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중풍여신경질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2754
  • 国内刊号: 22-113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10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吴江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作者:赵岩;王银玲;郑军;刁莹莹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神经内科就诊200例AIS患者和同期入院体检69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狭窄程度分组,将AIS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与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比较各组间参数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和饮酒人数、舒张压、收缩压、粒淋比、甘油三酯和RDW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RDW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Z=1.91,P<0.001),轻度狭窄组RDW低于中重度狭窄组(Z=1.47,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W是AIS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2.55,95%CI 1.34~4.86,P=0.004);(3)ROC曲线分析,RDW诊断AIS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是0.755(0.695,0.817),P<0.001;RDW对颈动脉斑块的中重度狭窄的预测曲线下面积是0.713(0.627~0.798),P<0.001.结论 RDW是AIS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望作为一个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廉价常规指标.

  • TLR4的表达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辰;秦丽微;秦丽红;关雪莲;石磊;王秀萍;侯丽淳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及其与早期脑梗死中典型炎症因子TNF-α、IL-6的相关性,旨在探讨TLR4在急性脑梗死中发挥的炎症损伤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的选取分为3组:(1)发病3 d的急性脑梗死组;(2)无急性脑梗死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组;(3)健康人群组.组间比较3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所表达的TLR4mRNA、外周血中TNF-α、IL-6浓度.急性脑梗死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及其与TNF-α、IL-6浓度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TLR4 mRNA的表达和血清TNF-α、IL-6浓度均显著高于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人群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TLR4 mRNA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浓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TLR4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炎性损伤的过程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上调TLR4表达,推测可能是促使炎性因子TNF-α、IL-6等浓度增多,来介导脑缺血的炎性损伤.

  • 甘露醇不同时间给药联合醒脑静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灶周水肿的影响

    作者:张运;王莉莉;唐涛;贺茂林

    目的 观察甘露醇不同时间给药联合醒脑静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灶周水肿、炎性因子、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26只,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醒脑静组、甘露醇6h组、甘露醇6h+醒脑静组、甘露醇24h组、甘露醇24h+醒脑静组、甘露醇48h组、甘露醇48h+醒脑静组,共9个组.各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48 h、1 w完成行为学检测,取损伤区脑组织观察灶周脑组织含水量,检测并比较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24 h,各脑出血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仅甘露醇24 h+醒脑静组在72 h及1 w时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1),也低于同时间点甘露醇24 h组(P<0.05).甘露醇24 h+醒脑静组脑含水量在72 h、1 w时含水量为模型鼠低,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1);在72 h该组脑含水量显著低于甘露醇48 h+醒脑静组与甘露醇6 h+醒脑静组(P<0.05).此外,甘露醇24 h+醒脑静组在72 h、1 w时检测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强度均值为各组低,显著低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与甘露醇24 h组(P<0.01).结论 24 h给与甘露醇联合醒脑静治疗,能够下调IL-1β、TNF-α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大鼠灶周水肿,改善神经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独给于甘露醇或醒脑静治疗.

  • ASL评价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莹莹;刘波;李晓满;王泽颖

    目的 本研究应用ASL技术评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探讨ASL评价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四科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DSA图像对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依据ASL伪彩图梗死核心区周围是否出现条形高灌注信号,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判断侧支循环状态的一致性;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一致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ASL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侧支循环级别的一致性.结果 ASL技术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方面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一致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86.96%、5.88%、13.04%、90.00%、84.21%、95.24%;两种方法诊断侧支循环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创的ASL技术可应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价,其便捷、无辐射,可为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一家系ETFDH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孔令恩;庄顺芝;李才明;陈礼锟;张停亭;邱金华;周谦武;蔡春生

    目的 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一家系ETFDH基因的突变方式.方法 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PCR方法对家系中的2例患者、先证者的儿子及孙子以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ETFDH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结果 2例患者的ETFDH基因第7及10号外显子各发现一个突变,分别是c.770A>G和c.1270_1273del;先证者的儿子携带c.1270_1273del突变.先证者的孙子及100名健康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该c.1270_1273del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与c.770A>G突变共同作用导致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提供遗传咨询.

  • 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的影响

    作者:满江;王建平;崔可飞;付晓杰;张帝;鲁争芳;高宇峰

    目的 探讨多奈哌齐(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溶剂组、2VO+溶剂组、2VO+多奈哌齐组3组.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two-vessel occlusion,2VO)制造VD模型.用Morris水迷宫系统对各组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细胞,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大鼠SVZ内nestin+/BrdU+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SVZ中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2VO+溶剂组大鼠水迷宫表现明显比另两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2VO+多奈哌齐组大鼠SVZ中nestin+/BrdU+细胞数,及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较2VO+溶剂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我们认为多奈哌齐对VD大鼠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表达量有显著上调作用,并部分通过提高VEGF和IGF-1表达量促进VD后SVZ神经发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肌红蛋白、尿酸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莉;王孟坤;温慧军;岳卫东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肌红蛋白(Myoglobin,Mb)、尿酸(Uric Acid,UA)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测定血清Mb、UA水平,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再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8例)、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35例)和重度狭窄组(38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各狭窄组患者血清Mb、UA水平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1),且重度狭窄组Mb、UA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Mb及UA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二指标在各狭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b、UA可能是血管炎性标志物,其水平高低可反映颈动脉狭窄程度,值得基础及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 山柰酚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郑红丽;李广生

    目的 探讨山柰酚(Kaempferol,Kae)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山柰酚连续灌胃7 d后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2 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红四氮唑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比例;ELISA试剂盒检测梗死侧海马组织ROS、MDA和SOD的含量;Real time PCR检测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免疫印迹检测海马组织NF-κB p65、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 山柰酚中、高剂量明显提高MCAO小鼠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减少脑梗死面积比例(P<0.05,P<0.01);ELISA结果显示,山柰酚各剂量均可显著性增加MCAO小鼠海马SOD含量,降低其ROS和MDA的含量;Real time PCR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山柰酚能明显减少MCAO小鼠海马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降低NF-κB p65、Bax的表达及增加Bcl-2蛋白表达.结论 山柰酚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抗炎及抗凋亡作用密切相关.

  • 静脉充盈早现现象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作者:温宏峰;王瑞彤;李继来;王培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桥接治疗)后静脉充盈早现现象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纳入符合再灌注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在血管达到TICI 2b/3级再通后,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过程中静脉充盈早现征象的有无分为静脉充盈早现组(30例)和无静脉充盈早现组(68例),比较两组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结果 静脉充盈早现组有16例发生了颅内出血转化,无静脉早现组12例发生出血转化,两组比较(53.3%vs 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早现现象对颅内出血转化预测的敏感度为57%、特异度80%.结论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出现静脉充盈早现征象预测并发脑出血的风险较大.

  • PNPLA2基因新发纯合移码突变导致中性脂肪沉积症伴肌病1例报告

    作者:卢晓庆;胡波琳;陈燕红;丁卫江;漆学良

    中性脂肪沉积症( 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NLSD)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脂质沉积性肌病,包括中性脂肪沉积症伴鱼鳞病( 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 with iehthyosis, NLSDI)和中性脂肪沉积症伴肌病( neutral lipid storage disease with myopathy,NLSDM).前者在我国尚未见报道.后者是由 PNPLA2 ( 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PNPLA2)基因突变致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 adipose tridyceride lipase,ATGL)功能缺陷而导致的代谢性肌病,该病于2007年由法国的Fischer等[1]首次报道.截至2016年,国内外累计报道经基因检测证实的NLSDM病例不超过50例,其中中国患者仅数例[2].目前中国报道的该病患者多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我们报道1例中部地区PNPLA2新发纯合移码突变导致的NLSDM.

    关键词:
  • 误诊为表皮样囊肿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报告

    作者:武守义;连亚军;吴川杰;张海峰

    硬脊膜动静脉瘘( 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SDAVF)指硬脊膜上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所有脊髓血管畸形的80%,40岁以上多见,常发生于胸腰段,可见于骶段,颈段和颅颈交界区相对少见[1~3].而巨大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罕见.1984年Symon[4]等首次报道颅颈交界区的SDAVF.复习文献,国内外报道颅颈交界区及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数10例,而国内仅见1例巨大高颈段SDAVF报道,与本例相似,其患者放弃治疗出院[5] ,现将我院2012年5月10日收治1例巨大高颈段SDAVF诊治及随访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原发性颅内软骨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徐梦奇;叶国炜;李蕴潜;邬巍

    软骨肉瘤为少见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骨骼及骨外软组织内如四肢长管骨以股骨、胫骨和肱骨等多见;原发于颅内者罕见,常以颅底鞍区、鞍旁为好发区域,少数也位于包括硬膜、颅骨甚至是肌肉等区域[1,2].颅内软骨肉瘤诊断上较为困难,常易误诊,需与脑膜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等相鉴别,病理是该疾病诊断金标准.原发颅内软骨肉瘤罕见,临床上少有报道,现我院收治1例诊断为原发软骨肉瘤的患者,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特点进行报道.

    关键词:
  • 表现为垂体功能减退的巨大颈内动脉瘤1例报告

    作者:乔优;王岩;韩翔;杨仕林

    延伸到鞍区的巨大动脉瘤可以模拟垂体肿瘤,引起肿物占位效应所致的临床症状[1].鞍区动脉瘤引起垂体功能减退非常罕见,但是对其正确的识别有助于及时的激素替代治疗及动脉瘤手术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现将表现为垂体功能减退的巨大颈内动脉瘤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应用核磁黑血血栓成像联合头部增强MRV诊断的颅内枕窦及边缘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作者:王立艳;吴隆飞;边婷婷;张阵;吉训明;段建钢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一种罕见的卒中形式,好发于年轻女性[1].临床常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橫窦、直窦、乙状窦、海绵窦[2] ,临床上常用诊断手段为头部MR静脉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 )/CT 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1].但对于特殊部位的CVT患者,常规的检查手段极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现将我科1例应用核磁黑血血栓成像联合头部增强MRV诊断的颅内枕窦及边缘窦血栓形成患者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以脑梗死症状起病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告

    作者:刘代强;邹慧敏;郝延磊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明显,脑卒中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脑梗死因为其较高的发病率、较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急性期的脑梗死,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办法就是急诊溶栓,它能使部分闭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恢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也就避免了脑细胞的坏死.溶栓的利弊取决于急诊医师对于急症脑梗死的准确识别与否,准确判断是急性期脑梗死后行溶栓治疗,好处是明显的;但是如果不能除外是其他急症所致,比如说临床上致死率极高的主动脉夹层,那行溶栓治疗的预后就不好说了.可见,能够准确的识别一种急危重症是否是脑梗死,要不要予以溶栓治疗,对于每一位急诊医师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关键词:
  • 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神经损害研究进展

    作者:曹婷婷;张剑平;任冰焱

    甲基丙二酸血症( 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是常见的先天性有机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根据发病年龄将≤1岁定义为早发型;>1岁为晚发型.早发型较常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病死率高,即便存活也可能留下重度神经系统损害[1].晚发型较为少见,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常造成临床医师的误诊、漏诊,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未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正因为如此,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并终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导致的神经损害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了解晚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神经损害的各项表现,有利于临床医生发现诊断线索并及早做出正确诊断,这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自身免疫性脑炎研究进展

    作者:吉木舍

    自身免疫性脑炎( 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一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近十年神经免疫学领域所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自身免疫性脑炎是泛指一类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以痫性发作、认知功能异常、记忆功能损伤及精神行为异常为特点,疾病进展迅速,其鉴别诊断较困难,是临床误诊率较高的神经科急症之一.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免疫治疗和/或相关肿瘤切除等干预措施可达到治愈的一组疾病.本文主要对其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进行概述,旨在让更多医务工作者引起重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
  • 源于血脑屏障功能紊乱的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研究进展

    作者:何岍妍;塔淞;杨新宇;邬雪涵;郭珍妮;畅君雷;杨弋

    中枢神经系统稳定发挥功能与神经血管单元内多种细胞的协作以及血脑屏障结构的完整密不可分.神经血管单元包括血管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其中内皮细胞及其他细胞共同形成血脑屏障,是连接中枢系统和全身其他系统的重要稳态位点,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稳定[1].神经血管单元中的细胞成分异常突变引起与神经变性相关的血脑屏障功能紊乱,会导致某些罕见的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发生.下面将从一些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受累的相关细胞类型分类,对于源于血脑屏障功能紊乱的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疾病做一综述.

    关键词:
  • 自噬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琼;何玲玲

    自噬初被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定义为存在于细胞中包裹细胞质和细胞器的膜泡现象,用来描述真核细胞内存在的"Self-eating(自食)"现象[1].广义上,自噬主要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及分子伴侣介导自噬3种类型.这里提到的巨自噬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噬[2].

    关键词:
  • 颈内动脉闭塞多种治疗方案疗效的研究

    作者:范晟昊;蔡秀英;周赟;刘一之;黄亚波;方琪;王辉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2016年全球5690万死亡人数中,半数以上(54%)缘于前10大原因,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是死亡原因的第一和第二位[1] ,在美国,颈内动脉闭塞的患病率每年约增加6/100000,新发约15000 到20000个缺血性事件[2] ,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颈内动脉为供应大脑前循环血供的重要动脉,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症状可轻可重,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偶然在体检中发现,或表现为TIA,仅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的肢体乏力,也可表现为偏瘫甚至危及生命.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有一部分人可能还有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有多种方式可以尝试开通闭塞的颈内动脉,如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复合手术等.目前国内外少有比较以上4种治疗方式的研究,本文通过比较4种颈内动脉闭塞治疗方案的预后以明确疗效.

    关键词:
中风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9 10 11 12
2011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5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