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后行IVF助孕妊娠四例报导
目的 探讨和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后行IVF助孕的临床结局,拟为临床BOTs不孕患者提供助孕经验. 方法 选取自2015年6月~2016年11月,4例因BOTs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在本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成功的患者,分析其的基本情况、BOTs的手术资料、助孕前评估及助孕方案和临床妊娠结局,以及随访结果等,并结合文献对BOTs保守术后患者行辅助生殖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结局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果 4例BOTs患者平均年龄28.5岁(大年龄33岁),均有原发性不孕史,2~4年不等;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2~11个月开始助孕,结合卵巢储备功能评估,予不同方案促排卵获得可用胚胎及临床妊娠.4例患者自助孕后随访至今,其中2例已分娩健康婴儿,另两例为继续妊娠,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BOTs发病较早,预后良好,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年轻女性,应积极评估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可能性,术后评估卵巢储备,对于有ART指征的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行ART助孕,助孕成功率较高.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当中随机选取60例,包括A组28例浆液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B组32例黏液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分别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肿瘤直径明显小于B组;两组在单房率、伴微浸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与手术病理分期、伴微浸润有关(P<0.05).结论 掌握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疗水平.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及特点。结果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中,以浆液性囊腺瘤比例高,占60.0%。单纯卵巢交界性肿瘤组患者中Ⅰ期比例(47.1%),显著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伴微浸润组患者(5.9%),Ⅲ期比例(7.7%)则显著低于卵巢交界性肿瘤伴微浸润组患者(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不同分型患者 VEGF 的阳性表达情况,可见卵巢交界性肿瘤伴微浸润患者的阳性表达率(76.5%)显著高于单纯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患者(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分型不同,病理特点也有差别,要根据其病理特点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法。
-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T)生育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BOT患者按照是否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分为保守组和根治组,各20例。根治组采取根治术治疗。保守组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基础上行附件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对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双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单侧卵巢囊肿剔除术保守治疗。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统计两组BOT复发和妊娠情况。结果:保守组复发率15%,根治组复发率10%,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4,P=0.465)。保守组共12例发生妊娠17次,成功11次,早产6次,新生儿情况正常;流产5次,2次胎儿停育。结论:相比于BOT根治术,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治疗在疗效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可以较好满足患者及家庭的生育需要。
-
腹腔镜在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在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58例,分两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对患者治疗后妊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妊娠率72.4%,高于对照组的44.8%(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患者再次妊娠率更高。
-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保守治疗
本文对年轻的未生育的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是否保留生育功能、保守治疗后的妊娠情况和复发情况及再次手术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保守治疗虽然会增加复发率,但不影响生存期,且保留了生育功能,提高了生存质量.
-
术中冰冻切片在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是一类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卵巢肿瘤,是低度潜在恶性(low maligant potential,LMP)的肿瘤.该病术前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由于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预后良好,并在生育期妇女多见,手术涉及能否保留生育能力的问题.本文就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本院75例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
香港2003年外科病理新进展会议Silva教授的讲座内容简介
介绍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著名妇产病理学家Silva教授,于2003年10月10日至12日在香港举行的外科病理学新进展会议(Syrgucak Pathology Update 2003)上做的两个精彩且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
-
免疫组化在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卵巢肿瘤病理诊断的难点之一.免疫组化作为当前病理诊断重要的辅助技术之一,其在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也有很大的价值,可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促进分子靶向治疗开展.
-
K-ras基因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研究与展望
1898年Pfannemstiel描述了卵巢乳头状囊腺瘤,之后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争论了近百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FIGO将卵巢上皮肿瘤分为良性囊腺瘤、增生的上皮细胞及核异型的囊腺瘤但无浸润性破坏生长(低度恶性潜能)和囊腺癌.
-
卵巢浆液性及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命名及病理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经过30余年的探索,对其本质认识逐步深入,特别是2003年8月在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举行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工作会议,就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某些病理学方面的分歧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1].本文就近年卵巢浆液性及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命名、形态学特征、病理诊断以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
卵巢交界性肿瘤9例复发后再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复发后再次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临床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9例再次施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后的月经、生育情况。结果9例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8岁,均未生育,再次手术后病理结果仍为卵巢交界性肿瘤,其中复发病灶仍局限于卵巢的7例。9例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中,再次手术后月经仍规律7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经期延长和月经量减少。其中成功妊娠并顺利分娩4例。平均随访时间63个月,长123个月,短24个月,2例患者再次手术后提示再次复发,其中1例患者再次复发后行第3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仍为卵巢交界性肿瘤;另1例仅B超检查提示卵巢病变,未经手术证实。本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年轻的复发性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再次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是可行的,术后仍有较高的妊娠成功率,但仍存在复发可能,需严密随访。
-
超声联合IOTA简易标准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卵巢交界性肿瘤预测价值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IOTA简易标准、Logistic回归模型(LR2)分析在术前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因卵巢肿物住院手术并病理证实为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142例,共1 60个肿瘤,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一周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有经验医师对肿物声像图表现进行评定,再分别应用IOTA简易标准、LR2对病灶性质进行再次评定.结果 (1) 160个肿瘤根据超声声像图诊断为良性肿瘤30个,交界性肿瘤89个,恶性肿瘤41个,超声诊断非良性病灶符合率约81.25%.(2) 160个肿瘤应用IOTA简易标准诊断为良性肿瘤33个,恶性肿瘤58个,不确定类型69个,诊断非良性病灶符合率约79.38%. (3) 160个肿瘤应用LR2标准诊断为良性肿瘤64个,非良性肿瘤96个,诊断非良性病灶符合率约60.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非良性卵巢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但是对超声医师的经验有较高要求.IOTA简易标准、LR2对于非良性卵巢肿瘤有较高诊断符合率,可以作为年轻超声医师在预测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时的辅助手段.
-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表面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表面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表面乳头状瘤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超声显示紧贴或包裹卵巢的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其中6例表现为团块内见许多密集分布的无回声区,另见许多密集分布短线样或点状强回声,血流分布半定量分级均为Ⅰ~Ⅱ级,血流阻力指数(RI)为0.30~0.51 (0.41±0.08);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示团块内数支粗大血管显示,整体为不均匀低增强;7例CA125均升高,4例同时CA19-9升高.结论 该类型卵巢肿瘤具有特征性声像图改变,结合患者年龄、血CA125、CA19 9升高,有助于术前超声的正确诊断.
-
腹壁转移性乳头状囊腺癌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46岁,已婚.1月余前发现左下腹肿块,约鹌鹑蛋大小.患者3年前因“左侧卵巢交界性肿瘤”在外院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体检: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下腹壁肿块,质中,边界清晰,活动欠佳,表面皮肤无发红及破溃,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CA-125:22.1 U/ml.超声检查:左下腹腹直肌内有3.7 cm×3.0 cm不均质中等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内可见点状强回声(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示肿块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图2),频谱多普勒测及动静脉频谱,阻力指数0.87.弹性成像显示该肿块弹性应变率比值为5.79(图3).超声提示:左下腹腹直肌内实质性肿块.患者行左下腹壁肿块局部广泛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腹直肌肌层内,大小约4.0 cm×3.0 cm,边界清晰,质硬,外侧达前鞘外侧缘,前方至前鞘之腹内斜肌腱膜.术后病理诊断:左腹壁转移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免疫组化考虑卵巢来源).
-
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 又称低度恶性潜能肿瘤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ovarian tumor,LMP),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组织学具有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及无间质浸润的特点.1973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将其列入卵巢肿瘤的分类,使其成为卵巢肿瘤的一种独立临床病理类型.BOT可发生于卵巢的表面-上皮间质细胞、性索问质细胞和生殖细胞等,但以上皮性BOT为主,尤其以浆液性和黏液性的BOT常见[1],本文将对这两种常见的BOT在诊治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
卵巢交界性肿瘤与生殖的关系
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为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生长缓慢,无间质浸润性。多发于育龄期妇女,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约为95%。发病率占所有卵巢肿瘤的8%~10%。年轻患者可以行保留生育力的保守性手术治疗。保守性手术后自然受孕率近50%。因此,尽管进行了保守手术,其中一些患者会经历不育。对于持续不孕的患者,部分患者可以采用辅助生育(ART)的方法来治疗。但ART对BOTs的自然病程的作用尚有争议。
-
卵巢交界性肿瘤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研究进展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一类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恶性之间的卵巢肿瘤。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尚未完成生育,病理类型以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为多见,大多临床分期早,预后好,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而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生育功能的保留问题密切相关。本文就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方式的选择,包括腹腔镜手术的术式,术后化疗方案,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合并不孕患者促排卵药物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综述。
-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28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关于卵巢交界性肿瘤,自从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这一诊断名称以来,对其命名及病理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几年来,特别是2003年8月,在美国马兰州贝塞斯达举行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工作会议,就其某些病理学方面的分析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本文分析了28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这一肿瘤的病变特点.
-
腹腔镜卵巢交界性肿瘤再分期手术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目的: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行腹腔镜再分期手术的病例特点,探讨再分期手术的价值。方法我科1994年1月~2013年7月手术的卵巢交界性肿瘤129例中,行腹腔镜再分期手术6例。初次手术后诊断为Ⅰa期3例,Ⅰc期3例。6例均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再分期手术包括全子宫切除(2例已生育者),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3例同时行阑尾切除术。3例未生育者均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结果腹腔镜再分期手术后病理阴性4例,阳性2例(1例为双侧卵巢肿瘤剔除术后双侧卵巢病灶残留,1例为初次手术后保留侧卵巢存在交界性病变)。6例淋巴结、大网膜或阑尾均为阴性。经腹腔镜再分期手术后分期及诊断未变5例,1例手术分期由Ⅰa期上升到Ⅰb期。无严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10~32个月,(23.2±9.2)月,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卵巢交界性肿瘤再分期手术相对安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初次手术肿瘤外观局限于卵巢的患者,再分期手术时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以及大网膜切除甚至阑尾切除的意义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