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苦参对蓝氏贾第鞭毛虫作用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作者:朱艳红;牛安欧;卢思奇

    目的研究苦参对蓝氏贾第鞭毛虫的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用苦参作用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观察滋养体脱壁及死亡情况,并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结果在作用 6、8和24 h后,滋养体脱壁率分别为47.4%、70.9%和80.2%,死亡率为 24.5%、36.1%和54.2%;形态观察可见,苦参作用的滋养体收缩,胞质内容物减少,吸盘部分脱离胞体,有的滋养体部分胞膜内陷. 结论苦参在体外能引起滋养体脱壁、死亡,其抗虫作用是肯定的,吸盘脱离、质膜凹陷及胞质减少等,这可能是其对贾第虫作用机理所在.

  • 泾县陈村水库灌区钉螺生态学研究--钉螺生长繁殖观察

    作者:吕大兵;姜庆五;汪天平;赵根明;吴维铎;张世清;任晓联;许国祥;戴尚金;张功华;汪奇志;葛继华

    目的描述人工灌溉区钉螺生长繁殖特征,为实施生态学方法控制钉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泾县陈村水库总干渠自流灌溉区选择一斗渠为观察点,于2002年8月~2003年11月,每月进行系统抽样查螺;每月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镜下观察雌螺并计数螺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同时测量水位并收集气象资料. 结果 2003年,2~4月份活螺密度高; 7~9月份钉螺死亡率低;多数月份雌螺存活数量高于雄螺.雌螺含螺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6月份开始减少,7月时未见含卵雌螺,8月份含卵雌螺数仅占观察雌螺数的9.79%,9月份占83.82%.幼螺(螺龄>3周)出现在6~10月,大多在6、7月份.但在2002年12月份幼螺出现1个小高峰. 结论在陈村水库自流灌溉区,钉螺的新老交替可能发生在7月份,新生钉螺发育成熟可能在9月份,而这一特征可能受年度间气温变化的影响.

  • 一种新的猪血液原虫病--"猪血鞭毛虫病"初报

    作者:何国声;王永婵;曹杰;张西臣;周勇志;陈贵才;徐梅倩;赵其平;朱顺海;黄燕;沈杰

    目的对近几年来在国内多个地区猪间流行的一种以高温、皮肤发红为特征,伴随某些继发病的病进行病因调查. 方法对发病猪群进行了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品种、发病季节、剖检变化、病原检查、实验动物和药物治疗等初步研究. 结果在发病猪群中检查到了一种新的血液原虫.虫体长5~7 μm,有多种形态,主要形态为两头长鞭毛的纺缍形,暂称为"猪血鞭毛虫",引起"猪血鞭毛虫病". 结论经检索,该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1种猪的血液原虫病.

  • 感染旋毛虫大鼠免疫功能的动态观察

    作者:邢杰;李鹏;阎玉文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60 d大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E水平. 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CD4+T细胞减少, CD8+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下降(P<0.01),以感染后第14 d明显,直到感染后60 d仍未见恢复;大鼠外周血中IgE水平在感染旋毛虫后7 d增加,21 d达到高峰. 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大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高,感染大鼠的免疫抑制主要发生在成虫产新生蚴及新生蚴移行期.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 从基因水平对新型佐剂在旋毛虫疫苗中免疫调节作用的探讨

    作者:姜春燕;薛燕萍;黄敏君

    目的从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两种新型佐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和皂素(Saponin)在旋毛虫疫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 36只NIH小鼠随机分为CT-B佐剂免疫组、Saponin佐剂免疫组和对照组.将CT-B和Saponin分别与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混匀后,以口服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小鼠,隔周1次.第3次免疫后1周,经口感染旋毛虫感染期肌幼虫.感染后第8 d,采用RT-PCR技术分析各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刺激下,转录细胞因子IFN-γ、IL-2、IL-4及IL-5 mRNA的水平 . 结果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抗原诱导下均未能转录IL-2和IFN-γmRNA,但均有不同程度的IL-4和IL-5特异扩增,两免疫组的IL-4及IL-5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机体抗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佐剂角度提高旋毛虫疫苗的保护性是可行的.

  • 中国云南湄公河上游乙型脑炎传播媒介生物学及行为的研究

    作者:周红宁;李春富;吴超;张再兴;王丕玉;Nigel Hill

    目的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 方法 2001年6~12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CDC 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 结果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 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6~8月的雨季;3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21:00 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 结论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 云南省防治亚洲无钩绦虫病试点研究

    作者:张莉莉;陶洪;张炳翔;王会珍;王云济;李增荣;杨继昆;李彦忠;杨炳新;张皓明;庞颜坤;李瑛;武樱

    目的了解亚洲无钩绦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环节,掌握流行特征,探索综合防治方法. 方法选择带绦虫病流行区兰坪县河西乡箐花村和三界村为防治试点,开展亚洲无钩绦虫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药物驱虫及健康教育(箐花村)等措施控制亚洲无钩绦虫病. 结果病史访问2 214人, 查到近期排亚洲无钩绦虫节片者886人,感染率分别为箐花村42.12%(489/1161),三界37.70%(397/1053).未发现有癫痫病史者和皮下结节者.人群感染率,男性38.55%,女性41.44%,差异无显著性;小感染年龄为9个月,大90岁;30~50岁组感染率高,在55.99%~60.66%之间;普米族居民感染率为46.69%,高于其他民族;农民感染率为51.77%,高于其他职业人群.饮食习惯调查,生食猪肝者占调查人数的95.12%,感染率为41.55%,显著高于不生食猪肝者(6.48%).不同牲畜饲养户亚洲无钩绦虫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99.266,P<0.01).3年累计复查7 771人次,驱虫3 285人次,药物驱虫治愈率分别为驱绦胶囊82.50%(509/617),吡喹酮75.00%(150/200).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箐花村居民生食猪肝者所占比例从防治前的95.95%下降至36.32%,厕所普及率从1.48%上升至39.41%,亚洲无钩绦虫人群感染率从42.12%下降至17.67%.三界村防治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 结论兰坪防治试点为亚洲无钩绦虫病流行区,居民主要通过生食猪肝感染 .采取驱虫、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人群亚洲无钩绦虫感染.

  • 氧苯达唑抗小鼠细粒棘球蚴效果的初步观察

    作者: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得尔;温浩;王建华;林筱琦;张薇;马旭东

    目的通过比较氧苯达唑(Oxibendazole, OBZ)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灌注治疗小白鼠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观察OBZ抗小白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药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感染细粒棘球蚴10周的78只小白鼠随机分为5个组:1)阿苯达唑粉剂组(Po-ABZ)75.0 mg/kg;2) OBZ 37.5 mg/kg 组;3)OBZ 75.0 mg/kg 组;4)OBZ 150.0 mg/kg 组;5) 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次0.3 ml/只.每周用药3次,连续用药10周后剖检.测定棘球蚴囊湿重和减重率;观察棘球蚴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用HPLC法测定血液、肝脏、肺脏中的药物浓度. 结果 OBZ低剂量(37.5 mg/kg)、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小鼠棘球蚴囊平均湿重分别为(159.33±263.21) mg、(49.75±43.62) mg和(191.5±98.36) mg,平均减重率分别为82.49%、94.53%和78.96%. ABZ组平均囊湿重和减重率分别为(145.13±162.47) mg和84.05%;各药物治疗组与NS对照组(910.11±1 496.28) m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BZ 75.0 mg/kg、150.0 mg/kg组与ABZ(75.0 mg/k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BZ不同剂量组小鼠囊壁病理改变只数和程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而与ABZ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BZ具有抗继发感染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作用,其作用强度可能与ABZ相当.OBZ低剂量(37.5 mg/kg)组作用可能优于OBZ中剂量(75.0 mg/kg)和高剂量(150.0 mg/kg)组.

  • 编码弓形虫表面抗原P30、P22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郭岚;古钦民;李瑛;周怀瑜;赵群力;丛华;何深一

    目的构建编码弓形虫RH株表面抗原P30、P22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为进一步表达融合蛋白及研制核酸疫苗做准备. 方法用弓形虫RH株腹腔接种小鼠,收集腹水,酚/氯仿法抽提弓形虫基因组DNA;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表面抗原P30、P22的基因片段,分别重组入pMD18-T载体中.将pMD18-T载体中的P30、P22基因片段分别酶切,定向克隆入pUC18克隆载体中, pUC18-P30-P22中的P30-P22片段经酶切、纯化后,亚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用酶切、PCR及测序的方法对重组子进行鉴定. 结果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P30及P22片段;大小均与预测值相符;克隆pUC18-P30-P22重组质粒的酶切片段分别与P30、P22基因大小一致;经亚克隆、筛选鉴定获得了pcDNA3.1-P30-P22重组质粒,所测P30、P22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pUC18-P30-P22重组质粒和pcDNA3.1-P30-P22重组质粒,为研制弓形虫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作者:李小月;何金生;沈继龙;宋蔚;汪学龙;胡元生

    目的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并观察其在Hep-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据已知的EGF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并引入Hind Ⅲ和EcoR Ⅴ酶切位点.应用PCR技术,从含有EGFP的pAdTrack-CMV中扩增EGFP编码基因.通过TA连接将其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经PCR及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后,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转化Escherichia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于Amp+ LB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重组子经 Hind Ⅲ和EcoRⅤ双酶切、PCR鉴定,将该载体转染人喉癌细胞Hep-2 后48 h观察EGFP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构建了含EGFP 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并成功转染Hep-2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光. 结论获得可产生绿色荧光的EGFP,能方便地用作报告基因和筛选标记.

  • SjAWMAg免疫血清和吡喹酮联用体内杀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祖萍;曾庆仁;龚燕飞;言敢威;沈杰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S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 方法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 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 d、第14 d和第35 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 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 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 d治疗组提高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 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 伊维菌素治疗肠道线虫感染临床试验观察

    作者:詹福初;闻礼永;邵坚强;杨纪顺;李土荣;李思温;寿申岚;吴玲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疗程的国产伊维菌素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以饱和盐水浮聚法筛选肠道线虫感染者,并观察伊维菌素疗效及不良反应.第1阶段对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分别以伊维菌素0.1、0.15和0.2 mg/kg,蛲虫感染者0.2 mg/kg顿服治疗,并与阿苯达唑6.7 mg/kg(蛲虫感染者13 mg/kg)顿服作疗效比较.第2阶段以伊维菌素0.3、0.4 mg/kg口服1 d或2 d治疗钩虫、鞭虫感染,并与阿苯达唑6.7 mg/kg相同疗程作疗效比较. 结果第1阶段:伊维菌素0.1、0.15、0.2 mg/kg顿服治疗蛔虫感染的治愈率均达100%(44/44、8/8、8/8),与阿苯达唑疗效相同(100%)(34/34);治疗中度、重度钩虫感染者的治愈率分别为12.50%(2/16)、18.75%(3/16)、17.39%(8/46),显著低于阿苯达唑治愈率76.47%(26/34)(P<0.01);治疗鞭虫感染者治愈率分别为83.33%(10/12)、100%(12/12)和76.09%(35/46),显著高于阿苯达唑治愈率47.06%(16/34)(P<0.01);0.2 mg/kg伊维菌素治疗蛲虫感染者治愈率为58.82%(20/34),低于阿苯达唑13 mg/kg治愈率100%(34/34)(P<0.01).第2阶段:伊维菌素0.3 mg/kg口服1 d或2 d疗法对轻度钩虫感染者治愈率分别为85.29%(29/34)和79.41%(27/34),0.4 mg/kg口服1 d或2 d的治愈率分别为75.76%(25/33)和79.41%(27/34),与阿苯达唑6.7 mg/kg口服1 d的治愈率84.85%(28/33)差异无显著性(P>0.05).伊维菌素对人体血液和心、肝、肾功能均无不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8%(3/442),显著低于阿苯达唑不良反应发生率11.02%(26/236)(P<0.01). 结论国产伊维菌素治疗人体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肠道线虫感染均有效,治疗蛔虫感染的疗效与阿苯达唑相似,对中度和重度鞭虫感染者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具有用药剂量小、抗虫谱广、排虫快、安全阈大、不良反应轻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苏州市郊区人群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作者:尤明方;顾建国;马菊萍

    吴中区位于东经119°55′~120°54′,北纬30°56′~31°21′之间,地处苏州西、南部的太湖之滨.总人口540 94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 970人.年平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 376 mm左右.农作物以稻、麦、蔬菜为主,水产品丰富.适宜自然环境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和传播.现将1988年以来的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 信阳市浉河区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胡宝文;贾春玲;葛永胜;李如记;洪玲;张莉;黄芳芳

    浉河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麓,淮河之滨,东经114°,北纬32°.农村多为山区和浅山区,海拔300~1 000 m,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和茶叶为主.该区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2 ℃,夏季平均气温26.2 ℃,年平均降雨量1 117.3 mm,适宜蚊子孳生.本文总结1956~2003年浉河区疟疾疫情资料,对疟疾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 内江市1994~2003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

    作者:童学娅;林朝杰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东经104.78°,北纬29.15°~30.48°,海拔400~1 000 m,属川中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7.9 ℃,湿度达80%,为亚热带盆地湿润气候,适于疟疾传播.内江市为间日疟流行区.传疟媒介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其流行特征是长年低发,病例、病灶点分散,偶有外源病例输入.现将1994~2003年疟疾防治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 奶牛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

    作者:顾有方;王小红;陈会良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哺乳动物、鸟类以及冷血动物普遍易感,可引起人兽共患弓形虫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牛弓形虫感染的报道,我国部分省牛弓形虫感染率也较高[1].为了解国内奶牛弓形虫的感染状况,作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了奶牛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现报道如下.

  • 嘉兴市秀洲区传疟媒介生态习性调查

    作者:徐惠庆;莫根强

    嘉兴市秀洲区地处东经120°31′~120°58′,北纬30°35′~30°58′的杭嘉湖地区,总面积542 km2,常住人口33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9 ℃,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有6个月(5~10月).年均降雨量为1 2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均日照2 017.9 h.农业以种植单季水稻和蚕桑为主.嘉兴市为非稳定性疟区,20世纪60和70年代有恶性疟、间日疟流行,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综合防治后,1990年通过基本消灭疟疾考核.近年来流动人口增多,疟疾输入病例不断出现,秀洲区洪合镇2003年发生外来人口间日疟点状爆发并波及当地居民.为预测疟疾发病潜势,建立疟疾流行的预警监测体系,对当地传疟媒介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曲靖市马龙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作者:何丽芳;刘琼芬;舒自云;崔柱全;李云

    为了解和分析曲靖市马龙县重要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态势,2003年4月3日~4月13日,对马龙县大庄、盛家田、王家庄3个中签点进行了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邹城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孔德怡;顾卓;李自创

    邹城市位于鲁西南,历史上曾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全市辖1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89个行政村,110万人.20世纪70年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为22.1%,经过综合防治,至1974年,全市以自然村为单位,居民微丝蚴阳性率均降至1%以下,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作者:张玉其;王文梁;张汉忠;孙维山;秦琴;章伟;刘凤春;马则东

    强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农业发展新趋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的的三大目标,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其重要意义.社会学、生物学分析发现,农业结构改变后,可使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影响钉螺孳生范围[1].为了解农业结构改变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作者等在本市张金镇幸福村开展了本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 淄川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蛔虫感染10年防治效果分析

    作者:司玉荣;谭瑞红

    肠道蠕虫感染是中小学生常见疾病,特别是寄宿制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尤为突出.为了有效控制其感染,做到防治结合,达到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淄川区卫生防疫站自1993~2002年全面开展了寄宿制中小学生肠道蠕虫病的防治工作,对10年防治效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肠道线虫感染调查

    作者:高佳方;宣小菊;许莉;陈灿中

    2001年调查武进区农村肠道线虫感染率为1.23%,感染人群以种植蔬菜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学生感染率很低.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外来民工逐年增多,各地相继建起了民工子弟学校.为了解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2003年在湖塘镇1所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

  • 清流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邹水祯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桐乡市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效果观察

    作者:沈美清

    桐乡市地处浙江北部,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型地区,适宜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据1989年全国人体寄生虫虫种分布抽样调查, 桐乡市农村居民总感染率为72.34%,其中蛔虫感染率35.36%,钩虫33.77%,鞭虫13.45%,蛲虫16.57%,多重感染普遍,重1例同时感染6种寄生虫[1].从1990年开始,相继在学校及农村开展了集体服药驱虫,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 菏泽市丝虫病防治与监测

    作者:陈仁强;张永福;王乃硕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纬34°35′~35°50′,东经36°10′,面积1.2万 km2,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夏季易积水.年平均气温13.5 ℃,年降雨量600~800 mm.全市辖9个县(区),158个乡镇,6 040个行政村,842万人.菏泽市为原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2.6%,流行区人口4 507 132人.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反复查治,人群微丝蚴阳性率显著下降,1981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2~1988年病原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及幼丝虫感染蚊,丝虫病传播被阻断.

  • 清流县人体寄生虫感染及流行因素调查

    作者:刘源彬;邹水祯

    为建立技术档案,指导今后寄生虫病防治,在开展清流县人体寄生虫调查的基础上,对构成当地寄生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义忠;林建银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专性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组织有核细胞内的原虫,呈世界性分布.近年来关于弓形虫细胞表面抗原作为诊断试剂及免疫疫苗的双重潜在价值得到广泛研究,主要发现有5种表面抗原:P22、P23、P30、P35、P43.其中P22基因依据克隆的顺序也被称为SAG2.本文就弓形虫重要抗原P22的基因和蛋白结构,及该抗原在弓形虫虫株的分型、血清诊断、疫苗方面的研究作简要介绍.

  • 全球消除淋巴丝虫病工作进展

    作者:伍卫平;孙德建

    自从1997年第 5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消除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淋巴丝虫病"决议以来,全球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工作正规范有序地进行,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 血吸虫病流行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作者:何家昶

    血吸虫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局部地区成功地控制了传播,从全球而言,感染还在增加[1].社会经济因素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早为人类学家和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人员所认识,随着防治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对其所发挥影响的认识程度也愈来愈深入.社会经济不仅影响着血吸虫病的感染、流行和传播,同时影响着防治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就血吸虫病流行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 血吸虫、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媛;姜昌富

    血吸虫、绦虫是重要的寄生蠕虫,呈全球性分布.此类寄生虫宿主繁多,分布广泛,且抗原成分复杂,交叉反应多,给诊断、预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及基因重组技术和噬菌体肽呈现技术的出现,人们期望通过血清学诊断和研制疫苗解决寄生蠕虫病的诊断和预防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蠕虫抗原按其来源或制备途径分为:天然抗原、基因重组抗原、噬菌体肽库技术模拟抗原.现对血吸虫和绦虫抗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云南大理地区小型哺乳动物旋毛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李伟;申丽洁;罗志勇

    旋毛虫病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类感染的主要方式为食入含有活旋毛虫囊包的未熟肉食.旋毛虫病自然感染宿主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使旋毛虫得以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长期保存,其中啮齿动物是其重要的保虫宿主,成为人类感染该病的重要来源.自然疫源性旋毛虫病是云南省较为常见而又危害严重的地方病,其流行面广,具有显著的地区性、群体性、食源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为探明小型哺乳动物(简称小兽)在旋毛虫病传播和流行中的作用,作者等选择旋毛虫病重疫区大理市和洱海源头的洱源县,进行了小兽旋毛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