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중국골질소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影响因子: 1.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108
- 国内刊号: 11-37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hinacjo.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萌萌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合并骨折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研究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合并骨折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骨内科住院的86例患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42例,年龄(70.38±6.11)岁,不伴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44例,年龄(67.32±8.93)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身高、体重、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两组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12.40±3.7) ng/ml,较绝经后非骨折骨质疏松患者(16.23 ±4.6)ng/ml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组患者ALT(18.22±8.17) IU/L、AST(20.70±12.67) IU/L、CRE(56.76±11.81)umol/L、BUN(5.20±1.40) mmol/L与骨质疏松组ALT(21.32±12.16)IU/L、AST(22.16±8.36) IU/L、CRE(57.29±13.42) umol/L、BUN(5.2±1.8) 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L2-4、Neck、Troch、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75 ±0.19) g/cm2、(0.61 ±0.18)g/cm2、(0.50±0.12) g/cm2、(0.40±0.14)g/cm2与对照组(0.81 ±0.33) g/cm2、(0.67 ±0.11)g/cm2、(0.52±0.10) g/cm2、(0.45±0.1)g/cm2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较未合并骨折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更严重.
-
骨吸收抑制剂对卵巢切除骨折大鼠脂类代谢及骨钙素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吸收抑制剂对卵巢切除大鼠脂类代谢及骨钙素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共1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8只.3月龄时选取其中4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OVX组、OVX+ EE2组、OVX+ Rlx组、OVX+ Aln组),另一组行假手术(Sham组).OVX组及Sham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余下3组分别注射阿仑膦酸钠(Aln)、雷洛昔芬(Rlx)、雌激素(EE2),每周注射5次.分别在卵巢切除术后4周、10周及20周测定大鼠血脂、骨钙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OVX组与Sham组相比体重增加,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脂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雌激素及雷洛昔芬可有效调节卵巢切除导致的脂代谢紊乱,表现为体重下降及总胆固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OVX组骨钙素水平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阿仑膦酸钠组血清骨钙素水平低.随着时间推移,Sham组及OVX组骨钙素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而OVX+EE2组、OVX+ Rlx组及OVX+ Aln组骨钙素表现为持续降低.结论 骨吸收抑制剂能够降低骨钙素水平,从而降低卵巢切除导致的高骨转换率,防止骨量丢失.此外,雌激素及雷洛昔芬在预防骨丢失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调节卵巢切除引起的脂类代谢紊乱.
-
高龄髋部骨折后二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高龄髋部骨折后二次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5月-2011年3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327例进行随访,19例患者发生二次骨折,分析比较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的年龄、性别、卧床时间、Singh指数、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生活环境(城市/农村)和合并症.结果 再发同侧股骨骨折5例,对侧髋部骨折14例,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差异,但再骨折组卧床时间长、Singh指数≤Ⅲ级患者比例高、农村患者比例高、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率低、脑卒中及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高,两组存在统计学差(P<0.05).结论 农村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二次骨折风险较高,术后卧床时间长、未规律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低Singh指数、合并脑卒中及呼吸系统疾病均为二次骨折的高危因素.
-
柚皮苷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并有效改善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
目的 评价柚皮苷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并采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评价柚皮苷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柚皮苷处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增殖、分化与功能的改变.采用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的柚皮苷作为治疗组,磷酸缓冲液(PBS)作为对照组,对卵巢摘除诱发骨质疏松的大鼠灌胃2个月.应用骨质疏松大鼠右侧股骨的X线照片和显微CT扫描测量骨矿密度以及骨体积分数,使用骨质疏松大鼠左侧胫骨的病理切片检测组间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间隙的变化.结果 体外研究表明柚皮苷可有效增加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浓度为10 μg/ml时对骨钙素的表达具有显著的作用.骨髓基质细胞对柚皮苷的治疗呈现一种延迟反应模式.柚皮苷并有效逆转了卵巢切除导致的骨质疏松,增加了骨密度、骨容量和骨小梁厚度.300 mg/kg(中剂量)是具有满意治疗效果的优剂量.结论 柚皮苷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增加骨钙素的表达,它能有效逆转卵巢切除大鼠的骨质疏松过程.本研究表明柚皮苷是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在有效药物.
-
高龄男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独立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高龄(≥80岁)男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的独立相关因素,寻找提高高龄男性25-羟基维生素D3的方法.方法 对428例高龄男性进行骨代谢指标(包括25-羟基维生素D3)、血液生化指标和生殖激素的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男性25-羟基维生素D3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高龄男性25-羟基维生素D3的独立相关因素有血磷(β=-1.783,P=0.039)、甲状旁腺素(β=-0.021,P=0.004)、睾酮(β=0.217,P=0.002).结论 高龄男性25-羟基维生素D3浓度与血磷、甲状旁腺素和睾酮等因素有关,而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是提高其浓度的根本措施.
-
核素99mTc-MDP骨显像对不同阶段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实验探讨
目的 应用锝99-m-亚甲基二磷酸钠(99mTc-MDP)骨骼显像对早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期的特点进行研究,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DX”)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组)和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DX”制作骨质疏松模型组(B组)以及骨量减少模型组(C组),造模时间为8周.核素骨骼显像(在骨代谢变化时,取骨显像反差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骨组织区域)的感兴趣区(ROI)部位(第3腰椎、股骨头、膝关节、股骨中段、肱骨中段)与第4尾椎进行比较,进行腰椎X线、CT摄片、骨病理组织学、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等实验检测,比较三组间的差异.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制作模型8周后骨组织病理切片显示:A组股骨头骨小梁排列规则、均匀,无骨质破坏.B组表现为股骨头骨小梁排列不规则、稀疏伴断裂,存在骨破坏现象.C组则显示骨小梁排列轻度稀疏.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在A、B、C组的腰椎、股骨头、股骨中段等处摄取“99mTc-MDP”各有特点.A组与B组的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ROI比值及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ALP、BGP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1),但在X线、CT摄片见骨小梁略呈稀疏改变,但变化不明显.C组与A组比较,C组核素骨骼显像ROI比值及椎体生物力学、ALP、BGP实验结果差异明显(P<0.05).B组与C组比较,骨组织病理切片、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形态计量、BALP等结果比值差异明显(P<0.05),但核素骨骼显像ROI比值差异小(P>0.05).结论 核素99mTc-MDP骨骼显像对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具有显像特点,松质骨部位在核素骨骼显像ROI比值升高伴血清ALP、BGP增高时,提示骨代谢已经开始异常,可能进入骨量减少期;当99mTc-MDP骨骼显像显示在密质骨(股骨中段、肱骨中段)的ROI比值升高,并伴有骨量减少时,已属于较严重的骨质疏松,需要及时治疗,同时存在骨折的风险.
-
BCC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强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BCC骨水泥)与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骨水泥)用于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BCC骨水泥用于椎体成形术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4具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建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8例,分别以2 ml/min注入BCC组和PMMA组的骨水泥,测试术前、术后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的变化.结果 BCC组和PMMA组骨折前与骨折治疗后大载荷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大载荷均高于骨折前;而BCC组和PMMA组骨折前与骨折治疗后刚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C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能强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达到生物力学要求.
-
骨重建中的骨代谢指标
骨重建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同完成的旧骨退化,等量新骨取代的骨组织更新过程,在骨重建过程中,许多激素和细胞、体液因子以及细胞代谢产物影响骨的重建.目前国内外通过生物化学检测技术获得的骨代谢指标分为骨代谢调节激素、细胞与体液因子、骨吸收、骨形成标志物.笔者将影响骨重建生物化学指标的生理作用、临床意义进行综述.骨代谢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甲状旁腺激素及其受体与骨关节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的硬化和滑膜反应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发现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能够抑制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终末期成熟分化,有明显软骨保护、延缓骨关节炎进展的作用.通过研究PTH、PTHR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对骨关节炎治疗及预后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
双重抗骨质疏松药雷尼酸锶
不同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雷尼酸锶是新型具有双重药理作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即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雷尼酸锶可改变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从而降低骨折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显示,它能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和非椎体骨折的风险,并具有作用长久、安全性好、耐受性好的特点.
-
骨转换标志物助力骨质疏松症疗效监测
2013年6月21日,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临床研究及骨质疏松中心的迈克尔·莱维茨基(Michael Lewiecki)教授与国内多位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对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1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已跃居中国常见慢性疾病的第四位.
-
女性内分泌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全球发病率、致残率及医疗费用较高的疾患之一,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因其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骨质疏松症与机体内分泌息息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补充激素医学干预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骨分泌代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常见类型,雌、孕激素水平降低是其主要因素.补充女性激素对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具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服用将导致激素依赖性肿瘤患病率增加.探索安全而有效的针对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个体化方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
股骨头坏死是世界难治性疾病,目前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段,但效果均并不理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一种具有促进血管生成,诱导关节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生长因子.笔者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文献,简要介绍了当前对IGF-1的基础研究,重点回顾总结了IGF-1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理论基础,单独或联合组织工程骨、外科手段、基因整合等方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骨化三醇联合降钙素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联合降钙素治疗对有骨质疏松的老年绝经后女性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门诊选取绝经后具有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患者125例,所有的患者均具有膝痛和膝部骨性关节炎,应用Kellgren-Lawrence影像系统评分分级,骨关节炎分类为Ⅰ~Ⅲ级.对这些患者应用肌肉注射降钙素联合口服骨化三醇,并针对患者的关节疼痛予以口服塞来昔布,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过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标(WOMAC),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系统评估,以及可视化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系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WOMAC疼痛指标和功能障碍的指标均明显下降,而且随观察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疼痛指标逐渐下降,塞来昔布用量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个月的SF-36量表的各维度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患者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骨化三醇联合降钙素治疗能有效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少塞来昔布的用量.结论 降钙素和骨化三醇的联合治疗不仅对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对骨性关节炎也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
鲑鱼降钙素联合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对患者术后疗效及骨密度改变的分析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及骨密度的改变.方法 4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35例,年龄60~83岁,平均(68.5±6.8)岁,按AO/ASIF分型如下:A3型2例,B2型6例,B3型8例,C1型13例,C2型10例,C3型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经皮克氏针撬拨技术手术治疗,术后研究组予肌注鲑鱼降钙素及口服钙尔奇D600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钙尔奇D600,两组药物给予时间均为3个月.根据Stewart等改良的Sarmiento评分标准及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分别行影像学及腕关节功能评估,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骨密度值,比较两组术后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骨密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 32个月,平均16个月.改良的Sarmiento影像学评分研究组优17例(70.8%),良7例(29.2%);对照组优13例(61.9%),良8例(38.1%).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分研究组优16例(66.7%),良6例(25.0%),可2例(8.3%);对照组优7例(33.3%),良9例(42.9%),可5例(23.8%).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研究组(6.5±1.4)周,对照组(8.3±2.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骨密度术前(0.618 ±0.105) g/cm2,术后药物治疗3个月后为(0.660±0.092) g/cm2,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骨密度术前(0.621±0.085)g/cm2,术后药物治疗3个月后为(0.627±0.089)g/cm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骨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掌侧LCP结合经皮克氏针撬拨技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背侧骨块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可减少复位丢失、结构性植骨,术后联合使用鲑鱼降钙素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增加骨密度,进一步加强内固定效果,促进骨折愈合,提高腕关节功能.
-
9例骨软化症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 通过骨软化症的误诊原因分析,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使其能够被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分析9例骨软化症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转归等.结果 9例患者均被误诊为严重骨质疏松症,其中3例被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2例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被误诊为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例误诊为肿瘤骨转移.在明确诊断为骨软化症之前,治疗效果不佳.确诊后,按骨软化症采取相应治疗,病情显著改善.结论 骨软化症在临床上非常容易与以骨痛、身体活动受限、脆性骨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质疏松症相混淆而误诊为骨质疏松症及其他疾病.临床对于以骨痛、脆性骨折、骨骼畸形、活动受限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就诊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可以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制订及评价
目的 制订一份适用于国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的量表并评价其信度、效度及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3月在某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50例和非骨质疏松症者150例,采用依据SF-36及WHOQOL-100量表(中文版)而制订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他们的生存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3、0.661、0.848、0.516,表明各维度间有较密切的关系;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64,表明量表包含了能够反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约76.4%的生存质量的内容,故可信度较高.在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对比中,两组数据对比的t检验结果为:t=26.343,P<0.01,表明两组人员的生存质量有明显的差异,该量表有明显的区分效度.结论 本量表在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可重复性,可用于评价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
不同剂量、多疗程地塞米松对大鼠成骨细胞生物活性及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多疗程地塞米松对大鼠成骨细胞生物活性及Wnt信号通路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Wnt信号通路在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组织法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观察成骨细胞形态,将大鼠成骨细胞分为四组,分别用含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 mol/L、10-8 mol/L、10-7 mol/L、10-6mol/L)的DMEM(H)培养基培养,于作用后6h、12h、24 h、48 h,采用RT-PCR检测Wnt信号转导途径中Wnt7b、LRP 5、LRP 6、β-catenin基因mRNA表达及Wnt通路抑制因子DKK-1基因mRNA表达;于作用后ld、2d、3d、5d、7d,采用MTS法检测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于作用后21 d,采用茜素红钙结节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成骨及成脂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地塞米松0 mmol/L组对比,在浓度10-6 mmol/L、10-7 mol/L的地塞米松作用下,成骨细胞的成脂活性增强,胞浆中出现大量脂滴,成骨细胞的增殖、骨形成活性明显受到抑制;RT-PCR结果显示地塞米松10-6 mmol/L、10-7 mol/L组Wnt7b(32.01 ±0.01、31.71±0.04)、LRP 5(23.28±0.12、23.31±0.10)、LRP 6(23.03±0.18、22.31±0.54)及β-catenin基因mRNA的表达量(30.78±0.42、29.14±0.82)均显著低于0mmol/L组(Wnt7b:33.04±0.19,LRP5:23.99±0.36,LRP6:25.15 ±0.05,β-catenin:32.49±0.45)(P<0.05),抑制因子DKK-1基因mRNA(26.14±0.48、25.46 ±0.64)表达量显著高于0mmol/L组(22.18±0.82)(P<0.01),且地塞米松作用时间越长,上述改变越明显.结论 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升高DKK-1的表达抑制成骨细胞的Wn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成骨细胞脂肪化,进而抑制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活性,这可能在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复方α-酮酸对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复方α-酮酸对腹膜透析患者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异常的影响.方法 将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复方α-酮酸,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3个月后测定患者的血钙、血磷、白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结果 治疗组血磷的降低值平均为(0.47 ±0.21)mmol/L(P <0.05),白蛋白的升高值为(9.57 ±2.89) g/L(P<0.0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钙的升高值平均为(0.53±0.28) mmol/L,血PTH的降低值平均为(188.53 ± 89.51) pg/ml,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经典钙剂碳酸钙D3相比,对使用生理钙腹膜透析液的患者,复方α-酮酸同样可以升高血钙、降低PTH,且升高白蛋白、降低血磷的作用更明显.
-
云克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云克对地塞米松诱导的骨质疏松症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5mg/kg地塞米松肌注,1次/周,连续注射12周,对照组肌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DEXA骨密度仪检测大鼠股骨骨密度,各组均取2只处死,HE染色观察股骨结构的病理改变鉴定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是否构建成功.骨质疏松模型构建成功后,治疗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云克(0.05 μg/kg),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次/周,连续注射15周,治疗前后尾静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和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的变化.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后的股骨骨密度,之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股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股骨骨保护素的变化,HE染色观察骨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 (1)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经地塞米松处理12周后,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病理改变为骨小梁稀疏、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断裂,而对照组骨小梁结构较完整.(2)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血清骨特异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骨特异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模型组和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无明显改变(P>0.05).(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股骨骨保护素表达明显增加.(6)云克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股骨有新生骨小梁的广泛形成,骨小梁结构破坏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 云克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有治疗作用.
-
南昌市部分社区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明确南昌市部分社区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OP的社区干预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方法 应用HOLOGIC公司生产的Sahara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测量南昌部分社区10071名40岁以上人群跟骨骨密度.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检测其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其腰臀比(WHR)、体质指数(BMI).首先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P<0.1)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1)OP的总患病率为9.3%,男性7.1%,女性10.8%;年龄、性别标化后的总患病率为11.3%,男性7.9%,女性11.7%;(2)在男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饮酒、饮牛奶、舒张压、HDL-c、BMI、体力劳动、OP家族史等与OP患病可能相关(P<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OP家族史为OP可能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饮酒、饮牛奶、大BMI为OP的可能保护性因素;(3)在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牛奶、收缩压、HDL-c、LDL-c、TG、TC、HbA1c、BMI、WHR、体力劳动、孕次、产次、初潮年龄、绝经状态、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哺乳是OP的可能影响因子(P<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无配偶、多产次、已绝经、长绝经年限和大WHR是OP的可能危险因素;经常饮用牛奶、晚绝经年龄、高BMI为其可能保护性因素.结论 南昌市部分社区OP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男性是OP家族史和增龄;在女性是增龄、绝经、无配偶、多产次以及中心性肥胖.饮牛奶和合适的体质指数是男女共同的OP保护因素,在男性良好的教育和适量饮酒,女性晚的绝经年龄可能有助于减少OP的患病风险.应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控制OP的可控因素,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北京地区银行退休人员骨健康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从事银行工作的退休人员骨密度基本情况,为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商业银行已退休的人员进行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等部位的骨密度检测,分析骨密度值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结果 北京市商业银行已退休人员中女性骨密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先增高后降低,总体骨密度值较高;而男性腰椎骨密度值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仅到了80岁以上骨密度值出现下降的趋势,股骨近端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结论 退休的银行从业人员中女性的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变化规律有别于以往报道的普通规律;男性测量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值可能更客观.
-
长期大量慢性饮酒吸烟所致骨质疏松两例报道
目的 研究长期大量慢性饮酒吸烟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以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对我院就诊的2例长期大量慢性饮酒吸烟所致骨质疏松的研究,劝告患者戒酒、戒烟,注意饮食中钙的摄入,吃富含有钙质的食物(牛奶、豆浆、芝麻酱等).并建议其增加活动、多晒太阳,同时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2位患者按医嘱改善生活方式并药物治疗1年后,其骨密度均有很好地提升,腰背痛及双下肢酸困均有明显好转.结论 饮酒及吸烟均可导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应尽量减少饮酒与吸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日晒、合理饮食、适当补钙,以赢得健康骨骼.
-
青年男性血清25羟维生素D、PTH水平与区域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维生素D、PTH状态及其与区域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2年8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门诊部体检的60名广州青年男性志愿受试者,年龄18~44岁.评估血清25(OH)D、PTH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PTH与骨转换指标和区域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结果 46.7%的青年男性血清25(OH)D水平>30 ng/mL,53.3%低于30 ng/mL,5%低于20 ng/mL.血清25(OH)D水平与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变量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PTH负相关(r=-0.264,P=0.042),与β-Crosslaps负相关(r=-0.257,P=0.047).血清25(OH)D水平、PTH与L1-4以及单个腰椎L1、L2、L3、L4的BMD无相关性.股骨大转子BMD与血清25(OH)D正相关(r=0.271,P=0.040),校正年龄、BMI和骨生化指标后,正相关性更加明显(r =0.319,P=0.02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ALP与全腰、L1、L3、L4椎BMD相关,BMI、PINP与L2椎BMD相关,BMI、25(OH)D与全髋、大转子BMD相关.结论 青年男性广泛存在血清25(OH)D不足状态,血清25(OH)D水平与股骨大转子BMD明显正相关,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对维持大转子区域的骨量至关重要.
-
人口及社会经济因素与髋骨骨折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人社会经济因素与髋骨骨折的关系.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广东省4所医院就诊的581名55~80岁新发髋骨骨折患者作为病例,同期招募性别、年龄(+/-3岁)匹配的广州市社区居民或非骨科相关疾病的病人作为对照.通过面对面访问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及社会经济学情况.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已婚、文化程度高、职业体力活动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城镇居民及近5年经济状况好可降低髋骨骨折风险.在年龄、家族史及社会经济因素间相互校正后,婚姻状况、当前家庭人均收入及近5年经济状况的影响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已婚者髋骨骨折风险是未婚、离异或丧偶者的0.44(95%CI:0.29 ~0.64)倍;家庭月收入高组是低组的0.26(95%CI:0.09 ~ 0.77)倍;近5年经济状况较好者风险是较差者的0.32(0.15~0.70)倍.分层和交互作用分析发现,近5年经济状况的影响在男性中更为明显(交互作用P=0.053).结论 社会经济状况较差及无配偶易增加髋骨骨折风险.
-
2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2011年6月-2013年3月骨伤科2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现状.方法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发放骨伤科自行编写的骨质疏松症健康知、信、行理论问卷,请患者自行完成或在护士的协助下完成问卷的患者基本信息、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健康信念评估和行为评估四方面的内容.所有问卷中的信息和各部分的得分均进行统计录入和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知、信、行理论问卷的相关知识分值存在显著差异,健康信念评估和行为评估分值未见显著差异.不同工作状态和文化程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知、信、行理论问卷的相关知识、健康信念评估和行为评估分值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帮助更多的患者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使他们自愿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骨质疏松症健康管理.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