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内窥镜下(X-tube)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刘好源;黄建明;林金堆;陈峰嵘;简国坚;龚灏;徐天睿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证和初步体会. [方法]选择21例单纯胸腰椎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无需行椎板减压的损伤,在C型臂X线机定位下行胸腰椎骨折上下位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采用棘突中轴线旁开2 cm各做一个切口长3 cm,固定和复位均在这4个小切口内完成. [结果]21例患者经术后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椎体均获得良好复位及固定,患者腰部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后路内窥镜下(X-tube)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技术操作难度并不太大,适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无需行椎板减压的患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早晚期手术疗效比较

    作者:刘耀升;刘蜀彬

    [目的]评价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的效果及MRI揭示预后的价值. [方法]2001年9月~2004年8月,对36例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伤后72 h内为早期手术,72 h后为晚期手术.术前MRI T2加权像髓内信号改变长度>20 mm为长变化,信号改变≤20 mm或无明显信号改变为短变化.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进行入院时和随访时脊髓功能评分,通过计算恢复率评价神经改善状况. [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时,早期手术组恢复率高于晚期手术组(P<0.01);MRI T2加权像信号短变化组恢复率高于信号长变化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时机与MRI T2加权像脊髓信号改变间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后,手术时间越早,MRI T2加权像脊髓信号变化越短,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越高.

  • 组配式假体在Paprosky Ⅲ型股骨近端骨缺损翻修中的应用

    作者:祖启明;刘宪民;刘贵堂;项良碧

    [目的]报道应用组配式远端固定生物型假体翻修Paprosky Ⅲ型股骨近端骨缺损的手术要点及疗效. [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0月应用MP、ZMR组配式股骨假体翻修Paprosky Ⅲ型股骨近端骨缺损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9~65岁,平均57岁,术后随防时间8~34个月,平均19个月.翻修原因:7例为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骨溶解,2例为珊瑚面假体无菌性松动.原手术到翻修时间短4年,长12年.依据Papresky分型,ⅢA型5例,ⅢB型4例. [结果]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分(28~54分),术后85分(70~90分).7例弃拐行走,2例存在大腿疼痛,其中1例轻度疼痛伴下肢短缩2.5 cm,需扶手杖行走,1例中度疼痛,扶单拐行走、跛行.本组随访过程中均无再松动、感染征象,1例发生假体下沉12 mm,股骨柄远端无骨溶解现象. [结论]组配式远端固定生物型假体可较好完成Paprosky Ⅲ型股骨骨缺损的翻修,能达到初期及后期稳定.由于假体的假体柄与假体近端部分分开,使其植入变得容易,多部件组配可方便解决各种可能问题,如偏心距、前倾角、肢体长度等,明显简化了手术,且手术安全性好,是较理想的股骨翻修假体.

  • 寰枢椎椎弓根影像学测量及临床应用

    作者:贾卫斗;郑铁钢;杨博贵;白桂有;许英杰;云德才

    [目的]探讨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数据,提高寰枢椎椎弓根置钉的成功率. [方法]对寰枢椎CB、DR X线片、MBI及64排CT片,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测量寰椎椎弓根进行进钉点、进钉角度的测量. [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9.93±1.32)mm,右侧(19.16±1.30)mm;寰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3.72°±2.09°,右侧23.35°±1.91°;寰椎向头侧进钉角度9°±1.2°.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左侧(13.14±0.82)舢,右侧(13.85±0.79)mm;枢椎椎弓根向内侧进钉角度:左侧24.52°±1.26°,右侧20.42°±1.42°;枢椎向头侧进钉角度25°±3°.对48例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2~61岁,平均43.60岁.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2例,齿状突不连12例,横韧带损伤14例.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平均10.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按JOA评分标准,优31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 [结论]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若夫;杨惠林;张志明;徐耀增;唐天驷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4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应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枕颈融合术的21例患者,男12例,女9例,平均45.3岁(28~61岁).其中上颈椎肿瘤患者14例,颈椎先天性发育畸形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4例.术后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方法分析疗效.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个月(6~40个月).16例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5例患者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前JOA 17分法评定脊髓功能,平均12.6分(5~17分),术后平均15.8分(8~17分),改善率72%;21例患者术后旋转功能均有部分丢失,17例患者旋转约达100°,3例患者旋转约达80°,1例患者旋转约达50°. [结论]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经三柱固定的万向螺钉以及与之相连的可塑形棒,可以达到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植骨的融合以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的维持,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上颈椎稳定的方法.

  • 邻近皮瓣转移结合外固定架联合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

    作者:沈成华;蒋华富;顾鹏先;李俊;王亚平;齐维林;房晓彬

    [目的]探讨邻近皮瓣转移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根据小腿软组织缺损情况选用邻近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等不同皮瓣修复创面,创面缺损面积4.5 cm×3 cm~16 cm×8 cm,切取较创面缺损面积稍大的皮瓣覆盖修复创面,应用单臂及半环形外固定架固定胫骨骨折. [结果]临床应用15例,其中胫腓骨开放性陈旧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骨外露9例,急诊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胫腓骨骨折不愈合并贴骨瘢痕3例;所有转移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经12~72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邻近皮瓣转移结合外固定架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骨折的切实有效方法.

  • DHS合并加压螺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应用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凯;车彪;邹凯;刘俊;覃松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s,DHS)结合加压螺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对18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DHS+加压螺钉、Ender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记录手术持续时间、髋内翻发生率、Sander'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结果]4组手术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经术后9~48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DHS+加压螺钉组94.6%、DHS组85.3%、Ender钉组75.4%、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组80.6%.髋内翻发生率DHS+加压螺钉组2.4%,DHS组9.5%,Ender钉组22.2%,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组19.2%. [结论]4种内固定方式都可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但是DHS+加压螺钉可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齿状突骨折合并C2、3脱位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田纪伟;王雷;董双海;赵庆华;夏天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C2、3脱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4岁,平均36岁,根据是否有合并伤分2组,A组:齿状突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9例;B组:齿状突骨折合并C2、3间盘破裂、C2、3脱位;齿状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类: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4例;手术采取齿突中孔螺钉单纯固定4例;齿突螺钉固定加C2、3融合内固定6例;齿突螺钉固定加后路C2、3固定术6例;术后颈围固定3个月. [结果]16例患者经6个月~3年随访,X线片均示骨性愈合;A、B 2组无固定并发症(内置物松动、折弯、断钉).无神经功能加重的患者. [结论]对Hanggman骨折可采用颅骨小重量牵引,C2、3不稳的齿突骨折患者,宜早期手术.

  • 微创撬拨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晓俊;张汉庆;覃剑;郑晓明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撬拨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1999年6月-2005年5月,收治住院60例70足波及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其中男38例(46足),女22例(24足),均为闭合性骨折.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5足.治疗组行微创撬拨加人工骨植入治疗,由骨折间隙进入行撬拨复位,植入1~2根条形人工骨,填补撬拨后的空腔,U型石膏中立位固定.对照组行撬拨复位骨圆针固定,U型石膏跖屈位固定. [结果]本研究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2组方案疗效结果显示:在恢复跟骨Bghler's角、Gissane's角和Perie's角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较好作用,而根据Maryland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微创撬拨复位加人工骨植入治疗跟骨骨折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 PFNA与Gamma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疗效评价

    作者:李凡;陆海明;王秋根;李豪青;陶杰;高伟;黄建华

    [目的]比较PFNA、Gamma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方法]78例骨折患者中,36例使用PFNA固定,42例使用Gamma钉固定,并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 [结果]PFNA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较Gamma钉小,但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的差异.Gamma组1例出现拉力螺钉切出,2例出现股骨干骨折. [结论]PFNA设计合理,微创操作,出血少,固定牢固,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 混合式外固定架在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刘涛;张弢;马信龙;郑永发;冯世庆;王沛

    [目的]探讨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骨折17例.肱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标准,A型8例,B型5例,C型4例. [结果]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无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仅1例发生针道局部反应,经换药后治愈.按照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7.5%. [结论]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治疗粉碎性或开放性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肘关节可早期活动,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25例分析

    作者:陈新;庞桂根;贾鹏;王佳

    [目的]报告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LISS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25例.按AO/OTA分类,33A3型3例,33C2型6例、33C3型4例,41A3型5例,41C2型4例、41C3型3例.其中8例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Ⅰ型5例,Ⅱ型3例.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1周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25例,所有病例伤口Ⅰ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周.根据膝关节外科临床评分系统功能评分,术后优良率为95%. [结论]LISS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过程中,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对增加骨折愈合率、减少植骨机率、降低感染有重要作用,该方法是治疗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

  • 远端蒂筋膜皮瓣内浅静脉干定时放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秉锐;马洪光;马玉林

    [目的]探讨预防远端蒂筋膜皮瓣静脉危象和提高皮瓣成活质量的方法. [方法]通过于26例大面积下肢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内浅静脉干远心端蒂部结扎,近心端留置静脉留置针外引流,每天6 h定量放血,连续5d,密切观察皮瓣血供及肿胀情况. [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出现静脉危象,无明显肿胀期.随访1~2年,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均恢复保护性感觉. [结论]此方法能预防远端蒂筋膜皮瓣的静脉危象,提高皮瓣的成活质量.

  • 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作者:何锦泉;庞桂根;贾鹏

    [目的]探讨利用腓骨长肌腱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经验. [方法]将腓骨长肌腱在远端处切断,经皮下隧道移位修复跟腱断裂. [结果]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优11例,良10例.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2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0周左右弃拐完全负重行走. [结论]用腓骨长肌腱治疗断端缺损较多,或者肌腱在跟骨结节附近断裂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一种疗效满意,康复较快的手术方法.

  • 动力髁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分析

    作者:宋世锋;徐孟凡;陈世强;张熙民;张光强;曾凡;肖海涛;姚伦龙

    [目的]分析应用动力螺钉(dynamic condyle screw,DC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实用性. [方法]应用DC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48例,以透视下监测固定法和无x线透视固定法进行. [结果]45例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0个月.优:24例;良:1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7%.其中钉拔出及髋内翻畸形2例. [结论]DCS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良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转子间骨折.

  •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损伤控制

    作者:汪方;唐昊;王秋根;王谦;李豪青;陶杰;高伟;黄建华;李凡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是创伤救治领域新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严重创伤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骨盆环损伤往往涉及多学科的协作,即使对有经验的创伤外科医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不稳定骨盆骨折是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adics,DCO)理念应用的主要领域,现综述如下.

  • 治疗不稳定转子部骨折的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

    作者:朱宗昊;李凡;王秋根

    股骨转子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尤其是不稳定性转子部骨折在治疗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与风险.所谓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按AO分类包括31-A2型和31-A3型.对于老年患者转子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功能,缩短卧床时间,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

  • Hoffa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饶志涛;俞光荣

    1904年,Hoffa[1]首次描述了股骨外侧髁冠状面骨折,随着内侧髁及双髁冠状面骨折报道的增多,目前把股骨远端单髁或双髁的冠状面骨折均称为Hoffa骨折,为关节内骨折.骨折线在冠状位垂直分离临床较为少见,文献报道及病例数均较少.

  • 硫酸钙在骨修复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游永刚;唐辉;陈克久;徐永清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因创伤、肿瘤或骨病等原因造成骨缺损的病人越来越多.对骨移植材料的需求大大刺激了人工骨移植材料发展,成为骨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并对骨修复治疗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研究中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进展

    作者:孔凡宾;陈克明;刘兴炎

    周围神经缺损,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十分常见.缺损后,临床上首选自体神经移植,但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并给供区造成一定的功能障碍.目前,解决神经缺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采用肌桥、静脉管、硅胶管、组织工程等替代物,前三种的结果都不如人意,而后者尚处于实验阶段;另一方面是研究同种异体神经移植,它不但具有其它替代材料所没有的网管状神经内部结构,利于神经的再生,而且来源广泛,可以得到与缺损神经长短相似的移植物,但存在免疫排斥问题.

  • 肩袖撕裂病人肩峰下滑囊顶部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朱锦宇;吕宏升;朱庆生;桥本卓;信原克哉

    [目的]观察肩袖撕裂病人肩峰下滑囊(subacromial bursa,SAB)顶部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在肩袖撕裂病人修复手术中,分别取撕裂处和远离撕裂处SAB顶部,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上述两处SAB的形态学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SAB切片的细胞数量进行定量评价,并与正常SAB比较. [结果]实验组所有肩袖撕裂病人SAB顶部,不管是取自撕裂部位还是远隔部位,均可见细胞数量和血管分布的增加,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SAB(P<0.05),且均未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肩袖撕裂的不同类型、SAB的不同增厚程度以及SAB是否积液,SAB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超微结构可见到以B型细胞为主,细胞狭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证实肩袖撕裂病人SAB顶部主要系B型滑膜细胞. [结论]肩袖撕裂病人SAB顶部的细胞数量的增加是一种反应性的增加,而不是真正的炎症,而且这种反应是广泛性的.SAB的变化系肩袖撕裂引起的继发反应.

    关键词: 肩关节 滑囊 肩袖
  • 骨水泥振动器对提高骨水泥-骨界面结合强度的疲劳实验研究

    作者:王毅;夏元升;韩鹏飞;陈慧妍;李杰峰;刘伟东

    [目的]研究骨水泥灌注过程中骨水泥振动器振动灌注后骨水泥-骨界面的结合情况,通过疲劳实验力学检测界面结合强度. [方法]新鲜猪股骨60根,30%、50%、70%大压力时,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根.将猪股骨通过初步制备后开髓,截取统一标准骨段,实验组灌注骨水泥过程中置入骨水泥振动器振动25 s,对照组不置入振动器,并进行力学检测,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水泥-骨界面结合强度. [结果]30%、50%大压力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疲劳次数相比较差异显著(P<0.001),而70%大压力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水泥振动器能提高骨水泥-骨界面结合强度,对减少人工假体远期无菌性松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体内镁合金的降解和成骨反应的动物实验探索

    作者:于国宁;闻久全;潘峰;蒋阅;张二林;徐丽萍;范广宇

    [目的]研究动物股骨干内植入镁合金后,在镁合金降解过程中,金属-骨界面的骨质反应机制. [方法]在SD大鼠的股骨干中横向植入镁合金金属棒,术后抗炎,自由活动,9周后处死取材,分别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金属-骨界面的宏观改变,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金属-骨界面的微观改变,应用能谱分析(EDS)技术确定元素组成;并且将骨棒做脱钙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金属-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随着股骨内镁合金的降解,周围骨表面和镁合金降解表面同时发生骨质反应,在金属-骨界面形成紧密相邻的金属层、降解层、新生骨层3个层次,新生骨质表面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少量间断性纤维结缔组织. [结论]金属-骨界面的骨质反应完全符合正常骨质愈合过程,新生骨质与正常骨质的形态结构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推断镁合金具有良好的降解性、成骨性及组织相容性,其降解过程与新骨成骨过程具有良好的同步性.

  • 胸腰椎爆裂骨折模型中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姜星杰;吴小涛;张绍东;杨惠林;唐天驷;陈辉;蒋赞利

    [目的]评价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并探讨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分为4组,每组4具,A、B、C 3组(实验组)标本在制成爆裂骨折模型后分别实施3种骨水泥(CSC、CPC、PMMA)椎体成形术,D组为无骨折对照组.测量爆裂骨折前、后、复位后及椎体成形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测量达到完全填充时的3种骨水泥的注射量;生物力学检测比较4组标本间的极限抗压强度及刚度差别. [结果](1)实验组12具标本均形成胸腰椎爆裂骨折模型,平均撞击能量为66.2 J;(2)CSC、CPC、PMMA的注射量分别为:4.4 ml±0.8 ml、3.7 ml±0.7 ml、4.0 ml±0.6 ml,组间无差别(P>0.05);(3)3种骨水泥均能有效充填爆裂骨折椎体复位后遗留的骨缺损,显著恢复伤椎高度(P<0.01);(4)A、B、C、D组的极限抗压强度分别为:1 659 N±154 N、1 011 N±142 N、2 821 N±897 N及2 439 N±525 N.PMMA能够完全恢复骨折椎的抗压强度,CSC、CPC均只能部分恢复骨折椎的强度,但CSC优于CPC(P<0.01);(5)4组椎体的刚度分别为:140 N/mm±40 N/mm、148 N/mm±33 N/mm、236 N/mm±97 N/mm、224 N/mm±38 N/mm.CSC的刚度低于完整椎体(62.5%,P<0.05),但与PMMA、C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CSC椎体成形术的骨折椎的强度优于CPC,刚度与PMMA、CPC相当.将CSC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满足力学要求、手术安全可行.

  • CT引导下经皮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骨折

    作者:关家文;孙海涛;辛健;丛永建

    自2007年5月作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骨折3例,骨折均愈合,颈椎活动恢复正常.介绍如下:

  •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缺损

    作者:王慎东;王玉波;尹燕军

    胫骨大段骨缺损特别合并小腿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难治疗的骨科疾患.2003年12月-2007年3月,作者使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成功地治疗了16例胫骨骨缺损的患者.

  • 科技论文数字用法的规定

    作者:

    关键词: 科技论文
  • 源于战伤的创伤后截瘫性疼痛的处理

    作者:程国洲

    脊髓损伤所致的截瘫,在人类病理学中是毁坏严重的损伤之一.10%~30%受伤的病人伴有永久性伤残和创伤后神经病性慢性疼痛[1].战伤后截瘫性疼痛作为一种疾病,在人类病理生理学中只显示伤害作用的特点.

  • 补肾行气活血法在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

    作者:郑晓辉;屠永刚;夏雄智;周琦石

    [目的]探讨补肾行气活血法在骨髓基质于细胞诱导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 [方法]将胶原凝胶包埋的骨炎定含药血清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的软骨细胞和异体软骨细胞接种CPPf/PLLA支架构建的复合物体外培养3周,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将复合物异体移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术后4、8、12周取材,从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分别对再生软骨组织进行评价. [结果]诱导软骨细胞组在支架内分布均匀、透明软骨样组织的形成、表面光滑度、与周围组织整合程度及基质内有Ⅱ型胶原分布等方面明显优于软骨细胞组. [结论]补肾行气活血法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作用中较传统的方法有其优越性.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