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跖侧入路截骨延长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

    作者:康庆林;陆联松;喻鑫罡;程栋;吴旭华;曾炳芳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的效果,并介绍跖侧入路截骨的优点.[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3月,共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15例.均为女性;年龄18 ~34岁,平均23.5岁.15例病人共有22根跖骨短小,其中8例为单侧第4跖骨短小,5例为双侧第4跖骨短小,2例为单侧同足有第1和第4跖骨短小.跖骨短缩1.5~2.5 cm,平均2 cm.在影像增强器的帮助下,采用足背侧安装Orthofix单边延长支架,跖侧入路截骨.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跖骨都延长到满意的长度,延长骨痂完全钙化.[结果]延长长度12 ~24 mm,平均18 mm,延长百分比25.8% ~48.7%,平均32.6%.骨延长指数(延长1 cm需要的时间)为52 d/cm ~ 85.8 d/cm,平均63.5 d/cm.按照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功能评判标准,平均AOFAS评分为89.6分,10例优,3例良,2例可.每个足趾延长后足背遗留直径1 mm点状瘢痕4个,足底切口为线性瘢痕,长2 cm,对功能无任何影响.全部患者对延长的结果和足外观满意.并发症包括:延长跖骨成角4例,对延长足外观无影响;跖趾关节间隙缩窄13例,活动度减小,这是影响AOFAS评分的主要因素,随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结论]跖侧入路截骨延长治疗先天性第四跖骨短小症能使短小的跖骨恢复到满意的长度,遗留足背瘢痕小,对应的足趾功能恢复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 仿踝关节生理运动跟腱弹性牵伸器在小腿Ilizarov延长中的应用

    作者:彭爱民;韩义连;韩庆海;郑学建;梁捷予;夏和桃

    [目的]研制模仿踝关节生理运动的跟腱弹性牵伸器.在小腿延长过程中和延长结束后其结构、功能对足踝关节运动的影响及足下垂并发症的预防进行观察总结.[方法]将1998 ~2008年小腿延长使用以往跟腱牵伸器的病例设为对照组,2008 ~2010年小腿延长使用踝关节仿生跟腱牵伸器的病例设为实验组,两组病情、手术方式、术后管理、延长速度、锻炼方法几近相同,治疗完成后(拆除外固定器),将两组病例足踝畸形、症状、功能及活动情况进行评分(根据Kofoed评分标准),将治疗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评分:对照组(79.941±3.88)分,实验组(91.84±2.40)分,实验组病例踝关节活动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病例.[结论]仿踝关节生理运动跟腱弹性牵伸器在小腿延长病例中,术中方便术者操作,术后方便患者功能锻炼,优于以往牵伸器,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小腿延长后常见的足下垂、内翻、外翻畸形,而且防止了踝关节僵硬并发症的出现.

  • 中西医协同镇痛方案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晓雅;岳宗进;孙永强

    [目的]观察中西医协同镇痛方案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2月收治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36例.分别应用河南省中医院关节外科镇痛方案和长征医院关节外科镇痛方案,对术前、术后静息痛和运动痛、关节活动度及肿胀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二组患者静息痛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12、24、48、72 h静息痛VAS评分H组小于C组,术后72hH组、C组两组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二组患者运动痛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6、12、24、48、72 h运动痛VAS评分比较H组小于C组,但组间比较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d,1、2周膝关节活动度数据H组大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随访二组活动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组和C组术肢肿胀程度及例数在术后3d二者相近,随术后时间延长,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协同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疼痛管理中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和肿胀,并减少术后总的麻醉剂使用量.

  • Lenke 1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时的下端融合椎选择:T12还是L1?

    作者:刘臻;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孙旭

    [目的]比较不同下端固定椎的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融合术后影像学改变.[方法]选取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术的52例Lenke1型AIS患者.按照融合下端椎将52例AIS患者分为两组:A组(下端融合椎为T12)及B组(下端融合椎为L1),进一步根据Lenke分型将Lenke 1A(下端融合椎为T12/L1)及Lenke 1B/1C(下端融合椎为T12/L1)患者分别行矫形效果分析.[结果]术前A、B两组间各相关参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A组患儿术后末次随访时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下端融合椎下位椎间盘冠状面成角及远端交界性后凸均显著大于B组患儿(P<0.05).根据腰弯修正型分为两组:Lenke 1A及Lenke 1B/C组.无论是下端融合椎为T12或L1的Lenke 1A型患者术后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矫形效果,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学改变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Lenke 1B/C(下端融合椎为L1)患者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较好.[结论]在对Lenke 1型患者行选择性融合术时应结合腰弯修正型制定手术策略:对于腰弯柔韧性佳的Lenke 1A患者只需融合至T12即可,而Lenke 1B/C患者的融合范围应延伸至L1.

  • 经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汤优;张为;申勇;丁文元;刘鹏飞;刘元彬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Quadrant通道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Quadrant minimally invasive system)技术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间隙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0年4月间本院45例腰椎单间隙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0例接受经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手术治疗;另外25例接受传统开放T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与术后肌红蛋白变化率、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传统组相比,Quadrant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前与术后肌红蛋白变化率、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P<0.05或P<0.0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Quadrant微创组在术后1周,1、3、6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P <0.05或P<0.01);在术后1年、2年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逐渐减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Quadrant通道微创TLIF技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方法.

  • 微创TLIF术中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振宙;吴闻文;宋科冉;商卫林;侯树勋

    [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不同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微创T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结果.[方法]2008年4月~2010年4月采用微创TLIF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50例.其中经可扩张手术通道、传统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mini-TLIF)治疗1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及8例单节段盘源性腰痛病人,同期采用经皮X线透视引导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p-TLIF)治疗根据疾病种类及病变节段严格配对的25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镇痛所需吗啡用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记录术后1周,6、12及24个月时腰腿痛的疼痛评分(VAS)及术后24个月时腰椎功能评分(MacNab评分).[结果]mini-TLIF组和p-TLIF组术后1周、6、12及24个月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术后24个月腰椎MacNab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mini-TLIF组在射线暴露时间和手术时间较p-TLIF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TLIF组有2例遗留慢性腰痛,内窥镜下探查显示椎弓根螺钉尾部嵌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该神经后腰痛缓解.[结论]2年随访结果显示mini-TLIF和p-TLIF手术疗效相似.mini-TLIF手术既具有p-TLIF对入路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手术部位疼痛轻的优点,又明显减少了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但远期疗效的差别仍需要长期临床随访确定.

  • 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不同术式的比较

    作者:贾小林;谭祖键;杨阜滨;杨明;万革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两种术式在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6月~ 2010年3月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共67例符合研究要求,其中ACCF 36例,ACDF 31例.评估、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住院日、出血量、手术时间、取骨处并发症以及颈部并发症)、临床疗效指标(脊髓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颈椎矢状曲度情况、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活动度、融合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及融合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ACCF (28.96±13.21)个月,ACDF (26.81±11.02)个月.两组间比较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ACCF比ACDF多,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随访时颈椎前凸角度以及融合节段高度ACCF比ACDF低,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参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组内比较时,术后即刻与术前、术后6周时与术后即刻有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周时ACCF融合节段后缘高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及ACDF组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CCF、ACDF均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但ACDF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一些影像学指标上有显著性优势,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脊髓受压迫需要减压的部位而定.

  • 关节镜下钙化性肩袖肌腱炎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东辰;孙磊;田敏;高玉镭;张新广;唐胜斌;郑肖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钙化性肩袖肌腱炎的手术要点与临床疗效.[方法]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钙化性肩袖肌腱炎患者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38 ~ 62岁,平均49.5岁.采用肩关节后、前、外侧入口置入关节镜及器械,分别于盂肱关节内和肩峰下间隙进行操作,定位并清除钙化灶.采用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评估.[结果] 32例术后早期均达到显著症状缓解,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5±0.9)分减少至术后3 d(3.0±0.6)分(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8~ 30个月),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5±0.9)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0.1±0.3)分(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45.9 ±9.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0.4±6.7)分(P <0.001).术后X线显示仅2例患者钙化灶有少量残留,但症状消失,12个月后残留钙化物吸收.[结论]肩关节镜检下微创治疗钙化性肩袖肌腱炎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要点在于迅速准确定位钙化灶,在保持肩袖原有连续性的前提下,尽量彻底清除钙沉积物.

  • 三角肌挛缩症手术治疗年龄与疗效相关性研究

    作者:庞忠训;邓贞建;彭方敏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三角肌挛缩症年龄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6例(58肩)接受手术病例术前表现及术后3年恢复情况,按年龄组分别统计分析.[结果]年龄越大、症状越重,接受手术时年龄越小症状越好.[结论]三角肌挛缩症一旦诊断确立,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自体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

    作者:赵甲军;黄遂柱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 2010年2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患儿7例.术中关节镜探查髌骨轨迹,处理合并损伤.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自体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股骨侧避开骺软骨放置3.5 mm锚钉,髌骨内缘钻2个4.5 mm骨道,髌骨复位后将肌腱穿入骨道打结固定.[结果]随访12 ~2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效果满意,无复发脱位,无骨骺早闭,术后X线片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关节镜探查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和自体半腱肌腱游离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方法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 带血管的肘部尺神经前移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探讨

    作者:陈克俊;戚炜;王晓南;李凯

    [目的]探讨带神经周围血管的肘部尺神经前移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28侧)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肘部尺神经皮下前移,其中带神经周围血管13侧(A组),不带神经周围血管15侧(B组).观察随访28侧,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时小指指腹两点辨别觉和第一背侧骨间肌以及小指展肌的肌力并与其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时A、B两组小指指腹两点辨别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背侧骨间肌和小指展肌的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好于B组.术后12个月时A、B两组小指指腹两点辨别觉和第一背侧骨间肌以及小指展肌的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神经前移时连同尺神经周围伴行血管(尺侧上副、尺侧下副及尺侧返血管)一起游离并前移是可行的,尽可能多地保留神经周围血管对早期恢复尺神经血供、促进尺神经松解前移后的早期肌力恢复有明显意义.

  • 腰椎管成形术预防硬脊膜粘连疗效分析

    作者:卢廷胜;尹海磊;马金聚;吕则文;林鹏;王淑新

    [目的]观察腰椎管成形术在预防硬脊膜粘连的疗效.[方法]将2001年1月~ 2011年6月收治的32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试验组,186例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为对照组,141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并行横突间植骨术.术后1、12个月复查MRI,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MRI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硬膜前缘与椎体后缘间瘢痕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所有病例术后截骨植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JOA评分优良率94.1%;B组JOA评分优良率91.1% (P <0.05).[结论]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可增加腰椎稳定性,手术效果优良,有效地预防硬脊膜粘连的发生,在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较为满意.

  • 可扩张通道下纹牙弧轨钉板系统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初步疗效观察

    作者:刘峻;鞠昌军;林海朋;孙金星;张恩忠

    [目的]探讨后路经可扩张通道采用纹牙弧轨钉板系统固定融合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腰椎失稳性疾病患者,应用自行设计的纹牙弧轨钉板系统经可扩张通道行微创固定椎间融合手术.术后进行随访,短12个月,长36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或马尾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术中及术后总失血量(296.3 ±82.4) ml,总手术时间为(182.5±26.1) min、椎弓根钉系统置入时间(38.3±6.4) min;术后1周VAS比术前1d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3个月、1年VAS、ODI评分比术前1d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明显增加.术后1年时融合率为100%.[结论]纹牙弧轨钉板系统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适合经可扩张通道下使用.

  • 信号通路对髓核细胞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范猛;韩成龙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患之一,而髓核是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椎间盘退变有密切关系.由于髓核缺少血液供应,且有低pH值和营养缺乏的限制,因此髓核细胞的增殖率是比较低的.而它特殊的解剖学构造及胞外基质的组成,使其处于低氧及高渗状态.在这种特殊理化环境下,各种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已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对此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改善椎间盘退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髓核细胞 MAPK Notch Wnt AKT
  • 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髓核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邹隆强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换成广泛的细胞内反应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的作用[1].在真核细胞生物中,MAPK信号通路在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凋亡、新陈代谢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哺乳类动物中,MAPK家族基因有10来个,目前研究发现常见的MAPK信号通路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1/2/3),p38激酶(α,β,γ,δ)以及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5/BMK1) [2-4].每一个常见的信号通路都存在三级激酶级联,细胞受外部信号刺激后通过MAPKKK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并进一步磷酸化激活MAPKK,后MAPKK通过双重磷酸化进一步激活MAPK,进而引起一系列细胞内信号的改变,在细胞增殖及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髓核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信号变化将有助于人类对退行性腰椎间盘病进一步认识,并可能从中找到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的方法.本文将综述MAPK常见信号通路在髓核细胞的研究进展.

  • 一氧化氮在软骨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綦惠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脂溶性小分子,参与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及血管舒张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自1991年Stadler[1]首先报道兔关节软骨细胞在IL-1和脂多糖作用下能产生一氧化氮以来,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开始关注NO与关节软骨之间的关系.NO参与关节软骨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调节.本文将对NO在软骨病变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 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茂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所有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占第二位,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1].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慢性腰背部疼痛主要的原因[2].目前引起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尚无定论,研究发现椎间盘中的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针对细胞因子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IVDD)是一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年龄、环境、生物力学、遗传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Raj等[3]人研究得出,随着髓核中蛋白多糖成分的减少、纤维组织的增多以及软骨终板的老化退变等因素都可以导致椎间盘形态和结构的改变.Peng研究指出[4],纤维环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发病基础,而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植骨材料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袁凯;陈建庭

    结核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是结核病负担高的国家之一,全球每年新增900万结核病例,我国年新增病例约130万,排在印度之后列世界第二[1].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约占骨结核的50%,占全部结核的3%~5%[2].在脊柱结核外科手术中,普遍都存在着病灶区清除后的骨缺损问题,如何修复骨缺损区,如何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成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所面临的问题.现就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植骨材料选择的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脊柱 结核 植骨
  • 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局部贴敷治疗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秋丽;刘莉;梁燕;董佩文;何利雷;林梅;陈玉梅;康玉闻;王应琼

    [目的]观察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贴敷治疗下肢闭合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安全、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的镇痛方法及中药贴敷制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闭合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科住院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伤肢切口及其周围分别应用伤科油纱加伤科黄水纱和75%酒精纱局部贴敷,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程度、次数、持续时间以及生命体征相关值的变化和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在术后镇痛、生命体征异常值的发生、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出现呕吐、尿潴留、局部皮肤红痒等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制剂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贴敷能有效控制下肢闭合骨折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关节镜下清创联合贯穿缝合治疗皮下血肿23例

    作者:杜生富;姜明霞;赵刚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创手术联合贯穿缝合治疗肢体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2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不同部位皮下血肿共23例,其中臀部4例、大腿12例、髌前3例及小腿4例.皮下血肿形成时间14 d~3个月,平均28 d.血肿面积大20 cm ×8 cm、小6 cm×5 cm.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关节镜下清创联合贯穿缝合治疗皮下血肿.[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平均8个月).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皮下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形成部位皮下组织与深筋膜愈合良好,未发现新血肿形成,局部皮肤瘢痕形成少,无疼痛及功能障碍.[结论]关节镜下清创联合贯穿缝合是治疗肢体皮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 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作者:赵刚;陈朝伟;汪浩广;秦雨;胡付立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3 ~63岁,平均46.2岁.病变位于胸椎12例,胸腰段20例,腰椎18例,腰骶椎4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6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5例,5个椎体1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7年,平均3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8例Pott截瘫患者全部恢复,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治愈.后突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16°,术后平均4.8°,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2°.[结论]病灶清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并发症.

  •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作者:胡永胜;郑君涛;张玉坤;李磊;田慧中;黄卫民;张锐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常规开放手术和脊柱融合术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 2009年5月临床诊断并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44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47岁(22 ~ 53岁),病程平均7.3个月(5周~11年).病例均为单节段:L3、4椎间盘9例,L4、5椎间盘69例,L5S1椎间盘66例.治疗分为三组,A组微创手术组:使用椎间盘镜(MED)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41例;B组常规开放手术组(椎板开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56例;C组为脊柱融合术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47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和患者对治疗主观满意度,按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大出血、死亡病例.术后病例随防18 ~49个月,平均26.5个月.三组病例术后VAS和ODI评分进行对照:三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为(5.6±1.7),(5.7±1.5),(5.5±1.6);(F=0.2,P=0.817 1);A组、B组与C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依次降低为(25.3±2.9),(23.9±3.1),(24.9±3.2);(F=2.73,P =0.068 9);A组、B组与C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A组92.7%,B组89.3%,C组87.2%.[结论]三种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有效治疗,均能较好的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及改善患者功能,其中脊柱融合术手术创伤大,治疗过程比较复杂,应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而微创手术或常规开放手术因为疗效确切,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应作为主要手术治疗方法.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前外侧入路截骨切除术

    作者:田慧中;马原;吕霞;胡永胜

    [目的]介绍前外侧入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截骨切除术(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TOPLL)的手术方法.[方法]经肋骨横突切除术的入路抵达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面.自骨膜下沿椎弓根向前剥离暴露直达前纵韧带下,连同节段血管一起向前撬开显露椎体、椎间隙、椎体后缘和椎间孔,电烙止血.然后用直骨刀在距离椎体后缘1 cm处纵行截骨切除相当TOPLL的一段椎体后缘骨组织及椎间盘髓核组织.形成一纵形1 cm宽的骨槽,位于TOPLL的前方.然后再从TOPLL的后方与硬脊膜的前方用神经剥离器小心的分开,插入推倒刀,自后向前推倒切除TOPLL,一般可连续切除2~4节.[结果]15例TOPLL患者均作了前外侧入路截骨切除术.1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半年至5年,平均3年.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用头低脚高俯卧位,局部压砂袋,3周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大为改善,1例患者两下肢不全瘫痪术后完全恢复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随访1年步态完全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未见有植骨块移位或不愈合者,未见有内固定松动失效者.未见有术后疼痛症状加重者,一般患者均感术后症状减轻,解除了手术前的痛苦.特别是大小便功能明显恢复.3例病人术后拔除了导尿管,解决尿潴留的问题.本组中有1例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可能与该例患者病程较长(5年)脊髓神经已产生不可回逆性损害有关.[结论]肋骨横突切除入路行椎体后缘切除术治疗TOPLL的手术方法为优选的手术方法.这种方法是先作椎体后缘的纵形截骨刨槽,然后自TOPLL与硬脊膜之间分离开一个间隙,插入推倒刀(田氏骨刀内的一种器械),自后向前推倒TOPLL后,再用髓核钳将其切除之.这种方法不存在手术器械压迫硬膜管,造成脊髓损伤的危险.

  • 雌激素α、β受体在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作者:张银昌;王文波

    [目的]探讨雌激素α、β受体(ERα、ERβ)在大鼠椎间盘组织的定位和分布.进一步探讨ER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对早期预防和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椎体终板及椎间盘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ER-α,ER-β在椎体骨组织中表达明显,在终板软骨组织表达较为明显,在髓核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纤维环中未见表达.[结论]在大鼠的髓核组织中的髓核细胞(类软骨细胞)中存在ER.

  • 止血带下骨与肌肉组织抗生素浓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可;叶冬梅;陈晓宇;黄孝英;尹东;梁斌;李荣祝;李宏宇

    [目的]探讨止血带下家兔肢体骨与肌肉组织的抗生素浓度变化.[方法]将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及环丙沙星分别于灌注给药后30、60、90、120 min以止血带阻断家兔肢体血液循环,并于阻断血液循环后30、60、90 min检测肢体骨与肌肉组织中抗生素浓度.[结果]骨与肌肉组织中头孢唑啉、克林霉素及环丙沙星浓度,在相同止血时机、相同止血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浓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相同止血时机、不同止血时间实验组之间比较,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止血时机实验组之间比较,浓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止血带阻断家兔肢体血液循环对抗生素在骨与肌肉组织分布有显著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阻断后对抗生素在骨与肌肉组织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止血时机是影响抗生素在骨与肌肉组织分布的主要因素.

  • 体外冲击波延缓兔膝骨性关节炎退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喆;安佰京;李志国;刘运晃;邢更彦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干预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动物模型后,可缓解关节疼痛并能改善肢体功能.然而,ESW对OA软骨退变的影响未深入探讨.[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6);ACLT组(n=12)和ESWT+ ACLT组(n=12).ESWT干预4、8周后,采用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评价对兔膝OA的影响.[结果]ACLT组4、8周后表现出典型的OA病理变化.而ESWT+ACLT组4周兔膝关节软骨尚光滑,局部有轻微磨损,软骨分层结构尚可;8周后可见局部有较大磨损,软骨变薄,表面覆盖少量疏松的纤维组织,软骨表面部分修复,裂隙达到移形层,潮线不完整.ESWT+ ACLT组在4周和8周Moran评分和Markin评分同相应时期ACLT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WT具有延缓OA退行性改变的作用,可作为防治OA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在临床应用ESWT治疗OA患者,还需评估ESWT的安全性,确定ESWT佳能量参数和治疗时机以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

  • 髋关节结核延误诊治1例

    作者:董福;姜楠;罗吉伟;余斌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3岁,2010年12月始行走时左髋部疼痛,跛行,休息无缓解,诉无肺结核病史,无发热、盗汗、消瘦,胸片未见异常,服非甾体抗炎药无改善.外院多次X线均提示左股骨大转子骨质变模糊,内见高密度影,相邻软组织未见异常.左股骨近端病灶活检提示:左股骨近端骨膜局灶性纤维组织增生.2012年2月5日因左髋部疼痛,不能负重行走入本院.查体:左髋屈曲畸形,髋前肿胀、压痛,腹股沟变平,局部皮温正常,4字征与托马斯征(+).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鲁玉来;张喜善;范锡海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近30多年来,由于其病理、生物化学、影像学、临床学和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本病诊治方法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怎样评价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如何看待新技术?应如何进行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如何满足病人的需求.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的规律,加强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其诊治水平.

  • 赴德国Oberlinhaus骨科医院学习感悟

    作者:赵庆华

    应德国Oberlinhaus骨科医院的邀请,本人于2012年6月初到8月初以临床访问学者身份赴该院访学,教益颇多并深受启发.Oberlinhaus骨科医院是一所有着120多年历史的教会医院,十字架的标志在医院随处可见.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口碑,使其成为勃兰登堡州具影响力的骨科专科医院之一,医院位于波茨坦市(著名的波茨坦公告签署地)的Barbelsberg区,毗邻德国著名的Barbelsberg公园,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医院共有200余张床位,分为A、B、C、D四个病区.A病区收治四肢骨折的病患;B、C病区收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和髋、膝、肘、肩等全身各个关节在内的关节退变性疾病;D病区收治小儿畸形如特发性脊柱侧凸、马蹄内翻足等患者.医院内还包括一所为脑瘫和瘫痪患者提供服务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心.

    关键词:
  • Baker囊肿初的描述

    作者:Adams Robert;李晓光

    笔者注意到,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膝关节后面所见的肿胀,主要是由于腓肠肌肌腱下方滑液囊的肿大所致。这种滑液囊肿大有时应与胭窝动脉瘤相鉴别,其鉴别要点是在屈曲膝关节时,由于液体潴留使包块变硬增大便可认为是滑液囊肿大而非胭窝动脉瘤。该肿大的滑液囊常位于腓肠肌内侧头的下方,并通过蒂与膝关节腔相通。(Baker约40年曾两次发表过有关胭窝囊肿更详细的报告,其论文分别发表在St.Barth.Hosp.Rep.13:245 - 261,1877和St.Barth.Hosp.Rep. 21:177 - 190,1885。因此后来将胭窝囊肿称为Baker囊肿)。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