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内侧髌股韧带解剖重建术中移植物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建辉;王晓静;康慧君;于大海

    [目的]对比观察开放型移植物固定方式和闭合型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探讨内侧髌股韧带解剖重建术中移植物固定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2011年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的48例(54膝)陈旧性髌骨脱位的患者.其中采用Y形移植物开放型固定方式26例(30膝)(开放组);采用“C”形移植物闭合型固定方式22例(24膝)(闭合组).术后行髌骨外推试验检查髌骨稳定性,屈曲30°膝关节CT检查测量髌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采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42例(45膝)进行了24个月的随访,其中,22例(24膝)采用开放型固定方式,20例(21膝)采用闭合型固定方式.所有患者均没有脱位和半脱位;CT测量时,两组患者的髌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术后两组的Lysholm评分(91.8±4.9)分和(90.7±5.2)分,Kujala评分(93.3±4.5)分和(91.3±4.7)分,优良率为91.7%和85.7%,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内侧髌股韧带解剖重建术中采用开放型和闭合型固定方式均能恢复髌骨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固定方式对临床结果没有影响.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作者:楚万忠;刘华水;谢新敏;李强;李来峰;刘晓萌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围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方法]分析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9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 38例,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55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首发新鲜患者.应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及术中、术后出血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的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DHS组病例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68 ml,PFNA组病例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54ml.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0.6%和89.4%,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失血量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类型有相关性;DHS组与PFNA组间失血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应该重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方式等影响围手术期失血的因素,严格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围手术期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 CT扫描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书振;高辉;陈跃平;林宗汉;崔伟;陈涛

    [目的]探讨CT扫描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佳诊断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72例踝部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并愿意接受手术,男40例,女32例,年龄20~65岁,平均39.2岁.所有手术采用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中行常规探查以明确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术中探查下胫腓联合是否损伤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术前均常规行踝关节CT扫描和X线片以评价下胫腓联合是否损伤,再将影像学评价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术中探查发现49例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23例无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像学检查与术中探查结果相比较,术前X线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分别是26、14、9、23例,敏感性50.06%、特异性60.87%、准确度55.56%.术前CT扫描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分别是44、21、2、5例,敏感性89.80%、特异性91.30%、准确度90.28%,CT扫描与X线片相比,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中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不可靠的,CT扫描与X线相比,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真实性、可靠性,能够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多孔钽棒治疗股骨头坏死的Meta分析

    作者:张庆;卢晓栋;富学禹

    股骨头坏死,多继发于酗酒、使用甾体类药物、创伤、血液疾病及放射性治疗等,其中超过80%的患者会发生股骨头的塌陷[1].在美国,据估计每年发生10 000~30 000例股骨头塌陷,5% ~ 12%的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多种病理机制导致股骨头缺血及终骨性坏死的发生[3].髓心减压、血管化或非血管化腓骨移植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方法逐渐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 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应用体会

    作者:赵资坚;邹育才;刘梦璋;江标;杜建业;蔡史健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骨盆骨折院前院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105例,按是否遵循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理论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为2006年3月~2012年6月在DCO原则指导下治疗的骨盆骨折,共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平均38.3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1例,B型29例,C型18例,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平均36.3分;对照组为2001年1月~ 2006年2月收治的未按DCO原则治疗的骨盆骨折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1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8例,B型24例,C型15例,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为平均36.5分.并对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和远期疗效进行比较,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死亡3例(5.2%),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12.1%),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2.4%,存活病例平均随访19.1个月(6~31个月),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5.6分;对照组死亡9例(19.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3例(27.7%)例,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7.1%,存活病例平均随访20.4个月(13~ 32个月),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0.3分.两组患者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优良率及远期疗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CO理论指导下,强调院前急救和院内处理并重,将DCO技术干预和骨科专科医生的早期介入提前到事故现场和急诊室阶段,规范急救流程,多学科协作,能减少骨盆骨折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 不同方法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Meta分析

    作者:张珏;熊猛;余小金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总结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的选择,定量比较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其他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以“腓肠神经”、“足跟”、“外科皮瓣”、“heel defects”等检索词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所有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分别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对资料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效应合并值的点估计及其区间估计.[结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其他各种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缺损并发症发生率合并OR值为2.81,95% CI为[1.37,5.78],P=0.005.感觉恢复比较合并OR值为0.63,95% CI为[0.06,7.24],P=0.71.耐磨度比较合并OR值为1.04,95%CI为[0.38,2.80],P=0.94.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足部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缺损并发症发生率合并OR值为4.02,95%CI为[1.38,11.76],P=0.0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游离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缺损并发症发生率合并OR值为1.83,95%CI为[0.68,4.91],P=0.23.[结论](1)足跟部软组织的修复应遵循一定的原则;(2)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足,切取方便,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跟部损伤的良好选择.

  • 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永忠;吴波;赵新刚;刘欣欣;孙磊;李佩佳

    [目的]探讨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9~47岁,平均31.5岁.主要症状为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反复扭伤,查体踝关节内翻试验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应力位X线片示距骨倾斜角增大,平均(18.6±5.3)°,美国足踝外科功能评分平均(46.5±7.8)分.手术先采用关节镜处理关节腔内病变,取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术后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及踝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本组病例均手术成功,无感染、骨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 ~29)个月,平均(19.5±3.7)个月.终末随访时患者踝关节无疼痛、肿痛及复发不稳.查体踝关节内翻试验阴性、前抽屉试验阴性,应力位X线片示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平均(4.7±1.2)°(P<0.01),美国足踝外科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91.2±5.8)分(P<0.01).[结论]采用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

  •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计算机导航对于提高髋臼置入精度的临床观察

    作者:姚辉;卢华定;侯刚;赵慧清;吕璐璐

    [目的]探讨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计算机导航对于提高髋臼置入精确度的意义.[方法] 2008年7月~2009年10月对56例髋关节病变患者(均为单侧髋)采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组26例26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14.3)岁,未使用计算机的传统小切口手术组30例30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12.9)岁.比较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及髋臼假体角度,分析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计算机导航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别.手术切口导航组(4.9±0.65)am,明显小于传统组(8.0±0.85)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中失血量为(373.9±124.55) ml,术后引流量(488.9±225.36) ml,明显小于传统组术中失血(513.7±121.92) ml及术后引流(628.7±193.96) 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后所测前倾角为(15.5±2.2)°,外展角为(41.0±1.6),传统组分别为(19.4±2.5)°和(45.5±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导航组术后所测数值更集中于术前所设定的理想值(术前设定理想的前倾角为15°,外展角40°).导航组术后1例发生大转子骨折无移位,传统组术后1例发生假体下骨折,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计算机导航可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并提高髋臼的置入精度.

  • 数字骨科技术辅助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辉强;章莹;夏虹;符史发;王非;肖进

    [目的]研究数字骨科技术辅助治疗对Pilon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4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开放复位内固定前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进行建模、模拟手术,B组患者单纯开放复位内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同时采用Burwell-Charnley评价标准和Mazur踝关节评价系统评估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和踝关节功能.[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解剖复位和得到较好复位的例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2周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治疗Pilon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使骨折得到更好复位,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更佳.

  • 分期翻修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赵晓伟;张元民;王国栋;张玉革;冯世庆

    [目的]评价分期方案治疗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失败率及影响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自2000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31例(女19例,男12例),发生感染时平均年龄62.9岁(26~86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3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8例.手术方法:一期取除原有假体并置入包含抗生素的骨水泥间隔,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再二期置入新的假体,分析其失败率,并将治愈组与失败组中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相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其中7例治疗失败,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没有任何指标对再次假体置入的时机具有指导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刺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的失败率较高(OR=1.5,P=0.79,95%C.I.0.07~31.6);而关节液白细胞计数(OR=1.003,P=0.65,95%CI 0.99~1.02)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OR=1.08,P=0.22,95%CI0.96 ~ 1.21)同样有较高的失败率.[结论]分期方案治疗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仍具有较高的失败率,目前尚缺乏科学的指标来确定二期置入假体的时机.

  • 外支架固定治疗31例髌骨移位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关群;王斌;杨勇;李莉;程军;程智勇

    [目的]探讨外支架固定治疗髌骨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髌骨移位骨折采用外支架固定,其中新鲜骨折28例,陈旧骨折3例;横形骨折17例,斜形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11例;其中半月板Ⅲ度损伤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例.采用经皮手法推压及克氏针撬拔复位外支架固定26例,其中应用膝关节镜监护8例;切开复位外支架固定5例.入院距手术时间2h~9d,平均4d.[结果]本组31例中有5例采用切开复位外支架固定,术后无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全部3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于4~6个月全部愈合.2例(6.5%)发生针道感染,经局部换药及口服抗生素治疗,针道感染控制.1例因术后护理及功能训练不当,导致膝关节功能部分障碍,其余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外支架松脱及断裂.优良率达96.8%.[结论]外支架固定技术是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创伤较轻,对局部干扰较小,技术操作简单省时,弹性固定可靠,有生理加压性能,术后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率较高,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尽快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也不需再次取内固定等优点.外支架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完全满足了骨折的解剖复位及有效固定的要求,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 脑创伤性异位骨化

    作者:闵红巍;刘克敏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成熟的板层骨,通常位于肌肉和关节囊之间,其内含有骨髓.组织学和影像学上HO与正常骨非常相似.1968年,Roberts第一次报道了脑创伤性HO这一并发症,其发生率为8% ~22%[1-3].HO可以引起关节僵硬和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妨碍康复训练.

  • 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控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恩琪;袁天祥;马宝通;张金利

    锁骨骨折是目前临床上较多见的骨折类型,统计显示其占到全身骨折构成的6%以上[1].对于锁骨骨折的治疗,目前临床可用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传统观念认为,对锁骨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但新的研究显示[2],成人锁骨骨折经保守治疗有部分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和部分肩关节功能受损,并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影响外观.随着现在患者对骨折复位要求和功能恢复预期的提高,同时出于对锁骨部位美观的要求,愿意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就锁骨骨折的诊断与分型、手术治疗进展、并发症的控制等内容进行综述.

  • 脊髓损伤后痉挛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于大鹏;赵廷宝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发生于青壮年.脊髓损伤占金身创伤的0.2% ~ 0.5%,在脊柱骨折中约占16% ~40%.肌痉挛(muscle spasticity,MS)是脊髓损伤后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是一种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约有65% ~ 78%的患者并发肌痉挛[1],常发生于脊髓损伤后数周[2].适度的痉挛对机体有益,如痉挛不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而发展为痉挛状态,导致患者肢体酸胀、疼痛,关节挛缩、畸形,行走困难和会阴清洁困难等,则成为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的重要原因.本文拟将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痉挛 治疗
  • 超声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付世杰;张建志;张国川

    诊断骨折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X线、CT、MRI、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检查.常规X线检查为普及.尽管超声显像不如X线、CT等影像直观,但由于超声经济、无创、定时定位、简便灵活的特点[1],在创伤骨科中对骨折有重要的价值,比如辅助诊断骨折,超声显像可迅速、准确进行骨折定位,并且可以清晰显示骨折形态、成角情况、移位方向,可及时指导骨折的手法复位;复杂外伤骨折时可帮助判断有无实质性内脏损伤;监测骨折愈合过程等.此外,超声在诊断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等软组织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X线不可替代.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肌肉软组织层次关系及内部结构,还能从任意方向和任意角度观察损伤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合宽景成像技术可以获取损伤部位的全方位信息[2].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仪器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廉价、便捷、无射线损害的超声检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4].超声作为治疗及诊断的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5-6].

    关键词: 超声 骨折 创伤骨科
  •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现状

    作者:陈大伟;李乾明;俞光荣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约占胫骨骨折的3%~10%[1].尽管骨折不累及关节面,与典型的Pilon骨折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有所不同,但是由于距离踝关节较近,骨折的复位及维持稳定仍相对困难.另外,胫骨远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且局部软组织较为薄弱,因而临床处理比较困难.B(o)stman等[2]报道,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恢复正常工作或运动的时间平均为151 d,保守治疗者为178 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其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杨治;张堃;庄岩;张银刚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aum assisted closure,VAC)自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经过改进于80年代末开始用于慢性复杂性创面的治疗,1997年Morykwas 和Argenta首先描述了VAC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软组织损伤中的使用效果[1-2].VAC通过对软组织的机械性和生物学效应,可以刺激血管增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和肉芽组织生长,加速组织创面愈合[3-4],疗效显著,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适应证不断拓宽,目前在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急慢性骨髓炎、骨筋膜室综合征、断肢再植等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6].VAC包括真空泵、负压管、聚氨酯海绵泡沫、生物透性粘贴薄膜,尽管负压引流在外科领域广泛应用,但VAC技术只是在近10年来才开始推广,对其作用机制更是鲜有报道.现就其作用机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 Pilon骨折中腓骨固定的研究

    作者:郁耀平;陈大伟;俞光荣

    Pilon骨折作为骨折中较难治疗的一种创伤,往往存在胫骨干骺端压缩、粉碎,胫骨负重面不同程度碎裂,同时具有骨折高度不稳定、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复位困难及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特点[1-2].作为骨科治疗的热点之一,目前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理念和内固定材料.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众多学者报道75%~85%的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但专门针对Pilon骨折中腓骨骨折的临床或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较少.另外,腓骨完整与否与Pilon骨折的分类或损伤程度是否相关也未予明确阐述.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Pi-Ion骨折中腓骨骨折固定问题进行综述.

  • 可注射性异体植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骨缺损

    作者:周军杰;张磊;庞金辉;陈贤奇;高文武

    [目的]自体骨与异体骨混合材料治疗骨缺损的疗效评估.[方法]前瞻性研究病例来源于2002年2月~2010年4月1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伴有严重骨缺损的患者,并都经过经皮植入自体骨和可注射性异性脱钙骨基质混合剂治疗.[结果]103例患者中,67例(66.05%)获得了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95年(2-8年).其中60例(89.55%)通过经皮植骨治疗平均骨愈合时间为7.3个月(3个月~2年),7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这种方法治疗骨缺损与标准的取自体髂骨植骨相比同样有效,并具有降低并发症、减少治疗成本和缩短住院天数等独特优势.

  •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铖祎;曹成福;董双海;夏天;柳超;田纪伟

    [目的]建立大鼠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模型,研究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ontrol组),经典缺血后处理组(IPO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IPO组).分别监测缺血前、再灌注时及再灌注15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及动脉血气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值);采用Tarlov法分别于术后1,2,3,7d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计数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羟胺法测定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各组间各个时点MBP、HR、PaO2、PaCO2、Lac变化及术中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后1,2,3,7d,IPO、RIPO组Tarlov评分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IPO、RIPO组正常神经元计数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Control组脊髓MDA含量明显增加,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模型合理,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梁旭;杨铁毅;张岩;刘粤;范鑫斌;龚璐璐;邵进;叶维光

    [目的]探寻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T扫描一新鲜男性尸体的右侧胫骨,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的相关软件,分析在胫骨平台轴向不同载荷下,三种内固定方式骨折块的轴向大位移及骨折面和不同内固定装置的Von Mises应力.[结果]在四种载荷下,对于骨折块的轴向大位移值和不同内固定物上的大应力值,前后拉力螺钉组小,平均值分别为0.043 944 mm和59.351 MPa,后侧钢板螺钉组的平均值分别为0.055 221 mm和188.373 MPa,外侧钢板螺钉组大,平均值分别为0.449 152 mm和249.230 MPa,在骨折面的应力分布上,前后拉力螺钉组的应力分布较均匀,外侧钢板螺钉组应力分布较集中,后侧钢板螺钉组的应力分布均匀,但大应力集中在螺钉和骨块的交界处.[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具优势,其次为后侧钢板螺钉组,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

  • 腰椎经横突-椎弓根入路PVP/PKP手术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松;康建平;王清;钟德君;王高举

    [目的]研究经横突-椎弓根入路PVP/PKP手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特征.[方法]模拟临床PVWPKP手术,在腰椎X线片、CT片上测量常规经椎弓根入路(Routine Pedicle Approach,RPA)与经横突-椎弓根入路(Transverse process-Pedicle Approach,TPA)的穿刺进针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穿刺内倾角度以及穿刺针达椎体前1/4时针尖到椎体中线的距离.比较新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影像解剖学差异、手术安全性及穿刺效果.[结果]进针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从L1~L5,RPA为21.6 mm ±2.2 mm~28.6 mm±2.9 mm,TPA为24.8 mm±2.3 mm~35.9 mm±3.3 mm,TPA进针点在RPA外3.9 mm~7.0 mm.TPA的内倾角在各个腰椎均比RPA大,穿刺角度的安全范围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中间内倾角穿刺,穿刺针达椎体前1/4时,TPA有84.3%达到或超过中线,穿刺针在对侧到中线的距离从L1-5为1.7 mm±4.6mm ~6.9 mm±5.6 mm;RPA仅有5.7%达到或超过中线,穿刺针在同侧到中线的距离从L1~L5为6.3mm±2.9 mm~10.3 mm±4.8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PA行PVP/PKP手术的穿刺进针点从L1~L5在椎弓根投影外缘外3.9 ~7.0 mm.穿刺内倾角及安全角度范围较大,穿刺达或超过椎体中线的机会大,椎体强化时骨水泥分布可以更对称.

  • 臭氧联合关节冲洗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86例初步疗效观察

    作者:路训平;马延彬;王丰爱;王言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2006年2月~2012年2月痛风性膝关节炎病人18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71岁[(42±12)岁],单发右膝89例,单发左膝70例,双侧膝关节发病27例.首次发病47例,反复多次发病139例,病程2月~ 20年[(74±48)个月].术前诊断痛风性关节炎165例,其他诊断21例.均根据术中发现结合病理检查得到确诊.

  • 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赵延贤;周翠玲

    人工关节置换目前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的骨关节病及骨折,脑梗死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脑梗塞的早期预防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5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脑梗塞患者,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术后发生脑梗塞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

  • 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失误7例分析

    作者:赵滨;聂洪崚;陈洪强;刘炯

    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内固定尚未明确,在锁定钢板问世以前,其常用的固定方法为95°角钢板、动力髁螺钉、解剖型外侧支撑钢板及逆行交锁髓内钉等.锁定钢板的出现为临床上治疗严重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关节周围骨折等棘手的骨折提供了新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医生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LC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对锁定钢板的基本概念不了解,没有正确按照其原理使用,又在锁定钢板的运用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导致其失效或断裂.本组7例均是在使用LC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中由于使用不当而导致内固定失效,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