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的手术效果评估

    作者:黄紫房;杨军林;林翔;李佛保;谢超凡;王其飞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AIS患者61例,年龄10~18岁,术前主弯均<70°.按术中矫形技术分为凸侧旋棒矫形组(n=34)和凹侧旋棒矫形组(n=27),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术后全脊柱X线片.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5~12后凸角、顶椎偏移距离(AVT)、C7偏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和C7偏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置钉密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从平均47.9°±9.9°和51.4°±8.8°(P=0.148),矫正至术后平均8.2°±5.2°和14.0°±8.5°(P =0.002),平均矫正率为(82.5±10.5)%和(73.4±13.9)% (P=0.005);T5~12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7.7°±12.2°和20.6°±13.7°(P=0.377),矫正至术后平均19.7°±9.8°和18.3°±8.7°(P=0.558);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皆获得良好平衡.[结论]AIS后路凸侧旋棒矫形较凹侧旋棒矫形具有更好的主弯矫正率,并可潜在增加脊髓神经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皆能维持良好的胸椎后凸.

  • 后伸位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价值

    作者:姚宇;田万里;田军;史哲;董慧娟;刘兴华

    [目的]证实后伸位颈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及初步探讨对动态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综合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统计有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但经常规的中立位颈椎MRI检查,没有颈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31例,在常规颈椎中立位MRI的基础上,加行颈椎后伸位MRI检查,测量颈脊髓与硬膜囊矢状径比值,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组,如后伸位MRI上有颈脊髓受压表现,就将这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若无受压则为C组,对A组行综合保守治疗,B、C组不予任何治疗,随诊观察2年,比较各组JOA评分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中有25例在后伸位MRI上出现了颈脊髓受压的表现;A组有13例患者,两年后JOA评分较入组时明显上升,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有12例患者,2年后JOA评分下降,较入组时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为6例,两年后JOA评分无明显波动,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伸位颈椎MRI是常规中立位颈椎MRI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可以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对于动态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的的综合保守治疗有效.

  • 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与研究

    作者:李健;石林毅;黄景祥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疗效及伤椎融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3月,采用后路一侧椎弓根通道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骨折部位在T11~L3节段,其中T111例,T122例,L112例,L211例,L34例,均为单节段骨折;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评估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Cobb角、邻近椎间隙高度、术后矫正角及Frankel评级.[结果]随访15 ~23个月,平均18.6个月,2例患者术中减压时出现硬脊膜囊撕裂,术前19例患者有神经功能减退,术后16例完全恢复,无加重的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时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分别为(38.90±12.12)%、(11.73±8.08)%、(9.70±6.56)%,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及神经功能评级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的伤椎邻近椎间高度较术前变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伤椎Cobb角得到明显矫正,但术后1年较3个月伤椎Cobb角开始丢失,且与伤椎邻近椎间高度的丢失有关联(r=0.872,P<0.05).[结论]后路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损伤的神经功能,但术后伤椎Cobb角及邻近椎间高度却难以维持,融合治疗可增加伤椎的稳定性,减少伤椎Cobb角的丢失及邻近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廖壮文;黄彦;范子文;黄文铎

    [目的]探讨新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zero 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中老年单节段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横行小切口,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ACIFC单独置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特点,对比手术前后、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VAS和JOA评分)及影像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Cobb角变化,判断椎间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手术时间(55±10) min;术中失血(35±10) ml.住院时间(5.2±1.2)d,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2.3%.术后随访(18.5±4.5)个月(13 ~26个月),43例患者术前VAS评分(6.5±1.5)分,JOA评分9.2±1.7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JOA评分(15.6±1.8)分,JOA评分术后:优23例,良15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明显改善(P<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无明显间隙高度和角度丢失(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末次随访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X线片判断椎间融合率65.1% (28/43).[结论]ACIFC单独应用于单节段CSM微创小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达到微创化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和维持颈椎的病变节段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能,临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 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乐;刘少喻;梁春祥;魏富鑫;韩国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获随访患者共239例,其中男155例,女84例,年龄12~85岁.患病种类包括颈椎骨折脱位47例(19.67%),肿瘤6例(2.51%),颈椎结核3例(1.26%),颈椎病183例(76.56%).对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239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共计12例(5.02%),男7例,女5例,内固定松脱或位置不佳共6例(包括外院2例),发生率2.51%;喉返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0.42%;肺部感染1例;血肿形成1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时翻修,均预后良好;术后发生食道瘘1例,及时发现后行修补术,清创后再行胃造瘘术,食道造影确认愈合后拔除造瘘管,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例经过激素、脱水等药物保守治疗,术后1个月内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并囊肿形成,穿刺抽液联合抗生素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有其特殊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规范操作,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颈椎 内固定 并发症
  • 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黎华;李荣祝;韦建勋;丘德赞;梁斌;尹东;韦敏克

    [目的]探讨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4月本院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34例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后各项指标、椎间隙高度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4 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为4.2 cm,平均术中出血量252 ml,平均术后引流量97 ml,平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1.9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6d.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为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处理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8个月,统计分析显示出院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改善率平均为85.6%,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68±1.82) mm增至(10.01±1.31) mm.[结论]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对腰椎稳定性破坏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操作简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2例3年以上随访)

    作者:夏天;王雷;董双海;赵庆华;柳超;田纪伟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观察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腰背痛VA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终22例患者获得超过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37.3±1.3)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1.32±1.04)分,随访末期腰背痛VAS评分(0.64±0.79)分,均较术前的(4.44±1.23)分显著降低(P=0.000);末次随访JOA评分(27.4±2.3)分较术前(12.4±2.8)分显著改善(P =0.000),改善率91.8%±10.8%,优良率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的功能改善.

  • 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祁敏;陈华江;杨立利;袁文;刘洋;梁磊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月,本科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行ACDF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52例,其中男85例,女67例,平均年龄(53.25±5.35)岁.于术前、术后第2d,2、6个月、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7 ~26个月,平均17.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VAS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5±1.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5.0±1.5)分,平均改善率为87.8%.术后第2d共有17例(11.18%)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根据Bazaz吞咽困难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分别为9例、6例、2例;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高峰处于术后第2d.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无慢性严重吞咽困难发生.

  • 术中三维导航引导下脊柱侧凸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研究

    作者:黄彦;吕浩然;杨进顺;吴登将

    [目的]探讨术中实施三维导航在脊柱侧凸病人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脊柱侧凸病人行三维导航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凸20例.手术中脊柱CT三维扫描后向导航系统输入患者信息资料,用导航棒按导航指引下在佳位置、直径和长度立体、动态地置入椎弓根螺钉.[结果]三维导航引导下成功对38例脊柱侧凸病人共置入236枚椎弓根螺钉,复查X线片和CT,无螺钉松动和断裂,按分类法:A级227枚,B级7枚,C级2枚,D级0枚.术后侧凸平均26°(21°~118°),矫正率(61%);术后后凸平均14°(5°~29°),矫正率39%.38例平均随访18个月(12 ~25个月),术后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结论]三维导航引导下的脊柱侧凸椎弓根钉置入方法精确可靠.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作者:杨波;谢景开;尹飚;王簕;方世兵;万盛钰;丁强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41例患者,明确诊断为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接受多节段的椎体成形术和规范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年龄59 ~97岁,平均75.8岁;其中2个椎体压缩4例,3个椎体压缩29例,4个椎体压缩7例,5个椎体压缩1例.在X线片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及术后后凸畸形纠正程度.术前、术后临床所见及随访结果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41例在术后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24h后均离床活动,椎体高度恢复可,后凸畸形矫正0.5° ~5.7°,平均2.83°.随访3~35个月,平均24.8个月,患者无诉明显不适,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后随访时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微创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 表观遗传学在骨性关节炎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应璞;翁文杰;蒋青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年龄相关性退化疾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丢失、骨质增生、软骨下骨改变和滑膜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OA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与DNA序列无关的基因表达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基因印记等.表观遗传调控可以作为研究OA发病机制的一个新思路.本文就表观遗传学与OA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 炎性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军伟;李爱国;陈鸿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炎性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退变的椎间盘组织能产生炎症介质,这就提示椎间盘的退变与其局部的炎症反应及炎性细胞因子有关.在椎间盘退变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存在是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目前还不清楚.有可能的解释是炎性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椎间盘细胞,通过改变其生物学行为和(或)产生病理效应,从而参与椎间盘的退变.而退变的椎间盘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后,可产生各种炎性细胞因子诱导并引起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后,又反过来刺激各种炎性因子的产生.

  • VCR技术矫正角状脊柱后凸前柱支撑对预防脊髓神经受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原;程俊杰;张玉新;田慧中;吕霞

    [目的]观察全脊柱整块切除术矫正严重脊柱后凸过程中,前柱前支撑在截骨短缩后因硬膜囊卷曲、皱折所致脊髓神经受损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在锐角度的脊柱后凸截骨矫正闭合过程中的风险回避.[方法] 25例角状脊柱后凸,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10例,结核性脊柱后凸1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岁,前期未采用前柱支撑15例,后期采用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加前柱前支撑1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和结核性脊柱后凸均采用Cobb测量法,分别采用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矫正,结合截骨后前柱前支撑、后闭合,后凸角大157°(Cobb),小75°,平均95°.[结果]手术时间120~ 140 min,出血量1 000~2 000 ml,后凸角平均矫正50° ~70°.除1例患者本身术前不全瘫,术后仍有神经系统症状外,其余患者都能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平均随访2~3年,术后CT和X线片均证实植骨融合,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的发生.[结论]采用全脊柱整块切除截骨加前柱前支撑内固定矫正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1)重建稳定;(2)避免截骨后断面对硬脊膜的皱折性挤压,延长了硬膜及骨性管道,从而预防和回避了脊髓及神经的损伤,增加了矫正后凸的度数,达到了对严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目的.

  • Bioflex弹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对全椎板切除术与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腰椎活动范围的影响

    作者:叶葆青;梁伟国;叶伟雄;沈雁;李爱国;赵卫东

    [目的]比较施行全椎板切除术后Bioflex弹性椎弓根钉内固定与传统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腰椎活动范围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具新鲜小牛脊柱标本,随机平均分为弹性内固定组和刚性内固定组,首先测试术前腰椎活动范围,再按照后路全椎板切除术式行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手术,分别安装弹性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再比较同一标本减压术前术后活动范围差异.后两组均进行PLIF手术,比较同一标本融合术前术后活动范围差异.[结果] Bioflex弹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与传统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相比,更能有效的保留全椎板切除术后的正常腰椎活动功能和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有效减少椎间植骨融合区应力遮挡.[结论] Bioflex后路弹性内固定系统是一种后路椎节动态稳定装置,可充当椎体后方附件与韧带的功能;且比传统的刚性椎弓根内固定更有效的保留术后腰椎的活动范围和提供足够的稳定性,能有效的提高融合率.

  • 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兵奎;常巍;王达义;温国宏;杨棋;郭振鹏;刘涛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MASCIS Impactor)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SCI后1周,A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ml,B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悬液0.1ml.两组大鼠于SCI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SCI后2、4、8周行SEP检测及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与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CI后2、4、8周,与A组比较,B组BBB评分升高,SEP N1潜伏期缩短、P1-N1波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I后8周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显示,两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均可见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但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SCI后2、4、8周,NF20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NF200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组各时间点NF200阳性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SCs静脉移植对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寰枢椎复合骨折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雷;柳超;田纪伟;陈博

    [目的]建立并验证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在过屈+压缩和过伸+压缩载荷下寰枢椎复合骨折的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方法]对正常青年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机扫描颈部,层厚0.625 mm,以Dicom格式保存数据,将数据通过Simpleware 3.0进行分割降噪滤波处理,转化为STL三角网格模型,再利用Geomagic 8.0进行曲面模拟生成NURB曲面模型,经Hypermesh 10.0进行接触定义、网格划分、材料赋值、边界约束等,得到包括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主要韧带在内的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测量模型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的活动度(ROM),并与文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验证后,通过在过伸位及过屈位上加载垂直向下的10 m/s的速度,并添加头部自身50 N的重量,模拟临床常见的过伸+压缩和过屈+压缩受伤暴力,将寰枢椎作为整体分析在此加载条件下寰枢椎不同部位应力分布并探讨相应的复合骨折类型.[结果](1)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解剖结构完整详细.与Panjabi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结果基本吻合;(2)过伸位加载垂直向下力时,Von Mises应力云图提示:C1前弓、后弓应力大并产生断裂;C2齿状突、寰枢外侧关节应力大,产生类似压缩性骨折表现.过屈加载竖直向下的力时,Von Mises应力云图提示:C1前弓、后弓应力大并产生断裂;C2齿状突应力大,产生类似Ⅱ型齿状突骨折表现.[结论]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寰枢椎复合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仿真结果提示:寰枢椎复合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可能与过伸+压缩和过屈+压缩两种载荷相关.

  •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CT测量

    作者:胡孔和;吴强;靳安民;段扬;席新华;包拥政

    [目的]探讨OsteoMed M3钉板系统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时在椎板侧拧入5 mm长螺钉的进钉点及损伤脊髓神经及血管的风险.[方法]随机调出无明显颈椎疾患的患者CT资料100份,其中男50份,年龄20~ 86岁,平均51.32岁;女50份,年龄17~ 74岁,平均43.54岁.通过HIS及PACS系统测量CT资料上螺钉进钉点至椎管内的垂直短距离、距离横突孔的短距离以及距离神经根通道的短距离.[结果]男女C3-6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横突孔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及C3~7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距离神经根通道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均大于在颈椎单开门术中所使用的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长度5mm;而男女C3~7椎板外侧缘与侧块内侧缘交界处至椎管内垂直短距离的95%正常参考值下限部分小于在颈椎单开门术中所使用的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系统中的螺钉长度5 mm,尤其对女性.[结论]在颈后路行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时螺钉固定在侧块内侧缘至侧块中点之间是安全的,螺钉的进钉稍偏向外上方不会损伤血管神经及脊髓.

  • 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晏怡果;王文军;姚女兆;宋西正;周鸿;钟坚

    [目的]建立L3~5有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滑槽钉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利用软件建立正常人L3~5有限元模型,对腰椎模型模拟手术过程装配滑槽钉及锁定钉内固定系统;并对模型进行赋值得到终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500 N的轴向压缩及15N·m力矩的预载荷,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分析滑槽钉及锁定钉内固定系统内部应力分布及大小情况,并计算运动转角度及位移.[结果](1)建立的L3~5三维有限元模型与文献报道相似,装配滑槽钉内固定系统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其运动转角度及位移与锁定钉内固定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2)滑槽钉组内固定系统在前屈、后伸时较锁定组所受应力值明显增大;旋转时所受应力值明显减少;滑槽钉组内固定系统的螺钉-腰椎骨界面应力值在各种工况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滑槽钉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钉内固定系统相比具有更好的活动范围,滑槽钉内固定系统钛棒、螺钉及螺钉-腰椎骨界面所受的大应力值均小于其极限强度,滑槽钉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 自控硬膜外镇痛在高龄患者腰椎管狭窄扩大减压手术后的应用

    作者:王述波;陈小涛;姜霞

    腰椎管狭窄扩大减压手术越来越多,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症多,加之手术本身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长.为了促进术后康复,维持呼吸、循环平稳,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院自2004年起,将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方法应用于高龄患者腰椎管扩大减压术后镇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脊柱外科新进展

    作者:沈慧勇

    骨外科是目前活跃的专科之一,脊柱外科又是能代表骨外科发展趋势的亚专科.近年来,在脊柱外科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新技术层出不穷,新进展日新月异,脊柱外科展现出勃勃生机.时值《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发表脊柱专刊之际,本文就脊柱外科的新发展动态作一综述.

  • 单侧椎弓根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后对侧腰骶部疼痛

    作者:毛路;杨惠林;唐天驷;桂召柳;郭哲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后对侧腰部疼痛原因及发生率.[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30例资料完整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0 ~56岁)行单侧椎弓根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分析术前及术后ODI评分及VSA评分,通过术后影像学表现分析椎间高度及对侧关节突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ODI评分、VS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为92%,临床满意率为89%,3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腰骶部疼痛.[结论]单侧固定术后椎间高度恢复不对称及对侧关节紊乱应引起重视,应严格限制手术适应证.

  • 中国成人腰椎“V”形置钉固定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吕游;刘长锋;柳炳正;张大明;李瑞;张学东

    [目的]通过对中国成人腰椎“V”形置钉钉道的影像学测量与分析,研究“V”形置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V”形置钉技术提供影像学参考数据.[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60例中国成人进行腰椎三维重建,在椎板轴位断面中测量骨性直线通道长度、小厚度,测量经椎板关节突螺钉钉道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夹角,以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钉道与椎弓根螺钉钉道在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结果] L3/4、L4/5、L5/S1经椎板关节突螺钉钉道大长度分别为(42.93±1.01) mm、(44.81±1.59) mm、(46.33 ±2.27) mm,L3/4和L5/S1男女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钉道大直径分别为(5.44±0.23)mm、(6.27±0.41) mm、(5.18±0.34) mm,男女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经椎板关节突螺钉钉道与矢状面夹角较为固定,与水平面夹角从L3/4~L5/S1逐渐加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钉道与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关系较为固定,在水平面夹角为36.438°±2.41°,在矢状面夹角为52.884°±2.54°.[结论]在中国成人腰椎中沿椎板轴线存在一个贯穿关节突关节的骨性直线通道,该通道内可置入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经椎板关节突螺钉与邻近椎弓根螺钉存在较固定的位置关系,此影像学测量可为术中置钉提供安全依据.

  • 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MRI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文刚;吴强;席新华;包拥政;胡孔和;李文俊;何小龙

    [目的]前瞻性研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MRI定量和定性特征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MRI分型标准.[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47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在MRI影像学上测量颈髓损伤的范围、损伤节段纤维椎管的矢状径和骨性椎管的矢状径,分析结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制定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MRI分型标准.用加权Kappa值检验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师的MRI分型一致性.[结果]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纤维椎管的矢状径C5/6节段小,为(6.03 ±1.49) mm;骨性椎管矢状径C4/5节段小,为(11.85±1.21) mm,纤维椎管与同节段骨性椎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范围(2.76±1.29) cm;其中27例脊髓水肿损伤范围为(2.58±1.22) cm;20例脊髓出血损伤范围为(2.89±1.30) cm;本组病例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改善率为55.1%.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师间的MRI分型一致性KA1C1=0.527、KB1D1=0.411;KA1B1=0.661;KC1D1=0.659;4个评估者两次评估间的一致性KA-D=0.493-0.723.[结论]该MRI分型是一种新的方法,经临床检验对颈椎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MRI分型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有效性评估方法,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意义.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