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OCT联合眼部B超对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价值评估

    作者:米东明;李晓琴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采取OCT与眼部B超联合检查,评估其术前眼底检查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白内障患者,共158眼,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OCT检查等术前检查,对比眼部B超、OCT及联合检查的眼底病变检出率.结果:OCT眼底病变检出29眼,检出率18.35%;眼部B超病变检出22眼,检出率13.92%;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OCT+眼部B超眼底病变检出44眼,检出率27.85%;明显高于OCT及眼部B超单独检查,差异明显(P<0.05).结论:OCT联合眼部B超进行术前眼底检查能够对眼底病变作出准确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并为术后视力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 OCT 眼部B超 白内障
  • FEMLAB对OCT在脑外科手术中应用可行性的仿真分析

    作者:王春云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它是一种无损伤、非介入、非离子辐射的探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有限元分析(FEA)是用于工程科学的重要工具,FEMLAB(Finite Element Modeling Laboratory)是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对科学和工程问题进行建模和仿真计算的交互式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OCT成像技术的原理及FEMLAB的应用步骤,重点用FEMLAB软件对脑组织内光场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论证OCT成像在脑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 STRATUS OCT3.0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作者:张咏梅

    通过 538例患者 OCT检测,探讨就如何提高检测精确性、重复性,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疗效评价等所采用具体的检查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 OCT 检查方法 体会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OCT在挫伤性视网膜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柴云霞

    目的:分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挫伤性视网膜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眼科就诊的55例眼挫伤患者,分别采取FFA、OCT检测,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结果:FFA、OCT对挫伤性视网膜损伤检测,多为视网膜震荡、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萎缩、视网膜挫伤.视网膜震荡、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患者经相应治疗,视力有所改善;视网膜萎缩、视网膜挫伤者视力未改善明显.结论:对挫伤性视网膜损伤患者采取FFA、OCT检测,联合两种方法更具检测效果.

  • 研究比较OCT和前置镜在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卢童娟;崔世超

    目的:探析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前置镜在白内障患者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100眼)白内障患者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OCT和前置镜检查,以手术结果为依据,对两种检查技术在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中的准确性进行对比.结果:经手术确诊为20例(23眼)患者有黄斑病变,占23.0%.经OCT检查,黄斑病变检出17例(19眼),检出率为19.0%;经前置镜检查,黄斑病变检出7例(9眼),检出率为9.0%,经统计学分析,O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置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在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渗出、出血、裂孔、玻璃膜疣方面的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OCT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萎缩、萎缩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置镜,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前置镜相比,OCT对黄斑部细微结构的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术前黄斑病变检查,以降低手术风险.

  • 反滤波技术在提高OCT图像分辨率中的应用

    作者:王承来;岳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可对活体组织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但是这种技术受到目前使用光源的局限性,图像的分辨率受到了限制.本文利用倒频谱分析的方法对OCT图像进行反滤波处理,提高了OCT图像的分辨率,达到了图像增强的效果.

  • 眼底黄斑部疾病筛查中OCT的应用

    作者:徐黛丽;谭荣强;丁琼;黄莉兵;黎曼华

    目的:探讨应用OCT筛查眼底黄斑部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在我院进行眼底黄斑部疾病筛查的患者,均采用OCT眼底黄斑疾病筛查,观察筛查结果,分析眼底黄斑部疾病筛查中OCT的应用.结果:120例行OCT眼部疾病筛查的结果符合率:黄斑裂口为31.7%,单纯性黄斑出血为21.7%,黄斑区视网膜劈裂为26.7%,黄斑视网膜前膜为20.0%.结论:OCT应用在眼底黄斑部疾病筛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眼底黄斑部疾病的确诊率较高,有利于眼底黄斑部疾病的治疗.

  • 眼科中的电子技术

    作者:宋德禄;钟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新电子技术和设备为眼科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了解这些技术,才能在以后的临床中熟练使用.本文对眼科涉及到的电子技术和设备进行综述,尤其对新技术如超声多普勒、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视觉电生理和激光技术详细介绍.

    关键词: 眼科 超声 OCT VEP 激光
  • 生物三维打印细胞负载水凝胶类组织的精准优化

    作者:黄孟杰;罗莉;王玲;徐铭恩

    生物三维打印技术与水凝胶的完美结合,可为制造复杂结构功能的组织器官提供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定制打印细胞负载水凝胶类组织的内部结构,可以更好地仿生真实组织器官的三维微环境,对打印后细胞生长、组织形成和功能再生至关重要.但水凝胶理化特性多变,精准打印与设计结构匹配的多孔结构仍然极具挑战.提出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的生物三维打印细胞负载水凝胶类组织的精准优化方法,通过自制的三维扫频OCT系统无损在线成像打印组织块和定量评价结构参数,迭代降低设计与打印间的结构差异,提高细胞负载水凝胶打印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OCT无损定量表征结果反馈优化打印参数设置,指导打印过程,使得细胞负载水凝胶类组织的结构形态参数与设计值的偏差从40%左右控制到7%以内,包括内部孔隙尺寸、支撑尺寸、孔隙率、表面积、体积五项关键参数;细胞培养两周后的存活率从80%左右显著提高到90%以上.研究表明OCT技术为批量定制细胞负载水凝胶类组织、生物三维打印组织和器官等提供了具有潜力的精准化工具.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肺动脉疾病中应用一例

    作者:王玮;王敏;罗福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为止分辨率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是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之后的义一重大进步[1].OCT的图像逼真,分辨率高达10μm,比IVUS分辨率高10倍,接近观察到纽织水平,故被称作"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1].目前已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精准判断斑块成分、评价易损斑块,识别红白血栓、指导支架置入,评价支置入的即刻效果和随访观察的重要手段[1].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评价

    作者:赵希哲;陈步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以光为基础的成像模式,早期主要应用于跟科领域,现在OCT在冠状动脉中的应用显示其拥有巨大的潜力[1].与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OCT提供了10倍于IVUS的分辨率.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精确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治疗效果

    作者:陈韵岱

    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为精确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指导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评价手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优势与前景

    作者:王天杰;杨跃进

    自2002年美国麻省总医院Jang等[1]]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应用于冠心病介入领域以来,OCT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10 μm),不仅能够清晰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和形态,而且对于应用经典的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都无法判断的支架的贴壁和支架术后内膜再生情况,OCT都可以清楚地分辨和评价,使得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介入治疗后血管内膜修复愈合的认识都更加深入.随着科技的进步,OCT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本文就OCT技术的原理、特点及临床应用作一论述.

  • 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作者:巩慧;张贵森;刘晓琳

    目的 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Conbercept后视力改善程度及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隆起度及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方法 总结我院2015年1月~10月诊断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接受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Conbercept)注射的患者52例(52眼),其中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45~76岁,比较注射前后患者的视力及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吸收的程度.结果 注射后2周,31例(60%)患者佳矫正视力有>2行的增长,OCT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隆起度及视网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有下降.19例患者(38.5%)患者佳矫正视力有<2行的增长,OCT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隆起度及视网膜厚度较注射前无明显变化,2例(1.5%)患者无应答.但于注射后1个月复查时18例(38%)患者视力较注射后2周降低,需再次注射.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需重复注射.

  • 胃肠吻合术的研究进展(摘译)

    作者:谷俊朝

    内镜在胃癌全胃切除术中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intraoperative endoscopy in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日本]/Nishikawa K…//Surg Endosc.2010 Oct;24(10):2633-2636.背景吻合口缺损是胃肠手术中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内镜在食道空肠吻合术中检测吻合口缺损中的有效性.

  • OC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刚;于熙滢;李晓光;刘洋;魏林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对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横断面层析成像.OCT的分辨率为l0μm~15μm,是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的10倍,因而有助于诊断各种早期的临床疾病,例如视网膜病变、早期肿瘤和皮肤癌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1- 2].

  • 复方血栓通促进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恢复的研究

    作者:吴香丽;陈建华;殷英霞;陈冬军;刘彦;王伟;任艳霞;司佳玥;卢婷婷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促进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恢复的作用.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200例(200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复方血栓通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00例(100眼).从术后当天开始,治疗组除常规应用术后滴眼药物外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1.5g,3次/d,连续应用1个月.对照组仅应用常规术后滴眼药物.在术后1d,7d,15 d,1个月,应用OCT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及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层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变化.结果 术后的1d、7d治疗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d及1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黄斑中区视网膜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 d、7d、15 d及1个月治疗组黄斑中心区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层(IS-OS层)均较对照组连续及完整.结论 复方血栓通能促进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微结构的恢复,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和脉络膜厚度观察

    作者:殷英霞;陈建华;吴香丽;陈冬军;刘彦;王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糖尿病45例.年龄48~72岁,平均(65.0±5.7)岁.其眼底病变处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或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眼与对侧未手术眼分别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于术前1周和术后l周、1个月及3个月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CFT和SFCT.结果 术后对照组的CFT与观察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CFT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FT增加,而且术后1个月增加为明显.SFCT:对照组不同时间点与观察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1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底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处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CFT和SFCT均有所增加,术后1个月增加明显.

  • 532激光联合中药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作者:于彬科;段灵霞;王金平;杨维刚;赵莉

    目的 观察激光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联合中药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黄斑区水肿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2只眼),对照组采用532 nm激光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观察组同时予口服中药治疗.通过视力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56.2%(P<0.05);观察组视力改善、黄斑区水肿的吸收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用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加中药治疗的效果好于单纯激光光凝治疗.

  • LASIK屈光手术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

    作者:王卿;范慧君;谭丽霞;于华军

    目的 探讨LASIK屈光手术对近视眼患者眼底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行LASIK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23例(46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近视眼术前及术后1天、3天、1周、1个月时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6mm范围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结果以视网膜地形图(Retinal map)方式分9个区域显示.同时记录上述研究各期的屈光状态和佳矫正视力.结果 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期佳矫正视力均≥1.0.高度近视组术后1天、3天黄斑中心凹(M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低中度近视纽术后1天、3天及各纽术后1周、1个月黄斑部各区(M1~M9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这种黄斑水肿尚未影响视力,是轻微可逆的.LASIK屈光手术中负压吸引和激光的应用是比较安全的.

14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