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改良方法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腰椎崩裂性滑脱临床观察

    作者:尹占民;刘秀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腰椎峡部不连伴有轻度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采用单椎体棘横突间改良钢丝张力带固定加植骨修复峡部缺损使腰椎获得稳定。结果:我院自1993年2月~1999年6月用此方法治疗腰椎峡部崩裂19例患者,共38处骨缺损,全部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个月~4年5个月,平均2年1个月。骨缺损均骨性愈合,腰痛症状消失,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创伤较小,内固定简便,对腰骶部运动生理干扰小。对此类病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影像学检查在腰骶神经根病中的误导

    作者:宋恒平;王磊

    目的:报道一组影像学(CT、MRI)提示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鞘瘤。手术证实为其他原因,指出影像学需与临床症像结合,不被影像学误导。方法:通过手术,确诊为术后神经根粘连,瘤状血肿,脊神经节异位,同节段马尾神经瘤,极外侧腰间盘突出症,椎弓峡部结构不良及不连,椎后静脉丛怒张等腰骶神经根病的成因。结果:全组病例手术治疗,尽管诊断不符,但达到治疗目的。结论:影像学在其应用过程中,要与临床密切结合,会发现不少难以确诊的腰骶神经根病的成因,对于影像学所显示的蛛丝马迹,均要认真鉴别。

  • 经皮穿针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米明珊

    目的:探讨应用闭式穿针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方法:1998年5月~2000年2月用闭合穿针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采用入针点与标记点以及锁骨喙突粗隆三点定位技术。结果:全部病例均愈合,平均12.4个月。随访无感染及复发脱位,功能恢复良好。讨论:该方法固定可靠、简便、并发症少便于推广,可作为首选方法,如有复发可采用手术治疗。

  • 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损伤

    作者:陶占怀;崔玉明;罗殿中

    目的:足踝部及小腿前部软组织薄弱,受伤机会多,损伤后常形成难以愈合的创面。皮神经周围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在营养神经的同时,也营养皮肤。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血管恒定、蒂长,血供可靠,手术简单,不牺牲主干动脉,旋转灵活。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岛状皮瓣,切取简单,不吻合血管,成功率高,是修复足踝部和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 42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体会

    作者:孙友良;杨景东;王亚明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注意的几方面问题。方法:通过对治疗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2例均获随访,参照马氏评判标准,优良率达85.7%。结论:不同程度的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合并症的准确判断处理和正确有效的功能训练,是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外固定支架结合髂骨柱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作者:孟庆涛;黄儒收;赵辉;丁中华;吴兴

    目的:观察单臂外固定支架结合髂骨柱植骨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5例闭合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应用髂骨柱植入,使骨折端相对稳定,然后行“T”形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均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外固定结合髂骨柱植骨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

  • 组合式支架在胫骨近端截骨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春萍;翟明玉;陈金华;母心灵

    目的:探讨膝内外翻畸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纠正下肢负重力线。方法:对胫骨近端施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组合式支架固定36例。结果:全部获1~4年随访,1年优良率97.5%,2年优良率95%,4年优良率87.5%。结论:组合式支架应用于胫骨近端截骨术中,截骨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无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不需石膏及内固定物固定,术后X线片显示股胫关节内或外侧间隙较术前增宽,关节退变明显改变,关节疼痛消失。

  •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若干困难与对策

    作者:刁庆勋;骆雷锋;李军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常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难以处理的并发症、合并症及其处理对策和预防失误的措施。方法:从2 126例手术病例中筛选具有各种手术困难及并发症的314例进行分类,讨论每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及相应措施,从而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治疗的优良率。结果及结论:本组314例16种遇到的困难及并发症的病例,经本法处理后随访半年~3年,优94例,良192例,优良率90.4%,说明采用本处理方法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渔民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治疗

    作者:张智达

    目的:回顾总结60例渔民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彻底清创。对骨、关节、血管等组织尽可能用周围肌肉或皮下组织覆盖,骨折脱位经复位后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复位后螺钉固定,尽可能修复三角韧带和外侧韧带。结果:60例均手术治疗,56例随访6个月~12年,根据主诉、踝关节外形、功能及X线成像评价,优良率82.6%。结论:渔民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彻底清创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正确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应重视。

  • 腘动脉损伤诊治中的失误

    作者:黄永辉;沈铁城;袁盛茂

    目的:分析动脉损伤诊治中的失误及其原因,以预防失误的发生。方法:对25例动脉损伤诊治过程中存在失误的12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因延误诊断,1例因延误手术时机,导致肢体缺血时间过长而一期截肢;由于清创不彻底,引起术后软组织坏死感染而被迫二期截肢者3例;因血管处理技术不当需再次血管修复重建者3例;另外3例因延误筋膜切开减压或切开减压不彻底,造成缺血性肌挛缩。结论:及早正确诊断,及时修复血管,手术清创彻底,血管处理技术得当,早期彻底的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是处理动脉损伤,提高成功率、降低截肢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动脉损伤 诊断 治疗
  • 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进展

    作者:李广恒;侯筱魁

    脊髓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继发于高能量损伤的疾病日益增多,伴随着脊柱骨折产生的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也愈发常见,SCI常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大小便失禁、造成患者严重病废。由于脊髓损伤病理牵涉到构成脊髓的各种组织的变化,包括灰质、白质、神经细胞、神经纤维、脊髓内血管的病理改变、故脊髓损伤的治疗也随之复杂。近年来应用于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脊髓损伤后继发损伤的机制

    作者:赵凤东;王坤正;范顺武

    脊髓损伤(SCI)依其病理可分为四种〔1〕,重者为脊髓横断。其次为完全性SCI,其三为不完全SCI,轻者为脊髓震荡。脊髓损伤有两种机制:(1)原发机械损伤,(2)因原发损伤而激发的一种或多种附加损伤而致的继发损伤〔2〕,继发损伤概念是Allen于1911年提出,延用至今。自那时以来,许多其它病理生理机制已提出来说明脊髓组织的进行性自动性伤后损伤,包括(1)血管改变,(2)电介质改变,(3)生化改变,(4)水肿,(5)能量代谢紊乱等。概括起来,不外乎血管机制及神经生化机制,如下所述:

  • 髓内针对长骨干骨皮质血供的影响

    作者:唐杞衡;姜保国

    髓内针已普遍应用于长骨骨折的治疗。一般来说,不扩髓髓内针对骨内膜的血运破坏较小,手术操作简单;但所用的髓内针较细,强度不够,抗弯能力差。扩髓后置入的髓内针和骨的接触点增加,提高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但扩髓对营养动脉的破坏较大,还会引起骨的热坏死、血管栓塞。近的研究证明使用扩髓髓内针,骨折愈合的时间比不扩髓髓内针要短〔1~3〕。所以目前在扩髓及不扩髓髓内针的选择上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髓内针对长骨干骨皮质血供的影响以及扩髓和不扩髓之间有无差异综述如下。

  • 显微外科技术在创伤骨科应用进展

    作者:王成琪

    显微外科技术在我国临床试用于六十年代中期,当时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以及显微缝合针线,国内还未正式生产,多数是采用自行研制的放大镜,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试用。在临床上真正采用制式的成套显微仪器进行手术是七十年代初期,此时国内已研制生产了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八十年代,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推广应用于临床达到高潮,开展了许多基础研究,尤其是显微解剖学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九十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在临床应用处于新老交替时期,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就全国而言,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受到影响。但就新生力量来看,当前出现了一批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开拓精神较强的新秀,他们在老一代显微外科专家的培养支持下,对显微外科很感兴趣,热心于此项工作,不怕苦和累,具有日夜兼施,连续工作的精神,开创了许多新的项目,并对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简述显微外科技术在某些方面的进展概况。

  • 胶原-松质骨载体与成骨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作者:彭磊;王臻;王庆良;胡蕴玉;孟国林;许永华;李丹;张志培

    目的:用胶原修饰松质骨载体表面,增加其生物相容性。方法;新鲜牛松质骨经脱脂、H2O2浸渍及部分脱钙处理,制成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载体表面经胶原处理后,将体外培养的兔骨膜成骨细胞复合在其表面,分别于4、10和20d取材,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对照组。结果:4d后,松质骨面及孔内即有了细胞粘附生长,20d全部长满,有胶原纤维形成,对照组细胞没有长满。结论:以MBC作为载体,其表面经胶原处理后与成骨细胞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 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腺苷A1受体的变化

    作者:张秋林;赵杰;李明;赵定麟;王秋根;侯铁胜;谭文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腺苷A1受体的变化。方法:腹侧压迫法造成T13脊髓中度损伤,分别于伤前、伤后10min,1h,4h,24h取伤段脊髓制备成膜受体,采用特异性A1受体放射性配基([3H]CHA)结合,Scatchard分析法测定A1受体的大结合数(Bmax)及解离常数Kd值。结果:脊髓损伤后,代表A1受体亲和力的解离常数Kd值无明显改变,而大结合数在伤后1h显著升高,4h达高峰,24h仍显著高于伤前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A1受体结合数的增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的一种保护反应。

  • 骨形态形成蛋白复合纤维蛋白载体修复全厚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益中;葛宝丰;刘兴炎;陈克明;白孟海;王勇

    目的:用骨形态形成蛋白(BMP)复合纤维蛋白载体修复创伤性全厚关节软骨缺损。方法:60只新西兰家兔,体重2.5~3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5组。每侧股骨髌髁关节面低速电钻钻一直径为4mm全厚关节软骨缺损。一侧缺损填充BMP/FS,对照侧缺损填充单纯FS、单纯BMP和空白组,膝关节不做固定,允许笼中自由活动。术后2、4、8、12周空气栓塞分批处死动物,大体观,组织学切片HE染色,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结果。结果:术后4周,BMP/FS填充的部分关节软骨缺损由类透明软骨修复;术后8周,实验组缺损大部分由类透明软骨修复,而对照组则由纤维软骨或纤维组织修复;术后12周,实验组修复组织主要是透明软骨或类透明软骨,修复面较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但部分修复软骨面变薄、纤维化。结论:BMP/FS复合物促进了关节软骨的早期修复,并且终的修复组织更接近正常的关节软骨,但术后12周修复的关节软骨出现退行性改变。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轴骨IL-6,bFGF的免疫组化

    作者:范宏斌;王全平;蒋尔鹏;吕荣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轴骨中的细胞定位、表达强度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人腰椎椎板近关节突部松质骨组织切片,以IL-6、bFGF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组骨组织中成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bFGF染色浅淡;IL-6染色阳性,较对照组染色深,且IL-6阳性细胞数随BMD减低而增多。对照组上述细胞IL-6染色浅淡,bFGF染色阳性,bFGF阳性细胞数随BMD增高而增多。两组骨细胞bFGF、IL-6染色均阴性。结论:IL-6、bFGF作为调节骨代谢的肽类生长因子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免疫组化研究

    作者:崔赓;雷伟;马平;吕荣;黄耀添;赵黎

    目的:明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骨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b-FGF在CP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1例CPT病人的25个病变骨膜标本中b-FGF的表达进行检测。以正常骨膜(10例),创伤性假关节(TP)骨膜(20例)和纤维瘤病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结果:所有正常骨膜,创伤性假关节标本b-FGF染色均阴性,15例先天胫骨假关节骨膜和6例纤维瘤病病变组织中b-FGF染色阳性,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骨膜及创伤性假关节(TP)骨膜中b-FGF表达水平与先天胫骨假关节骨膜和纤维瘤病病变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FGF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 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血清中一氧化氮和IL-6水平及意义

    作者:韩学哲;许鹏;姚建锋;蔡乾坤;李新友

    目的:测定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IL-6水平,探讨其意义。方法:8月龄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对照组和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组,术后第12周测量全身骨密度后处死,取血清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放免法测定IL-6和雌激素水平。结果: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骨密度下降,胫骨骨小梁宽度变窄、间距变宽、小梁占视野面积比降低;血清中雌激素和NO含量显著下降,IL-6含量明显升高。大鼠骨密度与血清中雌激素和NO含量正相关,与IL-6含量负相关。结论: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血清中NO水平降低,IL-6水平升高,NO和IL-6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续)

    作者:徐卫东;吴岳嵩

    4 脱位后的问题4.1脱位与半脱位虽然在临床上认识到髋关节全脱位和半脱位之间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在文献上没有清楚地讲明。有许多报道讨论了全脱位,但常没有提到这种区别,也没有对构成不稳定的原因下定义。半脱位是基于患者的感觉,不需要医生帮助复位或使用麻醉复位。通常半脱位能自发复位,因而是一个并非严重的临床表现或主诉。然而,半脱位引起功能障碍时需要行手术治疗。

  • 应用Mizuno法治疗外翻的体会(附10例临床报告)

    作者:夏亚一;孙正义;K.Mizuno

    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患,尤其在中老年人更加明显,是造成足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外翻的术式非常多见,据统计有100余种。繁多的手术种类造成了手术后效果的差异。我们应用Mizuno矫形法对10例外翻病人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1例,女9例,年龄从50~71岁,平均63岁,有4例病人为双侧外翻。所有病人均出现第一跖关节疼痛,有7例患者出现囊炎,局部红肿。拍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跖趾关节角和第1、2跖骨角(见图1)。根据趾角不同分成轻度20°~25°为3例,25°~40°为中度6例,40°以上为重度5例[1]。

  • 螺钉加压进取器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何宗战

    1993年12月~2000年6月笔者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螺钉加压进取器(简称进取器)经临床应用268例。行螺丝钉内固定和取出螺丝钉均顺利完成。取得了理想效果。报告如下。1 材料及结构进取器选用不锈钢材料制做,呈组合式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见图1)。(1)加压把手:加压把手长度和达螺丝锥手柄尾部之间的距离均为60mm,直径10mm;插入钻孔部分把柱长62mm,直径5.5mm。(2)螺丝锥:包括螺丝锥头、锥杆、六棱栓、螺丝锥手柄共同连为一体。手柄长80mm,直径25mm,表面制成条状浅槽,增加与手掌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操作。手柄尾部中心钻孔,孔深60mm,内径6mm。六棱栓长20mm,两侧平行平面之间厚度11mm。锥杆长100mm,直径6mm,顶部带有“-”字或“+”字锥头。(3)扳手:扳手长度200mm,口径12mm。

  • 先天性距舟关节融合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作者:曹亚飞;孔西健;刘庆思

    患者,女,14岁,学生。因左足疼痛、活动后加重而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左足疼痛,活动及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且近2周来疼痛进一步加重,未曾就医治疗。追问家族史无相同病症发现。检查见:发育良好,营养中等。左足呈平足畸型,足中部内侧有一突起,骨性硬度,压痛明显。小腿及足部各组肌肉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左足正、侧及斜位X线片显示:足纵弓消失变扁平,距舟关节间隙消失,舟骨内侧有一骨性突起,舟楔关节及舟骰关节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左足先天性距舟关节融合,用活血止痛的中药“展筋酊”外用,并嘱注意休息,穿宽松布鞋,治疗2周后复诊时诉,左足疼痛明显减轻。

  • 腘静脉局限性扩张误诊为腘窝囊肿1例

    作者:韦庆申;瞿红

    患者女,58岁,发现右窝大枣样肿物3年并逐渐增大,时有部疼痛、右下肢坠胀感,无下肢大、小隐静脉曲张,无肿胀,无皮肤营养性改变。查右窝肿物有3cm×3cm大小,囊性感,无压痛,压之可缩小,初步诊断右窝囊肿,即在硬膜外麻醉下拟行右窝囊肿切除术,切开后发现窝有较多脂肪组织积聚,静脉有2.5cm一段局限性扩张,直径约2cm,远远大于近端静脉,静脉壁较薄,色泽正常,考虑为局限性静脉扩张,取阔筋膜片分离开动、静脉,把筋膜片包绕静脉扩张段使其内径粗细与上段静脉相一致后缝合筋膜片,然后做静脉肌袢成形术[1],冲洗并逐层缝合。随访半年,右下肢无异常发现。

  • 人工髓核置换7年追踪观察1例

    作者:李贵涛;徐印坎

    患者,女41岁,中学教师。1994年3月因腰痛反复发作7年,加重伴左下肢麻痛一个月、左下肢剧痛乏力,平地行走需人扶持1周入院。查体见腰椎生理前凸变小,左坐骨神经径路有压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左伸长肌肌力Ⅱ+级。CT示L4~5椎间盘突出0.4cm,椎管造影示L4~5间隙压迹明显。临床诊断:L4~5椎间盘突出症。1周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L4~5椎间盘髓核置换术,常规椎间盘扩大开窗手术入路,术中见椎间盘明显向左右突出,但纤维环未破裂。开窗取出髓核后,置入一个厚8mm的椭圆形硅胶块。查无滑出迹象,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液冲洗,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条,分层缝合切口。手术90min,出血约300ml,术后处理同常规。

  • 双动式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作者:路宁生;王宁生;李明;杨丽霞;杨智星

    本组病人76例,年龄34~77岁,GardenⅠ型11例,Ⅱ型26例,Ⅲ型32例,Ⅳ型7例;其中头下型4例,头颈型42例,基底型29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后24h内行皮牵或骨牵,行早期无损伤复位。电视X光下进行手术,经皮打入2根骨圆针,一前一后固定股骨头端,于大转子下方做一5cm长纵切口,显露股骨,由转子下端偏后方在强低位紧靠股骨矩钻入一导针,经骨折线至股骨头关节面下0.5cm处,以导针外露端凿一骨窗,循导针拧入螺钉,拔除固定针及导针,缝合切口。患肢穿“T”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

  • 电击伤致右肩关节后脱位1例报告

    作者:黎晓晶;陈军;袁明生

    患者男,33岁。16d前高空电网带电操作中,右手触及200V电线,手抓其悬空约1min,脱离后保险带保护未着地及碰撞,致右肩痛,不能活动,无畸形,神清。伤后未作X线检查,以触电伤筋治疗,外敷中药消肿膏,内服活血止痛汤药。因肩仍不能活动,疼痛,于2000年8月20日转我院诊治。查体:右肩浑圆饱满,肩峰后见2.0cm×2.0cm黄褐色皮肤瘀斑,不肿,肩前方略平,上臂呈内旋、内收位:肩峰下较健侧空虚,肩前后压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约15°、上举12°、背伸10°、外旋0°,无血管、神经损伤表现。X线片显示整个肱骨内旋,外侧缘的肱骨大结节移至正前,肱骨小结节撕脱移位,肱骨头球面朝向肩后侧,与肩盂重叠部分减小,椭圆形影像破坏,肱骨头与肩峰间隙增宽。根据症状、体症及X线片,诊断为肩关节后脱位并肱骨小结节撕脱骨折。无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改切开复位,术中见肱骨头向肩胛盂后侧脱位,肱骨内旋,肱骨小结节有4.0cm×3.0cm撕脱块,肩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肩后肌肉、关节囊挛缩。

  • 掌腱膜挛缩症合并糖尿病的治疗(附3例报告)

    作者:高巍

    1831年Dupuytye发现掌腱膜挛缩症。其病因不明。在白种人很常见。过去我国发病低,随着人口老龄化,掌腱膜挛缩症患者有所增加。本文发现3例病人均为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并发症发生。1 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性,年龄为46、52、62岁,病程分别为3、2、10年,右手1例,左手2例。症状:早期远侧掌横纹区皮下出现小的结节,继之皮肤变厚,在皮下可扌门及挛缩的掌腱膜索条并在远侧掌横纹区的皮肤出现月牙形的漏斗状凹陷,手指挛缩一般由环指近侧指向关节开始。

  • 肩胛前间隙血肿1例报告

    作者:付立明;刘明忱;刘志升

    患者,女,45岁,工人。于1999年3月15日以左肩胛下角处肿物1周来院就诊,主诉1周前因左肩背疼痛让其家人按摩时无意中发现。查体:左上肢外展内旋时包块大,直径约9cm,厚约2cm,园丘形,位于左肩胛骨下角处,卧位时包块消失,活动肩关节,特别左上肢抬高可感肩胛骨内侧疼痛。既往有糖尿病史9年。辅检:B超示肩胛骨下角内方及后方液性暗区,胸透无胸腔积液。实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正常。行穿刺治疗,第一次共抽出血性液体约150ml,弹力胸带加压包扎,术毕血性液送病理涂片未见细菌及脓细胞和瘤细胞。半月后拆除弹力胸带后见包块再现,但明显变小。再次穿刺抽出稀薄血性渗出液体约100ml,并注入氟美松10mg,再次弹力胸带加压包扎,同时给青霉素800万单位日一次静点,连用5d,半月后解除弹力胸带后见包块消失。随访半年,抬高上肢时仍感左肩不适,并稍受限。

  • 关节镜下膝关节异物取出术

    作者:张春礼;韩利华;张长春

    1999年4月以来,共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异物取出术10例,包括金属异物、玻璃碎片、可吸收螺钉帽。取得满意疗效,但关节镜下异物取出术有其独特性和值得注意的事项。1 临床资料1999年4月~2000年8月共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异物取出术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20岁(9~37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7d~4个月,平均1.5个月,取出金属断针4例,金属片2例,玻璃异物3例,可吸收螺钉帽1例。手术按常规关节镜技术方法,采用前内、前外入路,同时使用C臂电视X光机。其中1例金属断针断成两部分,一部分刺入股骨髁软骨内,表面无任何痕迹,经电视X光机透视定位后咬除少许软骨后取出已生锈的针尖;另一部分游走于关节腔内,埋于外侧半月板后角、胫骨平台后方,镜下无法取出,采用膝关节后外侧5cm辅助切口顺利取出;1例玻璃碎片刺入关节内但嵌于关节囊上,屈伸活动关节时,玻璃尖端反复划割股骨髁软骨面,造成软骨严重损伤,在关节镜指示下,针头定位后作2cm皮肤切口取出大小玻璃碎片4块;1例1年前因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行可吸收螺钉(SR-PLLA)固定,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年后无诱因突发关节肿痛,关节镜检查为急性局限性滑膜炎,镜下行部分滑膜切除,未发现异物,术后一周,异物嵌于膝内侧间隙,局麻下作2cm皮肤切口取出,发现为白色半透明可吸收螺钉帽。全部病例得到2~18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无感染、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发生,功能恢复良好。

  • 闭式穿针双矩钉治疗股骨下段骨折

    作者:方志峰;王延利;崔思新;王东辰

    我科自1995年5月~1999年12月,采用C形臂X线机下闭式穿针弹性双矩钉治疗股骨下段骨折1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25~64岁,平均39岁;闭合骨折9例,开放骨折3例。1.2 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骨折先清创后,再行闭式穿针。先进行C形臂X线机监视下骨折手法复位,再在股骨内外侧髁作2~3cm长的小切口,与股骨干分别成40°~60°的夹角开一小切口,用2根弹性钉,背靠背地由内外髁部小切口处同步逆行打入近端骨髓腔,针尾留在骨皮质外1cm左右,切口放引流条引流或负压引流器引流,术后不用外固定或行塑料模具固定。术后即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2周拆线后可离床扶拐下床锻炼。

  • 体位复位结合器械矫正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

    作者:郑平;袁培义;史宝明;张元生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手术复位方法。方法:对32例胸腰段爆裂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人,术中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器械矫正整复方法。将单纯体位复位、器械矫正作为两对照组。从恢复椎体高度、脱位整复后弓角矫正方面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完全复位率达96.5%,对照组分别为89.6%和88.5%。结论:此方法可提高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完全复位率,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张余;尹庆水;徐国洲;夏虹;刘景发;权日;昌耘冰

    目的:分析胸腰椎椎弓根钉并发症的原因,找到更好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0年3月60例接受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共264枚椎弓根钉;并对其中12名术后有不适症状,共60枚椎弓根钉,做了X线片及CT扫描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接受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并发症的发病率为20%。腰背痛4例,下肢感觉麻木、酸胀3例,下肢放射痛2例,肌力减弱1例,异物排斥反应、伤口不愈2例。因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不正确或不规范而导致的失误:X线片发现4例8枚,CT片发现12例23枚。结论:胸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并非少见。通过术后X线片,尤其CT扫描检查,可以在影像学上找到直接原因,必要时二次手术解决。选择合适的、可靠的内固定物及工具,规范、严格地手术操作,并发症会降低。

  • 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袁峰;龚维成;郭开今;周冰;葛保健

    目的:对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严重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前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方法:对7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及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或颈椎板切除减压术,然后前路行颈椎间盘、骨赘切除减压颈椎螺旋融合器植入术,术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标准1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其中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为76.2%。结论: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具有安全性,颈椎螺旋融合器的应用解决了颈椎间稳定性问题。

  • 1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比

    作者:王伟;齐进如;刘朋;邹宏恩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A组(手术组)68例确诊后1周进行手术治疗,术后1周行腰背肌功能锻炼。B组(非手术组)50例采用卧硬板床休息、骨盆牵引、理疗、β-七叶皂甙钠静滴,疼痛缓解后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平均随访2.1年。结果:手术组治愈率为94.1%,非手术组治愈率为90.0%,两组比较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并非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需要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 NESS手控器恢复四瘫病人手功能10例临床经验

    作者:李健宁;黄庆森

    手控器(Handmaster)由一外部控制器与一肘关节以下的夹板相连。5个表面电极于夹板上与指浅屈肌、指总深肌和鱼际肌的运动点相连。刺激参数脉冲范围在0.01~0.5mS,有10档,由病人自己调节,频率18Hz功能模式和36Hz肌强力收缩模式,大输出电流60mA,由治疗师调节。三种练习模式和两种抓握模式由控制器选择。当选择按钮后,刺激器首先伸直手指,随后按预置的时间,屈肌受到刺激,开始抓握。刺激振幅由治疗师调节。

  • 正常足步态周期中动态足横弓形态的初步分析

    作者:鲍根喜;王旭;夏新雷;马昕;顾湘杰;李令文

    目的:观察正常步态周期中跖骨头平面足横弓的运动形态,并探讨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行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以C臂机观察模拟正常步态周期中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冠状面的变化形态并以录相机记录,通过视频转换为电脑工作站可以分析的MPEG格式文件。在电脑工作站与C+ +Builder下精确的计时器链接,分析足横弓的变化。结果:得到足横弓塌陷时间与足横弓指数Q;I~Ⅱ跖间角;Ⅰ~Ⅳ跖间角;个体体重等的关系曲线。结论:跖骨头平面存在由5个跖骨头构成的足横弓,以1、5跖骨头为底,2、3跖骨头为顶;步态周期中,由站立相到推离相时,2、3跖骨头渐渐塌陷,负重份额渐增加;足横弓指数Q与足横弓塌陷时间密切相关,Q值增大,则2、3跖骨头塌陷的时间缩短,第2、3跖骨头就越早负重,在整个步态周期中的负重时间延长,导致过度负重,2、3跖骨头下疼痛性胼胝体形成。

    关键词: 跖骨头 足横弓 时间
  • 髌骨骨折空心拉力螺钉组合张力带固定的生物力学

    作者:修玉才;任先军

    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组合张力带与常用AO、改良张力带及松质骨螺钉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取20具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制成骨折模型,用四种方法固定,用WD-10E电子力学实验机测定四种内固定的抗张强度,骨折端分离1.0mm为固定失效。结果:四种固定方法均能满足420N股四头肌收缩力,但与其它三种内固定方法相比,空心拉力螺钉抗张强度大(P<0.05),AO张力带抗张强度小,松质骨加压螺丝钉固定欠可靠。结论:治疗髌骨骨折应首选空心拉力螺钉加张力带钢丝固定。

  • 羟基磷灰石梯度涂层的生物学研究

    作者:栾晨光;杨庆铭

    目的:本实验研究HA梯度涂层材料在体内负重条件下的生物学表现。方法:将经梯度涂层羟基磷灰石的钛合金栓与非涂层钛合金栓分别植入狗下肢的负重区,观察植入体与骨结合界面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组织学研究显示类骨样基质直接沉积在HA涂层表面,涂层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而非涂层组新生骨形成的数量和速度远低于HA涂层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HA组与宿主骨结合界面的抗剪强度均远大于非涂层组(P<0.01)。结论:结果表明HA梯度涂层法作为新颖的涂层方法有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 臀肌挛缩伴骨盆倾斜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作者:肖进;徐力鹏;原林;周倬瑜

    目的:分析伴骨盆倾斜的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1990年1月~2000年1月共收治臀肌挛缩症病人143例,其中伴骨盆倾斜患者31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中重点探查臀大肌、臀中肌的挛缩情况并视具体情况行松解或肌腱延长术。(2)观察、分析臀部肌肉解剖以探讨臀肌挛缩症病人发生骨盆倾斜的机制。结果:(1)经随访,手术后除1例遗留轻微跛行,1例遗留约6°骨盆倾斜外,余病人均步态正常,骨盆倾斜消失,达到临床治愈。(2)结合解剖学观察及术中所见,认为单纯臀大肌挛缩不会导致骨盆倾斜,臀中肌挛缩才会导致骨盆倾斜。结论:臀中肌挛缩是伴骨盆倾斜的臀肌挛缩症病人的发病机制。对此类病人只要早发现,治疗方法正确,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中碱性成纤维细胞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不同年龄外科治疗

    作者:杨世祥;赵武;周其荫;刘瑾;谈敬忠;邓倪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多种术式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52例(389足)。结果:302例(326足)经2~8年随访,总优良率95.40%。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外科治疗,应根据其年龄大小、足畸形程序特点,综合选择术式即挛缩软组织松解、建立动态平衡、骨性手术可取得满意效果。

  • 臀肌挛缩症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兼论相关问题

    作者:刘国辉;宋九宏;杜靖远;杨述华;郑启新;邵增务

    探讨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临床分型分度,术后功能锻炼措施等一系列问题。方法:1280例患者,采用“Z”型彻底松解延长术及有效锻炼措施,结合临床研究及回顾性分析,将臀肌挛缩症的治疗进行明确规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月~2年,有效率100%,治愈率98.5%,近期并发症5%,远期并发症0.2%。结论:明确诊断,结合规范手术操作和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大大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 骨片钉治疗骨端松质骨骨折

    作者:张国辉;田纪伟;宁廷民

    的:探讨骨片钉治疗骨端松质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骨端松质骨骨折的病人,采用骨片钉治疗。结果:经过7个月~2年,平均8.7个月随访,骨折均在半年内完全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骨片钉治疗骨端松质骨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手术简单、创伤小。

  • 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作者:张秋林;赵杰;王家林;王建华;王新伟;王秋根;张春才

    目的:探讨复杂的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35例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分别采用双张力带内固定29例和“Y”形钢板内固定6例,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12例,C2型14例,C3型9例,术后1周开始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3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3个月。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显示:优17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2.9%。结论:双张力带法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比较好的选择,“Y”形钢板较适用于C1型骨折和简单的C2型骨折。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作者:张秋林;王建华;王秋根;王家林;禹宝庆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在胫骨下段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透视下复位及交锁髓内钉闭合穿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不稳定骨折17例,其中闭合骨折11例,开放骨折6例。开放骨折中Ⅰ型3例,Ⅱ型2例,ⅢA型1例。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3个月(6~19个月),终结果评分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结果优14例,良2例,差1例,无1例感染,无断钉和骨不连。结论:对于胫骨下段不稳定骨折的治疗,闭合交锁髓内钉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榫式截骨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詹瑞森;杨辉芳;吴松

    目的:报告一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新方法,探讨其术后关节僵硬并肘内翻难题。方法:在复习肘关节相关解剖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后路榫式截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术式,并报告46例临床应用情况,同时与交叉克氏针法进行比较。结果:榫式截骨张力带固定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优于交叉克氏针固定法且比较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随访12~36个月,效果满意。按Home标准评价:优3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近96%。结论:本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适合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 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探讨

    作者:易志坚;鲁胜武;孙传友;陆锡平;张子峰;曹家树;陈福春;温立升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50例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髓内针固定16例,钢板螺钉固定23例,多枚螺钉固定11例。所有骨折于术后4~8周临床愈合,1例术后6个月钢板断裂,其他病例均于术后4~12个月(平均6.5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随访时间1~8年(平均4.5年),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有钢板断裂、再骨折、晚期扁平髋各1例,占6%。结论:髓内针固定操作简单,适于股骨上、中段骨折,但选择时需慎重;钢板螺钉固定对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确切,适于复杂股骨干骨折,但创伤大;多枚螺钉固定适于长斜行或螺旋形股骨干骨折。

  • 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袁加斌;刘仲前;庞健;张耀明;魏丹;尹立雪;吴志红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一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 胫骨骨折手术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来喜;林本丹;钟志刚;邱雪立;蔡植英

    目的:明确不同手术固定方式在胫骨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优缺点。方法:通过对行单侧外固定支架(UADF)、Grosse-Kempf钉、TCP三种不同器械固定的145例病人的骨折情况、手术资料及疗效行统计对比。结果:三者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输血量及弃拐下地时间有差异(P<0.05)。GK钉组切口感染率及固定失效率均低。结论:UADF适用于严重开放性骨折,但稳定性差;TCP可应用于各部位骨折,尤其是靠近关节的骨折,但感染率、不愈合率及取钢板后再骨折率高;GK钉固定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适合用于节段性及陈旧性骨折。

  • “谷康泰灵”促进大鼠骨折愈合的研究

    作者:李佛保;徐栋梁;杨忠汉

    目的:研究骨组织提取的可溶性多肽片段药物“谷康泰灵”对大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80只SD大鼠右胫骨制成骨缺损后,肌注谷康泰灵,动态行骨折愈合质量的组织形态计量学、生物力学、X线照片和骨密度检查。结果:早期骨小梁体积比(TBV)高24.7%,成骨细胞表面积比(OBS)高26.7%;后期平均骨小梁愈合面积比(MTHSR)高38.8%;胫骨抗折能力强0.4527~1.4350N;缺损胫骨骨密度高7.65%;X线照片显示用药后骨缺损内骨小梁多,桥接骨缺损多。结论:“谷康泰灵”能显著促进大鼠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