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显微镜和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茅泳涛;段文旭;刘晓峰;李涧;严军

    [目的]研究显微镜和显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选取两种术式开展初期的各3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下地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60例病例均获得术后一年随访,JOA评分改善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取得很好疗效.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显微内镜组,手术切口长于显微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显微内镜组并发症率略高.[结论]两种显微术式均很好的将传统的髓核摘除术微创化,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显微镜技术学习曲线难度较低,相对容易掌握,手术适应证广泛,手术并发症率略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 椎间盘镜术中神经节给药对神经根炎性疼痛的作用

    作者:金国鑫;王欢;崔少千;李雷;段景柱;陈卫民

    [目的]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对受累神经根的神经节行鞘内注药,观察其对术后早期疼痛及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2007年6月-2009年8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1例.神经节给药组85例和对照组76例.在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切除术过程中,试验组:向受累神经节鞘内打入1.5nl布比卡因和地寒米松混合液.对照组:神经节鞘内不注药.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h,l、3、7d,腰、臀部及双下肢疼痛及麻木情况行VAS视觉评分并评定受累神经根功能.在术后第6.12.24个月,采用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各组患者远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统计学分析显示神经节给药组术后早期受累肢体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神经节给药能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术后麻木改善程度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6、12、24个月疗效评定显示,两组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椎间盘镜下神经节注射药物安全,能有效控制术后神经根炎性疼痛.

  •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畸形Ponte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兴华;王传峰;朱晓东;马辉;白玉树;李明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在脊柱畸形Ponte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因脊柱畸形行Ponte截骨矫形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SEP监测,其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6.5~45.2岁,平均18.8岁.成人脊柱侧凸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4例.手术均采用后路Ponte截骨矫形.SEPP40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或波形消失为异常标准.[结果]截骨、减压和矫形过程中8例患者出现SEPP40波异常,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寻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其中2例因术中出血导致血压下降,1例为胸腰段截骨,1例为中胸段截骨:另4例考虑与手术操作因素有关.2例为中胸段,2例为胸腰段.2例同时有波幅下降>50%和潜伏期延长超过10%患者.1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短期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正常.[结论]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作为指示Ponte截骨矫形术中脊髓功能的重要手段,敏感性较高,对其变化应积极应对并正确处理,以避免脊髓损伤.

  • 异体骨垫在腰椎结核椎间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范相成;关玉成;贾勇;邵向明

    [目的]评价异体骨垫在腰椎结核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9年11月,采用异体骨垫对腰椎单节段结核病灶清除后进行植骨融合41例.[结果]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发生结核复发,椎间融合率100%.[结论]采用异体骨垫对腰椎单节段结核病灶清除后进行植骨融合,方法简单,效果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 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多节段颈椎病生理曲度及疗效的远期观察

    作者:苗洁;申勇;王林峰;李冠军;葛志强;仝超;步振英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好,A组次之,B组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A组次之,C组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 髋膝关节置换术前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裴征;关振鹏;郭卫;林剑浩;周殿阁;袁燕林;寇伯龙;吕厚山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DVT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正规的物理及药物预防血栓治疗.术后第3~10d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了解是否形成血栓.后,通过术后DVT组与非DVT组的各种术前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术前预测术后DVT的公式.[结果]309名患者中术后发生DVT者82例,其中髋关节12例,膝关节70例;单关节置换术后38例,双关节同时置换术后44例.通过判别分析,发现年龄、谷草转氨酶、肌酐、一次手术关节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定量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较强,并得出函数预测公式.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4~71个月),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也未发生明确的肝素类药物副作用.[结论]即使在围术期正规抗凝治疗的前提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前如开展个体化预测,能提示对高危人群给予更积极、合理的干预,从而减少术后DVT相关的并发症.

  • CT引导+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设计及应用

    作者:关家文;孙海涛;马宗雷;韩大鹏;刘维财;张洪涛;丁菁;卢昕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内窥镜工作套管置入的入路设计及应用.[方法]根据不同部位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采用了六种手术入路,按照“角”“面”“点”“向”“度”完成入路设计、量化和标记:在CT引导下完成工作套管置入;在内窥镜下完成手术.[结果]临床应用512例,术后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7.3个月;JOA评分:术前(11.90+4.0)分,术后1周(26.8±2.7)分,末次随访(26.9±3.2)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优450例,良33例,一般15例,差14例,优良率94.3%;术后复发11例,6例行二次椎间孔镜术,5例采取开放性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4例,经平卧、补液等均治愈;肢体遗留麻木2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结论]该术式具有安全、精准、微刨、高效,初学者易掌握,术者不受X线伤害,减少髓核遗漏等优点.

  • 三维CT辅助下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作者:周强;李颖;蒋继亮;童樑成

    [目的]研究三维CT辅助下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个体化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年龄7~13岁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三维CT辅助下个体化手术治疗,根据三维CT测量数据选择具体截骨方式,应用三维CT测定数据及Mackay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随访2~7年,平均5.2年.McKay髋关节评定结果:优15髋(42.9%)、良16髋(45.7%)、差4髋(11.4%),优良率88.6%.无感染或骨不连.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术前髋臼角为26.1°~40.2°,平均32°;术前髋臼覆盖股骨头百分比-10%~55%,平均-0.5%:术后髋臼角为15.5°~25.0°,平均19.5°;术后髋臼覆盖股骨头百分比98%~112%,平均104%.[结论]三维CT辅助下个体化手术治疗对于大龄DDH的治疗效果满意.

  •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斌;牛光峰;孙建民;蒋振松;崔新刚;杨超群;王乃国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加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自2008~2011年65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动态固定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l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改善明显,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置物移位、邻近节段退变加重.[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 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指数及活动度的影响

    作者:孔凡磊;申勇;聂志红;刘中坡;纪江峰;侯市宾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 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的分类和治疗

    作者:胡新永;杨华清;陈建文

    [目的]研究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的发病机理、分类和手术治疗方案.[方法]1988年10月~2006年6月,回顾性分析脊髓病变、脊髓和脊神经因被牵拉或压迫引起的足部畸形167例258足,根据脊髓损伤的性质和发病机理,将足部畸形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两大类,两类足部畸形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手术方案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周围神经缩窄术为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手术方案以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和截骨术为主,其中僵硬性足部畸形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缓慢矫正.[结果]得到至少5年随访的147例228足进行总结分析,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42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86足.采用Laaveg-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94足,良84足,可32足,差18足;优良率78.1%.第1次术后复发36足,复发率15.8%.第2次术后复发8足.[结论]根据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的分类,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畸形复发.

  •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

    作者:李佩佳;高玉镭;王东辰;田敏;亓庠龙;崔存宝;郑肖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2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00例,给予利伐沙班10mg/d口服,连续14d;低分子肝素组的10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d皮下注射,连续14d.术后14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5%,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的9%,两组均末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应用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更有效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出现严重出血事件很少,二者均较安全.

  • 自体椎板关节突柱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万标林;梁伟国;王斌;周子强;吴劲风;陈志光

    [目的]通过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比较,探讨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1月采用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植骨块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治疗的62例腰椎退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自体柱状骨融合,自体柱状骨组)28例,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同种异体+自体骨组)34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住院天数、手术费用、住院总费用等的差异.通过JOA评分、术后1年融合率等指标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0~35个月,平均26.3个月.A组与B组手术材料费和住院总费用比较有差异(P<0.05),A组比B组少;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天数、术后1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比较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未见明显并发症,B组术后有2例伤口周围红肿、白细胞升高及1例脑脊液漏.[结论]通过与同种异体骨+自体骨融合比较,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椎体间植骨块作为植骨材料,植骨融合界面大,椎间融合率高,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和实用的临床技术.

  • 后路“三棒矫形技术”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赵志刚;李鹏;高鑫峰;郑昌坤;肖志宏;勘武生

    [目的]探讨后路“三棒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3年7月~2009年11月,对19例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利用“三棒矫形技术”行后路—期非截骨矫形治疗.其中男性5倒,女性14例;年龄13~21岁,平均15.8岁,主弯Cobb角83°~122°,平均97°,胸椎矢状面后凸角度49°~74°,平均62°.手术采用后路一期手术,首先在主弯凹侧顶椎上下置钉,置入1根短棒强力撑开,再于两侧分别置入第2、3根棒,凹侧双棒交替撑开,凸侧单棒加压进行矫形.[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实施,无脊髓和神经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弯Cobb角30°~52°,平均38°,胸椎后凸角度20°~45°,平均30°.平均随访34个月(24~77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断钉及断棒等手术并发症.[结论]后路“三棒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操作安全,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的近期并发症(附195例分析)

    作者:侯秀伟;吴广良;杨贺军;胡军华;高利峰;徐永辉;裴勇;吴铁男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的近期并发症及治疗体会.[方法]2006年2月~2009年5月,通过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器及自体植骨治疗19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23例,女72例;年龄42~82岁,平均60.5岁.椎管狭窄节段:L3、419例,L4、510例,L5S142例,L3、4+L4、5105例,L4、5+L5S119例.[结果]195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并发症发生率:硬膜外血肿2例,占1.0%,螺钉位置不佳刺激神经根,需手术调整1例,占0.5%,浅表感染29例,占15.4%,硬膜撕裂9例,占4.6%,2例椎间融合器向后稍移位,占2%.[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后并发症较多,对并发症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 膝反射强度与自我评分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预后中的应用

    作者:胡令东;聂玉红

    [目的]探讨膝反射强度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2月,应用叩力显示叩诊锤对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15d、3、6、12个月时的能够引起膝反射亢进的小叩击力量进行精确计量,同时在5个时间点由患者分别评估自我评分,观察膝反射强度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全组患者82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膝反射强度随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自我评分的提高而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恢复(P<0.05).[结论]术后3个月时膝反射强度的改善程度可以作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预后的判断指标.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57例报告

    作者:葛斌;刘鹏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下5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进行下腔静脉置人术,术巾观察和术后随访了解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1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和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小切口半直视结合关节镜切刀治疗臀肌挛缩症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戈兵;王亮;王晓民;李志胜

    [目的]寻找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易行、恢复快、效果好的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1年1月本院采用在股骨大转子上后2cm处作1.5~1.8cm切口,皮下两侧稍作钝性推剥,显露部分挛缩筋膜,直视下切刀切断位于切口下臀大肌挛缩筋膜,将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向前盲视下直接用切刀切断挛缩的筋膜,向后用拉钩拉开观察和手指探查挛缩组织,盲视下凭手感切刀切断;手指触知深部如有挛缩组织,用钩子逐一钩起切断松解;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0~40.5个月,平均25个月.无切口感染、裂开、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僵硬或不稳等并发症.髋关节伸屈0°~130°;伸髋0°位,髋内收、内旋均>20°,屈髋90°位,髋内收、内旋>30°;弹响征消失,交腿试验及Ober's试验等为阴性.参照黄耀添评价标准结果均为优.[结论]小切口半直视结合关节镜切刀治疗臀肌挛缩症,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行,有利于功能锻炼和康复.

  • 椎间盘退变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风海

    据估计,半数以上的人在一生中有明显腰痛的经历[1],但对其发病机制知之甚少,大多数学者认为疼痛是腰椎和相关结构紊乱所致.不同角度的研究,如检查志愿者和病人、影像学研究、干预试验等的证据提示慢性腰痛多数与椎间盘有关,至少40%的与椎间盘有关[2-3].因此,出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术语.从迄今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来看,椎间盘源性腰痛有两个重要的起因,一是椎间盘退变,二是痛觉神经长入正常无神经的椎间盘.

  • 磁性纳米颗粒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晓璐

    磁性材料是一种古老而用途广泛的功能材料.1960年Feeman等[1]提出铁磁性粒子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外界磁场的协同作用下到达身体的某一特定组织.磁性纳米颗粒是包被葡聚糖等不同生物大分子衣的纳米级氧化铁胶体溶液,具有高热稳定性、低毒性和超顺磁性[2].

  • 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现状

    作者:陈长春

    般骨近端内翻截骨术的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该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渐成熟.现已有多种手术方式及固定方式应用于Perthes病的治疗中,近年来还出现了新的微创治疗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内翻截骨术的手术原理、手术适应证逐渐清晰,在提高治疗效果、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大转子过度生长及Trendelenburg症的预防性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各种术式的治疗效果被大量报道.本文对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治疗Perthes病的原理及其适应证、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 脱细胞技术在同种异体组织工程支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阴洪;任先军;蒋涛

    198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举行的生物医学小组会上正式提出了组织工程这一概念,并在1988年将其正式定义为: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及其技术,以生物材料为载体,研究开发、设计构建或重建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然后移植到人体,成为具有修复、维持或改善受损组织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是组织工程的三要素,其中支架材料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向软骨细胞诱导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作者:韦宋谱;丁道芳;王学宗;刘婷;高宁阳;曹月龙;詹红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可向软骨分化,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易于培养且无明显自体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在体外进行定向分化可作为软骨修复的种子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度高、活力强、生物特性单一的软骨细胞,对组织工程及细胞的实验至关重要.然而,在骨髓中BMSCs含量极低,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方法不一,培养难度大.因此,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方法,并归纳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其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方法很有必要.

  • 透明质酸/壳聚糖/pEGFP纳米粒介导体外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与滑膜细胞的比较

    作者:吕璐璐;卢华定;陆慧琼;张富程;赵慧清

    [目的]以透明质酸(HA)修饰的壳聚糖(CS)/质粒DNA(pDNA)纳米粒介导体外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与滑膜细胞,以明确其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治疗关节疾病的潜能.[方法]将HA修饰的CS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pDNA以复凝聚法制成纳米粒,以扫描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及分散度(PDl);凝胶电泳阻滞试验榆测HA/CS和pDNA的结合力及pDNA的释放;体外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与滑膜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结果]HA/CS/pDNA纳米粒多呈球形,粒径平均为(142.5±20.3)nm,表面Zeta电位平均为(25.99±8.48)mV,分散度平均为(0.283±0.089),可有效保护p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通过调节pH值至7.5以上或加入壳聚糖酶可促使纳米粒中的pDNA释放;体外转染实验证明HA/CS/pDNA纳米粒能介导pEGFP转染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其对软骨细胞的转染能力较强,比裸pEGFP和CS/pEGFP纳米粒有更高的转染效率(P<0.05);但对滑膜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较低,与CS/pEGFP纳米粒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复凝聚法制备的HA/CS/pDNA纳米粒是一种有效的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载体,在体外可介导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其转染效率具有明显的细胞依赖性.

  • 腰椎后部结构逐级切除稳定性时间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中玉;马信龙;王沛;马剑雄;叶松庆;姜文学

    [目的]探讨腰椎不同程度后部结构切除在术后不同时间脊柱稳定性的变化,分析机体对腰椎稳定性修复的动态表现.[方法]通过绵羊动物实验制备不同的腰椎后部结构损伤模型,分别为单纯椎板切除组、椎板切除并单侧下关节突全切除组及椎板切除并双侧下关节突全切除组,经过0、6、12、24、36周的术后修复,对腰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并比较屈伸活动的中性区、屈曲(伸)展活动的大刚度及中性区刚度、侧弯(扭)转活动的各向刚度等生物力学指标,评价腰椎在结构损伤后稳定性的表现.[结果]去除后部结构会对腰椎被动性稳定系统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屈伸和扭转四个自由度上,屈曲稳定性受损程度与手术损伤程度有关;6周后,受到破坏的腰椎稳定性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12周时各力学指标可以达到完整标本的水平;在24周及36周的恢复时间内各力学指标均超过完整标本的水平.[结论]腰椎后部结构受损后机械稳定性即刻有所下降,随时间逐渐恢复,甚至超过完整腰椎标本.损伤程度的加重使术后恢复速度减慢,减小损伤程度有利于组织愈合和稳定性恢复,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修复腰椎机械稳定性的能力.

  • 不同细胞接种密度体外构建“自组装”工程化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杰;杨述华;张宇坤;孙志博

    [目的]探究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自组装”工程化软骨对应的合理细胞接种密度.[方法]体外分离与培养hMSCs.用含100ng/ml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differentiationfactor5,GDF-5)的软骨诱导液(chondrogenicmedium,CM)定向诱导培养第3代hMSCs,诱导3周后重悬细胞,分别以A组2.5×106/ml,B组5×106/ml,C组1x107/ml,D组2×107/ml四种细胞密度接种于2%琼脂糖包被的24孔板,每组设5个复孔.自组装培养3周后,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生化分析,比较不同组标本的软骨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自组装”培养3周后,各组都形成了软骨样组织团块,团块直径与湿重随细胞接种密度而增加.Bem评分结果显示C、D两组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且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到C组与D组细胞外基质内有较强的阳性信号弥漫分布,蛋白多糖(GAG)含量C、D两组亦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且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细胞接种密度范围内,“自组装”工程化软骨的生物学特性呈密度依赖性增加.以1×107/ml接种时,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生物学特性的“自组装”工程化软骨.

  • 基于CT图像(足母)外翻足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临床意义

    作者:温建民;孙卫东;成永忠;胡海威;王庆雷

    [目的]构建包括主要骨骼和软组织的(足母)外翻足有限元模型,为(足母)外翻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工具.[方法]获取(足母)外翻志愿者右足螺旋CT图像,应用逆向工程软件进行足部骨骼曲面重构,获得足部骨骼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材料特性和参数根据文献和解剖定义和赋值.计算和分析(足母)外翻足静态站立时足底应力.采用Footscan平板压力测试系统,测试同一患者站立时足底受力情况,测量数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建立了67239个节点,69189个单元的骨骼、软骨、肌腱、内在肌、皮肤等组织(足母)外翻足三维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足底静态应力与Footscan力板测量结果对比,压力集中部位两者大体一致,在跖骨头部位的压力数值非常接近.[结论]构建的(足母)外翻足有限元模型基本可靠,反映了(足母)外翻足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可用于(足母)外翻力学变化的可视化分析和手术评估研究.

  • 褐黄病1例并文献总结

    作者:孙卓然;高福强;刘延青;周方;郭昭庆;张克;李冬月

    1病例患者男,51岁,近9年来因褐黄病相继出现颈椎、胸腰椎、左膝关节受累表现,表现出褐黄病在结缔组织、软骨色素沉着和关节病变的临床特征.9年前主因左上肢乏力、麻木5个月,以"脊髓型颈椎病"收入住院.

    关键词: 褐黄病
  • 关于Scorpio屈曲中段单半径全膝关节置换的5年随访多中心研究

    作者:Frederic Borrione;吴昌顺

    目的:评估Scorpio屈曲中段单半径全膝关节置换的五年随访结果.患者选择:选择从1997年11月~2000年12月期间的住院初次接受Scorpio屈曲中段单位半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包括747例患者(831膝).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