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在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

    作者:王会旺;张为;申勇;丁文元;焦甲勋;刘国强;汤优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在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采用Disc - FX通道系统辅助下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加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和B组(30例)采用该系统辅助下的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男32例,女28例;年龄35 ~ 59岁,平均47.9岁.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手术时间.[结果]术后随访9 ~21个月,平均15.9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术前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术后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在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具有一定作用.

  • 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翻修时术中骨折的相关原因分析

    作者:窦勇;周一新;褚亚明;柳剑

    [目的]探讨采用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进行髋关节翻修时术中骨折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2011年1 ~12月采用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进行翻修的7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9例;均为单侧病变.患者翻修时的平均年龄61.7岁(32 ~ 82岁),距初次关节置换的时间平均为7.2年(1个月~ 20年).分析非骨水泥股骨假体进行髋关节翻修时术中骨折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并将未发生骨折的病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术中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72例翻修患者中有17例(23.6%)发生术中骨折.其中大转子劈裂骨折3例(13.3%)、股骨干部皮质穿孔3例(13.3%)、股骨干部螺旋形骨折8例(47.1%)、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远端骨折3例(13.3%).术中骨折多见于取骨水泥时(41.2%),其次为开髓及扩髓过程中(29.4%).[结论]采用非骨水泥股骨假体进行翻修时术中骨折的发生率较高.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严重的股骨骨缺损、较低的髓腔-皮质指数、术前假体力线不良及未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的骨水泥型假体翻修.对于骨水泥型假体进行翻修时,大粗隆延长截骨可以有效避免术中骨折的发生.

  • 采用自主创新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景海;贾全章;许建中;陈伟民;陈阳;艾纯华;徐爽;刘博;李建哲

    [目的]探讨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凹侧双棒术、改良胸廓成型术和自体同种异体骨混合移植术)矫治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6月期间采用创新技术矫治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74例,其中男24例,女50例;年龄14~ 39岁,平均18岁.实验组36例采用创新技术一次性后路矫治,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后路钉棒矫治,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顶椎偏距、身高、手术时间、出血量等8项指标.[结果]平均随访47个月,实验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62.50%,对照组为42.10%,主凸顶椎偏距矫正率平均为45.20%,对照组为36.20%,身高增长平均为7.0 cm,对照组为3.0 cm,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创新技术可提高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安全可靠.

  • 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李平;朱云;孙阳;韩冰

    [目的]总结多孔面螺钉单个椎体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脊椎滑脱的临床远期疗效,以及对固定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 1991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骨科采用多孔面螺钉经狭部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脊柱滑脱患者21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男90例,女27例;年龄16 ~61岁,平均(40.8±18.2)岁.所有病例均为双侧峡部裂,其中L3椎体峡部裂17例,L4椎体峡部裂31例,L5椎体峡部裂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1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瘢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17例,手术时间(64.33±13.28) min,术中失血量(117.31 ±22.50)ml.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例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术后6个月后摄片复查均见峡部缺损处有骨小梁通过,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所有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多孔面螺钉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其材质符合人体生理特性,能永久植入体内.通过直接修复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

  • 椎弓根螺钉系统植骨融合与单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疗效比较

    作者:蒋欣浩;彭昊;许顺恩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椎管减压比较.[方法]选择本院骨科自2005年3月~ 2010年10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63例,采用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A组)31例,单纯椎管减压(B组)20例,按照Macnab标准指数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5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 ~ 63个月(平均34个月),A组优良率(85.72%)显著高于B组(53.85%).A组手术方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B组手术方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2例术后1年退变明显加重,采用A组手术方案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A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螺钉断裂,予以取出.[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 全脊柱截骨联合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

    作者:马华松;谭荣;吴继功;陈志明;王晓平;周建伟;袁伟;刘涛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采用经后凸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18例重度胸腰段角状后凸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6 ~34岁,平均22.4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22°(102°~ 175°),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8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6例,陈旧创伤性后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2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截骨部位均位于胸腰段后凸顶点.[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 h(3.5 ~5.5 h),术中平均出血量2020ml(1 200~4500ml),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28°(5°~51°),平均矫正率77%.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1 ~33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33°,平均丢失4°,X线显示截骨部位骨性融合.术中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血压(—)过性下降.3例术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其中1例因截骨近端固定不稳再次翻修手术后恢复,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6例.[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可避免脊柱过度短缩造成脊髓折皱,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因畸形严重仍存在神经并发症风险.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翻修原因分析

    作者:幸永明;刘伟;王振林;陈昌伟;卓孟川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翻修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5月~2010年5月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3 8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行早期(术后1个月内)手术翻修,术后硬膜外血肿8例,误诊4例(椎间孔外髓核突出),节段定位错误1例,游离髓核残留6例,术后残余髓核再突出2例,神经根管减压不足7例,椎弓根钉置钉失误6例,椎间融合器松动3例,腰椎术后感染5例.均行手术探查翻修.[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0个月.临床疗效(Macnab法):优18例,良16例,可8例.优良率81%.JOA评分:翻修手术前4 ~17分,平均11.6分,翻修手术后末次随访时16 ~28分,平均25.7分.JOA评分翻修手术后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恢复率为81.4%.[结论]早期翻修原因与术者对病情的综合判断不足、手术经验缺乏及技术失误有直接关系.

  • 颈椎病患者X线片解剖参数及病变节段的定量分析

    作者:汪波;吴华;杨勇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特征性改变.[方法]选取2007年1月~ 2010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出院病人中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1 18例设为颈椎病组,随机选取84名无症状的成年志愿者拍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设为对照正常人组.定量测量所有颈椎X线片的解剖参数,比较颈椎病组与正常人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病变的节段并探讨病变节段对其邻近节段的影响.[结果]颈椎病组与正常人组相比,棘突间距离和椎体高度增大,而颈椎管率、椎间盘前后缘高度比、椎体间角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均减小.大多数颈椎病患者为多节段病变,病变多的节段为C5、6,病变节段对其下位节段的影响较大,病变节段数目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结论]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有特征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改良Z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远期疗效

    作者:陈继良;王旭;王晓露;胡杨华;吴锦清;刘寿坤;元虎

    [目的]探讨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实施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通过术前及术后的影像学检查、JOA评分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分析.[结果]随访5 ~7.5年,平均随访6.2年,JOA评分从术前的(8.3±3.2)分改善到术后的(13.8±2.5)分,平均改善率为58.6%,末次JOA评分为(12.6±3.5)分,平均改善率为55.8%.术后CT示门轴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MRI示脊髓受压解除,提示病理变化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术前MRI检查无脊髓信号改变者疗效优于信号异常者.[结论]改良Z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确切,病理变化程度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前路手术治疗

    作者:林昊;何仿;周涛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8 ~ 72岁,平均58岁.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加椎间隙减压的基础上,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植骨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 16例随访6~36 (20±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3±3.4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3 ±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能够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良好的临床效果.

  • 应用组合外固定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12例体会

    作者:向志军;钟生才;刘曦;尚大财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外固定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2009年7月收治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患者12例,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9 ~14岁,平均11.2岁;左侧3例,右侧9例,均为外上方脱位.测量CE角、Sharp角、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股骨颈干角.均应用组合外固定器并采用改良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50 min,失血量平均为200 ml.术后获得2~4年的随访,平均3年6个月.术前术后比较CE角、Sharp角、AI、股骨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髋部疼痛、活动度及跛行均有明显改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晚期发生半脱位1例.根据先天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优4例,良3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为58%.[结论]应用组合外固定器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值得借鉴和尝试的方法.

  • X-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早期疗效

    作者:陈君生;赵汉平;孙磊;张锐;张业峰

    [目的]探讨X -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10例单独采用X-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开窗椎间盘摘除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X- stop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X - stop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X-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2.6±1.2和1.7±0.8,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25%.[结论]X - stop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椎间开窗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 冻结肩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印凡;许兵;吴景华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可参与完成多种复杂动作,其功能状态对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冻结肩虽为常见的良性多发病,却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冻结肩的病因至今未明确,且仍无规范有效的诊治指南.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针对此病诊治的探索及研究,以期望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本文就其诊治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骶骨临床解剖学新进展

    作者:张擎柱

    骶骨螺钉及骶髂关节螺钉广泛应用于L5S1椎体滑脱、骶髂关节分离和骶骨骨折的治疗.由于骶骨的解剖结构既复杂又特殊,螺钉的置入常难以达到理想的位置,并且螺钉的穿出会导致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因此掌握骶骨的解剖对于骨科医生至关重要[1~3].本文对近年来骶骨的临床解剖学进展综述如下.1 骶骨的底第1骶椎的头侧表面代表了骶骨的底.S1椎体上终板前缘向前凸出,称为岬,是腰骶联合部位前路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S1椎体后面是三角形的骶管,2个上关节突位于骶管外侧,关节面朝向后内方向,同L5的下关节突相关节.

    关键词: 骶骨 临床解剖学
  • 基于影像数据的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诊断方法

    作者:廖广姗;黄敏;蒋海涛;杨顺刚

    人工关节置换术使许多病变关节恢复了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许多假体在没有达到大的使用年限之前就不得不进行翻修.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假体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据2010年挪威公布的各类失效所占比例逐年变化的统计资料[1],居于首位的无菌性松动目前稳定在50% ~ 60%的水平,已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改善的结果,该因素仍是临床人工关节存活年限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无菌性松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德胜

    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少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的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严重关节疾病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的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主要问题,其中破骨细胞增殖分化活跃造成的溶骨性骨破坏是关键因素,在假体周围骨溶解引起的无菌性松动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 -9)在破骨细胞中高表达,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MP -9基因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本文将近年来破骨细胞表达的MMP -9作用和调控机制以及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关系予以综述.

  • 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刘爱峰;马剑雄;魏强;王平;古恩鹏

    膝关节属屈戍关节,活动复杂.膝关节活动中主要的自主控制部分是屈伸运动[1].除屈伸运动,还有滚动、滑动、侧方移动和轴位旋转等复杂的多自由度运动模式.股胫关节运动包括四个轴方向的运动,还有髌股关节之间的运动.膝关节的稳定性依赖于膝关节的骨性结构、半月板、关节囊及附属韧带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作用使膝关节能够保持静态和动态的稳定.了解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质和行为,有助于理解膝关节各类损伤的转归及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学,对设计各类膝关节伤病后的康复方案、膝关节矫形手术及安置膝关节假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膝关节的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又分为现象模型和解剖模型.

  • 体外震波仪治疗肌腱末端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晓芳;王刚;孙先润;邹天南;杨丕斌

    [目的]评价体外震波疗法对肌腱末端病的临床作用.[方法]使用HK.ESWL - VI碎石机对共24例网球肘、跟腱炎、手屈肌腱鞘炎和肩周炎的病人进行了治疗,工作电压10~14 Hz/s,每次冲击800 ~1 000次,治疗次数1~3次,间隔3~4 d,治疗时间跨度为2周内.使用疼痛评定方法(VAS)和临床疗效判断标准评定震波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 ~12个月,利用VAS (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法进行评估疼痛,治疗前后VAS评分经x2检验,P <0.05.临床疗效判定,18例病人达到临床治愈;5例病人达到临床显效;1例病人为临床无效.[结论]体外震波治疗具有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可以用于治疗肌腱末端病,近期效果较好,其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 腰椎管根管狭窄伴间盘突出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杨文成;李雪梅;高兴顺

    [目的]探讨腰椎管根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佳术式、有效性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比较吸取开窗式摘除椎间盘髓核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椎管狭窄两术式的优点后,改用半椎板切除+上下关节突部分切除方法,即摘除髓核又起到扩大椎管根管,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178例随访时间为4~8年,平均3年,疗效按Nakai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优:96例,良:64例,可:12例,差:6例,优良率为89.88%.[结论]该联合术式,只切除一侧椎板,剥离一侧骶棘肌,不切除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对脊柱中后柱损伤轻微.术后未发现腰椎失稳现象.

    关键词: 腰椎管 狭窄 椎间盘
  • 颅盆牵引与支具外固定交替进行治疗发育期间的先天性脊柱侧弯

    作者:田慧中;艾尔肯·阿木冬;马原;黄卫民;郑君涛

    [目的]根据Ilizarov牵拉成骨的理论,采用颅盆牵引与支具外固定交替进行的方法,治疗15岁之前正在发育期间的先天型脊柱侧弯25例,企图用不开刀治疗脊柱侧弯的方法,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目的.[方法]采用自制轻便颅盆环牵引装置(包括颅环、盆环、4根立柱和头钉、盆针总重量只有1 kg).颅环与盆环之间用4根立柱作支撑,采用逐日升高的方法,使脊柱逐渐伸直延长,对弯曲畸形的脊柱产生三维矫正的作用.利用躯干部慢性牵拉的过程中产生成骨增长的自家矫正作用,使弯曲的脊柱逐渐伸直延长,借助支具外固定维持和延长成骨过程.颅盆牵引8~10周,更换支具外固定8~10周,反复交替进行,一般经过2~3次轮转即可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结果]本组25例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经过70~120 d的牵拉过程,使脊柱畸形产生自家矫正功能,楔形的椎体向着方形过渡,弯曲的脊柱逐渐伸直,旋转的椎体也有所恢复,达到三维矫正的效果.对年龄较大、弯度较大,一个疗程未能达到目的患者,还可反复进行,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即可达到治疗目的.[结论]如果病例选择适当,年龄尽量小,进行早期的牵拉成骨治疗,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确实避免了将来再做脊柱侧弯大手术的可能.

  • 经微创工作通道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近期疗效与护理探讨

    作者:郑光峰;赵汉平

    [目的]探讨经微创工作通道实施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护理模式与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 2011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工作通道技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和微创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其严重程度评估和效果评价采用JOA、ADL和VAS评分,并设立对照组.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各评分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术前JOA、ADL、VAS评分分别为(10±0.5)分、(41.5±0.5)分、(6.5±0.5)分;术后2周、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27.2±9.5)分和(28.5±0.5)分,ADL评分为(90.5±0.5)分和(95±0.5)分,VAS评分为(0.01±0.01)和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1个月改善率,JOA评分项目改善率分别为176.9%和185%,ADL评分项目改善率为116.8%和128.9%,VAS评分项目改善率为99.6%和100%.[结论]该微创手术治疗与护理模式方法,符合微创理念和技术要求,效果好、方法新.此外,提供了微创椎间盘术护理观察指标值,初步对微创护理进行了定义.

  • 髋骨恶性肿瘤的人工半骨盆置换:4例随访报告

    作者:毛宾尧;王毳;司全明;李新春

    [目的]对髋骨恶性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的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在2000年1月~2010年12月,对4例髋骨恶性肿瘤患者男3例,女1例,进行广泛切除和人工半骨盆置换后,经术后2年4个月~6年随访,患者手术年龄54、59、61和64岁(平均59.5岁).术前在DSA下栓堵相关血管和准备合适的人工半骨盆假体.[结果]3例髋骨肉瘤在术后2年4个月~3年内死亡,1例髋骨软骨肉瘤术后6年,尚健在.[结论]认为早期诊断,借助CAD/CAM技术制作人工半骨盆假体,术前充分准备,是使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 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广泉;唐超;郑稼

    [目的]探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中应用后路微型钛板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11月,对2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术中应用后路微型钛板维持椎板开门状态.[结果]手术时间为(125±30)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0) 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12 ~20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由术前的JOA评分(8.4±2.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1±1.8)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1±13.5)%;颈部轴性疼痛发生率为11.1%(3/27),VAS评分平均为2.3分,随访期间X线片均未见后路微型钛板和螺钉松动、断裂和或再关门现象.[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中应用后路微型钛板可提供可靠的力学支持,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提高了即刻稳定性,显著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再关门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半骨盆置换术治疗骨盆恶性肿瘤的中远期随访

    作者:孙伟;马小军;张帆;蔡郑东

    [目的]探讨半骨盆置换术在骨盆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和功能性保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本科自2003 ~2007年16例半骨盆切除和重建手术治疗案例,评估骨盆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和假体置换术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16例骨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和计算机辅助定制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27岁,病理类型包括4例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1例尤文肉瘤和2例纤维肉瘤,外科分期为ⅡB.术前评估包括:MRI、ECT全身骨扫描、肺部CT、肿瘤穿刺活检及动脉血管造影并根据病理结果部分行动脉灌注化疗,广泛切除骨盆肿瘤,安装定制人工半骨盆假体.术中平均出血2 600ml(1 200~8 500ml).5例有伤口并发症,脱位3例.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3 ~62个月),3例局部复发行局部切除放疗,4例死于原发肿瘤远处转移,MSTS功能评分平均72%.[结论]在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合理的广泛切除是治愈肿瘤的关键,应用计算机辅助半骨盆假体置换能快速、有效重建骨骼缺损,原发肿瘤对化疗及放疗的敏感性及肿瘤的性质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原因,伤口并发症及脱位是其主要并发症,患者心理满意度较高,患肢功能可以接受.

    关键词: 骨盆 肉瘤 保肢手术
  • Ⅱ型胶原与Bcl-2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马春辉;阎作勤;郭常安;张光健

    [目的]比较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细胞与正常软骨细胞内Ⅱ型胶原mRNA与Bcl - 2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探讨两类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异同.[方法]收集原发性骨关节炎、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关节软骨各8例,并以9例正常关节软骨作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Ⅱ型胶原mRNA与Bcl - 2mRNA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和正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性骨关节炎与继发性骨关节炎组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4),而两类骨关节炎组间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16); Bcl-2 mRNA在原发性骨关节炎组与继发性骨关节炎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升高(P<0.01,P<0.05),而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细胞内Ⅱ型胶原表达的减少直接导致了Ⅱ型胶原质和量的改变,是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环节,是两类骨关节炎发病的共同途径;Bcl -2是骨关节炎发病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是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沟通的桥梁.

  • BMP-2对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伟国;叶冬平;李锋生;戴丽冰;沈雁;陈鸿辉

    [目的]探讨BMP -2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取第2代髓核细胞,随机将退变推间盘髓核细胞分为2组.A组:加入100 ng/ml BMP -2,B组:加入200 ng/mlBMP -2,C组:对照组,不加干扰因素.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髓核细胞采用光镜、电镜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细胞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的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人Ⅱ型胶原含量,DMMB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糖胺多糖含量.[结果]髓核细胞中Ⅱ型胶原、糖胺多糖表达水平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BMP-2蛋白可促进退变腰椎间盘细胞分泌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增加细胞活性,恢复椎间盘的功能和活性,因此运用BMP-2椎间盘内注射有望成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生物治疗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髓核细胞 SOX-9 BMP-2
  • 骨肉瘤与良性骨肿瘤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卿海辉;贺茂林;葛洪亮;王哲

    [目的]比较骨肉瘤与良性骨肿瘤蛋白质组学差异,探寻骨肉瘤特异性标记物.[方法]分别提取5例骨肉瘤肿瘤标本和5例良性骨肿瘤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重复3次;银染、扫描后进行ImageMaster 2DE软件分析以发现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S+ MS/MS质谱鉴定,获取肽质指纹图谱并在NCBI数据库中找到匹配蛋白质.[结果]所获得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重复性较好,骨肉瘤组织蛋白质点数约为1 296±179,骨良性肿瘤组织蛋白质点数约为1 098±152,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38个,其中12个被成功鉴定,7个蛋白质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其中热休克蛋白60、应激诱导磷酸化蛋白1在骨良性肿瘤中表达缺失;5个蛋白质在骨肉瘤中表达下降,以锚定蛋白下降明显.[结论]蛋白质组学的分析能成功的发现骨肉瘤与骨良性肿瘤的差异蛋白质,为寻找骨肉瘤特异标记物提供依据.

  • 微载体旋转立体培养成人退变髓核细胞增殖及生长动力学研究

    作者:宁斌;刘海飞;龚维明;田庆芬;王德春;胡有谷

    [目的]通过单层培养和微载体旋转立体培养成人退变髓核细胞对比,研究两种培养方式对其生长活性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Trypan blue法计数细胞并绘制生长曲线,应用3H- TdR放射免疫法检测退变髓核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退变髓核细胞周期,比较两种培养方式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微载体旋转立体旋转培养较单层培养细胞从贴壁到对数生长期开始时间( 16~20 d)较长,但是严格意义的稳定生长期(3~5 d)很短;对数生长期长,一般14 ~ 17 d,期间细胞增殖活跃.两种培养方式的细胞处于稳定生长期时,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区别,而处于对数生长期时,微载体培养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单层培养组的细胞(P<0.05).细胞周期测定显示两种细胞停滞在G0/G1期的占71%左右,培养方式对其影响不明显.而微载体培养的细胞的S期明显较单层培养的细胞为长(P<0.05).[结论]成人退变髓核应用微载体培养后增殖能力及生长活性提高,可解决组织工程学椎间盘种子细胞难以收集的难题,为将来开展椎间盘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多发性骨软骨瘤病1例报告

    作者:徐海栋;赵建宁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2岁.主诉左大腿肿块进行性增长20年近期加速.既往史:患者5岁时诉左大腿中下段疼痛查X线提示外生骨疣,12岁时肿块逐渐增大行肿块切除术,近5年来左大腿肿块进行性增长,左踝关节畸形明显.查体:左大腿中下段内侧见一巨大的肿块呈圆球形,直径约10 cm左右,皮肤张力较高,内侧皮肤麻木,左膝关节活动尚可.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