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988~1999年河南省丝虫病监测结果与分析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消长规律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从198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病原学监测为血检微丝蚴,蚊媒学监测为蚊媒剖检幼丝虫. 结果在7个(张庄国家监测点除外)省级纵向监测点中10例微丝蚴血症者于1990~1993年内陆续自然转阴,1993~1999年的复检均未复阳,连续12年未发现丝虫新感染者.蚊媒监测1994年以前发现阳性蚊15只,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Ⅰ~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人房内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高者达360.60只/人*夜,低者仅为7.20只/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小,一般在1只/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27.27%~88.10%.1988~1999年横向监测,全省累计血检1 118 681人,1988~1990年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6例,1991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94~1999年蚊媒监测,共剖检蚊媒157 815只,未发现阳性蚊. 结论河南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并已进入区域消除阶段.
-
四川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巩固与监测
目的掌握残存传染源的分布规律和丝虫病流行动态,加快消除丝虫病的进程. 方法 1982~1988年,各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3年,采取彻底查治残存传染源和菊酯类药物灭蚊等巩固措施,嗣后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 结果 1982~1996年横向人群和重点人群分别监测265 116人和20 457人,于1982~1988年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4和24人;横向监测人房内蚊媒28 287只,于1984年检出1只含人体Ⅱ期幼丝虫1条的感染蚊.1987~1995年纵向人群监测6 372人(21 338人次),解剖人房内蚊媒37 134只,未检出微丝蚴和感染蚊.1989~2000年监测,全省连续12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人群的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四川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采取的措施远期效果巩固,已消除了丝虫病.
-
贵州省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目的巩固贵州省消除丝虫病后的防治成果,防止丝虫病的再度流行. 方法对边远、贫困和防治监测中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及原流行区外来人口进行蚊媒、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对慢性丝虫病病人进行相关治疗和照料. 结果蚊媒监测中华按蚊7 541只,嗜人按蚊253只均为阴性;病原学检测7 180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学检测937人,阳性率0.534%(5/937);对象皮腿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52.63%(10/19),中链油和海群生治疗乳糜尿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90.0%(18/20),1年后有效率分别为88%(22/25)、75%(6/8). 结论贵州省消除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鉴于全国尚未消除丝虫病,仍需加强监测,同时还应加强对慢性丝虫病病人的照料.
-
浙江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目的巩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为消除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5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向和横向监测. 结果 65个县(市)连续13~23年的横向监测结果显示,已连续7~23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9~23年无人体幼丝虫感染.65个县(市)中有41个县(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内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43.65%和5.08%,10年后再监测的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5.96%和1.25%;24个县(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39.14%和3.94%.11个纵向监测点观察13~20年,发现的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均于次年转阴.血清学(IFAT)监测人群抗体水平已和非流行区人群相近. 结论浙江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已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
-
1995~2000年安徽省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安徽省1995~200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按照卫生部丝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 结果纵向监测点自1997年起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横向监测325 82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5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免疫学监测ICT阳性率为4.88%(4/82), 特异性IgG4测定631人,阳性率为6.18%(39/631);估计全省尚有6~8万慢性丝虫病病人;有49个市县经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占流行市县数的60%. 结论安徽省丝虫病监测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进一步加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监测工作.
-
武平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3省交界之处,北纬24°28′~25°29′,东经115°49′~116°24′之间,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7~20 ℃之间,无霜期275 d左右,年降雨量在1 600~1 800 mm之间,年相对温度为59%~80%之间.全县总面积为2 630 km2,其中高山和丘陵面积占82%,河谷盆地面积占18%.全县设17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64 310(1999年底人口数).1958年首次普查,人群微丝蚴平均感染率为4.24%(5670/133642).经过多年的防治,1975年以村为单位微丝蚴阳性率为0.08%,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从1976年开始转入丝虫病的全面监测阶段.
-
龙岩市防治丝虫病40年回顾
龙岩市是以马来丝虫病为主的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中、低度混合流行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其传播媒介.1953年龙岩市首次在漳平县应征体检青年中查出微丝蚴,微丝蚴率为54%(27/50)[1].1956~1957年唐仲璋等[2]对该市6县进行调查,微丝蚴率为22.98%(294/3455),体征阳性者34人,流行率为23.97%(828/3455).1957年调查漳平县溪南区港牛农业社325人,微丝蚴阳性148人,阳性率达45.54%[1].全市2个县为马来和班氏丝虫病混合流行区,其余5个县为单纯马来丝虫病流行区.
-
南阳市丝虫病流行与防治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2°12′~32°42′,东经110°48′~113°48′,东北部与信阳、驻马店、许昌交界;南邻湖北省,西接陕西.东南部有桐柏山,西北部有伏牛山;中南部比较平坦,故有"南阳盆地"之称.全市总面积26 500 km2,山区占36.5%,丘陵占30%,平原占33.5%.辖13个县(市、区),230个乡(镇、办事处),4 800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为1 035万,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9 ℃;年降雨量在800 mm左右.有11个县(市、区)流行丝虫病,是以班氏丝虫为主的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轻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3.74%,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 流行概况1.1 流行程度 50年代曾对新野、内乡、方城等9个县进行重点调查,共调查4 659人,查出新野、内乡、方城3县微丝蚴阳性者44人,阳性率为0.49%,其余6县未查出微丝蚴阳性者.70年代全市平均感染率为3.74%.方城县查出的21例体征病人中,下肢象皮肿11例,阴囊象皮肿5例,乳糜尿5例,鞘膜积液和混合体征4例.病程短者1~5年,长者31年以上.
-
信阳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北纬32°23′~32°45′和东经113°45′~115°55′之间,全市辖8县2区,219个乡镇,总人口7 724 866人,总面积18 782 km2.年平均气温15.2~15.5 ℃,年平均降水量1 120 mm.全市均有丝虫病流行,为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1 流行概况1972~1984年,全市平均微丝蚴率为5.48%,以县为单位,东部马来丝虫的感染率达14.84%,西北部班氏丝虫感染率达2.0%.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淡色库蚊、致乏库蚊、迷走库蚊.慢性丝虫病病人以象皮肿病人为主,初步统计有1 000余人,占93.12%,乳糜尿患者占8.44%,鞘膜积液患者占2.79%.经过大规模的普查普治,1985年河南省卫生厅对全市10县区考核验收,共在47个乡、1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3 302人范围内,采血调查123 449人,实查率92.61%,检出微丝蚴阳性者234人,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率降到0~0.76%,平均为0.19%,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
南平市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面积约2.63万km2,人口300.4万,所辖10个县(市)129个乡镇均流行丝虫病,是福建省主要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58年普查以县为单位微丝蚴阳性率达9.0%~29.9%,平均微丝蚴率为18.2%,微丝蚴阳性者20.64万人,慢性丝虫病患者2.99万人.经大规模查治,1976~1985年经省、市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开展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系统监测,2000年经省级考核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
潍坊市丝虫病的调查防治与基本消除后的监测
潍坊市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淡色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据1958年调查,以县(市)为单位微丝蚴率高为10.4%。1970年后进行大规模查治,1979年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又经过10多年的监测,达到了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
-
4 000例丝虫性象皮腿治疗效果评价
丝虫性下肢象皮肿,是由丝虫成虫及分泌物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循环障碍,淋巴液滞留组织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而造成.象皮肿患者的关怀性治疗既是病人的迫切要求,也是值得医务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自1972年以来,我们在吸取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临床实验,采用纤溶素注射、弹力绑带局部绑扎、中草药内服、复方柳酸酒精外搽等综合治疗方法,共收治各期象皮肿患者4 000例,计5 524条腿,总有效率达到97.52%.
-
河南省商城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纵向监测结果分析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边缘的大别山区,地处北纬31°23′~32°05′和东经115°06′~115°37′,全县辖22个乡镇,374个行政村,总人口570 935人,总面积2 130 km2,属亚热带向暖湿带过渡的气候区,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7 ℃,年平均降水量1 182 mm,全县均有丝虫病流行.1 流行概况商城县是以班氏丝虫病流行为主(占75.6%)、马来丝虫病流行次之(占24.2%)的混合流行区.据1974年底统计,全县微丝蚴率为14.84%,丝虫病的流行率为17.01%.主要传播丝虫病的媒介有: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淡色库蚊、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蚊.其中淡色库蚊为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按蚊为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慢性丝虫病病人以象皮肿为主,有186人,占84.3%,乳糜尿患者占11.2%,鞘膜积液患者占4.48%.经过大规模的普查普治,1975年由河南省卫生厅组织考核验收,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降到0.39%,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
武夷山市丝虫病纵向监测结果分析
武夷山市为单纯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其纵向监测点位于该市东南部的南岸村,有5个自然村,四周群山环抱,峰谷连绵,南武夷公路支线直通境内,上接五夫,交通十分方便,与邻村相距近点在3 km以上.当地居民和外地人口流动频繁,各种外来因素影响严重.
-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分析
江苏省原有丝虫病流行县(市、区)71个,先后于1980~1988年通过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除丝虫病考核,全省于1989年经卫生部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980~1996年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 760例.为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微丝蚴血症者的分布规律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做了此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
珙县丝虫病防治回顾
丝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珙县于1956年"三病"普查时发现王家、洛亥、沐滩等乡镇有象皮腿病人.从1958年起,通过多次反复调查、监测、对象治疗、疫点人群服药、普服海群生药盐及药物喷洒灭蚊等综合防治措施,1983年通过省级考核评审,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5年实现消除丝虫病目标.2000年实施消除丝虫病后监测,除仅存的5例慢性丝虫病患者外,未再发现有新感染病例.
-
安远县消除丝虫病的措施与监测
远县为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1959~1984年,先后开展了7次不同规模的丝虫病普查普治和重点人群查治工作,1984年经江西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之后,开展了病原学、蚊媒等系统监测.1997年经省卫生厅审评组考核,确认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平远县消除马来丝虫病调查报告
平远县地处闽、粤、赣 3 省交界,是广东省唯一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积极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坚持对丝虫病的反复查治,平远县于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80年代后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工作,1995年经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消灭丝虫病标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平远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县辖16个镇,153个村,总人口24.9万,总面积13.62亿m2,山区占80%,全年平均气温20.6 ℃,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降雨量1 630 mm,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适宜蚊媒繁殖生长.
-
长泰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长泰县位于福建省南部,人口185 924人,境内为丘陵山地,属海洋性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3 ℃,相对湿度80%.班氏丝虫为主要虫种,致倦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据1958年普查,人群微丝蚴率8.75%(6268/71596),各乡镇微丝蚴率在6.56%~10.47%.1958~1977年间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经过反复查治,微丝蚴率降至0.31%(29/9463),1977年经省地考核,以村为单位,人群微丝蚴率为0.38%(23/5984),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随即转入监测阶段.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全县按地理分布、原感染率高低和查治时间等情况,不重复地每年抽查一部分人群.正规采血60 μl,涂片染色后双检.发现微丝蚴者,经个案调查后,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直至复查阴转.
-
武夷山市南岸村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武夷山市南岸村位于该市的东南部,有5个自然村,是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66年普查,微丝蚴率为5.19%(48/952),经过5次查治,1984年的微丝蚴率下降到1.31%.1985年经过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0年开始开展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的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1.1.1 1990、1994年对全村1岁以上居民各作1次全面普查,夜间采耳垂血6大滴(120 μl),涂两张厚血片,染色镜检,查微丝蚴血症者并计算密度.1.1.2 微丝蚴血症复查 1990年起对原来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进行血检复查,转阴者连检3次以确证.
-
莆田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地处南亚热带,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21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 000~1 800 mm,年相对湿度72%,适宜蚊虫孳生.莆田市以班氏丝虫病流行为主,为低、中度混合流行区.1958~1987年,经过7次全民普查普治和重点流行区人群的反复群查群治,人群微丝蚴率从1957年的13.46%(578/4294),降至1987年的0.55%(517/93395).1985~1987年,经省级考核莆田市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此后,进入基本消除后的监测.
-
湖南省邵阳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监测结果分析
邵阳县为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45%,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全县26个乡(镇),233个行政村流行丝虫病,疫区总人口449 3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7%.经过14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于1983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1996年进行了横向监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防治前不同的流行程度和点多面广的原则,进行分层抽样选点,监测对象为1周岁以上居民,于21:00~02:00取受检者耳垂血6大滴(120 μl)制成厚血膜,溶血、染色、镜检.1.2 血清学监测在病原学监测的同时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的村,采集滤纸血,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
儋州市丝虫病的防治及基本消除后的监测
儋州市地处海南省西北部,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1 ℃,有陆地面积3 265 km2,地势东高西低,西面临海.全市总人口82.15万,辖25个办事处和乡镇.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地带.主要民族为汉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8.55万,占总人口的10.41%,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4个少数民族乡镇.1 流行概况儋州市是丝虫病的严重流行区,流行虫种为班氏丝虫.经2次大规模普查普治,人群微丝蚴率由70年代初的10.44%降至70年代末的3.25%.1982~1984年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1次全民丝虫病查治,共血检169 159人,微丝蚴率为1.19%.1987年经上级考核验收,微丝蚴率降至0.6%以下,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人房中华按蚊检获牛丝虫幼虫及其传染源调查
筠连县流行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为当地主要传播媒介之一.1984年实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开展了监测工作.1988年7月进行蚊媒监测时在人房捕获的中华按蚊体内检出幼丝虫,经鉴定蚊体内的幼丝虫及牛体内的微丝蚴均系牛腹腔丝虫,并对其传染源进行了调查,现简报如下.1 方法1.1 中华按蚊幼丝虫自然感染调查 1988年7月上旬在丝虫病监测点选定原微丝蚴血症者的住房内,捕捉中华按蚊2次,第1次仅捕获人房帐内按蚊,第2次分别捕获人房帐内按蚊和牛房内按蚊,按常规分头、胸、腹3部分进行个体解剖、镜检,了解其幼丝虫自然感染情况.1.2 传染源调查对检获阳性蚊的农户家庭成员及其住房周围人群进行血检,同时取该农户所养水牛耳静脉血涂制厚血片若干张进行血检.
-
永州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调查
永州市辖11个县(区),401个乡(镇),4 923个村,总人口4 026 124人.各县(区)均有丝虫病流行,其中芝山和冷水滩两区为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其余9县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丝虫病分布于297个乡(镇),2 628个村.经过普查普治,1980~1985年11个县(区)先后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1~1993年对东安、道县和双牌3个县进行了慢性丝虫病的调查.
-
海南省白沙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白沙县位于海南省中部偏西,辖14个乡镇,9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7万人,其中黎族占57.2%,汉族占47.5%,其他是苗、壮、回等少数民族.以致倦库蚊为主要传媒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历史悠久,50年代微丝蚴率为29.59%.全县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反复查治,1984年微丝蚴阳性率为0.87%,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为继续深入查找并消除残存疫点和传染源,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1986~1998年,采用抽样监测方法,以村队或村委会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6岁以上人群均为血检对象,每年监测1 000~1 500人.1.2 蚊媒监测 2000~2001年7月,在帮溪镇、金波乡和白沙镇的3个血检点内,进行蚊媒监测,挨户捕集人房内的致倦库蚊,并作个体解剖.
-
湖南省泸溪县丝虫病横向监测结果分析
泸溪县系班氏丝虫病中低度流行区.防治前丝虫病流行于18个乡(镇),214个行政村.疫区乡人口201 842人,平均微丝蚴率为3.67%.自1958年,经过30多年的反复查治,采取疫区居民服用3‰海群生药盐,对象治疗等防治措施,于1985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消长规律和传播作用,于1986~1996年进行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不同方位,以村为单位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及既往防治薄弱的村为监测点,对象为1岁以上居民.于7~9月21:00~02:00时采受检者耳垂血6大滴(约120 μl),制成两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阳性者计数微丝蚴密度.1.2 蚊媒监测选择原微丝蚴率高的村及1984年调查发现阳性蚊的村为监测点(又为血检监测点),于流行季节捕捉人房致倦库蚊,当天进行个体解剖,观察蚊体内幼丝虫感染情况.
-
湖南湘西自治州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州辖有8个县(市),219个乡,2 659个行政村,总人口24 794万.丝虫病流行于5个乡(镇),2 393个村,疫区人口为1 913 775人,占全州人口的90.42%.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4.79%(1.67%~11.78%),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58~1985年全州累计血检6 337 744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72 765人,海群生对象治疗187 363人(次),全民普服药盐222万余人.1980和1985年先后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张家界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张家界市辖2区2县,4个街道办事处,115个乡镇,1 574个行政村,总人口151万余人. 丝虫病流行于永定区(原大庸县)和桑植县的60个乡镇451个村,疫区人口为926 703人.防治前,永定区、桑植县微丝蚴率分别为0.22%和2.93%,为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经反复查治,分别于1984和1985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 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按照不同的流行程度及方位整群抽样, 每个监测点对1岁以上居民按常规3大滴厚血膜法检查不少于1 000人.1.2 蚊媒监测于丝虫病传播季节,选择防治前微丝蚴率较高的村作为监测点,捕捉人房致倦库蚊,个体解剖镜检,了解幼丝虫感染情况.1.3 血清学监测(IFAT) 在病原学监测村,采集滤纸血样进行IFAT.
-
不同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的现场观察
为了探索不同密度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情况,1988年4月~1992年5月,与省卫生防疫站及原临川区第一卫生防疫站丝虫病防治人员,在临川区钟岭乡缴上村进行了现场观察.现报道如下.1 现场概况缴上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 411人,所属的10个自然村沿抚河呈带状分布.其中有7个自然村地势低洼,几乎每年发生洪涝.1986年缴上村微丝蚴率为5.33%(70/1257),其中李家洲为19.74%,戈家为9.91 %.微丝蚴密度100条/120 μl以上8人,11~100条/120 μl 33人,10条以下/120 μl 29人,高者为820条/120 μl,低为1条/120 μl.
-
眉山市东坡区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地处成都平原南部,总面积1 331 000 m2.全区辖33个乡(镇)58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07 493人.1958年首次发现有丝虫病流行,流行范围为思蒙、莲花、娴婆、崇仁、修文共5个乡(辖60个村)28个村50个组,流行区人口69 764人,系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959年微丝蚴率为2.15%.1 防治情况1958年起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对策,反复查治,控制流行,减少发病,至1982年的24年间开展了6次普查普治,共血检153 512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 538人,查出慢性丝虫病病人49例,均予海群生治疗.对象治疗、复治、补治1 167人次,村组全民服药5 805人,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2.15%降至0.17%,于1982年经省地考核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消除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的监测
德化县是以马来丝虫病为主的流行区.1956年开始防治时,人群感染率高达8.78%.1977年和1998年,先后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和消灭丝虫病标准.1999年步入消除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监测重点疑似病例为流火,即下肢淋巴管炎、腹股沟淋巴结炎;近年来发生的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原微丝蚴血症者.1.2 监测方法以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疫情报告单位,县卫生防疫站负责采血、镜检.调查慢性丝虫病病人,以行政村为单位,每3~5年复查随访1次.2 结果
-
湖南省邵阳市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邵阳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09°59′~111°28′和北纬25°58′~27°38′之间,东北西面分别与本省衡阳、娄底、永州市毗邻,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总面积21 000 km2.年平均气温17 ℃,相对湿度为70%~80%,年降雨量为1 400 mm,自然条件有利于蚊媒孳生繁殖和丝虫病的流行.全市辖9个县(市)3区,总人口730万.丝虫病流行于绥宁、城步、新宁、邵阳、邵东、新邵和邵阳市郊区7个县(区),81个乡(镇),463个行政村,流行区总人口1 205 059人,其中邵阳、邵东、新邵、邵阳市郊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绥宁、城步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新宁为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以行政村为单位,防治前微丝蚴感染率高为21%,平均为3.17%.1977~1984年,丝虫病流行7县(区)陆续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2~1996年进行了流行病学监测.1 内容和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按防治前流行程度和点多面广的原则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对防治期间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于21:00~02:00取受检者耳垂血6大滴(约120 μl),制成两张均匀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阳性者计数微丝蚴密度.
-
湖南省郴州市不同虫种地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郴州市位于湘南,东经112°4′~114°10′,北纬 24°54′~ 26°51′,原属马来、班氏丝虫病混合流行区.1980~1986年,各县(市、区)先后经省卫生厅、卫生部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其防治成果,在桂阳县、资兴市和苏仙区进行了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选择原微丝蚴率较高,防治工作较薄弱的村为监测点,1周岁以上人群为对象,于21:00~02:00每人取耳垂血120μl涂成两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密度计数[1].1.2 原微丝蚴血症者复查对象为 1980年以后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方法同1.1.
-
漳州市丝虫病流行与防治效果
漳州市原辖10个县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北纬23°~25°,东经 117°~118°之间,年平均温度20℃左右.属班氏丝虫病为主的中度流行区,致倦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958年开始普查普治,平均微丝蚴率为12.01%,1987年全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8年全面转入监测工作,2000年10月经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审评,达到了卫生部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 流行概况防治前漳州市的丝虫病流行乡镇占98.85%,流行村占81.98%.1958年平均微丝蚴率为12.01%,微丝蚴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但以青壮年居多,占61.58%,微丝蚴密度平均为12.06条/60 μl.居民体征患病率为4.31%.1958年调查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18.4%(55/305),其分布范围和人房蚊密度与丝虫病流行程度密切相关.2. 防治对策1958~1984年以消灭传染源反复查治为主,1985~1987年沿海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采用全民服海群生药盐和局部地区查治相结合的方法,1988年以后全面转入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工作,对重点县市继续进行药盐普服及对原有病人进行反复查治,每年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监测,查清治疗残存传染源,并进行人体抗体水平的测定.
-
厦门鼓浪屿区基本消除丝虫病10年监测
鼓浪屿区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8 ℃,年平均湿度76%~78%,年降水量1 095 mm,自然条件有利于蚊虫孳生,优势蚊种是致乏库蚊,为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1962年微丝蚴阳性率为3.5%.1986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随后进入了监测阶段.1988年对历年微丝蚴阳性者163人进行复查,已经全部治愈.1988~1991年,对该区1%的人口进行丝虫病病原和蚊媒监测,未发现阳性.1992年,剖检500只蚊媒,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1993年对400人作血清抗体检测,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人群相似.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的监测结果均表明,鼓浪屿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
-
淋巴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的复查复治
德化县分别于1977和1998年基本消除丝虫病和消除丝虫病.为了彻底清除传染源,1978年3月~2001年7月,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先后开展3次复治2次复查,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德化县卫生防疫站及消灭丝虫病审评达标档案的相关资料.1.2 对象为原微丝蚴血症者.1.3 复查于21:00~02:00时采集原微丝蚴血症者耳垂血涂制厚血膜片,干后溶血、美兰染色,镜检,对阳性片进行虫种鉴定.
-
厦门同安区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同安属于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58年起开展大规模普查普治工作,经过40余年三代人的艰苦奋斗,于1999年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 流行概况同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8°04′,北纬24°43′,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湿度78%,年平均降雨量1 432 mm.全区总面积1 079 km2,共有12个镇,236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1.42%.1956年,厦门大学唐仲璋教授在同安二个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22%和18.06%.1958年,同安进行大规模普查,共血检195 949人,受检率达88.87%,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8 868人,平均微丝蚴率为9.63%.普查结果表明,同安为班氏丝虫病流行且程度严重.人群微丝蚴率为沿海高于平原,平原高于山区.以村为单位,感染率高为22.58%,低为6.42%.蚊媒共有4属9种,人房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而牛房则以中华按蚊居多,剖检致倦库蚊,其自然感染率高达26.6%,是同安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
泉州市丝虫病的防治对策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东经117°25′~119°25′,北纬24°32′~25°56′,是戴云山脉东南坡丘陵及泉州平原地带,依山临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20 ℃,相对湿度78%~84%,年降雨量1 000~2 200 mm,适宜蚊媒孳生和丝虫病传播流行.全市辖鲤城、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7个县(区),有137个乡(镇、场、街道)、2 22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553万多人.1 流行概况泉州市是以班氏丝虫病流行为主(占总乡镇数的80.30%),马来丝虫为次的中低度混合流行区.1958年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4.02%(0.03%~44.60%),微丝蚴密度1~742条/60 μl.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
-
郴州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
郴州市原为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全市平均微丝蚴率为7%.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为班氏、马来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全市有10个县(市、区)流行丝虫病.其中桂阳、临武、嘉禾、宜章、汝城、安仁等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资兴市是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县是混合流行区.全市有173个乡流行丝虫病,疫区乡总人口2 609 995人.经防治至1985年各县(市、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5~1996年开展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监测工作.
-
云霄县消除丝虫病的防治对策
云霄县地处福建省南部沿海丘陵地带,总面积1 108.9 km2,总人口398 790人,辖6个镇、3个乡、1个农场、194个行政村、街道.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1 防治概况班氏丝虫病流行于该县10个乡镇(场),平均微丝蚴率为4.5%.在4个阶段的防治中,累计血检705 973人次,发现微丝蚴感染者15 629例,治疗14 262例次.1958年为第1阶段,血检134 439人,受检率88.05%,阳性率4.05%,治疗率86.22%.1970~1975年为第2阶段,血检129 719人,受检率68.12%,阳性率为4.21%,治疗率95.27%.1976~1980年为第3阶段,血检137 376人,受检率67.99%,阳性率1.24%,治疗率92.90%,阳性率有明显下降.1981~1985年为第4阶段,血检206 078人,血检率为86.99%,阳性1 525人,阳性率0.74%,治疗1 414人,治疗率92.72%.在3个阳性率较高的乡镇开展普查普治(海群生药盐防治).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由1958年的4.5%下降到1986年的0.07%,流行范围由122个村减少到26个村,微丝蚴阳性数由6 045例(1958年)减少到32例(1986年).全县共有27例慢性丝虫病病人,分布于陈贷、列屿、东厦、和平4个乡镇22个村.经过近30年的反复查治,1986年经省、地、县(区)联合考核组考核,并经省卫生厅确认云霄县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闽东不同虫种丝虫病的防治与消除对策
闽东系沿海山区,辖9县(市),总人口312万.1954年宁德微丝蚴率为18.89%(85/450);1958年全区丝虫病普查,平均微丝蚴率为3.80%,慢性体征率为0.4%.山区5县以马来丝虫病流行为主,沿海4县(市)以班氏丝虫病流行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1 防治对策与效果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采取反复查治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至1974年古田县在全省率先达到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标准,1979年卫生部抽查复核给予确认.
-
南昌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南昌市位于江西省北郭,鄱阳湖滨,赣江、抚河下游,全市总面积7 402 km2,总人口401.72万,其中农业人口137.1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4.13%.防治初期,全市所辖6个农村县(区)均有丝虫病流行,涉及59个乡镇,624 949人,平均微丝蚴率为5.05%.其中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为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进贤县、郊区和湾里区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防治,1986~1987年各县(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以后开展了各项监测工作.
-
洪雅县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2000年洪雅县对原丝虫病流行程度轻、防治薄弱的边远乡村和与流行区接壤的非流行村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及外来人口监测,结果如下.1 方法1.1 监测点选择花溪镇唐坝村、东岳镇孙坝村和三宝镇金沙村作为监测点,3村人口分别为698、654和635人.历史上前两村为丝虫病轻度流行区,现两村各有1名慢性丝虫病病人,金沙村为与流行区接壤的非流行区.1.2 病原学监测对监测点1周岁以上居民采血镜检,采血率达90%以上.
-
文昌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文昌市系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195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08%~8.70%,平均为4.86%.经过多年查治,血检1 009 257人次,治疗28 943人次,病家服食药盐29 418人,全民服食药盐45 474人,1981年微丝蚴率降至0.23%,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3~1996年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连续进行了14年监测.
-
五指山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期监测
五指山市有9个乡镇、1个农场,335个自然村,109 652人,分布在昌化江、南圣河沿岸,五指山、阿陀岭脚下,以黎族为主,其次是苗、汉族,属热带气候.是以致倦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70~1971年人群平均微丝蚴感染率为1.31%(0.07%~4.56%),1983~1986年人群微丝蚴感染率降至0.23%(0~0.55%),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6年消灭后1例微丝蚴血症者.1987年后开始实施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期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人群生活水平对丝虫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丝虫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中国曾有过广泛流行和严重危害.研究表明[1],丝虫病的流行和危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群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为探讨这一理论的价值,对建国40年来我国人群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和丝虫病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1 材料与方法丝虫病防治前,我国两种(班氏丝虫、马来丝虫)丝虫病的流行范围,人群微丝蚴感染率、症状体征人数,以及开展防治后,丝虫病历年的下降情况,资金投入等资料,来源于50年代至1994年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资料.社会经济和人群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群就业情况、劳动者负担、收入、住房面积、文化设施拥有量、受教育程度和卫生资源配置状况,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对上述资料作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揭示在丝虫病防治过程中,人群物质文化水平的变化对防治丝虫病效果的影响.
-
济宁市任城区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济宁市任城区是山东省74个丝虫病流行(县)区之一,防治前调查居民微丝蚴平均阳性率15.20%,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20多年的防治 ,1982年经省、市考核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03%,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进行了10多年的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表明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1 流行概况1956年在李营镇三郭村调查6月龄以上居民669人,微丝蚴阳性91人,阳性率13.60%.血内微丝蚴密度平均58.2条/60 μl,高320条.1957年调查居民3 713人,微丝蚴阳性533人,阳性率14.40%;同年在田屯煤矿检查任城区籍工人93人,微丝蚴阳性10人,阳性率10.75%.1958年在全区每乡镇选择微丝蚴阳性率高、中、低各1个村做重点调查,共查居民4596人,微丝蚴阳性739人,阳性率16.08%.
-
抚州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东经115°35′~117°18′,北纬26°29′~28°30′,全市辖11个县(区),225个乡(镇),2 001个行政村(居委会),均有丝虫病流行,人口为2 998 911人,其中6个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5个县(区)为丝虫病混合流行区.防治前各县(区)微丝蚴率为11.78%~36.64%,平均为23.96%.经过反复查治,1980~1987年各县(区)先后经卫生部及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1~1999年各县(区)相继开展了病原学和蚊媒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内容和方法1.1 横向监测1.1.1 病原学监测各县(区)从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次年起,每年选择1~2个行政村进行监测,血检对象为1周岁以上人群,掌握丝虫病感染情况.
-
江苏省赣榆县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北与山东省接壤,辖26个乡镇,747个行政村,1 036 620人.1981~1985年在全县范围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1985年经江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全县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6~1997年继续开展丝虫病监测工作,1997年通过省、市丝虫病专家审评,达到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河南省固始县1986~200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固始县位于豫南偏东,东经115°22′~115°55′和北纬31°46′~32°35′之间,南靠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总面积2 916 km2,辖33个乡镇,598个行政村,总人口1 525 713人.属亚热带季节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64 mm,多集中于7~9月.年平均气温为16.4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夏天少部分农民有露宿习惯.1 流行概况全县以马来丝虫病流行为主兼有班氏丝虫病流行,据1981年底调查,微丝蚴率为14.56%;查出体征病人108 295人,患病率为9.41%;微丝蚴阳性及有体征病人共258 880人,丝虫病流行率为22.5%.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2000年慢性丝虫病病人调查,共查出慢性丝虫病病人610例,其中象皮肿561例,占91.97%,乳糜尿伴‘流火'患者33例,占5.41%,鞘膜积液患者16例,占2.62%,全部病例在基本消除丝虫病期间均给予了病原治疗.1985年经河南省考核组考核验收,平均微丝蚴率为0.04%,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
屏南县消除丝虫病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的东北部,地处东经118°18′,北纬27°23′,为丘陵山区,高海拔1 260 m,低为340 m,是古田溪和霍童溪发源地,年平均温度15℃,相对湿度84%,年降雨量2 073 mm,以种植水稻为主,水力资源丰富,长年积水,易孳生蚊虫,但由于山高气候寒冷,丝虫病流行受到一定的限制.1 流行概况屏南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1958年全县普查人群微丝蚴率为2.63%(2093/78936),体征患病率为0.50%(106/21302).城镇人口微丝蚴率5.23%,高于农村0.06%,低海拔山间盆地人群微丝蚴率高于高山丘陵地区,西南部和东南部微丝蚴率高于西北部和东北部.对微丝蚴阳性者采用海群生大剂量短程疗法1 g 1 d,复查治疗阴转率达90.25%.1959年对重点流行区进行防治成效的调查,血检微丝蚴率为1.52%(276/18190),全部予以治疗.1960年血检微丝蚴率为1.35%(718/53160),治疗610例.经过多次查治,有85.33%(128/150)的村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至1971有97.33%(146/150)村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1973~1975年对微丝蚴率1%以上的村又加强防治工作.1976年省、地、县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屏南县进行考核后,认为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青神县40年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青神县为马来丝虫病低度流行区,分布于岷江以西7个乡(镇)、33个村,流行区人口7.8万.据1956年调查,微丝蚴率高的是西龙乡,为2.69%,低是罗波乡,为0.10%,平均微丝蚴率为1.22%.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958~1982年采取重点调查、普查普治、反复查治、疫点服药和防蚊灭蚊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983年微丝蚴率下降到0.18%,经省级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6年以后微丝蚴率下降到0,1996年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目标.
-
湖南省资兴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期监测
资兴市辖29个乡,总人口 36万人,丝虫病流行于9个乡、44个行政村,疫区人口125 825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7.00%.属马来丝虫病中度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于1981年基本消除丝虫病.从1985年起开始了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根据不同方位和点多面广的原则,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位分层整群抽样,对1岁以上居民于21:00~02:00取耳垂血6大滴制成两张厚血膜,溶血染色后镜检,阳性者作密度计数.1.2 血清学监测在高中低度流行区各选1个村采滤纸血作IFAT检测.1.3 蚊媒监测在高中低度流行区各选一个村于6~9月早晚捕捉人房中华按蚊解剖,检查蚊体内幼丝虫.1.4 慢性丝虫病调查对10岁以上居民进行询问病史和体征调查,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发病情况及急性淋巴管(结)炎的发作情况.
-
务川自治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务川县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11.42%,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60%.1972~1974年全县开展了丝虫病的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检出的微丝蚴血症者给予海群生3 g 6 d,2疗程治疗.1975年结合本县实际,当微丝蚴阳性率以村为单位降至5%以下,即实施全民服药防治方案,采用4.2 g 7 d疗法2疗程.1979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980~1992年进入后期监测,微丝蚴阳性率由0.16%降至0.012%,蚊媒自然感染率降为0.
-
新干县43年丝虫病防治工作总结
新干县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流域中段,地处东经115°,北纬27°,全县总面积为1 240 km2,辖14个乡(镇),170个村委会,总人口为308 114人.全县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自然条件适宜丝虫病传播媒介的孳生.1 流行概况1958年调查108 700人,微丝蚴阳性3 364例,阳性率为3.51%.经过40多年的防治,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80年为0.93%,1986年为0.42%,1988年降至0.19%,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
清流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端,辖14个乡(镇),人口121 129人.居民大都居住在平均海拔270~650 m之间,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利于丝虫病的流行,为马来丝虫病中度流行区,1958年微丝蚴阳性率为9.20%.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经长期积极防治,1979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转入消除丝虫病的监测阶段.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采取纵向监测与横向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居民(包括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出生儿童、兵役体检及外来流动人口)感染率及其密度调查,以了解有无新病例出现.1.2 血清学监测在原丝虫病流乡、村,对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儿童进行采样做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
-
全国丝虫病监测和消除丝虫病工作进展
丝虫病流行于我国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其中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有462个县、市,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有221个县、市,班氏、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有181个县、市.以乡为单位,全国丝虫病流行区人口约3.3亿.据防治前估计,全国有丝虫病病人3 099.4万(微丝蚴血症2 559.4万,症状体征540万),其中班氏丝虫病病人2 196.2万,马来丝虫病病人903.2万.自50年代以来,经大规模积极防治,至1994年实现了全国基本消除丝虫病.1984年起,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丝虫病防治工作陆续转入监测阶段(自达到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次年起).各地按照卫生部先后颁布的<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消灭丝虫病标准>和<消灭丝虫病审评>等文件的要求组织实施了丝虫病监测和消除丝虫病工作,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与监测研究进展
山东省原为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建国以来,先后对全省106个县(市)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其中74个县(市),967个乡镇,35 349个行政村有该病流行.平均微丝蚴率7.1%,高达39.0%,估计全省有微丝蚴血症者约250万人,慢性丝虫病患者约250万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据50、60年代调查,在鲁南重度流行区蚊媒自然感染率为37.5%~51.9%[1].经30多年的积极防治,至1980年全省平均微丝蚴率降至0.15%,1983年经卫生部组织专家考核验收,确认在全省范围内达到基本消灭(有效控制)丝虫病的部颁标准.嗣后,重点加强了以探讨新的监测方法和诊断技术为主的科研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了丝虫病的系统监测.
-
江西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展
江西省原属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微丝蚴率为10.33%,全省共有75个流行县市、区),1112个流行乡(镇),6939个流行村,流行区人口为10410971人(以流行村为单位计算),75个流行县(市、区)中马来丝虫病流行县(市、区)33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市、区)9个,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县(市、区)33个,分别占全省流行县(市、区)数的44%、12%和44%,其中微丝蚴率>30%的超高度流行县(市、区)4个,>20%的高度流行县(市、区)15个,>5%的中度流行县(市、区)28个,≤5%的低度流行县(市、区)28个.经过几十年的防治,各县(市、区)已分别于1981~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并于1990年通过卫生部组织的复核验收,此后全省各流行县(市、区)相继开展了丝虫病监测和消除丝虫病审评工作.
-
浙江省慢性丝虫病病人的社区管理和照料
浙江省曾是丝虫病的流行省份之一,原68个县(市、区)中,有65个县流行丝虫病.防治前全省共有慢性丝虫病病人约30万人.经过近40年的普查普治,到2000年初,全省以地市为单位全部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2000年10月对全省现存慢性丝虫病病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浙江省历史慢性丝虫病病人因年老自然减员等原因,已由50年代的约30万人,下降为16 392人,其中下肢象皮肿16 235人,乳糜尿138人,睾丸鞘膜积液19人.象皮肿主要分布在嘉兴、湖州、绍兴三地区,有14 822人,占91.30%,乳糜尿主要分布在温州地区,有113人,占81.88%.现存的这些慢性丝虫病病人均为基本消除丝虫病以前留存下来的.
-
药械供应在消除丝虫病中的保障作用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担着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临床工作.长期以来,由于山东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资金充足,使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消除了黑热病、丝虫病、疟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本消除三大寄生虫病的过程中,本所药械科负责全省防治药品及仪器设备的采购和供应工作.几代药械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防病治病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兹将药械供应在消除丝虫病中的保障作用加以阐述.
-
我国防治丝虫病成绩卓著
我国是全球丝虫病(指淋巴丝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丝虫病流行遍及中部和南部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64个县、市(未包括台湾省),其中班氏丝虫病462个县、市,马来丝虫病221个县、市,两种丝虫病兼有的181个县、市.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防治前共有丝虫病病人3 099.4万(其中2 559.4万为有传染源作用的微丝蚴血症者,540万人有淋巴系统急性炎症或淋巴水肿和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等慢性丝虫病临床表现),受威胁人口3.3亿.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