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pd@vip.163.com
  • 曾用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紫外线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对乳猪的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杨鹏;张万;党荣敏;谢洪书;尹丙娇

    目的 观察接种紫外线(UV)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对乳猪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以UV致弱六钩蚴疫苗经耳缘静脉免疫乳猪,采用ELISA法检测乳猪免疫前后血清特异性IgG,以及脾淋巴细胞体外诱生INF-γ和IL-4水平,并于免疫后35d进行虫卵攻击感染,在感染第15d和45 d比较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囊尾蚴数量变化及发育情况. 结果 乳猪接种UV致弱六钩蚴第10d,血清特异性IgG含量开始上升,第35 d为(34.4±5.02)mg/ml,与免疫前(13.7±4.37)m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2,P<0.05);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24 h后,免疫组上清IL-4为(39.65±15.3)mg/ml,与正常对照组为(15.8±7.5) m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P<0.05),INF-γ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6,P>0.05);免疫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体外培养24 h,上清IL-4含量为(156.94±11.81)mg/ml,正常对照组为(80.6±13.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2,P<0.05),INF-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17,P>0.05).虫卵攻击感染第15d,免疫组囊尾蚴数总数减少,退化或钙化囊尾蚴数增多,成熟囊尾蚴数减少,第45 d时免疫组未见成熟囊尾蚴. 结论 UV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可诱导乳猪产生较高水平免疫保护力.

  • 对阴道加德纳菌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杆菌的初步筛选

    作者:柳迎春;朱德全;郑慧琦;孟祥晨

    目的 从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并筛选出对阴道加德纳菌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杆菌(简称乳杆菌),为开发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方法 采集20例健康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采用选择性培养基DeMan-Rogosa-Sharpe (MRS)分离乳杆菌,采用乳杆菌上清液与指示菌株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Gv) ATCC 14018共培养的方法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乳杆菌.通过生理生化、糖发酵试验和16S rDNA基因测序比对的方法对筛选出的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鉴定.然后用5 mol/L的NaOH将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乳杆菌无细胞上清液pH值调至pH 7.0后,再次进行抑菌试验. 结果 利用乳杆菌上清液对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分离得到的18株乳酸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3号、N7号、15号乳杆菌对病原指示菌的抗菌活性高,对照组MRS中Gv菌落数的log值为7.26,加入上述3株菌的无细胞上清液后Gv菌落数的log值分别为5.09、5.42和5.44;加入商业对照菌株DM8909无细胞上清液后Gv菌落数的log值为5.95.3株菌的抑菌活性与德式乳杆菌DM89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生理生化、糖发酵试验结合16S rDNA基因比对确定3株乳杆菌均为植物乳杆菌.pH值调至7.0后的无细胞上清液几乎无抑菌活性,由此推断上清液中的有机酸起主要抑菌作用. 结论 筛选获得的3株植物乳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作为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候选菌株.

  • 青海省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作者:饶华祥;马永成;姜双应;王学文;石燕;赵生仓;汪春翔;于娟;张世杰

    目的 了解青海省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探讨高原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病原谱构成. 方法 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和尿液标本,用多重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9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7种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受检患者329例,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率为5.86%(19/324),病毒阳性率为14.94% (46/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8,P<0.01).检出的细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占47.37%),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1.58%);检出的病毒主要为人腺病毒(占31.25%),其次为人副流感病毒(占27.08%).男性患者病原体核酸阳性率为21.26% (44/207),女性患者为13.93%(17/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2,P>0.05). 结论 青海高原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主要为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且病毒性呼吸道疾病所占比例较大,提示高原地区发热呼吸道感染病原以病毒为主.

  • 阴道毛滴虫对甲硝唑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田玉姣;贾维宁;赵玉清

    目的 研究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virus)对甲硝唑的耐药性,探索共生人型支原体对其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 由医院提供阴道毛滴虫样品,对其进行体外培养,达到纯培养后提取虫株核酸,进行扩增及测序;制备浓度梯度板,测定甲硝唑对阴道毛滴虫的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lon centration,MLC),并将人型支原体进行序列分析和清除后再测定DNA及MLC,并作前后比较. 结果 甲硝唑对34株阴道毛滴虫MLC范围为1~300 μg/ml,其中敏感性较高的共有21株,9株敏感性略低,4株敏感性低;在人型支原体共生与甲硝唑MLC关系测定中,12株扩增出特异性产物(长度大小约为530 bp),阳性率为35.3%. DNA检测阳性的12株阴道毛滴虫中,甲硝唑MLC在1~25μg/ml、50~70 μg/ml和100~300 μg/ml范围内的虫株共生率分别为14.3%、66.7%和75.0%.当MLC在300 μg/ml时,有2个虫株呈现人型支原体共生现象,显示人型支原体共生状态与甲硝唑MLC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清除人型支原体后的甲硝唑MLC测定中,加入多西环素并对虫株进行传代培养.当传至3代后进行检测,12株阳性虫株中仅有7株未再检出人型支原体DNA,其中甲硝唑敏感株的4株MLC无变化,对甲硝唑耐药的3株ML C略有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 甲硝唑MLC不同的阴道毛滴虫虫株人型支原体的共生情况也不同.对甲硝唑耐药性越强的虫株人型支原体检出率越高,甲硝唑MLC为300μg/ml的虫株均查出人型支原体,表明阴道毛滴虫对甲硝唑的耐药性与人型支原体共生现象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 细粒棘球蚴TGF-βⅡ型受体不同结构域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和自激活鉴定

    作者:李亮;张传山;杨乐;王丽敏;吕国栋;王俊华;林仁勇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全长(EgTβRⅡ)、受体结合域(EgTβRⅡA)和激酶域(EgTβRⅡ-K)的酵母双杂交真核表达载体,检测重组融合蛋白对酵母Y2H Gold菌株的毒性作用和自激活活性. 方法 采用Trizol法提取细粒棘球绦虫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 PCR扩增EgTβRⅡ-A、EgTβRⅡ-K和EgTβRⅡ基因,分别克隆入pGADT7、pGBKT7载体中,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鉴定及序列测定正确后,采用PEG/LiAc法转入酵母菌,检测重组融合蛋白对酵母菌毒性和自激活活性. 结果 构建EgTβRⅡ-A、EgTβRⅡ-K和EgTβRⅡ的pGADT7、pGBKT7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得到长度为406 bp、1 023 bp和1 824 bp的目的基因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后形成的菌落与对照质粒pGBKT7转化菌的菌落生长状况一致,直径1.5~2.0 mm,而在SD/-Leu/X/AbA、SD/-Trp/X/AbA平板上无菌落生长. 结论 成功构建EgTβRⅡ-A、EgTβRⅡ-K和EgTβRⅡ基因的pGADT7、pGBKT7真核表达载体,其表达蛋白对酵母菌Y2HGold无毒性作用和自激活活性,重组质粒载体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为鉴定EgTβRⅡ在TGF-β/Smad通路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 含EGFP报告基因单顺反子HCV亚基因组复制子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作者:陈中湘;刘晓蕾;刘丽莎;崔光晶;邬国军;马琼山;刘水平

    目的 构建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HCV复制子表达载体,并实现其在细胞中的复制表达. 方法 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技术对HCV 2a型复制子的基因进行改造,用EGFP基因替代HCV基因组中的包膜基因(E1和E2)体外构建重组单顺反子HCV亚基因组复制子真核表达质粒pcDNA-JFH1-EGFP,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表达,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重组复制子的HCV RNA负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CV NS3蛋白的复制表达,并观察IFN-α对重组质粒表达的HCV RNA复制的抑制作用. 结果 构建的4个重组质粒酶切分析与预期相符,HCV亚基因复制子表达载体中未发生EGFP和HCV编码区读码框架改变,转染重组载体Huh 7细胞检测到HCV负链及EGFP和HCV NS3蛋白表达.转染后48 h,1 000 IU/ml和2 000 IU/ml IFN-α处理的细胞HCV RNA表达水平分别为未处理组的20.0%和7.6%. 结论 含EGFP报告基因的单顺反子HCV亚基因组复制子表达载体pcDNA-JFH1-EGFP构建成功,在Huh 7细胞中能有效复制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CV提供了实验平台.

  • 2004~2013年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

    作者:丰俊;夏志贵

    目的 分析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发病趋势和规律,为消除疟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以及全国疾病控制调查制度《疟疾防治工作调查表》(年报系统),收集2004~2013年7月全国疟疾疫情数据资料,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3年7月,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41 430例,其中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病例分别占76.54%、8.33% 和15.13%;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主要分布在安徽(占45.16%)、云南(占22.26%)、海南(占9.68%)、河南(占8.16%)和湖北(占4.28%)五省;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占33.02% 和66.98%;死亡病例235例,其中恶性疟占87.66%;2004~2012年,全国年报系统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04 613例和输人性病例47 439例,分别占81.18%和18.82%;2013年1~7月,全国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2 987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占0.87%,恶性疟病例占74.89%,本地感染病例仅34例. 结论 全国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输入性疟疾尤其是输入性恶性疟所占比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 云南省龙陵县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的SAG2基因位点分析

    作者:贾玉玺;聂大平;陈凌娟;罗米;李伟;张素珍;申丽洁

    目的 初步了解云南省龙陵县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的基因型特征. 方法 使用基因提取试剂盒提取龙陵县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的基因,运用巢式PCR技术分别对弓形虫SAG2基因(241 bp、221 bp)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投射仪下观察结果.用DNA胶回收试剂盒切胶回收PCR产物并进行酶切,酶切产物置于37℃恒温培养箱孵育16h,孵育后的酶切产物用2.5%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摄像观察结果并与弓形虫基因Ⅰ型标准株进行对比鉴定. 结果 112份HIV阳性者全血37份扩增出弓形虫SAG2基因(241 bp、221 bp).从37份弓形虫SAG2基因(241 bp、221 bp)扩增阳性的全血标本中选择条带较亮的6份进行酶切,并与弓形虫基因Ⅰ型标准株比对,初步确定2号标本为基因Ⅲ型,其他标本为基因Ⅰ型.从酶切的6份标本中选择2份进行测序,其中1份为酶切Ⅲ型(测序的2号标本).经过基因序列对比分析,各弓形虫株之间SAG2基因的碱基对差异较小.其中基因Ⅰ型36份,Ⅲ型1份. 结论 初步确定云南省龙陵县HIV阳性者感染弓形虫的基因型以Ⅰ型为主,Ⅲ型少见,未见Ⅱ型及其他基因型.

  • 3种方法提取血膜疟原虫DNA的比较研究

    作者:肖婷;徐超;李瑾;魏庆宽;尹昆;朱嵩;孔祥礼;赵长磊;黄炳成

    目的 对3种提取血膜疟原虫DNA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从血膜中提取疟原虫DNA的佳方法.方法 血膜依次经过二甲苯脱油和乙醇脱色处理,然后分别采用Na2HPO4法、Chelex-100法和试剂盒法提取DNA.根据疟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编码基因(18S SSU rRNA)保守区设计套式PCR引物,分别以3种方法提取的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套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疟原虫新血膜(保存1年内)3种方法提取的DNA经PCR扩增后均呈阳性且测序成功,与镜检结果一致.Chelex-100法提取的旧血膜(保存1~5年)标本和试剂盒法提取的旧血膜和陈旧血膜(保存6~10年)的DNA经PCR扩增后均呈阳性且测序成功,与镜检结果一致. 结论 3种方法均可成功提取新血膜疟原虫DNA,Chelex-100法可提取旧血膜的疟原虫DNA,试剂盒提取法适用于旧血膜和陈旧血膜的疟原虫DNA的提取.

    关键词: 疟原虫 血膜 提取DNA
  • 一株特殊抗原性乙脑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作者:刘欣玉;俞永新;贾丽丽;董关木;李玉华

    目的 对一株抗原性特殊的乙脑毒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以找出特殊抗原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 通过空斑减少交叉中和试验对乙脑病毒KT株的抗原性进行比较.提取KT株RNA,逆转录后扩增其E基因片段并测序,通过Blast与GenBank中所有乙脑病毒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利用PdbViewer对KT株关键位点突变后的空间构象进行预测比对. 结果 交叉中和试验显示,KT株免疫血清对其他株乙脑病毒的中和作用较低,而其他乙脑病毒免疫血清对KT株的中和作用也较低.对E基因序列进行比对,KT株属于基因Ⅲ型,氨基酸序列上只在E62位存在一个独特的位点突变:组氨酸(H)→精氨酸(R).空间构象显示,该位点位于结构域Ⅰ与结构域Ⅱ的连接交界处,当发生由组氨酸(H)到精氨酸(R)突变时,其与周围氨基酸形成的氢键数量和长度发生改变,空间构象也随之发生改变. 结论 乙脑病毒KT株的抗原性与其他乙脑病毒株存在较大差异,E62位组氨酸(H)→精氨酸(R)的突变是导致其抗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 中国广西登革3型病毒分离株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作者:陈柠;俞永新;徐宏山;刘欣玉;贾丽丽;董关木;李玉华

    目的 对我国广西登革3型病毒分离株桂登-1株(GD-1株)和桂登-11株(GD-11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为了解其地理来源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GenBank提交的登革3型病毒基因序列设计9对引物,RT-PCR方法分段扩增GD-1和GD-11株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拼接,得到其全基因组序列. 结果 两株病毒全长均为10 707 nt,与国际参考株H87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6.0%,氨基酸同源性为98.8%.GD-1株和GD-11株间仅有4个氨基酸差异,二者与H87株分别存在39和41个氨基酸差异.对3'UTR二级结构进行预测,二者与H87株存在较大差异.根据E蛋白基因序列对两株病毒进行进化分析,GD-1和GD-11均属于亚型Ⅱ,与分离自泰国的两毒株进化关系较近. 结论 GD-1和GD-11均属于登革3型病毒亚型Ⅱ,二者可能是源自泰国的病原.

  • 双歧杆菌肠道内调控表达肠道病毒71型VP1蛋白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多云;刘晓军;程航;陈重;邓名贵;郑金鑫;邓丽丽;徐俊;余治健

    目的 构建重组肠道病毒71 VP1基因双歧杆菌,制成口服疫苗,用于EV71感染预防. 方法 扩增EV71病毒VP1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BAD/Xs中,构建VP1表达载体(pBBADs-V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P1蛋白在pBBADs-VP1转化菌中的表达.选取BALB/c小鼠,分为B-VP1组、VP1组、GFP组和生理盐水组,B-VP1组口服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VP1组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表达纯化的重组VP1蛋白,GFP组口服pBBADs GFP转化双岐杆菌,生理盐水组口服生理盐水,观察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口服免疫对EV71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抗EV71-VP1抗体以及诱导脾脏和淋巴集结中Th1免疫反应. 结果 与GFP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B-VP1组及VP1组中和抗体滴度及抗EV71 VP1抗体水平,均显著增加;口服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和注射VP1蛋白都会诱导Th1细胞因子免疫反应(P<0.05),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较易诱导局部肠道的Th1模式,而注射VP1蛋白较易诱导全身性免疫.攻毒试验显示,VPI和B-VP1组新生鼠攻击后第15 d(剂量1 000 LD50)存活率分别为20.00%和16.67%,对照组无小鼠存活. 结论 利用长双歧杆菌表达VP1蛋白的口服疫苗可能成功激发针对EV71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用表达VP1的重组双歧杆菌免疫母鼠,可以赋予新生小鼠以保护.

  • 亚抑菌浓度茅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

    作者:钱静漪;王梦茹;张宁宁;石祚琴;秦冕;王巧丽;郦雪艳;邵世和

    目的 探索亚抑菌浓度茅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毒力因子如α溶血素等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茅苍术挥发油对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吸光度测量等方法体外检测亚抑菌浓度茅苍术挥发油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产量的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亚抑菌浓度挥发油对AgrA和Hla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茅苍术挥发油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并呈现浓度依赖性,标准菌株ATCC25923的MIC为0.0625%(v/v),临床菌株的MIC为0.03125%(v/v).亚抑菌浓度茅苍术挥发油作用后4株菌株凝固酶的分泌受到抑制,标准菌株ATCC25923的凝固酶效价只有对照组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菌株的凝固酶效价都只有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抑菌浓度茅苍术挥发油减弱了四株菌株的粘附能力,ATCC25923、SA1.5、SA2.3和SA4.12的粘附能力分别只有对照组的(53.71±6.56)%(P<0.01)、(53.10±9.39)% (P<0.01)、(74.70±9.00)%(P<0.01)和(45.62±21.22)% (P<0.01).标准菌株ATCC25923和SA2.3的溶血活力受到亚抑菌浓度挥发油的显著抑制,溶血活力分别只有对照组的(18.48±23.88)%(P<0.01)和(1.63±4.18)%(P<0.01).α-溶血素毒力基因Hla及其调控基因AgrA的表达受到了亚抑菌浓度挥发油的抑制,其表达水平分别只有对照组的(6.17±2.23)%(P<0.01)和(24.79±9.19)% (P<0.01). 结论 茅苍术挥发油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对多种毒力因子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 棘阿米巴原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作者:王月华;冯宪敏;李瑶;鞠晓红;孙艳美

    目的 快速构建棘阿米巴滋养体全长cDNA文库,为棘阿米巴滋养体抗原的筛选和基因结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棘阿米巴滋养体分离株总RNA为模板,以经修饰的SMART寡聚核苷酸引物逆转录合成单链cDNA,采用长距PCR(long-Distance PCR,LD PCR)方法扩增得到双链cDNA,经蛋白酶K消化和Sf Ⅰ酶切后通过色谱柱CHROMA SPON-400按分子质量进行分离,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回收纯化0.4~2.5 kb分离产物.取1μl PCR产物与λ噬菌体连接,以XL1-BLUE为受体菌扩增得到cDNA文库,分别用梯度法和随机测序法检测文库滴度与重组率. 结果 成功构建棘阿米巴cDNA文库,文库滴度为3.85×107 pfu/ml,插入片段大小在0.4~2.5 kb之间,重组率为100%(20/20). 结论 棘阿米巴滋养cDNA文库构建成功,为棘阿米巴滋养体抗原的筛选和基因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翻白草油对RSV感染宿主HeLa细胞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蕾;刘志新;王淑湘;谭晓梅;陈光;王淑秋;罗佳波

    目的 通过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宿主HeLa细胞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变化,探讨翻白草油的抗RSV作用. 方法 用RSV感染宿主HeLa细胞,采用Reed Muench法求出RSV对细胞半数感染量(CCID50);将翻白草油与H eLa细胞共孵育,MTT法检测翻白草油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选取大无毒浓度的翻白草油和100 CCID50的RSV病毒进行抗病毒试验,在药物4种作用方式下(对RSV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在生物合成阶段对RSV病毒的作用,对RSV病毒吸附的作用,药物预处理作用),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宿主HeLa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 结果 RSV培养液对HeLa细胞中的毒力为105.8 CCID50/L;翻白草油对HeLa细胞的小毒性浓度是0.10mg/L.翻白草油(除药物预处理作用方式外)Fas蛋白和FasL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851±0.022、1.830±0.044、1.801±0.038和1.832±0.034、1.767±0.022、1.816±0.024,RSV病毒对照组荧光强度分别为2.112±0.048和1.904±0.025,翻白草油(除药物预处理作用方式)组与病毒组比较,宿主HeLa细胞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翻白草预处理组Fas蛋白和FasL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分别为2.098±0.075和1.882±0.055,与RSV病毒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翻白草油在直接灭活阶段、病毒复制阶段、病毒吸附阶段的抗RSV作用与调节宿主HeLa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有关.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阴道菌群实验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作者:高维娇;陈霄迟;高雨农

    目的 建立并优化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阴道菌群的技术路线. 方法 2011年5~6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6名成年女性,其中6名女性取阴道穹隆分泌物,10名女性分别取阴道中段和阴道穹窿部分泌物,提取阴道菌群总D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的V2-V3可变区,DNA扩增产物分别在30%~60%和40%~70%浓度梯度变性凝胶下进行DGGE. 结果 DGGE图像分析显示阴道中段和阴道穹窿分泌物阴道菌群构成相同,平均条带数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性凝胶浓度梯度为30%~60%时,阴道菌群的DGGE图像中各条带较分散,易于条带识别和分析,但有部分条带电泳出凝胶范围;变性凝胶浓度梯度为40%~70%时,阴道菌群的DGGE条带密集但均较清晰. 结论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与DGGE相结合具有高效、快速、精确的特点,可用于阴道菌群检测.

  • 蛋白电泳凝胶放置时间对蛋白丰度的影响分析

    作者:顾一心;何利华;孟凡亮;张建中;赵飞

    目的 利用高分辨力的双向电泳技术检测蛋白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含量随时间推移的损失情况. 方法 用双向电泳蛋白裂解液提取鼠疫EV菌株(无毒疫苗株)全菌蛋白并定量.取800 μg EV蛋白,平行进行两块双向电泳凝胶电泳,电泳结束后一块凝胶立刻固定并染色,另一块凝胶4℃放置8h后固定并染色,使用ImageMaster 2D Elite软件比较分析两块凝胶蛋白点数量及蛋白丰度. 结果 相比直接固定染色的凝胶,8h后固定染色的凝胶中蛋白点扩散丢失严重,比电泳后直接固定凝胶少346个蛋白点,且部分相邻蛋白点发生融合,含量在20~350 ng的低丰度蛋白65.9%因蛋白扩散丢失. 结论 蛋白凝胶放置8h后大量低丰度蛋白由于扩散会丢失,并直接影响后续免疫印迹、质谱鉴定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 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旗;杨雯;杨小迪;陈兴智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的机会致病性孢子虫,可感染人及多种恒温动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然而至今仍没有理想的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本文对具有抗弓形虫活性的西药、中药、新型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及复发率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开发新型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抗弓形虫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 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彬;魏曼;方华;向梅;尹继刚;王洪法

    念珠菌是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念珠菌耐药性变得严重.本文综述了念珠菌对各类常用抗真菌药物如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等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阴道来源的乳杆菌抑菌物质研究进展

    作者:王帅;庄辉;李彤

    乳杆菌是大多数健康女性阴道微生态中的优势菌群,对预防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起重要作用.能产生乳酸、过氧化氢、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等抑菌物质是乳杆菌成为潜在益生菌的重要基础.本文对阴道来源的乳杆菌抑菌物质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外科住院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慕海峰;燕占甫;王春;高乃荣

    目的 对南京市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以更好地控制病原菌耐药性,减少外科感染. 方法 从南京市多家医院外科住院患者各类临床标本分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0株,经纯培养获单菌落后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耐药基因进行PCR测序,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并记录. 结果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于头孢噻肟和红霉素100%耐药,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小依次为: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氨苄西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利福平.PCR检测耐药基因,3株只携带mecA 1种耐药基因.15株携带2种耐药基因,分别为:ermA+mecA、aac(6′)/aph(2″)+mecA和aph(3′)-Ⅲ+ mecA和tetM+ mecA.29株携带3种耐药基因,携带方式分别为:ermA+ aac(6′)/aph(2″)+mecA、aph(3 ′)-Ⅲ+ ermA+ mecA、ermA+ tetM+ mecA、aac(6′)/aph(2″)+aph(3′)-Ⅲ+ mecA、aac(6′)/aph(2″)+tetM+mecA和tetM+aph(3′)-Ⅲ+-mecA.20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携带方式分别为:aac(6′)/aph(2″)+tetM+ermA+mecA、aph(3′)-Ⅲ+ tetM+ aac(6′)/aph(2″)+mecA、aph(3′) Ⅲ+ tetM+ ermA+mecA和aph(3′)-Ⅲ+ aac(6 ′)/aph(2″)+ermA+ mecA.有3株携带5种耐药基因,即ermA+ aph(3′)-Ⅲ+ tetM+ aac(6′)/aph(2″)+mecA. 结论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高,5种耐药基因在菌株中出现的频率不同,但所有病原菌都存在mecA基因,因而该菌的耐药性可能与mecA基因有关.

  • 非疫源地黑热病2例资料分析

    作者:袁永强;张先顺;米永华;余莉华

    分析2例非疫源地黑热病病历资料.2例患者均有黑热病疫区生活史,且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骨髓检查显示网状吞噬型细胞多见,吞噬细胞内外可见利杜体,因此确诊为黑热病.予以对症治疗和葡萄糖酸锑杀虫治疗,患者发热症状消失,血细胞数回升,脾脏回缩,肝功能恢复,2例患者痊愈出院.

中国病原生物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