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与缝线悬吊固定治疗颈椎病

    作者:周峰;杨惠林;王根林;干旻峰;陈广东;陈康武;唐天驷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expansive open - door laminoplasty,ELAP)中微型钛板固定技术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8年6月~ 2010年6月本院微型钛板固定ELAP术治疗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A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ELAP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两组随访时间[A组为(13.5±3.5)个月、B组为(14.1±3.2)个月]、手术时间[A组(121±35) min、B组(112 +30) min]、术中出血量[A组(330±115) ml、B组(328±123) ml]和JOA评分改善率[A组(58.3±9.7)、B组(56.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曲度术前(17.2°±4.2°)与术后(17.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曲度术前(18.2°±4.7°)与术后(16.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变化率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0.7°±4.9°,B组-1.9°±3.7°,P<0.05).A组术后轴性症状(10.1±1.8)与B组(9.2±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开门角度A组(37.3°±5.4°)与B组(35.7°±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固定技术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减轻术后轴性症状和防止颈椎曲度的丢失.

  • 连续性置钉矫正脊柱侧凸效果临床分析

    作者:马原;高帅;王鑫;田慧中;余光宇;闫朝辉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方法,总结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根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钻孔,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锤子将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击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置入螺钉.[结果]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97%(200枚/206枚)、腰段99%(211枚/213枚).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后凸Cobb角(T1~12)6°~30°,平均23°±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身高平均增加(8.6±0.69) 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随访4~9年,平均5年9个月.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畸形,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为3.7%±0.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感染l例,螺钉断裂2例,均行内固定取出.[结论]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连续性全椎弓根螺钉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良好.术后不需佩戴支具或石膏外固定,可早期下地行走.

  • 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技术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陈述祥;董锐;林汉生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MISTKA)与传统TKA技术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比较MISTKA与传统术式的临床试验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本研究设计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1篇,微创组509膝,传统组459膝.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下肢力线、出血量、术后KSS评分和KSS功能评分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止血带时间微创组长于传统组.[结论]MISTKA创伤小,并发症、术后功能、下肢力线较传统TKA无显著差异,长期效果尚需更多研究.

  • 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手术方式的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

    作者:宗少晖;肖增明;韦波;杨渊;杨昆;李兵;李书振;刘宏斌;刘彦;张冉;熊春翔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84例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分为:A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B种,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C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D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以肿瘤所在部位:颈段、胸段、腰骶段分别进行评价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结果]颈段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的切除首选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腰骶段神经鞘瘤建议采用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段神经鞘瘤患者适用于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结论]进行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时,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有效治疗.

  • 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赵伟峰;周焯家;李波;田家亮;罗春山;彭智;简月奎

    [目的]评价前路单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09年12月对9例胸腰椎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单钉棒内固定治疗.术前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术中彻底清除病灶、椎体间植骨,椎体侧前方单钉棒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8个月.[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16~48个月,平均27.3个月.8例1次治愈;1例复发并窦道形成,经再次病灶清除后治愈.术后3~5个月血沉及C反应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17.3°±4.4°,终末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3.4°±2.2°.CT证实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或内固定松动移位.6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超长节段相邻多椎体结核病变范围广,侵犯椎体多、破坏重,脊柱稳定性差.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单钉棒内固定具有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达到早期安全功能锻炼及降低总体医疗费用等优点,为该类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系统综述颈椎间盘置换与椎间融合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章;贾长青;梁峰;付勤;于云祥

    [目的]系统评价多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临床疗效的比较.[方法]检索Pubmed、Medlire、EBSCO、Springer、Ovid、CNKI、Cochrane Library、外文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oreign journals integrations system)等数据库.收集1995 ~ 2010年发表的关于椎间盘置换与椎间融合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术后疗效评价包括颈部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相应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等常见指标.[结果]共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1734例患者;术后2年和4年NDI合并权重均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分别为-7.82,(95% CI,-8.73 ~-6.91),(P<0.05);-5.92(95% CI,-9.89~ -1.94),(P<0.05);术后1年和2年相应颈椎节段运动范围( ROM)汇总权重均差值分别为4.93 (95% CI,2.08 ~6.71),(P<0.05);7.26 (95% Cl,6.82~7.69),(P<0.05).术后2年的颈部和手臂疼痛VAS汇总权重均差值分别为-7.56(95% CI,-14.20~-0.92),(P<0.05);-5.26(95% CI,- 10.01~-0.51),(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术后2、4年内NDI均优于ACDF;1、2年内保留颈椎节段活动方面优于ACDF;2年内颈部及手部疼痛的缓解程度均优于ACDF.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吴亮;孙晓亮;张雷;吴国峰;周剑;YveCartonne;Pascal Moussellard

    [目的]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5月~2010年5月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0.2岁(28 ~54岁).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8.1岁(24 ~51岁).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度(ROM),以及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0.1个月(6~30个月).术后两组病例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ROM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盘置换组的ROM显著优于髓核摘除组(P<0.05).术后椎间盘置换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髓核摘除组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术均可达到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在改善腰椎活动度和恢复椎间隙高度方面,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更具优势.

  • 后路腰椎间融合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单纯腰椎不稳的对比研究

    作者:白万山;袁文;周许辉;陈剑;许鹏;贾连顺

    [目的]对后路腰椎间融合(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纯腰椎不稳的手术创伤、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2006年2月~2009年7月收治的单纯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LIF组(110例)、TLIF组(108例).术前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术中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PLIF组为(125.6 ± 45) min,TLIF组为(124.9±44) min (P>0.05);失血量:PLIF组为(1 000±450) ml,TLIF组为(995±405) ml (P>0.05);术中并发症:PLIF组为3例,TLIF组为0例(P<0.05);术后优良率:PLIF组为93.6%,TLIF组为94.4%(P>0.05);术后融合率:PLIF组为96.4%,TLIF组为98.1% (P >0.05);JOA评分:PLIF组为14.5,TLIF组为14.6 (P>0.05).[结论]应用PLIF和TLIF治疗单纯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相近,但是TLIF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

  • 髋关节强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毛瑞君;关家文;窦建;苏士忠;李纯明

    [目的]探讨髋关节强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34髋)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情况,给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单侧4例,双侧15例(12例为双侧同期置换,3例为双侧分期置换),采用外侧切口,松解前方挛缩组织,股骨颈分次截骨.股骨头骨刀打碎或髋臼锉逐级打磨,股骨距保留1.5~2.0 cm,股骨扩髓一定要同假体形状匹配吻合良好.应用与锉及试模同型号的生物型假体,嵌入压迫固定,部分患者应用2枚髋臼螺钉固定.[结果]本组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方时间为1~10年,平均3.5年;康复后无须拄拐,生活自理,行走步态基本恢复正常,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术前评分为0~32分,平均19.2分;术后评分为70 ~ 96分,平均89.8分.疗效评价结果:优24髋,良7髋,可3髋,优良率为91.18%.[结论]髋关节强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术中正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是术后效果的良好保证.

  • 膝关节镜治疗骨性关节炎35例疗效分析

    作者:徐琦;李云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常见的导致关节疼痛功能受限的疾患之一,它是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反复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乃至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高.自70年前应用关节镜关节清理术治疗以来手术例数大量增加,但同时对手术适用范围及效果的意见并不统一,近年来的争论愈发激烈.OA的关节清理术并非普遍适用,选择性的应用才能获得更大的益处[1].本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关节镜选择性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35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经椎板空心加压螺丝张力带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

    作者:朱敏;徐永清;丁晶;邬江;李军;朱跃良;陆声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板空心螺丝张力带治疗青年峡部裂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15例(30侧)青年峡部裂患者进行峡部修整、峡部植骨融合、经椎板空心螺丝张力带复位固定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方12 ~36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峡部裂处植骨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经椎板空心加压螺丝张力带是一种节段内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安全、有效的内固定装置.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双髋关节融合晚期手术治疗

    作者:王景贵;刘天盛;王昊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晚期病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和对策.[方法]对38例(6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0~45岁,平均34岁.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国际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随访平均3年.[结果]术后疗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术后除了2例患者外,病人有轻微疼痛或者无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了平均45.5°.对于关节纤维强直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改善了平均57.3°.对于术前活动范围局限在室内的12例患者,11例活动范围明显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行走功能较其他疾病的患者要差.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13.7%(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强直性脊椎炎髋关节晚期病变适宜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髋关节外侧切口,术中强直髋关节处理措施得当,人工假体选择合适,术后康复手段完善和规范,可以明显恢复关节功能,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很高的骨化性肌炎发生率.

  • 先天性屈指畸形新的分型方法及临床治疗

    作者:田峰;赵巍;田立杰

    [目的]探讨指屈曲畸形的病变特点、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27例指屈曲畸形患者,40指9例患指行皮肤、掌侧皮下筋膜、腱鞘周围韧带松解及指浅屈肌腱切断术,24例患指进一步行掌板及侧副韧带松解术,7例伸指无力患指行指浅屈肌腱移位术.皮肤缺损29例患指采取连续多个“Z”字松解,10例采取游离植皮术,1例采取邻指皮瓣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2例患指畸形复发,3例患指术后畸形改善不理想.其余患者疗效良好.[结论]指屈曲畸形是一种仅累及近端指间关节的先天畸形,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多采用手术治疗,新的分型方法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屈指症 手术 分型
  • 特殊WasselⅥ型复拇指畸形的治疗

    作者:赵炳显;李炳万;赵世伟;邱旭东

    [目的]探讨一种特殊的WasselⅥ型复拇指畸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0年以来,本院共治疗9例(12侧)特殊的WasselⅥ型先天性复拇指畸形的患者,均在掌骨截骨拇指移位的同时,重建大鱼际肌止点或拇收肌止点的手术方法.手术平均年龄9.5岁.[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例(9侧),随访时间为2~12年,平均5年6个月.参照Kawabata评分方法,优5例(7侧),良1例(1侧),差1例(1侧)为手指瘢痕挛缩.[结论]对特殊的WasselⅥ型复拇指畸形的患者采用掌骨截骨拇指移位的同时,重建大鱼际肌止点或拇收肌止点的手术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满意.

  • 耐利福平脊柱结核的分子药敏检测及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燕荣帅;李力韬

    由于全球人口增长及流动性增加、环境破坏、耐药结核及HIV的传播流行,结核疫情开始死灰复燃并呈恶化态势.尤其是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的传播流行,对WHO 2050年前全球消灭结核病的目标形成严峻挑战.WHO全球结核报告2010[1]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约44万例多耐药结核,中国更是27个多耐药/广泛耐药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2009年新增多耐药结核(10万)数首次超过印度,位列全球第一.耐药结核多由治疗不当引起,其治疗手段有限、临床预后较差[2].脊柱结核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同样面临耐药问题,若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的神经障碍或脊柱畸形,导致疾病迁延复发,甚至引起获得性耐药[3-4].但目前学界对耐药脊柱结核的关注甚少[2~5].

  • 干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徐佳元;杨卫良

    干细胞( stem cells,SCs)是一类未充分分化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因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被在肿瘤、遗传性疾病和组织器官损伤的治疗等方面寄予厚望.由创伤或非创伤性病理损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有限,软骨缺损的治疗存在巨大挑战.而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功能分化潜能的特性,在适当培养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成软骨组织,这将为软骨疾病的治疗提供大量的健康备用组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同种异体骨移植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仕明

    创伤、骨肿瘤、感染、先天性骨缺损等原因引起的大段骨缺损是临床修复重建外科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对于临床骨缺损的患者,自体骨移植作为佳选择可以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移植后严重的免疫反应.然而,供区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自体骨的形态和大小常与受区缺损不一致,使得异体骨移植作为一种替代选择而出现.自1880年,Macewen首次在临床上成功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1941年提出骨库的概念,特别是综合骨库建立20年来,其所提供的同种异体骨在现代矫形外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1].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尹治军;康鹏德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严重的并发症,常被称为“灾难性并发症”[1-2].常导致手术失败,且处理棘手,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目前随着围手术期采用各项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的无菌技术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但是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 磨损颗粒体内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作者:戴闽;钟艳春;杨小刚;程明;杨康骅;程细高

    [目的]研究植骨气囊模型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变化规律,探讨其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在实验组小鼠气囊内注入磨损颗粒悬浮液,对照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植骨后1、2、3周分批处死小鼠,取囊壁连同颅骨片组织行HE染色观察囊壁炎症反应、骨片边缘溶解情况,半定量RT -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接受磨损颗粒的实验组在各时间点VEGF基因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2周时表达量高(P<0.05);且实验组炎症反应、骨片边缘溶解情况及微血管数量也相应地明显于对照组.[结论]磨损颗粒在体内可以诱导VEGF的表达,VEGF在假体周围微血管的生成、炎性细胞浸润及骨溶解中起重要作用.

  • 骨软骨移植联合rhBMP -2/bFGF修复软骨缺损

    作者:朱国华;王建伟;田小武;张亚峰;郭翠玲;廖家新;刘勇

    [目的]探讨采用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 -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只日本大耳白兔,96个关节,随机分A、B、C、D组.A组采用骨软骨移植联合rhBMP - 2/bFGF,B组单纯应用骨软骨移植,C组单纯局部注射rh-BMP - 2/bFGF混悬液,D组用作空白对照.无菌条件下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术后第4、8、12周作解剖学观察、磁共振检查、组织学检查及软骨细胞记数、免疫组化检查.[结果]A组软骨缺损修复面光滑,呈瓷白色、半透明,B、C组未完全修复,D组无明显修复.A组修复软骨组织学评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分析仪软骨细胞记数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软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联合应用冷冻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rhBMP - 2/bFGF,能促进新生软骨的形成,提高软骨缺损修复的质量.

  • 新型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的研制及应用解剖学基础

    作者:孙进;闵少雄;黄小军;安树康;刘阳;周初松

    [目的]通过解剖测量C2 -7颈椎获得形态学参数,为研制新型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50套正常成人干燥颈椎标本测量C2-7的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据此设计此种微型钛板,并在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C2~7侧块宽度为(9.89±0.97~12.09±0.93)mm,侧块高度为(11.44±2.09~13.56±2.17) mm,侧块厚度为(6.66±0.78~9.03±1.46) mm,自侧块背侧外缘至棘突基底部上5 mm平面之间的背侧表面长度为(25.21±2.08~ 27.09±1.80) mm,椎板外侧端、中间的高度分别为(11.54±1.66~16.83±1.77)mm、(10.91±1.58~14.86+1.48) mm,椎板外侧端、中间的厚度分别为(4.44±0.81 ~7.24±1.08) mm、(3.00±0.86~ 6.46±1.46) mm,棘突基底部的高度为(9.33±1.67~12.06±1.89) mm,棘突基底部的宽度为(8.59±1.81~14.53±3.77) mm,棘突基底部上5 mm平面的高度为(7.10±1.76~10.96±1.81) mm,棘突基底部上5 mm平面的宽度为(6.66±1.86~10.31±3.17)mm.此种微型钛板由钛板主板、滑动钩和配套螺钉构成,其中钛板主板宽度为6 mm,长度分为36、38、40、42 mm和44 mm五种型号.[结论]新型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其能在颈后人路下安装,能扩大椎管、重建颈椎板的稳定性,具有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特点.

  • 股骨颈巨大鹿角状骨软骨瘤压迫坐骨神经1例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戈兵;王亮

    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发现右臀部肿块7年伴右小腿麻木3个月入院.7年前发现右臀部包块,偶有疼痛,推之不移动,逐渐增大,未予特殊治疗,3个月来感右小腿后侧麻木,以屈髋时明显.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脊柱无畸形,右臀部可见凸出,皮肤无异常,可触及5 cm×6 cm肿块,质地坚硬,无粘连,表面光滑,有压痛,基底固定不可推动,髋关节活动时随之活动,腹股沟及腘窝淋巴结均未见肿大,右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右小腿后侧感觉减退,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血常规、血沉及血生化均在正常范围,腰椎MRI未见异常.DR片:右侧股骨颈部不规则骨样密度影,边界清,骨质密度不均匀.CT:右侧股骨颈后部与股骨相连大片不规则骨样密度影,骨质密度不均匀,基底部与股骨颈后部相连,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股骨上段的骨质密度正常.入院诊断:右股骨颈骨软骨瘤.患者于2009年2月17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股骨颈骨软骨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臀部肌肉的深面,呈鹿角状,质地坚硬,表面覆盖乳白色的软骨,以股骨颈后侧近粗隆为宽蒂,约12 cm×8 cm×8 cm大小,其鹿角状一角压迫坐骨神经.保护好坐骨神经,完整剥切肿瘤包膜,分块切除肿瘤,紧贴肿瘤的基底部以骨凿将肿瘤切除,然后以鹰嘴咬骨钳于肿瘤基底部扩大切除部分骨质.病理检查:镜下可见纤维膜和大量软骨细胞,诊断为骨软骨瘤.术后随访,麻木症状消失,右髋、膝关节活动正常,肿块无复发.

  • 腰部肿瘤样钙质沉着症1例报告

    作者:许斌;骆宇春;王诗波;樊嵘

    肿瘤样钙质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TC)是一种特发性软组织钙质沉着性疾病,多发生于大关节附近,但不累及关节滑膜,其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发生于腰部的TC尤为罕见,国内少见报道.本科2011年1月收治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三种皮瓣治疗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孙喜平

    创伤修复是整个外科领域重要的问题之一,小腿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薄,骨、肌肉位置较浅,极易受外伤且外伤后软组织缺损常合并有骨折,骨、关节、肌腱外露,一直是修复重建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获得了发展[1].进入新世纪,皮瓣的外科治疗方法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进展,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2001年以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作者在前人的解剖学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自2005年8月~2010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小腿下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现报告如下.

  • 青少年平足症的外科矫治

    作者:毛宾尧

    青少年平足症指先天或后天有症状的平足症患者,但不同于某些有特殊病因的成年平足症,如足创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脊神经病变、特发性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和肿瘤等所致的继发性平足[1].作者试图归纳这类平足症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手术矫正方法的同时,介绍作者施行的矫正方法-舟楔关节融合和胫前肌腱紧缩悬吊术.

  • 肘关节镜的临床技术

    作者:孙磊

    1931年Burman首先尝试肘关节镜,他初感觉到:肘关节不适合关节镜检查并认为“前路肘关节穿刺没有问题,而后路穿刺难以满足手术目的”,1年以后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关节镜可以看清肘关节内部.

  • 国际外固定与骨重建联盟由来简介

    作者:秦泗河;葛建忠

    “国际Ilizarov方法应用与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Methods of Ilizrov,ASAMI)由意大利学者A.Bianchi - Maiocchi,R Cattaneo and Avilla于1982年创立,目前该组织在国际上已增加到40余个团体.ASAMI通过举办多次国际会议,已经将I1-izarov技术覆盖了世界大多数地区,然而这种技术仍在一些国家没有被受到信奉,这也正是ASAMI举办世界会议的缘由,利用所举办的国际会议来讨论骨和肢体重建的不同方法.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骨重建变革始于Ilizarov 技术,它与其他外固定技术被认为是治疗开放性骨折、畸形矫正、骨不连、骨重建的经典方法.世界外固定会议始于2005年,它主要是为使用其他类型外固定器的医生举办一次世界性大会.然而,由于ASAMI 和 WCEF的组织特点和团体风格,它们没有融入其他大的国际性骨科学术组织,与其他骨科组织没有相互交流、合作,甚至没有受到主流骨科学术组织的认可,比如允许该组织代表出任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等(SICOT).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