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地酸钙钠与二巯丁二钠治疗实验性铅性肾病的对比观察
依地酸二钠钙(CaNa2 EDTA)和二巯丁二钠(N小DMSA)是常用的铅络合剂.对于二者的驱铅效果及副作用国内外学者均有不同观点[1].特别对CaNa2-EDTA的肾损害作用,不少国内学者曾反复提出[2],但多为临床个案报道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为此,我们对CaNa2-EDTA和Na-DMSA的驱铅效果及是否存在肾损害作用,进行动物实验观察.
-
碘化钾对实验性铅性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干扰素-γ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碘化钾对铅性肾病的作用,并从蛋白质和分子水平观察其对干扰素-γ表达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48只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为2组.染铅组给予0.5%的醋酸铅喂饮;碘化钾组在给予0.5%的醋酸铅喂饮的同时予碘化钾3 mg/100 g体重,注射用水稀释灌胃每天一次.所有实验组中大鼠每天的饮水量大致相同,分别喂饮1,2,3个月.实验结束时称体重、肾重变化;原子吸收光谱石墨炉法测量血铅、肾铅含量;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的含量. 结果 喂饮3个月后,碘化钾组与染铅组比较体重差显著增高,肾重/体重比显著降低;血铅、肾铅含量显著降低;而喂饮1,2个月时两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清IFN-γ的含量在两组中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碘化钾能拮抗铅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有驱铅的作用,但对IFN-γ的影响不大.
-
铅性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铅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生物标志物是反映机体与环境因子(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交互作用所引起的所有可测定的改变,它可以反映机体对毒物的接触程度、早期毒效应以及不同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本文从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标志物三个方面综述目前铅性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情况.
-
职业性铅接触人群肾损伤176例分析
铅是一种肾毒性物质,体内的铅主要由肾脏排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铅毒性损害的主要靶点,早期为近曲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中期则可出现肾小管萎缩,晚期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1-2]。因此,应及早明确铅接触人群有无肾损伤,及时停止接触,阻止向慢性不可逆的肾损伤发展。但早期临床表现隐匿,不易发现,本研究通过研究职业性铅接触人群肾损伤情况,为临床铅性肾病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