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后放置引流管必要性的研究

    作者:徐教;毛克亚;王岩;肖嵩华;李鹏;毛克政;肖波;王义国

    [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放置时间等指标,探讨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意义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52例行切开TLIF手术(Open-TLIF)并放置引流管,28例行MIS-TLIF手术并放置引流管,32例行MIS-TLIF手术但不放置引流管,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指标,后比较三组临床结果.[结果] Open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81±96)ml,术后引流量(324±146) ml,引流管放置时间(3.0±0.8)d;MIS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78±34)ml,术后引流量(46±.15) 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3)d;MIS不引流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1 ±30) ml.三组间比较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MIS引流组与不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引流组术后5d腰痛VAS评分优于引流组(P<0.05),术后平均下地时间和住院日均短于引流组(P<0.05).[结论]在术中止血彻底的前提下,单节段腰椎MIS-TLIF手术可以不放置引流管.

  • 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作者:彭昊;陈森;郑慧锋;李建平;周建林;方洪松

    [目的]评价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9年8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76例(102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42例;年龄35~64岁,平均52.5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3年.术后4例仍有轻度疼痛,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后缓解.8例存在不同程度下肢不等长(0.5 ~1.2 cm),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值(89.5±3.8)分,优46例(60髋),良20例(30髋),可10例(12髋);优良率为88.2%.末次随访时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移位,头臼包容性良好.30例出现异位骨化,6例出现髋臼周围骨溶解.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98髋(94.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4髋出现股骨侧骨溶解,8髋假体柄与股骨界面出现透亮线.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Ⅰ度92髋,Ⅱ度10髋.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满意.

  • 经皮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形术对临近椎间盘退变影响的回顾性分析研究

    作者:田力;李庆伟;陈国武;孟纯阳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临近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影响及其程度.[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1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共146例,其中纳入本研究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85例,又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20例、PVP组42例、PKP组23例,采集入院时、入院后3d、出院后12个月、出院后24个月的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ODI评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入院时、出院后12个月、出院后24个月的椎间盘指数和MRI指数,将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数据分析.[结果]PVP组和PKP组均能早期、有效地缓解疼痛、减少卧床时间、治疗满意度高,但出院后24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分析,PVP组和PK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院后24个月的椎间盘指数及MRI指数的比较中发现,PVP组和PKP组较保守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和PKP组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PKP组较PV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均可加速相邻椎间盘退变,且后者影响更为显著.

  • 传统手术方法安放髋臼假体角度准确性的三维CT研究

    作者:吴坚;吕明;柳剑;杨德金;窦勇;周一新

    [目的]通过对全髋置换术后髋臼假体角度的CT测量,总结使用传统手术方法安放髋臼假体角度的临床现状,评估使用传统手术方法安放髋臼假体角度的准确性,并就医生经验对安放髋臼假体角度准确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2011年9月20日~11月20日在本院进行全髋置换的206髋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有手术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和传统手术方法,没有借助任何定向器等辅助器械,手术由12名医生完成,其中6名高级职称医生完成131髋,6名主治医生完成75髋.术后1周内进行了CT测量,使用三维CT方法测量了髋臼假体的倾斜角和前倾角,并对研究中使用的三维CT方法进行了准确性研究.将测量的倾斜角和前倾角数据与Lewinneck提出的理想范围:倾斜角(40±10)°,前倾角(15±10)°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使用传统手术方法安放髋臼假体角度的准确性.将高级职称医生组的数据与主治医生组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医生经验对安放髋臼假体角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使用的三维CT方法测量髋臼倾斜角和前倾角在组内测量和组间测量中均有很高的准确性,ICC >0.99.在206例髋关节中,倾斜角平均为(36.07±6.72)°,78.16%的病例在安全范围内;前倾角平均为(16.27 ±8.26)°,76.21%的病例在安全范围内;倾斜角和前倾角均在安全范围内的占总病例数的60.19%.高级医生组与主治医生组完成的手术在髋臼假体角度方面没有显著区别(P>0.05).[结论]三维CT测量髋臼角度是准确可靠的.目前本院使用传统全髋置换技术安放髋臼假体时,倾斜角为(36.07±6.72)°,前倾角为(16.27±8.26)°;安放髋臼假体角度的准确性不理想,有60.19%的髋臼安放在Lewinneck安全区.使用传统手术方法,医生经验并不能显著提高安放髋臼假体角度的准确性.

  • 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胸弯型AIS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形态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宗;朱泽章;邱勇;王渭君;周松;沙士甫;伍伟飞;王守丰

    [目的]探讨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及正常青少年矢状面脊柱、骨盆形态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且侧凸Cobb角<70°的15例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青少年患者(NF-1组).选择与NF-1患者年龄、性别、弯型以及侧凸Cobb角匹配的15例AIS患者(AIS组)进行比较,并以年龄、性别匹配的30名正常青少年作对照(control group,CTL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以下参数评估矢状面的形态: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脊柱倾斜度和脊柱骶骨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矢状面各参数的异同.[结果]15例NF-1患者中TK不足者及后凸畸形各1例,其余13例均为正常范围(10°~40°),NF-1组平均TK为(25.6±7.6)°,明显大于AIS组的(16.5±5.4)°(P <0.05);NF-1组LL为(-53.8±6.4)°,AIS为(-47.8±4.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NF-1组与CTL组比较显示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F-1伴非萎缩型胸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形态与正常青少年无明显差异:没有明显的胸椎后凸畸形,也无AIS患者明显胸椎后凸不足表现,提示此类患者术后远期矢状面上的并发症可能与术前的矢状面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 早期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吴婉霞;徐武华;刘文权;沈雁;钟思琳;陈鸿辉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包括闭链运动训练及Mtd视觉及听觉的反馈平衡训练,并于术后第3周、第4周末及第6周末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up and go”test,TUGT)、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及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测.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上述评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本体感觉训练后,尤其在术后第6周末,治疗组评测结果有明显改善,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躯干、膝关节的动静态平衡能力,恢复患膝运动功能,提高独立步行能力.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价

    作者:胡永胜;阿曼;周刚;田慧中;郑君涛;黄卫民;刘伟

    [目的]探讨采用臭氧髓核消融术、腰椎融合术二种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并且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3月临床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共8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岁(22~ 58岁),病程平均9.3个月(6周~8年).病例均为单节段:L3、4椎间盘6例,L4、5椎间盘42例,L5S1椎间盘38例.治疗分为二组:A组使用臭氧髓核消融术49例.B组采用腰椎融合术37例.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swesl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和按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患者对治疗主观满意度.[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大出血、死亡病例.术后随防18~36个月,平均25.1个月.二组病例术后VAS和ODI评分进行对照:二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为(3.8±1.2),(6.5±1.5);(t=9.27,P=0.000);A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依次降低为(12.4±3.6),(27.5±4.8); (t=16.68,P=0.000);A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A组73.5%,B组91.2%.[结论]二种治疗方法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均为有效治疗.腰椎融合术与臭氧髓核消融术相比较,前者在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手术创伤大,治疗过程复杂,应做为本病终末治疗手段.而臭氧髓核消融术属微创治疗,简单安全,可作为此病的初期或中期治疗.

  • 儿童股骨头骨骺坏死临床回顾性研究

    作者:刘洪智;王智耀;奚向宇;刘道兵;何海军;陈卫衡

    [目的]通过对儿童股骨头坏死发病特点、中药多途径治疗、影响因素及误诊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明确发病特征、诊断影响因素及中药多途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调查随访本院2003 ~ 2011年接受中药多途径治疗的儿童股骨头骨骺坏死30例(33髋),Catterall分期Ⅰ期0髋,Ⅱ期4髋,Ⅲ期16髋,Ⅳ期13髋.收集治疗前后X线和临床材料,进行总结分析,根据CE角及头臼圆心距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末次随访CE角(23.77±6.32)°,头臼圆心距(2.44±2.34) mm.有被动吸烟史与无被动吸烟史、患儿父母有酗酒史与无酗酒史、有外伤史与无外伤史的患儿发病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26%的患者出现症状后选择二级医院就诊,其误诊率为66%,74%的患者出现症状后选择三级医院就诊,其误诊率为10%.患髋活动受限的患者误诊率高于患髋活动正常的患者;首诊医院为二级医院的患者误诊率高.[结论](1)中药多途径治疗可以促进骨骺发育,改善股骨头形态,恢复髋臼覆盖,并避免手术创伤;(2)首诊医院的级别、发病部位、患髋活动情况为导致误诊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3)无被动吸烟史、父母无酗酒史、无外伤史的患儿预后较好.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隋海涛;冯涛;李亮;于学忠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43 ~65岁,平均55岁.B组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45 ~67岁,平均57岁.比较两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情况,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26个月,B组平均随访23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腰痛残留率低等优点.

  • 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周勇;汤玉梅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了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VAS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23个月,术前JOA评分(6.62±1.38)分,术后(26.03±1.12),术前VAS评分为(7.3±1.51)分,术后为(2.3±1.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硬膜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了术前症状,疗效好;操作空间安全、减压有效、固定可靠,手术并发症少.

  • 右美托咪定和帕瑞昔布钠预防腰椎术后躁动的比较

    作者:周旭;杨福林;王超平;陆化梅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帕瑞昔布钠对全麻下行腰椎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探讨患者术后预防躁动的合理化用药方案.[方法]全麻下择期行腰椎手术的ASA Ⅰ或Ⅱ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Y组)和帕瑞昔布钠组(P组),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T1,拔管后1 min (T2)和拔管后5 min(T3)的血压和心率,并对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患者躁动情况进行记录.[结果]帕瑞昔布钠组(P组)在T2、T3时的HR和MAP比T1高,比右美托咪定组(Y组)也高;Y组2例出现躁动,P组5例出现躁动.[结论]右美托咪定预防腰椎手术后躁动比帕瑞昔布钠更有效,且右美托咪定使病人在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 生物型可吸收挤压螺钉在陈旧性跟腱断裂重建术中的应用16例疗效观察

    作者:郭宁国;冯纪川;强晓军;刘涛

    [目的及方法]探讨采用足(足母)长屈肌腱转位加生物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止点的方法治疗陈旧跟腱断裂缺损的可行性.[结果]经过1 ~3.5年的随访,临床效果满意,根据Termann跟腱损伤的临床评分标准,优12例,良3例,一般1例.[结论]采用本术式手术方法简单,对足踝功能影响较小,可取得满意效果.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常献;陈斌;李长青

    生长因子是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及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一系列多肽,它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基因表达.目前已经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生长因子种类繁多,主要有转化生长因子家族、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等.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软骨细胞这条定向的分化通路中,这些生长因子发挥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并有协同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本质是一种多肽,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是目前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常用的生长因子之一.

  • 髓芯减压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现况及展望

    作者:初培罡;朱海涛;娄彦华;范新成;魏开斌

    股骨头缺血坏死(adult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机制导致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骨髓细胞缺血、坏死、骨小梁断裂、股骨头负重区塌陷等,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慢性疼痛、功能活动障碍、进行性跛行等,终导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持续性关节疼痛、关节僵直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且致残率高.股骨头坏死早期,尚有保髋价值,不建议早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近年来钽棒置入的保髋手术方式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将目前的应用现况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后Ilizarov时代的微循环重建术

    作者:郭保逢;秦泗河

    Ilizarov医生进行犬腿牵拉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研究时,观察到在截骨断端牵拉区域的间隙发生成骨之前,首先出现微血管网的活跃再生,血管造影也证实了肢体牵拉区域"新生血管与微循环"的重建[1-2](图1、2),局部组织血流量增加.虽然Ilizarov医生发现了牵拉成骨过程中血管网新生的现象,但他生前未将该技术深入应用于微循环重建的领域.

  • 微创式V形截骨术后自身矫正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袁继忠;张勤;吕霞;田慧中

    [目的]用小切口微创式行单间隙V形椎板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代替传统的手术方法,减轻了手术创伤,将复杂的大手术变为微创手术.[方法]切口长6~8 cm,仅暴露1个椎板间隙即可,椎板V形截骨宽度8~ 10 mm,截骨完成后将手术床由反V形调成V形,截骨间隙将自动合拢,将截骨取下来的骨条搭在椎板后,术毕应严格按搬运规则送回病房卧平床或后凸顶椎部位垫薄枕2~4周后,将会“自身矫正”,后给予过伸位石膏背心外固定.[结果]本组20例矫正效果满意,术后3~5年随访,截骨部位骨性融合良好,畸形无复发.[结论]用微创式截骨术加术后自身矫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0°以内的轻型脊柱后凸畸形效果良好,损伤小、恢复快,减轻了患者痛苦、节约了开支.

  • 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谢守宁;韩生寿;李洪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cervical pedicle screw,CPS)内固定联合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02年2月~2011年2月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CSM并获得随访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3.5±7.2)岁.平均随访时间(31.6±25.6)个月.临床评估:评估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根据曾岩等提出的标准.影像学评估:测量术前、术后C2-7夹角和颈椎活动度(ROM);测量术前、术后不稳定节段水平移位的百分比和相邻椎体间活动度的变化.所有患者术后行CT检查,检查螺钉的位置.[结果]平均JOA评分由术前(8.7±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7±3.1)分(P=0.007);末次随访时AS发生率为20%;神经功能改善率66.9%.平均C2~7夹角由术前(12.6±3.3)°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0.9±2.3)°(P=0.032).平均ROM由术前的(35.2±11.2)°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2.3±7.5)°(P =0.039).平均不稳定节段水平移位在中立位时百分比由术前(8.2±12.3)%改善到末次随访时的(3.1±4.5)%(P =0.012).平均相邻椎体间活动度由术前的(13.0±2.5)°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5±1.1)°(P=0.008).术后行CT检查螺钉位置,其中3级螺钉穿透率为6.6%.[结论]后路CPS内固定联合椎板成形术是治疗不稳定性CSM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

  • 腰椎后路固定Cage椎体间融合术在老年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朱智奇;侯明;谢小青;李朋;王德桂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治疗老年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3例,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5岁.病史2~25年.合并退变性Ⅰ度以上滑脱21例,合并腰椎侧凸、Cobb角>20°12例.术中对一个或两个节段者切除椎间盘,处理相邻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88.3%,末次随访X线片观察:滑脱复位率96%,腰椎侧凸者Cobb角平均6.6°,矫正率88.5%,融合率91.3%.[结论]后路减压固定并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老年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 人嗅鞘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史玉朋;沈慧勇;叶俊强;吴燕峰;唐勇;曹瑞治;林绵辉;王磊;李国松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观察人嗅鞘细胞(OEC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5个月以上引产胎儿嗅球及骨髓,分离培养及鉴定OECs及MSCs,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转染标记OECs,双苯亚甲胺荧光染料标记MSCs,将两种细胞按1∶1比例进行共培养,MSCs单独培养组为阴性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MSCs表达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情况.[结果]MOI值为1×106时OECs表达GFP阳性率为84.89%,对细胞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共培养时两种细胞生长良好,共培养7d未见形态学改变,经复方丹参注射液诱导后部分MSCs呈现神经元样改变,表达nestin、NSE、NeuN、NF-M、GFAP特异性标志,且共培养组的分化率明显高于单独MSCs培养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OECs可通过分泌可溶性物质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启动MSCs分化程序,提高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率.

  • 海水浸泡感染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差异性观察

    作者:洪建明;刘敏;胡学峰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感染后人工材料置入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研究.[方法]取狗左右桡骨中段截骨制成开放性皮肤软组织及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二组,实验组海水浸泡伤口2h,对照组开放伤口自然暴露2h,感染后3d分别给予伤口清创并置人人工骨,每组各12只,创面共24例,并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术后12周观察各组动物皮肤、软组织愈合及材料移动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术后12周实验组皮肤及软组织愈合差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术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材料移动情况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水浸泡感染后动物皮肤及软组织愈合差于自然暴露感染动物,海水浸泡与自然暴露材料稳定性一样差.

  • 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下肢长度的放射学观察

    作者:罗殿中;程徽;何建军;张洪

    [目的]观察骨骼发育成熟的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完全脱位(unilateral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UDDH)的患者脱位侧下肢长度与膝关节畸形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及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骼发育成熟的UDDH(HartofilakidisⅡ或Ⅲ型)进行脱位侧股骨头上移距离、双侧下肢骨骼长度、小粗隆至内踝长度的测量,同时测量双侧膝关节外翻角.[结果] 28位UDDH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平均年龄29.80岁(13.4 ~66.2岁).脱位侧股骨头均上移,上移距离为4.6~60.9 mm,平均30.9 mm.脱位侧下肢骨骼长度延长者20例,占71.43%;长延长距离为25 mm,平均延长9.4mm;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2.小粗隆至内踝尖的距离延长者24例,占85.71%;长延长距离为29.3mm,平均延长12.1 mm;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脱位侧下肢骨骼长度延长5 mm以上者12例,占42.86%.脱位侧大于3°的膝外翻畸形12例,膝内翻1例;而非脱位侧大于3°的膝内翻畸形15例,膝外翻畸形1例;双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00.[结论]本研究通过骨盆正位及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显示UDDH患者脱位侧股骨头均明显上移;脱位侧骨骼长度较非脱位侧延长的比例高达70%,若以小粗隆为参考标志,脱位侧延长比例高达85.71%.脱位侧出现膝外翻畸形的发生率较高,而非脱位侧膝内翻的发生率高.

  • 腰椎三角固定装置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毛路;徐小敏;杨惠林;张文

    [目的]研究三角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比较.[方法]建立L3~5 TLIF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PSF)、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PSF)、三角固定装置固定(TCF).L3表面施加500 N预载荷,再施加10N·m的力距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等生理活动,测试不同工况下L4~L5节段角位移,椎弓根螺钉或经椎板关节突螺钉、融合器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BPSF与TCF L4~L5节段角位移小于UPSF; UPSF的螺钉应力峰值明显高于BPSF、TCF; UPSF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下高于BPSF、TCF,BPSF与TCF基本相似.[结论]TCF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UPSF,与BPSF相似.

  • 人工踝关节的翻修(二)

    作者:毛宾尧

    3 症状性骨囊变(骨吸收,骨溶解)的处理球形骨溶解是一个渐缓的进行性踝关节置换后骨改变,其累及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会导致假体松动和失败.X线影像显然借以初步判断有无(图2).Jonck和Myerson[2] (2012)发现CT扫描与X线影像结合,特别有助于查明骨囊变的个数、大小位置,对人工踝的翻修术前判断、翻修方法和重要方案制定,提供决策性提示,并对采用其他种类假体翻修或行关节融合(TT或TTC)提供依据,因为舍此,都无法提供足够的胫骨远端和距骨体状况的依据.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