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妇女植入窗期子宫内膜形态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M)与植入窗期子宫内膜发育程度以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URM(试验组)24例生育妇女(对照组)22例子宫内膜组织学,胞饮小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ER、PR的表达. 结果 URM组子宫内膜黄体期缺陷(LP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胞饮小泡密度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及基质细胞核中PR的表达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子宫内膜ER的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URM子宫内膜LPD发生率高,胞饮小泡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生育妇女,提示植入窗期子宫内膜发育滞后可能是导致胚胎着床障碍、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在性激素分泌正常的URM妇女中,子宫内膜PR表达下降,对孕激素反应不足可能是导致内膜形态发育滞后的原因.
-
米非司酮对胚胎植入的影响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剂,通过阻断孕激素的生理效应而影响胚胎植入.米非司酮能改变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和一些生化因子及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成以及影响胚泡生长发育、黏附及侵入,阻止胚泡与子宫内膜植入窗期对话的建立,从而抑制胚胎植入.
-
核因子-κB与母胎免疫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在机体炎症、免疫、细胞凋亡和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F-κB表达于子宫内膜细胞质,调控着子宫内膜周期性生理变化.NF-κB的表达和激活决定着受精卵的植入时机和效率,使妊娠免疫向Th2型转换,其抗凋亡机制对胚胎发育起着保护作用.NF-κB在与雌孕激素负反馈调节中维持着人类妊娠.更深入地研究NF-κB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殖医学的发展.
-
大鼠血清孕激素水平对胚胎“植入窗”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孕激素(P)水平对胚胎"植入窗"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自然交配孕3~10天大鼠的血清及子宫组织,以动情期雌鼠为对照.通过组织学切片确定各孕天发生胚胎着床的大鼠数,以P2.5~P97.5间距表示胚胎"植入窗".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P水平.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孕激素受体(PR)在孕早期大鼠子宫内膜及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胚胎着床的中位数时间为6.65天,大鼠胚胎"植入窗"在孕4.65~8.68天之间.孕3~10天大鼠血清P曲线的峰值出现在"植入窗"内(孕5~8天).PR在大鼠内膜腺、腔上皮、基质细胞、蜕膜细胞及滋养层细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强度曲线的峰值也出现在大鼠胚胎的"植入窗"内,并与血清P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PR在大鼠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随妊娠期增加而升高,与血清P无显著性相关.P、PR与胚胎植入时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8和0.724,P<0.05).结论 P通过上调自身受体,对胚胎"植入窗"具有重要调节作用,P可能是胚胎"植入窗"的启动因子.连续监测血清P可作为确定"植入窗"的生化标记.
-
反复植入失败与胚胎及内膜同步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胚胎反复植入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作为辅助生殖技术实践中一个给患者带来经济和情绪负担的问题,始终吸引着生殖科医生及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有研究提出,RIF与发育胚胎和容受性内膜的同步化失败相关,通过现代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确定RIF患者的个体化植入窗(personalized window of implantation,pWOI)对改善其IVF结局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RIF的概念、原因,并从理论机制、评估方法、临床效果等方面对胚胎与内膜同步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反复植入失败(RIF) 内膜容受性 同步化 植入窗 个体化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