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급구의학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949
- 国内刊号: 23-120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儿童颅脑损伤后术中心跳骤停的高危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颅脑损伤后术中并发心跳骤停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180例年龄6个月~14岁的颅脑损伤住院手术患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休克、年龄、术中颅内压骤降、术中血容量骤减等14种因素与儿童颅脑损伤后术中并发心跳骤停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贫血、术前休克、GCS、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容量骤减、术中颅内压骤降与颅脑损伤后术中心跳骤停有关,经多因素分析,仅术前休克、术中血容量骤减、术中颅内压骤降有意义.结论 儿童颅脑损伤后术中心跳骤停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前休克、术中血容量骤减和术中颅内压骤降是儿童颅脑损伤后术中心跳骤停的主要因素,这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长效托宁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研究
长效托宁注射液(下称长效托宁)是抗胆碱能新药.近年来,我院应用该药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5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57例AOPP患者,男16例,女41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1.3岁.全部患者均为口服中毒,口服毒量约20~300 mL.中毒至抢救时间短约10 min,长约30 min.57例患者中轻度中毒12例,中度34例,重度11例.
-
Ⅱ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ndothelin,ET)变化规律,了解ET浓度变化在该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指导临床治疗目的 .方法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脑梗死组,分别测患者病后1、2、3、7和14 d血浆中ET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治愈率、死亡率变化.结果 观察组、脑梗死组血浆中E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观察组血浆中ET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组,且1~3 d达到高峰,以后随时间逐渐呈下降趋势.同时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脑梗死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而观察组患者血糖、血压高低与ET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ET可能在Ⅱ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综合药物治疗研究
目的 观察和研究药物综合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81例ARF患者应用速尿、多巴胺、激素、心血通和补液等综合治疗,并根据是否应用心血通分成心血通组与常规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血清肌酐、尿素氮、血钾、尿量和肾脏外形大小的变化.结果 心血通组尿量增加和肌酐恢复比常规组迅速(P<0.05,P<0.001),需血透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1).81例患者中有23例终需血液透析治疗,病因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 对某些病因所致的ARF患者,综合药物治疗能恢复肾功能,使患者免受透析之苦.
-
19例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致死因素,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结合文献对19例重症GBS的临床及尸检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19例重症GBS中除符合中国的GBS的特点外,还有年龄小、前驱症状多、病情进展快的特点.病理可见73.7%的病例以周围神经脱髓鞘为主同时合并轻度轴索变性;21.1%为单纯周围神经脱髓鞘而轴索无明显改变;轴索变性为主而脱髓鞘改变较轻的仅占5.2%.结论 GBS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呼吸机的应用是重要措施之一.
-
小剂量胺碘酮对肺心病患者潜在肺毒性作用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潜在肺毒性作用的安全性.方法 以16例无心、肺功能异常的治疗者作对照,观察11例肺心病患者及13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患者因各种心律失常联合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中,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EFV1)、其预测值百分比(FEV1%)及一氧化碳弥散度(DLco)的变化情况;咳嗽、进行性气促、X线胸片的改变等肺毒性作用的阳性临床综合征出现情况.结果 治疗对照组、肺心病组及COPD组治疗前后FEV1、EFV1%及DLco的检测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肺心病组及COPD组DLco的变异系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心病组及COPD组的各项阳性临床综合征出现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但经与基线X线对照及对症治疗,可排除胺碘酮的肺毒性作用.结论 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中联合应用小剂量胺碘酮的潜在肺毒性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
64例烧伤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对策
目的 探讨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诊断、治疗以及对多脏器功能衰竭转归的影响.方法 分为烧伤休克的治疗、全身治疗和创面治疗3部分进行.结果 64例中并发2个脏器功能障碍42例,死亡5例,占11.9%;3个脏器的14例,死亡5例,占37.8%;4个脏器以上的8例,死亡7例,成活1例,占87.5%.结论 严重烧伤后由于二次打击因素的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高,与MODS的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高度重视SIRS向MODS转变过程中的高危因素,阻断或削弱二次打击是防治MODS有力的措施.
-
预防性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肺损伤
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性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肺损伤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我院1994年6月~2001年6月之间收住的79例SAP病例,53例采取常规治疗,26例在诊断清楚后早期常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及/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治疗.结果 常规治疗组肺损伤发病率47.2%(25/53),ARDS发病率26.4%(14/53);早期预防性治疗后两组发病比率分别为34.6%(9/26)和7.7%(2/26).结论 早期预防性治疗SAP合并肺损伤可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SAP的治愈率.治疗方法 可采取大剂量激素应用及改善微循环治疗.
-
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临床、脑电地形图、血内皮素、经颅多普勒超声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DAI)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98例重度DAI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65例,常温组33例,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电地形图(BEAM)、血内皮素(E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预后(GOS)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ICP、CPP、BEAM及GOS与常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亚低温组血内皮素治疗前92.31±11.58 ng/L降至伤后7 d 55.83±3.83 ng/L,常温组从治疗前91.82±13.72 ng/L降至伤后7 d 67.85±4.01 ng/L(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示MCA Vm由65.1±4.9 cm/s降至52.7±4.3 cm/s(P<0.01),同时MCA Vs PI明显下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明显改善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临床、脑电地形图及预后,降低颅内压,升高脑灌注压,并且降低急性期血内皮素,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
严重烧伤对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及红细胞滤过指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膜胆固醇与红细胞滤过指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核孔滤膜法测量红细胞滤过指数,使用化学修饰电极测量红细胞膜胆固醇.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与对照组比较红细胞滤过指数显著下降,而红细胞膜胆固醇则显著升高(P<0.01),且二者呈高度负相关(r=-0.801).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有可能是引起红细胞滤过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
脑梗死及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脑脊液S-100、NSE的测定
目的 研究脑梗死(CI)及多梗死性痴呆(MID)患者脑脊液(CSF)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对72例CI及21例MID患者CSF S-100、NSE含量进行测定.MID患者的智能水平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并参考Hachinski缺血评分及DSM-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结果 CI急性期组患者CSF S-100、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I恢复期组患者CSF S-100、NSE的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MID患者CSF S-100浓度高于对照组及CI恢复期组(P<0.05);而NSE浓度低于对照组及CI恢复期组(P<0.05).结论 NSE、S-100蛋白可反映MID患者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损害情况和功能状态,对MID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高频部分液体通气对吸入性损伤犬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实践研究
目的 观察高频喷射通气结合小剂量氟碳(3 mL/kg)液体通气对吸入性损伤犬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将16条犬经蒸气吸入造成吸入性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动物致伤后均行高频喷射通气,但治疗组动物同时经气管导管将氟碳液体(3 mL/kg)缓慢注入肺内,在90 min内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动物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PAP)、肺动脉嵌压(PAWP)、心输出量(CO)及每搏量(SV)与伤后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但PAP在通气治疗60、90 min后与伤后比较略有升高(P<0.05),HR、MAP、PAP、PAWP、CO及SV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高频喷射通气合并小剂量氟碳(3 mL/kg)部分液体通气对吸入性损伤犬的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参数无不利影响.
-
辛伐他汀对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其组织抑制物-1、2基因表达调节的研究
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辛伐他汀是否能够调节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2(TIMP-1、TIMP-2)的基因表达,以明确辛伐他汀是否能够通过影响MMPs及TIMPs表达来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脂斑,防治其破裂的功能.方法 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进行培养,采用RT-PCR方法 检测细胞MMP-2、MMP-9、TIMP-1、TIMP-2的基因表达.结果 5 μmol/mL浓度的辛伐他汀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MMP-9的基因表达,并能完全抑制MMP-2的基因表达;50 μmol/mL和100 μmol/mL浓度可以完全抑制MMP-2、MMP-9的基因表达.对TIMP-1及TIMP-2基因表达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从5 μmol/mL、50 μmol/mL到100 μmol/mL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当浓度为100 μmol/mL时,TIMP-1的表达完全被抑制.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通过调节MMPs途径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脂斑,防治其破裂的功能,但临床用药剂量不宜过大.
-
APACHEⅢ、SAPSⅡ、MPMⅡ0与APACHEⅡ在急诊内科危重病人病情评估中的比较
目的 探讨APACHEⅢ、SAPSⅡ、MPMⅡ0与APACHEⅡ在急诊内科危重病人病情评估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同时比较其优劣.方法 收集207例急诊内科危重病人的病例资料并分别进行APACHEⅢ、SAPSⅡ与APACHEⅡ评分,计算SAPSⅡ、APACHEⅡ与MPMⅡ0的预计病死危险度,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各种评分分值和预计病死危险度的差异;比较SAPSⅡ、APACHEⅡ与MPMⅡ0的预计病死危险度与病人实际病死率之间的差异;同时比较APACHEⅢ、SAPSⅡ与APACHEⅡ分辨度的差异.结果 各种病情评价系统的评分分值和预计病死危险度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计病死危险度与实际病死率(14.01%)比较,MPMⅡ0(14.41%)、APACHEⅡ(18.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SⅡ(2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Ⅲ、SAPSⅡ与APACHEⅡ的AUROCC分别为0.893、0.884和0.889,均>0.880,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种病情评价系统均可用于评价急诊内科危重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4种病情评价系统中宜以APACHEⅡ为首选.
-
生脉注射液对心衰犬心脏功能影响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在2h内对心脏功能的直接影响.方法 以戊巴比妥钠建立犬急性心功能不全模型.实验组静滴生脉注射液10 mL,对照组静滴等量生理盐水,通过Swan-Ganz漂浮导管连续监测心衰犬用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药后5 min即可增加心衰犬心排血量(CO)、动脉血压(MBP)、左室做功指数(LVWI),降低肺动脉压(SPAP、D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总肺血管阻力(TPVR)和总外周阻力(TPR),至60 min后上述指标改变更为明显(P<0.05),而对心肌耗氧量(D-P)无明显增加.结论 应用生脉注射液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产生强心甙样效应,且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脏作功,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
大剂量激素治疗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改善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的方法 .方法 ①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分级Ⅲ级以上的病例,并对出血情况进行CT分级.②对所选择的病例试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并按比例逐渐减量,整个疗程为7 d.③治疗开始后密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结果 治疗11例病人,平均用药后4~5 d即可见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并且未发现有明显的药物副反应.结论 初步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等特点.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右室功能
目的 应用QTVI技术测定三尖瓣环的运动速度和幅度评价初次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右室功能.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急性下壁心梗组20例、急性前壁心梗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用QTVI技术中的时间速度积分测定三尖瓣环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运动幅度;应用QTVI技术中的组织速度成像测量右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的运动峰速度.结果 下壁心梗组和前壁心梗组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VS、VE、VE/VA、SD与D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下壁心梗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下壁心梗组和前壁心梗组LV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壁心梗组LVEF减低更明显.结论 应用QTVI测量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和幅度可作为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右室舒缩功能的新指标,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随访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左、右室功能相互影响.
-
巨噬细胞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肺损伤中炎细胞的变化规律,阐明炎细胞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20%Ⅲ度体表烧伤复合一次性腹腔内毒素(1 mg/kg)注射为实验动物模型,并分别以单纯烧伤、单纯内毒素注射、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组.观察伤后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PMN)分类计数.结果 单烧组和单注组BALF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主要是巨噬细胞(M)增加,而烧注组BALF细胞总数除1.5 h外无明显升高,1.5 h时PMN比例却明显增加,烧注组肺病理改变比单烧组、单注组明显加重,以伤后1.5 h为显著.结论 PMN是内毒素血症急性肺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而M则对急性肺损伤可能有某种保护作用.
-
高钾透析治疗血液透析相关心律失常
透析相关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且常导致透析治疗不能够正常进行,影响透析的充分性,造成患者痛苦.对于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防治,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控制血容量、加强营养、改善心功能、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但有一定局限性,为探讨透析相关心律失常的防治,我们采用高钾透析液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
-
血液保护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是用血量较多的手术,我院自1998年从手术全程实施多项血液保护措施,出现了心外手术量上升,库血用量下降的趋势,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85例,男178例,女207例,年龄10个月~12岁182例,12~17岁87例,18~65岁116例,体重8.5~79 kg.非紫绀性先心病286例,紫绀性先心病19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71例,大血管手术4例,冠脉搭桥术1例,缩窄性心包炎松解术4例.术前平均血红蛋白146.24±16.21 g/L,平均血细胞压积41.2%±4.4%.
-
气管、肺灌注清洗抢救胎粪吸入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气管、肺灌注清洗抢救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24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MAS的诊断,男16例,女8例,年龄为(6.54±3.85)h,胎龄为(40.15±1.77)周,出生体重为(3 150±660)g.14例有明确宫内窘迫史,全部患儿均有羊水Ⅲ度污染和出生时重度窒息,其中难产手术15例,青紫窒息14例,苍白窒息10例.入院患儿均见皮肤、指甲被胎粪染黄,较迟入院患儿伴有病理性黄疸,均有口周、面部、肢端紫绀,呼吸不规则,14例有胸部隆起,10例两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率<110次/min 8例,110~160次/min 16例,160次/min以上3例.胸片报告两肺呈点片状阴影19例,4例报告肺不张,1例纵隔气肿,2例心影增大.入院治疗期间11例有发热,9例体温一度低于35℃以下,12例有神经系统症状,血气分析其中Ⅰ型呼衰6例,Ⅱ型呼衰18例.
-
超时限腕掌部完全离断伤的再植与功能
我院自1995年以来在断腕、断掌再植中有19例超过6~8 h后才建立血液循环,再植后伤手功能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16~46岁,平均28岁.病因:为机器压伤8例,电锯伤7例,刀砍伤4例.损伤部位:腕部离断8例,掌部离断11例.手术建立血液循环的时间:伤后6~10 h 7例,11~16 h 9例,16 h后3例.
-
非器质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9例
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常为单形性,预后良好.但多形性室速或室颤也可发生在心脏貌似正常者,如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可导致猝死.我院自1993年10月~2001年6月曾成功抢救了9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这9例病人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
13例老年人升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分析
1995年2月~2001年10月我院外科共收治了13例患升结肠癌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老年病人,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5~78岁,平均67岁.术后因各种症状复诊而发现升结肠癌,其中表现为右下腹隐痛、不适、右下腹肿块3例,出现粘液血便或黑便的2例,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的2例,右下腹部疼痛、腹胀、以肠梗阻表现入院的5例.本组13例病人,7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2例同时行肝部分切除术,结肠肿瘤姑息切除3例,肿瘤旷置行腹壁造瘘1例,肿瘤腹腔广泛转移剖腹探查术2例.2例病人术后出现肠外瘘.
-
外伤性后颅硬膜外血肿的救治
我院自1990~2000年共收住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54例,占同期硬膜外血肿(508例)的12.1%,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其救治的方法.1 一般资料1.1 男38例,女16例,年龄2~61岁.本组于伤后30 min~7 d入院,神清24例,嗜睡6例,浅昏迷14例,中昏迷10例,有中间清醒期4例.入院GCS评分13~15分24例,9~12分8例,3~8分22例.头痛、呕吐52例,双侧瞳孔散大1例,单侧瞳孔散大3例,颈项强直51例,巴氏征阳性6例.
-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可以在X线指引下熟练地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相当多的病人由于疾病危重或条件所限,要求必须迅速在床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简单而适用的方法是应用漂浮电极导管在床旁植入.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于1973年首先由Schnitzler等报道,并使此项技术在国外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已成为医院急诊抢救必不可少的医疗技术之一,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Roberto Lang等对此项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与X线指导下植入临时起搏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项技术具有操作时间短、脱位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低的优点.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来通过体表心电图指导下数百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体会和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
牙脱位的急诊再植及其预后评价
本文就1997年以来到我院就诊因外伤或矫治力不当造成的青少年牙脱位进行急诊复位和再植术,并对其追踪观察,以评定其预后效果和评估后期修复或正畸的可行性.1 材料与方法1.1 外伤性牙部分脱位(A组)8颗,外伤性完全脱位(B组)23颗,矫治力不当致牙脱位(C组)6颗,共计23例(37颗牙),其中男15人,女8人,年龄为9~16岁.
-
小剂量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
临床上除手术治疗外,药物治疗异位妊娠近年来已有较大进展,常用的治疗药物为氨甲蝶呤(MTX).我们用小剂量MTX治疗异位妊娠,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0~2001年我们收治的未破型输卵管妊娠46例,年龄20~35岁,停经35~64 d.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腹腔内活动性出血的表现;B超检查异位妊娠的包块直径≤20 mm;血β-HCG≤500 mIU/mL;肝肾功能正常,外周血WBC≥3.9×109/L,PLT≥100×109/L.
-
肝脏闭合性损伤的超声诊断
本文报告了超声诊断肝脏闭合性损伤34例,旨在探讨超声诊断在肝脏闭合性损伤中应用的重要意义.1 临床资料1.1 本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龄16~73岁,多数在受伤后0.5~48 h行急诊超声检查.有多脏器合并损伤者6例.临床表现各有差别,真性肝破裂腹部有明显腹膜刺激症,如压痛、反跳痛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内出血严重者出现休克.包膜下血肿表现为仅有右上腹疼痛和压痛,触及肿大肝脏或包块.肝中央破裂肝内出血较少者症状较轻,若肝血肿较大或合并胆道出血时,可出现剧烈腹痛、肝大、贫血、休克.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及评估
CT诊断能够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严重程度、预后进行合理的评估及对该病的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我们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共48例,年龄1 h~24 d,男36例,女12例,胎龄、孕周小于37周19例,孕周37~42周24例,孕周大于42周5例.多数于出生后12 h内有神经系统症状.CT机为西门子SOMATOM AR HP SPORAL,125kv,25 Ma,层厚10 mm或5 mm,层距5 mm,窗宽80 Hu,,窗位35 Hu,全部为平扫.
-
苏诺治疗急性酒精中毒35例
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2月使用苏诺(盐酸纳洛酮)治疗352例急性酒精中毒,效果良好,无1例死亡.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我科就诊的478例患者,男性411例,女性67例,年龄19~66岁,饮白酒量100~1 100 mL,嗜睡者152例,昏睡浅昏迷者292例,深昏迷者34例.478例病人,126例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洗胃、补液、高渗糖、胰岛素、速尿、大量维生素等).352例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苏诺治疗.嗜睡者首剂0.4 mg苏诺静注.昏睡浅昏迷者首剂0.8 mg苏诺静注,0.5~1 h后酌情再静注0.4 mg,直至清醒.深昏迷者首剂0.8 mg苏诺静注,然后每隔0.5 h重复静注0.8 mg,直至清醒.
-
体外循环抢救重度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窒息复苏的成功,不仅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而且对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体外循环用于重度新生儿窒息国内外研究尚少,本文作者将其用于新生儿窒息,旨在探索其复苏作用.1 临床资料病例1:男,体重3 420 g,娩出即刻Apgar评分1分,体外氧合17 min.病例2:女,体重3 613 g,娩出即刻Apgar评分3分,体外氧合15 min.病例3:男,体重4 026 g,娩出即刻Apgar评分1分,体外氧合18 min.病例4:男,体重3 827 g,娩出即刻Apgar评分0分,体外循环9 min.病例5:男,体重3 115 g,娩出即刻Apgar评分1分,体外氧合11 min.胎儿娩出后尽可能接近胎盘断脐,除有心脏骤停病例4行脐动脉插灌注管,脐静脉插引流管(该法称体外循环)外,其他病例均行脐动脉插引流管,脐静脉插回输管(该法称体外氧合);转流量均为500~600 mL/min,降温2~3 ℃,建立体外循环,同时由胎盘端脐静脉插管回收胎盘血于储血器,纤维支气管内窥镜检查并清理呼吸道,转流结束后将血液超滤回输,逐渐复温,尽早母乳喂养,当日和次日应用地塞米松2.5 mg 1次/d静脉注射,先锋霉素V号50.0 mg,Q 6 h静脉注射.
-
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与术式选择
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和各种不同方法的胆道重建术是治疗胆道外科疾病的基本手术方法.由于疾病的特点和病变的复杂多样性,部分病人一段时间以后,病症再发,常需再次手术治疗.我院1990~2000年间,胆道再次手术54例,占同期胆道手术的0.96%(54/5600),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男17例,女37例,年龄25~70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为3个月~10 a,平均6 a.再次入院时诊断胆总管结石35例,胆道感染16例,梗阻性黄疸3例.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46例.
-
硫酸镁作雾化沙丁胺醇赋形剂治疗急性哮喘临床观察
我院从2000年7月开始,对急性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开展了以硫酸镁为赋形剂的β2受体兴奋剂(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技术,并通过对34例病人的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0年7月~2001年7月住院病人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37±0.3岁,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病史0.5~20 a,平均6±0.3 a,均给予血常规、尿常规、血离子、胸片及心电检查,对有合并肺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
颅内压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是临床常见综合征,ICP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因此,ICP监测是颅脑疾病处理的重要前提.本文对ICP监测的意义、监测技术及监测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综述,并重点讨论无创ICP监测技术.1 ICP监测的意义ICP监测可帮助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帮助早期发现颅内占位,指导降低ICP措施的选择等[1].<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2].严重颅脑损伤(如脑外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持续性颅内高压与临床预后较差明显相关.出现脑疝体征的患者,ICP增加更加明显.ICP超过35 mmHg(1 mmHg=0.133 kPa),病人很难存活.此外,ICP监测还可帮助诊断脑死亡.Agapejev等[3]对2例不可逆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长达47~60 h的ICP监测,发现ICP曲线在心力衰竭之前约30 h已趋于直线,临床诊断脑死亡于ICP曲线平坦之后3~28 h做出.作者提出,在没有使用镇静剂的情况下,脑死亡诊断可通过ICP监测在临床诊断之前做出早期诊断,但尚需进行大规模临床观察.
-
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跳呼吸骤停后血粘滞度增高,微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肺复苏(CPR)后脑组织再灌注的重要原因.缺血时的组织低氧可使细胞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细胞反应可表现为坏死和凋亡,同时细胞也启动修复机制对缺氧损伤进行自我修复[1].持续缺血可使脑组织损害加重,及时恢复血流有助于逆转损害的神经元,但也可导致脑微血管损害,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出血,加重脑损害.笔者就CPR后脑微循环障碍及其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发生的机制作以下综述.
-
呼吸心跳骤停30分钟以上抢救成功3例报告
我科成功地抢救了3例呼吸心跳骤停30 min以上的病人.其中长的1例心跳、呼吸停止达70 min,在机械通气支持下成功地使病人恢复自主心跳及呼吸.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女,79岁,因咳嗽、咯痰30 a加重伴心慌、气短、呼吸困难20 d入院.院外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时病人神志模糊、精神萎糜、呼吸困难、心慌、气短、小便失禁,查体:呼吸10次/min,脉搏172次/min,血压118/7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明显紫绀,胸廓呈桶状胸,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湿罗音,心音低钝,心率172次/min,律绝对不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浮肿,急查血气示:pH 7.07,PCO2 126.3 mmol/L,PO2 60 mmol/L;心电图示:①窦房结一交界区游走性心律间可见房性早搏,偶呈连发现象.②心房区传导阻滞.③阵发性心房纤颤.④下壁、侧壁供血不足.监护显示:心率170次/min,呼吸10次/min,血压110/15 mmHg,SO2 50%,急下病危,留置导尿,给持续低流量吸氧,应用西地兰,速尿静推,因家属拒绝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遂给予氨茶碱、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及5%碳酸氢钠静脉应用观察,0.5 h后病人呼吸困难稍有好转,神志转清,口唇紫绀略有改善,心率140次/min,血压125/70 mmHg,SO2 69%,继续给予呼吸兴奋剂维持静滴,并给予抗感染、补液、营养心肌等处理.2 h后病人呼吸困难又见加重,呈叹息样呼吸,面色明显紫绀,心率191次/min,律不齐,血压107/60 mmHg,呼吸8次/min,SO2 39%,考虑快速房颤,急给西地兰0.2 mg iv,并准备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械通气,插管前病人突然心跳、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成一直线,血压为0,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给肾上腺素5次及心三联3次交替间隔应用,20 min后监护显示室颤波,给予静注利多卡因100 mg无效,继给予300 J电击除颤亦未成功.停止按压,心电监护仍呈直线,继续积极行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及呼吸机械通气,50 min后,心电监护显示缓慢室性自主心律,4~5次/min,再给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0.5 mg静脉应用2次,70 min后心跳恢复,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听诊闻及心脏自主心音,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监护显示房颤波,心室率108次/min,血压77/42 mmHg,SO2 96%,遂给多巴胺静滴维持血压,同时补液,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降颅压、营养心肌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治疗,病人于2 h后神志转清,意识恢复,3 h后出现自主呼吸.
-
中枢神经系统的念珠菌感染(附2例报告)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酵母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病引起的一组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一般局限于皮肤、甲、黏膜和胃肠道,系统性感染少见.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性脑膜炎实属罕见.笔者曾遇2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成人患者.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