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永川地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孙璞;杨雪

    目的:探讨永川地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永川地区自2014年3月-2018年3月的8700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父母亲生育年龄、父母亲性格、孕期情绪、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知悉与非孤独症谱系障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父亲生育年龄、母亲生育年龄、孕期情绪、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窒息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父母亲生育年龄、新生儿黄疸、孕期情绪、新生儿窒息是永川地区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积极给予干预,改善预后.

  • 孤独症病残儿童家庭再生育及再发情况随访研究

    作者:谢立春;段山;钟于林;黄茵;曾序春

    目的:对深圳市病残儿鉴定批准生育二胎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追踪随访,了解其再生育及孤独症再发情况,为预防病残儿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2010年病残儿医学鉴定中诊断为孤独症的鉴定对象家庭登记建档,通过信函和电话进行随访,调查了解再生育情况和已生育二孩的发育及健康状况.结果:在病残儿鉴定中儿童孤独症患儿数量逐年增多,已成为目前主要鉴定病种.本次随访率97.16%,有68.42%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其男女性别比1.45.发现孤独症患儿6例、疑似病例6例,阳性率10.00%;男女性别比2.0(8/4),孤独症再发率男、女性(11.27%、8.16%)间无统计学差异(x2 =0.3104,P=0.577).结论:孤独症病残儿童家庭再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再发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也高于普通病残儿群体,值得高度关注,建议加强再生育优生指导和相关遗传病筛查等服务.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药物及补充治疗进展

    作者:徐翠娟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以交流、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复杂的神经发育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其核心症状的有效治疗,但近年来ASD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经合理应用可以改善ASD患儿的一些核心症状,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 海南省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玲;李小玲;吴维学;蔡小凡;范霞林;魏秀慧;孙婷婷

    目的 了解海南省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查海南省18个市(县)0~6岁儿童37 862人,采用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调查表筛查,再由专科医师现场诊断,采用一般描述统计、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孤独症现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诊断235例孤独症儿童,总患病率为0.62%,其中男童为0.99%,女童为0.17%,男童高于女童(x2=101.91,P=0.000).随年龄增长孤独症患病率上升(x2=288.62,P=0.000).城市孤独症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77,P=0.000).是否足月、新生儿窒息、父亲性格、父亲有嚼槟榔或吸烟习惯、母孕期总体情绪状态以及母亲人流史为孤独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海南省0~6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居国内较高水平并受遗传因素、孕产过程、父母在孕前及孕期不良行为、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郝永敏;孙继伟;关春荣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不同年龄段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ASD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予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每节课程30 min,每日训练4 h,每周5 d,连续5个月;并予头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3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穴位注射mNGF,隔日1次,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 d,共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BC得分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在18~36个月、37~54个月年龄段治疗后的ABC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8~36个月与37~54个月患儿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试发育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PEP总分明显提高(P<0.05).2组18~36个月患儿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6个月患儿C-PEP总分上升高(P<0.05).结论 穴位注射mNGF可以改善各年龄段ASD患儿的临床症状和智力,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食物不耐受的研究

    作者:李素水;王霞;孙志刚;李平;孙亚霜;李秀平;卢晓岩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和食物不耐受(食物敏感)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例ASD患者、30例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食物不耐受的检测.结果 ASD组食物不耐受的阳性发生率为46.7%,显著高于精神发育迟滞组的16.7%(x2=4.08,P<0.05)和正常组的13.3% (x2 =4.83,P<0.05);食物不耐受阳性的14例ASD患者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得分为较阴性者的显著为高(t=4.23,P<0.01).结论 ASD与食物不耐受有关,食物不耐受阳性的ASD患者症状较严重.

  • 过敏现象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孙志刚;李素水;宋丽华;王灵君;王霞

    本文综述了过敏现象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关系。包括:①过敏症状与ASD的关系;②ASD存在过敏现象可能的病理学机制;③未来的治疗方向。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欺骗研究进展

    作者:樊越波;黄丹;易莉;伍小云

    欺骗是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的行为.以社交沟通障碍为核心症状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是否能够产生欺骗,发生的概率是否比正常儿童低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欺骗的策略较单一以及难以认知到欺骗过程中的意图以及信念的研究结果则较为一致.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欺骗研究结果进行概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 国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心理治疗述评

    作者:顾钰恒;施春华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2016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每160个儿童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者.而我国孤独症患儿的成功治疗案例很少,本文搜集了国外近6年来的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音乐和舞蹈治疗相关文章,发现游戏治疗能帮助患者联结社会,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患者消极情绪,音乐治疗能唤醒患者的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能;舞蹈治疗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生活信心改善孤独症症状.

  • 孤独症谱系障碍病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瑞芝;宋丽华;孙志刚;李素水

    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的病理学机制,并对脑局部炎症理论、外源性因素活化ASD的易感基因及新的治疗方法研究现状分别予以详细阐述.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作者:樊越波;曹伟;黄丹

    本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行为学上,孤独症个体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部分研究者发现,孤独症个体在识别情绪时,早期ERP成分出现异常,暗示着异常的视觉处理机制.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情绪面孔识别障碍主要是由于认知加工的问题,表现为ERP后期成分的异常.研究者还发现,孤独症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正常的发展机制.文章还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认为在被试的分配、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上都需要改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心理状态

    作者:陈敏榕;薛漳;黄林娟;陈玲;黄美钦

    目的:评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并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探讨主要的疗愈因子.方法:ASD儿童父母32例,作为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匹配的对照组不做干预.干预前后1周行SCL-90及特质应对方式测查,干预后实验组施行团体疗效因子问卷.结果:消极应对、抑郁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的测量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5,10.00,28.3,4.21;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基线水平无差别(P>0.05);组别效应分析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SCL-90总分、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15.63,15.25;P<0.05).团体疗效因子相对重要性排序靠前的6个因子分别为行为模仿、普同性、希望重铸、自我了解、信息传递、社交技能发展.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父母心理状态,团体疗效因子中行为模仿、普同性、希望重铸起主要作用.

  • 多功能基因CHD8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吴景炯;韩莹莹;徐洪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已成为常见的儿童精神类疾病.目前ASD发病机制不明,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遗传因素在AS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染色质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8(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binding protein 8,CHD8)是近年来发现的ASD的高风险基因之一,与一种特殊的ASD亚类群密切相关.CHD8突变携带者除表现出典型ASD症状外,还伴随一系列独特症状,其中一些症状在CHD8突变的动物模型中得到重现.CHD8是一个多功能基因,能够对包括Wnt/-catenin信号通路在内的其他ASD相关基因和非编码RNA等进行调控,在ASD发病相关分子网络中可能发挥核心作用.研究CHD8在神经发育中的分子细胞机制将有助于了解ASD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潜在分子靶标.

  •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胃肠道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张梦想;王娟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是指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其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随着对该疾病的深入了解,发现ASD儿童存在多系统的共患疾病,其中常见的就是ASD儿童广泛存在的胃肠道症状(gastrointestinal issues,GI),如腹痛、腹泻、呕吐、慢性便秘和胃食管反流等.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ASD儿童的饮食、睡眠和日常行为.事实上,部分ASD儿童的一些行为问题(如自我伤害、易激惹等)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ASD儿童的胃肠道疾病引起了父母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肠-脑轴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ASD与胃肠道疾病的新近研究进展,介绍了ASD儿童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可能的原因,展望了通过治疗胃肠道疾病、调整肠道菌群对改善ASD儿童生理健康和行为症状的意义.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的修订

    作者:邵伟婷;徐胜;凤华;靳少举;朱爽爽;李丹;张珍;周巧;徐先金

    目的:修订适用于中国大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ToM Test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用来测试孤独症儿童(ASD)心理推理能力(ToM)的发展状况.方法:通过生活事件观察及记录修订测验,选取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符合入组标准的200名普通儿童进行正式测验,对有效数据(n=156)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邀请3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间隔2月后,随机选取其中30名儿童进行重测.另外选取25名ASD儿童,比较其与普通儿童的测验评分.结果:修订后测验共39个条目,分为3个分测验,.满分42分.各分测验间的相关系数为0.54-0.77,各分测验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2-0.93(均P<0.01);3名专家对测验条目的评分分别为114、108、105;ASD儿童的测验总分及分测验得分均低于普通儿童(均P<0.01).总测验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各分测验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3、0.80、0.78;总测验的重测信度(r)为0.84,各分测验的重测信度(r)分别为0.75、0.74、1.00.结论:修订后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的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于测量中国大陆孤独症儿童心理推理能力.

  • 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及其分布的现况调查

    作者:吉宁;黄悦勤;李恒;刘肇瑞

    目的:描述我国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残疾康复相关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获得的2~17岁儿童青少年585 679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3岁88 716人,4~6岁84 411人,7~17岁412 552人.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我国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及其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共诊断孤独症患者124例,其中2~3岁17例,4~6岁46例,7~17岁61例.孤独症归因残疾率为2.12/10000,2~3岁、4~6岁和7~17岁年龄组孤独症归因残疾率为1.92/10000、5.45/10000、1.48/10000.男性孤独症归因残疾率显著高于女性(2.81/10000vs.1.48/10000,P<0.001).城镇与农村的孤独症归因残疾率(2.11/10 000 vs.2.13/10000)、不同民族的孤独症归因残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17岁的精神残疾患者中,归因于孤独症者占11.8%.在2~3岁和4~6岁的精神残疾患者中,归因于孤独症者分别占22.1%和22.4%.结论:孤独症是我国学龄前期人群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增加重视程度.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道德判断及与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

    作者:李越;刘爱书

    本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与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可以进行基本的道德判断,但不能提供相应的判断理由,而且较易于做出功利主义判断.此外,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与心理推理能力呈正相关,而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存在缺损,导致其道德判断结果出现偏差.

  • DSM 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的演变、影响与展望

    作者:卜凡帅;徐胜

    准确的诊断分类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有效干预服务的前提,而准确的诊断分类离不开科学的诊断分类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精神类障碍诊断分类标准之一,为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认知与行为科学以及残疾研究等领域的相关人员对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在内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新出版的 DSM-5有关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的变化主要包括障碍分类合并、诊断标准简化以及依障碍程度划分三方面。受此影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群体、临床研究以及教育及相关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变化。未来,纳入社会-心理性因素的考量、与 ICD 系统进一步兼容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的本土化则可能是 ASD 诊断分类标准的重点研究领域。

  •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危险因素

    作者:高磊;苏媛媛;戴炜;韩钰;邓艳梅;张欣

    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从出生到18个月期间内的危险因素及与ASD相关的早期发育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天津市各区特殊教育学校及残联附属康复机构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的193例儿童(3~18岁),对照组为来自天津市各区生长发育调查库中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匹配的193例正常儿童.采用自编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两组儿童的新生儿及婴儿期疾病史、营养接种状况和早期发育特征进行调查.结果:病例组中新生儿及婴儿期病史中“黄疸”(15.5%vs.5.7%)、“窒息”(10.4%vs.1.0%)、“呼吸窘迫”(2.6%vs.0)和“抽搐惊厥”(9.8% vs.1.6%)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营养因素中“1周岁内母乳喂养”的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47.77% vs.76.2%,P<0.05);早期发育特征中“对母微笑延迟”(33.2%vs.2.6%)、“抓物延迟”(40.9%vs.2.6%)和“说短语延迟”(71.3% vs.14.6%)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发育特征中的“对母微笑延迟”(OR=2.06)、“抓物延迟”(OR=1.81)和“说短语延迟”(OR=1.55)3项进入方程;全部因素中,“新生儿黄疸”(OR=1.63)、“新生儿窒息”(OR=2.11)、“抽搐惊厥史”(OR=1.58)、“1周岁内母乳喂养”(OR=0.36)和“对母微笑延迟”(OR=1.52)5项进入方程.结论:新生儿的窒息、黄疸及惊厥抽搐发作可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可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保护因素,而“对母微笑延迟”、“抓物延迟”和“说短语延迟”的早期发育特征可能预示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风险增加.

  • 孤独症谱系障碍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研究现状

    作者:胡霄;黄颐

    镜像神经元假说被认为是一种较全面地解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症状和神经生物学异常的神经-认知理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研究,分别探讨了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研究结果,提示这些患者存在部分的镜像神经元功能损害,这些损害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其他的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功能损害有着密切关系.

383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