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霍勇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Minirail双钢丝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霍勇;洪涛;陈明;李健美;高炜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球囊导管--Minirail双钢丝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58-8±8.7)岁,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靶病变24处(病变位于前降支17处、回旋支2处、右冠状动脉5处),其中C型病变5处、B2型病变14处、B1型病变5处,术前平均狭窄程度91.18%±5.95%,采用Minirail球囊导管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结果Minirail球囊扩张操作成功率100%.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33.18%±25.14%;发生明显内膜撕裂3例,慢血流1例;其中19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4个,术终残余狭窄1.82%±5.01%.无死亡、Q波性心肌梗死或需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者.结论Minirail球囊导管方便、实用、安全、有效,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

    作者:程秀琴;马涵英;周玉杰;宋劼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三种体表心电图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共98例(81.7%),左回旋支22例(18.3%).(2)Ⅰ导联ST段有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77.6%,特异性为90.9%,Ⅰ导联ST段无压低提示左回旋支闭塞的特异性为77.6%,敏感性为90.9%,故Ⅰ导联有无ST段压低可作为判断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一个指标.(3)aVL导联S/R≥1/3对于预测RCA为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63.6%.(4)右冠状动脉无论是近段、中段和远段的病变,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的病例数与非Ⅲ≥Ⅱ导联的病例数存在显著差异,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导联ST段压低、aVL导联QRS波群以及Ⅲ和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的不同变化对判断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 射频消融术后cTnT、cTnI、CK-MB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为民;杨诺;谷宏越;冯磊光;李晓光

    目的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诊断心肌损伤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了解射频消融(RFCA)心肌损伤程度与消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于术前、术后30 min、4 h、12 h、24h测量39例接受RFCA治疗者的血清cTnT和cTnI浓度及CK-MB活性.对照组(n=10)仅接受电生理检查(EPS).结果39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cTnT基础值为(0.01±0.004)ng/ml,术后30min为(0.27±0.13)ng/ml(P<0.05),4 h达高峰水平[(0.29±0.12)ng/ml,P<0.05].cTnI基础值(0.34±0.22)ng/ml,术后30min为(1.67±1.10)ng/ml(P<0.05),4h达高峰水平[(1.72±1.50)ng/ml,P<0.05].CK-MB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39例患者中29例(74%)cTnT≥0.1 ng/ml(P<0.05),22例(56%)cTnI≥1.0 ng/ml(P<0.05),两者无显著差异.cTnT峰值水平与消融靶点数、消融总时间、消融总次数、累积能量具有相关性;心室放电组cTnT水平明显高于心房放电组(P<0.05).结论cTnT和cTnI诊断心肌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相似,且优于CK-MB;RFCA中应力求准确定位、减少试探性放电、缩短放电时间、降低放电功率,以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

  • 心导管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

    作者:王斌;郭继鸿;靳维华;李镝;许原

    目的探讨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 745例次经股动脉/股静脉的心导管术患者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5.9%)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单纯血肿77例(4.4%),假性动脉瘤4例(0.23%),动静脉瘘2例(0.11%),下肢动脉血栓形成2例(0.1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0.17%),肺动脉栓塞2例(0.11%),穿刺部位外出血13例(0.74%),死亡率0.06%,需要外科处理的占0.11%.结论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大多数经内科处理预后良好.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6小时内肌钙蛋白T和术后早期临床事件的关系

    作者:张大东;卢寿山;蔡煦;沈卫峰

    目的分析介入术后6小时内肌钙蛋白T(cTnT)与术后早期临床事件的关系.方法术前和术后6 h内测定115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cTnT值,分析术后6 h内不同cTnT值与早期不良临床事件(心绞痛复发、症状性低血压和二次介入治疗)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6h内cTnT>0.1 ng/ml检出率高于CK-MB(20.9%vs 9.6%,P=0.017),患者术后早期心绞痛复发率增高;当cTnT为0.01~0.1 ng/ml时,患者术后早期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6h内cTnT>0.01ng/ml增加了早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危险性(OR=7.8,P=0.0002).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TnT增高(> 0.1ng/ml)及微量cTnT(0.01~0.1 ng/m1)与术后早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高可能密切相关.

  • 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

    作者:党群;王小飞;李俊英;李娜;周欣;李超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TCA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方法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男35例,女18例,33例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心绞痛,4例为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采用传统的PTCA方法,必要时插入预防性临时起搏器.如涉及小血管病变、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或一次行2支血管PTCA,术后使用肝素治疗.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为98%,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30例病人接受了(8.7±5.4)个月的临床随访,11例(36%)病人有心绞痛复发,1例病人(3.5%)发生心肌梗死,1例(3.5%)病人在术后2个月发生脑梗死死亡,其余17例(57%)无症状.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可行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后期的症状复发率都较高.但是只要对病情估计充分、操作得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仍是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 超声心动图与导管造影法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异常通道的对比研究

    作者:程应樟;程晓曙;吴清华;李菊香;胡建新;吴延庆;苏海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经导管球囊测径或经导管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异常通道检测的相关性,为精确选择封堵器提供可靠数据.方法对8例继发孔ASD患者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和导管球囊法测量ASD大径;对12例PDA患者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法和经导管造影法测量PDA窄径,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ASD患者球囊测径法所测大径较多普勒法偏大(27.7±3.3比24.8±3.2,P>0.05);PDA患者导管造影法所测窄径较多普勒法明显偏小(3.5±2.5比5.2±2.3,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SD、PDA有确诊作用;但对异常通道的检测,在ASD大径偏小,在PDA窄径明显偏大.封堵术中应以导管法所测值为准选择封堵器.

  •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延军;李学奇;杨爽;董连素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及2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在冠状动脉、冠状窦口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组血小板的聚集率在术后明显增加,冠状动脉造影组血小板的聚集性无明显改变.结论血小板的聚集率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明显增加,应采取措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 经桡动脉穿刺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作者:洪涛;Koh Tian Hai;Charles Chan;LIM Yean-Leng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男9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44±9.40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2例桡动脉穿刺虽成功但试行球囊扩张失败,其余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共扩张病变血管135支(前降支69支,回旋支26支,右冠状动脉39支,静脉桥血管1支),治疗病变148处(A型15处,B型106处,C型27处).98例患者的105支血管植入支架共110个,1例行旋磨术,1例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25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穿刺局部大量出血需输血者1例,局部较大血肿2例,肘动脉分支穿孔1例.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但穿刺较困难,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联合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

    作者:郭灼林;潘伟彪;谢克亮;兰军;刘镜开

    目的观察急诊PTCA+stent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近期急诊PTCA+stent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结果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一例未能植入支架,术后均见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的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平均住院2周,出院前超声心动图示EF值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JPTCA+stent,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缩短住院时间,而且能明显改善泵功能.

    关键词: 心肌梗死 PTCA+Stent
  •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304例

    作者:赵全明;王现青;田军;李慧平;陈岩;周晗;牛振民;沈玉祥;M.Hamon;G.Grollier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方法304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291例获得成功,13例失败,6例桡动脉穿刺和插管未成功,4例导丝或导管在上肢动脉中前进受阻,3例因锁骨下动脉硬化和迂曲而不能插管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新途径,具有止血容易、术后无须卧床休息、病人痛苦小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 血管内窥镜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静;朱孝民;水野杏一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血管内腔的情况及其与介入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血管内窥镜观察3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再通术(PTCR)组14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组10例,支架置入组15例(其中8例行PTCA后置入支架)治疗后即刻及1个月后的冠状动脉内腔血栓的形态、颜色情况.结果在支架置入组中冠状动脉内腔均为附壁内栓,无一例是管腔内血栓;而在PTCR组和PTCA组中管腔内血栓分别占86%和90%,比支架置入组管腔内血栓多(P<0.001).结论通过冠脉血管内窥镜的应用得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术在降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优于PTCA和PTCR.

  • 心肌呈色分级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疗效

    作者:吕安康;沈卫峰;张继盛;张大东;张宪;郑爱芳

    目的以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心肌灌注状况.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各例于给药后90分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符合临床再通标准的为87.6%,未再通的为12.4%.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全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TIMI 2或3级)为82%;心肌再灌注率(MBG 2或3级)为88.8%,完全再通(TIMI 3级)且完全心肌再灌注(MBG 3级)者为40.4%.6个月死亡率为1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Killip分级和MBG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独立预测因子(P=0.0001).结论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应该是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TIMI 3级且伴良好心肌灌注.

  •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的方法探讨

    作者:张国辉;钱菊英;樊冰;尹博英;王齐冰;颜彦;严卫;葛均波

    目的探讨提高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的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t999年9月至200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731名病人.方法:(1)左冠状动脉造影用右前斜位、右前斜+头位、右前斜+足位、左前斜+足位、左前斜+头位,必要时加用后前+头位.右冠状动脉造影用左前斜、右前斜位;(2)至少二位有经验者同时观察;(3)对LAD近段固定性狭窄者植入支架后再造影观察;(4)对可疑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结果731例病人中检出心肌桥67例,检出率为9.17%,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的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有16例病人(23.9%)在壁冠状动脉近段有固定性的狭窄,植入支架后复行造影显示了原先不明确的心肌桥.有28例可疑者(41.8%)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后明确显示心肌桥.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多个投照体位,有经验者观察,对LAD近段固定性狭窄病变植入支架后常规复行造影和对可疑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观察,可以增加对心肌桥的检出率.

  • 三支血管完全闭塞行急诊PCI一例

    作者:蔡彬妮;王焱;王挹青;刘文辉;陈炳煌

    患者,男,43岁,因"突发胸前区压榨性疼痛1.5 h"于2002年2月27日凌晨2:30入院.体表心电图显示:V2~V5ST段抬高0.2~0.4 mV,Ⅱ,Ⅲ,aVF可见q波,ST段未抬高.

  • 球囊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夹层一例

    作者:石蕴琦;吴波;袁龙;张明;关汝明;李影;靳丽华;李占全

    患者,女性,67岁.7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行右冠状动态PTCA.术后2年因再发心绞痛,复检冠状动态造影,示右冠状动态近端原PTCA处未见狭窄,LAD近端新发狭窄40%~50%.给予药物治疗.

  • 经左乳内动脉桥前降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一例报告

    作者:梁雨露;施广飞;张荣林;王春;王涟;葛均波

    患者,男,67岁,因劳力性胸痛1个月于2001年5月28日入院.

  • 冠状动脉造影致急性脑血管栓塞一例

    作者:李艳红;赵阳;黄英俊

    患者,男,60岁,因间断性胸闷,胸痛1月余入院.查体: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电图示T波倒置,V3~V5ST段下移.

  • 活性氧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再狭窄

    作者:党书毅;张群林

    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大大影响其应用效果,近年来研究表明,动脉损伤后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在再狭窄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VEGF在大鼠心肌梗死急性期表达的意义及蜕皮甾酮的促侧支循环作用

    作者:晋军;黄岚;祝善俊;向常青;李洪;耿建萌;吴旭

    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为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心肌中的表达,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与VEGF产生的关系和意义以及蜕皮甾酮(EDS ecdysterone)的促侧支循环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1、3、7 d)和蜕皮甾酮干预治疗组(每只0,40mg/d).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毛细血管密度,比重法测定梗死面积.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实验组分别给于蜕皮甾酮治疗(100μg/ml),2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中VEGF表达.结果随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心肌产生的VEG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均有显著差异,缺血时间与VEGF产生量呈正相关;蜕皮甾酮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显著降低(P<0.01);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1).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蜕皮甾酮治疗组心肌细胞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缺血心肌通过分泌VEGF对自身产生重要的保护作用;蜕皮甾酮进一步刺激心肌分泌产生VEGF,促进大鼠缺血区血管生成、侧支循环建立、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 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

    作者:聂晓敏;李庚山;江洪;李晓艳;蒋学俊;王晓红;杨新红;漆曙辉;许辉

    目的观察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内膜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15只犬进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支架植入术,前降支相应血管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4周和12周处死,进行病理学检查、TUNEL法和透射电镜检测凋亡细胞、PCNA和Bcl-x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Bcl-xl蛋白质印迹杂交.结果支架植入术后1~12周内膜面积持续增加;正常血管未见凋亡细胞和PCNA阳性细胞,术后1周内膜中凋亡细胞阳性率和PCNA阳性细胞率均达高峰,术后4周和12周不断降低,但凋亡细胞阳性率在各时间段均低于PCNA阳性细胞率;Bcl-x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印迹杂交均显示正常对照血管偶见表达,术后1周在内膜中表达增加,术后4周在内膜中大量表达,并可维持至12周.结论细胞凋亡相对不足可能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形成的一个原因,Bcl-xl在内膜中高表达可能是造成细胞凋亡相对不足的因素之一.

  • 闭环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迟路湘;何国祥;宋治远;舒茂琴;胡厚源;唐波;史光鉴

    我科于1999年6月至2000年12月临床应用闭环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closed loop stimulation dual chamber pacemaker)Inos2 CLS/DR,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辅用SR0长鞘逆行主动脉射频消融治疗左侧房室旁道

    作者:詹贤章;吴书林;李海杰;杨平珍;陈泗林;方咸宏;刘震

    左侧房室旁道经导管射频消融一般采用主动脉逆行法,但对于有明显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其股动脉、髂动脉存在迂曲、狭窄,按常规逆行法往往很难或无法进行,有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腺病毒介导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转染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

    作者:刘建平;景涛;何国祥;王旭;史光鉴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膜下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主要成因之一,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可能介导抑制VSMC迁移的作用.本研究用腺病毒介导方法使VSMC转染表达AT2R,并研究VSMC迁移所受到的影响.

  •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治疗进展--为"No Hope Patients"探寻生存之路

    作者:郭静萱;高炜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已经历了二十多年惊人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不断展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多彩多姿.

  • PercuSurge GuardWire Plus远端球囊保护系统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申珂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经常会发生血管远端的栓塞而导致"慢血流"或"无血流"现象.外周血管(如颈动脉)的介入治疗中,栓子若脱落到远端其后果则更为严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