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变化的MRI影像学研究

    作者:孙晓新;余家阔;张柳;郑卓肇;王健;龚喜;陈连旭;王永健

    [目的]报告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 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以及经MRI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儿童35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3.733,P=0.001);而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组正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01);而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在冠状面(x2=12.776,P=0.001)及矢状面(x2=10.271,P=0.001)异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增高(x2=5.418,P=0.020).[结论]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改变和信号异常.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巩建宝;孙水;张伟;李伟;李会波;宋择众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不夹闭组,夹闭1h组,夹闭2h组,夹闭4h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并对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隐性失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夹闭4h组关节肿胀和皮下瘀斑发生率增加.[结论]引流管夹闭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管2h为TKA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的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格外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随访研究

    作者:侯树兵;申勇;王林峰;张静涛;孙先泽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两种前路术式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 ~ 34个月,平均20个月.共有7例在手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植骨未融合2例(B组)(5.26%),B组植骨不愈合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声音嘶哑1例,其中B组1例(2.63%);吞咽困难2例,其中A组1例(3.70%),B组1例(2.63%);脑脊液漏1例(A组);切口感染1例(B组).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0%,B组为13.1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9 ±32.4) min、(129±23)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3%和5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7.78±1.1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5.82±3.27)°;B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8.36±2.57)°,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2.69±2.96)°;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ACDF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 Topping-off术后腰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许有银;朱震奇;刘海鹰;钱亚龙;王凯丰;王会民;王波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腰椎后路短节段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像学变化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8年6月~2010年9月间所有行L45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L3、4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interspinous spacers,ISPs)病例共22例(Topping-off组,简称T组.Topping-off手术,即加顶技术,指PLIF联合近端节段ISPs手术),2007年1月~ 2008年5月间行L3 ~5PLIF手术者共30例(Rigid Fixation组,简称R组).采集患者围手术期数据,测量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及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和MRI片,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随访时间、围手术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两组L2、3椎间隙前缘高度均略有增加、后缘高度和平均高度均略有降低、腰椎前凸角均增大,T组与R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前凸角度T组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2、3椎间隙中立位角度和过伸位角度均增大、R组增大较T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L2、3椎间隙过屈位角度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均增大,R组与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角度R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T组L2、3无影像学ASD征象;R组有1例L2、3椎间盘高度下降>20%,2例L、3椎间ROM>10°,诊断为影像学ASD.末次随访时,T组MRI T2相L2、3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有2例升高1级,R组有8例升高1级、2例升高2级(包含X线片诊断ASD的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Topping-off手术和PLIF手术的安全性和创伤性相似;术后2~5年内,Topping-off手术与PLIF手术相比,可能有助于延缓相邻节段退变.

  • 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镇痛方案的疗效评价

    作者:郇松玮;姚平;刘宁;李劼若;佘国荣;黄炜杰;查振刚

    [目的]比较膝关节置换术后四种不同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术后予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术中关节周围浸润镇痛(LIA)+持续冰疗(CCT)镇痛;B组:术后予CFNB+ LIA;C组:术后予CFNB +CCT;D组:术后仅予CFNB.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后6、12、24、48、72 h静息时及术后24、48、72 h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并记录术后6、12、24、48、72 h各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水平,以及术后2~7d时患膝关节主动及被动屈伸活动度;监测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药物不良反应及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 h,A、B组静息VAS评分均低于C、D组(P<0.05),C组低于D组(P<0.05),术后72 h,四组静息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48、72 h,A、B组活动VAS评分均低于C、D组(P<0.05),C组低于D组(P<0.05).术后各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5d,A组、B组的主动活动度均>C组、D组(P<0.05),C组>D组(P<0.05),术后6~7d四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d,A、B组被动活动度>C、D组(P<0.05),C组>D组(P<0.05),术后5~7d四组被动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四组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局部浸润镇痛效果良好,有利于TKA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其疗效与CFNB+ LIA+ CCT无统计学差异,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腰椎棘突间稳定装置的临床应用及随访结果分析

    作者:王义生;梁昌详;柯雨洪;肖丹;詹世强;刘斌;昌耘冰;郑秋坚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和Wallis置入适应证的扩宽和禁忌证相对缩窄的可行性,对比两种装置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良、研制新型装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8年7月~ 2012年1月间收治的行棘突间稳定装置置入的患者,置入Coflex247例、Wallis130例共387套装置,将后诊断再行一次分类;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ODI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结果]后诊断占大比例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小部分为棘突碰撞综合征、盘源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和退变性椎节不稳定,部分病例将其作为Topping-off使用.平均随访时间31.8个月(13 ~ 52个月).JOA、VAS、OD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flex和Wallis的即时稳定,早、中期疗效满意,可考虑适度放宽病种的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必列为禁忌证.但具体病变的轻重、类型需加以严格区分,避免使用于重度病例.

  • 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

    作者:李颖智;金海鸿;付波;于冰;吴方强;刘铮;张钊;王友成;杨建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17例疗效,男11例,女6例;年龄54 ~71岁,平均5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6.3d.[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 ~ 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2±1.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5±1.8)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7.2%.[结论]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可靠,患者恢复快,轴性症状相对较少,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较好的方案之一.

  • 微创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作者:秦毅;李勇;李振宇;唐上德;陈茂水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固定、联合前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5月~2011年10月,选择14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6 ~57岁,平均50.1岁,病变节段:T10~T11椎体结核3例,T11~T12椎体结核9例,T12~L1、2椎体结核2例.测量术前胸腰段后凸Cobb角度23°~ 40°,平均(32±5)°.术前口服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吡嗪酰胺750 mg/d,每日顿服,链霉素0.75 g肌注,每日1次;治疗3周.均采用后路椎旁双侧微创小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四联药物抗结核治疗3个月,分别口服和链霉素0.75 g肌注(每日1次);3个月后异烟肼300 mg/d,利福平450 mg/d,吡嗪酰胺750 mg/d,每日顿服,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0ml.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后凸Cobb角13°~18°,平均(17±5)°.14例均获随访,随访24 ~ 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1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9个月,患者的ESR和CRP均恢复正常.经影像学X线片及CT检查,14例均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5~7个月,平均6.0个月.术后内固定无脱落及断裂.随访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神经功能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结论]微创后路固定、联合前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有效减少创伤、矫正脊柱后突畸形、彻底病灶清除,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前后路联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微创”手术方法.

  • 丝素蛋白应用于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晓明;徐宝山;杨强

    [目的]综述国内外有关丝素蛋白应用于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为下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丝素蛋白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应用于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其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结果]目前丝素蛋白提纯工艺已臻成熟,并且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比如纤维环、软骨、肌腱、韧带组织工程和药物缓释材料等方面.以丝素蛋白为材料制成的支架,结构稳定,力学强度高,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的生物降解速率,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化学修饰来改进各方面的性能.[结论]丝素蛋白作为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的理想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永

    食管瘘(esophageal perforation)是颈椎前路手术一种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伤口感染、纵隔感染、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1-2].由于食管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专题文献报道的病例数较少,治疗手段和效果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没有针对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统一治疗方案.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专题做一综述.

  • 经骶前间隙入路轴向腰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善坤;宋西正

    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由Cragg 等[1]于2004年提出,创造性的经骶前与直肠后壁间隙微创入路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无需暴露脊柱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结构,大限度的减少了对椎旁结构的破坏,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入路相比,真正达到了微创的目的,从而大程度的保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现就AxiaLIF的解剖学研究、操作技术、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张延松;胡侦明;郝杰;沈皆亮

    椎间盘退变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变性疾病,在脊柱外科为常见.目前临床治疗仍然致力于退变终末期(例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体滑脱症等),不能延缓椎间盘退变的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椎间盘退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也有了新的发现.基因治疗为延缓椎间盘退变提供了新方法,现就目前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 股骨头骨坏死塌陷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苟文隆;彭江;卢强;卢世璧

    股骨头骨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多种原因可以引起该疾病,然而目前其病理机制还不是很明确.股骨头骨坏死后发生股骨头塌陷,是该病进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特别是对于活动量大的年轻患者.作者回顾文献发现骨坏死修复过程中成骨和破骨活动的不平衡会导致股骨头内骨小梁力学性能及结构的改变,从而在正常力学载荷的情况下导致股骨头发生塌陷.所以作者认为防治股骨头骨坏死塌陷不但要为股骨头提供有效的力学支撑,更重要的是要调节股骨头局部的成骨和破骨活动.

  • 棘突间稳定器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姚依村;梁伟国;吴劲风;周子强;陈志光;叶韶晖;李锋生;叶冬平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器KMC (Kinetic Medical CO.)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1年5月~2012年7月期间,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入本科治疗,行棘突间稳定器KMC置入手术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共有14例纳入研究.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38 ~78岁,平均(57.0±11.83)岁.手术部位:L2≡3节段1例,L3≡4节段3例,L4≡5节段10例,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KMC置入.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标准(ODI)和VAS疼痛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和后高及椎间孔高度和宽度,手术节段和上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按照是否行髓核摘除将病例分为髓核摘除组和非髓核摘除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缓解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患者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64.59±13.34)%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7±8.48)%,降低显著(P<0.01).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29±1.27)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14±1.03),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和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椎间隙前高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中高、后高以及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较术前增加明显.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变小,且是否行髓核摘除对活动度无明显影响.上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无明显改变.截止到末次随访时为止,未发现内固定移位、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棘突间稳定器KMC能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安全可行,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近期疗效肯定,且对上一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影响小.

  • CT动脉血管造影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邱锋;杨进城;马向阳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的CTA结合CAD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3月间在本院脊柱外科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16.4岁.术前、术后均行CTA检查,分别采用西门子图像后处理平台和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并在计算机辅助下行术前模拟截骨.[结果] 50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均成功完成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术前主弯平均145°,术后矫正至平均72°,平均矫正率为50.3%.术前平均后凸125°,术后矫正至平均54.5°,矫正率为56.4%.术中平均出血2 800 ml,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CTA经技术处理后,均能清楚地观察到术前胸、腹主动脉及肋间血管的形态走向及其与畸形脊柱的位置关系,术后顶椎区域血管的损伤情况及紧张程度.术后与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的截骨预期效果大致相同.[结论] CTA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可在三维立体中清楚显示脊柱畸形区域血管供应情况,并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进行模拟截骨,进行个体化手术方案设计,可了解脊柱畸形区域解剖结构,获得佳截骨角度,从而减少在重度脊柱畸形矫形中造成的神经并发症.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涂以济;吴添龙;徐浚怀;叶爱芳;钟贞浩;程细高

    [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于藻酸锶凝胶中体外三维培养的形态与活性变化,为藻酸锶凝胶复合干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兔BMSCs并扩增,取第3代BMSCs以细胞密度为5×105个/ml复合于藻酸锶凝胶中三维培养,每日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不同时间点对其进行Live/Dead染色测细胞存活,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凝胶的超微结构及细胞于凝胶上的黏附情况.[结果]藻酸锶凝胶质软、透明、渗透性较好;BMSCs接种于藻酸锶凝胶中初始形态为圆形、呈悬浮生长,后细胞逐渐贴壁生长并呈星形或多角形;接种第1d和第14 d凝胶中活细胞率分别为(88.61 ±4.08)%和(92.16±2.10)%,两者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第4、7、10、13 d时二维培养组中OD值显著高于三维培养组(P<0.05);扫描电镜示藻酸锶凝胶呈典型的“鸡蛋箱”样结构,孔隙直径大小平均为150 μm;接种于凝胶中7d后可见细胞均匀黏附于凝胶壁生长.[结论]藻酸锶凝胶是一种优良的细胞支架,将其复合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具有广阔的前景.

  • 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力学基础

    作者:王运涛;陈辉;吴小涛;王以进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评价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及力学合理性.[方法]建立PLIF术式相关的小牛腰椎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扭转等的非破坏性测定,记录融合节段L4、5和邻近节段L3、4的应变、应力、腰椎的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等力学量并对比分析.[结果]P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融合节段上的应变、应力在前屈、后伸、侧屈等工况下较正常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PLIF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500 N载荷作用下,P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脊柱位移为(2.56±0.34) mm,轴向刚度较正常组增加了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PLIF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扭转刚度较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低于PLIF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P<0.05).同时,P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邻近节段L34小关节上的应变、应力及L34椎间盘上的应力在各种不同工况下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前屈时与PLIF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弥补由于后方骨性和韧带结构部分破坏所造成的医源性不稳,增强腰椎的初始稳定性;在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并没有增加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危险.

  • 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三维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立文;蔡贤华;黄卫兵;孙培栋;张宝成

    [目的]评价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三维稳定性.[方法]8例颈椎新鲜标本,对每一标本分别测定完整状态、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运动范围,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固定的前屈为(1.39±0.26)°,后伸为(1.40±0.22)°,侧屈为(1.43±0.23)°,旋转为(1.77±0.34)°.后路固定的前屈为(1.37±0.23)°,后伸为(1.39±0.20)°,侧屈为(1.41±0.22)°,旋转为(1.77±0.33)°,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前屈P=0.930,后伸P=0.952,左右侧屈P=0.947,左右旋转P=0.950).[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锁定钛板螺钉固定术的三维稳定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当,为寰枢椎不稳患者提供了一种手术治疗选择.

  • 4岁男童锁骨单纯性骨囊肿1例报告

    作者:李天友;王延宙;王恒冰;张敏刚;王继孟

    单纯性骨囊肿是儿童常见的良性骨质病变之一,好发于股骨上端和肱骨近端,锁骨相对罕见.本文拟报告1例4岁男性儿童锁骨单纯性骨囊肿,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以及组织学特点.

  • 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喻华;夏群;苗军;杨强;李建光;王博韬

    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lumbar intraspinal synovial cysts,LISC)起自关节突关节内侧关节囊,囊肿突出椎管压迫硬膜囊与神经根,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临床症状,不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临床上少见,易被误诊.文献报道LISC多发于脊柱活动量大的L4、5(61%~90%)节段,其次是L3、4和L5S1节段(5% ~17%)[1].本院于2012年11月6日收治1例腰椎关节突关节囊肿患者,报告如下.

  • 腕部和手的检查基本知识(三)

    作者:

    5特殊检查5.1 手部肌腱检查当手部被锐利物体(玻璃、刀等)损伤时,可发生肌腱的切断伤.如果指浅屈肌腱断裂,指深屈肌仍能完成手指的屈曲活动.当指深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同时断裂时,由于骨间肌与蚓状肌的作用,仍能做出掌指关节的部分屈曲活动,因此必须按受损部位,仔细检查肌腱情况.

    关键词:
  • 如何教育和培养年轻医生打好基础

    作者:时利民

    黄家驷院士在总结协和医院办学经验时,提出了“三基三严”的方针,“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这一方针在国内医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同,为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