性之"毒".此温燥之偏性,对于寒湿中阻之证,岂不正好是愈疾之"能",即成为"燥湿"之功效.李时珍对此深有体会,发挥于<本草纲目>川芎项下:"<左传>言麦麯、鞠穷(即川芎)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学习和应用中药时,掌握好这种相对性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
-
《左传》"河鱼腹疾"对研究早期中医的启示
对早期中医的研究,从先秦时代的经史诸子著作记载中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之"河鱼腹疾"体现出当时在病因病机研究及药物功效配伍方面的成就,亦可了解到早期中医常用之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对探索中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史官文化对《左传》叙事架构的影响
<左传>是作为史官文化的载体而存在,它的文学形态的形成也受到了史官文化的深刻影响.文章以其叙事架构为视点,从事件因果关系、人物性格和预言模式三方面探讨史官文化对佐传>叙事架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