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炎症在保护性通气策略27 h后仍持续存在且集中在侧肺
F-脱氧葡萄糖显影PET扫描可用于显示细胞代谢水平,主要反映肺部炎症中性粒细胞活性,使对体内肺部炎症的研究成为可能。近期有研究者在猪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中采用ARDS协作网(ARDSNet)推荐的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通过PET显像研究第一个27 h内炎症的定位与演化过程,并与CT影像进行比较。通过肺灌洗及持续210 min低呼气末正压(PEEP)和高吸气压力的有害机械通气制备肺损伤模型。以类似密度的标准Hounsfield单位像素分类,从上到下四横区(非重力依赖区到重力依赖区)计算全肺F-脱氧葡萄糖摄取率。结果显示:在通气3 h和27 h时全肺摄取升高,表明炎症持续存在。在PET显像中,非重力依赖区的F-脱氧葡萄糖摄取率高(通气3 hP=0.002,通气27 hP=0.006)。此外,在通气3~27 h过程中,F-脱氧葡萄糖的吸收分布存在区域变化更明显(P=0.003),表明非重力依赖区的炎症更明显;通气27 h后低通气组织中F-脱氧葡萄糖的浓度高。该动物实验研究证实,ARDS保护性通气策略在第一个27 h并不能改善严重肺损伤后肺部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主要集中在上肺区域和通气不良的区域。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含气较少的肺组织是ARDS保护性通气策略过程中持续性炎症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