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CT及MRI成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评估价值

    作者:黄吉军;王静成;冯新民;陶玉平;邵增务

    [目的]探讨CT及MRI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价值及临床意义.基于CT平扫、二维及三维成像特点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分型,以指导手术实施及评估对预后的影响;评估术前MRI T2加权图像对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颈椎后纵韧带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根据CT成像特点,将其分为蕈伞型、山丘型、块状型以及不规则型.对于蕈伞型和山丘型施行前路手术,对块状型和不规则型根据病灶特点施行前路或后路手术.对于前路手术者根据CT成像分为单影征及双影征,以判断与硬脊膜的关系.术后根据JOA评分评估各类型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每例患者按Yukihiro Matsuyama提出的MRI T2加权图像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回旋飞镖型、三角形及水滴型,根据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分析各种类型MRI图像对手术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7个月,CT分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实施具有指导价值,CT分型各组均取得满意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对患者预后缺乏评估意义,术前及术后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MRI T2加权像术前图像分组,脊髓功能改善率依次为水滴型(65.8±14.0)%、回旋飞镖型(59.3±9.8)%和三角型(49.8±7.1)%(P<0.05).[结论]CT成像能有效指导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手术的精确实施;MRI成像对评估患者手术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王亚楠;杨毅;肖伟;曹鑫;金格勒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期刊全文以及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杂志.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利用RevMan 5.0.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5篇研究纳入,共303例,其中前路组166例,后路组137例.前路组与后路组相比,手术后凸畸形矫正度后路大于前路(P<0.01),末次随访矫正丢失度、Frankel评分、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路或后路治疗成人胸腰椎脊柱结核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能有着更好的畸形矫正及维持能力,但具体入路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

  • 单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史君;胡力;周忠;王万明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行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98例,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31~75 (45.8±2.1)岁.根据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侧固定组4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双侧固定组58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比较两种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同时术前、术后均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来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住院天数均优于双侧椎弓根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和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方面:单侧组为92.50%(37/40例),双侧组为96.55%(56/58例).[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临床效果相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 3D-CT初步分析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髋臼前倾的原因

    作者:贾惊宇;殷明;刘希娟;程细高;顾玉荣;谢荣辉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病变髋是否存在髋臼过度前倾,并分析髋臼前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50例单髋脱位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组髋关节的3D-CT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11例,女39例;年龄6~ 60个月,平均18个月.左侧髋脱位29例,右侧髋脱位2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4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实验对象均测量髋臼前倾角(AA)、坐骨旋转角(IA)、耻骨旋转角(PA)、耻骨相对长度(PRL)和坐骨相对距离(IRD),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左侧髋和右侧髋的AA、IA、PA、PRL和IRD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髋脱位患儿脱位侧髋和未受累侧髋的P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侧髋的PRL值小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侧髋的AA、IA和IRD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脱位侧髋还在未受累侧髋,IA均与AA和IRD呈正相关.[结论]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髋臼过度前倾是普遍存在的,除了髋臼前壁缺陷外,患儿脱位侧髋的坐骨外侧旋转引起坐骨外侧移位也是髋臼发生过度前倾的原因之一.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Ponseti方法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振兴;李天友;王延宙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CTEV)经Ponseti方法治疗后畸形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3月~2007年11月本院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78例544足,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119例173足,男90例,女29例;初治年龄1 d~14个月,平均(3.55±3.22)个月,按照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其中复发组43例57足,非复发组76例116足.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患儿性别、初治年龄、侧别、跟腱切断与否、初始Pirani评分、初始石膏纠正次数、支具依从性的差别,以复发与否作为应变量将上述变量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这些因素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支具依从性(x2=74.12,P=0.000)、初始Pirani评分(t=3.24,P=0.001)及初始石膏纠正次数(t=2.26,P=0.025)有差别,性别、初治年龄、侧别、跟腱切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支具依从性(OR=112.60,P=0.000)、初始Pirani评分(OR =5.02,P=0.000)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患足的复发与支具不顺从、初始Pirani评分高有关,进一步提高支具依从性是控制复发的关键,对于初始Pirani评分高者需要制定更加密切的随访计划,以便及时发现和矫正复发的畸形.

  • 龙虾钳样复拇指畸形的治疗体会

    作者:张全荣;芮永军;薛明宇;杨凯;施海峰;张志海;钱俊;吴权

    [目的]探讨龙虾钳样复拇指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7月,对7例采用两复拇指相对应的背侧和掌侧1/3处纵向S设计皮肤切口,用骨刀将暴露相对应拇指骨纵向截骨并合并,细钢丝将近节两指骨捆扎,使相对应的两指骨合并成一根指骨,将两指甲相对应的1/3~1/4部分切除,合并为一指甲外形.[结果]7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矫形拇指外形指体接近正常指,骨轴线正常,矫形拇指对指及外展功能正常和感觉正常,MP关节0~25°屈伸运动,IP关节僵直.其中5例儿童矫形拇指骨骺同步生长,切口无瘢痕挛缩.[结论]通过拇指骨纵向截骨和细钢丝近节两指骨捆扎法,使相对应的两指骨合并成一指骨方法,恢复矫形拇指外形及功能,是矫形龙虾钳样复拇指畸形的一种可行途径.

  • 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8例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邱国良;张长青;霍丽丽;张文治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与疗效,减少再脱位、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98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联合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8例(63髋)为治疗组,随机选取同时期Chiari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0例(60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5 ~ 12年,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再脱位并发症、远期功能疗效满意度方面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改良Chiari截骨+髋臼加盖延伸成形/联合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术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疗效好,容易掌握,治疗风险较低;便于在相关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 单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20例疗效观察

    作者:夏冰;刘福云;武慧玲;牛学强

    [目的]观察单纯行半椎体切除不使用脊柱内固定器械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0年4月~2012年8月在本院获得随访的经后路单纯半椎体切除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20例,3岁以下组14例,平均年龄10.9个月;3岁以上组6例,平均年龄6岁.半椎体位于胸段9例,胸腰段8例,腰段4例,骶段3例.术中均行后路经椎弓根单纯半椎体切除.术后随访3~7年,平均5.5年.[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73 min,手术出血平均116 ml,4例患儿未输血.3岁以下组Cobb角矫正率平均38.05%;3岁以上组Cobb角矫正率平均23.57%.术前Cobb角<40°者,术后矫正率平均41.78%;术前Cobb角≥40°者,术后矫正率平均25.25%.[结论]①对于年龄小于3岁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后路半椎体切除而不使用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矫形效果满意的优点;②对于Cobb角<40°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该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优于Cobb角≥40°时的治疗效果.

  •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远端相关解剖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建雷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够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生理力线、解除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功能,是治疗终末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的方法[1-3].拟行TKA的患者通常伴有股骨远端解剖标志不清和形态的改变.TKA术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力线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导致术后髌骨轨迹异常、膝前区疼痛、胫股假体部件间剪切扭转应力增加和屈膝不稳定等[4-5].因此如何精确定位股骨远端各解剖标志及TKA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成为TKA的关键步骤.现就股骨远端与TKA相关的解剖形态特点及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定位相关解剖作一综述.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谢荣辉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是小儿骨科常见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目前学者们认为DDH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病因不清.环境因素包括宫内环境及生后环境因素,前者如臀位妊娠、羊水过少等,后者如不恰当的襁褓方式,髋关节被异常地牵拉等[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12% ~33%的DDH患儿有阳性家族史[2-4].目前DDH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采取的方法有基于多代家系的连锁分析、基于核心家系的传递不平衡检验以及基于群体的关联分析.

  • 足底第2~5跖板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郁耀平;陈大伟;俞光荣

    跖板(跖盘,plantar plate)位于足跖趾关节底,作为梯形状的纤维软骨板参与跖趾关节构成,对维持跖趾关节稳定有着重要意义[1].虽有学者将第1跖趾关节处的跖板以及相关组织的过伸性损伤称为人工草坪趾(turf toe)[2].但跖板损伤引起的足底疼痛、肿胀往往被笼统地称为"跖痛症".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或漏诊可导致跖趾关节持续性疼痛以及后期关节畸形.近年来国内文献对于跖板,尤其是第2~5跖板损伤的报道较少,本文就该处跖板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跖板 跖趾关节 治疗
  • Weil截骨术

    作者:黄轶刚;张世民;俞光荣

    Weil截骨术通过对跖骨头、颈部位进行斜行截骨,以实现跖骨短缩.该术式由美国的Weil LS医师于1985年首先提出并将其应用于中央跖痛症(第2~4跖骨)患者,随后由Barouk医师在欧洲推广.与传统的截骨术相比,Weil截骨术具有操作简单、截骨部位接触面积大、断端固定可靠等优点,因此在前足疾患的矫形手术中应用日趋广泛.

  • 经椎弓根双节段闭合型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9例随访观察

    作者:张宏其;黄佳;吴建煌;刘金洋;郭超峰;刘少华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椎弓根双节段闭合型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6月,对9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重度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患者畸形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年7个月.术中2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后4例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脊柱大后凸Cobb角术前分别平均为(0.2±4.8)°、(78.4±3.2)°、(86.8±3.2)°.术后分别平均为(33.7±3.0)°、(42.7±3.4)°、(34.44±2.8)°.两处截骨共获得平均(67.9±5.5)°矫形;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27.3±4.4)cm,术后平均(3.4±0.7)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58.8±6.4)°降至术后平均(1.3±3.5)°.患者恢复矢状面平衡,能够平视行走.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随访结果显示经后路椎弓根双节段(T12、L3)闭合型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生活质量.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

    作者:张玉坤;黄卫民;胡永胜;田慧中;沙吾提江·卡斯木;周纲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7月对13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男8例,女5例;年龄25 ~ 56岁,平均39岁.病变累及L344例,L456例,L5S13例.记录术前、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全部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术后6~ 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Quadrant通道下减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朱卉敏;张锴;王衡;郭新军;刘英杰

    [目的]探讨MAST Quadrant通道结合Sextant行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对符合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指征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MAST Quadrant通道下微创腰椎融合术28例)和开放组(传统技术行后路腰椎融合术2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服止痛药时间、ODI评分、JOA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手术时间:微创组160~195 (170.25±11.72) min,开放组145~180 (164.32±12.59) min (P<0.05);术中出血量:微创组200~310(245.30±35.60) ml,开放组600 ~920 (654.09±62.38) 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6~10 (7.4±1.78)d,开放组12~16 (14.31±2.85)d(P<0.05);术后服止痛药时间:微创组7~14 (10.05±7.56)d,开放组12~25 (17.41±6.90) d(P<0.05).55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 (16.3±5.70)个月.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微创组4~16 (10.13±2.85)分,开放组10 ~20 (14.85±2.89)分(P <0.05);JOA评分:微创组21~28 (24.65±2.78)分,开放组16~28 (21.389±3.57)分(P<0.05);VAS评分:微创组2~6(2.5±0.4)分,开放组5~8(3.1±0.7)分(P<0.05).术后6个月X线片示54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1例骨性椎间融合尚不完全,未见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或移位.[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经MAST Quad-rant通道结合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行腰椎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非手术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柳思羽;陈庆贺;王仑;晁民;芦淼;刘巍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的非手术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86例(Cobb角<40°),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观察、支具治疗、电刺激治疗和支具结合电刺激治疗,随访时复查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并计算治疗前后Cobb角的改变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前后Cobb角改变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具治疗组和支具结合电刺激治疗组的Cobb角改变值与电刺激治疗组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具治疗组的Cobb角改变值与支具电刺激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虽然无矫正畸形作用,但对Cobb角较小的患者进行短期观察可作为日后选择治疗方法的参考.支具疗法、电刺激疗法和支具联合电刺激疗法均能有效的控制侧凸畸形发展.支具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疗法,能明显矫正侧凸畸形.支具结合电刺激疗法与支具疗法的疗效相似,但因其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故应该谨慎应用.

  • 特异性阻抑DKK-1对小鼠脂肪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分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谢小伟;康鹏德;裴福兴;杨静;沈彬;刘忠堂;周宗科

    [目的]研究特异性阻抑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1对脂肪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转分化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将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将分化成功的脂肪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在DMEM (H)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在DMEM (H) +DKK-1抗体培养基培养.两组细胞培养3周后分别行油红O染色、ALP染色及茜素红钙结节染色;RT-PCR检测PPARγ-2、LPL、ALP、OCN及Runx-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PPARy-2、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加入DKK-1抗体的实验组的细胞形态呈长梭形,胞浆内未见脂滴沉积,有成骨活性表达,有钙结节形成;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成骨因子Runx-2、ALP及OCN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成脂因子PPARγ-2及LPL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PPARγ-2蛋白几乎无表达,而成骨转录分化因子Runx-2蛋白的表达则明显增强,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在一定条件下,DKK-1抗体可以促使脂肪细胞转分化为具有一定成骨活性的成骨细胞,这为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提供了新的思路.

  • 鲑鱼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骨髓细胞OPG、RANKL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键;魏劲松;龚颜;曾荣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sCT)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MD)、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变化的影响,以及骨髓细胞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基因表达和两者在胫骨骨骺端蛋白含量的变化.[方法]取3个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平均分3组:假手术组(Sham)、鲑鱼降钙素处理组(sCT)、安慰剂组(OVX).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术后2周CT组予鲑鱼降钙素皮下注射12周,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法(DXA)测BMD,ELISA法测量血清ICTP浓度,qRT-PCR法定量骨髓细胞OPG和RANKL的mRNA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胫骨干骺端OPG和RANKL蛋白表达量.[结果]与OVX组比较,sCT组的腰椎BMD上升显著(P<0.05),但股骨BMD改变不明显(P>0.05);血清ICTP含量显著降低(P<0.05);骨髓细胞RANKL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大(P>0.05),但OPG的mRNA表达量升高(P<0.05),OPG/RANKL的比率升高(P<0.05);胫骨干骺端也呈现出RANKL蛋白改变不明显(P>0.05),而OPG的蛋白分泌增加(P<0.05),从而OPG/RANKL的比率高于OVX组(P<0.05)的现象.[结论]降钙素可以预防腰椎BMD的丢失,降低血清ICTP水平,在体内可能主要通过上调OPG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影响OPG/RANKL/RANK系统,影响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进而达到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目的.

  • 椎体成形术对兔手术椎体相邻椎间盘的影响

    作者:樊晓光;彭长亮;武士清;韩冬;马胜忠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是否会引起兔手术椎体相邻椎间盘的退变,以及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用量的相关性.[方法]80只5个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16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剩余的64只采用去势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设L5为手术椎体.B组(实验对照组)L5不注入任何药物;C组L5注入PMMA0.1 ml;D组L5注入PMMA0.3 ml;E组L5注入PMMA 0.5ml.每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各处死4只动物,进行X线、MRI检查,通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P)和MRI指数,来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取相邻椎间盘送病理,采用Masuda评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A、B组椎间盘的DHIP、MRI指数和Masuda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C、D、E组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DHIP、MRI指数和Masuda评分较A、B组无明显改变.第3个月时,E组椎间盘的DHIP、MRI指数较其他各组均有降低,且MRI指数和Masuda评分较A、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个月时,D、E组椎间盘的DHIP、MRI指数和Masuda评分跟术前及术后1、3个月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E组的DHIP和MRI指数均明显低于A、B、C、D组.组织学退变也较A、B、C、D明显,Ma-suda评分明显高于A、B、C、D组.[结论]VP可以引起手术椎体相邻椎间盘的退变,并且椎间盘退变程度与PM-MA用量相关.

    关键词: 骨质疏松 VP PMMA 椎间盘
  • 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

    作者:白亦光;韩小伟;张旭乾;陈华平;赵明;刘康;陈竹;杨泽龙;倪伟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此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取10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为纤维环穿刺抽吸组,利用18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刺入并抽吸髓核8~ 12 mg;B组为纤维环切开组,利用手术刀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纤维环上做水平位切口;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进行MRI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A、B两组退变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随时间延长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术后4、8周纤维环穿刺组T2加权像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表达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B组含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出现较早且较为剧烈.

  • 体重负荷下正常胫股关节6个自由度的运动学

    作者:陈凯宁;傅德杰;陈诚;程良骏;尹力;郭林;杨柳

    [目的]定量分析正常胫股关节在体重负荷下6个自由度的运动学特征.[方法]双平面X线摄取10名健康志愿者一侧膝关节从伸直位到120°屈曲多角度下应力位的二维影像.螺旋CT扫描同一侧膝关节,并用获取的影像重建成三维模型.应用三维模型配准二维影像的方法测出股骨相对于胫骨全自由度的运动学数据.[结果]从伸直位到120°屈曲过程中,股骨后移(5.1±2.3) mm,外移(3.1±1.8) mm,远移(4.1±1.2) mm,外旋(17.3±6.9)°;股骨基本处于内翻(3.9±2.2)°;股骨外侧髁后移(12.6±3.4) mm,内侧髁前移(0.4±3.9) mm.[结论]正常膝关节在体重负荷下屈曲过程中,股骨相对于胫骨发生后移、外移、远移和外旋,内翻变化小;股骨内外侧髁的运动有差别.

  • 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鲁玉来;亓建洪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约占腰腿痛门诊的20%,近年来,随着CT扫描和MRI检查的广泛应用,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asymptomatic lumbar inter-verbral disc herniation,ALIH)相继被发现,如Wiesll对无症状的52人行CT扫描,结果发现:L4、5或L5S1椎间盘膨出、突出,40岁及以下者为19.6%,41岁及以上者为26.9%[1].Boder等用MRI检查无症状67人,结果显示: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59岁及其以下者为20%,60岁及以上者为36%[2].国内谢氏随机选取某部队无腰腿痛症状的新战士219人,腰椎CT扫描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者为33.3%[3].因此,了解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原因,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十分重要.

  • 脊柱侧凸诊疗问答(四)

    作者:上海长海医院骨科

    脊柱侧凸不予治疗的后果是什么?发现脊柱侧凸后,应当给予积极、适当、有效的治疗,以阻止或延缓脊柱侧凸的进展,减控脊柱侧凸带来的各种危害.但现实生活中,可能是由于病人(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年轻病人)内心对自身身体畸形的自卑或父母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不少脊柱侧凸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而这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