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320例护理体会
1998年4月~2004年12月,我们对3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并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62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结果:本组痊愈43例,好转14例,死亡5例.结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79例临床分析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属于创伤学中危害性较大的疾病,是颅脑外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现将我院2008年1~11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
儿童急性重型颅脑损伤83例救治体会
儿童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具有伤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如不及时抢救或救治不当,易致患儿死亡.1996年10月~2007年4月我们共收治儿童急性重型颅脑损伤83例,疗效满意.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56例死亡原因分析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很高(30%~50%).本文对2001~2005年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168例救治体会
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救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68例,男137例,女36例,年龄6-81(42±2.6)岁;均经头颅CT证实,GCS<8分.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14、21天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7、14、21 d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恢复良好率治疗组(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31.43%);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有助于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重型颅脑损伤356例临床分析
我科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356例,其中手术170例,疗效满意.
-
60例老年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体会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死亡率很高(30~50%),老年性颅脑损伤发生率约占10%,其死亡率可高达37.8~70%[1].现将GCS≤8分的广泛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的60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
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经验
目前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仍然很高,一般在20%~40%,也有高至50%左右.其主要原因,除原发性脑损伤过重外,还在于颅内血肿、脑水肿等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导致的死亡,因此在诊疗方面急需进一步研究改进.以求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我们作了一些工作.治愈率在逐年提高,近几年中,我们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6例平均死亡率为22.4%,比过去有明显下降.现将我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16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经验和疗效分析,着重讨论如何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
泮托拉唑预防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预防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将64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吸氧、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手术等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奥美拉唑40 mg,1次/d,静脉输注.观察组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 mg,2次/d,静脉输注.2组患者均用药7~10 d.比较2组住院期间应激性溃疡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住院期间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效果肯定,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好.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伤情复杂、危重,伤残及致死率极高,如果延误诊断及治疗或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1]。2012-06—2014-06,我院共急诊手术治疗3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96例治疗分析
我院自1996年6月~2001年6月共收治14岁以下小儿急性重型颅脑损伤96例,由于小儿生理、解剖、病理有其特点,颅脑损伤发生的部位、性质以及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差别,因此治疗上与成人有相异之处.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40例手术体会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佳的手术时间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2013-01在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采取积极的手术抢救及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的急救程序及手术精细度、护理细致度较对照组有所改善.结果 观察组急救时间(11.3±4.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7±3.6)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准确及时、争分夺秒地抢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手术后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正确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
-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重型急性颅脑外部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取重型急性颅脑外部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参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组受试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伤后第1、3、7及14天,观察组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与血清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血清VEGF早期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结论在重度急性颅脑损伤早期,患者血清 VEGF表达水平表现为动态性升高,因而可视为该类患者预后判断的一项有效指标。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GCS≤8分早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1例及常温治疗组65例,监测2组的颅内压、血糖及脑水肿体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后2组GOS评定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痊愈26例(42.6%),死亡11例(18.0%);常温治疗组痊愈12例(18.5%),死亡19例(2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颅内压第1天比较差异不明显,第2、3天亚低温组降低明显,且亚低温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血糖,缩短脑水肿时间,降低脑水肿程度。结论早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采用亚低温治疗能缩短脑水肿时间,减少高血糖,从而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丙泊酚静脉麻醉的脑保护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确诊1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分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为主行麻醉诱导,间断吸入异氟烷维持,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为主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前后颅内压、脑氧分压变化以及术后初醒时间。结果2组均能够降低术中、术后3h末颅内压和脑氧分压,但丙泊酚组降低术中、术后3 h末颅内压和脑氧分压幅度优于咪达唑仑组,(P<0.01);丙泊酚组术后初醒时间平均(13.58±2.26)h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19.63±2.21)h ,P<0.01。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能够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级联反应,减少钙离子内流和强化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等机制降低颅内压和脑氧分压,从而有效保护脑组织和脑细胞,在促进受损脑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 将3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16例)和常规治疗组(14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颅内压(ICP)、头部CT(脑水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14d后,颅内压及脑水肿程度都有所减轻,但依达拉奉治疗组减轻程度好于常规治疗组.治疗14d后依达拉奉治疗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伤后3个月依达拉奉治疗组GOS评分也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损伤,其发生率在30%~50%[1].我科自1997-05~2003-12共收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40例,现将处理原则和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如下.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118例治疗体会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疾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我院自1990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该类病人118例,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