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经胸骨前路上胸段椎体置换术的临床探讨

    作者:陈长青;申俊生;张红玲;王丽娟;高锁兰;王献章;支鹏

    目的:探讨一种上胸椎椎体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上胸椎椎体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经胸骨前路部分劈开胸骨,椎体肿瘤切除,骨水泥+钢板代椎体置换术。结果:随访6~10月,脊髓损伤基本恢复,脊髓减压彻底,人工椎体位置正常,肿瘤未复发。结论:该手术入路对于上胸椎椎体肿瘤切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首选。骨水泥+钢板代椎体置换术,有稳定性好、不被肿瘤细胞侵蚀等优点,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选择。

  • 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正丰;梅芳瑞;周跃

    目的:观察颈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方法:随访40例颈椎体融合术后患者,颈部和神经系统体检,行X线及MRI检查,观察椎体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时间和程度。结果:颈椎体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86%,约1~11年发生退变,平均9年,严重者发生椎间盘突出不全瘫。结论:颈椎体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容易发生,故对术后患者的指导和处理非常重要。

    关键词: 颈椎融合 退变
  • 复合拇指畸形的临床分型及治疗

    作者:陈令斌;焦锡林

    目的:提出复合拇指畸形新的分型方法,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法:幼稚型单纯切除赘指,成熟型及骨变型采取综合矫形手术,包括肌腱、关节囊松解或紧缩,骨突切除,楔形截骨等。结果:15例疗效满意,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好。结论:依据新的分型方法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对复合拇指畸形的矫形有临床意义。

  • 经关节镜滑膜刨削术治疗膝关节炎性病变

    作者:林晖;张岩;滕学仁

    目的:观察膝关节广泛滑膜炎性病变,经关节镜滑膜刨削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滑膜大部刨削术治疗广泛滑膜炎症58例。通过门诊、信件、家庭随访58例,随访时间2个月~2年9个月。结果:优良占84.5%,总有效率97.7%。结论:广泛的膝关节滑膜炎,在关节镜下行滑膜刨削术,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椎弓根扁钻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技巧

    作者:闫德强;谢志军;李炳辉;常西海

    目的:为解决经椎弓根螺钉技术中存在的钻孔极易穿破皮质导致手术并发症的问题。方法:研制一种新型的钻孔器,名称为椎弓根扁钻。结果:经临床应用钻孔56例224孔,一次性钻孔置钉,准确率100%,无1例失败。结论:该钻设计合理,大特点是扁、钝。扁能准确通过狭窄椎弓根的中心,钝为只钻松质骨不钻皮质骨。以捏持捻钻操作,形成钝性捻钻法,从而实现经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安全钻孔及置入。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严重感染2例分析

    作者:张云昌;黄德清;付志厚;张铎;韩晓贞

    目的:提高对全髋置换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严重性及治疗的认识。方法:根据本院2例临床资料,对发生脱位感染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第1例病人脱位虽然整复,但感染未能控制终行髋关节离断治愈。第2例病人脱位及感染均未控制,肿瘤复发全身衰竭死亡。结论:一旦发生脱位应立即行闭合复位,复位困难或晚期脱位者可切开复位。如发生感染,应早期切开引流,应用抗生素,感染严重者应及时将假体取出,彻底清创或关节离断。

  • 肩肘关节功能重建10例报告

    作者:赵玉生;陈天箫;黄常红;刘春水;庄孝荫

    目的:对因臂丛神经损伤或单纯腋神经麻痹所致难以恢复的三角肌瘫痪及屈肘肌瘫痪的患者进行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和肘关节屈曲功能重建。方法:用同侧斜方肌、背阔肌或胸大肌转位重建肩、肘关节功能各5例。结果: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优4例,可1例。屈肘功能重建优4例,良1例。结论:创伤引起神经麻痹所致三角肌及屈肘肌瘫在原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肩外展及肘屈曲功能重建,可获较满意效果。

  • 珍牡钙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

    作者:李开贤;杨墨松;魏广栋;罗桂英

    目的:探讨珍牡钙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骨矿密度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影响,旨在通过观测寻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方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口服珍牡钙0.4g 3次/日,对照组100例口服葡萄糖酸钙1.0g 3次/日,2组连续治疗半年后评价疗效。结果:珍牡钙临床总有效率99%,葡萄糖酸钙为84%(P<0.01)。2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珍牡钙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及骨矿密度临床疗效可靠,无副作用。

  • 采用融椎器治疗双椎体滑脱症2例报告

    作者:黄彦杰;宁志杰;李贵涛;孙磊;王仁成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多发性腰椎弓根断裂椎体滑脱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框架式椎体复位器和螺旋式椎体融合器,一次性手术将2个滑脱椎体复位并采用4枚融椎器行椎体间融合。结果:椎体复位及椎体间融合满意,2例病人均恢复了体力劳动。结论:框架式复位器及螺旋椎体融合器是目前治疗多发性腰椎体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融椎器 椎体 滑脱症
  • 较大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综合治疗体会

    作者:张颖;李晶晶

    目的:总结和探讨不同方法的手术及合理的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较大儿童先天性脱位的经验。方法:采用Salter法,Chiari法,髋臼加盖成形术和联合手术共治疗3~13岁患者68例80个髋关节。术后积极进行康复功能训练。结果:64例72个髋关节获随访,时间1~15年。优良率83%。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术式,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早期合理的康复功能训练,是保证手术效果,恢复髋关节功能良好的方法。

  • 后路脊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合并症初步报告

    作者:朱卉敏;于振声;王衡;刘正安;张田;姚建祥;杨传铎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青壮年常见多发病,治疗不当常造成不良后果,久治不愈继发多种并发症,传统手术切口长、损伤大,病人痛苦大、恢复慢。方法:1999年开展后路脊椎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19例,男75例,女44例,年龄18~68岁,平均37.9岁。结果:随访86例,其中58例(67.48%)优,25例(29.06%)良,2例(2.32%)可,1例(1.16%)差。结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2~3个月无效或反复发作者、伴有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侧隐窜狭窄、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骨赘、单节段和多节段中央管狭窄,经脊髓造影、CTM检查、与症状体征定位一致者,均可采用该技术治疗。对中央型和游离型、脱出型尤应立即试用该技术。该技术创伤小、出血少、病人痛苦小、恢复快,能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陈清汉;张树桧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椎管狭窄导致马尾神经或/和神经根受压所出现的一组综合征。脊 椎随年龄增大而发生退行性变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改变。除狭窄外,异 常的脊椎可进一步增加神经压迫的程度。随着退行性改变和神经压迫程度的发展,椎管狭窄 症的症状出现或加重,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影像学上神经压迫的程度并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 。1 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类  腰椎管狭窄症分为先天性椎管狭窄(发育性椎管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获得性椎管狭窄)和 混合性椎管狭窄[1]。先天性狭窄常见于软骨发育不良或其他身材矮小综合征(shor t-stature syndrome),也包括身材正常但先天性短椎弓根伴多节段椎间盘膨出,后者一般 在30~40岁出现症状。后天性狭窄分为退行性、医源性、外伤性和病理性,其中以退行性狭 窄常见,多发生在老年人,女性发病年龄平均为73岁,男性发病年龄稍小些[2] 。女性比男性易发生脊椎滑脱,而退行性滑脱也是引起椎管狭窄症状的原因之一[3] 。退行性狭窄分下列几种:(1)中央椎管狭窄;(2)侧隐窝狭窄,多为小关节重叠过多、肥 大导致神经根受压;(3)神经根管狭窄;(4)混合型狭窄。

  • 脊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潘显明;胡修德

    Killian在1854年首先使用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个椎 体在相邻的下一个椎体之上向前或向后滑脱”,其常见的病因是椎弓不连或称峡部裂,常 见的部位在L5S1。但直到近20年,才逐步认识了脊椎滑脱症的各种病因,建立了正确的 分类方法,Wiltse提出的分型很有临床意义:Ⅰ型,发育不良型:为S1上关节突或椎弓 有先天性缺损。Ⅱ型,峡部型:病变在关节突间(峡部)。Ⅲ型,退变型:继发于已长期存在的退 变性关节炎,由于关节突和椎间盘的不稳定而发生滑脱。Ⅳ型,创伤型:椎弓根、椎板和关 节突(不包括关节突间部)的急性骨折。Ⅴ型,病理型: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成骨不全、畸 形性骨炎等的椎弓根病损。为决定平行位移的程度,Meyerding提出滑移分度如下:Ⅰ度滑 脱为0~25%的移位,Ⅱ度滑脱为25%~50%,Ⅲ度滑脱为50%~75%,Ⅳ度滑脱为大于75%以上 的 移位。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将滑脱超过100%称为Ⅴ度滑脱。Tailard测量L5在骶骨上移 位 的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由于脊椎滑脱者S1椎体上缘常呈园拱形,不易确定前后径,将 此 方法稍作修改,沿S1椎体背面划一条线,此线恒定容易判断,可作为重复测量的基线, 经 过骶骨的宽处向基线作垂线,并以骶骨宽处(B)作为分母,从L5椎体后下角向B作垂 线,测出滑移距离(A),以A/B求出滑移百分率。

  • 上颈椎不稳的病因和诊断

    作者:胡玉华;王长峰;赵定麟

    当寰枕、寰枢关节因各种原因导致其结构功能减退,以至在生理载荷下出现过度活动或异常活动,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上颈椎不稳[1]。上颈椎的稳定性是由枕骨髁、寰椎、枢椎的结构稳定性以及韧带、肌肉、关节囊、筋膜等共同维系。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上颈椎不稳的病因和诊断的认识不断深入,现综述如下:1 上颈椎不稳的病因 有创伤、炎症、先天性畸形、类风湿关节炎、结核、肿瘤、及医源性损伤。1.1 创伤 许多学者注意到创伤与上颈椎不稳的关系[2~3],创伤所致寰枕关节脱位,多涉及延髓,常在抢救前死亡[4]。而引起的寰枢关节不稳临床较多见:(1)寰椎椎弓骨折(Jefferson's骨折)可合并齿状突骨折和/或寰枢横韧带断裂。(2)寰枢关节脱位和半脱位;(3)齿状突骨折,戴力扬等[5]报道一组47例齿状突骨折,随访5~10年,发生上颈椎不稳达42例。(4)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s骨折)。

  • 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及其相关研究

    作者:钱金黔;廖龙元;孙材江

    对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的认识始于50年代。从尸检中发现腰间盘突出的比例很高,而患 腰间盘突出症的却是少数。在40岁以上的尸检中发现约有1/3间盘突出。近年来,随着影像 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间盘退变与下背痛  一般认为,间盘退变始于20岁左右,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纤维环裂隙,髓核含水量减少,脆 性增加,软骨板钙盐沉着,破裂等一系列改变。与间盘退变有关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 获得性椎管狭窄等一直被认为是颈、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间盘退变本身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 液氮冷冻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作者:杨述华;杨操;许伟华;李进;张银刚

    目的: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研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用液氮将股骨头冷冻坏死,术后定期拍X线片,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术后3d切片见股骨头完全坏死,术后半月见股骨头自股骨颈开始修复,术后1月X线片见股骨头密度增高。结论:液氮冷冻建立的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作为研究其治疗的动物模型。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孟国林;胡蕴玉;刘丹平;孙磊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 条件,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奠定一定实验基础。方法:取幼年SD大鼠,处死后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传代后分别观察其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分裂指数和贴壁 率。结果: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第7代以前生长形状相对稳定,生长曲线相似;第4d分裂指 数高,为16%;传代后12h贴壁率高,为90%。结论:本实验方法中,骨髓基质细胞在 体外培养条件下,早期生长性状稳定,增殖速度快,适应性强,可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 种子细胞。

  • BMP-2对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

    作者:杨物鹏;许建中

    目的:探讨BMP-2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 代谢影响进而了解其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721-型分 光光度计,3S-Na2SO4同位素掺入法等测定DNA含量、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合成。结果: BMP-2既能促进原代及反分化关节软骨细胞DNA合成又能增加羟脯氨酸的含量和35S-Na 2SO4掺入。结论:BMP-2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维持其表型,还可使已丢失软骨表型 的反分化软骨细胞有向恢复软骨表型方向分化的可能。

  • Ⅱ型胶原的研制及其在软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叶春婷;李斯明;邹海燕;唐毅;彭燕豪;沈雁;钟灿灿

    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提取、纯化、检测Ⅱ型胶原的生产系统,并以此产品应用在软骨细胞培养上。方法:选取猪透明软骨,经盐酸胍、胃蛋白酶等多步抽提,以及DEAE纤维素的柱层析,制备出Ⅱ型胶原作为软骨细胞培养的基质。结果:通过SDS-PAGE电泳、氨基酸成份分析证实所制备的Ⅱ型胶原比Sigma(9007-34-5)的产品纯度高,以此Ⅱ型胶原为基质培养软骨细胞,原代至第6代增殖快,6代以后的细胞呈成纤维状的去分化现象。结论:自行研制的Ⅱ型胶原为高纯度的Ⅱ型胶原,应用在软骨细胞培养上,能使细胞增殖快,较长时间保持软骨细胞的表型和存活。

  • 兔实验性膝骨性关节炎的组织病理学及发病机理

    作者:马建兵;沙浩渡;陈明凡;王晓安;李向阳

    目的:探讨骨性关节炎发生的病理学基础。方法:40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用Hulth法复制出实验性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1月后处死家兔并切取家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作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光镜所见依据Mankin's评分标准评分,测定血清中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模型组家兔膝关节滑膜均存在不同程度增生、肥厚、水肿,光镜及电镜下见模型组关节软骨呈明显退行性变,Mankin's评分结果模型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滑膜组织的炎症、骨内压的增高以及自由基的改变是导致骨性关节炎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如何阻断这些病理环节是防治骨性关节炎的关键。

  • 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作者:黄晶;方洪松;彭昊;刘世清;黄心英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作者自1995年5月至1999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6例(70膝),随访6月~4年。结果:本组病人56例(70膝),经关节镜检查均证实有关骨节炎存在,而术前X线片有关节破坏的仅36膝,符合率为51.4%。本组病人术后疼痛明显减轻,2~3周即下床活动,随访1年优良率91%,2年以后优良率67.8%。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可以早期恢复关节的功能,延迟骨关节炎的病程,全面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手术方法

    作者:张哉炯;施国强;温荣彬;叶汉深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对1990年6月~1998年6月手术治疗的31例老年腰突症患者进行随访及回顾性总结。结果:发现老年腰突症者合并腰椎管狭窄率高达77.8%。31例经1~8.5年随访,优良者27例,优良率87.1%。结论:手术方式既要遵循有限减压的手术原则,又要达到减压目的,术中必须同时适度扩大椎管,尤其是神经根通道。

  •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侧间室严重骨性关节炎

    作者:牛东生;马宁;杨景科

    目的: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严重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以缓解或消除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关节正常的生物力线排列。方法:自1992年5月~1998年2月应用胫骨高位截骨共施行手术18例(21膝),要求术前按适应证严格筛选病人,计算截骨角度。结果:本组病人平均随访3.2年,按Coventry疗效评定,优10例,良7例,可3例,差1例。结论:此手术可恢复内侧间室关节间隙及下肢正常生物力线,有利于退变软骨的恢复,疗效满意。

  • 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在骨盆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

    作者:纪方;孙庆斌;杨继金;陈舰;顾雄华;蔡郑东

    目的:研究和评估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后手 术治疗骨盆肿瘤的价值和方法。方法:对30例骨盆肿瘤病人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栓塞后 1周内行手术治疗。结果:3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除,术中出血大大减少,平均出血为2 200 ml,平均随访28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术前经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可有效 减少 术中出血,利于肿瘤切除,是骨盆肿瘤切除的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 骨盆 骨肿瘤 栓塞 手术
  • 板一棍系统(PRSS)对生长中儿童和成人脊柱侧弯矫治的早期结果

    作者:叶启彬;邱贵兴;王以朋;林进;张嘉

    目的:研究新型脊柱侧弯矫正装置-板棍系 统PRSS(Plate-Rod Spinal System)对生长发育中儿童和成人的脊柱侧弯的矫治效果及治疗 原理。方法:从1998年9月~1999年6月对35例脊柱侧弯使用PRSS矫治。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 1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22例,其它4例平均年龄15.6岁(3~34岁)。术前平均畸形为65.5°(4 0°~103°)。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前后X线检查分析。PRSS矫正力由弹力板棍提供,不需植骨 融合,允许矫正节段脊柱继续生长。结果:平均随诊6.9个月,侧弯畸形度由术前平均68.6 °矫正至31.7°,平均矫正率53.8%,好者87.2%,平均身高增加5cm,矫正节段平均增高5m m。结论:PRSS是新型有效的脊柱侧弯矫正装置,特别适于生长发育中儿童的脊柱侧弯,其 矫正方式和原理均与国内外流行方法不同,具有不易发生截瘫和脱钩的优点,为脊柱侧弯 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 透明质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作者:王玉彬;杜生富;王风英;肖宗玲

    目的:观察1%透明质酸钠(SH)注射液对膝骨关节炎(OA)的疗效及维持时间。方法:常规膝关节穿刺注入SH。每周给药1次,每次2ml,连续给药5周后判定药物的疗效。结果:治疗5周后总有效率为96.3%,无明显毒副反应。停药16个月,74.0%患者无复发。结论:SH为治疗膝OA的有效药物。

  • 痉挛性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10年回顾(附825例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徐林;洪毅;易斌;周钧

    目的:以随访方式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解除脑瘫痉挛,改善功能进行疗效观察。方法:自1990年5月始采用SPR治疗的825例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脑瘫患者。病理类型:痉挛型661例,僵直型52例,混合型112例。病因:绝大多数病例为早产,产后窒息,难产,持续黄疸等。痉挛程度:Ⅲ级~Ⅴ级。下肢实用能力等情况:独立行走129例,简单介助行走143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275例,双下肢交替爬行122例,上肢助力式爬行或不能爬行156例。治疗方法及其技术改进:根据术前判断下肢痉挛的范围并参考痉挛和下肢主要畸形施行功能性SPR;混合性脑瘫SPR同时选择部分神经节段行SAR;上肢痉挛较重,特别是痉挛影响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动作的脑瘫行CSPR;保留L4椎板和LR-SPR技术;部分病例应用射频技术;术前术后的康复措施应用;SPR后功能训练3~6个月后,针对固定的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肌张力情况,Ⅰ级672例,Ⅱ级10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10例。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31例,流口水减轻或消失70例。眼外斜视减轻132例。发音改善72例。腰骶段SPR上肢痉挛程度减轻67例。行走功能改变:在介助行走418例病例中263例变为可独立行走,爬行278例病例中91例可独立行走,52例可介助站立或行走。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

  • 骶髂部肿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附29例分析)

    作者:尚希福;戴戎;朱六龙

    目的:找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骶髂部肿瘤的 临床特点,为其早期诊断和防止误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髂部肿瘤引起的坐骨神 经痛的特点。结果:29例有坐骨神经痛的骶髂部肿瘤病人,19例首诊被误诊腰椎间盘突出症 (误诊率为68.7%),这些病人的坐骨神经痛的特点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不因体位改变 而改变,持续时间长,2~31月(平均6.9月),23例病人有明显的夜间痛,多数症状体征不符 (25/29),骶髂部有明显压痛。结论:对于起病隐匿,疼痛时间长、进行性加重且有夜间 痛,症状体征不符的坐骨神经痛病人,如果骶髂部有压痛,应注意排除该部位肿瘤。对于坐 骨神经痛的病人不能忽视骨盆环的检查。

  •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伟;刘克;欧阳甲;盛伟斌;杨学明;陈志伟

    目的: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 脉缺 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眩晕者共76例,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测量 出椎动脉正常值,左侧为(4.1±0.79)mm,右侧为(3.2±0.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 血型颈椎病分为3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 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 动脉松解术后,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疗效优良。结论:MRA是椎动脉缺 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 BMP复合牛骨胶原液经皮囊内注射治疗孤立性骨囊肿的初步报告

    作者:丁真奇;康两期;练克俭;翟文亮;郭延杰;郭林新

    目的:观察经皮囊内注射BMP复合牛骨胶原液 移植治疗孤立性骨囊肿的治疗结果。方法:在X线机电视屏引导下,用骨穿针刺入骨囊腔内 ,抽去囊液后,平均注入复合胶原液量34ml(20~40ml)。临床治疗8例孤立性骨囊肿,5例位 于肱骨近端,2例位于股骨近端,1例位于髌骨。结果 7例骨囊腔平均愈合时间为5~6月(3 ~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BMP复合牛骨胶原液囊内注射移植治疗孤立性骨囊肿是一 种简单、有效、安全性高的方法。

  • 抗自由基药物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冬梅;李其一;曲卫东;于胜吉;宫明智;高春正;王熙前;王集锷

    目的:探讨抗自由基药物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近期(就诊前2个月内)未经其他药物及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联合应用抗自由基药物(尼莫地平、VitE、VitC、地塞米松)治疗1~2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结果: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平均为72.9%,疗效优良率89.3%,平均随访10个月。无复发或加重。结论:这间接表明腰椎间盘突出所造成的慢性神经根损伤发病机制与自由基改变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以应用抗自由基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或消除症状,阻止继发行损害的发生。

  • 良性骨巨细胞瘤周边生物学行为及SMAa微血管标记的意义

    作者:LI Song-jian;WANG Zhen;HUANG Y ao-tian;李松建;余斌;王臻;黄耀添;吕荣

    的:检测良性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 or of Bone,GCT)周边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瘤组织对微血管的侵袭。方法:收集1995~1998年 我科切除的8例良性GCT瘤段,对其病灶周边进行组织病理学及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ular actin,SMA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组织学良性GCT可具有侵蚀皮质骨、松质 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能力,边界处有大量新生微血管密度形成,肿瘤中多核巨细胞可侵袭微静 脉,肿瘤细胞可由此进入血管。结论:良性GCT仍具有局部侵袭和潜在转移的能力。

  • 先天性成骨不全2例报告

    作者:刘同行;陈瑛;李晖

    例1,男性,于1999-06-02足月分娩。产前B超检查发现股骨干畸形,父母否认有类似畸 形家族史,因羊水早破,行胎吸,侧切等助产。出生时体检体重3?600g,身长50cm,头颅 软,蓝巩膜,皮肤紫绀,心率120次/分,呼吸80次/分,Apgar评分4’,胸骨隆起,胸腔变 形,“肋串珠样”改变明显,两肺呼吸音粗,可及粗湿罗音,腹部无异常,双上臂及大腿有 缩短 、增粗畸形,有骨擦音,少活动。X线检查:头颅骨薄呈小片状,可见较多缝间骨,左锁骨 、双侧肱骨干和股骨干骨折,双侧多处肋骨骨折,所有骨折处皆有明显骨痂形成。两肺多数 斑片状阴影。临床诊断:(1)新生儿重度窒息,(2)先天性成骨不全,(3)吸入性肺炎,出 生后终因肺部感染,呼吸衰弱抢救无效第5d死亡。尸检报告为颅骨薄而脆似牛皮纸样,全身 多发骨折证实临床所见两肺可见散在斑块状实变病灶,呈暗红色,镜下示骨皮质薄,多孔, 骨髓骨小梁纤细且数量少,排列紊乱,其边缘呈锯齿状,其间有软骨岛和钙化不良的骨样组 织。双肺细支气管,肺泡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炎性渗出物及胎粪、角化物,角化鳞状上皮细 胞等羊水成分。病理诊断:(1)先天性成骨不全,(2)羊水吸入性肺炎。

  • 大小鱼际肌远侧肌腹损伤早期保留手的灵巧功能

    作者:陈秋生;杨建成;余斌;江浩;陈霞;张雪萍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8~43岁。大鱼际肌包括拇内收肌损伤5例,小鱼际肌损伤4例。肌肉损伤情况见表1。  其中大鱼际部拇指指神经断裂4例,屈拇长肌腱断裂3例,掌骨骨折3例,屈指肌腱断裂2例,第5掌骨骨折2例,大小鱼际部皮肤缺损各1例。1.2 治疗方法 骨折用掌骨小钢板固定,断裂神经、肌腱、血管给予缝接。损伤以远的失神经支配肌组织切除,修切远断端肌组织,切取长短、宽窄适宜的髂胫束条,通过原肌腱止点所做的骨性隧道,返折成2条,缝扎牵引线,利用直针从肌腹断面穿入,经过一段肌腹,从远侧肌腱膜或中部肌膜穿出,手放置功能位,将肌腹断端向远侧牵拉,同时拉紧髂胫束条与肌腱膜或肌腱编织缝接,肌腹断面收拢缝合并与髂胫束条缝合固定。皮肤缺损用带桡动静脉蒂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即刻被动活动拇指、小指,并做相应肌腹的主动收缩锻炼,如被动屈拇指时同时做屈拇肌的主动收缩锻炼。术后4周,循序渐进地主动活动锻炼,逐渐恢复拇指与小指对指、握、捻等功能。1.3 结果 随访7例,随访时间18~29个月,平均24个月,大鱼际同时包括拇内收肌损伤4例,小鱼际损伤3例。手部肌力Ⅳ~Ⅴ级,拇、小指两指腹完全相对时,掌侧看似菱形,手的抓、握、捏、捻功能接近正常。

  • 自制双刃刀治疗扳机指

    作者:姜传杰;刘荣新;李振凯

    1 双刃刀构造  双刃刀为直径3mm的斯氏钢针磨造而成。下段刃部长约3cm,磨有双刃,刃部厚约1mm,上段长约5cm。2 治疗方法  首先找到狭窄的腱鞘及环状韧带所在点。一 般均可在此处摸到形如葫芦状增生的屈指肌腱,局部有明显压痛,被动屈伸患指可扪到其通过狭窄部的弹跳。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首先完全屈曲患指,将葫芦状增生的屈指肌腱滑过狭窄部,然后稍伸直患指,将肌腱的增生部与腱鞘的狭窄部近端紧贴,但不使其滑过。一手拇指指甲紧掐此处以固定,另一手持双刃刀自葫芦样增生处远端垂直刺入(刀口线保持与屈指肌腱走行方向一致),直达狭窄的腱鞘及环状韧带近端,微微将针尾下压,刀刃向远端挑割狭窄组织,纵行切割1~2刀,此时可闻及切割坚韧组织的“咯咯”声,切割完全彻底则觉刀下失去阻力,拔出双刃刀,被动活动患指10余次,检查弹响完全消失,活动无明显受限,即可结束手术,创可贴覆盖刀口,按压刀口数分钟以止血。嘱病人第2d即开始活动患指,1.5~2个月内不从事原致伤工作。

  •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作者:王文孝

    我科近10年来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191例。随访124例,现就手术治疗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1 一般资料  男87例,女37例;年龄19~68岁,平均49.1岁。致伤原因:交通肇事53例,砸伤42例,坠落伤29例;新鲜伤96例,陈旧伤28例;完全瘫30例,不完全瘫94例,按Frankel分级,A级30例,B级32例,C级43例,D级19例;受伤部位T1126例,T1234例,L143例,L221例。骨折分类,根据张光铂分类,单纯压缩骨折严重型7例,爆裂骨折41例,安全带型骨折39例,骨折脱位型37例;入院到手术时间5~8h 14例,1周以内手术82例,3周以后手术28例。

  • 椎管内结核误诊为软骨瘤1例

    作者:张子峰;孙传友;鲁胜武;陆锡平;张宝玉;王学廷;曹家树;陈福春;温立升

    患者,女,56岁,因腰痛伴左下肢胀疼不适1月余入院。查体:腰椎生理弯曲存在,无侧突,L5左侧压痛明显,无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均为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感觉稍减弱,伸肌力正常,髌腱反射正常,巴氏征阴性。大小便正常。X线片示腰椎骨质未见异常。CT示:L5左侧侧隐窝高密度影,约1.0cm×0.5cm×0.5cm大小,边界清(图1),CT值约150Hu左右。入院查血沉14mm/h。入院诊断:L5左侧侧隐窝软骨瘤。予手术治疗:常规后正中手术入路,咬除L5左侧部分椎板,探查左侧隐窝无异常。以神经剥离器轻柔将硬脊膜牵向对侧,见椎管内有一约1.0cm×0.5cm×0.5cm大小灰白色包囊,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稍有粘连。将其完整剥下,可见到L5椎体后缘有一1.0cm×0.5cm×0.5cm大小压迹。切开包囊见其内充满白色干酪样物质。探查椎管内,未见突出椎间盘及其他异常。冲洗术区,常规缝合,术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所取组织送病检证实为椎体后缘结核(图2),加用抗结核药物,切口一期愈合,术前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 皮瓣转移再造手指与寄生指甲回植术

    作者:朱宝林;王信胜;杜汝胜

    断指因损伤重不能再植,病人有手指再造要求但不愿牺牲足趾,又不愿从手部切取皮瓣 再造者,我们从1997~1999年采用皮瓣转移再造手指与二期寄生指甲回植术5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7~32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例,冲压伤3例,皮带绞伤1例。 离断部位:远指间关节食指2例、中指1例、中指中节中段1例、食指近指间关节1例。术中行 指间关节融合3例,1例保留关节,1例骨折克氏针固定。关节融合2例出现骨不连,1例术后3 月骨愈合。皮瓣感觉恢复时间:4例在术后半年,1例10个月。指腹两点辨别觉8~12mm。保 留的远指间关节伸屈10°~60°,近指间关节伸屈10°~75°。5例均能捏、持物,骨不连 处无 明显疼痛,活动正常,患者日常生活无不安全感。5例寄生指甲4例出现甲盖脱落,半年内重 新 长出新甲。回植后2例生长略小于健甲,1例指甲不平整。患者对再造指功能、外形均较满意 。

  • 腰椎间盘术后并发硬膜内骨块1例

    作者:江华;苏家庆;杨军丽;周叶金;刘海燕

    女性,48岁,以腰椎间盘术后14年,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无力半月于1998年7月30日入 院。患者14年前因L4~5椎间盘突出于我院骨科行L4~5全椎板切除,髓核摘 除术。半月前突发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无力,足下垂。查:下腰椎各椎间隙压痛,伴右下 肢放射,右侧Laseque sign 40°(+),右小腿后外侧,右足背及其外缘感觉减退,右侧AJ(- )。CT:L4~5椎板再生,椎间盘突出并右侧隐窝狭窄,L5S1水平硬膜内有4.0×5 .0mm2卵园形高密度影(考虑为碘油)〔图1〕。MRI:L3~4、L4~5椎间盘突 出,L5S1水平近后方硬膜处有一卵园形低信号影(T2加权),考虑为骨化块。

  • 手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作者:陈长青;申俊生;王献章;高锁兰;张红玲;王丽娟

    我院自1996~1999年对6例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施行了改良Chiari+pemberton+贯穿造盖+软组织松解+股骨短缩及旋转截骨+关节囊紧缩等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例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14~29岁,平均19.17岁;右侧2例,左侧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有患侧肢体短,行走跛行,行走过多时患髋疼痛。X线表现:患侧髋关节完全脱位6例并髋臼发育小、浅,Sharp角平均62°(53°~68°);股骨头发育小,形态改变,颈干角过大,平均为158°。术前内收肌切断并大重量牵引2~3周,牵引重量8~16kg。

  • 一半比目鱼肌移位修复胫骨外露

    作者:杨斌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大52岁,小16岁,平均28.2岁。左侧8例,右侧6例。受伤后至来院就诊时短时间2h,长2年7月。其中3例曾作其他皮瓣覆盖失败。1.2 皮肤缺损情况 缺损发生在小腿中上段9例,中下段5例。缺损大为6×5cm2,小为2×4cm2。2 手术方法  患者可行硬膜外麻醉。取半卧位患侧在下,自胫骨内侧缘后方2cm处纵行切开皮肢12~16cm,其下端至跟腱之肌与腱移行处,切开固有筋膜,确认跟腱。再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找到比目鱼肌,钝性分离,向末梢端直至跟腱部,向近端尽量分离至内侧头的胫骨比目鱼肌线。以尖刀自正中将比目鱼肌纵行切开,如以近端为蒂,则于切开的内侧肌瓣远端肌腱移行处(稍带少许肌腱)切断,其外侧部及跟腱附着部同时保留。如以远端为蒂,则于肌肉的内侧头附丽处切断。注意此处有较大血管进入肌肉,切断后须作血管结扎,肌肉的纵切处亦应作适当止血。将切断的内侧肌瓣游离端缝一支持线,或用组织钳提起,游离足够的长度,对不利于肌瓣游离的进入比目鱼肌的小血管,可酌情结扎并切断。

  • 改良棘间入路法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程敬伟;付耀峰;陈震宇;黄聚恩

    为了探讨对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自1995年3月~1999年3月,我们在棘间入路法 [1]的基础上,将整块切除的棘突-韧带复合组织原位回植,我们称之为改良 棘间入路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8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38~67岁,平均52.6岁,病程短2个 月,长6年8个月,平均3年5个月。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分别经CT、MRI、脊髓造影等检查,病变部位:L4~5 25 例,L5~S1 19例,L4~S1 8例,L3~5 4例,L3~S1 2例。单纯 椎管狭窄41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7例。

  • 前臂骨折的罕见并发症—假性Volkman's挛缩

    作者:李学军;李永庆;刘冰;孙建伟;许立新

    从1993年1月~1999年7月,我们收治了4例罕见的前臂骨折引起指深屈肌滑动受限的病例,临床表现为手指屈曲畸形,不能完全伸直,称之为假性Volkman's挛缩,与Volkman's缺血性肌挛缩相比,本病在经治疗后,手指功能可得到完全的恢复。1 材料和方法  本组3例女性,1例男性,骨折位于前臂的中段、远端。原始片可见掌侧有一“尖形”突出的骨折断端,于骨折后1d~4月诊断为假性Volkman's挛缩。临床表现为:腕关节在中立位时有2个或3个手指的屈曲挛缩,手指不能完全伸直,但腕关节屈曲后手指可以伸直,这种表现与Volkman's缺血性挛缩的表现很相似,但本病病人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前臂没有剧烈的疼痛,没有神经麻痹,也没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其它表现,有时在骨折部位可触及到肌腱卡住的感觉,本病也应与肘部尺神经卡压征等鉴别。本组例1、例2在骨折后3d内作出诊断,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骨折复位后肌腱也得到了松解,恢复了正常的功能,例3经手法复位后肌腱的滑动仍未恢复正常,遂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尺骨近端的骨突尖刺入指深屈肌中,导致肌腱的滑动受限,临床表现为假性Volkman's挛缩,手术将骨折复位,钢板固定,肌腱松解,术后患指恢复正常功能。例4于骨折后4月来院就诊,环指、小指伸直受限,X线片示尺桡骨骨折已愈合,掌侧有骨痂形成,患指无神经损伤的体征,术中见指深屈肌与尺骨外的骨痂形成了粘连,手术松解粘连后,术后2月功能恢复正常。

  • 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外翻(附17例 报告)

    作者:王永东;沙广钊;汤押庚;辛兵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性3例,女性14例,其中双足3例,均有囊炎病史。2 手术方法  ①硬膜外麻醉,大腿中部上止血带;②第一个切口于第1跖趾关节内侧作一直线切口,从 趾近节中部开始向后延伸止于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与骨干交界点近侧约2cm处。逆行舌瓣切 开内侧关节囊,将关节囊和骨膜向背侧和跖侧作锐性剥离,显露近关节趾 骨基底部到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的近侧边缘,用快而薄的骨刀切除第1跖骨头内侧的骨赘, 并用锉打磨光滑。③第2个切口,作第1跖趾关节外侧背部纵行切口,从第1趾蹼间隙正 侧约2.5cm开始向近侧延伸至第1、2跖骨头之间往后约2.5~3.0cm处止,此时注意勿损伤腓 深 神经分支及骨间背侧动脉的终末支,钝性显露收肌联合肌腱并于近点处切断同时松解关节 囊。在第1跖骨头颈交界处用2mm钻头横形钻一洞备用。此时将外翻的趾矫正在中立位并 维持,这时将事先逆行舌瓣切开的关节囊作重造紧缩缝合,并给予加固,然后再将游离的 内收腱穿过第1跖骨头的钻孔,牢固地固定并拉起下沉的跖骨头。然后按层次缝合切口,术 后用前足人字形石膏固定3~4周,拆除石膏后进行锻炼行走。3 讨 论  本方法术后石膏外固定非常必要,它可以使紧缩缝合的关节囊及移位的内收肌有充分的 时间愈合,以防复发,经随访3年的病例效果良好,无1例复发,因此值得推广。

  •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

    作者:徐茂龙

    1 解剖学基础  小腿后部皮肤质量好,供区面积大,血循环丰富,较为隐蔽,以直接皮动脉供血,皮瓣的血 供来自腓动脉神经伴行的腓肠浅动脉,包括腓肠外侧浅动脉,腓肠中间浅动脉与腓肠内侧浅 动脉的肌间隙相吻合。在踝关节上方2~3cm,胫后动脉有2~3支穿支动脉,穿出深筋膜上行 , 在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5~6cm,与下行腓肠动脉呈树枝状吻合,形成了吻合网,亦为小腿后 侧逆行岛状皮瓣提供了丰富的血运,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蒂部的血供是由腓动脉的肌间 隙皮支而来,通过吻合支返流灌注到腓肠浅动脉领域,这是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的 依据。2 手术方法  手术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2.1 皮瓣的设计 根据所修复创面的大小,在小腿后侧中上1/3处正中线设计皮瓣,皮瓣筋 膜蒂转折点不得低于外踝上5cm,以保证腓肠动脉与腓动脉的肌间隙皮支吻合网的完整性。

  • 浅谈骨盆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龚旭生;项良碧

    骨盆肿瘤包括髂骨(含耻骨与坐骨)和骶尾骨两个部位的肿瘤。髂骨是骨软骨瘤、软骨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骨巨细胞瘤等的好发部位之一。在原发脊柱肿瘤中,骶骨是好发部位之一,其中以脊索瘤相对多见。其他如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亦有报道[1]。由于骨盆肿瘤的早期症状较少且较隐蔽,容易漏诊和误诊;加之骨盆内有重要脏器、血管和神经,故手术难度较大;此外骨盆是人体负重的重要部位,术后稳定性的重建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作者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就骨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浅谈如下。1 早期诊断要点1.1腰骶痛或/和腰腿痛是多数骨盆肿瘤(特别是骶骨肿瘤)早期的唯一症状[2~6] 此类病人中以腰骶痛或腰腿痛为首发症状者占绝大多数,多表现为长期持续性且进行性加重的钝痛或隐胀痛,夜间疼痛加重。因此,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腰腿痛或/和腰骶痛的病人,除考虑常见病因外,还应考虑骨盆肿瘤(特别是骶骨肿瘤)的可能性,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 胸腔镜脊椎手术—长庚经验报告

    作者:黄聪仁

    目的:近在脊柱手术中出现了一种胸腔镜手术法。本文重点介绍脊柱前路胸腔镜手术法的运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从1995年11月~1999年12月,136名患者(T2~L1损伤)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年龄5~89岁,平均50.3岁,包括57例脊椎转移瘤,22例爆裂性骨折,16例脊柱侧凸,16例结核性脊椎炎,12例化脓性脊椎炎,5例胸椎间盘突出,3例伴有椎间盘炎的强硬性脊椎炎,2例脊柱后凸,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及1例血管瘤。操作中包括引流(1),活组织检查(3),胸椎间盘切除术(5),前路松解及融合(16),减压(6),移植物融合(50)及运用内部设施(55)。结果:出血量50~3 700ml,平均833ml,手术时间为1~7.2h,平均3.2h,随访4~53个月,平均32个月。总体来说26个病人中出现31种并发症(19.1%),3个致命并发症1例由术后肺部感染造成,1例因呼吸功能障碍而导致大出血,1例脓毒血症,其它非致命性并发症包括5例术中出血量过大(>2 000ml),4例短时间肋间神经痛,3例表面伤口感染,3例咽疼痛,2例肺膨胀不全,2例残余气胸,2例皮下气肿,2例硬膜破裂,1例心包穿透,1例乳靡胸,1例椎骨钉错位,1例入口处血肿,1例移植物不着位(此例需重新手术)。6例失败的手术中包括3例严重胸膜粘连,2例肺换气困难及1例血小板减少性失血。结论:我们认为在手术中,延伸性操作及胸腔镜与传统的脊柱仪器的结合是治疗众多脊柱病的理想方法,病人的选择及对细节的注重是基本的条件,好选用标准的开放性脊柱设施。过程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疗法的失败,更多的可宜方法将会取代其中某些标准前路脊柱设施。

    关键词: 胸腔镜 脊椎 手术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磨损颗粒在肝脾及腹部淋巴结的弥散

    作者:石伟;李海;刘绍臣;林延军;张志刚

    目前人们已认识到关节置换假体磨损和腐蚀产生的颗粒可诱导骨溶解和假体松动。本文 研究了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颗粒弥散至肝、脾、腹部淋巴结的机率及其造成的 病理改变。  取29人尸检标本及2名假体置换失败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对组织切片染色后用光学显 微镜观察,可以看到颗粒集中及相关组织的反应。金属颗粒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聚乙烯颗 粒经“油红-O”染色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聚乙烯颗粒成分可用红外线光谱和热阶分析来得 到证实。  在经尸检的人中,死因都与关节置换无关。21人生前仅做过一次全关节置换,11人的髋假体 平均使用69个月(43~117月),10人的膝关节假体平均使用84个月(31~179月)。另8个接受 尸 检的人中生前进行了髋关节置换,他们的人工关节有一个以上的部件发生松动,并且进行了 翻修。从初行关节置换到死亡平均174个月(47~292月),从后一次假体翻修到死亡的时 间平均71个月(1~130月)。在经过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的8人中,肝、脾内出现金属磨损颗 粒 的机率是7/8,明显高于假体功能良好的髋关节置换(2/11)及膝关节置换(2/10)的病人。磨 损 颗粒的主要来源是非负重面,而不是负重面。尸检取出28名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发现 其中19人(68%)有金属磨损颗粒。在尸检的29人中发生金属磨损颗粒弥散至肝、脾的有11人( 38%),而且在他们的肝、脾中出现没有明显病理意义的 少量巨噬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聚乙烯颗粒会引起同样的反应,即主动脉旁淋巴结弥散者68 %(19/28),肝、脾弥散的占14%(4/29)。弥散的金属颗粒大小多在1.0um以内。目前尚缺少具 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去观察微量的聚乙烯颗粒沉积的情况,因此,聚乙烯颗粒在肝、脾 中的实际沉积量可能比我们测得的要多。

  • 先天性髋脱位的自然病史—附11例病人长期随访

    作者:赵汉平;黄庆森

    先天性髋脱位手术治疗,其长期随访和预后有许多作者进行过报道。然而,迄今为止, 几乎没有作者报道未经治疗的先髋的自然病史,尤其是大龄先髋而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的病人 。这部分病人其手术效果是否优于其自然病史,这对矫形外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大龄先髋病人手术治疗有很多并发症,如复位失败、关节僵硬、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发 育畸形、半脱位和再脱位。其中股骨头缺血坏死为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大 龄先髋的自然病史是否优于其手术预后。1 方法 从1950~1975年作者调查了237名先髋病人的病历和X线片,其中8位9~60岁的 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未行任何治疗。其临床表现、症状、关节功能及职业这些信息来源于病 人病历。股骨头大小、假臼形成、继发性关节病、股骨转子的生长等信息来源于放射片。2 结果 本组病人共11例,女10人,男1人,9人为双侧脱位,另外2人为左侧脱位, 平均年 龄40岁(9~60岁),平均诊断为髋脱位的时间为7年(3~16年),11例病人有2个共同特点:(1 )儿童早期为蹒跚步态;(2)其儿童时代和青年时代能正常生活。

  • 病历摘要(八)

    作者:杨述华;杜靖远;李进;许伟华;杨操;冯敢生;杨秀萍

    患者女性,55岁,教师。骶尾部疼痛不适8月,加重3月伴大小便困难2周。患者自1998年11月左右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骶尾部疼痛不适,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双下肢活动正常,口服一般止痛药可好转,未予重视。3个月前自觉疼痛明显加重,大便干结,伴夜间持续疼痛影响睡眠,行走时疼痛加重。随到当地医院就诊,X线片、MRI均提示骶尾椎骨质破坏,较大软组织肿块。当地医院给予中草药和对症治疗。3月来症状逐渐加重,彻底难眠,行走困难。入院前2周出现大小便困难,无便血。再次MRI检查提示肿块较3月前明显增大,达10.5cm×7cm。要求入院手术治疗。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痛苦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部未见异常,颈胸腰椎未见异常,骶尾部手掌大小范围轻压痛,会阴部感觉减退,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膝踝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 病历摘要(七)

    作者:赵玉兰;缴勇武;杨建忠

    患者男性,63岁,汉族,农民,廊坊市安次码头镇人。因右粗隆部骨囊肿切除术后1年复发于1999年9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半因右粗隆部肿物收住我院,行“病灶清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骨囊肿”。术后抗炎治疗,伤口一直愈合不好,且有分泌物自伤口处渗出。术前多次拍X线片,均未见异常改变。术后多次拍片,开始X线片表现骨质疏松,嘱其功能锻炼,于半年后拍片示“股骨头无菌坏死”就诊于北京某医院建议保守治疗。2个月前发现小转子区有一鸡蛋大小肿物,质软,无痛,不伴以发热、盗汗等。为进一步诊治,再次来我院,入院后体温不高,骨科情况:右股骨大粗隆外侧有一纵行长约10cm的手术瘢痕,大粗隆外侧有1.5cm×1.5cm的窦道,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小转子区有4cm×5cm×3cm的肿物,质软,无痛,边界清,有波动感,无静脉曲张,X线片示:股骨头无菌坏死,未见骨质破坏。初步诊断:①右大粗隆部骨囊肿复发;②右股骨头无菌坏死。遂于1999年9月16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扩创闭式冲洗术”,术中顺原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切口内有少量炎性肉芽及黄色脓性液,切除污染变性及坏死组织,原窦道上皮彻底切除,分泌物不多。大转子区与原切口周围彻底扩创、冲洗,髋臼置入2枚斯氏针,单臂架外固定,内侧的肿物位于内收肌管前上方,切开后流出约500ml稀薄黄色分泌物,向外侧与原切口通,向上到小转子,沿内收肌有数个腔相通,用刮匙刮干净后冲洗,放闭式引流,外侧同样放闭式引流,两路闭式冲洗管。术后抗炎冲洗。术后病理报告:髋关节转子区结核。术后用雷米封、链梅素、利福平抗痨治疗。术后体温不高,伤口愈合差,2周拆线后,伤口上端2cm处和下端3cm处有分泌物溢出,未愈合。术后6周,该两处未愈合伤口仍有分泌物流出,未愈合。

  • 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胡春香;俞兴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89例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性医学护理组神经性溃疡、压力性褥疮、下尿道感染、上尿道扩张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综合性医学护理组,但2组间运动介助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疾病本身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术后足部骨骼X线研究

    作者:许龙顺;黄耀添;殷琦;雷伟;王军

    目的: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术后足部骨骼改变情况。方法:对46例单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术后健、患侧足X线结果进行研究。结果:CCF肌力平衡术后距、舟骨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主要表现为距骨头变小、体扁平,舟骨内移及距跟角变小;舟骨内移、前足继发外翻与转移肌腱附丽点位置、张力及内侧关节囊松解与否有关;6个月以内术后骨骼异常尤为明显。结论:X线检查结果不失为评价CCF术后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早期肌力平衡手术不宜过早(小于6个月)施行;转移肌腱附于第3楔状骨较为理想,内侧关节囊松解不宜过度。

  • 下腰椎手术失败影像学再认识

    作者:陈天顺;林乔龄;陈联源;郑玉堂;王建云;林俊东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下腰手术失败综合征再诊断和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报告26例下腰手术失败患者,经X线摄片、CT、MRI、脊髓造影、CTM和MRI增强等手段结合临床进行再认识,判断手术失败的原因,22例再手术治疗。结果:下肢手术失败影像学再认识与再次手术中所见基本相符,再手术优良率80%。结论:正确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对下腰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再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腰椎间盘手术致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陈雄生;贾宁阳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产生马尾神经综合征原因。方法:通过15例患者发病前后的脊髓造影、CT、MRI等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的发病时间综合分析。结果:8例术后的急性马尾神经综合征是由于术中直接造成马尾损伤或血肿压迫;7例慢性发作的患者由于疤痕组织增生椎管狭窄二度形成。结论:腰椎管狭窄是马尾神经综合征形成首要的发病基础,术中不完全减压、马尾神经的直接损伤、术后疤痕组织过度增生使狭窄椎管的再形成,麻醉、马尾神经粘连等是马尾神经综合征的重要的病理基础。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