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鼠细粒棘球蚴囊壁消化残片的生发细胞培养试验

    作者:李锴;吴宏烨;范俊杰;王芬;刘许诺;张静;叶彬

    目的 建立高效、经济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0.25%胰蛋白酶-EDTA溶液消化鼠细粒棘球蚴囊壁10~30 min,以消化后的棘球蚴囊壁残片进行组织贴壁培养原代生发细胞,以单纯组织贴壁培养法作为对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发细胞形态学动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获得的生发细胞.取残片培养的生发细胞进行小鼠腹腔返种,4个月后剖检小鼠,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病变组织制石蜡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棘球蚴囊壁生长情况.结果 0.25%胰蛋白酶-EDTA溶液消化10 min囊壁残片中的生发细胞的完整性好,胞浆丰富,2~4d后囊壁残片边缘游离出生发细胞,生发细胞培养9d后呈现集落样生长状态.0.25%胰蛋白酶-EDTA溶液消化20 min、30 min的囊壁残片中的生发细胞破碎并出现裸核.采用0.25%胰蛋白酶-EDTA溶液消化10 min的残片培养法培养生发细胞的成功率(6/10)高于单纯组织贴壁法(3/10);两种方法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残片培养法周期较短(18 d),残片培养法培养的生发细胞生长增殖水平高于单纯贴壁培养法(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残片培养法培养18 d的生发细胞可被感染棘球蚴的人阳性血清中的抗棘球蚴抗体识别.残片培养法培养的生发细胞返种结果显示,小鼠腹腔有新生的棘球蚴囊状结构出现.HE染色结果显示,镜下可观察到发育中的棘球蚴囊壁角质层和生发层.结论 建立的0.25%胰蛋白酶-EDTA溶液消化10 min的鼠源棘球蚴囊壁残片贴壁培养法可培养出活性正常的生发细胞,并能感染小鼠.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晓玲;胡媛;徐馀信;刘华;曹建平

    目的 初步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5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鼠.感染后2、4、6、8和10周,分别随机取两组小鼠各3只,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的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CD3+CD19-)、CD19+B细胞(CD3-CD 19+)、CD4+T细胞(CD3+CD19-CD4+CD8-)和CD8+T细胞(CD3+CD19-CD4-CD8+)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细胞群上的PD-L1表达变化.组间差异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8周,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CD3+T细胞、CD19+B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均低于未感染组(P<0.05或0.01,P> 0.05).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的小鼠肝脏中CD8+T细胞比例增加[(38.03±7.41)%],与未感染组[(23.37±3.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脾脏中无明显变化.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小鼠肝脏中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显著抑制[(7.25±3.47)%],与未感染组[(22.77±8.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相对肝脏较晚,感染后8周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抑制[(22.37±4.01)%],与未感染组[(51.97±1.6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此后在肝脏和脾脏中保持低水平表达.感染后2~10周,肝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低于未感染组(P<0.05或0.01,P>0.05),脾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分别于感染后4~8周和6~10周低于未感染组(P<0.05).肝脏和脾脏中CD8+T细胞上PD-L1的表达在感染早期无变化,感染后10周比例增加,为(34.80±3.68)%、(31.90±2.53)%,与未感染组[(25.5±0.80)%、(29.91±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后,肝脏和脾脏中CD19+B、CD3+T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降低,但对CD8+T细胞比例影响不明显.感染对PD-L1在上述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也有相同的变化,在CD19+B、CD3+T和CD4+T细胞上表达受抑制,在CD8+T细胞上的表达影响较小,且肝脏局部淋巴细胞的变化早于脾脏.

  • 98例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外科治疗方案的比较分析

    作者:许晓磊;王志鑫;王展;叶海雯;庞明泉;周瀛;王海久;樊海宁

    目的 探讨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策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资料,根据病灶分布情况,将中晚期或晚期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早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仅行阿苯达唑药物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准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肝移植组,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随访情况.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8例,其中男40例,女58例,男女性别比1∶1.45;患者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8岁.准根治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7% (34/61),其中低蛋白血症伴胸腔积液18例、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3例、胆漏4例;术后复发率14.8%(9/61),随访期间死亡3例.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4% (12/29),其中胆漏合并残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3例、2例梗阻性黄疸、1例切口感染、1例胆管-支气管漏;术后复发率17.2% (9/29),随访期间死亡3例.准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组8例患者中,有4例死亡,包括1例急性排斥反应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凝血功能障碍致消化道出血、1例肝肾综合症,余4例患者均获得长期生存.结论 复杂性肝多房棘球蚴病应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以使患者大化获益.

  • 大片形吸虫排泄分泌产物对体外培养LO2人肝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文苹;梅雪芳;施维;朱彬;侯林静;黄维义

    目的 初步探讨大片形吸虫排泄分泌产物(FgESP)对体外培养LO2人肝细胞的增殖及对肝细胞损伤相关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LO2人肝细胞分为5个密度组(1 000、3 000、5 000、7 000、10 000个/孔),铺于96孔板中,空白对照组只加入培养基,根据LO2细胞生长曲线选择适细胞铺板密度.在96孔板中,以适细胞密度铺板,分为0.02、0.10、0.20、0.40、1.00 mg/ml FgESP等5组,每组设4个重复,以PBS作为阴性对照组,在培养箱中孵育4、8、12、24、48和72 h后进行MTT细胞活性检测,测吸光度(A490值).在24孔板中,分为0.02、0.10、0.20、0.40、1.00 mg/ml FgESP等5组,每组设3个重复,以PBS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在培养4、8、12、24、48和72 h后,收集LO2细胞上清,测定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的含量.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LO2人肝细胞生长曲线,筛选出5 000个/孔为96孔板佳铺板密度.FgESP作用72 h后,MTT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0.02、0.10、0.20、0.40、1.00 mg/ml FgESP等5组的A 490值分别为1.29±0.01、1.28±0.06、1.13±0.08、0.97±0.06、0.25±0.01,均低于对照组(1.45±0.05) (P< 0.01).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0.40、1.00 mg/ml FgESP作用细胞LO2人肝72 h后,ALT含量分别为2.00±0.00、3.67±0.58,AST含量分别为5.33±0.58、7.67±0.58,均高于对照组的(P<0.01);作用48 h后,1.00 mg/ml FgESP组ALT、AST含量分别为2.00±0.00、7.00±0.00,高于对照组的0.33±0.58、3.67±0.58 (P< 0.01);在12~72 h内,0.10、0.20、0.40、1.00 mg/mlFgESP作用后ALP含量升高(P<0.01),而0.02 mg/ml FgESP仅在作用72 h后ALP含量升高(P<0.01);各实验组ALB含量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ESP体外作用可抑制LO2人肝细胞增殖能力,且细胞增殖的抑制及损伤程度与FgESP的浓度相关.

  • 屋尘螨3类变应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作者:古霞;欧阳春艳;袁如意;袁谢芳;李国平;刘志刚

    目的 克隆、表达屋尘螨3类变应原(Der p 3)基因,纯化Der p 3重组蛋白,对其免疫原性及生物信息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取实验室纯培养的屋尘螨500只,提取总RNA,逆转录生成eDNA,RT-PCR扩增Der p 3基因.扩增的Der p 3基因经测序正确后,将目的条带连接至pMD-32T载体中进行扩增,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和Xho Ⅰ双酶切,酶切后的片段连接至pET-32a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Rosetta中,经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ltting)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别采用BLAST、ProtParam、PSIPRED、SWISS-MODEL对重组蛋白的同源性、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进行分析;通过BLAST和MEGA构建Der p 3的系统进化树;并利用IEBD和DNA Star对Der p 3重组蛋白的抗原表位进行预测.结果 RT-PCR扩增屋尘螨Der p 3基因,得到约1 000 bp的片段,经测序为Derp 3目的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786 bp,编码261个氨基酸.经IPTG诱导后大量表达Derp3重组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Mt)约30 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p 3能与10份尘螨过敏性哮喘息者血清IgE抗体特异性结合.BLAST和MEGA分析结果显示,Der p 3基因与粉尘螨3类变应原(Der f 3)的序列一致性较高,约80%.Der p 3蛋白较稳定,二级结构由螺旋、延伸链、随机线圈组成;并预测到6个抗原表位肽序列.结论 纯化后的Derp 3重组蛋白能与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较强免疫原性.

  • 201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棘球蚴病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宋健;裴迎新;郭卫东;姜晓峰;王立英

    目的 了解201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17年棘球蚴病病例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QGIS3.4.2软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结果 2011-2017年报告棘球蚴病病例总数为543例,各年病例数分别为117、89、69、81、62、62和63例,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由2011年的0.48/10万下降至2017年的0.25/10万.共确定了25个棘球蚴病流行县,报告的397例为流行县的本地感染病例,占73.11%.全区12个盟(市)的74个县均有报告病例,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为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分别为5.14/10万和2.42/10万.报告病例中,男性255例,女性288例,男女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97/10万、2.41/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49岁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多(128例,31.50%);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30~59岁,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4.03% (402/543).报告病例中,牧民、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人群较多,分别为192例、131例和111例,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5.36%、24.13%和20.44%.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棘球蚴病报告病例呈散发分布,主要以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为主,女性、青中年、牧民为高发人群.

  • 新疆塔城地区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

    作者:阿达来提·托留汉;漫格库丽·哈提木拉提;阿合里江·卡依多拉;哈丽努尔·热西提;阿吉古丽·热合木吐;王钦琰;党希玲;阿布来提·阿不都开里木

    目的 了解和掌握新疆塔城地区棘球蚴病的流行现状.方法 于2015-2017年随机选择塔城地区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和丰县等7个县(市)的6岁及以上儿童和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棘球蚴病患病情况.每县随机抽取1~2所小学,B超检查6~12岁儿童棘球蚴患病情况,并采集血样,ELISA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各调查点采集家犬粪样,ELISA检测棘球绦虫粪抗原.采用内脏剖检法检查家畜棘球蚴感染情况.结果 共B超检查277 615人,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0.25% (683/277 615),均为细粒棘球蚴病病例.2015-2017年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15% (131/84 882)、0.23% (238/101 509)和0.34%(314/91 224),呈逐年上升趋势(P< 0.005).7个县(市)均存在棘球蚴病流行,以和丰县较高,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为0.56% (65/11 606),不同县(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和女性棘球蚴病检出率分别为0.24% (345/141 584)和0.25% (338/136 0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中,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以35~59年龄组较高,为0.35% (113/31 843);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中,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以农民较高,为0.41% (365/88 411);不同职业人群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共检测儿童血清18 560份,血清抗棘球蚴IgG抗体阳性190份,阳性率为1.02%,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0.60%,49/8 167;2016年:0.71%,43/6 034;2017年:2.24%,98/4 359) (P<0.01);不同县(市)儿童血清抗体阳性率以和丰县较高,为3.16% (60/1 900) (P< 0.01).共检测犬粪34 343份,粪抗原阳性率为1.04% (356/34 343),以2016年较高,为1.71% (206/11 824),3年的犬粪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县(市)均检出犬粪抗原阳性,以和丰县较高,为3.16% (98/3 100) (P<0.01).共检查家畜(羊)4 008只,棘球蚴感染检出率为1.05% (42/4 008),其中,2015年家畜感染检出率较高,为1.67%(30/1 800),3年的感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5-2017年新疆塔城地区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儿童血清抗棘球蚴抗体阳性率、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 广西宾阳县和灵山县水源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污染调查

    作者:曹胜魁;姜岩岩;袁忠英;徐梦;曹建平;杨益超;沈玉娟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和灵山县水源中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的污染情况.方法 利用质控标样检验碳酸钙絮凝和膜过滤富集隐孢子虫卵囊、贾第虫包囊的回收率,并与我国的国标方法比较.2016、2017年6-9月,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自来水厂A、B、C、D和E)和灵山县(自来水厂F、G、H、I和J)10个自来水厂的进水和出厂水水样,应用碳酸钙絮凝法富集进水中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虫包囊,膜过滤法富集出厂水中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虫包囊;富集后用磁珠分选和荧光染色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虫包囊,计算水样中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虫包囊的密度.结果 碳酸钙絮凝法富集质控标样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虫包囊的回收率分别为48.5%和52.0%,膜过滤法为35.0%和36.5%,国标方法为15.0%和16.0%,碳酸钙絮凝法、膜过滤法的回收率均高于我国国标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碳酸钙絮凝法:x2=26.007、28.877,均P<0.01;膜过滤法:x2=8.167、11.019,均P<0.01).10个自来水厂中,每个自来水厂采集进水和出厂水水样各2份.检测结果显示:自来水厂A的进水、B的进水和出厂水、C和F的出厂水中检出隐孢子虫卵囊,密度分别为4.0、10.0、0.6、2.9、5.1个/10L;自来水厂F的出厂水中检出贾第虫包囊,密度为9.3个/10 L.其余自来水厂的进水和出厂水均未检出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和灵山县部分自来水厂的进水或出厂水中存在隐孢子虫或贾第虫污染,需加强农村地区饮用水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监测.

  • 上海市动物园蛇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

    作者:卢艳;陈家旭;李浩;蔡玉春;艾琳;储言红;宋鹏;陈韶红

    目的 了解上海市动物园蛇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方法 2017年对上海市动物园送检的30条蛇进行解剖检查,分离曼氏裂头蚴,记录寄生部位和数量;新鲜虫体经盐酸卡红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虫体基因组DNA,PCR扩增曼氏裂头蚴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上海市动物园送检蛇的裂头蚴总感染率为86.7% (26/30),共检获裂头蚴626条,感染度为24.1条/蛇.其中6条王锦蛇中有3条感染裂头蚴,感染度为1.33条/蛇;乌梢蛇的感染率为95.8% (23/24),感染度为27.0条/蛇.裂头蚴主要寄生于蛇肌肉组织,占总数的52.9% (331/626).显微镜下观察,所获虫体具有曼氏裂头蚴的形态特征.cox1基因和cytb基因的PCR扩增产物分别约为470 bp和1 400 bp.对26条蛇中分离的裂头蚴cox1和cytb基因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ox1基因的序列一致性为96.4%~100%,cytb基因的为97.8%~100%.与GenBank中的绦虫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与欧猥迭宫绦虫(GenBank登录号为KP738288、AB374543)的序列一致性为99.8%~100%,与其他种类绦虫的序列一致性为54.2%~84.4%.结论 上海市动物园送检蛇的曼氏裂头蚴感染率较高,蛇的曼氏裂头蚴可感染人类,需加强防控.

  • 1996-2017年浙江省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张剑锋;严晓岚;闻礼永;张晓;俞丽玲;杜海娟;杨明瑾

    目的 分析浙江省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输入性疫情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1996-2017年浙江省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本地螺情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对病例三间分布、感染状况、诊疗情况和螺情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996-2017年浙江省30个县(市、区)共报告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45例,包括急性病例41例.其中241例为国内其他省份输入,主要来自毗邻的江西省和安徽省,分别占37.3% (390/241)和29.9% (72/241);境外输入埃及血吸虫病病例3例和曼氏血吸虫病病例1例,均来自非洲的尼日利亚.输入性病例数在200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每年下半年报告的输入性病例数较多,合计占总报告输入性病例数的80.8% (198/245).全省共30个县(市、区)有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其中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和台州8个历史流行市25个流行县累计报告输入性病例230例,5个非流行县报告输入性病例15例.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多的为宁波市,占55.9% (137/245),杭州市和衢州市次之,分别占18.4% (45/245)和6.9% (17/245).245例病例中,男性180例,女性65例;学历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占49.4% (121/245)和29.8% (73/245);职业以农民、工人和学生为主,分别为42.0% (103/245)、23.3% (54/245)和14.7% (36/245).国内其他省份输入的241例病例中,85.1% (205/241)的病例感染地为当年的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或疫情回升地区,12.4% (30/241)的病例感染地为当年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感染方式以游泳戏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接触为主,分别占37.1% (91/245)和36.3% (89/24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动监测查病报告病例占51.4% (126/245),医院被动报病报告病例占48.6% (119/245).病例首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多,为59.6% (146/245),被动报病中有49.6% (59/119)存在首诊误诊情况.全省除宁波、丽水市外,累计有7个市30个流行县发现有钉螺孳生,累计查到有螺面积1 739.0 hm2.结论 1996-2017年浙江省通过主动监测和被动报病共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45例,年病例数自2005后逐年下降,主要感染地为国内当年的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或疫情回升地区.

  • 红带锥蝽各发育阶段形态特征观察

    作者:肖丽贞;陈朱云;欧阳榕;谢贤良;谢汉国

    目的 描述和比较红带锥蝽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捕获红带锥蝽成虫,实验室饲养获得卵和若虫,置解剖镜下观察,测量卵长度、卵中部粗、卵盖直径、卵盖中部高,测量若虫和成虫的体长、头长、头宽、眼前部长、眼后部长、复眼间距、单眼间距、触角各节长、喙各节长、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前叶长、前胸背板后叶长、胸部大宽度、腹部大宽度和前翅芽(前翅)长.并将本研究中观察的红带锥蝽成虫与《医学昆虫学》和《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中记载的锥猎蝽亚科的全园蝽属和红猎蝽属昆虫及锥猎蝽属的华锥猎蝽进行形态学比较.结果 红带锥蝽生活史包括卵、Ⅰ~Ⅴ龄若虫和成虫.卵呈长椭圆形,平均大小为1.838 mm×0.976 mm,具卵盖,发育后期可见红色眼点.若虫至成虫体长呈递增状态,Ⅰ、Ⅱ、Ⅲ、Ⅳ、Ⅴ龄若虫和成虫的平均体长依次为2.546、4.834、7.127、10.258、17.062和21.787 mm;Ⅲ龄若虫开始出现翅芽并逐渐伸长,至成虫发育为翅;Ⅲ、Ⅳ、Ⅴ龄若虫前翅芽和成虫前翅平均长度依次为0.584、1.261、3.832和13.359mm;Ⅰ~Ⅳ龄若虫无单眼,Ⅴ龄若虫可见单眼痕迹,至成虫发育为单眼一对.红带锥蝽与全园蝽属和红猎蝽属昆虫可通过头部形状和触角着生部位鉴别.红带锥蝽头长适中,触角着生于眼和唇基之间;而全园蝽属的头部粗短,触角着生于眼的直前方;红猎蝽属的头部狭长,触角着生于头前部近唇基处.红带锥蝽与华锥猎蝽可通过头及前胸背板是否具颗粒、前胸背板前角和小盾片顶端的形态鉴别.红带锥蝽的头及前胸背板密布小颗粒,前胸背板前角较长,小盾片顶端刺尖削;而华锥猎蝽的头及前胸背板无颗粒,但具显著的皱纹,前胸背板前角较短,小盾片顶端不尖削.结论 红带锥蝽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显著,其成虫的形态特征可与全园蝽属、红猎蝽属昆虫及锥猎蝽属的华锥猎蝽鉴别.

  • 福建省2015年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分析

    作者:林陈鑫;谢汉国;张榕燕;江典伟;谢贤良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4-2015年根据生态区、经济水平、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福建省10个地市25县6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者进行粪检(一粪两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情况.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感染率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共调查17 090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560例,感染率为3.28%,与1992年第一次(77.30%,41 290/53 416)和2003年第二次(36.01%,7 300/20 195)调查的结果比较,分别下降了95.76%和90.89%.3种土源性线虫中,钩虫感染率高,为3.03% (518/17 090),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20% (34/17 090)和0.05% (8/17 090).各地市中,三明的感染率高,为9.21% (154/1 673);宁德低,为0.20% (3/1 514).女性感染率为3.72% (325/8 728),高于男性的2.81% (235/8 362) (P< 0.01).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区的感染率为3.52% (271/7 701),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区为3.08% (289/9 38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3~9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低,为0.43% (9/2 076);60~69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高,为7.34%(180/2 453);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职业分布以农民的感染率高,为4.33% (524/12 095);不同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人群感染率高,为4.09% (322/7 875);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查12岁以下儿童共3 472人,检出蛲虫感染205例,感染率为5.90%.结论 福建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农民群体、儿童和老年人为重点防治人群,钩虫和蛲虫为重点防治虫种.

  • 2015-2017年金华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庞志峰;龚晗英;骆小君;章光明;陈梦安;唐慧玲

    2015-2017年金华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79例,其中恶性疟149例、间日疟13例、卵形疟11例、三日疟3例、混合感染3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主.9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义乌市多,为105例(占58.7%).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职业以商业服务和境外务工人员为主.约50%病例在国外期间曾罹患疟疾,但仅1/3接受过规范治疗.临床分型以普通病例为主,重症病例仅10例,经规范治疗均痊愈.病例初诊误诊率为32.4% (58/179),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门诊/村医务室误诊率较高,分别为61.5% (8/13)、97.1% (34/35).病例发病-初诊、初诊-确诊、发病-确诊、确诊-服药等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3和0d.

  • 2001-2016年武汉市新洲区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胡永峰;刘立平;李敏;夏爽;邱露娟

    武汉市新洲区2001-2016年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90例,无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其中男性85例(94.4%),女性5例(5.6%);18~59岁共87例(96.7%);恶性疟61例(67.8%),间日疟23例(25.6%),卵形疟3例(3.3%),三日疟2例(2.2%),未分型1例(1.1%);本地感染病例17例(18.9%),省外输入性病例2例(2.2%),境外输入性病例71例(78.9%);2009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初发疟疾者33例(36.7%),有疟史者57例(占63.3%);临床重症14例(15.6%),中度者42例(46.7%),轻症者34例(37.8%).

  • 胶体金恶性疟原虫检测试剂盒在非洲加蓬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纯;Ndoumadiamba ALFRED;Mounzie Gou GNONDA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采集就诊于加蓬利伯维尔中加医院的疑似疟疾患者外周血,应用胶体金恶性疟原虫检测试剂盒(简称胶体金法)进行检测,以显微镜镜检法作为金标准,评价胶体金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共采集120例(中国人50例,当地人70例)疑似疟疾患者血样,胶体金法检测阳性61例,阳性率50.8% (61/120).镜检法检测疟原虫阳性56例(其中恶性疟52例、间日疟3例、卵形疟1例),阳性率为46.7% (56/12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分别是98.4%和100%.

  • 广东省清新区农村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罗卫强;张雪亮;周志珊;李静华;黎杏如

    为了解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农村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于2015-2017年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8个镇30所农村中小学校,对学生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粪样中蛔虫虫卵.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及老师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学校卫生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程度等,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3 792名农村中小学生中检出感染者116例,感染检出率为3.06%.蛔虫感染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3.68% (46/1 251)降至2017年的2.28% (29/1272) (P<0.05);男生感染检出率为3.11% (67/2 153),女生感染检出率为3.24% (59/1 81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山区农村组感染检出率为4.04% (81/2 005),高于郊区农村组的1.78% (35/1 967) (P<0.01);各年龄组均检出蛔虫感染,以7~9岁组学生感染检出率高,为5.50% (66/1 201) (P<0.01);农村小学生感染检出率为4.28% (97/2 264),高于农村中学生的1.11% (19/1 7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新区农村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检出率与地区、年龄、个人卫生习惯、家中卫生条件、家长文化程度、学校卫生条件、个人卫生检查及健康教育等影响因素有关(P<0.05).提示清远市清新区农村中小学生蛔虫感染为低流行趋势,但山区农村组学校中小学生和低年龄组学生的蛔虫感染检出率较高,应列为重点防治人群.

  • 福建省浦城县东方次睾吸虫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

    作者:蔡长煌;卓鸣莺;张芝平;张辉;廖建平;余文武;陈宝建

    为了解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群及动物宿主的东方次睾吸虫感染情况,于2016-2017年随机抽取富岭镇瑞安村、临江镇水东村、水北街曹村村、仙阳镇管九村、万安乡连墩村等5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3岁以上人群粪样中东方次睾吸虫虫卵感染情况.在水东村和管九村居民住房周围的2个鱼塘捕捞野生淡水鱼类,取鱼体尾鳍及背鳍部肌肉,以压片法观察囊蚴感染情况.购买家鸭,取胆囊,另收集市售肉鸭丢弃的胆囊,检查并鉴定检获的虫体.采集野外家猫、家犬等粪便,以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取捕捞的麦穗鱼30尾,分别喂养2只雏鸭各15尾,1个月后取鸭肝、胆,收集虫体,卡红染色后鉴定虫种.结果共调查1 168人,检出东方次睾吸虫虫卵感染7例,感染检出率为0.6%.男性感染者4例,女性3例;年龄为24~83岁.捕捞的淡水鱼共5种340尾,其中检出囊蚴感染190尾,感染检出率为60.1%.以麦穗鱼感染检出率为高,达90.3%(177/196),平均每尾鱼感染囊蚴62个.检查家鸭15只,胆囊感染囊蚴4只;检查市售肉鸭胆囊50份,未检出阳性者.检查猫粪14份,感染1份;检查犬粪30份,感染1份.喂养麦穗鱼的2只家鸭,其肝、胆中检获10条东方次睾吸虫.提示浦城县人群、动物、淡水鱼类均有东方次睾吸虫感染.

  • 宁海县首例牛带绦虫感染病例的诊治分析

    作者:俞谊江;郑静静;王斌;任丛汉;顾敏霞;徐海红

    诊治分析宁海县首例带绦虫感染病例,并鉴定感染虫种.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生活习惯等资料.采集患者粪样,制备生理盐水涂片,观察虫卵形态.使用槟榔南瓜子进行驱虫治疗,对患者排出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PCR技术扩增虫体DNA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x1)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无外出旅行史和生食史,仅2017年9月初曾食过未完全煮熟的牛肉.于2017年11月10日出现腹泻、易饥饿现象;11月26日,肛周首次排出长约30 cm、白色、扁平状、类似面条样的节片;12月4日,肛周再次排出长约2 cm的多节节片,遂至宁海县中医院诊治,诊断为“疑似带绦虫病”.粪样镜检结果显示,可见虫卵,内含六钩蚴,未见卵膜.对排出的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虫体前端细长,向后逐渐变粗变宽变厚,由颈节和链体节片连接而成,未发现头节;孕节子宫分支整齐,每侧约24~28支,总长5.32 m,疑似牛带绦虫.cox1基因经PCR扩增后,可获得长度为832 bp的目的条带.测序后的BLAST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目的条带与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GenBank登录号为AB107239.1)cox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与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GenBank登录号为AB107235.1)和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GenBank登录号为AB066485.1)cox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88%.综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虫体形态学观察、cox1基因序列比对的结果,确诊该患者属于食用未煮熟牛肉引起的牛带绦虫感染.

  • 多房棘球蚴病的免疫逃避机制

    作者:刘寒冬;王宏宾;樊海宁;牛海峰;王志鑫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多房棘球蚴病免疫逃逸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改变自身抗原、细胞毒作用、负向调节免疫、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免疫抑制作用及宿主的先天免疫及遗传背景等方面综述多房棘球蚴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攻击机制,为抗击棘球蚴病提供新的临床免疫诊疗思路.

  • 疟原虫青蒿素耐药分子机制探索

    作者:牟畇珊;李璐杰;吴银娟;李学荣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尽管以青蒿素为基础的青蒿素联合疗法(ACT)能有效控制疟疾扩散及降低疟疾死亡率,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和ACT的耐药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本文综述了恶性疟原虫多药耐药性基因(Pfmdr1)、恶性疟原虫氯喹耐药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恶性疟原虫钙ATP蛋白6基因(Pfp6)和恶性疟原虫K13基因(Pfkelch 13)及其他青蒿素耐药性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疟原虫青蒿素耐药分子机制和监控耐药疟原虫的扩散提供参考.

  • 抗菌肽的抗疟原虫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文琪;苏秀兰

    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小分子多肽,是生物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菌肽能够有效杀灭细菌,对真菌、病毒、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研究证实,抗菌肽可通过基于细胞膜的膜攻击以及胞内杀伤两种机制抑制不同阶段疟原虫的生长,且疟原虫对抗菌肽不易产生耐药性,使其具有重要的抗疟价值.目前,被分离和鉴定的具有抗疟作用的抗菌肽有多种,其中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抗菌肽有dermaseptins及其衍生物dermaseptin S3、dermaseptin S4,天蚕素B及其衍生物SB-37、Shiva-1,防御素DefMT2、DefMT3与DefMT5等;作用于疟原虫有性生殖阶段的抗菌肽主要有duramycin、蜂毒肽、TP10与Vidal~Vida3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抗菌肽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及其抗疟原虫机制的研究进展.

  • 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徐宁;尹建海;沈玉娟;刘华;曹建平

    宿主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后会出现腹泻等健康问题,严重时可致死亡.隐孢子虫病和贾第虫病均属于新发传染病,其疾病负担往往被低估,是被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检测、基因分型及溯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进展作一综述,为其防控提供依据.

  • 胞外囊泡在寄生蠕虫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小凡;巩文词;沈玉娟

    胞外囊泡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囊状小体,内含大量的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已有研究表明,寄生虫可利用胞外囊泡进行细胞间通讯,并通过胞外囊泡将一系列生物活性分子转移到宿主细胞,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本文对胞外囊泡在寄生蠕虫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其在寄生虫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福寿螺生态适应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茅光耀;郭云海;张仪;肖宁

    福寿螺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物种之一,严重破坏入侵地农作物生产和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并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传播疾病.福寿螺生态适应性强,在入侵地缺少天敌,一旦定殖形成稳定种群后防制十分困难.研究福寿螺生态适应性机制对科学防制福寿螺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螺群相比,福寿螺功能基因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关于其生态适应性分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福寿螺生态适应性机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热休克蛋白、海藻糖合成酶、多功能纤维素酶、蛋白质神经毒素2、细胞色素P450酶系等基因.这些研究结果部分揭示了福寿螺在温度、食物、捕食者、灭螺药物等环境条件影响下自身的适应性变化趋势,但更多内在调节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 儿童内脏利什曼病1例

    作者:朱君

    患儿,男,8岁,安徽阜阳人.于2016年9月因间断发热12 d,前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入院时脾脏肿大、质地韧,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患儿仍反复高热,排除其他疾病后,初步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2016年10月起予以甲强龙[12.5 mg/(kg·d)×1 d]冲击治疗合并萘普生抗炎治疗,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提示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考虑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予以丙球抑制免疫[1 g/(kg·d) ×2d]、地塞米松抗炎[2 mg/(kg·d)×3 d]、甘露醇降低颅压,患儿仍有反复发热,后又予以大剂量甲强龙[20 mg/(kg·d)×4 d]冲击,2d后加用环孢素[5.2 mg/(kg·d)×3 d],息儿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脾脏回缩、质地变软,炎症指标下降,激素缓慢减量,予以出院,定期复诊.

    关键词:
  • 江西省血吸虫病的流行与发现探微——纪念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

    作者:葛军;林丹丹

    江西省曾是中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血吸虫病在江西省的流行历史久远,曾经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阻碍了流行区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从医学疾病史的视角来研究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受到日益关注.本文通过参阅历史文献,结合现代考证,系统全面地探究了江西省血吸虫病的流行历史和发现过程,为深入开展血吸虫病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 整合式病例素材的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作者:王振生;毛映红;魏春燕;王恒

    为提高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质量,设计编写与寄生虫学相关的临床病例素材,同步整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寄生虫学形态学教学内容,建立整合式病例素材教学模式.将整合式病例素材应用于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本研究共编写22例人体典型寄生虫感染病例素材,涵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0种寄生虫形态学教学标本.以布氏姜片吸虫整合式病例素材作为教学示范应用于课堂教学后,根据学生反馈的评价,结果显示整合式病例素材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整合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寄生虫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