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放线菌性角膜炎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放线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5例(5眼)放线菌性角膜炎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间明确诊断的5例放线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主要指标临床特征、菌种鉴定、药敏分析.结果 5例放线菌性角膜炎患者均为男性、农民,其中4例发病前有"迷眼"-角膜擦伤史,为该病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角膜浅、中基质层溃疡,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奴卡菌性角膜炎4例,另1例为链霉菌感染.药敏试验显示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及氟喹诺酮类为主要敏感抗生素,抗生素敏感性差异较大.治疗主要采用敏感抗生素频繁点眼,联合局部清创、5%碘酊烧灼,2例溃疡较深者予病灶切除联合羊膜覆盖术.结论 放线菌性角膜炎多有"角膜擦伤"史,角膜刮片细胞学及细菌学检查可辅助明确诊断.对中重度患者强调药物、清创及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放线菌性角膜炎/诊断 放线菌性角膜炎/治疗 -
沙眼患者临床与实验室诊断研究
目的 探讨沙眼临床特征,选择适用于临床病因学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临床诊断为沙眼的患者61例.方法 沙眼诊断标准参照国内1979年制定的沙眼分期标准,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实验室检查包括结膜刮片查找包涵体、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查和PCR检查.主要指标角结膜临床体征,结膜刮片、沙眼衣原体抗原及PCR检查结果.结果 临床诊断沙眼患者61例中,男性28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9.05±19.99)岁;Ⅰ、Ⅱ和Ⅲ期患者分别占88.5%、8.2%和3.3%.刮片检查包涵体阳性检出率11.5%;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查阳性检出率为68.9%;PCR检查阳性检出率为78.7%,抗原及PCR检查的检出率高于刮片检出率(P=0.00).结论 门诊沙眼患者主要为Ⅰ期表现,病变较轻,临床需选择敏感的抗原或PCR检查辅助沙眼病因学诊断.
-
自然杀伤T细胞结膜下注射防治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自然杀伤T细胞(NKT)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8只Fisher344大鼠为供体,16只Lewis大鼠为受体.方法 无菌取Lewis大鼠脾脏中淋巴细胞,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三周后,流式细胞仪分选出NKT细胞(浓度5×104 /ml).取8只Fisher344大鼠为供体,16只Lewis大鼠为受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治疗组在手术结束时结膜下注射0.1ml上述浓度的NKT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情况,术后第10天,每组2只大鼠取材,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8.00±1.58)天,NKT细胞治疗组为(26.00±1.34)天.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重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长入植片.而治疗组植片仅表现为轻度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对照组植片中大量CD4+和CD8+淋巴细胞浸润,治疗组中仅见少量CD4+和CD8+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表明在治疗组脾脏中NKT细胞为(3.90±0.32)%,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21)%;外周血中治疗组NKT细胞为(1.34±0.12)%,对照组为(3.59±0.23)%.结论 NKT细胞结膜下注射可延长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为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新的思路.
-
风湿病相关性角膜融解症1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风湿病相关性角膜融解症的临床特点、药物及手术治疗与预后.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4例(22眼)风湿病相关性角膜融解症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病史、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治疗方法及其随访情况.主要指标临床特点、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6~24个月.角膜融解首先发生于上方角膜缘,表现为角膜变薄、甚至穿孔,病变区有新生血管形成.病变范围达1个象限者4眼,2个象限者12眼,3个象限者6眼,4个象限者2眼.病变深度<2/3角膜厚度者5例(8眼)局部应用1%环胞素A及0.5%肝素点眼治疗,其中3例(5眼)病变无进展,2例(3眼)病变进展;角膜边缘板层移植术治疗病变深度2/3角膜厚度者9例(14眼),其中6例(10眼)病变复发.结论 风湿病相关性角膜融解症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局部药物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晚期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
-
67例眼睑皮脂腺腺癌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目的 分析眼睑皮脂腺腺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眼睑皮脂腺腺癌患者67例.方法 对北京同仁医院10年间(1996~2005年)存档的67例眼睑皮脂腺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眼睑皮脂腺腺癌的临床表现、组织起源、侵犯部位、分化程度、治疗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67例患者中女性36例,男性31例,临床首诊正确率43.28%,误诊为霰粒肿者占25.37%,误诊为基底细胞癌和麦粒肿者各占7.46%.组织病理学首诊正确率为79.10%,常被误诊为基底细胞癌(5.97%)及鳞状细胞癌(1.49%).17.91%的患者首诊治疗为局部消炎,14.93%的患者首诊时未得到任何治疗.61.19%患者伴结膜上皮层或皮肤表皮层浸润(派杰样改变).局部复发率为58.21%,局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3.04%,以腮腺及颌下腺淋巴结受累为主,8.7%患者死于全身转移,5年生存率为94.87%.结论 眼睑皮脂腺腺癌患者首诊1/3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断与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进展.患者局部复发率仍较高.
-
北京城乡限定区域人群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目的 分析北京城乡限定地区40岁以上人群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01年北京眼病研究基线调查的4439人.方法 详细的问卷调查及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及屈光检查.屈光不正用等效球镜度数(SE)表示.右眼有晶状体眼佳矫正视力≥0.5者纳入分析.主要指标各种屈光不正的患病率.结果 4111人数据可供分析,平均年龄(55.49±10.18)岁.研究人群近视(SE<-0.5D)患病率为21.4%,高度近视(SE<-6.0D)1.8%,远视(SE>0.5D)19.5%,散光(柱镜度数>0.5D)36.0%,屈光参差(SE相差>0.5D)22.5%.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值均为0.001),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远视、散光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其他屈光不正未发现性别差异.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患近视的可能性是文盲的2.09倍(P=0.003),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P<0.001).核混浊的程度与近视患病率呈正相关,与远视患病率负相关.结论 近视患病率在较年轻年龄组中较高,城市高于农村,患病率与文化程度有关,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重要.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对于研究屈光手术的远期效果研究是有参考价值.
-
弱视眼波前像差的研究
目的 研究弱视眼波前像差特点,分析像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弱视治疗提供依据.设计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弱视患者112例,正视眼30例.方法 利用主观波前像差仪比较弱视眼与正视眼的像差,对可能参与弱视形成的球镜、柱镜和年龄等因素进行协方差分析,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指标整体像差、高阶波前像差、各阶及各项波前像差.结果 弱视组整体像差(0.90±0.72)大于正视眼组(0.35±0.17),在像差第5项(45°和135°斜散光),正视眼组、弱视组、弱视治愈组、难治性弱视组间表现出特征性差异,其中弱视组(0.32±0.64)明显高于正视眼组(0.06±0.21);难治性弱视组佳矫正视力虽已达到0.7~0.8,但第5项像差(0.33±0.36)仍明显高于正视眼组;而弱视治愈组(0.11±0.25)与正视眼组无显著差异,弱视治愈组斜散光趋于正常.结论 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与弱视形成有关.人眼正视化过程中难以矫正的斜散光使视觉信息质量下降,终导致弱视.斜散光不仅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疗弱视的关键.
-
角膜碱烧伤白细胞介素-1ra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阳离子聚合物包装IL-1ra重组质粒、角膜原位转染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角膜碱烧伤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制作Wistar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阴性对照(12只),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Ⅱ组为IL-1ra基因治疗组(18只),以PcDNA3.1质粒作为IL-1ra基因表达载体,阳离子聚合物为转染介质,角膜基质显微注射20μgIL-1ra质粒.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3、7、21天)处死实验动物取下角膜,HE染色分析角膜组织病理变化,比较两组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对角膜内浸润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主要指标角膜透明性和新生血管情况,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及炎性细胞计数.结果 碱烧伤造模后,对照组角膜浸润水肿明显,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角膜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粗大新生血管形成.IL-1ra基因治疗组的角膜基质轻、中度水肿,角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计数在不同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管径均较细.结论 角膜基因原位转染可使IL-1ra在局部有效表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免疫炎症反应,为眼碱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细胞因子和树突状细胞参与超抗原SEB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抑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和树突状细胞(DCs)在细菌性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B亚单位(SEB)诱导的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比较SEB与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差异.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Fisher 344和Lewis纯系大鼠.方法 供受体分别为纯系大鼠Fisher344和Lewis,SEB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ml)和生理盐水0.2ml,1次/4日,共3次;地塞米松组术后第1天开始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1ml(1mg/ml),1次/日,共2周.缝线法诱导受体角膜新生血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状况,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0、30天房水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植片细胞因子及DCs表达情况.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房水、外周血、角膜植片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MST)比较,SEB组的MST延长3.8天(P=0.00),地塞米松组MST延长7.1天(P=0.01),SEB组和地塞米松组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液相芯片检测显示,SEB组房水中IL-1β含量较对照组减少,IFN-γ、IL-4,IL-6含量明显升高,外周血仅可检出IFN-γ、IL-6两种细胞因子,变化趋势同房水中改变.免疫组化显示SEB组植片中IL-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IFN-γ、IL-4、IL-6明显升高,植片中DCs表达接近对照组,但表型不同,对照组以成熟DCs为主,SEB组以未成熟DCs为主.结论 SEB在防治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方面与糖皮质激素无差异,但作用机制不同.SEB通过影响眼部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反应,诱导免疫抑制,DCs也可能参与作用.
-
游离移植后长期存活的兔颌下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后长期存活的兔颌下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兔颌下腺细胞.方法 将移植成功后存活8个月的兔取出移植的颌下腺,进行细胞培养,观察其细胞生长特性,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及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检测,并与培养的正常颌下腺细胞进行对比.主要指标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移植颌下腺细胞组与正常颌下腺细胞组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移植颌下腺细胞组细胞周期的G1期、S期及G2期各时相细胞增值百分比分别是(82.7±2.10)%、(6.2±0.98)%、(11.2±1.24)%,正常颌下腺细胞组各时相分别是(82.0±2.06)%、(6.3±1.12)%、(11.7±1.35)%,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同时两组具有相似的细胞生长曲线.结论 游离移植后长期成活的兔颌下腺细胞与非移植的正常颌下腺细胞具有相近的细胞生长特性,去除神经支配后游离移植的颌下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未发生明显改变.
-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细菌基因分型与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细菌基因分型及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的特点.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分离自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患者的23株铜绿假单胞菌.方法 提取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分离纯化,测序,结果提交MLST(Mult Locus Sequences Typing)网站进行基因分型.应用试剂盒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主要指标细菌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MLST可将23株细菌分为20个基因型,聚类后分为2个类群.细菌对氨基甙类的药物敏感性整体高于氟喹诺酮类.结论 分离自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细菌之间有种株同源性,未发现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之间明显相关关系.
-
两种方法进行薄瓣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应用飞秒激光(IntraLase)和微型角膜刀(Moria M2,90μm刀头)进行薄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设计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高度近视患者148例(274眼),其中飞秒激光组76例(134眼),微型角膜刀组72例(140眼).方法 飞秒激光组应用IntraLase飞秒激光仪制作角膜瓣,微型角膜刀组应用Moria 90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两组均应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设备行LASIK手术.术后第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行视力、屈光、波前像差等检查.主要指标视力、屈光状态、波前像差、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 飞秒激光组术后3个月检查,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BSCVA)108眼(80.6%),与微型角膜刀组(116眼,82.9%)无显著性差异(P=0.642);等效球镜为(-0.49±0.70)D,与微型角膜刀组(-0.56±0.83)D无显著性差异(P=0.448);Schirmer试验结果为(9.5±4.0)mm,与微型角膜刀组(9.5±7.2)mm无显著性差异(P=0.950);BUT结果(7.9±4.3)秒,与微型角膜刀组(8.1±5.5)秒无显著性差异(P=0.867);高阶像差RMS值为(0.480±0.133)μm,低于微型角膜刀组(0.578±0.16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或微型角膜刀进行薄瓣LASIK手术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飞秒激光制瓣的临床效果略优于微型角膜刀.
-
裂隙灯前节OCT与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度数一致性分析
目的 探讨裂隙灯前节OCT与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度数的一致性.设计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3例(26眼)及正常人8例(16眼).方法 在同一暗室中依次对双眼颞侧、鼻侧、上方、下方4个象限进行裂隙灯前节OCT和房角镜检查,采用Shaffer法与Scheie法结合的分级系统记录前房角度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Kappa值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主要指标前房角度数.结果 两种方法检查房角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P=0.00),Kappa值为0.75(P=0.00),检测可关闭房角(即房角镜检查Shaffer分级≤2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和89.4%.结论 裂隙灯前节OCT与房角镜检查一致性好,检测可关闭房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青光眼辅助诊断的客观检查手段.
-
角膜移植术式的重大变化趋势
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多种角膜疾病的有效方法,有时是唯一方法.能否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因手术技术的改进、对感染性角膜病较早采用板层角膜移植且疗效肯定、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慢性失功等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认识,以及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传统观念上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的适应证发生巨大变化,对传统的适应证提出了新的挑战.
-
避免角膜内皮炎的误诊
角膜内皮炎在临床并非少见.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缺乏特异性的临床检测手段,临床误诊的病例时有发生.目前,对角膜内皮炎临床特征的认识及详细询问病史可能是避免角膜内皮炎误诊的重要手段.
-
充分认识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干眼症问题
儿童过敏性结膜炎以春季角结膜炎为主.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合并的干眼症的发生与泪膜稳定性降低有关.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炎性因子释放以及结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受损、丢失,粘液层缺乏,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及干眼症.此种干眼症的症状以瞬目次数增加为主,其次是眼痒、眼红和畏光.诊断儿童过敏性结膜炎时应考虑是否合并干眼症,给予恰当的处理可避免其引起的严重眼表损害.
-
角膜缘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展望
角膜缘干细胞的发现是眼科领域的重要进展,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眼表疾病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有关角膜缘干细胞的鉴定、分离、体外培养和转归等仍是制约这一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加强对角膜缘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对角膜盲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重视和规范我国感染性角膜病的药物治疗
感染性角膜炎仍是世界性的常见致盲眼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许多农村地区,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病率仍较高.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角膜感染性病原体谱以及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与以往相比有显著变迁,同时随着基础研究和药物学的进展,许多新观点和新药物引入临床.在加强和规范我国感染性角膜病的诊治方面应注意: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和回顾性研究;重视病原体实验室诊断;规范使用眼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的角结膜毒性.
-
葡萄膜炎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葡萄膜炎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针对病原体的抗感染治疗和针对炎症的免疫调节治疗,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感染药物有助于控制眼部炎症、减少其对眼组织的破坏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
奥洛他定滴眼液稳定肥大细胞和抗组胺效果的研究概述(二)
(上接本刊第2期)五、奥洛他定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研究奥洛他定与其他药物相比在疗效和舒适性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
免疫耐受对角膜移植片长期存活的价值
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手段,尽管角膜是器官移植的免疫赦免部位,但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片失败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8%的常规角膜移植或75%的高危角膜移植患者会发生排斥反应.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作用于T淋巴细胞达到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目的,但长期使用费用昂贵,且为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当免疫抑制剂不足时就会发生排斥反应,而抑制过强易诱发感染或肿瘤,并且阻断受体形成免疫耐受.
-
眼表重建的基础研究为治疗角膜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严重干眼症是一种难治性眼表疾病,大多数患者因泪液缺乏,可导致角膜溃疡、混浊以至失明,此外稳定的泪膜对眼表重建后的上皮能否存活影响极大,如不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干眼症、恢复泪膜,则眼表重建手术必将失败.近年来自体颌下腺移植为严重干眼症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初步的临床研究证实进行腺体移植后,可重建泪膜,缓解干眼症状.
-
病原学的深入研究是全面提高感染性眼病诊疗水平之关键
虽然我国早已摆脱了上世纪50年代的"十人九沙"的局面,但是沙眼这一古老的眼病远没有消失,不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沙眼流行,而且在临床工作中也时常会发现沙眼患者.不过由于其现在临床表现多以轻度结膜充血和滤泡增生等活动性炎症为特征(详见本期187页),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新的问题.
-
促进神经损伤恢复药物-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一)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是由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家一类新药.苏肽生的主要成分系从小鼠的颌下腺中提取的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分子量为26.5KD的生物活性蛋白,由2条118个氨基酸肽链组成.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目前发现早、研究清楚的一类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中枢及外周神经神经元存活、生长发育、分化、再生作用的神经营养因子.其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损伤.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