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중국골질소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影响因子: 1.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108
- 国内刊号: 11-37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hinacjo.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萌萌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人甲状旁腺素(1-34)对新生鼠成骨细胞钙含量及钙化结节形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源性hPTH(1-34)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基质钙含量及钙化结节形成的影响.方法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细胞基质钙含量,von Kossa染色鉴定钙化结节. 结果 10-10~10-7mol·L-1 hPTH(1-34)持续作用于细胞,基质钙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10-8mol·L-1h PTH(1-34)在以48小时为一循环的前12小时给药循环8次时基质钙含量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增加576%,且形成钙化结节多. 结论 hPTH(1-34)刺激成骨细胞基质钙含量及钙化结节形成与给药方式及药物浓度有关,低浓度间歇性给与hPTH(1-34)能提高成骨细胞基质钙及促进钙化结节形成.
-
血清骨钙素水平的观察
骨钙素(Osteocalcin)又名骨谷氨酸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为骨组织的特异性蛋白,由成骨细胞生成,分泌入血.血清骨钙素(S-BGP)是评估骨转换率及骨形成的特异性指标.本文为研究S-BGP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趋势,采用ELISA法观察了122例不同年龄段(0.5~80岁,平均年龄为34.1±18.9,每隔10岁为一年龄段)正常人,4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66例代谢性骨病患者的S-BGP水平.结果显示:(1)正常人S-BGP水平为6.2±4.9ng/ml,其中男性为6.9±5.7ng/ml(n=60),女性为5.8±4.3ng/ml(n=62),S-BGP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452,P<0.001);(2)4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2~88岁,平均年龄为61.3±10.1岁)的S-BGP水平,按不同年龄段统计,其值分别为12.3±5.5ng/ml(40~49岁,n=5)、10.9±6.4ng/ml(50~59岁,n=17)及10.7±6.9ng/ml(60~88岁,n=24),各项数值分别与正常人相应年龄段S-BGP水平相比都呈显著性差异(P<0.001);(3)66例代谢性骨病患者(20~79岁,平均年龄为46.9±15.1岁)的S-BGP水平分别为:慢性肾衰6.6±2.6ng/ml(n=32);甲亢8.1±3.3ng/ml(n=19);糖尿病6.5±2.2ng/ml(n=16),这三个结果分别与相应年龄段(20~80岁,平均年龄为40.4±15.8岁,n=96)正常人的S-BGP(4.4±1.7ng/ml)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01).本文结果为骨代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
骨质疏松和非重创性骨折患者血清BGP、PINP含量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为了预测和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人们已经做了不少研究,发现了多种骨质疏松标志物.本文探讨了骨质疏松和非重创性骨折患者的血清骨钙素(BGP)和I型原骨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运动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目的探讨运动对预防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影响.方法于1993~1997年间,在健康体检中随机抽样观察女性绝经1年以上,无内科、外科、妇科等影响钙磷代谢的疾患,在1年内未服用过钙磷制剂及激素类药物者,共66人.按其年龄、绝经后时间、参加运动与否分为两组.运动组33名,均能长期参加户外体育运动者,每天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加运动不少3天,坚持1年以上;对照组,另33人是从不参加户外体力活动者.调查两组人员的病史,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应用中国测试所研制的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桡骨尺骨中、远1/3交界处的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检测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按照全国13个市骨矿含量调查合作组拟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综合诊断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运动组的POP、骨折等骨关节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桡骨密度运动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可以减少中老年人的骨矿丢失,延缓POP的发生,倡导体力活动对防治POP有积极作用.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本实验采用马血清和甲基强的松龙合用诱导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行活体股骨头X线照片、股骨头切片光镜、电镜和骨动力学检查. 结果激素造模16周时,X线显示模型动物骨质疏散、骨小梁模糊,股骨头密度减低,光镜、电镜检查呈现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计数空骨陷窝率明显增加,股骨骨生长测定值明显降低.提示本实验16周诱导出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可用于股骨头坏死机制研究及临床或保健品、食品疗效的观察.
-
妊娠晚期及分娩后妇女骨代谢的变化
本文测定了妊娠晚期及分娩后妇女(31例)及相应年龄非妊娠妇女(48例)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的水平,尿羟脯氨酸与肌酐(HOP/Cr)、钙与肌酐(Ca/Cr)、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与肌酐(NTX/Cr)比值.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在妊娠晚期,分娩后42天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0.01).血清BGP水平,在妊娠晚期、分娩后42天显著低于非妊娠妇女(P<0.01).尿HOP/Cr比值,在妊娠晚期,分娩后42天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P<0.01),尿Ca/Cr比值,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非妊娠妇女(P<0.05),产后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P<0.01).尿NTX/Cr比值,在妊娠晚期,分娩后42天非常显著高于非妊娠妇女(P<0.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孕妇在妊娠晚期及分娩后42天处于维生素D缺乏和负钙平衡状态,骨吸收明显增加,骨形成明显降低.
-
桡骨单光子骨密度测定与跟骨X射线摄片诊断骨质疏松比较
目的了解、比较桡骨单光子骨密度测定与跟骨X射线摄片两种方法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随机抽取546名(女267名,男279名)45岁以上中老年知识分子做非优势侧桡骨单光子骨密度测定与跟骨X射线摄片,分析桡骨骨密度(BMD)及跟骨小梁Jhamaria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一致性. 结果①桡骨BMD及跟骨Jhamaria分级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②跟骨Jhamaria分级越高,桡骨BMD也越高,两者的相关性女性为0.380(P=0.0001);男性为0.150(P=0.011).③桡骨BMD低于峰值-2SD的女性,跟骨Jhamaria分级1~2级占61.8%,4~5级占3.5%,男性分别为31.4%和7%;跟骨小梁Jhmaria分级1~2级的人群中,63.5%的女性桡骨BMD<峰值-2SD,男性仅为39.7%;④分别以桡骨BMD低于峰值-2SD和跟骨Jhamaria分级1~2级分别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女性组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338,男性组仅为0.108. 结论女性人群的跟骨小梁Jhamaria分级与桡骨BMD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映证,而男性这种关系不明显.由于桡骨单光子测定主要反映皮质骨密度改变,跟骨Jhamaria分级主要反映跟骨小梁形态结构改变.因此,单独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骨质疏松诊断是不全面的,尤其对于男性人群,结合两种方法可能有助提高诊断效果.
-
绝经前后妇女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超声声速的关系
目的观察绝经前后不同年龄妇女的骨超声声速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 方法共197例绝经前后妇女,其中89例为绝经前组,按年龄每隔10年分组,88例为绝经后组.用ELISA法测定各个骨形成与骨吸收指标,同时B超声骨密度仪测定骨超声声速情况. 结果绝经前骨超声声速无明显改变,绝经后骨超声声速明显下降,骨超声声速在绝经后与年龄及绝经年限呈负相关.骨超声声速与骨吸收指标呈负相关.骨吸收指标Pyd不但在绝经后明显上升,且在绝经前的第3组妇女中已较前有明显升高. 结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先于骨超声声速的改变,骨量和骨代谢指标测定相结合,可能更有助于预测将来发生骨折的危险程度.
-
雌激素缺乏脊柱神经肽P物质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阐明雌激素缺乏时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等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健康2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和假手术(Sham-operated,Sham-O)两组.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Sham-O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15天、1、2、3、6、9月时每组各处死8只动物,切取L3~5脊柱小关节、棘上韧带、椎体和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结果①OVX后骨小梁及小梁膜上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增多,增粗.②软骨组织内SP反应阳性纤维增多;2月时椎间盘SP阳性反应物增加,分布至纤维环中带,3月时观察到纤维环内带,6月在纤维环髓核中观察到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结论雌激素缺乏时大鼠腰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SP阳性反应神经纤维增多,与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有密切关系.
-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及生成抑制因子
破骨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克隆形成单位(GM-CFU)[1,2].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或其功能的改变所导致骨改建平衡状态的失控,是多种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症、骨硬化症、Paget's骨病等形成的病理基础.
-
VDRG和ERG的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正常人峰值骨密度(以下用BMD)是推测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危险性的主要依据,BMD低下的妇女中约有60%会在绝经后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1,2].对家系和双胞胎的研究分析证实BMD受遗传因素影响,VDRG(Vitamin D receptor gene)和ERG多态性与BMD的相关性是目前骨质疏松症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质疏松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1].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在众多的研究手段,如骨组织形态学观察、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等方法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以其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特点,在流行病学调查,长期跟踪监测以及预防性诊断方面独具优势[2].近年来,在传统指标的基础上,已寻找到一些更新、更灵敏特异的生化标志物来反映骨重建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下将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一例重度骨质疏松致轻微外力下多发骨折
患者女性,67岁,影院检票员,已退休.于入院前半年平地无负重行走时,突闻及骨骼断裂声,即感左髋部疼痛,不能负重,随后逐渐肿胀.经外敷膏药治疗后肿胀消失,但左髋仍疼痛,需扶拐下地活动.4个月后,患者于半卧位打喷嚏时突感右髋部疼痛,此后不能下地活动.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98例
目的和方法为探索一条方便有效的治疗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途径,根据中医"肾主骨"的理论,本文采用补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和骨吸收抑制剂尼尔雌醇为主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对98例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经过三个疗程的临床治疗,患者骨痛症状和骨密度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质补肾方药和雌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可以取得较满意疗效.
-
肾小管性酸中毒6例分析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比较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远曲小管性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又称I型RTA,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上除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外,常较近曲小管性肾小管性酸中毒(pRTA),又称Ⅱ型RTA易见于肾性骨病,且易有低钾血症,是严重影响病人健康的疾病.本文就我院近3年内收住的6例dRTA进行分析,以利提高进一步诊治的能力.
-
26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分析
本文分析了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前臂远端骨折、椎体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部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等5种骨质疏松性骨折(OP骨折)共计265例.其中年龄大96岁,小46岁,平均69.2岁.本文着重分析了265例OP骨折的部位分布特点.结果显示,5种OP骨折的部位构成中,前臂远端骨折病人占30.6%,椎体骨折病人占29.1%,股骨颈骨折病人占18.9%,股骨粗隆部骨折病人占16.9%,肱骨近端骨折病人占4.5%.265例OP骨折的性别构成状况是,女性202例,占76.2%,男性63例,占23.8%.不同骨折部位男女构成比不同,前臂远端骨折男12.3%,女87.7%.椎体骨折男20.8%,女79.2%.而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部骨折和肱骨近端骨折男女构成比各为30%、70%;44.4%、55.6%;16.7%、83.3%,结果提示妇女绝经对前臂远端和椎体的骨量的影响可能较其他部位要大.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呈正相关.OP骨折的年龄特征在男女两性各不相同.男性63例OP骨折平均年龄75.6岁,其中70岁以下18例,占28.6%,70岁及以上45例,占71.4%.女性202例OP骨折平均年龄67.2岁,70岁以下115例,占56.9%,70岁及以上87例,占43.1例.
-
Ⅱ型糖尿病人骨量减少的分析
糠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能引起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在文献中有报道[1].本文采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SXA-2000型),测定了92例Ⅱ型糖尿病人的骨密度(BMD)、血糖、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KP),并将糖尿病对骨矿含量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
前臂1/3、1/6及1/10位置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
我们采用单光子吸收仪,同时选取前臂中远1/3、1/6和1/10三个测量部位,对766例健康成人进行了骨密度测定,结果是前臂中远1/3,1/6和1/10三个部位后者比前者低,由于前臂中远1/3主要是皮质骨,1/6部位是前臂骨干与骨端的移行部位,1/10部位主要是松质骨,所以前臂三个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与骨骼组成有关.这对于骨质疏松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利维爱预防卵巢早衰患者骨量丢失作用的探讨
本文通过给12例卵巢早衰患者利维爱(Livial)用药2个月,并于给药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尿钙与肌酐(Ca/Cr)、羟脯氨酸与肌酐(OH Pr/Cr)比值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雌二醇(E2)、骨钙素(BGP)、降钙素(CT)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以探讨Livial防止卵巢早衰患者骨量丢失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Livial给药后空腹尿Ca/Cr、OH Pr/Cr比值明显下降(P<0.01,P<0.02);血AKP、BGP的水平无明显变化;CT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IL-6的水平显著下降(P<0.02).提示:Livial能有效地改善年轻的卵巢早衰患者的骨代谢状况,防止其骨量的丢失,刺激CT的分泌和抑制IL-6的产生可能是Livial改善卵巢早衰患者骨代谢状况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阿仑膦酸钠抑制破骨细胞体外吸收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体外分离培养的兔破骨细胞,观察第三代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将alendronate加入培养液中使其终浓度为0M,1μM,10μM,100μM.同时观察两组用alendronate盐溶液100μM,50μM浸泡的骨片对破骨细胞吸收功能的影响.用倒置光相差显微镜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计数骨吸收陷窝并拍照.结果随着培养液内alendronate浓度增高,骨吸收陷窝数减少,面积亦减少.而用alendronate浸泡过的骨片上未见骨吸收陷窝.说明alendronate具有抑制破骨细胞体外骨吸收的作用.
-
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体外细胞药效评价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老年时生活质量下降和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对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十分重视的课题.随着细胞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研究在细胞与分子水平阐明了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失偶联有关,因而在细胞水平上观察药物对骨细胞功能的调整作用是评价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药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就成骨细胞药效和破骨细胞药效评价方法作一抛砖引玉的介绍,以供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研究的参考.
-
骨康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类中药骨康口服液对去势大鼠所造成的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大鼠卵巢造成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观察了中药骨康口服液不同剂量对造模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及其对去势大鼠股骨骨生物力学的影响,并与尼尔雌醇作阳性对照.结果中药骨康中、低剂量的去势大鼠股骨扭转试验大扭矩高于模型组(P<0.05),中、低剂量组股骨BMD、BMC高于模型组(P<0.05).股骨BMD值与股骨大扭矩值呈直线相关(r=0.7415,P<0.01).结论推测骨康可能能提高去势大鼠骨的骨矿含量及骨密度,并促进去势大鼠骨结构的再建,改善骨的内部构造,从而提高大鼠骨的机械性能.
-
骨疏康冲剂与钙剂联合应用防治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疏康冲剂与钙剂联合应用防治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用3~4月龄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骨疏康组、钙组和骨疏康加钙组.除正常对照组外,给其他各组灌服维甲酸(70 mg·kg-1·d-1)2周,同时用药各组分别灌服骨疏康冲剂(8 g·kg-1·d-1)、高效钙(75 mg·kg-1·d-1)、骨疏康冲剂(8 g·kg-1·d-1)加高效钙(75 mg·kg-1·d-1).实验第4周末处死大鼠,测定股骨骨密度;取胫骨上段制作脱钙切片,进行骨组织形态观察;取股骨行三点弯曲试验,测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股骨骨密度降低(P<0.05),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发生典型骨质疏松改变,股骨生物力学性能降低(P<0.05).骨疏康加钙组与模型组比较,股骨骨密度增高(P<0.05),胫骨上段骨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强(P<0.05).结论骨疏康冲剂与钙剂联合应用有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能提高骨的抗变形、抗破坏能力,从而降低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
淫羊藿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衰老或绝经而引起的骨骼退行性病变,属中医"骨痹"范畴.依据"肾主骨"理论,用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淫羊藿作为传统的补肾壮阳中药,在中医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所用的众多有效方药中出现频率较高[1].其单味药水提液对去睾丸大鼠[2]和复方制剂对去卵巢大鼠[3]有预防骨量丢失的作用.
-
100名医院健康职工定量超声骨量分布的调查
骨质疏松是世界范围内日益重要的医疗保健及社会问题,各种人群和地区都有发生,由于年龄是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世界人口进行性老化预示着全球性骨质疏松及相应其它问题发生率的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医疗观念的转变,对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及医技条件的改善,骨质疏松的诊断率将越来越高,从对我们医院在职及离退休人员一组的定量超声骨量调查分析中亦可提示一些问题.
-
贵阳地区中青年妇女掌骨骨皮质峰值及影响因素初探
作者对贵阳地区166(20~45岁)位中青年妇女的第二掌骨骨皮质厚度(CCT)、CCT峰值所在年龄段及影响CCT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地区中青年妇女峰值CCT为(0.53±0.04)cm,所在年龄段为29~34岁,29岁以前CCT随年龄升高而增厚,35岁以后CCT峰值随年龄升高而变薄.研究结果同时还显示,大豆及其制品,动物骨骼制品等的摄入量越多,蛋白质、钙、磷等摄入越多,均有利于提高峰值CCT.体力劳动者的CCT高于脑力劳动者的CCT,体质指数(BMI)与CCT呈正相关,饮酒量与CCT呈负相关.
-
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实质内容是建立骨密度正常参考值.1963年先进的高精度、无创伤的骨密度测量方法问世以来,国外经历了30年制订一个诊断标准的艰辛历程,证明其难点是认识"把成人一生的骨量当成一个变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诊断标准应遵守选择对象的同质性、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定界的合理性,建立骨密度诊断标准特殊性及流调峰值骨密度的问卷和方法等一系列要求.Kanis1994年的诊断标准是针对白人妇女的,本文为推动建立适合中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而作.
-
新疆喀什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骨密度比较(附1586例资料)
为了了解不同民族间骨密度(BMD)的差异,我院采用国产单光子骨矿分析仪对新疆喀什地区汉族、维吾尔族无代谢性骨病的健康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
氟化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二)
1 氟离子的药代动力学常数Glerum发现静脉注射19.9mg氟化钠(相当于9mg氟离子)后,分布容积为29至30,氟离子血浆清除率为101至111ml/min,终末半衰期约为4.5小时,平均滞留时间为4.8至5.1小时.这些常数在经过24个月的每日口服80mg的氟化钠治疗后,依然没有显著变化.
-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教育学组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1999年4月2日下午,在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大会期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病人教育学组在西安喜来登酒店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来自全国的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组长陈璐璐教授主持了会议.
-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二届四次扩大工作会议纪要
1999年3月30日,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在古都西安,召开了二届四次扩大工作会议.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委及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部分省市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秘书长等出席了会议.
-
建议骨密度普查应测量双前臂
从发表的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可见,为尽早得到国人骨密度诊断的正常参照值,不同地区的医务工作者在骨密度的普查中都作了大量的工作,从而为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