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Crowe Ⅳ型高脱位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秦宏敏;殷光义;邹拥军;邢学红;赵良虎;张帆;刘洪全;杨勇;Rainhard Windhager

    [目的]评价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adults,DDH)恢复患肢绝对长度的手术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 2013年5月在本院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16例(16髋)的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肢体长度测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随访0.5~6.0年,平均26个月.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2.5~7.0 cm(平均3.5em),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0~1.0 cm(平均0.35 crm).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9分(33 ~76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0分(72 ~94分).[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采用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恢复患肢绝对长度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手术技术具有可重复性,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 Dynesys system技术以及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隐性失血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越;孙天胜;姚红

    [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比较.[方法]前瞻性对照实验.选取2012年9月~ 2013年1月病例共计64例,其中PLIF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小32岁,大61岁,平均47岁.Dynesys system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小34岁,大62岁,平均49岁.以上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根据患者术前、术后红细胞比积(Hct)变化计算患者总出血量,从而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通过PLIF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701.12 ±259.651)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46.89±166.266) ml.而通过Dynesys system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669.51±264.375) 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50.47±166.819) ml.PLIF治疗组平均隐性失血量高于Dynesys system治疗组.[结论]Dynesys system治疗组在隐性失血量方面少于PLIF治疗组.

  • 应用Viper和Pipeline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尹东;郑晓青;梁昌详;刘斌;王巧民;昌耘冰;詹世强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 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 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 ~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 ~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d (7~18 d).1例术后早期出现剧烈腰痛(2.3%),1例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2.3%).术前腰痛VAS评分(7.62 ±0.44)分,术后(3.51±0.82)分;术前腿痛VAS评分(8.13±0.61)分,术后(3.12±0.36)分;术前ODI指数(80.26±5.09),术后(28.77 ±2.53).44例患者少获得24个月随访,42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椎间部分骨性融合.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88.6%),良3例(6.8%),可2例(4.6%).[结论] 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且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多.

  •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作者:张宏其;尹新华;黎峰;高琪乐;郭超峰;唐明星;刘少华;王昱翔;邓盎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4年1月~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 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5年,平均(29.4±4.8)个月.共出现并发症55例,前后组出现33例,发生率12.9%;后路组出现17例,发生率9.0%,其中适应证得当组出现10例,发生率5.7%,适应证不当组出现7例,发生率58.3%;前路组出现5例,发生率10.6%.后路组中适应证得当组与适应证不当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7.864,P<0.05),适应证得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适应证不当组.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1个变量与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是否规范化疗(OR =5.784)、是否严格制动(OR =3.026)、是否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OR=2.190)、营养状况(OR =5.493)、病灶范围广(OR =4.631)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化疗不规范、制动不严格、未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及病人营养不良、病灶范围广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2)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证掌握不当导致病灶清除不彻底,并非术式本身;(3)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且椎旁脓肿局限者,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少见,而且创伤小.

  • VCM技术和旋棒技术治疗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评估

    作者:王其飞;杨军林;黄紫房;李佛保;杨靖凡;谢红波;容剑明;王丽琴

    [目的]比较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 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 5C 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f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Lenke 5C 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 CTM与MRI在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风险的差异性

    作者:宋文慧;王春强;晏礼;刘杰;刘建东;姚建强;马捷;马迅

    [目的]比较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CTM)检查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术前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椎置钉风险方面的优缺点.[方法]收集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行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并有完整胸椎影像学资料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9例,其中CTM资料为21例,MRI资料为8例,分别测量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各个横断面图像上的顶椎区脊髓中心到凸、凹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计算凸凹侧脊髓的偏移空间、凸凹侧椎弓根的短直径,以及椎体和脊髓的旋转角度;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MRI和CTM在术前评估手术风险中的优劣势,和CTM检查相对于MRI检查的优越性.[结果] CTM和MRI两种检查技术的测量结果显示,凹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凸侧椎弓根直径、凹侧椎弓根直径的测量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t=2.2,P<0.01; t=-2.9,P<0.01; t=-2.8,P<0.01);而在椎体旋转度、凸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脊髓的旋转度的测量上两种检查方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t=-1.1,P>0.01; t=0.9,P>0.01; t=0.3,P>0.01),由此可以看出CTM在评价骨性结构尤其是凹侧脊髓偏移空间、凸凹侧椎体直径的评价上有优势,而MRI在脊髓与椎体的旋转、凸侧脊髓偏移空间等测量中敏感性更高.[结论] CTM和MRI在临床上可以提供不同的参考价值,在反应凹侧脊髓偏移空间时,CTM的检查结果较MRI灵敏度更高,有临床价值;为提高顶椎置钉的安全性及减少术中的并发症,建议将CTM列为常规检查.

  • 髓核细胞老化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常献;陈斌;李长青

    椎间盘是由位于中央的髓核、周围的纤维环以及上下两侧的软骨终板构成的一个可以缓冲机体自身张力与抵抗外部压力的完美闭合系统.由其退行性变所导致的颈部及腰腿部位疼痛一直都是骨科临床中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引起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年龄、炎症因子、凋亡、老化等诸多因素中,髓核细胞的老化是已经确认的引起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1],老化可导致髓核细胞活性减低、功能减退,进而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2].鉴于此,在探寻髓核以及椎间盘的退变机制时,深入研究髓核细胞的老化机制将会是一个重要且不容忽略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近年来髓核细胞老化的新研究成果入手,通过归纳分析,希望可以明晰究竟是哪几条信号通路在髓核细胞老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引起终的生物学效应,从而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阻断并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过程、进而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相关依据.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患者肋骨头椎管内脱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承跃;王守丰;邱勇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累及人体多个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3 000 ~1/3 500[1].NF1病人发生骨骼畸形的概率为10% ~ 25%[2],其中常见的表现是脊柱侧凸,大约为10%~30%[3].临床上按有无脊柱结构性改变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非萎缩性脊柱侧凸和萎缩性脊柱侧凸[4].在萎缩性脊柱侧凸的病人中可能会发生肋骨头椎管内脱位压迫脊髓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并发症(图1),所以对NF1伴脊柱侧凸患者是否伴有肋骨头椎管内脱位的认识尤为重要.

  • 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

    作者:刘文英;于广莹;金鸿宾

    临床中多种疾病都可引起眩晕,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多是在颈椎运动中发生的,同时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耳鸣、乏力,甚者意识障碍或跌仆等症状.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有年轻化趋势.多数学者曾考虑颈性眩晕与椎动脉供血不足相关,把其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念等同,而目前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与交感神经刺激、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异常,颈椎本体感觉紊乱,体液因子等多因素都相关.颈椎病的分类中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都可以出现颈性眩晕,所以颈性眩星还应单独做为一类疾病考虑.颈性眩晕发病率高,易反复难治愈,现就近几年诊治及护理进展予以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立国;李宏国;范宏斌

    随着组织工程学研究和发展越来越深入,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越来越受到重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多能成体干细胞,已成为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修复的重要细胞来源[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胸腺基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2].正由于BMSCs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的能力,目前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在基因治疗和诱导分化上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 生物学特性1.1 起源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提出了骨髓内含有BMSCs的观点,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由Friedenstein等[3]证实并培养出来.

  • 高位髌骨对髌股关节炎发生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作者:谢兴文;顾玉彪;李宁;黄晋;徐世红;宋敏

    高位髌骨是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少见且防治棘手的一类疾病,终将导致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等严重后果.据国内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人口超过13亿,60岁以上老人达1.3亿,据估算,60岁以上老年人有症状的KOA人数已达1 500万[1].髌股关节炎被认为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组成部分之一,Sarda等[2]报道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中,67%患者表现为单纯性髌股关节炎.目前在发达国家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费用已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2.5%[3],髌骨高位是引起髌股关节炎的常见原因.因此,了解髌骨高位与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关系,对提前预防和治疗髌股关节炎,进而预防膝骨性关节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高位髌骨对髌股关节炎相关文献做一综述,希望对研究本疾病有一定帮助.

  • 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在治疗髋关节高脱位中的应用

    作者:华文彬;杨述华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一种常见的发育性髋关节疾病,是造成青壮年肢体残疾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发育不良髋关节异常的接触应力,其晚期通常会发展为骨关节炎,伴有严重的髋关节痛和功能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2].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髋关节高脱位患者,由于合并严重的髋关节解剖畸形以及髋关节高脱位,髋关节重建的手术难度显著增大[3].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外科医生开始对这类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行股骨短缩截骨.十余年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改进髋臼重建和殷骨短缩截骨的方式,探求治疗髋关节高脱位的佳手术方式.现在,就全髋关节置换术结合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在治疗髋关节高脱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TEV)婴儿期康复干预策略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韶东;汪启筹

    [目的]通过1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TEV)婴儿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策略,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足踝形态发展趋势,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治疗的可行性.按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标准制定人选标准.从2008年1月~2013年1月共15例26足,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小为出生后10 d,大为出生后92 d.[方法]康复治疗策略包括康复控制性训练、支具辅助治疗和跟腱有限手术.康复控制性训练包括:早期持续手法矫形,通过被动关节活动逐渐矫正外观畸形.中期强化弱势肌群,通过反复有序刺激弱势肌群收缩,促进弱势肌群肌纤维的发育,配合支具辅助维持足部正常外观.后期控制性引导负重,逐步在成人协助下进行步态训练,引导患儿形成正常的步行功能.如果超过12个月,外观无明显改善,行跟腱松解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长为60个月,短为18个月,平均31.4个月.根据足外观和步态功能设计《马蹄内翻足功能评价分级评价标准》,评价治疗前后的足踝形态变化.其中12例18足恢复良好,1例2足轻度内翻,2例4足仍有跟腱挛缩,1例2足未能完成康复训练,3个月后行手术治疗,功能良好.治疗前后根据足外观和步态功能进行分级统计,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 <0.001,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马蹄内翻足早期治疗疗效值得肯定,婴儿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促使踝足功能的正常发育,有效改善马蹄内翻足的异常形态,获得正常的运动能力;(2)本康复干预策略的特点是外观矫形与功能恢复并重,既要矫正足踝的外观矫形,降低跟腱痉挛,又强化胫前肌肉等弱势肌群的发育,确保足踝关节运动功能中肌肉的主动及拮抗的有效协调与均衡.

  • rFN/CDH修饰的BCP仿生界面对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粘附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向强;崔翔;王加旭;周跃

    [目的]探讨rFN/CDH修饰的BCP仿生界面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粘附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同双官交联的方法将rFN/CDH融合蛋白引入双相钙磷陶瓷(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BCP)表面,制备rFN/CDH-BCP仿生界面(rFN/CDH-BCP),并对其活化界面表征进行评价.利用细胞离心粘附实验、MTT实验和成骨诱导分化等手段,评价rFN/CDH-BCP对骨种子细胞的增殖、粘附和分化的影响.[结果]XPS数据显示仿生修饰后BCP表面分别独立出现164.0 eV和401.0 eV的峰谱,即硫和氮元素的分布,提示界面构建成功、有效.SEM显示BCP表面呈巨孔/微孔不规律分布,仿生修饰对微结构无明显影响.蛋白吸附实验显示BCP对rFN/CDH的吸附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离心粘附实验显示hMSCs在rFN/CDH-BCP表面的粘附数量与生物配基密度表现为正相关,hMSCs在其表面表现出良好的粘附、增殖和生长状态.hMSCs成骨诱导10 d后,在rFN/CDH-BCP表面的ALP活性表现高(P<0.05).成骨诱导14 d后,在rFN/CDH-BCP表面的OCN蛋白表达水平亦高(P<0.05).成骨诱导21 d后,rFN/CDH-BCP表面的细胞间形成的椭圆形橘红色结节在数量和面积上分布多.[结论]rFN/CDH生物配基共价交联生物陶瓷BCP界面后具备优良的粗糙度、微结构和可控的配基密度等生物理化特征,是一种生物相容性界面.rFN/CDH-BCP仿生界面在体外有效增强hMSCs的粘附、增殖效率和生长活力,显著上调了干细胞成骨诱导后ALP、OCN等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明显促进了钙结节形成和基质矿化能力.

  • 磨损颗粒诱导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表达及机制研究

    作者:漆启华;董谢平;戴闽

    [目的]观察磨损颗粒诱导EMMPRIN产生及PDTC对EMMPRIN表达影响,探讨EMMPRIN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构建小鼠air-pouch动物模型,实验组囊腔内注射颗粒悬液3 ml(B、C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盐水3ml(A组),即日起A组、C组每天腹腔注射0.1 ml PDTC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第3、7、14 d后各处死动物8只取出air-pouch囊壁组织,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半定量RT-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m-blot检测.[结果]在B组、C组小鼠背部可见一白色、质脆椭圆形囊壁组织,光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A组背部皮下可见一透明壁薄囊腔,磨损颗粒均能诱导囊壁组织EMMPRINmRNA及蛋白的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7、14dC组EMMPRIN mRNA、蛋白及NF-κBP65的表达少于B组(P<0.05),A组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磨损颗粒可以刺激EMMPRIN的产生,EMMPRIN的生成可能受NF-κB的调节.

  • 股骨下段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报道

    作者:丁旗;程文丹;刘兴国;江淮;孙良业

    1 病历摘要患者,女,17岁,因“右大腿内侧局部隐痛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入院2个月前感右大腿下段内侧隐痛,活动后疼痛明显,休息后好转,X线片检查发现右股骨下段异常信号影.专科检查:右大腿内侧局部无包块,无红肿,无感觉异常,压痛(-),右下肢纵向叩击痛(-),足趾感觉活动可,末梢血运良好.辅助检查:(1)X线片示:右股骨下段内侧类圆形囊性骨破坏,边缘清楚(图1a、b);(2)CT示:右股骨下段内侧囊性病灶,界限清楚,无明显骨膜反应,可见花边状硬化缘.(图1c、d);(3)血ASO、RF检查未见异常;(4)术后X线片示:病灶刮除后植骨满意,钢板内固定(图1e、f);(5)术后病理示:增生的纤维组织,其内见泡沫细胞灶,边缘见少量皮质,结合临床符合非骨化性纤维瘤(图1g).诊断:右股骨下段非骨化性纤维瘤.

  • 左侧锁骨骨折合并右侧胸锁关节脱位1例报告

    作者:史兴卫;吴宏

    一侧锁骨骨折合并对侧胸锁关节脱位比较罕见,本院于2011年8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58岁,于入院前2h骑三轮车时被迎面的汽车撞伤,伤及面部及双肩部,主诉左肩疼痛,活动受限,右肩疼痛并右手中环小指麻木,查体见左肩部肿胀,左锁骨中段肿胀、畸形,右胸锁关节空虚感,右中环小指皮肤感觉基本正常,手指活动好.入院后行双肩正位X线片及胸部CT检查示左锁骨中段骨折(图1),右胸锁关节后脱位.

  • 继发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瘘孔癌15例诊疗回顾

    作者:王兴义;王伟;鲁玉来

    即使在抗生素疗法十分发达的今天,化脓性骨髓炎成为慢性化的趋向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难治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瘘孔、溃疡继发恶性肿瘤也时常见到[1-3].但是因为发病率低,进展比较缓慢,组织学上恶性度低,慢性炎症长期隐蔽,因而恶性化诊断常常会延迟[3].其结果是严重的,绝大多数截肢,甚至因癌转移死亡.1 临床资料从2000 ~2011年11年间,治疗瘘孔癌15例(含癌前状态4例).男性14例,女性1例,男性占绝大多数.发病部位全部在下肢,股骨5例,胫骨8例,跟骨1例,足趾骨1例.血源性骨髓炎引起13例;平均年龄59岁,血源性骨髓炎发病时年龄小8岁,大19岁,平均12岁.

  • 1肩部检查法

    作者:

    1.1 视诊1.1.1 充分显露肩部让患者两臂下垂,端正地坐在诊察凳上,分别从前、侧、后三面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任何部位,都要采用两侧对比的方法来判断结果,这样才能避免轻微的病变被忽视.视诊主要观察两肩部是否对称,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正常的肩峰部呈半圆而丰满外观,两侧对称(图1-1).肩部前面突出的是锁骨,其内侧端在胸骨柄处向前隆起,向外侧延伸到肩峰,锁骨就在皮下,其隆起的轮廓容易看到呈“~”型.肩部后面突出的骨性标志是肩胛骨,它是一块三角形骨板,紧靠在胸壁上,两侧对称,表面平整.如果一侧肩高,一侧肩低,通常为肩部疾患的体征之一.此多见于肩关节骨折或脱位,先天性肩胛高耸症,脊柱侧弯等疾患.

    关键词:
  • 践行科学发展 服务临床实践——写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创刊20周年出版22卷之际

    作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弹指一挥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至2014年4月已走过20个春秋,20年的求索,20年的耕耘,凝聚了历届编刊人的智慧和汗水.回眸20年的办刊历程,历届编委会专家学者呕心沥血,笔耕不辍,至今出版发行22卷348期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用约7 000万文字,近8 700篇各类学术论文和科技信息报道,其中国家及省部级以及全军科研基金项目约350篇,即时的传播交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矫形外科的发展成果.这20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所承载的不是一个传统纸质媒体的怀旧与念想,而是一艘现代科技传媒旗舰的光荣与梦想.这期间本刊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各级领导和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中国残联和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领导的关爱和大力支持下,从艰难起步到平稳快速发展,一路艰辛求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经过转变传统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到初步实现办刊现代化、数字化,并逐步驶上了编辑、出版、发行等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报道内容不断开拓,办刊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业内中文核心期刊、军内外各级优秀期刊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关键词:
  • 微创骨科的发展方向

    作者:秦泗河

    1 微创骨科的含义“微创”是一种概念、原则、医者的追求?微创概念中蕴含了外科的理念和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应以微创理念为指导,微创技术为保证.作为一种理念,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当代实现微创手术的基本条件是:基础研究、高新设备与医生技术的结合.微创骨科的定义:(MIO,minimally invasive orthopedics)是微创外科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即通过特殊手术入路,应用一些特殊设备或新的器械,以获得比传统手术创伤更小、手术精度更高、效果更肯定、更短的术后恢复时间、更好的心理效应的目的.对微创的认识不能单纯局限在手术上,而且医生更不应以牺牲治疗效果来一味追求微创手术.更应警惕的是:一些单位或医生为了吸引病人,打着微创旗号实施不符合微创要求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