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중국골질소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影响因子: 1.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108
- 国内刊号: 11-37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hinacjo.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萌萌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骨生物力学在防止骨质疏松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基础(一)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对人类具有挑战性的慢性疾病之一.研制和开发有关防止骨质疏松的药物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研制和开发防止骨质疏松的新药过程中,每种药物都要经过一系列的药理检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评估.检定防治骨质疏松药物有效性的方法主要包括骨代谢的生物化学、骨形态计量学、骨质密度测量、以及骨生物力学特性的检测.本文简介骨力学试验的基本概念、骨样本制备中的主要注意事项、骨力学测试的方法和有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等.
-
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概述
作为营养成分的维生素D在维持正常骨钙化,钙平衡及肠道钙吸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维生素D本身并不是生物活性物质.维生素D经过肝脏及肾脏转化,形成其生物代谢活性产物--1,25(OH)2D3.1,25(OH)2D3为甾体激素,其生物学效应由细胞核受体(VDR)介导,在人体许多脏器包括肠道及骨组织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在上述维生素D代谢系统中,任何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人体疾病,包括骨质疏松(OP).OP为常见的骨代谢异常疾病.简言概括,OP为钙化骨不足,结果导致脊柱骨、髋骨及前臂骨骨折.OP病因大致为①维生素D摄入或阳光照射不足.②雌激素不足(I)型.③老年性(包括男性或女性)(Ⅱ型).本文的目的是概述维生素D,从而加深对OP形成的理解.
-
尿液吡啶酚检查与老年人前臂骨密度动态测定
目的了解老年人PYD的检测值以及与前臂骨密度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间隔2年先后两次测定了104位老年人(60~86岁)的前臂BMD,并在第2次检查时检测了尿液PYD值.同时检测了80位正常年轻人(30~40岁)的PYD值,以作为对照、比较.结果男、女老年人的PYD测定值分别为:28.20±11.67、38.17±13.52 nMPYD/mMCr,女性高于男性(P<0.001),男女老年人分别显著高于同性别年轻人的正常值(P<0.001).除女性个别部位(5 mm),有或无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之间,PYD检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YD与前臂骨密度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345~-0.393).在某些部位,男、女老年人的PYD与两年期间的BMD降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同相关性. 结论老年人的骨转换率较青壮年活跃,多数患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未表现出高转换率的特点,单独的PYD检测不能够反映老年人骨密度和骨丢失的情况.
-
老年与青年股骨头内松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股骨头松质骨结构.方法取股骨头标本49只,分成老年组26例及青年组23例.在股骨头致密区(负重区)和疏松区(非负重区)各截取软骨下3mm处7mm×5mm×5mm松质骨各一块,作骨组织形态计量测定.结果老年组致密区和稀疏区骨组织形态参数松质骨体积(TBV)、平均骨小梁密度(MTPD)、平均骨小梁厚度(MTPT)、骨小梁间连接点数(Tb.n)均明显低于青年组(P<0.05~0.001);平均骨小梁间距或弥散度(MTPS)及骨小梁游离残端数(骨小梁末端数,FET)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0.001).结论老年组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其骨结构退变是导致其结构强度下降、骨折发生的原因之一.
-
骨密度测量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病人的骨密度测量要求方法选择合理,结果判断准确,否则缺乏科学性.为此,本文对科研样本大小的估计、方法的选择、提高准确度的措施、精度应用的方法及克服椎骨退变对骨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
骨质疏松症松质骨连接性参数改变与计算机辅助测量
目的松质骨连接性参数主要指小梁骨的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是反映松质骨显微构筑的重要参数,而松质骨的构筑情况可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本研究旨在观察骨质疏松症小梁骨连接性参数的改变,并介绍一种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方法对老年人和青年人股骨头负重区与非负重区、卵巢切除后7周大鼠椎体骨以及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的椎体标本,进行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的测量.并发展了小梁骨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的计算机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即采用5μm硬组织切片将其光镜图像输入计算机,用我们自行编制的程序进行分析,结果与人工计量方法比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0.95,r=0.99).结果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股骨头标本的节点数明显下降,游离末端数明显上升(均为P<0.05),卵巢切除3个月后椎体小梁骨的节点数和游离末端数也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而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这些参数有一定的改善,其中骨小梁节点数和末治疗组比较,其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小梁节点数的下降和游离末端的增加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特征,这两个参数的计测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预测和药物疗效评定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尿脱氧吡啶酚可作为妊娠性骨量减少的敏感生化指标
目的探讨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对妊娠性骨量减少的诊断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60名孕妇(妊娠组)和30名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的尿脱氧吡啶酚浓度,同时用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二者相比求得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单位为nmol/mmol Cr).结果对照组妇女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为(3.60±1.29)nmol/mmol Cr,妊娠组妇女为(4.63±1.85)nmol/mmol C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妊娠0~3个月组(n=20)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为(3.91±1.32)nmol/mmol Cr,4~6个月组(n=20)为(4.35±1.72)nmol/mmol Cr,7~9个月组(n=20)为(6.34±2.28)nmol/mmol Cr,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差异无显著性(P>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跟踪调查显示哺乳期妇女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仍维持较高水平(5.83±2.14) nmol/mmol Cr,P<0.01).结论尿脱氧吡啶酚排泄率可作为反映妊娠期和哺乳期骨吸收增加的方便、灵敏、特异的生化指标.
-
双侧卵巢切除山羊不同时间段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动态观察山羊假手术组(Sham)和双侧卵巢切除组(OVX)在术前、术后3月、6月、12月和18月不同时间段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血清骨钙素(BGP)、血清磷(P)、血清钙(Ca)的变化规律,以及术后12月血清雌二醇(E2)水平的改变和术后6月、18月子宫与阴道重量的变化.结果显示:Sham组术后18月B-AL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其余各时间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Sham组中TRAP、P、Ca各时间段亦无明显改变(P>0.05);而BGP在术后3月下降,明显低于术前(P<0.05),以后逐渐升高,恢复到术前水平.OVX组B-ALP在术后3月出现增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B-ALP迅速增高,比术前升高167%(P<0.01);此后B-ALP仍缓慢上升,至后术后18个月比术前升高219%(P<0.01).OVX组术后6月、12月和18月与同时间段Sham组相比,其B-AL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OVX组中TRAP在术后3月比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6月增高为明显(P<0.01),与同时间段Sham组相比也明显增高(P<0.05).OVX组血清P在术后3月、12月比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血清Ca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P>0.05).Sham组术后12月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段OVX组(P<0.01).Sham组术后6月子宫明显重于OVX组(P<0.01),术后18月子宫和阴道重量也明显比同时间段OVX组重(P<0.01);而OVX6月组的子宫重量明显重于OVX18月组(P<0.05).本实验结果说明OVX组在卵巢切除后6月其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功能活性明显增加,骨转换率增高,这与临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代谢属于高转换型相符合.同时也说明OVX组中卵巢切除术是成功的.
-
骨质疏松症与遗传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决定骨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够预测骨折发生率,用于诊断骨质疏松,它受营养、锻炼、遗传、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是BMD的主要影响因素.家系调查[1]发现大约46~62%的BMD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澳大利亚Pocock等[2]报道,在单卵双生子间BMD的相关系数为0.71~0.92,而双卵双生子间BMD的相关系数为0.33~0.50.双生子研究结果显示[2-4],峰值骨量(PBM)的60%~80%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虽然还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因素对这些研究的影响,如双生子间,家庭成员间,常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处于类似的环境中,可能过高估计了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BMD明显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且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而这些基因的确认,则是骨骼生物学上的重要课题.以下就此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
破骨细胞及其骨吸收调控研究进展
一、概述破骨细胞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多核巨细胞,直接参与骨吸收,是骨组织吸收的主要功能细胞.
-
补钙与骨质疏松症防治研究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临床表现为疼痛、驼背和骨折等.不管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均有一个共同的防治原则: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对症处理和预防骨折发生.这就需要补充钙制剂.补钙与骨质疏松症防治研究主要进展包括:(1)青少年期摄入钙对其骨矿化的作用.(2)妊娠、哺乳期钙需要量与骨矿含量的关系.(3)老年人的维生素D和钙摄入.(4)缺钙与异位钙化(Cetopic calcification).(5)口服钙补充剂.(6)补钙新问题.现综述如下.
-
雌激素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后发生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成年balb/c小鼠卵巢摘除后3个月开始制作右股骨中段闭合骨折模型,同一天开始皮下注射高低两种剂量雌激素,小鼠于折骨后5、10、15、20、30天分批处死,采用X射线、骨痂称重、骨痂中钙盐沉积率测定、组织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测等方法研究雌激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并和卵巢摘除组、假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卵巢摘除组骨痂较小,但软骨痂钙化(骨痂成熟)时间未受到明显影响.高剂量雌激素可使软骨痂钙化时间推迟,干扰了骨痂成熟过程;生理剂量的雌激素对骨痂成熟影响较小.结论雌激素缺乏和补充超生理剂量雌激素均对去势小鼠骨折早期愈合不利,补充生理剂量雌激素对小鼠骨折愈合影响较小.
-
DXA腰椎椎体中部骨密度测量在随访病人中价值的探讨
目的本研究是对腰椎各部位骨密度测量指标比较,从而得到一项敏感指标来随访骨质疏松病人腰椎骨密度年变化率.方法用HOLOGIC QDR-2000型DXA骨密度仪对54例骨质疏松门诊女性病人进行随访.年龄58.4±8.2岁.随访时间3~36月,每位病人作L2-4正侧位骨密度测量.同时对腰椎质控模型作正侧位扫描,进行质量监控.结果 (1)随访结果与自身对比分析,得到前后位面密度(AP-BMD)年变化率1.49(0.46,3.86)%·a-1、侧位腰椎的面骨密度(L-BMD)年变化率2.89(1.05,7.95)%·a-1、侧位腰椎的体积骨密度(L-VBMD)年变化率2.57(0.82,6.50)%·a-1、侧位腰椎椎体中部的面骨密度(L-MBMD)年变化率6.19(2.45,11.88)%·a-1和侧位腰椎椎体中部的体积骨密度(L-MVBMD)年变化率6.81(2.45,11.59)%·a-1.(2)各项骨密度值年变化率作相关分析,得到正位与侧位各项指标中度相关(r>0.463,P<0.001);侧位各项指标之间相关较好(r>0.62,P<0.001);侧位扫描面骨密度与其相应部位体积骨密度高度相关(r>0.88,P<0.001).(3)腰椎椎体中部松质骨的L-MBMD和L-MVBMD随访年变化率高.(4)腰椎质控模型的质控数据显示正侧位扫描模型CV值分别为0.44%和0.82%,说明测量重复性好,精确度高.结论 DXA腰椎椎体中部骨密度在随访门诊病人、监测治疗效果中,是一项比较敏感可靠的腰椎骨密度指标.
-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改变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
本文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SPA)对256名绝经后妇女行桡、尺骨矿物含量测定,按绝经年限分为5组,绝经1~5年组58例、6~10年组47例、11~15年组60例、16~20年组62例,绝经≥21年组29例.并随机抽取88例绝经后妇女行血清激素浓度测定,选取对照育龄组70例,用放射免疫法(RIA)行血清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生长激素(GH)、甲状腺激素(T3、T4)、促甲状腺素(TSH)浓度测定.结果显示:骨密度(BMD)停经1-5年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后各组BM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绝经后妇女血清E2、GH、T4浓度明显降低,与BMD呈正相关,FSH、LH随增龄血清浓度增高,与BMD呈负相关.本文支持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但也与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变化有关系,相互间存在一定协同作用.
-
绝经妇女骨代谢变化及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变化及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测定了绝经后妇女的血清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尿/肌酐(Ca/Cr)、羟脯氨酸/肌酐(HOP/Cr)含量变化.结果绝经后(E2)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FSH、LH、BGP、ALP、Ca/Cr、Hpr/Cr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是引起骨代谢异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
冠心病患者的骨密度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骨密度变化.方法研究了85例冠心病患者脚跟骨骨密度,以80例同年龄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较同年龄组健康对照者骨密度降低(P<0.01),合并骨质疏松率男性为31.9%,女性为39.4%.冠心病患者随着病程增加骨密度降低,呈显著负相关(P<0.01).合并骨质疏松的冠心病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较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差,且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骨密度随病程延长趋于降低,且对预后有一定价值.
-
龟地散与钙剂对去卵巢大鼠骨重、骨密度、骨强度的影响
使用补肾健骨中药龟地散对切除卵巢的雌性大鼠进行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并与模型对照组和钙剂组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龟地散显著提高模型对照组大鼠骨密度值(P<0.05)和骨矿含量(P<0.05),从而抑制骨矿溶解和丢失.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龟地散明显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重(P<0.01),并且对大鼠的骨长、骨直径、骨面积和体重也有一定的影响.龟地散还具有显著提高大鼠骨强度(P<0.01)等方面的作用.单纯补钙除骨强度明显改变外,其他如骨矿质、骨密度等多种指标均未有明显改变.
-
玉溪市2772例妇女骨密度变化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妇女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妇女骨质疏松症(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2772例妇女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前臂桡骨BMD.结果 (1)BMD在35~39岁达到峰值(0.656±0.074g/cm2),45岁以后BMD开始减少,50岁以后显著下降(P<0.01);(2)BMD减少与年龄增长、绝经年限有关;(3)50岁~70岁期间OP的发生率为30.16%;(4)10.04%~11.76%的青年妇女BMD未达佳峰值.结论妇女围绝经期是治疗OP的关键时间,OP的预防应从青年时期开始.
-
北京市区707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结果的分析
目的测定北京市区正常成人跟骨定量超声参数,并与12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采用UBIS 3000型定量超声仪,对北京市区579名正常成人,年龄为20至83岁(女366人,男213人)跟骨定量超声参数进行测量.结果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和刚度(STI)的峰值女性在40~49岁,男性在50~59岁,超声声速(SOS)的峰值女性在40~49岁.各年龄组的BUA、SOS和STI男性均高于女性.BUA、SOS及STI在绝经后妇女明显低于绝经前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跟骨BUA、SOS和STI随年龄增长而改变,这些参数可以明显区分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也能明显区分正常人和骨质疏松症患者.
-
腰腿痛飞行员骨密度变化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腰腿痛飞行员骨密度变化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依临床特征分6病例组,分别测定170名腰腿痛飞行员的骨密度(BMD),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钙与肌酐比值(Ca/Cr),其结果进行组间比较t检验,变量间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下腰痛和腰腿痛两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a,P,ALP,尿Ca/Cr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各病例组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其中下腰痛,腰腿痛两组BG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各病例组的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飞行员腰腿痛受航空复合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其骨量变化与骨形成生化指标(BGP)呈显著正相关.
-
上海地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KAP调查结果的若干分析
本文随机对上海市7个社区3500名35~75岁中老年妇女进行了有关骨质疏松知识、态度和实践能力(KAP)的调查.调查结果反映,有一半以上的人能认识到骨质疏松的危害,但涉及进一步骨质疏松详细知识,仅不到20%的人掌握.63.4%的人曾获得过骨质疏松有关知识,其中从电视、书刊、报纸和广告中获得的占58.7%,而从医务人员处获得的只占14%,另外愿采取补钙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的人只占44%,而对已有骨质疏松症愿采取长期补钙措施的也只占60.2%,有48.6%的人还是希望选择公费报销的补钙品,从中反映出人们尽管有改善骨质疏松情况的愿望,但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往往比较粗浅、零星;尽管已能认识到骨质疏松的危害,但真正积极采取认真态度进行纠治的决心还不大.因此,对重点人群的中老年妇女进行规范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知识、态度、实践能力(KAP)调查 -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对长期居住在成都市内和农村的4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共1196人,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并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受试者L2-4和髋部的BMD,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随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但在80岁组L2-4 BMD反而有上升表现.同龄男性BMD大于女性BMD,城市女性BMD大于农村女性BMD.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农村女性OP患病率大于城市女性,尤其50岁时变化明显.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北方.结论成都地区人群需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对50岁左右女性或围绝经期妇女,尤其农村妇女应普及预防知识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OP的发生.
-
63例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改变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探讨COPD骨质疏松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DEXA)对63例老年男性COPD患者进行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测定,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骨钙素(BG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酸(TRAP)、I型前胶原C端肽(PICP)、尿胶原吡啶并酚(PyD)、脱氧吡啶并酚(D-PyD),并与30例老年男性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COPD组的BMD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TRAP、PyD、D-PyD显著升高(P<0.01),有慢性呼衰患者的股骨近端BMD较无慢性呼衰患者为低(P<0.05),BGP也降低(P<0.01).吸入激素治疗患者与未吸入激素患者相比,BMD值无显著变化,但BGP降低(P<0.05)、TRAP升高(P<0.05).结论 COPD患者对骨代谢的影响为骨吸入增高,导致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原因可能与COPD患者缺氧、免疫、吸烟等因素有关.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