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正中入路MED椎间盘镜手术的误区

    作者:宋恒平;王平均;王磊

    目的:探讨MED椎间盘镜手术的误区及面临的挑战.方法:通过介绍一组MED手术后病人效果不良分析所引起原因.结果:2例属于术中减压不充分,其中1例摘除残余髓核治愈.1例是术后未遵照医嘱,活动过早,导致早期无菌性椎间隙炎,3例受外界持怀疑态度的误导,属术后正常反应.结论:严格适应证为首要关健,影像学把术后图像仍报告为椎间盘突出及狭窄造成病人心理负担,对MED持怀疑观点的临床医生给病人以不合理误导.

  • 手术矫正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吴养;赖泽新;陈日景;吴春辉;李涛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脊柱侧凸手术矫正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我们自1990~1994年采取脊柱椎板、关节突、椎间多段三角形截骨"U"形棒钢丝内固定矫正侧凸畸形48例,随访46例,占总数95.8%,随访时间长10年,短6年.结果:3例并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后半年~1年完全康复,术前有肺功能障碍者,术后都得到改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病人的矫正率日益丧失,其主要原因是矫正术后植骨融合不确切或融合范围不够,有些是由于患儿还在不断生长发育这一重要因素造成的.结论:脊柱侧凸的矫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矫形观念,才能真正提高疗效.

  • 跟骨延长术治疗42例足外翻畸形

    作者:毕天敬;陈浩;毕天兴

    目的:观察跟骨截骨延长治疗足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在患足跟骨外侧作4~5cm的长斜切口,显露跟骨的前半部;在跟骨狭窄部,即跟骰关节1.5cm处切开跟骨,以撑开器撑开截骨间b至足外翻畸形矫正为止;将自体全厚楔形髂骨块植入截骨间b内维持患足矫正位.钢针内固定,外加石膏靴固定3个月.结果:优31例,占73.8%;良:10例,占23.8%;可:1例,占2.4%;差:无.优良率97.6%,总有效率100%.结论:42例跟骨截骨延长观察收到以下效果:(1)跟骨延长使足的外侧弓伸长,矫正了前半足的外展及旋转和外翻畸形.(2)外侧弓的伸长带来足内侧弓的抬高,平跖足畸形改善,恢复了足静态稳定性.

  • 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

    作者:杜远立;刘宪华;王万宏;谭晓毅;李宁;周才胜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代替瘫痪的三角肌,术后肩外展90°、前屈30°位固定,4~6周后去除外固定.结果:本组12例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移位肌肉肌力达Ⅲ级以上,肩外展90°2例,80°5例,70°4例,60°1例.结论: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移位代替三角肌是一种重建肩外展功能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浅谈下肢矫形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宋清涛;王瑞霞;魏静华;胡向坤

    目的:探讨下肢矫形器对某些下肢疾患或畸形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对127例下肢疾患或畸形患者应用矫形器治疗,观察评价配戴矫形器后的疗效及临床意义.结果:本组127例通过配戴下肢矫形器,达到了预防畸形,矫正畸形,保护病变部位,代偿或辅助丧失功能的治疗目的[1],改善了患肢功能.结论:下肢矫形器对某些下肢疾患或畸形有稳定支持、固定保护、预防矫正畸形、改进功能的作用.

  •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椎体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步建立;钱宇航;刘进炼;王占长;王志军;尹豫

    目的:介绍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技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8年6月以来,采用钛合金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对12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减压椎体间隔合术,观察颈椎早期稳定和后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融合器无移位及松动,椎间隙高度正常,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结论:TFC用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股神经嵌压症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作者:李洪;马俊

    目的:进一步确定股神经嵌压症的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例被诊断为急慢性股神经嵌压症进行临床分析,右侧5例,左侧2例,急性4例,慢性3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均经手术减压松解后症状消失.结论:手术对早期治疗本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牵张性神经损伤

    作者:幸永明;陈昌伟;赵宏;王坚

    目的:为了解腰椎盘突出症手术牵张性神经损伤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总结损伤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腰椎间盘手术牵张性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及效果.结果:平均随访2.8年,28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无恢复.结论:牵张性神经损伤在腰椎盘手术中较常见,多因不适当的手术操作所致,术中小心分离神经粘连,避免长时间过分牵拉神经根,冰盐水冲洗伤口,术后激素及脱水剂、丹参、高压氧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的关健.

  • 颈胸腰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曹飞;孙振华;张福华;王华民;许国华

    目的:探讨颈胸腰多节段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术前症状、体征、X线片、CT、MRI的特点及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参照Epstein所定标准:优6例,良2例,改善2例,差1例.结论:颈e腰多节段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CT和MRI检查具有定性、定位作用,CT对狭窄的范围不易确定,MRI对椎管侧后方的退变显示不如X线及CT.根据狭窄的范围和脊髓受压的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多节段 椎管 狭窄
  • 青少年和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治疗新进展

    作者:王汉林;刘玉昌;于振武

    髋臼发育不良是骨科较常见疾病.早期正确的治疗,不仅使髋关节稳定、功能正常,而且可防止继发骨性关节炎和关节疼痛.6岁以下轻中度的髋臼发育良,常可通过单纯髂骨截骨术,如Salter术式,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对青少年和成人,治疗比较复杂.如Chiari术式覆盖股骨头的是纤维软骨;Pemberton术式应用的年龄及髋臼旋转范围有限;髋臼成型术容易增加对股骨头的压力,引起股骨头变形.Steel三联截骨术,由于截骨部位远离髋臼,手术效果有限.为此,Tormis[1]等人改进了骨盆三联截骨术,设计经髋臼基底的三联截骨术,即Tonnis术式,大大提高了青少年和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效果.而Ganz[2]等人随后又报道了经髋臼周围骨盆截骨术,即Bemese术式,效果颇佳.

  • 腰椎融合术

    作者:丁宇;阮狄克

    在重建腰椎稳定性的手术中,融合术具有重要地位.了解腰椎融合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内固定的应用、生物力学及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腰椎融合术的发展及适应证腰椎融合术的发展已近百年历史,出现了许多改良术式用以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脊柱生物力学,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生物力学测试,椎间盘结构的应力分析、手术方式对脊柱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腰椎后结构和腰椎椎间关节对腰椎稳定的重要性,为脊柱融合术提供了理论依据[1].其适应症主要包括椎间盘源性腰背痛、腰椎滑脱、节段不稳、结核、肿瘤、创伤及腰椎二次手术[2].

  •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对骨缺损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洪刚;张伯勋

    骨缺损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学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不断进展,诞生出一种新技术--膜引导组织再生(Mern-branc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MGTR)技术,它为骨缺损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本文就有关此技术的概念、原理、机制、目前应用情况及今后发展动态作一综述.1 引导性组织再生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概念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产生与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的提出密不可分,引导性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的概念由Nyman[1,2]等人所阐明,它指在牙周结缔组织瓣与牙根间放置一种膜,作为屏障,阻止牙龈结缔组织内生长,选择性引导再生潜能的细胞向牙根表面增殖,产生新牙骨质及新牙周韧带.Dahlin[3]等将这种技术称之为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 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铖;姚长海

    骨纤维结构不良又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病变分三型,依次为单骨型(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MFD)、多骨型(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 PFD)及多骨伴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障碍的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病理表现为正常骨组织及骨髓被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所替代,在纤维组织内有结构不良的骨小梁,纤维组织可直接化生为骨.临床上男女发病率1:2~3,多在10岁左右发病,合并内分泌障碍者常在3~4岁发病.我国的发病率为百万分之10~30,占骨肿瘤样病损的首位,国外为百万分之2~3[1].本病常位于单侧躯体,四肢病损常位于近侧端,长骨病损常位于干骺端,可局限或向骨干扩散.临床上可导致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及病理骨折.对此病通常为对症治疗,但复发率较高,不过有些患者在成年后病变有自限性.

  • 可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

    作者:高招文;赵建宁;陆维举

    临床上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为复位、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通常所指内固定物对人体组织的不良反应包括:无菌性炎症反应、致畸形、致突变、致癌、及毒性反应等.良好的内固定材料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D足够的力学强度及强度维持时间,弹性模量和骨接近,强度逐渐衰减使骨折端得到足够的应力刺激;(2)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抗原性和致癌性;(3)适当的生物降解性、降解产物能被生理系统清除;(4)尽可能减少并发症.金属内固定物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较广,但其应力遮挡作用、腐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1].为了克服骨折时使用金属内固定材料的缺点,从六十年代起国外就开始研究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常用的可吸收材料有:聚乙交酯(聚羟基乙酸,PGA)、聚丙交酯(聚乳酸,PLA)、聚酰胺、聚二恶烷及自增强PGA(SR-PGA)和自增强PLA(SR-PLLA).

  • 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的研究进况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

    近二十年来,作为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固定较可靠的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方法已在腰骶融合中获得广泛应用,兹将有关方面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发展历史早在1944年,King D就将小螺钉经关节突关节固定用于Hibbs融合中来提高植骨融合率,1959年Boucher又在脊柱融合中尝试了用较长螺钉经椎板和椎弓根固定的途径,七十年代Roy-Camille经椎弓根固定中常规同时用小螺钉固定关节突关节,1984年Magerl[1]在脊柱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从此以后,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很快获得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九十年代随着椎弓根内固定器广泛应用而出现了一些并发症,与此相对的作为操作简单、安全、费用较低的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在腰骶融合中越来越显示出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 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

    作者:宋滇文;贾连顺

    颈椎后凸畸形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椎板切除术后引起的医源性后凸畸形,是常见的类型.引起医源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主要原因有:(1)对术前已存在的颈椎的生理弧度改变未引起重视;(2)术中对颈椎后结构的切除,破坏其拴系能力;(3)颈部肿瘤在放疗时对局部拴系结构的破坏[1].出现畸形后,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神经组织损害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症状以及相应的脊髓症状,是临床治疗需要解决的二个重要方面.现就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 培养软骨移植修复兔生长板陈旧性缺损

    作者:王建;杨志明;秦廷武;解慧琪

    目的:将培养软骨移植修复生长板陈旧性缺损,防止肢体畸形发生,减轻畸形程度.方法:分离1月龄兔软骨细胞,经离心管内培养形成软骨.在6周龄兔右侧胫骨上端生长板造成缺损,4周后再次手术切除缺损内组织,植入培养2周软骨.左侧胫骨经相同处理,但无植入物,为自身对照.于4、8、12周行X线照片、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移植培养软骨4、8、12周时右侧胫骨畸形增加程度显著低于左侧,生长板缺损区由软骨组织充填,结构完整,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左侧胫骨畸形加重,生长板缺损区内骨桥形成,提前闭合.结论:培养软骨移植生长板陈旧性缺损,可以明显减轻肢体畸形程度,但不能纠正已发生畸形.

  • 侧侧缝合法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修先伦;张少成;王吉波;许硕贵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一侧侧缝合法,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SD大鼠12只,双下肢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将两侧腓总神经在相同部位以相同的力度钳夹损伤;实验侧将损伤的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靠拢后,切开相邻面的束、外膜,互相侧侧缝合,对照侧不作进一步处理.3个月后,对神经的再生情况进行肌电图、组织学等检测.结果:实验侧腓总神经远端有良好的神经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质量与对照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经侧侧缝合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再生;侧侧缝合法是一种新的修复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 维甲酸诱导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的效果及机理分析

    作者:许鹏;郭雄;姚建锋;蔡乾坤;李幼芬

    目的:观察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效果,并分析其机理.方法:SD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维甲酸组,后者连续维甲酸80mg@kg-1.d-1灌胃15d,诱导骨质疏松.实验时间75d,分别于停药后0、30和60d处死大鼠,观察血清AKP、TRAP含量及股骨松质骨、皮质骨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维甲酸诱导15d后,大鼠股骨松质骨和皮质骨骨量减少,松质骨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多,功能活跃,血清AKP、TRAP显著增高;停药后30d维甲酸组松质骨和皮质骨仍表现骨量减少,松质骨破骨细胞数和血清AKP虽较前降低仍显著高于正常组;停药后60d维甲酸组股骨松质骨骨量依然显著减少,但皮质骨骨量、松质骨破骨细胞数和血清中AKP、TRAP无明显差异,松质骨成骨细胞数明显增多.结论: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较差;模型大鼠骨量丢失松质骨比皮质骨明显而持久;停药后随时间的延长,大鼠疏松的骨质有通过自身修复的作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的机理主要是破骨细胞数量及活性增加,骨吸收增强.

  • 腰椎间螺纹异体皮质骨融合支架的设计与生物力学测定

    作者:陈建常;史振满;彭江;王乐农

    目的:探讨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lograft intebody fusion Cage AIFC)腰椎间融合的稳定性与强度.方法:用4具新鲜尸体的尺骨、桡骨和腓骨制成AIFG,同时用环钻取带双面皮质的髂骨行压缩试验,并模拟临床切除L2~3,L4~5椎间盘后分别将AIFC和髂骨植入椎间隙行拔出试验.结果:(1)大抗压负荷AIFC组为(8 268±4 903)N,髂骨组为(1 385±223)N,AIFC组为髂骨组的6倍(P<0.01).(2)植骨块移位时的大拔出力AIPC组为(489±206)N,髂骨组(89±45)N,AIFC组是髂骨组的5.5倍(P<0.01).结论:AIFC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独特合理,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 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疗效的形态学比较

    作者:杨家辉;郑晓明;洪光祥;王发斌;陈振兵

    目的:比较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分两组,每组10只.右侧手术,切除腓总神经8mm.端侧吻合组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神经移植组切取腓肠神经10mm,移植于腓总神经缺损处.两组动物左侧作正常对照.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组织学检查、胫前肌肌湿重测定及运动终板检查.结果:两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的面积及着色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在形态学方面具有同等形态学疗效.

  •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的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谭炳毅;张佐伦;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目的: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对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三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三组椎间盘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椎间盘细胞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表现为严重退变或细胞坏死.结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以退变细胞为主,为退变早期阶段功能代偿期,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以坏死细胞为主,为退变晚期阶段,为不可逆期;颈腰椎间盘退变的组织形态学不完全相同.

  • BMP-2在成纤维细胞对BMP-3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孟国林;胡蕴玉;蒲勤;吕荣;白建平

    目的:观察在BMP-2作用下,成纤维细胞表达BMP-3的情况,探讨BMP-2促进成纤维细胞成骨表型表达的机制.方法:向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添加BMP-2,当细胞生长到60%时免疫组化观察正常与BMP-2作用下的成纤维细胞内表达BMP-3的情况.结果:正常成纤维细胞内无BMP-3表达,在BMP-2作用下成纤维细胞出现BMP-3表达.结论:在成纤维细胞,BMP-2可促进BMP-3的表达.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BMP
  • 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报告

    作者:吕建民;刘冠策;刘彬;陶华奎;赵增光

    自1993~1997年采用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并植骨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12例,疗效满意.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大51岁,小23岁,平均38.4岁.病史1~8年,12例均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酸胀表现,直腿抬高试验50°阳性,坶趾伸肌力减弱9例,右胫骨前肌及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1例,临床查体:突出部位L4、58例,L4、S4例,12例腰椎X线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CT扫描诊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黄韧带增厚4例,侧隐窝狭窄2例.

  • 旋前肌切断肌腱移位治疗大脑瘫后遗症

    作者:贺申武;姚传龙

    1临床资料共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9~35岁,平均15岁;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32例,初中8例;语言障碍5例;思维迟钝31例;右前臂旋前畸形31例,左侧17例.48例均有前臂旋前、屈腕、屈拇、屈指畸形.均不能旋后持物.2治疗方法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上气囊止血带.2.1旋前圆肌切断前臂中立位中下1/3前外侧纵行切口,从肌肉间隙直达桡骨中下段掌侧面,切断旋前圆肌肌腱,任其回缩.在切断肌腱时不要损伤桡骨骨膜.分层缝合各层.

  • 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后出院指导

    作者:白晓霞

    由于各种原因,多数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病人在延长早期带延长器出院,在家中度过延长中后期及骨愈合期.我们对38例延长患者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具体编写有关功能锻炼、延长器等有关的出院指导内容,使其在没有医护人员指导下安全度过治疗康复期.1 出院指导1.1 使病人树立自信心,承担起自我护理的责任.向病人介绍有关的营养知识,多以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含钙的食物为主,如肉骨头、小鱼、虾皮等以便增强全身抵抗力,预防感染,促进骨质尽早达到骨性愈合.

  • 光气重度中毒后使用大量激素致股骨头坏死3例

    作者:滕建国

    1997年3月,我院收治了3例光气重度中毒,引起重度肺水肿,抢救中大量使用激素,成功挽救了生命,一年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现报道如下:1光气的成分及中毒后的损伤特点光气的主要成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烂苹果味,易挥发,易泄漏,经呼吸道吸入时引起严重的呼吸道刺激症状,支气管炎,肺炎和急性肺水肿,后导致死亡.光气中毒主要损伤肺组织,低浓度伤及终末支气管,肺泡管;高浓度深入肺胞,使肺泡上皮细胞受到严重损伤,其机理众说不一,POTTS(1994)提出,光气与肺组织中含-NH2,-SH,-OH的生物组成酰化反应,使肺气一血屏障损害,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肺水肿,近年来,有人提出自由基学说,认为光气肺损伤时产生花生四烯酸,铁离子增高,脂质过氧化反应增高,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加重了光气损伤的程度.

  • 沿股骨大转子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

    作者:李林;唐建东;韦健;肖荣驰;胡军祖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8岁,病程3~10年,平均6.5年,均为双侧,其中弹响髋36例,骨盆倾斜致肢体不等长9例.本组42例均有典型的外"八"字步态,并膝不能下蹲,划圈征及交腿试验(+),均有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史,变性肌筋膜依次为臀中肌、臀大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1.2手术方式侧卧位,术侧屈髋屈膝90°.采用经大转子上后2cm弧形切口,长4~6cm.臀中肌表面髂胫束和不同程度的阔筋膜张肌浅面的臀肌筋膜挛缩可在直视下切断直至臀大肌缘,显露臀中肌及股骨大转子内后方的臀大肌一髂胫束下间隙,用手指伸入作引导,如肌肉内存在紧张的纤维,以血管钳挑起逐一松解.

  •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一)

    作者:孙康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紊乱常见的原因之一.初期,半月板曾一度被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无功能的残留结构,以致于形成了半月板一经损伤即行全切的错误观念.随着近几十年人们对半月板的解剖、功能的了解及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促成了现代半月板治疗观念的形成:即尽量地保留和力争修复半月板的原则.然而,半月板解剖、生物力学和功能方面的充分认识是形成观念的转变的基础.

  • 椎动脉扭曲与颈椎前路减压的危险性分析

    作者:任先军;梅芳瑞;张年春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椎前路减压椎动脉损伤的危险性.方法:32例拟诊为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同时接受颈椎平片、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23例椎动脉直行无扭曲,5例椎动脉有轻度扭曲,4例椎动脉明显扭曲突入钩椎关节内侧.椎动脉扭曲与颈椎退行性变有关.结论:颈椎严重退行性变可导致椎动脉扭曲突入钩椎关节内,从而增加颈椎前路减压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 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改变及其意义

    作者:范宏斌;郑永宏;王全平

    目的:研究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1)在X线片上测定35例老年(>60岁)颈椎病的椎体平均高度和平均矢状径长度,用其比值来判定椎体的变形程度,与15例青壮年外伤性颈椎病患者相比.(2)老年组24例,青壮年组12例行颈椎前路钻孔减压,术中取颈椎椎体松质骨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两组椎体变形指数差异显著(P<0.05).(2)实验组骨细胞多处于退变相和溶骨相,而对照组多为成骨相和静止相.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功能低下而破骨细胞数量多且功能活跃.结论: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骨小梁的异常改建是骨细胞性骨吸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成骨细胞功能低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可致椎体畸变,加快颈椎病的进程.

  •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退变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作者:袁泽农;张佐伦;刘立成;徐宝山;谭炳毅;王大川;王峰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后纵韧带退变(DPLL)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过程.方法:回顾总结350例CSM手术所见,对术中切除的182例DPLL送病理切片行光镜观察.对2例正常人的颈椎后纵韧带(PLL)和5例典型的DPLL标本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后纵韧带正常者168例(48%),DPLL182例(52%),其中纤维化增厚86例(24.6%),纤维化合并软骨化21例(6.0%),纤维化合并骨化75例(21.4%).结论:CSM合并DPLL者高达到52%,其病因呈继发于颈椎间盘退变.DPLL退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纤维化增厚、软骨化和骨化.DPLL是OPLL成因之一.

  • 胸椎管狭窄症24例报告

    作者:朱兵;胥少汀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治特点,加深对胸椎管狭窄症的认识.方法:总结24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2(92%)例存在狭窄段以下感觉障碍平面及下肢无力,束带感4例,行走困难11例,大小便功能障碍7例,17例背部叩痛,叩痛部位与病变部位均存在对应关系.所有病人均行X线片及MRI扫描,18例CT扫描,1例椎管造影.狭窄分布:5例累及上胸段,4例累及中胸段,22例累及下胸段.4例单椎间关节型,5例跳跃性多椎关节型,15例多椎间关节型,10例伴有椎间盘突出.手术方法均采用后入路,18例采用整块切除方法.结果:功能评定采用Mann标准.术后缓解率为91.7%,获随访的17例中,长4年,短3个月,平均25.7个月,恢复优良率为70.6%.结论: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多发生在胸椎下段,多表现为多节段受累,常见跳跃性狭窄;主要病理改变为黄韧带的肥厚、骨化,关节突肥大及椎板增厚,常伴有椎间盘突出;CT及MRI是TSS的主要影像诊断手段;手术治疗主张后入路,椎板及关节突内侧半整块切除.

  • 网状接骨板在颈椎病治疗中应用的初步报告

    作者:张卫平;钱宇航;刘长安;步建立;王占长;张壮岱;冯志军;戴世英

    目的:结合网状接骨板的设计探讨颈椎固定的新方法的特点.方法:对12例颈椎间盘脱出的病人采用前路显露颈椎,摘除椎间盘或椎体,彻底解除脊髓压迫,取髂骨植骨,将网状接骨板固定在颈椎前缘,使颈椎适度伸展达到应力的平衡.结果:所有病人均能获得良好的即刻稳定固定.术后随访6~18个月,优良率91.7%,颈椎高度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无复发.结论:网状内固定物设计合理,操作简便,能恢复颈椎高度和生理弯曲,防止并发症.设计符合植骨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有广泛的适应证.

  • 颈椎黄韧带叠压症

    作者: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刘创峰

    目的:研究颈椎黄韧带叠压对脊髓压迫和影响.方法:对1994年以来,经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随访的67例黄韧带叠压症,进行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观察.结果:切除黄韧带、椎管扩大成形术后67例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优良率91%.结论:长期屈颈位工作和颈椎间盘等退变,使黄韧带过长、变韧、骨化,尤于颈椎过伸时,引起黄韧带叠压颈脊髓,是本症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原因.

  • 腰椎后路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分析——定量评定及术后查体的综合评价

    作者:刘学勇;王海一;王欢

    目的:判定椎板后路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为临床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应用Roland、Greenough标准及来院查体随访1984~1991年间因患腰间盘突出症于我院行首次后路腰间盘摘除术的患者,有效随访118例,随访时间3~11年.结果:应用两标准判定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6.44%及91.53%,术后查体中有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肌力脊柱叩压痛有显著恢复,而神经反射、脊柱活动度及痛觉障碍则无明显改善.按年龄及病程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各层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腰间盘摘除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术后只有部分术前体症有显著恢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强调个体化,综合考虑腰椎稳定性与彻底减压的关系.对年轻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应尽量保留腰椎后部结构,而对老年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则应适当扩大切除范围.

  • 几种特殊的脊柱损伤分类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意外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脊柱损伤亦日趋增多,损伤的分类及救治逐渐引起重视.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CT、ECT、MRI广泛应用于临床;电子计算机渗透到生物力学的研究,建立了更加贴近实际的生物及损伤模型,使脊柱损伤的诊断更加直接、明了,也促使脊柱损伤的分类不断完善.依据Denis三柱概念,目前趋向于按脊柱损伤机制和损伤后的形态、功能、时期分类.但由于一种暴力可包含多种致伤因素、产生一种以上的损伤,现有的分类方法难以概括一些复杂性脊柱损伤,因而出现了几种特殊的分类方法.

  •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的上胸椎肿瘤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术

    作者:陈坚;胡瀛洲;屠重棋;裴福兴

    目的:探索上胸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脊髓减压,钢筋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本组6例中无手术死亡及纵膈内重要血管,神经及胸导管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术后随访3~13个月,6例患者肌力损害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上胸椎肿瘤,手术视野开阔,病变节段显露清楚,内固定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的又一较理想的入路.

  • 冷冻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

    作者:纪方;孙庆斌;陈舰;蔡郑东;顾雄华;刘植珊

    目的:探讨分析冷冻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骨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1~1999年间,应用冷冻保存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治疗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块骨缺损.就随访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48例进行临床分析.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8~46岁,平均34.5岁,初发骨巨细胞瘤36例,复发骨巨细胞瘤12例,异体骨移植长度8~20cm.普通髓内钉固定16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3例,螺栓固定19例.结果:48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5年(2~9年),结果异体骨愈合47例,不愈合1例,主要并发症:感染2例,骨折2例,关节面塌陷关节强直2例,关节功能按Manlin标准评定,本组优18例,良23例,中4例,差3例,治疗满意率93.7%.结论:冷冻大段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是修复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 三种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脊柱肿瘤的临床比较

    作者:陈德玉;赵定麟;贾连顺;肖建如;叶晓健;沈强;王新伟

    目的:观察比较三种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脊椎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LIFT、Rezaian和可调式中空人工椎体治疗脊柱肿瘤19例.定期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疼痛改善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7~3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疼痛缓解,脊髓功能恢复明显.三种人工椎体稳定,无移位.LIFT和可调式中空人工椎体体内植骨有利融合,椎节高度恢复满意.结论:椎体肿瘤切除人工椎体置换能重建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应根据肿瘤性质和范围酌情选择不同人工椎体.

  • 吻合血管的长段腓骨串联组合移植治疗瘤段切除后巨大骨关节缺损

    作者:周建国;周勇;张敬良;孙书海;范启申

    目的:重建骨骼连续性,恢复肢体功能.方法:对四肢长骨大范围的或累及关节的巨细胞瘤以及骨纤维结构不良病灶,采取彻底切除病灶,骨缺损区行吻合膝下外侧血管的带腓骨小头的腓骨近端移植或串联的超长双腓骨组合游离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移植骨全部骨性连接,肢体长度及负重强度无明显影响,功能恢复接近正常.结论:应用此方法,对因四肢长骨的瘤段切除后所遗留的巨大的或累及关节的骨缺损有很好的疗效,对"保肢疗法"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 耻骨血管内皮细胞瘤误诊1例报告

    作者:宋宝臣;姜文学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Hemangioendothelioma of Bone)临床上非常少见.WHO统计,占原发性骨肿瘤的0.28%,占恶性骨肿瘤的0.52%[1].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较轻,故常被误诊或延误治疗.近我院收治1例耻骨血管内皮细胞瘤,发病4年来一直误诊为腰间盘突出症或膝关节疾病,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32岁,教师.因右膝部疼痛伴大腿肌肉萎缩4年,于2000年5月5日以"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入院.该患于入院前4年起无任何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早期呈间歇性,后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并出现大腿肌肉萎缩,腰椎CT检查L4、5间盘轻度膨出,以"腰间盘突出症"长期治疗,但未见缓解.

  • 石骨症并发双髋骨关节炎全髋置换术1例报告

    作者:王海彬;何伟;张庆文;袁浩

    患者,男,40岁,干部.因双髋疼痛10年,加重2年,门诊于2000年7月2日收住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部(-),双上肢未见畸形,关节活动正常,脊柱居中,颈椎活动正常,胸腰段活动受限,双下肢强直步态,双侧腹股沟中点轻度压痛,双髋关节屈曲畸形,双髋关节被动活动痛,左髋屈曲45°,后伸-10°,内收15°,外展0°,内旋0°,外旋0°,右髋屈曲50°,后伸-5°,内收10°,外展5°,内旋0°,外旋0°,双侧托马斯征(+).X线表现:椎体上下骨板增厚,骨密度增高,中间层稀疏透亮,呈"夹心饼样",骨盆见髂翼呈同心圆状波纹,双髋内翻畸形,双侧髋臼、股骨头骨质异常增高,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干髓腔消失,余双手、足、头颅骨密度均增高.化验:血常规、血沉、血磷、碱性磷酸酶、肝功、肾功及肺功能均无异常.诊断:石骨症并发双髋骨关节炎.

  • 厚皮性骨膜病

    作者:于振武;刘玉昌;王汉林

    厚皮性骨膜病是一种少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杵状指(趾),回状头皮,皮肤肥厚、多汗,关节疼痛及骨膜下成骨活跃.此病多见于男性,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作者近期遇到1例合并先天性关节挛缩症的厚皮性骨膜病患儿,在以往文献中更属少见,现报道如下:患儿,男,22月龄,主因生后发现双膝屈曲畸形于2000年11月10日入院.患儿系足月顺产第2胎,智力、行为发育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生后其家长即发现患儿双膝不能伸直,手足易出汗,3月龄时发现双足趾、手指末端增粗呈杵状.父母间无血缘关系,无阳性家族史.查体:体温、脉搏及血压正常,体重12kg,额部皮肤横纹较深,皮肤粗糙,前囟1cm ×1cm,后囟3cm×3cm,颅骨骨缝未闭合,鸡胸畸形,心肺无异常发现,双膝屈曲畸形,左膝伸屈活动范围80'(屈)~150°(伸),右膝伸屈活动范围60°(屈)~150°(伸)(见图1),双手指、足趾末节粗大呈杵状指(趾)(见图2).X线片示:双侧股骨、胫腓骨、肱骨及尺桡骨几乎对称性增粗,有骨膜反应,前后囟未闭,双侧颞骨鳞部骨化不全,住院后行左膝绳肌松解及胫骨远端牵引术,2周后左膝关节完全伸直,给予长腿管形石膏固定.术后4个月复查:左膝伸曲活动良好.

  • 碳绳植人后16年局部反应1例

    作者:廖可国

    患者张某,33岁,女性,山东荷泽人.因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扶双拐行走,于1985年和1986年在我院分别行右胫骨截骨矫形术和右腹肌代股四头肌术(用碳绳做腹肌延伸腱)等治疗.术后康复良好,弃双拐行走,不但生活能自理,而且能料理家务.2000年10月无任何诱因,首先在右髌骨上方1cm处出现约1.0cmu×1.0cm×0.3cm大小的软组织红、肿、热、痛,并有波动感的包块.不伴全身发热及膝关节功能障碍.在当地医院给抗炎治疗后上述局部症状逐渐消退,留下色素沉着.7d后同侧髌骨外缘约3cm处又出现约1.5cm×1.5cm×0.5crm大小的有红、肿、热、痛及波动感的软组织包块(膝关节功能仍然良好,无全身发热),并形成破溃,此后伤口长期不愈,并有浅黄色稀薄分泌物溢出.

  • 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滑膜软骨瘤病

    作者:孙笑非;阮狄克;邱强;王亦舟;丁宇

    目的:探讨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在关节镜下的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本组24例,共26个关节,其中膝关节23个,肘关节2个,踝关节1个;男17例,女7例,男女比例2.4:1;年龄18~73岁,平均53岁.均行关节镜检查镜下软骨瘤取出及病变滑膜切除,并描述了该病在关节镜下的表现形式(滑膜表面型;滑膜层包裹型;关节囊纤维层包裹型;游离体型)和处理方法.结果:22例24个关节获得了平均24.5个月随访,未见复发,关节功能均好于术前,效果满意.仅有2例遗漏了2个游离体,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和滑膜切除术是治疗滑膜软骨瘤病的良好方法.

  • 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膝关节内软骨损伤

    作者:张羽飞;王立德;王福生;孙康;祝恩豹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诊断膝关节内软骨损伤以及镜下手术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1994年6月~1998年4月对膝关节外伤积血病例采用关节镜下检查,确诊为软骨损伤的病例41例.依据Johuson-Nurse分型,Ⅰ型17例,Ⅱ型24例,均行镜下手术治疗.通过1年以上随访行疗效评定.结果:获随访病例38例(占92.7%),随访时间13~52个月.疗效评定:优55%,良31%,可11%,差3%.结论:关节镜下检查是诊断膝关节内软骨损伤的重要手段,对某些部位的损伤,镜下手术可以完成切开手术同样的效果,且损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 香港骨科见闻

    作者:郭澄水

    笔者应香港大学骨科学系陆瓞骥教授和张文智教授的邀请,于2001年2月5日~3月7日在香港玛丽医院和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骨科中心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学术交流,同时参观了香港的其他医院.现将有关见闻介绍如下.1医疗状况香港现有人口700万,公立医院共有40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医院16家;私立医院6家.另外还有无数的个体中西医诊所.公立医院床位多者在1 600~2 000张之间.私立医院病床多者达300~400张.医院设施较为先进,基本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似.香港市民享有较好的医疗保障,儿童享受免费门诊和住院治疗;成年人门诊就诊一次须交44港元,在门诊的各种检查和所服药物由政府负担.住院者每日付68港元,包括饮食及诊疗费用全免,病房内不留亲属陪护.上述医疗费用的支出来自于政府的税收,香港人均每月收入在9 000~10 000港元之间,每年每人须交税的数额相当于1个月的收入.

  •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11例

    作者:匡勇;侯春林;陈爱民;刘祖德

    目的:总结闭合性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1983~2000年共11例闭合性动脉损伤患者.肢体血循环重建时间短3.5h,长27h,平均9h.结果:8h以内重建血循环5例肢体循环功能恢复功能,8~10h2例遗有小腿缺血性挛缩,超过10h 4例中有1例小腿肌肉坏死,3例截肢.截肢率为27%,总病残率达55%.结论: 动脉损伤应在6~8h内进行修复,超过这一时限病残率及截肢率均明显上升.延误诊断是导致闭合性动脉损伤后截肢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动脉 损伤 截肢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