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析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对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对肺动脉高压(PH)右心室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诊断为PH的60例患者采用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组,即对照组和PH组,分析其各个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三尖瓣环组织位移参数TMAD1、TMAD2、TMADm以及TMADm%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TAPSE、RIMP、FAC以及s,方面差异性明显,P<0.05,而两组间a,、e,以及e,/a,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TMADm%对右心功能减低时症状具有良好的预测,其中FAC的特异度为75.0%、灵敏度为82.5%,TAPSE的特异度为73.6%、灵敏度为85.9%,RIMP的特异度为70.5%、灵敏度为85.5%,s,的特异度为100.0%,灵敏度为72.5%.结论:PH患者有心功能的降低可通过三尖瓣环组织位移参数进行有效预测,为临床诊断该疾病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三尖瓣环位移 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 预测价值 -
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目的 应用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法(TAD)测定三尖瓣环向心尖移动的距离,评价该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法对45例尿毒症患者,其中左室肥厚(LVH)组25例,非左室肥厚(NLVH)组20例及30例正常对照组心尖四腔切面的三尖瓣环位移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尿毒症患者LVH组三尖瓣环位移、收缩期三尖瓣环连线中点的大位移(TADmidpt),及其占右室长轴的百分比(TADmidp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减低,NLVH组的三尖瓣环位移及其相关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减低(*P<0.05,**P<0.01).结论 TAD提供了一种简捷、精准的评价急性尿毒症患者右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方法.
-
颈动-静脉分流致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功能动态变化及BNP/NT-proBNP表达
目的 运用右室Tei指数及三尖瓣环位移评价颈动静脉分流致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BNP/NTproBNP在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手术组45只颈动-静脉分流巴马猪及假手术组6只,超声心动图定期(术前及术后每3个月直至术后1年半为实验终点)观测右室Tei指数、三尖瓣环位移(TAD)及三尖瓣反流.术前及实验终点右心导管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实验终点取下腔静脉血及右室心肌标本,ELISA检测血浆氨基末端前脑利钠肽浓度及RT-PCR检测右室心肌脑钠肽mRNA的表达.结果 (1)手术组实验终点PASP明显高于术前测值(P<0.05).(2)手术组右室Tei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而TAD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术后同一观测时点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组血浆NT proBNP浓度、右室BNP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4)右室Tei指数与PASP为高度直线正相关(r=0.812,P<0.05);TAD与PASP为显著二次曲线相关(r=0.907,P<0.05).(5)血浆NT ProBNP浓度与右室Tei指数为显著直线正相关(r=0.907,P=0.000);与TAD为高度二次曲线相关(r=0.771,P<0.05).(6)三尖瓣反流估测的PASP与右室Tei指数呈高度直线正相关(r=0.728,P<0.05),与TAD呈高度二次曲线相关(r=0.800,P<0.05).结论 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BNP/NT-proBNP的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增高,右室Tei指数、TAD与肺动脉压力、BNP/NT-proBNP均高度相关,是反映慢性肺动脉高压右室心肌功能动态变化的敏感的超声指标.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右室心肌功能 Tei指数 三尖瓣环位移 脑钠肽/氨基末端前脑利钠肽 -
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4例,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T2DMⅠ组)19例和合并微血管病变组(T2DMⅡ组)25例.另选正常对照组(NC组)28例.获取心尖四腔切面二维图像以及实时三维图像,将二维图像输入QLab 7.0工作站,获得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1)、室间隔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2),三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峰值位移(Tin)以及右心室纵向缩短率(Tin%).将三维实时图像输入TOMTEC工作站,计算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 与NC组比较,T2DMⅠ组Tm%、LVEF、RVEF明显减低(P均<0.05);T2DMⅡ组T1、T2、Tm、Tm%明显减低(P均<0.05),LVEF、RVEF亦明显减低(P均<0.05);与T2DMⅠ组比较,T2DMⅡ组T1、T2,Tm、Tm%明显减低(P均<0.05);三尖瓣环位移各参数与RVEF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T1)、0.68(T2)、0.78(Tm)、0.94(Tm%),P均<0.01.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TAD能无创评价T2DM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
三尖瓣环成形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超声评价指标的探讨
目的:研究三尖瓣环的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tricuspid annular peak systolic velocity,TAPSV)指标能否准确评估三尖瓣环成形术(tricuspid valve plasty,TVP)后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TVP的患者45例.术前和术后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AC)、TAPSE及TAPSV等多项指标.术前、术后1w、术后3、6及12个月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一次.术前与术后指标做对比分析.结果:TAPSE术前(20.25±3.05)mm,术后1w、术后3、6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8.68±2.83) mm,(9.13 ±3.12)mm,(9.20 ±2.46) mm,(9.29±2.58)mm,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PSV术前(17.8±4.00) cm/s,术后分别为(9.17 ±2.32) cm/s,(10.12 ±2.06) cm/s,(10.85 ±3.11) cm/s,(11.86 ±3.13) cm/s,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RVAC为(45.62±4.32)%,与术后(46.21±3.89)%,(48.45±4.02)%,(47.33±3.86)%及(47.92 ±4.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临床诊断均无右心功能不全.结论:TVP术后,经胸超声测量TAPSE、TAPSV低估了右心室收缩功能.在TVP术后不推荐使用其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
-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进展迅速的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超声心动图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疑似病例的一线诊断工具,美国及欧洲相关指南均将评价右室收缩功能作为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的项目.目前能够确诊的方式仍是进行有创的右心导管检查,能准确地反映右心的功能状态,但由于操作的有创性使得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安全、准确性也较高的测定方法.近年来新发展的Tei指数、超声应变成像技术、三尖瓣环TDI速度成像以及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等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的应用有力弥补了传统超声技术的不足.该文对目前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胎儿心脏瓣环位移z-score值评价心力衰竭胎儿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正常与心力衰竭胎儿二尖瓣及三尖瓣瓣环位移z-score值的对比研究,探讨其评估心力衰竭胎儿左、右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 1 012 例正常胎儿及24例心力衰竭胎儿三尖瓣环位移(FAM-TAPSE)及二尖瓣环位移(FAM-MAPSE),以孕周为自变量建立正常胎儿FAM-TAPSE及FAM-MAPSE的z-score模型,根据心室Tei指数将24例心力衰竭胎儿分为左心衰组22例及右心衰组22例,比较正常组与右心衰组胎儿FAM-TAPSE z-score值及左心衰组FAM-MAPSE z-score值差异.结果 正常组与左心衰组FAM-MAPSE z-score值、右心衰组FAM-TAPSE z-scor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右心衰组FAM-TAPSE z-score值及左心衰组FAM-MAPSE z-score值均<-2 z-scores.结论 胎儿左、右心功能衰竭时分别表现为FAM-MAPSE及FAM-TAPSE z-score值减低,FAM-MAPSE及FAM-TAPSE z-score值分别作为左、右心功能定量评估指标,有望成为心力衰竭胎儿的产前诊断指标.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预测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三尖瓣环位移,并与右室功能指标对比,探讨该技术评价PH右心功能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确诊及疑诊PH患者58例,根据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分为PH组与对照组.右心功能参数包括: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及右心做功指数(RIMP).三尖瓣环位移参数包括: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峰值位移(TMAD1)、三尖瓣环室间隔收缩期峰值位移(TMAD2)、三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峰值位移(TMADm)以及右心室纵向缩短分数(TMADm%).结果 ①两组患者TAPSE、RIMP、FAC及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TMAD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AD2、TMADm及TMADm%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ROC曲线下面积显示三尖瓣环组织位移参数对PH患者右心功能减低具有中等预测价值(P<0.01).③TMADm%以15.5%作为截断值,判定FAC< 35%的灵敏度81.8%,特异度72.0%;判定TAPSE<17 mm的灵敏度84.4%,特异度73.1%;判定RIMP>0.54的灵敏度85.7%,特异度70.3%;判定s'<9.5 cm/s的灵敏度72.3%,特异度100%.结论 三尖瓣环组织位移参数能够预测PH患者右心功能减低,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种新的诊断指标.
-
超声心动图建立正常胎儿三尖瓣环位移Z评分数据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胎儿三尖瓣环位移(TAPSE)与其生物学生长参数的相互关系,从而定量TAPSE的Z评分实际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对1012例孕龄为19~41周的胎儿进行检测,获得胎儿的双顶径(BPD)、股骨长径(FL)等正常胎儿的生长参数,并根据停经史计算胎儿的孕周(GA),通过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TAPSE.以GA、BPD及FL作为自变量,TAPSE作为因变量建立佳模型,再分析标准差(SD)与自变量BPD、FL及GA的相关关系,通过以上统计数据,运用公式计算得到Z评分的参考范围.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直线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反映胎儿非心血管参数BPD、FL、GA与心脏功能参数TAPSE之间的相关性.SD随自变量增大而增大,也呈线性关系,运用绝对残差的加权回归消除SD的异方差性,建立直线回归模型,根据这些方程,TAPSE的Z评分值=(实际测量的TAPSE-预测的TAPSE)/预测TAPSE的SD.结论 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通过胎儿GA、BPD、FL计算TAPSE的Z评分正常参考范围,为胎儿右心功能的评估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参考标准.
-
组织运动三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运动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 测量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房间隔缺损患者36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3例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主肺动脉内径(MPA)、右心房左右径(RA)、右心室前后径(R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TMAD技术测量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室间隔处及二者连线中点处相对于右室心尖部的收缩期峰值位移(T1、T2、Tm),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病例组T1、Tm明显低于对照组[T1(19.1±4.8)mm比(22.4±3.0)mm;Tm(15.6±3.7)mm比(19.0±2.2)mm,P<0.05];T2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D患者T1和Tm较正常人减低,TMAD技术或可用于定量评价ASD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检测健康成人三尖瓣环位移值的研究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大样本量健康成人三尖瓣环位移(tricuspid annular displacement,TAD),以建立TAD的正常值范围并研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78例,年龄18~77岁,平均(47.51±12.19)岁,利用Phillip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采集二维图像,然后输入QLAB 6.2工作站获取TAD各参数: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位移(TADm),右心室游离壁(TAD1)与室间隔(TAD2)瓣环插入点的收缩期位移及右心室长轴缩短率(TADm%),分析TAD各测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心率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获得未考虑年龄因素的TAD的各测值及TAD各测值在各年龄段的正常值范围.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AD1、TAD2、TADm、TADm%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均<0.001),且TADm%与体质量呈负相关(P均<0.001),TAD各测值不受性别、身高及心率的影响(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得到大样本量健康成人的TAD各测值,年龄及体质量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即TAD各测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TADm%随体质量增加而减低.
-
斑点追踪法三尖瓣环位移评估肺高血压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肺高血压(简称肺高压)患者的三尖瓣环位移(tricuspid annular displacement,TAD)在评估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经胸超声诊断为肺高压的患者共61例分为3个亚组:Ⅰ组(可疑肺高压,n=21),Ⅱ组(肯定肺高压,n=20),Ⅲ组(重度肺高压,n=20).另选35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用Phillip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先后采集二维(2D)及实时三维(real-time three-dimension,RT3D)图像,然后将2D图像输入QLAB 6.2工作站获取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位移等参数;将RT3D图像输入TomTec工作站,用四维右心室功能分析(4D RVF)软件计算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TAD各测值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中度相关,与3D-RVEF高度相关.肺高压患者TAD各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个亚组间TAD各测值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AD在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差异范围分别为(0.05±1.75)mm及(-0.15±1.09)mm.结论: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TAD具有快速、准确及重复性好等特点,TAD能客观反映肺高压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
-
超声斑点追踪组织瓣环位移技术及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定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检测三尖瓣环组织位移( TAD)及右心室面积变化率( RVFAC)定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长轴收缩功能,探讨TAD参数与RVFAC相关性,并寻找佳超声诊断临界值。方法肺动脉高压患者33例和体检健康的成年人35例,首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于四腔心切面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率( RVFAC),TAD技术测量三尖瓣环室间隔侧、游离壁侧、前壁侧及后壁侧四个位点的大位移( TAD1、TAD2、TAD3、TAD4 ),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大瓣环位移( TAD-midpt),单平面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标准化瓣环位移( TADs-midpt%)、双平面三尖瓣环中点收缩期标准化瓣环位移( TADd-midpt%),比较两组上述参数,并将三尖瓣环位移指标与RVFAC做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ROC)寻找各参数的佳超声诊断临界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动脉高压组三尖瓣环四个位点TAD、四腔心及三腔心TAD-midpt、TADs-midpt%及双平面TADd-midpt%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以上参数与RVFAC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0.607、0.671、0.819、0.786、0.804、0.863、0.731、0.743、0.801、0.926, P <0.01),ROC分析显示TADd-midpt%曲线下面积大,其诊断截断值为16.26%,诊断敏感性88.6%,特异性84.8%。结论斑点追踪组织瓣环位移技术能够定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长轴整体收缩功能,其获得数据与RVFA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TADd-midpt%相关性及敏感度、特异度高。
-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 M 超技术在胎儿三尖瓣环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 STIC) M超技术在胎儿三尖瓣环位移( TAD)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孕中期妇女产检时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分别应用STIC-M超技术和传统M超测量胎儿心脏TAD,分析两种方法测量TAD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STIC-M超测得的TAD为(6.67±0.97) mm,传统M超测得的TAD为(6.86±1.07)mm。两种测量结果具有相关性(r=0.905,P<0.01)及一致性(95%CI为0.70~-1.08)。结论STIC-M超技术与传统M超测量TAD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TIC-M超技术可作为评价胎儿TAD的可靠方法。
-
超声检测三尖瓣环位移评价比较不同透析方式对右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善效果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三尖瓣环位移,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CHD)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改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右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8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间歇性血液透析组、连续性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检测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CO2-CP、K、Na、Cl、Ca等血生化指标,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观察三尖瓣环位移(TAPSE).检测结果标准化后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UN、Scr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CO2-CP、K、Na、Cl、Ca的测值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差异(P>0.05),TAPSE幅度也有明显差异(P<0.05),IHD组低于CHD组.结论 CHD及IHD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过程中,CHD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明显优于IHD.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及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西安市中医医院确诊的60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高低分为轻度(PASP=35~50 mmHg)、中度(PASP=50~70 mmHg)和重度组(PASP≥70 mmHg)组,每组20例。另纳入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四腔切面的二维及三维图像,连续采集三个心动周期。根据二维图像采用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1)、室间隔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2)、三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峰值位移(Tm)和右室纵向缩短率(Tm%)。由三维图像分析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每搏输出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等参数。结果肺动脉高压各组RVEDV和RVESV均高于正常组,而RVSV和RVEF均低于正常组,且均随病情严重程度呈逐渐恶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各组的T1、T2、Tm和Tm%均低于正常组,且均表现为随病情加重而逐渐下降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m和Tm%等三尖瓣环位移参数与RVEF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73、0.76和0.88(P<0.01)。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有效评价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舒张功能。
-
运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三尖瓣环位移评价漏斗胸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
目的 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三尖瓣环位移对漏斗胸术前、术后患儿与正常对照组的对照研究,探讨在临床上应用该技术评估漏斗胸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年2月至8月心脏外科进行治疗的漏斗胸患儿38例作为漏斗胸组,同时另选5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三尖瓣环室间隔收缩期峰值位移(TMAD1)、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峰值位移(TMAD2)、三尖瓣环连线中点收缩期峰值位移(TMADm)以及右心室纵向缩短分数(TMAD%).结果 漏斗胸患儿组的TMAD1、TMAD2、TMADm以及TMAD%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儿童(P<0.05).漏斗胸息儿经手术后,其TMAD1、TMAD2、TMADm以及TMAD%值,术后均较术前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斑点追踪测定三尖瓣环位移可以准确、简洁的评价漏斗胸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情况,.但对于手术后的数据改善情况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