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巧用无菌绷带在下肢手术皮肤消毒时的节力应用
手术医生在实行下肢手术皮肤消毒时,通常需要将整个下肢抬高,并且将整条大腿消毒完毕铺单后方可放下,这样使得手术医生和手术室护士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用在抬高患者大腿这一动作上,浪费了人力.我科在2008年至今,对下肢部位消毒方法不断改进,借助无菌绷带及输液架的杠杆作用,解决了下肢手术消毒的费力情况,现报道如下.
-
改进刷手液排出管口径的临床价值
当前手术室所使用的控制刷手液流出装置多为压力感应式.当肢体靠近感应区时,随即启动压力泵,通过持续向刷手液瓶内灌注气体,挤压刷手液顺着排出管自动流出;当肢体离开感应区时,则停止向瓶内注入气体,刷手液不再排出.这种设计避免了医护人员手部皮肤消毒后,因触摸开关而被污染的可能,从而确保术前刷手质量和术中无菌操作.
-
异体阔筋膜浅低温长期保存方法及在眼部整形中应用
我们自1995年开始探索用浅低温长期保存异体阔筋膜[1、2]的方法,并用保存的异体阔盘膜作为移植材料应用于眼科的整形手术.我们对其中资料较为完整的住院患者共计69例115眼,进行了治疗观察和术后随访1-4年,并与我院1991至于1994年间采用自体阔筋膜的21例36眼进行临床比较,获得较满意效果.兹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于无感染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新鲜尸体的阔筋膜(死后4-6小时之内).在尸腿外侧中部进行充分皮肤消毒后,作一约15厘米长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脂肪组织,充分暴露银白色的筋膜(为阔筋膜张肌的延续部分)先在筋膜两侧作一对平行切口,再将筋膜的起止两端进行断离后,用刀片剥离整块阔筋膜,放置于无菌的广口瓶中加盖留存,瓶周放置冰块.
-
硝酸甘油、阿托品和山莨菪碱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50例,其中婴幼儿患者15例;3~4岁儿童25例;病程长,反复静脉穿刺者10例.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的患者,可用1%硝酸甘油涂抹在其手背上,并用毛巾湿热敷3min左右,然后按照常规穿刺术的方法进行皮肤消毒并穿刺;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抹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可按常规穿刺的方法进行皮肤消毒、穿刺;2%山莨菪碱涂抹局部皮肤4次,再进行常规的消毒、穿刺.
-
骨科手术病人皮肤预处理对皮肤消毒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病人皮肤预处理对皮肤消毒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分组实验的方法来对比不同预处理干预对骨科病人手术区域皮肤的细菌进行清除,所需骨科手术病人每组至少50人,分3组;分别用肥皂波加生理盐水清洁、75%酒精擦拭、0.5%聚维酮碘擦拭对手术区域进行预处理,分别对手术区域预处理前、后、消毒后3分钟、手术切皮后60分、120分进行采样送培养.结果:三组患者预处理后与预处理前相比菌落总数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C组下降幅度较大,与A组、B组相比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手术处理后至切皮后的120 min患者局部皮肤菌落总数均为0,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预处理对手术区域的细茵清除是有效的,临床上杀菌剂的选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手术病人皮肤预处理对皮肤消毒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手术病人皮肤预处理对皮肤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手术室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手术病人共10例(治疗组),本组接受皮肤预处理时所用材料是75%的酒精;同期选择手术病人共1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本组接受皮肤预处理时所用材料是生理盐水,对2组入选病人消毒效果。结果:所有入选病人都已完成手术,预处理后2组细菌数对比有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手术前、术中30 min、术中60 min、术后120 min 等时间段的细菌数对比无差距(P >0.05)。结论:对于手术病人,如果其手术时长超过2 h,通常需要选用75%的酒精进行皮肤预处理,通过对病人皮肤表面的污物以及细菌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杀菌目标,防止感染现象发生。
-
新型喷雾消毒液皮肤消毒效果佳时效性研究
目的 探索喷雾型消毒液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后的佳穿刺时间,为临床正确使用喷雾型消毒液、确保消毒效果、避免因穿刺不良反应引起医疗纠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病室内常规清扫消毒,室内活菌计数<500+/m3;选择住院常规输液或肌肉注射病人为试验对象;采用无菌管型棉拭子取样、琼脂平板划线种植法,置35℃恒温箱中培养24 h,做细菌计数实验取样;600人次.结果 喷雾型消毒液喷嘴距皮肤6~8 cm,一次性喷洒和重复喷洒消毒15~20 s时,局部均无细菌生长;21~30 s时活菌计数为0;31~40 s时培养出活菌2个;41~50 s时培养出活菌2个;51~60 s活菌计数15个;61~70 s活菌计数66个.通过600次实验取样分析,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喷雾型消毒液皮肤消毒效果与喷洒次数无关,但与针头穿刺时间关系密切,故针头穿刺时间应控制在喷洒药液后(30±5)s时间段内进行.
-
血气分析临床应用体会
血液气体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①气体交换指标: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②酸碱平衡指标:酸碱度(pH),剩余碱(BE),实际碳酸氢(HCO2),缓冲碱(BB),标准碱(SB).1血气标本采集要点动脉血气分析直接行周围动脉或股动脉处动脉采血术,一次动脉采血可选用表浅易于穿刺的动脉,间断多次采血可保留一动脉导管.动脉采血部位为:挠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具体操作:①用注射器抽吸O.2ml肝素液,湿润其内壁的针头处,将余液尽量排出.②触摸动脉搏动明显处定位,局部常规皮肤消毒.③术者左手食、中指消毒后触摸到动脉搏动处,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与血管成60度角刺入,穿刺后不必用力抽吸,如确入动脉内血液可借血压自行进入针管内,达到O.5ml即可拔针,穿刺处按压5~10 min.
-
针吸皮下脂肪减肥加塑身定形术临床应用体会
我院1999年12月引进意大利产针吸脂仪,投入临床应用,经随诊验证效果优良,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女17例,男1例。年龄16岁~51岁,平均40.1岁。吸脂部位腹、腰、髂部17例,双股内侧1例。吸脂前腹围74cm~94cm。1.2 操作方法:用意大利产吸脂仪SOFT LIPOMODEL CE0197型。受术者术前检测血压、出凝血时间、血糖等必要项目。术前常规注射局麻前用药。受术者平卧位,腰、腹、髂部划线标出电解吸脂范围后,常规碘酒、酒精皮肤消毒铺手术巾。先于一侧腰与中腹部交界处用1%利多卡因1ml做皮丘麻醉,用尖刀破皮0.2cm,将吸脂仪双针缓慢插入皮下浅、深筋膜层之间,用本机灌注泵缓慢注入内含20%利多卡因15ml、5%碳酸氢钠10ml、肾上腺素0.5mg的生理盐水1000ml,使之均匀分布于吸脂区后,开吸脂仪电解钮,由1缓慢升到4,行脂肪层电解40min~50min,术者手感到皮下脂肪已达液化后,边吸引边电解脂肪。此时可见到黄色脂滴及小脂块被吸引出,直达到吸引物稍混有血性物或皮下脂肪层厚达0.5cm~0.75cm时为止。同法操作处理另一侧腰、腹、髂部。本组吸脂量700ml~1700ml,平均1100ml。术毕用弹力带加压包扎1个月,用以塑身定型。术后术区肿胀2d,换药查看吸脂针孔区,并自服消炎止痛药,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1.3 结果:术后1个月,本组18例吸脂区平整光滑,腰、腹、髂部轮廓外形清晰,受术者满意。随访3个月18例均无局部肥胖反弹,减肥塑身定形成功。
-
手术室的感染管理
1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手术室感染通常是术中的接触传播和空气中浮游菌通过各种途径降落于手术创面而引起的感染.因此,预防手术感染要注意:手术室布局合理,保证手术设备、医疗器具、术者穿戴用器、接送病人车辆、室内空气的洁净度以及无菌操作、皮肤消毒、麻醉的方式和方法,并正确使用抗生素.
-
吸脂手术病人皮肤消毒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1次性完成吸脂手术病人皮肤的消毒.方法在硬膜外腔置管后,未给麻醉药之前,采取患者坐式或站立式多部位皮肤消毒1次完成.结果采用该方法消毒的患者232例,均能保证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结论多部位1次性皮肤消毒简单、省时、省料,不易拉伤软组织或关节脱位.
-
碘酊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女,35岁,1997-07-20晚因车祸致右前臂辗挫伤,急来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清创术.患者步入手术室,麻醉前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行腋路臂丛阻滞麻醉,25min后,查血压16/10kpa,心率90bpm,呼吸平稳,意识良好.术者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后,用2%碘酊擦涂术区皮肤消毒.
-
女性耳部手术患者备皮方法的改进
需耳部手术的女性患者,手术区虽经过皮肤准备,但在皮肤消毒时,仍会有一些头发影响术野消毒及术中操作.为了保证手术效果及女患者术后美观,我们在手术前对皮肤准备作了改进.
-
手部皮肤消毒剂的应用进展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为控制外科手术的感染,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及患者的术前皮肤消毒就相当重要.消毒剂的种类很多,按消毒效果分高、中和低效.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但这些对人体都具有相当大的毒性[1-3].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4],可用于皮肤、手消毒的消毒剂主要有洗必泰类、醇类、含碘制剂类及氧化电位水等.现就手术室的手消毒剂的应用与进展综述如下.
-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应用于危重创伤患者三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50岁.因车祸致胸部、臀部疼痛伴呼吸困难4h入院.入院诊断为多发伤: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急性肺挫伤,左侧锁骨骨折,左侧内踝骨折,骨盆骨折.入院后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对症支持治疗,5d后患者状况有所好转,拟行左锁骨及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会诊时鉴于患者血气胸未愈,仍留置闭式引流,决定采用区域麻醉.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开放静脉.患者取仰卧位,颈部皮肤消毒后,使用Mylab 30CV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意大利百胜医疗),高频线性探头(LA523,7.5~12 MHz)进行肌间沟部位臂丛神经扫描和定位.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在颈5与颈6神经根附近注入0.5%罗哌卡因12 mL.随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下方行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予1%利多卡因8 mL.在腹股沟下方行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予0.5%罗哌卡因16 mL.
-
手术麻醉与毒瘾发作三例处理
例1 男,37岁,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诊入院,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麻醉过程顺利.当麻醉阻滞完善后(T9~T12)为患者皮肤消毒时,患者突然坐起欲回病室,并在2min后流涕、烦躁不安、频繁打哈欠,检查时发现其肢体静脉有多处注射针迹,疑为吸毒者,即以哌替啶100mg+氟哌利多5mg静注,患者安静入睡后行阑尾手术.术毕患者清醒,有轻度兴奋状.术后询问家属得知患者有两年吸毒史.
-
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双侧霍纳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30岁,因左听神经鞘瘤手术切除后出现左侧面神经麻痹半年,拟行左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过程:患者平卧位,测血压、心率;头偏向右侧,常规皮肤消毒,用左手中指触及C6横突,用7号注射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刺及C6横突,然后稍退针再向下向内对着C7横突方向进针0.5 em,抽吸无血液及脑脊液后注入1.5%利多卡因7 ml.
-
咪唑安定复合哌替啶辅助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
我们对60例ASAⅠ~Ⅱ级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应用咪唑安定0.1mg/kg、哌替啶1mg/kg合剂(简称咪哌合剂)、Ⅱ组应用氟哌啶0.1mg/kg、哌替啶1mg/kg合剂(氟哌合剂)均于皮肤消毒时静注,作为硬膜外麻醉的辅助用药,观察其临床效应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两组相比结果,Ⅰ组能较好地抑制内脏牵拉反应,镇静效果明显,且对术中情况基本无记忆,用药后病人处于浅睡状态,呼之能应;Ⅱ组镇静效果欠佳,一些病人牵拉反应重,还需另加安定.两组在用药5分钟后对呼吸、循环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Ⅰ组SpO2降低与PETCO2升高幅度大于Ⅱ组,Ⅱ组DBP下降较Ⅰ组明显.
-
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观察
我科自1999年8月以来使用B/BRAUN公司的周围神经刺激器和stimuplex针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5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58例患儿年龄3~12岁,其中男39例,女19例,ASAⅠ~Ⅱ级,均行上肢手术。 方法本文采用肌间沟入路或腋路法,常规皮肤消毒,将周围神经刺激器(stimuplex-dig,B/BRAUN公司,德国)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片与患儿胸部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穿刺针连接,当针尖刺入皮肤后,周围神经刺激器以1HZ的频率、1.5mA/0.1ms的输出电流刺激神经,观察患肢的肌群收缩运动,逐渐减低电流强度至运动反应消失。当在较低的电流强度(0.3~0.6mA)时仍有持续的运动反应可先通过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回抽无血液后直接注入1~2ml局麻药(1%利多卡因、0.125%布比卡因)作为试验量,并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观察上肢的运动反应,若无反应可注入余下的局麻药,否则应退出穿刺针重调整穿刺方向进行定位。
-
江苏省三甲医院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现状调查
外科患者感染中,约38%是手术伤口感染[1].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率.然而江苏省各医院在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情况、消毒液名称和消毒方法上尚未统一.我们通过对江苏省20所三甲医院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现状调查,为医院选择消毒液和消毒方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