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与传统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在防护效率与现场操作评价方面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新型专利装置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与传统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在防护效果和现场操作评价方面的差别.方法 在30台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同时使用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与传统的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防护系统,以盖革计数器测量放射当量以评价二者效率的优劣性.铅衣和防护房测量位置均设定为离地面130 cm,相当于身高170 cm术者的胸部位置,铅衣和防护房内外表面各设一测量点.屏蔽效率计算公式为:屏蔽效率=(外部X线当量-内部X线当量)/外部X线当量×100%.术者在使用过程中防护装置对手术的影响、球管调整时可操作性及舒适性进行评价打分.结果 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在屏蔽效率(98.10%±0.80%比90.18%±1.70%,t =23.05,P<0.01)和舒适性(3.00±0比1.50±0.82,t=29.00,P<0.001)方面明显超过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而在对手术的影响(0比0,P>0.05)、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2.93±0.25比3.00±0,P>0.05)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对手术无不良影响,球管调整时操作灵活,其防护效果和舒适性明显优于目前的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
-
冠状动脉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介入治疗及临床预后
目的 本文总结桥血管吻合口病变的介入治疗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 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桥血管吻合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44例患者(47个病变)中,位于左侧内乳动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9个,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病变19个,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19个.临床观察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性死亡、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急性心肌梗死(AMI).结果 平均桥血管病变发生时间中位数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5年(2个月~14年),总介入成功率为75.5%,左侧内乳动脉吻合口PCI的介入成功率为77.8%,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的介入成功率为68.4%,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的介入成功率为78.9%.72%的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住院期间,主动脉-静脉桥开口患者3例死亡.患者平均随访中位数30个月,靶病变狭窄或闭塞(TLF)8例,占所有介入成功病例的22.8%,其中5例(14.3%)行TLR.随访30个月,累积无MACE生存率在左侧内乳动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患者中为85.7%,主动脉-静脉桥开口病变为60.7%,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为94.1%.结论 桥血管吻合口介入手术可行,以静脉桥主动脉开口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低,静脉桥远端吻合口病变置入DES的远期预后较好.
-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优化药物治疗后非干预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目的 研究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VD)部分血运重建后优化药物治疗(optimizing drug therapy,OMT)对非干预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于256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进行部分血运重建(incomplete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IR)+标准优化药物治疗1年后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对未干预血管病变小血管直径(the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及血管直径狭窄率进行对比.结果 256例部分血运重建患者非干预血管病变QCA结果显示,临床指标达标患者190例,其中182例(95.8%)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减轻或无变化,8例(4.2%)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加重.临床指标未达标患者66例,其中56例(84.8%)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减轻或无变化,10例(15.2%)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加重.临床指标达标患者总有效性明显高于未达标患者(95.8%对84.8%,x2 =7.375,P<0.05),总无效性明显低于未达标患者(4.2%比15.2%,x2 =7.375,P<0.05).结论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对于未干预血管病变具有明显临床意义.
-
新型国产BuMA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国产BuMA支架和进口Xience V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BuMA支架组和Xience V支架组,每组58例,平均随访9个月,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BuMA支架组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血栓和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2%、1.7%、3.4%、2.2%和6.7%,而在Xience V支架组分别为6.9%、1.7%、3.4%、2.4%和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与进口Xience V支架相似,国产BuMA支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
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远期影响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长期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入选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8例,据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为间隔部起搏组(RVS组,57例)及心尖部起搏组(RVA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年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左心房大小(LA)及心电图Ⅱ导联QRS波时程变化.对NT-proBNP水平与LA及QRS波时程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NT-proBNP浓度、QRS波时程及LA大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NT-proBNP浓度、QRS波时程及LA大小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尖部起搏组各观察指标值上升幅度较大.RVA组与RVS组比较显示,NT-proBNP浓度升高更明显[(367.4±38.5) pg/ml比(210.4±36.7)pg/ml,P<0.05];QRS波时程延长[(0.192 ±0.042)s比(0.151 ±0.091)s,P<0.05];LA明显扩大[(32.9±4.1) mm比(28.9±4.2)mm,P<0.05].组内及组间比较,LVEF及LV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NT-proBNP与QRS波时程呈直线正相关(r=0.701);与LA大小呈直线正相关(r=0.671).结论 心尖部起搏易引起心室收缩失同步及左心房不良重构,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是相对理想的起搏部位.
-
18岁以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探讨
目的 总结18岁以下未成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探讨18岁以下未成年HOCM患者行PTSM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12月至2012年7月间辽宁省人民医院行PTSMA治疗的8例18岁以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化学消融术中和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8例接受PTSMA治疗的18岁以下未成年HOCM患者,术后静息及期前收缩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降低(22.0比63.5,P=0.017;37.5比87.5,P=0.018).术中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5% (3/8),死亡发生率0(0/8).结论 18岁以下未成年HOCM患者行PTSMA治疗可能是有效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亦较低,因此18岁以下未成年HOCM患者行PTSMA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常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与血栓抽吸联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
目的 评价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对减少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5例,随机分为经验治疗组[血栓负荷重时才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和(或)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和优化治疗组(无论是否血栓负荷重,均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血栓抽吸装置)],观察两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结果 经验治疗组和优化治疗组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16% (P <0.05).优化治疗组出血并发症未见增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优化治疗策略较经验治疗策略明显减少无复流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
持续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及不同阻滞线与复发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索持续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及不同阻滞线与临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因持续性房颤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440例.年龄(61±10)岁,男性308例,房颤病程(4.1±5.1)年.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心房复杂碎裂电位消融术及必要的线性消肖融.结果 4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术,142例(32.3%)行线性消融达双向阻滞(线性消融组),298例(67.7%)未行线性消融(非线性消融组).线性消融组中房顶阻滞线85例(59.9%),二尖瓣峡部线阻滞18例(12.7%),二尖瓣峡部和房顶阻滞线均达双向阻滞39例(27.4%).术后随访(18.4±5.1)月,消融次数1(1~3)次.线性消融组122例(85.9%)未见复发;非线性消融组225例(75.5%)未见复发(P=0.012).亚组分析房顶线消融组74例(87.1%)未见复发,二尖瓣峡部线消融组15例(83.3%)未见复发,房顶线和二尖瓣峡部线消融组33例(84.6%)未见复发,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心房线性消融并达双向阻滞能进一步提高消肖融成功率;左心房内不同的消融阻滞线对复发的影响需要更深更广泛的探讨.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治疗二叶式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一例报道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是近年来研发的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兴方法,近期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良好的疗效.目前主要的适应人群为外科手术高危或者禁忌的重度三叶式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患者.二叶式CAS既往被认为是TAVI的禁忌证,但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一些学者发现二叶式CAS患者行TAVI是可行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新近完成1例二叶式CAS的TAVI,报道如下.
-
腔静脉畸形伴左侧旁道射频消融一例报告
患者男,49岁,阵发性心悸12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半年.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时查体:P 86次/min,BP 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前区无隆起,未扪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A型预激综合征.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约为0.6.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内径正常,冠状静脉窦(冠状窦)开口明显增宽为28.6 mm,左心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入院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原发性高血压2级.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介入相关血管严重痉挛二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由机械刺激引起的介入相关血管痉挛临床比较常见,通常冠状动脉内注射血管扩张药物可以解除痉挛.然而PCI后非介入相关的血管严重痉挛临床报道不多,现将苏北人民医院2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病例A,患者男,73岁,吸烟30年,糖耐量异常2年,高血压30余年.于2009年9月9日因反复劳力性朐痛入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示:左前降支(LAD)近段90%节段性狭窄,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未见异常,于LAD病变处置入4.0 mm×l5mm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无胸痛发作.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纵隔血肿一例
近年来,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已成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相比于经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femor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FI),经桡动脉入径损伤小,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恢复快.由于桡动脉自身解剖的局限性,TRI仍有可能产生外周血管并发症,若处理不慎,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TRI过程中造成纵隔血肿1例,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覆膜支架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覆膜支架是在金属支架表面覆盖特殊膜性材料的支架,既保留了金属支架的功能,又具有膜性材料的特性,能够处理很多普通支架所不能解决的病变.近年来,应用覆膜支架治疗周围血管病变日益增多,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在冠状动脉病变中,覆膜支架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手段,对传统的治疗手段(外科手术、传统支架治疗及药物治疗)是一种补充.
-
Notch1信号途径与血管损伤修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等血管损伤性疾病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损伤处内皮再生延迟及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过度增生,导致新生内膜形成,引起血管的管腔狭窄,是造成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探索有效促进损伤血管内皮冉生和抑制新内膜增生措施,并深入认识其调节机制一直是血管损伤性疾病研究的热点.血管损伤修复调节是一极为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迄今有关详细机制的认识尚不够系统深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在血管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1],相对于该信号系统中的其他途径,文献对于Notch1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认识相对较为深入.基于近年的文献报道,我们对Notch1信号调节损伤血管修复作用进行一初步总结.
-
经皮二尖瓣修复术临床研究进展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指收缩期血流从左心室逆流至左心房.反流使左心室容量超负荷,左心房代偿性肥大,继而发生神经激素激活及左心室重构,终导致左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在美国有超过200万人患有MR,有心力衰竭症状的重度器质性MR患者年病死率约6%[1].药物治疗可减轻症状,但不能改变疾病进程,外科手术曾是唯一经证实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手术的高风险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分别只有44.3%和46.5%具有指征的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2-3].
-
膜突蛋白抗体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膜突蛋白(moesin)及moesin抗体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利用纯化的重组moesin作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在实验中测定抗原佳包被浓度、抗体佳稀释浓度及酶标二抗佳稀释倍数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0例、原发性高血压30例、颈动脉硬化20例、糖尿病20例及高脂血症30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moesin抗体.结果 抗moesin抗体在120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达25%~7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x2=55.679,P<0.01);其中ACS组阳性检出率高达70%,明显高于其他疾病组(x2=11.774,P<0.05),其他各亚型疾病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1,P>0.05).结论 抗moesin抗体在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虽然在伴有单一的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危险因素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中抗moesin抗体阳性检出率稍低,但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引起的ACS患者中抗moesin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提示抗moesin抗体对于诊断血管内皮损伤,作为一个全新的诊断线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5F射频消融导管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目的 研究5F射频消融导管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catheter-based renal denervation,RDN)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只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温控消融组、非温控消融组).使用6 F JR导引导管行左右肾动脉造影.以7F导引导管作为指引,置入5F射频消融导管,在左右肾动脉行RDN术(非温控模式组:8W,温控模式组:50°;均采用螺旋式消融,每个点消融60~ 90 s,左右肾动脉各消融4~6个点,相邻消融点间隔0.5 cm).所有动物于术前、消融术后2周行肾动脉、肾静脉、外周静脉取血,采集并评估血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醛固酮等).结果 RDN术前后,所用实验用小型猪心率、血压、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消融术后2周随访血指标,无论是非温控消融还是温控消融,均可以显著抑制小型猪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非温控组RDN术前后各血指标比较:肾素P=0.005,醛固酮P=0.053,去甲肾上腺素P<0.001,肾上腺素P =0.031;温控组RDN术前后各血指标比较:肾素P=0.008,醛固酮P<0.001,去甲肾上腺素P=0.429,肾上腺素P=0.017).结论 5F射频消融导管可以作为一种消融导管应用于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动物例数较少,仍需大规模实验验证).
-
多重比较与检验水准的调整
在针对医学问题的统计分析中,0.05是公认的检验水准,即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涉及多个比较组的情况时,则可能需要对这一检验水准进行调整,以使检验结果更可靠.例如,在针对A、B、C三种降压药物降压效果的研究中,通常需要对三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后血压的下降值进行组间比较.当数据满足参数检验条件时,我们会首先选择方差分析方法完成多组间的差别性检验.当方差分析过程所获得的P值小于0.05时,我们就认为A、B、C三组的降压能力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临床研究而言,仅仅了解以上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我们关心的通常是A、B、C三种药物两两间降压能力是否存在差异.因此在完成针对多组的差别性检验后,完成两两组间的多重比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如上述存在多个比较组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获得假阳性结果,两两比较中则有必要对检验水准进行调整.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BU指引导管操作技巧(技巧篇)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较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FI)有出血并发症少、患者较高术后舒适度等优势[1-2],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路径决定其相同指引导管(GC)支持力较股动脉入路低,所需操作相对复杂[3-4].EBU导管操作在掌握了第一部分所述的基本技巧基础上,还需要清楚一些TRI环境中EBU导管操作的小技巧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以保证更加有效、安全的TRI中操作EBU导管[5].
-
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是高血压治疗中的一个难点.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增多,难治性高血压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临床问题.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从而促进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积极有效地使血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环节.影响血压难以达标的因素较多,包括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患者的依从性差、药物治疗的不足或不规范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等多方面.有效的诊断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近年介入性治疗方法的引进也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了治疗机遇.本共识旨在归纳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诊断评估方法以及佳血压控制的治疗策略.通过总结目前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认识,呼吁广大临床医生关注并正确地诊治难治性高血压,从而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水平.
-
如何评估、权衡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高,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目前仍明显不足,由此带来的心血管及脑血管事件也在逐年的增加,这种现象在有糖代谢、脂代谢异常以及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尤为明显,有效的进行血压管理提高血压的控制率是目前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策略.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识别真性高血压,尽管目前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是指使用3种以上降压药物(包含一种利尿剂)血压仍不能控制.但临床上简单性的文字定义,而不进行仔细的甄别,必定会造成治疗的混乱.因此对难治性高血压的准确临床确定至关重要.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