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중국당대아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8830
  • 国内刊号: 43-13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18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于嘉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肺炎衣原体肺炎34例临床分析

    作者:秦铭;季纯珍;匡玉莲

    目的了解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和取痰液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炎衣原体抗原.结果 34例住院患儿于病程2周测血清肺炎衣原体IgM抗体均阳性,其中有5例病初取痰液做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为阳性.临床表现咳嗽较为突出,肺部阳性体征有41.2%,X线胸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表现,多为单侧病变(70.6%),发病年龄以年长儿居多(72.6%).结论肺炎衣原体是一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应予重视.

  • 新生儿肺炎与血磷的关系

    作者:柯丹红;苏志强;高璇璇

    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生儿肺炎与血磷的关系.方法采用磷液体试剂,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磷,对8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与62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肺炎组急性期血磷平均值为(2.64±0.38) mmol/L,对照组为(1.81±0.26) mmol/L,经统计学处理,二组血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3,P<0.01);肺炎恢复期血磷(2.12±0.30) mmol/L,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2.11,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急性期血磷较对照组及恢复期的血磷明显升高.新生儿高磷血症可引起心律不齐、腹胀,还可因出现低血钙、低血镁而发生惊厥、呼吸暂停等.故新生儿肺炎时如血磷明显升高时,即可适当补充钙剂,以降低血磷,恢复血钙浓度,以免加重病情.

    关键词: 肺炎 血磷 新生儿
  • 58例大血管错位儿童临床分析

    作者:李涛;李渝芬;徐宝元;区曦

    目的探讨儿童大血管错位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对58例大血管错位儿童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彩超显示卵圆孔未闭8例,心血管造影显示3例;心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分支狭窄4例,左肺动脉缺如1例,彩超未能显示;降主动脉侧支循环9例,彩超显示4例,1例生后用前列腺素E1持续静脉滴注,1例行房隔造口术,2例行肺动脉环缩术,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均有改善.结论彩超顺序分段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率,但不能代替心血管造影.采用前列腺素E持续静脉滴注、房隔造口术及肺动脉环缩术能增加血氧饱和度,促进左室发育,对提高根治术成功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MSOF诊断标准在急性中毒的应用

    作者:李霞;王国芳;宋雪民

    目的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评估急性中毒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方法 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129例急性中毒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3次评分,按评分值分为3组:非危重组(~100)、危重组(~80)、极危重组(0~70).结果首次评分显示3组患儿死亡率随分值降低而逐渐增高,即非危重组1.96%、危重组11.54%、极危重组26.92%.三组比较(χ2=11.13,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第2,3次评分结果与首次相似,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3组患儿MSOF发生率也随分值降低而升高,依次是3.9%,34.6%,76.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2.03,P<0.01).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可较准确地判断急性中毒患儿的病情和预后,评分值越低、MSOF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

  • 支原体肺炎血清急相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作者:董琳;温怀凯;李昌崇;吴荣熙

    目的探讨急相蛋白(APP)在支原体肺炎(MPP)时水平变化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0例MPP急性期和19例恢复期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GP)、触珠蛋白(HP)和铜兰蛋白(CP)水平.结果急性期CRP,α1-AGP和H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97±11.90) mg/dl和(2.06±1.11) mg/L,(1771.2±511.7) ml/L和(795.4±211.4) mg/L,(2187.0±615.8) mg/L和(821.9±373.1) mg/L,均P<0.01,CP仅轻微升高(509.1±60.5) mg/L和(469.8±80.5) mg/L,P<0.05.恢复期4种APP均明显下降,其中CP已降至正常(P>0.05),其余3种APP仍高于正常.急性期CRP与α1-AGP及HP之间均呈正相关(r=0.56,0.38,P<0.01,0.05);HP与α1-AGP及CP亦呈正相关(r=0.47,0.42,P<0.01,0.05).结论 APP是反映MPP急性期炎症的敏感指标,动态检测其水平变化对于判断疗效有价值.

  • 儿童癫痫与镁代谢紊乱

    作者:钟建民;周末芝

    目的了解儿童癫痫与镁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5例癫痫儿童血清镁进行检测,并与50例健康儿童对照分析.结果癫痫儿童血清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低于对照组-2s者占29.33%;血镁的降低尤以婴幼儿及经抗癫痫药物(AED)治疗发作不易控制者为著,且病程越长,血镁越低(P<0.01).结论婴幼儿及经AED治疗发作难以控制的癫痫儿童可能存在低镁,应及时检测并予以纠正.

    关键词: 癫痫 镁代谢 儿童
  • 流式细胞技术在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应用

    作者:张宁;宋淑嫒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技术在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19(CD19),统计循环B细胞数量,从而使XLA的临床诊断更可靠.结果 8例IgG<2 g/L 的男性患儿中5例(62.5%)CD19<1%而确诊为XLA者.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可提高诊断XLA的准确率.

  • 小剂量肝素治疗危重儿伴全身炎症

    作者:王淑珍;林英;彭淑梅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对危重儿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疗效及患儿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5例SIRS患儿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肝素按5~10 U/kg给予,每6小时皮下注射1次,共用3 d,应用前后观察临床效果并测定血小板计数及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CRP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有显著改善,P<0.05,SIRS的持续时间缩短,死亡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小剂量肝素对SIRS的预后有改善作用,可以降低MO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 白血病患儿细胞凋亡状况的探讨

    作者:陆勤;程宝智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以及白血病化疗前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小儿白血病细胞凋亡总积分范围0~11分显著低于正常组30~342分(P<0.01),化疗后白血病的细胞凋亡总积分范围3~32分高于化疗前.结论小儿白血病发生和发展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化疗的目的之一是诱导细胞凋亡.

  •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28例病因分析

    作者:徐春萍;姚福宝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患儿的病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在该院住院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儿128例.结果明确病因者116例,确诊率90.6%,病因未明者12例,占9.4%.确诊病例中,感染性疾病59例,占50.9%;结缔组织病36例,占31.0%;肿瘤性疾病11例,占9.5%;其它疾病10例,占8.6%,其中坏死性淋巴结炎5例,占4.3%.结论根据临床经过和必要辅助检查可明确FUO中的大多数病例的病因诊断.

  •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毛细支气管炎病程中的变化

    作者:倪莉;邵美娟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毛细支气管炎病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瑞典法码西亚公司UniCAP100变应原检测仪检测,荧光酶标法测定ECP值.结果病人组血清急性期ECP为(2.45±0.97) μg/L,恢复期为(2.19±0.38) μg/L,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血清ECP(2.68±1.19) μg/L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而痰液标本急性期ECP含量为(464.56±206.05) μg/L,比恢复期(165.9±88.7) μg/L有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病人ECP含量在呼吸道有明显变化,可以提示疾病进程.

  •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传染病15年住院病种变化

    作者:田新姿;宋乐兴

    目的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1985年至1999年,0~14岁住院患儿主要传染病病种构成变化.方法将近15年住院的全部传染病患儿分为三个阶段1985~1989年,1990~1994年,1995~1999年,对比分析各年段15种主要传染病构成比的变化.结果 0~14岁15种传染病住院例数占同期传染病住院总例数的比率逐年段下降(P<0.01),其中伤寒、病毒性肝炎、百日咳、肺吸虫、阿米巴痢疾、新生儿破伤风、小儿腹泻病、脊髓灰质炎逐年下降;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二年段有所上升,第三年段较第二年段下降;而细菌性痢疾、麻疹、结核第二年段下降后,第三年段相对上升;流行性乙型脑炎则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15年来儿童传染病总的住院比率显著下降,但某些疾病有上升趋势,目前重点是加强乙脑,细菌性痢疾、麻疹及结核病的防治.

  • 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测量在川崎病随访中的意义

    作者:惠慰;桂永浩

    目的探讨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在川崎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58例川崎病患者发作期和随访期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比较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及冠状动脉内径绝对值的变化.结果按传统标准全组发作期无冠状动脉扩张,与发作期相比随访期平均冠状动脉内径无显著变化.随访期平均体表面积纠正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显著缩小,(sLCA:4.73±1.40) mm/m2 vs (3.88±1.28) mm/m2,P<0.01;sRCA:(4.51±1.28) mm/m2 vs (3.71±1.10) mm/m2,P<0.01),缩小率与随访时间和发病年龄显著相关.结论体表面积纠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是反映川崎病发作期后冠状动脉内径动态变化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
  • 希舒美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判断

    作者:金雅磊;熊英;王红玲;张渝侯

    目的评价希舒美治疗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分析159例分别应用希舒美口服治疗、红霉素静脉滴注、希舒美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3种方案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疗效.结果三方案对支原体非肺炎感染的临床症状改善及支原体的清除作用无明显差异,而对支原体肺炎组,红霉素静脉滴注、希舒美口服+红霉素静脉滴注方案亦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轻症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希舒美可替代红霉素静脉注射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而在支原体肺炎组,亦能部分替代红霉素静脉注射.

  • 快速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在儿科的应用

    作者:王佩菊;郭桂梅;肖丽

    目的探讨快速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90例不同疾病患儿末稍血20 μl,用快速CRP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15例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相应培养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13.3%,而CRP升高9例,占60%;16例非细菌感染疾病相应培养均阴性,CRP均<10 mg/L;59例病原不确定疾病中相应细菌培养阳性例数为5例,阳性率为8.5%,而CRP升高9例,占15%.细菌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感染疾病及病原不确定疾病比较,CRP升高比例大,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快速定量检测CRP在区别细菌和非细菌感染,判断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血液 感染
  • 兰州地区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菌耐药性的变化

    作者:金玉;王育哲

    目的了解8年来兰州地区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菌菌型及耐药性变化.方法对8年中138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的临床表现、菌型分布及药敏结果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占腹泻患儿的18.5%,以福氏痢疾杆菌(65.9%)及宋内氏痢疾杆菌(17.4%)感染为主.59.2%的菌株对7种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结论由于抗生素大量使用及逐步升级,使抗生素耐药种类逐年增加,造成治疗困难,应引起儿科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动态变化观察

    作者:张园海;褚茂平;吴蓉洲;陈其;项如莲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b)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KD患儿病程第1~4周每周检测外周血PLT,WBC,Hb,32例患儿在入院次日及入院第3~4周时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KD患儿病程第1周时WBC明显高于其后阶段,Hb明显低于其后阶段;病程第2~3周时PLT明显升高.冠脉病变组高WBC,PLT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P<0.01),其低Hb也明显低于无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在病程中动态观察PLT,WBC,Hb的变化,对KD的诊断、预后判定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脑血流变化的影响

    作者:张燕宏;张凤仙;王树岩;周明

    目的了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颅内脑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TCD)检测3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和2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内血管脑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观察组再分为两组后统计测量值发现,观察组Ⅱ(血胆红素浓度>272 μmol/L)与对照组及观察组Ⅰ(血胆红素220.6~272 μmol/L)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当血胆红素浓度大于272 μmol/L(16 mg/dl)时可使颅内血管脑血流速度显著增快,推测其可影响血脑屏障的开放,增加脑内胆红素水平.

  • 溴化异丙托品联合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作者:舒玲;龙珍;皮桂秀

    目的评定溴化异丙托品(爱喘乐)联合肝素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98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雾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雾化治疗组加用溴化异丙托品和肝素雾化吸入.结果雾化治疗组治愈率92%(46/5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64.6%(31/4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应用溴化异丙托品和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常规综合疗法外的一种有效方法.

  • 肺炎患儿血清β2-微球蛋白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变化

    作者:胡红兵;夏维;刘芳;罗振芳;吴友胜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时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28例肺炎患儿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并与38例健康儿童相比较.结果轻、重型肺炎血β2-MG水平分别为(3.08±0.72) mg/L,(3.56±0.53)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57) mg/L,P<0.01;IL-2水平分别为(2.13±0.84) ng/L,(1.95±0.79) ng/L较对照组(5.31±1.24) ng/L显著降低,P<0.01.结论肺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儿童低下.

  • 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作用

    作者:郑桂芬;谢晓恬;黄国华;傅相容;周晓迅

    目的探讨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对儿童哮喘的作用.方法将哮喘患儿分为规范治疗组和非规范治疗组(对照组),对规范治疗组进行哮喘知识教育,按GINA方案吸入激素治疗.对照组仅作发作时的处理,未进行系统教育及吸入激素,两组均记录病情变化、峰流速(PEF)、急诊次数.结果经半年随访,规范治疗组总有效率 87.0%明显高于对照组 40.7%(P<0.05);规范治疗组PEF值为(251±44) 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 (217±36)L/min(P<0.01);规范治疗组急诊就诊次数为(2.0±1.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3.3±1.2)次(P<0.01).结论哮喘知识教育和吸入激素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改善患儿的病情.

    关键词: 哮喘 治疗 儿童
  • 咪唑安定在儿科ICU的镇静作用观察

    作者:付四毛;张志培;陈新权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在儿科ICU镇静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入住PICU年龄1个月至6岁的危重患儿,首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负荷量0.1 mg/kg,作为镇静诱导,30 s内注完.然后给予维持量每小时0.05~0.3 mg/kg,用5%葡萄糖稀释后持续静脉泵入.每小时0.1 mg/kg开始,调整剂量达到清醒镇静程度.用药期间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和经皮氧饱和度,每2~4 h评价镇静程度.结果共60例,男37例,女23例,机械通气10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26例.同时与其他镇静药物合用28例(46.6%).52例达到镇静2~4级,有效率86.6%,用药持续1~10 d,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副作用.机械通气和NCPAP病例镇静后氧合和通气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和经皮氧饱和度明显改善.结论咪唑安定适用于儿科ICU危重患儿的镇静,能提高机械通气的效率,控制患儿烦躁和焦虑状况,降低使病情恶化的因素.

    关键词: 咪唑安定 镇静 ICU
  •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呼吸节律改变

    作者:曾虹;林广裕;林郁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患儿早期出现呼吸节律改变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4例TBM,59例化脓性脑膜炎,112例中毒性脑炎及10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4组,进行呼吸节律的临床观察及头颅CT检查,并分析其与病理、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4组患儿的呼吸节律改变发生率依次是79.4%,13.5%,11.6%和14.7%;头颅CT脑积水改变的发生率分别是88.2%,15.2%,1.7%和1.9%,各组与TBM比较均P<0.01,TBM的呼吸节律改变及CT改变可出现于病程的早期.结论 79.4%的TBM患儿可出现明显的呼吸节律改变,其中55.88%为病程早期,其发生机制除与TBM的病变以脑底明显这一病理改变有关外,主要与其早期出现的脑积水、脑室扩张密切相关.这一临床特征及其CT改变均可作为TBM早期诊断的线索,在与其它脑炎的鉴别诊断上也有重要意义.

  • 学龄前儿童呕血的临床与内镜特点(附30例分析)

    作者:梅红;彭罕鸣;高源;陈素娥;李春娣

    目的观察学龄前儿童呕血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于发病后24~48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实施纤维胃镜检查.检出食管病变3例(10.0%),胃溃疡12例(40.0%),各型胃炎7例(23.3%),胃肠道血管畸形3例(10.0%),十二指肠球部疾病2例(6.7%),原因不明者3例(10.0%).结论该组以男性居多,起病突然,起病前常有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及意外伤害等诱因.病变主要部位在胃部,胃溃疡的发生率远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先天性胃肠道血管畸形也是引起该组患儿呕血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呕血 内镜 儿童 学龄前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及临床意义

    作者:蒋玉红;张忠国;王成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者免疫功能并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程.方法 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细胞凋亡用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结果 MP肺炎患者IgG,CD4+,CD4+/CD8+与正常相比明显降低,均P<0.05;IgM,CD8+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MP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且体外培养时间越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越高,通过t检验,与正常对照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是该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 血清SIgE和ECP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德晖;孙宝清;关镜明;赖永洪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复感儿)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法玛西亚公司的试剂盒检测47例复感儿、3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支哮儿)、3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过敏咳儿)及1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血清SIgE和ECP水平.并对复感组、过敏咳组追踪观察6~12个月.结果①支哮组、过敏咳组、复感组的血清SIgE和EC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0.01 或 0.05).②复感组和过敏咳组继发哮喘患儿的血清SIgE和ECP水平均高于同组未发展为哮喘者(P<0.05 或 0.01).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形成高水平SIgE和ECP的基础,它引起的气道炎症与随后发生的哮喘关系密切.

  • 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林英;王淑珍;彭淑梅

    目的分析危重症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酶学变化对疾病的诊断、病情及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对该院1998~2000年危重症伴SIRS患儿80例及同期住院非SIRS非危重患儿40例6项血清酶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危重症伴SIRS患儿6种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血清酶学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酶学改变可作为MODS的预测指标,全面监测血清酶学变化对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 支气管肺炎患儿CD23水平的研究

    作者:谷小华;金雅磊;陈新煜;张渝侯;马红英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D23阳性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间接玫瑰花结法测定了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A组)及9例毛细支气管炎并心衰的重症肺炎患儿(B组)PBL的CD23阳性值,并用ELISA方法测定了B组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A组CD23阳性值增高,其中A组急性期(17.70±1.95)高于恢复期(10.50±1.3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CD23阳性值(23.21±2.65)增高更明显,且B组血清总IgE水平亦明显增高.结论 PBL的CD23阳性值的变化可作为肺炎急性期以及重症肺炎的一项监测指标.

  • 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哮喘(附18例分析)

    作者:张儒谊

    目的观察短期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将32例小儿重症哮喘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n=18),予甲基强的松龙 2~4 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用3 d.对照组(n=14),予地塞米松0.5~0.75 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用3 d.结果治疗组治疗3 d后,咳嗽、喘息、哮鸣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0.05,0.05.PEFR,PaO2,PaCO2,pH均显著改善,均P<0.01.对照组治疗3 d后呼气峰流速(PEFR),PaO2,PaCO2,pH无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短期较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小儿重症哮喘取得较好疗效,对哮喘症状、体征的缓解及动脉血气、PEFR的恢复较地塞米松组快.

  • 婴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24例临床分析

    作者:温志红;谢庆玲;杜华;农生洲

    目的探讨婴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杆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手段.方法对24例根据病原学检查确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婴儿肺炎杆菌肺炎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并发症多(占50%)的特点;红色或白色胶冻状痰对诊断有意义.深部痰或血培养出的肺炎杆菌菌株多数对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丁胺卡那、阿莫西林+棒酸、乙基西梭霉素或环丙沙星敏感.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作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及积极治疗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注意患儿隔离及其器具、空气、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是避免感染传播或流行的有效措施.

  • 小儿肺炎血渗透压改变与合理输液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超;杨拳;蒲友华;呙德;银平;李琴;刘定远;唐蓉华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血渗透压改变,确定有无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并根据其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疗法.方法采静脉血作电解质、血糖、尿素氮等测定,以公式计算出血渗透压.根据血渗透压的高低确定输液量和张力.结果 200例患儿中重症肺炎32例,病程极期有14例发生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43.8%),普通肺炎中8例血渗透压降低(4.8%).均采用适当限制入量、提高液体张力而获治愈.结论支气管肺炎极期常并发SIADH,应合理调整输液成分和液量.

  • 小儿体外循环术中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检测

    作者:常岚;王钦文;舒涛

    目的探讨机器剩余血(机余血)回输安全性指征,以有效利用机余血,减少体外循环手术用血量.方法对机余血回输组43例、对照组43例、紫绀患儿7例采用邻甲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围术期不同时间点:①术前,②预充机血,③转流3 min,④转流30 min,⑤转流60 min,⑥转流90 min,⑦术后3 h,⑧术后24 h血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b).结果非紫绀患儿PF-Hb随体外循环时间延长而增高,高达 200 mg/L,机余血回输后24 h恢复正常.紫绀患儿也表现相同的趋势,只是相应值均较高,其PF-Hb在术后24 h也基本恢复正常(86.5 mg/L).机余血回输后25例肾功能检查均正常,与凝血有关的血液有形成分术后3 h即恢复到正常水平.机余血回输组手术用血量为(400±20) ml,与对照组用血量(800±50) 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小儿体外循环中,实行机余血回输可以有效地减少库血用量.对游离血红蛋白的监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红细胞的破坏程度,并可作为是否将机余血回输参考指征之一.紫绀患儿自身红细胞在氧合情况下较易受到破坏,机余血回输应谨慎.

  • 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及"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占魁;杨玉凤;刘韧;李雪红;郑纯礼;王文广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儿童胃泌素水平的变化,观察"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对IDA的治疗作用.方法 34例IDA患儿每天口服1包"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含元素铁10 mg),共12周,治疗前后检测Hb,ZPP,SF及血清胃泌素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IDA患儿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值(P<0.01),治疗后Hb,SF均显著升高(P<0.01),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34例患儿治疗后精神食欲明显改善,无1例中途停药,所有患儿均未出现胃肠道副作用.结论 IDA患儿胃泌素水平增高可能与铁缺乏引起的胃粘膜萎缩有关,"铁、维生素C、叶酸速溶冲剂”治疗IDA具有依从性好、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服用方便等特点.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2例报告

    作者:刘莎;孙新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血管外溶血[1].合并感染常加重贫血,但罕见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关于β地中海贫血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报道国内外均少,现将我院近期诊治的2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6.5岁.确诊重型β地中海贫血6.2年,反复输血治疗.于3月份夜间输血(洗涤红细胞)后9 h出现面部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排浓茶色尿,第2天尿呈酱油样,无寒战、发热.输血前3 d出现咳嗽,未予特殊治疗.患儿呈中度贫血貌,颜面、躯干皮肤及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许细湿罗音,肝肋下3.5 cm,脾肋下6 cm.血红蛋白(Hb)76 g/L,网织红细胞0.01,血清直接胆红素9 μmol/L,间接胆红素159 μmol/L;尿常规潜血++,尿胆红素+.血清免疫学检查:血型O型,Rh(D)阳性,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冷抗体阳性.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冷抗体型.确诊后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每日250 mg/kg共3 d,甲基强的松龙每日12.5 mg/kg,4 d后改口服强的松每日2 mg/kg,急性溶血减轻,但尿色仍呈浓茶样.同时予抗感染,水化、碱化尿液,适当利尿、防心衰等对症治疗.3 d后尿潜血阴性.经严格交叉配血(患儿血与献血员血在盐水、酶、抗人球蛋白介质中交叉配合无凝血、溶血现象),并在保温条件下输洗涤红细胞200 ml,Hb升至97 g/L.治疗3周后复查未发现冷抗体.强的松逐渐减量共服2个月,停药后未复发.例2,女,6.5岁,为例1之双胞胎姐,病史同例1,与例1同时出现溶血、黄疸.输血前3 d出现咳嗽,未予特殊治疗.体查呈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许痰鸣音,肝肋下3.5 cm,脾肋下未触及.血Hb 57 g/L,网织红细胞0.015,血清直接胆红素6 μmol/L,间接胆红素114 μmol/L;尿常规潜血+,尿胆红素+.血清免疫学检查冷抗体阳性.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合并AIHA,冷抗体型.确诊后治疗经过同例1.3 d后尿潜血阴性.经严格交叉配血并在保温条件下输洗涤红细胞200 ml,Hb升至75 g/L.治疗3周后复查未发现冷抗体.强的松逐渐减量共服2个月,停药后未复发.

  • 不典型川崎病1例

    作者:袁泉;李长钢;李成荣

    患儿女,3月,因发热咳嗽4 d入院.入院前4 d出现发热,体温波动38~39℃间,伴有轻咳及结膜一过性充血,门诊以β-内酰胺酶类药物治疗无好转.入院查患儿眼结膜已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无其他异常体征.胸片示双肺纹理粗,有片絮影.血常规WBC 17.81×109/L;ESR 52 mm/h.行彩超检查发现双侧冠状动脉主干瘤样扩张,右侧达4 mm,左侧达 3.9 mm.纠正诊断:川崎病,予阿司匹林口服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2 g/kg(分2 d)静脉滴注治疗.治疗6 d后,PLT 777×109/L,ESR 20 mm/h.左右冠状动脉瘤均回缩至 2.5 mm.讨论: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重者累及冠状动脉.川崎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有发热、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屑、多型性红斑及颈淋巴结肿大等.具备5条主要症状或发现冠状动脉变可诊断.该例患儿发病年龄小、热程短(<5 d)、抗生素治疗体温自行下降,无典型杨梅舌、手足硬肿及皮疹等临床症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后因进行性血小板增高及持续血沉增快无法解释而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改变,确诊为川崎病.近年不典型川崎病病例日渐增多,过度强调川崎病满足5条以上的经典标准必然导致某些不典型病例早期漏诊,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非常重要.凡遇发热、一过性结膜充血、PLT异常增高、ESR增快的患儿应警惕本病的可能,尽早行心脏彩超检查,早期确诊.并尽早使用IVIG治疗,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损害发生.

  • 婴儿气管异物手术治疗1例报告

    作者:李良学;付军科

    患儿女,8月,因误吸小灯泡1 h急诊入院.1 h前不慎将玩具上带钢丝小灯泡误吸,当即出现呛咳、气急、面色发青,家长拍背,约5 min后症状缓解.门诊胸片提示异物位于右主支气管,耳鼻喉科行气管镜检查,见小灯泡钢丝嵌入右主气管壁,不能取出.8 h后收胸外科.入院查体:精神可,轻度发绀,右胸部稍有塌陷,右侧呼吸动度减弱,右肺叩诊尚清,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复拍胸片仍示异物位右主支气管并右肺不张.急诊在全麻下行右剖胸右主支气管切开异物取出术,术中见小灯泡钢丝嵌入右主支气管右后壁中,气管内有脓性液体,吸尽液体,切开支气管取出异物,间断缝合支气管,并胸膜覆盖,冲洗胸腔,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48 h拔除胸腔闭式引流,7 d拆线,8 d后复查胸片双肺膨胀良好,痊愈出院.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急诊,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多见5岁以下幼儿,婴儿较少见,本例患儿仅8个月,异物已嵌入支气管壁,引起肺不张,支气管镜不能取出,而行开胸手术治疗.目前,小儿气管异物发生有上升趋势,年龄也越来越小,为了防止小儿支气管异物的发生,应加强对小儿玩具和食品的管理,同时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发生率.

  • 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王秀霞;吕彦双

    患儿,男,14岁,因发热10 d,浅表淋巴结肿大3 d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呈稽留高热,高达40℃,无寒颤、头痛、抽搐、皮疹等症状.当时查血常规 WBC 2.9×109/L,N 0.23,L 0.60,M 0.17,PLT 161×109/L,门诊给予病毒唑静脉点滴,疗效欠佳,3 d前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T 38.5℃,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未见黄染及皮疹,腋窝及腹股沟均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压痛明显,活动度可,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1 cm,质中,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 WBC 1.8×109/L,N 0.54,L 0.45,RBC 4.59×1012/L,Hb 127 g/L,PLT 161×109/L,腺病毒IgM抗体阳性,AST 34 U/L,ALT 62 U/L,ALP 181 U/L,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窦内可见多量噬中性粒细胞,窦上皮增生,滤泡生发中心扩大,可见多量巨噬细胞,髓索内有脓肿形成.骨穿结果: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以中晚期粒细胞为主,可见巨晚粒、巨杆状核粒细胞,红系稍少,偶见双核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噬血细胞易见,占3%,巨核细胞104个,血小板成堆可见.初步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及抗病毒治疗,3 d后体温降至正常,继续抗病毒治疗半个月,复查血常规示 WBC 5.5×109/L,N 0.60,L 0.40,RBC 4.51×1012/L,Hb 117 g/L,PLT 130×109/L,骨髓报告未见噬血细胞,患儿痊愈出院.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其特征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部分患儿可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增高.骨髓和淋巴结活检可见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血小板或有核细胞现象.临床据病因及预后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多见于小年龄儿童;后者可继发于细菌、病毒、肿瘤等.由病毒感染引起者即称为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或足叶乙甙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根据该患儿发热、脾及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骨髓噬血细胞增多,腺病毒抗体阳性,腺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成立,经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及无环鸟苷等治疗半个月后痊愈出院.

  • Weber-Christian综合征1例

    作者:郑杰;刘海燕;冯殿芹

    患儿,男,1岁,因全身皮肤结节2月,皮肤出血点1周入院,患儿近2月来全身皮肤出现结节,成批出现,大小不等,近1周来全身出现出血点,伴发热,体温38.5~40℃,呈不规则热.既往身体健康,无其它药物服用史.查体:T 38.7℃,神志清,精神可,面色苍白,口唇粘膜苍白,全身散在结节,以四肢为多,不高出皮面,直径约 0.5 cm,色泽与皮肤颜色一致,中等硬度,无压痛,左颞部见4.5 cm×4.5 cm肿物,与边缘分界清楚,高起皮面,表面皮肤潮红,活动度小.全身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音有力,腹软,肝脾不大.外周血:WBC 2.7×109/L,Hb 82 g/L,PLT 89×109/L.肝肾功能正常.头颅颞部拍片示颅盖骨皮质线光滑连续,颞枕部有4.5 cm×4.5 cm的类圆形高密度影,骨髓报告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理活检:皮下脂肪组织内散在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确诊后经抗感染、激素及对症治疗2周后复查外周血WBC 4.1×109/L,Hb 97 g/L,PLT 330×109/L,体温正常,皮肤结节大部分消失,颞部肿物较前缩小,质地变软,患儿带药回家继续治疗.讨论:Weber-Christian综合征又称结节性脂膜炎,是原发于脂膜层的一种少见的脂肪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各年龄均可发生,婴儿偶见,脂膜层炎症不仅限于皮下,亦可发生于内脏、腹膜和大网膜,临床上出现多脏器损害症状.本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脂肪代谢障碍或影响脂肪代谢的酶异常;变态反应;自身性免疫反应;药物因素.皮下结节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伴有发热、内脏损害等.如骨髓侵犯可出现骨髓抑制,伴有严重内脏损害者预后较差,可死于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应注意与败血症、多发性脓肿、结核病、结缔组织病鉴别.本病目前仍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首先应去除体内感染病灶,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可应用水杨酸盐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减量或停用后,部分病例可复发.用静脉封闭疗法、黄体酮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 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现状评述

    作者:吴本清;毛定安

    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KD)曾被禁区忌使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陆续有临床观察证实联合应用皮质激素治疗KD,特别是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失败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皮质激素治疗KD的现状综述如下.

  • 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高压时韧粘素mRNA

    作者:沈捷;周爱卿;秦玉明;梁瑛;李奋

    目的观察野百合碱(MCT)所致肺高压大鼠肺组织和肺动脉中韧粘素(TN)mRNA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肺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MCT组和正常对照组(CON),采用野百合碱皮下注射法诱导建立大鼠肺高压模型,并通过快速竞争性RT-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7,14,21,28天)大鼠肺组织和肺动脉中T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TN mRNA水平在给药后第7天即有上调,CON组肺组织TN mRNA为 0.29±0.04,MCT组为 0.56±0.0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CON组肺动脉TN mRNA 为 0.30±0.04,MCT组为 0.57±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N mRNA水平上调早于肺动脉压的升高,随压力上升和时间延长TN mRNA继续增高.结论 TN参与了肺高压肺血管重建过程,在肺高压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免疫状况的研究

    作者:许波;郝芳之;张纪芸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方面的改变,从而指导免疫治疗.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测定30例急性期、22例迁延期VMC患儿及30例对照的血清CD23,CD3/HLA-DR,用比浊法测IgG,IgA和IgM.结果 VMC患儿急性期、迁延期的CD23,IgG,IgA,IgM及CD3+/HLA-DR+,CD3-/HLA-DR+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VMC患儿CD23和IgG,IgA,IgM呈正相关(r分别=0.30,0.17,0.40,P<0.05),而急性期、迁延期VMC患儿的CD3+/HLA-DR-细胞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迁延期患儿的各项指标和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急性期、迁延期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处于增强状态,提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可能参与了VMC患儿的心肌损伤.

  • Phadiatop和sIgE检测在儿童哮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雷其洪;葛传生;季纯珍;姚劲;赵德育;赵维美

    目的探讨CAP过敏原检测系统中吸入性过敏原过筛试验(Phadiatop)检测和特异性IgE(sIgE)检测在小儿哮喘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荧光酶联免疫法,对153例小儿哮喘、40例支气管肺炎进行Phadiatop,sIgE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Phadiatop和尘螨sIgE阳性率分别为 66.01%和59.48%,而支气管肺炎患儿两者阳性率分别为 12.5%和 7.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hadiatop, sIgE灵敏度分别为 0.66 和 0.59,特异度分别为 0.88 和 0.93,两种检测的一致性高.结论 Phadiatop检测是哮喘病因诊断简便、可靠的体外过筛试验,Phadiatop阳性患儿应进一步作sIgE检测.

  • 儿童I型糖尿病青春发育前及青春期血清IGF-I和IGFBP-3水平监测

    作者:方昕;沈水仙;杨毅;罗飞宏;支涤静;曾纪骅

    目的研究儿童Ⅰ型糖尿病青春发育前及青春期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变化,探讨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H-IGF-I)轴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和免疫放射法测定63例Ⅰ型糖尿病患儿和47例正常对照血清IGF-I,IGFBP-3水平,用胶乳凝集法测定Ⅰ型糖尿病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结果①青春发育前糖尿病患儿血IGF-I为(75.4±26.6) ng/ml,IGFBP-3为(2 756.1±763.8) ng/ml,与对照组[(103.9±46.5) ng/ml,(2 717.1±480.2 ng/m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青春期糖尿病患儿血IGF-I和IGFBP-3[(178.2±65.9) ng/ml,(2 956.0±847.6) ng/ml]均低于对照组[(229.6±54.5) ng/ml,(3 393.2±748.9) ng/ml)]P<0.05.②新发病的I型糖尿病患儿胰岛素治疗后血IGF-I为(143.0±67.5) ng/ml,IGFBP-3为(2 740.0±449.8) ng/ml,较治疗前[(54.8±44.3) ng/ml, (2 233.8±336.2) ng/ml]明显升高(P<0.05).③糖尿病组HbAIC与血IGF-I,IGFBP-3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2,-0.29,P<0.01或0.05).④糖尿病组青春期HbAIC为(9.0±1.8)%,每日胰岛素用量为(0.86±0.30) U/kg,均高于青春期前[(7.8±1.8) %,(0.64±0.38) U/kg](P<0.05).结论儿童Ⅰ型糖尿病血IGF-I,IGFBP-3水平较正常儿降低,尤其青春期患儿比正常同龄儿降低的程度更为显著,提示此类患者青春期存在GH-IGF-I轴的严重紊乱,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血糖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

  •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作者:杨静薇;陆权;张慧燕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痰细菌培养、痰支原体培养、APAAP法、酶联免疫法(ELISA)等对246例下呼吸道感染病儿进行多病原学研究.结果单纯病毒感染占 50.4%,细菌感染 4.1%,支原体感染 5.7%,混合感染 27.2%,病原不明 12.6%.毛细支气管炎组中无单纯细菌或支原体感染;而支气管炎组中无1例是单纯细菌感染.<1岁组的混合感染率 37.6%高于1岁以上年龄组(16.53%)(P<0.05).CRP的升高在细菌与病毒感染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病毒感染和混合感染构成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婴儿中混合感染率高,而CRP的升高有助于早期判断细菌感染.

  •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在儿童川崎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蓉洲;陆文文;张园海;陈其;项如莲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川崎病(KD) 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 KD组 (n=58) 及对照组 (n=23) 患儿血清 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 LDH)与谷草转氨酶(GOT)的浓度.结果 KD组血清cTnI浓度为(0.62±1.08)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0.06) μ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KD组血清CK,LDH,GOT浓度分别为(122.48±37.65) IU/L,(178.56±68.73) IU/L和(30.49±13.52) IU/L,与对照组比较[(112.66±39.55) IU/L,(165.33±55.88) IU/L,(32.17±12.70) IU/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VIG治疗后cTnI浓度为(0.08±0.15) 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0.62±1.08) 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VIG治疗后血清CK,LDH,GOT浓度分别为(119.62±32.15) IU/L,(194.25±69.45) IU/L和(26.47±13.41) I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nI是一项早期诊断 KD患儿急性心肌损伤的有价值的方法,可为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病变提供依据,并可作为 IVIG疗效观察指标.

  • 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研究

    作者:张桂林;傅万海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缺氧缺血(HI)新生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生后第7天的SD大鼠,制备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模型.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Bax/Bcl-2的表达.结果新生大鼠HI后脑细胞存在凋亡.GM1治疗能减少细胞凋亡.治疗组皮质凋亡细胞数为55.75±6.71,较HI组75.25±4.94下降(P<0.01);治疗组海马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也有下降(47.25±6.6 vs 32.14±4.88),P<0.01.各组Bax和Bcl-2表达皆为阳性,但在HI对照组,Bax表达更强,而Bcl-2表达较弱.结论应用GM1治疗HI脑损伤可减少脑细胞凋亡,GM1治疗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有一定的影响,HI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可能与这两种基因相关.

  • 糖皮质激素对肾病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于力;卓美瑛;杨小苏;翁志媛;钟志敏;张又祥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24例NS患儿分为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1,IL-6,IL-8和TNFα的水平.结果 NS患儿激素治疗前后血清中IL-1[(195±25) ng/L vs (120±25) ng/L],IL-6[(355±62) ng/L vs (200±23) ng/L],IL-8[(286±55) ng/L vs (178±32) ng/L]和TNFα[(265±36) ng/L vs (110±40) ng/L]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对NS患儿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有抑制作用.

  •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全裕凤;常立文;张国风;马丽亚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大鼠高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生后 3 d的早产鼠随机分为Ⅰ.空气对照组,Ⅱ.高氧对照组,Ⅲ.高氧+rhEpo组,Ⅳ.空气+rhEpo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90%氧(O2)中,rhEpo 组自生后 3 d开始皮下注射 rhEpo 800 U/kg,隔日1次.分别于暴露3 d,7 d检测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还原型谷光甘肽(GSH)、总蛋白、丙二醛(MDA)、非血红素铁含量,并比较肺湿重/干重(W/D)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高氧3 d时 MDA 含量显著增加[(1.39±0.60) nmol/ml vs (0.35±0.22) nmol/ml](P<0.01);肺组织呈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7 d时非血红素铁、MDA、总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109.31±7.86) μg/dl vs (94.95±10.83) μg/dl,(1.53±0.39) nmol/ml vs(0.30±0.13) nmol/ml,(0.47±0.02) g/L vs (0.25±0.04) g/L](P<0.01);肺W/D值升高(5.54±0.41 vs 5.00±0.15)(P<0.05),肺病理改变加重出现肺纤维化趋势及结构紊乱.②高氧+rhEpo组 3 d时BALF中MDA为(0.69±0.19) nmol/ml;7 d时非血红素铁、MDA、总蛋白含量、肺W/D值分别为(99.60±8.21) μg/dl,(0.80±0.24) nmol/ml,(0.36±0.02) g/L,5.08±0.21,较高氧组显著下降(P<0.05 或 0.01);3 d,7 d时GSH含量分别为(130.85±7.62) mg/L和(136.69±5.90) mg/L,较高氧组显著升高(P<0.01).肺病理改变减轻.结论高氧暴露 3 d即可造成早产鼠急性肺损伤,7 d时加重.rhEpo 对早产鼠高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转归监测价值

    作者:田杰;朱静;张渝美;陈华琼;吴晓芸;钱永如

    目的评价心脏肌钙蛋白I(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与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病情演变等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法和速率法测定38例病毒性心肌炎和24例非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CK-MB.间接ELISA法测定柯萨基病毒B1-6 IgM(CVB1-6 IgM).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 89.5%,60.5%,明显高于非心肌炎组(8.3%,29.2%)和对照组(0)(P<0.05).82.4% 的血清cTnI阳性出现在病程1周以内.CVB1-6 IgM阳性与阴性组的cTnI和CK-MB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cTnI反映心肌细胞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K-MB,有较宽的诊断时间窗,是一项极具临床价值的心肌炎诊断和转归监测新指标.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2例疗效观察

    作者:曾维忠;李金凤

    1997年9月至1999年10月,本院共收治小儿秋季腹泻102例,其中采用中药外敷神阙穴联合思密达治疗5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对住院的102例小儿腹泻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诊断标准诊断[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外敷神阙穴联合口服思密达,共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龄4月至2岁,平均1.2岁,病程1~4 d,平均(3.0±1.1) d,腹泻次数每日>5次,其中6~10次40例,>10次12例,大便性状为黄色稀水便或蛋花样大便,镜检正常或少量白细胞及脂肪球,大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对照组:单用思密达,共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5月~2岁,平均1.4岁,病程2~4 d,平均(2.8±1.2) d,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镜检,细菌培养同治疗组.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接第608页)感风寒,损伤脾胃导致腹泻,吴茱萸、砂仁、丁香、苍术健脾祛湿,胡椒温胃散寒,鸡内金健脾助消化,黄连祛湿止泻,五倍子收敛止泻,云南白药活血祛瘀、化湿止泻.诸药合用可达健脾祛湿止泻之功效.<内经>曰:"脾病则飨泄”,脾属足太阴经,任脉总司一身之阴径,故取任脉中神阙穴.神阙穴具有运脾阳、和胃理肠、温阳救逆之作用[4].中药外敷神阙穴,作用持久且直接,疗效好,避免了服药、注射之痛苦.

  • 8月龄内婴儿麻疹临床分析

    作者:胡赤军;黄洋;陈自励

    近几年,8月龄内婴儿麻疹逐渐增多,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10月间23例婴儿麻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13例,女性10例,其中~3月龄5例,~6月龄5例,~8月龄13例.23例均有发热,体温38~38.9℃ 8例,39℃以上15例,咳嗽17例,结膜充血22例,均有流涕、流泪、畏光.发热3~4 d,口腔颊粘膜均出现麻疹斑(费-柯氏斑),其中有12例麻疹粘膜斑不典型,表现为颊粘膜不充血或稍有充血,在颊粘膜和/或下唇内有一个或数个点片状白膜,似鹅口疮,擦拭不掉.均有典型皮疹.发热3日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10例正常,13例减少,分类均以淋巴细胞为主.X线胸片检查23例,11例有肺炎改变.恢复期有皮肤脱屑及麻疹色素斑沉着.

  • 自制引流袋在小儿肠造瘘口的应用

    作者:刘晓文;刘新文;向赟

    肠造瘘是指在相应的部位作人工的通道,从而将肠内容物引至体外,适应于损伤肠管切除后短期内需作吻合者.肠造瘘患儿术后3~6个月方行瘘口闭合术,因此,管理好肠造瘘口,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愈肠造瘘的关键.我们从1994年开始应用自制引流袋对肠造瘘口进行管理,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1994~1999年80例双腔肠造瘘的病例,年龄小4个月,大13岁,其中男52例,女28例.随机分为两组,将应用自制引流袋的40例病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市场出售的人工肛门袋的4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小4个月,大7岁6个月,平均年龄8个月;观察组年龄小5个月,大13岁,平均年龄1岁11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平均年龄、病程、病情比较无差异(P>0.05).

  • 派瑞松霜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疗效观察

    作者:李晖

    派瑞松霜为1%硝酸益康唑.0.1%曲安萘德国的复方制剂, 氧油是治闻尿布皮炎的常用药物,作者于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在门诊比较了两种药物治疗新生儿尿布炎的临床疗效.

  • 会议改期

    作者:

    关键词:
  • 常规机械通气及儿科临床应用

    作者:孙波

    开展对小儿危重病救治的关键和必要技术为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对呼吸机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效果.随着新一代呼吸机的问世,对许多儿童常见的危重呼吸病治疗效果提高,大大改变了疾病治疗概念,也对临床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将有关呼吸机功能的基本概念和呼吸机的管理,以及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及治疗效果的监测重点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呼吸机功能的基本概念和呼吸机的管理1 呼吸机和通气模式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治疗用呼吸机一般为成人/小儿兼用型,可适用于婴儿,或者是专门设计用于小儿的.呼吸机通气功能的分类,按对气流控制方式一般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模式:容量控制也称定容通气(volume control,VCV);压力控制也称定压通气(pressure control,PCV).普通适用于婴儿的呼吸机均具备上述定容和定压通气功能.在定容通气和定压通气时均有二方面的功能:①辅助(assist)通气.辅助通气指病儿主要通过自主呼吸以适应、或以自主呼吸带动呼吸机供气,从而减轻呼吸作功.在辅助通气时又分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和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二种基本功能.在西门子300型呼吸机还有容量支持通气(volume support ventilation,VSV)功能.②控制(control)通气.在控制通气时病儿可以有或没有自主呼吸,但呼吸机则按照预先设定的参数供气.其方式分为辅助/控制(assist/control,A/C),间歇指令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IM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s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等,起到减少呼吸作功的作用.这些通气方式也统称为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以区别于辅助通气方式如CPAP.

  • 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对策

    作者:杨锡强

    哮喘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伴有气道高反应性(BHR),异常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国报道的发病率不完全一致,但均证实儿童哮喘发病率在近二十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20%~30%,我国儿童哮喘总发病率为0.9%~1.1%,南方地区12岁以下儿童约为2%,个别地区高达5%,是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的常见病.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遗传、呼吸道感染、神经和精神因素、不良的环境、运动、药物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与哮喘发病有关.1 遗传学背景哮喘为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度高达77%,环境因素仅为23%.采用DNA芯片技术结合临床表型关联和连锁分析,进行大量哮喘候选基因的筛选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课题.目前已发现11q与过敏体质(atopy)有关.控制总IgE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因位点在染色体5q31成簇的细胞因子(IL-4,IL-13和IL-4受体)基因簇中,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导致细胞内"信息传递因子信息传感和转化活化剂”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6)活化,形成atopy和哮喘的发生.β2受体的突变和哮喘密切相关,位于14q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特异性IgE反应连锁.由此可见,哮喘的发病和atopy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遗传背景.但是,在不到半世纪的时间内,哮喘的发病率成倍的上升,这显然不可能是候选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环境因素变化应是主要原因.此外,从已知的哮喘候选基因来看,均属免疫因子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多态性的表型(临床表现)必然关系到免疫学改变.

  • 淮阴市城区0~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情况的调查

    作者:鲁兰;季金陵;刘晓红;王福德

    目的了解淮阴市城区0~4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患病情况.方法对该市两个区的428名儿童采用微量荧光光度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含量.结果血清维生素A值<0.7 μmol/L 58人,发病率为13.6%,其中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为45人,发病率为10.5%.结论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发病率高于临床维生素A缺乏症,一般无临床表现,应早期防治.

    关键词: 血清维生素A 儿童
  • 广州市区两幼儿园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调查

    作者:吴本权;唐英春;朱家馨;谈淑卿;张扣兴;毕小刚

    目的了解广州市区两幼儿园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状况及其对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广州市区两家幼儿园220例健康儿童,用咽拭子从鼻咽部采集标本接种至血平板,35℃ 5% CO2 条件下孵育24 h,Optochin纸片确诊;琼脂板对倍稀释法测定青霉素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20例健康儿童鼻咽部分离到肺炎链球菌53例,阳性率为 24.1%,49株对青霉素敏感(敏感率 92.5%),4株中等度耐药(耐药率 7.5%),其MIC依次为 0.125 mg/L,0.25 mg/L,0.25 mg/L和1 mg/L.肺炎链球菌分离阳性率与年龄关系较大:2~3岁及~4岁带菌率分别为 47.1%和 43.5%,~5岁带菌率为 21.4%,~6岁为 17.1%,不同年龄儿童带菌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2.216,P<0.01).不同班级分离阳性率亦存在差异,分离阳性往往集中出现在同一幼儿班.结论 2~6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带菌率较高,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不高(7.5%),为避免共同居住儿童交叉感染,对高带菌儿童实施疫苗接种是必要的.

中国当代儿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