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抗精子抗体对体外受精及单精子显微注射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对常规体外受精(IVF-ET)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受精、胚胎发育、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37例IVF-ET及ICSI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分为4组,A组:IVF-ET伴AsAb阳性,36例;B组:ICSI伴AsAb阳性,25例;C组:IVF-ET,AsAb阴性,413例;D组:ICSI,AsAb阴性,163例,分析各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A组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A组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显著低于C组和D组;B组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抗精子抗体的存在不但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同样也影响胚胎的发育及种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可提高受精率,但对提高胚胎质量及妊娠率无意义.
关键词: 抗精子抗体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受精率 妊娠率 -
精子授精浓度对IVF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卵子授精浓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卵子授精浓度将237个常规IVF周期分为A组(5~10万/卵)、B组(2~5万/卵)和C组(1.5万/卵),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卵子受精浓度不影响IVF受精率,反而可提高妊娠率和着床率,改善临床结局.
-
常规IVF卵母细胞受精率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子受精率的因素,为提高超促排卵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常规IVF(除外ICSI)助孕患者共75例,采用长方案或思则凯方案超促排卵.结果:卵子受精率与精子上游处理后运动参数无关,与顶体完整率和精子畸形宰相关;Gn启动日,FSH、E2、P增高卵子受精率下降,Gn第5天LH、P增高与卵子受精率下降密切相关,HCG日卵子受精率与LH、P、E2均无关;使用长方案卵子受精率明显高于思则凯方案.结论:影响常规IVF卵子受精率的主要因素是超促排卵方案和Gn第5天LH和P水平.
-
隐匿精子症和无精子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的临床结局比较
目的:比较隐匿精子症和无精子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1999 ~ 2012年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的156例隐匿性精子症和288例无精子症患者,无精子症患者分别通过附睾或睾丸穿刺取精后进行ICSI治疗,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出生缺陷率等.结果: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胚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精子症和无精子症ICSI后虽然受精率、卵裂率不同,但临床结局相同.
-
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常规治疗失败的死精子症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常规治疗失败的死精子症造成的男性不育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经过常规治疗无效的死精子症患者,均表现为精子完全不运动.采用常规ICSI方法治疗,随访受精率、β- HCG阳性率、临床妊娠及分娩等结局参数,并与同期使用活动精于进行ICSI的患者(对照组)对比.结果:死精子症组与对照组在男女方年龄、取卵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精子症组的受精率平均为62.3%(14%~100%),对照组为71.9%(4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精子症组5例患者胚胎移植后血清β- HCG升高,其中4例获得临床妊娠(1例活产,2例继续妊娠,1例孕8+周胚胎停育);对照组5例血清β - HCG升高,均获得临床妊娠,包括3例足月活产和2例继续妊娠.结论:采用ICSI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死精子症男性不育症患者,受精率及临床妊娠情况令人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死精子症 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受精率 临床妊娠率 -
精子质量和功能参数与IVF受精率和优胚率的关系探讨
目的:对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和精子顶体反应阳性率,这三项能体现精子质量和功能的参数与IVF受精率和优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分析226对接受IVF治疗的不育夫妇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精子顶体反应阳性率、IVF受精率和优胚率等数据,观察精子质量和功能参数对IVF受精率和优胚率的影响.结果:当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 ×106时,IVF受精率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当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时,IVF受精率不随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的增加而上升(P>0.05);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对优胚率无显著影响(P>0.05);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和顶体反应阳性率对IVF受精率和优胚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VF受精率相关,与优胚率无关;正常精子形态和顶体反应与IVF受精率和优胚率无关.
-
对常规IVF未受精周期不同时间实施补救ICSI的比较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中未受精的病例在不同时间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再受精的临床结局,以探讨补救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佳的补救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未受精并实施补救ICS1的93例患者,根据补救ICSI实施时间的不同,分为晚补救组(常规体外受精后20~22 h实施补救ICSI,16例)和早补救组(常规体外受精后4~8h实施补救ICS1,77例).结果:晚补救组与早补救组在女性年龄、不孕年限、平均每周期获卵数方面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晚补救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奸娠率都低于早补救组(52.0% vs 63.0%,87.5% vs 94.1 %,0% vs 43.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 IVF受精失败后行补救ICS1再受精是切实可行的,而合理的补救时间是获得理想临床结局的关键.
-
IVF-ET中低受精率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IVF-ET中低受精率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接受IVF-ET治疗的186例患者,根据受精率不同,将受精率≥30%的归为对照组(正常受精,n=94),将受精率<30%的归为观察组(低受精率,n =92).分别进行单因素影响比较分析和二分类变量Logistis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单因素影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不孕年限、原发/继发不孕、手术适应症男性因素构成比、卵泡数、成熟卵子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再次进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s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低受精率的发生与变量手术适应症男性因素构成比、卵泡数、成熟卵数呈相关性,P<0.05.结论 IVF-ET中低受精率事件发生相关因素主要与手术适应症中男性因素、卵泡数量、成熟卵子数有关,同时也会受患者不孕年限、原发/继发不孕等因素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相关因素,再对相关因素采取进一步分析——二分类变量Logistis回归分析,整体分析相对严谨、到位.
-
精子功能检查与体外受精结局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东莞地区男性患者精子功能相关检查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5~44岁250例诊断为不育症需要接受IVF-ET助孕患者。将其根据受精情况分为正常受精组(指受精率>30%)与受精障碍组(正常受精率≤30%),分析两组之间正常形态率、顶体酶活性、DNA碎片率的差异性。结果正常受精组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为(7.5±5.3)%,受精障碍组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为(3.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受精组精子顶体酶活性为(87.50±30.70)μIU/106,受精障碍组精子顶体酶活性为(52.41±37.50)μIU/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受精组DNA碎片率为(14.27±3.69)%,受精障碍组精子 DNA碎片率为(12.94±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顶体酶活性与受精率具有相关性,是预测受精率的一个有效指标,术前联合精子形态学检查可避免受精障碍的出现,可作为选择IVF或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方案助孕的标准。 DNA碎片率与IVF-ET受精率无明显相关,其导致不育的影响可能不涉及受精问题。
-
精子DNA碎片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率(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E-ET)过程中妊娠结局的治疗影响.方法:收集140例体外受精(IVF)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spermchromatin dispersion,SCD)对进行精子DNA碎片率检测,总共分为三组,A组低DFI(<10%),B组中DFI(10%~25%),和C组高DIF(>25%).比较三组的受精率、优胚率、卵裂率及临床妊娠率,并分析三组的精液参数的差异.结果:A组、B组的受精率、临床妊娠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胚率高于B组、C组,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其他精液常规指数也有差异,其中,三组中A组前向运动精子(Progressive motility,PR)百分率、精子正常形态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向运动精子数量、精子正常形态率会随精子DFI升高而降低;(2)精子DFI高于一定阈值(25%)会影响IVF受精率和优胚率.
-
三丁基锡及多氯联苯对雄性青鳉鱼的受精率和性行为的影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包括17β-雌二醇(17β-E2)、壬基苯酚(NP)、双酚A(BPA)、三丁基锡(TBT)和多氯联苯(PCBs)等,尽管对这些化学物采取了严格管理或禁用,但TBT和PCBs还是广泛的分布于底泥、鱼体和哺乳动物内.
-
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中受精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受精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2010年我中心进行常规体外受精(IVF)治疗的561对不育夫妇,按WHO推荐改良巴氏染色方法对精子进行形态学检查,按精子正常形态分为<4%组、4%~9%组、9.5%~14%组和>14%组,分别统计各组精子进行IVF后的受精率.结果:IVF中总受精率为71.00%,精子正常形态<4%组、4%~9%组、9.5%~14%组和>14%组的受精率分别为53.19%、71.33%、71.30%、72.27%.正常形态<4%各组与≥4%各组间的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形态对IVF中的受精率有一定影响,精子正常形态低于4%时明显影响IVF的受精率.因此,精子形态分析结果可成为临床上选择IVF还是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 )治疗的参考依据,从而避免一些IVF失败.
-
显微授精穿刺方式与胚胎受精率及闭锁率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显微授精时由于卵膜弹性不同产生的不同破膜方式对卵母细胞受精率及卵母细胞闭锁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行显微授精治疗的患者共1589个卵母细胞,根据显微注射针穿刺卵膜的方式分为两组:一组1250例为卵膜弹性正常组,另一组339例为卵膜无弹性组,比较不同分组问的受精率差异,及穿刺后卵母细胞闭锁率.结果 根据卵膜弹性分成的两组受精率无差异,卵膜有弹性组受精率为88.2%,卵膜无弹性组受精率87.3%,P>0.05;穿刺后卵细胞闭锁的比率在卵膜无弹性组为17.1%,而在卵膜有弹性组的此比率为5.4%,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显微授精的受精率与穿刺时卵子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选择恰当的取卵时机获取成熟度适当的卵子是提高显微授精受精率的关键.
-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病例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病例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于常规IVF受精失败的病人在第2天进行补救ICSI(A组)21个周期,或在下一个周期直接应用ICSI技术治疗(B组)18个周期.分别与因严重少、弱精子症而行ICSI的243周期(对照组)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1.53%、81.73%、72.94%,均比B组的83.87%、97.69%、84.25%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的多原核率差异无显著性(3.55%vs1.29%,P>0.05).比较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和冷冻周期率,B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而A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常规IVF受精失败者可通过第2天补救ICSI或下一周期直接行ICSI而提高受精率和种植率,而后者比前者能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
精子冷冻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治疗结果的影响
目的了解冷冻保存对射出精子和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进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射出精子152个治疗周期和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55个周期分别分为新鲜组和冷冻组,对其ICSI后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射出精子新鲜组和冷冻组受精率、卵裂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9.70%vs 76.79%、97.08%vs 98.35%、39.02%vs 37.93%)与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新鲜组和冷冻组受精率、卵裂率和临床妊娠率/穿刺周期(分别为77.07%vs 74.54%、97.47%vs 94.31%、35.00%vs 37.14%)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子的冷冻保存对射出精子和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进行ICSI的临床结果没有影响,我们认为对于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应该进行冷冻保存,以减少对附睾、睾丸的穿刺次数.
-
圆形精子细胞的分离和体外成熟
为了探讨联合应用圆形精子细胞分离和体外成熟的方法改善它们的质量和提高受精能力,使用间断梯度离心法分离不成熟的生殖细胞,然后与Vero细胞共培养将圆形的精子细胞变成为更成熟的形式,总共对87个精子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后的77个细胞中,仅有12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熟,占7个病人中的3个(42%),在这12个成熟精子细胞中,只有4个发展到早期延长的精子细胞阶段(Scl),但是没有鞭毛.结论:研究表明本文中体外圆形精子细胞的成熟是有限的,精子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的受精率和妊娠率比例低,将该方法常规用于临床尚需要技术改进方面的进一步探索.(戴继灿摘译,黄平治校)
-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影响
目的 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的影响.方法 对生殖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共6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内异症组)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136例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组,从促排卵药物总量、用药时间、HCG日雌二醇(estrogen,E2)、孕酮、促黄体生成素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数、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内异症组用药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内异症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储备能力下降,同时其卵子及胚胎质量亦下降.
-
精子形态、顶体反应与卵子受精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中精子形态、顶体反应与卵子受精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精子各参数在IVF受精率方面的参考意义.方法分析男方精液标本125份,进行常规精液分析、精子形态及精子顶体反应分析.观察受精卵1 475个,记录受精和未受精卵的数目,并分析精子各参数与卵子受精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精子形态分析将精子正常形态分为4组,<14%、14%~24%、25%~34%和≥35%,其相对应的卵子受精率分别为61.5%、66.7%、74.8%和79.1%,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精子形态与卵子受精率有明显的相关性.精子的顶体反应率分为3组,分别为≤3%、4%~7%和≥8%,其对应的卵子受精率分别为75.2%、75.0%和74.5%,各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体外精子顶体反应率与IVF受精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IVF中,精子的形态对卵子的受精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卵子对正常形态的精子有一定的选择性.在体外,精子顶体反应率的高低与卵子受精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精子形态分析和顶体反应二项参数,在自然周期和IVF周期中,对受精功能的评价有着不同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同时,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施过程中可以作为选择不同辅助生殖技术的依据.
-
影响猕猴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将电刺激采集的精液用两种方法优选后进行精子获能处理,然后与超排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用不同培养体系进行体外发育培养,并对发育到8细胞的11枚胚胎进行冷冻保存,将其中3枚胚胎解冻后移植给一只受体猕猴.结果表明:上浮法和perco11法都是有效的精子优选法,对受精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咖啡因和dbcAMP在精子体外荻能过程中缺一不可;理想的受精密度应在2×105精子/ml左右;在超促排卵后采集的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过程中,添加血清和激素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血清和氨基酸都是必需的.冷冻保存后的解冻存活率虽然很高,但可能受受体猕猴数量或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移植后并未受孕.
-
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于生殖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323个IVF-ET周期,采用WHO第5版精液质量分析标准严格进行精子形态学分析,研究分3组:A组:1%≤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2.5%,中度畸形组;B组:2.5%≤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轻度畸形组;C组: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4%,正常形态组。比较各组间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结果各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男方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多精受精率、双原核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升高,受精率随之升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IVF-ET中,精子形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卵子的受精率,但与胚胎质量、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