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心30°光阈值的变化观察

    作者:唐弘;陈力迅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光阈值的变化情况. 方法 21例患者(38眼)采用美国Humphery 740型自动视野计检测中心30°光阈值, 随访1年. 结果 38眼检测2~4次, MD, PSD均存在增大趋势, 视野损害的表现呈现多样性、进展性. 结论中心30°光阈值检测对青光眼早期诊断、病情观察是可靠的.

  • mGCC及RNFL检测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马英慧;杨洁;崔秀成;刘刚;张铁民

    目的 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采用RTV100-2OCT对CPACG患者35例(35只眼)及正常人30名(30只眼)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平均上方、下方mGCC厚度及平均上方、下方RNFL厚度的差异,评估各检测指标对早期CPACG的诊断效能.结果 早期CPACG组平均mGCC厚度、上方mGCC厚度、下方mGCC厚度、平均RNFL厚度、上方RNFL厚度及下方RNFL厚度分别为(94.87±7.89)、(95.02±8.16)、(94.65±8.91)、(99.28±9.57)、(99.63±10.11)、(99.20±10.18)μ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6.12±17.75)、(117.02±16.28)、(116.04±21.28)、(124.81±21.71)、(125.32±19.91)、(124.35±25.89) μm,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mGCC厚度、上方mGCC厚度、下方mGCC厚度、平均RNFL厚度、上方RNFL厚度及下方RNFL厚度ROC曲线下面积(AROC)分别为0.933、0.957、0.862、0.928、0.948、0.871;各检测参数AROC比较,平均RNFL厚度和下方RNFL厚度、平均mGCC厚度和下方平均mGCC厚度、平均mGCC厚度和上方平均mGCC厚度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配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频域OCT检测的mGCC及RNFL厚度对早期CPACG均具有良好地诊断能力.

  • 滤过术后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滞后量的改变

    作者:李秀红;王玉宏;段素芳;方爱武;潘伟华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滞后量的动态改变.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50例一眼发病的CPACG患者行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治疗前及术后10 d、1、2、3月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滞后量(CH)及Goldmann相关眼压(IOPg);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后每次随访IOPg均<21 mm Hg者才纳入统计.选取年龄、性别比例相近的50例正常人,与CPACG眼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结果 终纳入统计的CPACG患者49例.CPACG眼术前IOPg (35.72±12.5) mm Hg明显高于对侧眼(12.39±4.22) mm Hg及正常组(12.09±3.55) mmHg (P<0.01);术后各时间点IOP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侧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CG眼术前CH值(6.84±2.11) mm Hg明显低于对侧眼(10.57±1.39) mm Hg和正常眼(10.72±1.29)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H值逐渐升高,3个月时(10.16±1.64) mm Hg与对侧眼及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CG眼CCT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与对侧眼及正常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CG眼各时间点CCT之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CG眼术前IOPg与CH显著负相关(r=-0.738,P<0.01),术后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IOPg的降低值与CH的升高幅度显著正相关(P<0.01).CPACG眼术前CH与CCT无相关性(P>0.05),术后则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CPACG眼的CH值较对侧眼和正常眼低,滤过术后眼压成功降低,CH逐渐恢复,3个月时与其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体会

    作者:邓明辉;彭渝;万安云;邓彬华;周新洪;李涛

    目的:分析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64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32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浅前房、房角粘连性关闭、视神经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取得显著性临床效果,眼压得到较好控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分析

    作者:高阳;刘洁梅;张良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7月到2013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72只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42只眼)与对照组25例(30只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完全成功:观察组34只眼(80.95%),对照组16只眼(53.33%)( P =0.012),术后视力提高患眼数:观察组26只眼(61.90%),对照组11只眼(36.67)( P =0.035),术后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患眼:观察组1只眼(2.38%),对照组6只眼(20.00%)( P =0.018),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眼:观察组2只眼(4.76%),对照组7只眼(23.33%)( P =0.029),术后眼压:观察组(16.7±1.5)mm-Hg,对照组(18.9±2.5)mmHg( P =0.036)。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能提高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GRP94、EIF2α在原发型闭角性青光眼小梁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滕兴波;曹智;孙海霞;刘宪金;杨伟舟;朱艳;朱玉广

    目的 通过检测内质网应激的相关因子GRP94、EIF2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患者小梁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内质网应激在PCACG小梁组织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探讨PCACG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用HE染色法观察实验组及对照组小梁组织镜下显微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小梁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GRP94、EIF2α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PCACG患者小梁组织排列不规则,小梁网眼窄小,Schlemm管腔变窄且不规则.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小梁网组织GRP94、EIF2α少量表达,实验组小梁组织中GRP94、EIF2α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CG患者小梁组织中存在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EIF2α通道参与了小梁组织的氧化损伤,促进了眼内压的升高.

  • HRT-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屈宏波;唐桂兰;刘少君

    目的 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30例(60眼)CPACG患者进行HRT-Ⅱ检测及视野检查,统计分析HRT-Ⅱ检测敏感性、病变分区特点及视盘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结果 ①60眼中视野异常53眼,HRT-Ⅱ检测异常54眼;视野异常和HRT-Ⅱ异常对应为98.15%;单眼视野组8例中有对侧2眼视野检测正常而HRT-Ⅱ检测异常,对侧5眼视野检测正常而HRT-Ⅱ检测也正常,对侧1眼HRT-Ⅱ检测正常而视野检测异常.颞下象限盘沿面积异常率高;②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盘沿容积、视杯形态测量与视野平均缺损呈直线相关.结论 HRT-Ⅱ检查敏感性良好,与视野检查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于CPACG患者视神经损害的监测及早期诊断.

  • 内质网应激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组织氧化损伤中作用研究

    作者:李珺;李霞;滕兴波;曹智;孙海霞;刘宪金;朱玉广

    目的 研究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患者小梁网组织中GRP78和CHOP的表达,探讨内质网应激在CACG小梁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HE染色法观察PCACG患者小梁组织的结构及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CACG患者小梁组织切片中的内质网应激相美因子GRP78、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 PCACG患者小梁网组织网眼窄小,部分伴有纤维化、消失,Schlemm管腔呈不规则性变窄,可见色素附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RP78、CHOP在对照组小梁组织中少量表达.而GRP78、CHOP在PCACG患者小梁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CG患者小梁网中存在慢性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了小梁细胞的氧化损伤.

  • 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焦军杰;万千;李晓鹏;刘瑞芳;万新顺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术后眼压正常的原定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PCACG)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PCACG患者40例(54眼),均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 mmHg(1 kPa =7.5 nmHg)以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50g·L-1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观察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眼动脉(ocular artery,O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S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时间平均大血流速(time averaged maximum velocity,TAM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OA和CRA的PSV、EDV、RI、TAMV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刚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OA、SPCA和CRA的PSV、EDV、RJ、TAMV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OA和CRA的PSV、EDV、RI、TAMV有一定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PCA的PSV、EDV、TAMV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嗪能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降低SPCA的RI.

  • 川芎嗪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患者视力和视野的影响

    作者:焦军杰;万千;李晓鹏;刘瑞芳;万新顺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后视力和视野的变化,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已行手术治疗,且眼压控制在21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的PCACG患者40例54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6眼和对照组20例28眼.对照组术后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人体积分数5%的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视野变化.视野指标包括平均光敏感度(MS)和平均缺损(MD).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视力26眼中有效I4眼,无效12眼,有效率53.8%;对照组视力28眼中有效2眼,无效26眼,有效率7.1%.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311,P=0.003).治疗组治疗后MS、MD[(19.09 ±0.74)、(8.19 ±0.75)dB]较治疗前[(23.53±0.62)、(6.73±0.63)dB]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3.57,P<0.05);对照组治疗后MS、MD[(18.64±0.83)、(8.76±0.84)dB]较治疗前[(19.18±0.72)、(8.32±0.82)dB]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32,P>0.05);2组患者治疗后MS、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3.21,P<0.05).结论 川芎嗪可以明显改善PCACG术后眼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患者的视力和视野.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作者:敬峥;李洪涛;陈燕芯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CPACG)致盲率较高.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有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本研究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6例,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CPACG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秀兰;李昂;滕蕾蕾;杜绍林;祝芸芸;葛坚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轻患者临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000-01/2005-12中山眼科中心临床收治的38例50眼、年龄<40岁、临床确诊为进展期或晚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进行抗青光眼手术处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平均(23.6±7.5)mo;所有的病例都有完善的眼科检查.临床结果评价包括临床特点、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3.5±6.1岁;女性占60.5%;眼轴长平均(22.4±3.5)mm,其中短眼轴占18.0%,小眼球占14%;有60%的患者为浅前房(<1.9 mm);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高褶虹膜构型占80.6%,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眼因眼压控制不理想,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浅前房(20%),恶性青光眼(12%).结论:对进展期或晚期的年轻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术后容易出现浅前房、恶性青光眼.术前详细检查、手术操作精细以及有效处理术后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