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刚;戴腾;施克勤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8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全椎板切除组,实施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等几个方面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单开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全椎板切除组;在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等方面少于全椎板切除组.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首选术式.

  • 单开门椎板成型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孙元亮;刘艳娣;李牧;祁磊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并对单开门椎板成型术在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疗效予以评价.[方法] 2000年3月~2008年3月,40例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75.4岁(70 ~ 85岁)于本科行单开门椎板成型术.在此同一时期内选择40例年龄在60岁以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51.2岁(33~60岁).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年,平均6.7年(3~10年).分别对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影像学表现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老年组术后2年效果佳,术后5年改善率略低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颈椎不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以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维持颈椎稳定性的目的,并在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有良好的疗效.

  • 单纯后路术式与单纯前路术式治疗成人胸椎及胸腰段结核5年以上疗效分析

    作者:张鹏辉;王锡阳;张宏其;唐明星;葛磊;邓展生;邓盎;吴天定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后路术式与单纯前路术式治疗成人活动性胸椎及胸腰段结核5年以上随访结果,探讨单纯后路术式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成人活动性胸椎及胸腰段结核病例,其中107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钛棒内固定术(A组);51例行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钉棒/板内固定术(B组).再将A、B组分为两个亚组:A1组(62例)、B1组(26例)为胸椎结核组(T3~10);A2组(45例)、B2组(25例)为胸腰段结核组(T11 ~L2).对比分析A、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功能恢复满意度、并发症等.计算A1、A2、B1、B2组后凸矫正率、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并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矫正率均优于B1、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均大于A1、A2组,且B2组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术式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成人脊柱结核,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疗效良好;单纯后路术式在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后凸畸形矫正率,后凸角丢失度数,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单纯前路术式.

  • 利伐沙班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

    作者:赵志刚;谢林;丁凡;郭卫春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后口服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骨科住院并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者(利伐沙班组)30例,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者(低分子肝素组)38例.利伐沙班组术后6h开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1,口服连续5周;低分子肝素组术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100 IU,ld/次,连续14 d.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有无差别.[结果]利伐沙班组6个月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6.67%,低分子肝素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15.79%,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25, 95%CI: 0.40-3.93,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 120.36±186.32) ml和(1 456.66±268.45) ml,利伐沙班组引流量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利伐沙班可明显降低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与低分子肝素疗效无显著差异,且减少术后引流量.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作者:颜则行;孙水;宋泽众;李冠东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效果的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假体选择等.[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对14例强直性脊柱炎导致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23髋,女2例3髋;年龄18 ~ 4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8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等情况,活动度良好.[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非功能位骨性强直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应用生物型假体及精确的手术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经皮头颈开窗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研究

    作者:李东海;康鹏德;沈彬;杨静;谢小伟;杨周源;王浩洋

    [目的]探讨经皮头颈开窗自体骨支撑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头颈开窗自体骨支撑植骨术对28例(31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改良组),其中男15例17髋,女13例14髋;平均年龄32.46岁;酒精性14髋,激素性17髋.同期采用传统钻孔减压自体骨支撑植骨术治疗29例(30髋)(传统组),包括男14例15髋,女15例15髋;平均年龄33.12岁;酒精性13髋,激素性17髋.对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临床失败率及影像学进展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改良组换髋率为3.2% (1/31),传统组换髋率为10% (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改良组住院期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均优于传统组(P<0.05),其他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骨坏死进展率为3.2% (1/31)优于传统组的23.3% (7/30) (P=0.024).[结论]改良的经皮头颈开窗植骨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有着良好的近期疗效,能加快术后关节功能的康复,延缓影像学进展.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与前路融合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宏达;夏群;刘佳男;魏冬;胥鸿达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融合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ehrane library、Pubmed、Ovid、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至2014年10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有关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在体运动学研究的文献,利用RevMan5.3(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手术部位相邻上下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C2~7整体矢状面运动范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筛选,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6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路融合术后手术部位上方相邻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增大:随机对照组[MD=-1.34,95%CI(-2.39,-0.30),P=0.01],非随机对照组[MD=-1.38, 95%CI(-1.61,-1.14),P<0.00001];下方相邻节段矢状面运动范围也增大:随机对照组[MD=-1.23, 95%CI(-1.63,-0.82),P<0.000 01],非随机对照组[MD=-1.85,95%CI(-2.82,-0.89),P=0.000 2];颈椎整体矢状面运动范围随机对照组示两种术式无差异[MD=1.70, 95% CI(-3.29,6.69),P=0.50],而非随机对照组示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整体运动范围比前路融合组大[MD=8.31,95%CI (3.63,13.00),P=0.000 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比椎间盘置换增大,从一个侧面可能解释颈椎融合后相邻节段疾病发生率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高的临床现象.

  • 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踇)外翻

    作者:夏志勇;高建国;张建利;陈少鹏;赵海涛;秦士吉;张奉琪

    [目的]探讨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足(踇)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T型阶梯接骨板治疗的50例足(踇)外翻畸形患者(88足);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躅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结果]有45例(76足)患者获随访,其中男性5例(8足),女性40例(68足);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5 ~ 27个月),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平均(17.7±2.0)°(P <0.05);IMA由术前平均(13.5±2.5)°减小至术后平均(8.7±0.7)°(P<0.05),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5.7±8.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2±4.3)分(P<0.05);无感染、骨不愈合和转移性跖骨痛发生,有4例6足(7.9%)出现(踇)趾僵硬,2例3足(3.9%)出现足躅外翻复发.功能评级:优51足,良16足,差9足,优良率为88.2%.[结论]足(踇)外翻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 高血压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

    作者:韩宁;姚建华;黄炎;李海鹏;孙维;王易彬

    [目的]研究高血压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关节外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从中严格筛选符合本研究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有无高血压病史及围手术期血压值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围手术期血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后引流量、自体引流血回输量、术后输血量.运用Gross方程计算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组相比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正常组男性与女性相比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H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P=0.016,P=0.04),高血压组男性出血量与女性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35).[结论]高血压可明显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总出血量及隐性出血量.

  • 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双节段颈椎病

    作者:杨永波;朱振军;杨希望;史锐;周大凯;李慧宁;方志辉

    [目的]比较两种颈前路术式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2014年52例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9例(ACCF组),颈前路双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 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3例(ACDF组).t检验比较两组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NDI评分.方差分析法比较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内固定沉降率.[结果]ACCF组平均随访时间(25±2.3)个月,ACDF组为(26±1.9)个月.两组患者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JOA评分及术后2年植骨沉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2年NDI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失血量:ACCF组为(176±28.2) ml,ACDF组(65.7±16.7) ml,P=0.015;平均手术时间:ACCF组为(70±11.2) min,ACDF组(99±15.6) min,P=0.023;术后2年NDI评分:ACCF组为(9.3±3.3),ACDF组(5.2±1.1),P=0.019.[结论]除非出现病椎平面后方较大致压物,双节段ACDF组不能彻底减压的情况,双节段ACDF术式较单节段ACCF更具优势.

  • 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诊疗体会

    作者:姚玉龙;陈伟才;贾惊宇;吴添龙;张磊磊;李健;黄文舟;程细高

    [目的]探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联合微创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诊治腰椎间孔狭窄症的有效性和优点.[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2月采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诊断并确认病变责任节段,微创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17例.术中观察出口神经根是否卡压以及术后腰腿痛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发现病变责任节段的神经根都有不同程度的卡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98±0.76),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MacNab评分显示,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采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诊断椎间孔狭窄症及确认病变责任椎间孔,经术中证实其诊断方法可靠;mi-TLIF是一种治疗椎间孔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 脊柱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及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胡袒;伍骥;郑超

    脊柱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内固定失败、骨髓炎、假关节形成、椎间盘炎、瘫痪、败血症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脊柱术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新技术如血清淀粉样-A、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等不断涌现并逐渐应用于脊柱术后感染诊断,提高了诊断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各种预防措施应用于降低术后感染率,包括术前皮肤去定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脉冲冲洗、局部应用抗生素、切口负压疗法等.本文针对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 脊柱真空现象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靖杰;项泱;晏美俊

    脊柱真空现象(vacuum phenomenon,VP)是指发生在椎体、椎间盘、关节间隙和椎管内的气体积聚.1% ~3%的正常成人可发现椎间盘真空现象,在腰腿痛的老年患者中检出率可达20%.产生脊柱真空现象的病因多样,其与脊柱相关症状的疾病有密切联系,主要诊断依据来源于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脊柱真空现象的临床研究总结,分析引起脊柱真空现象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特点,进而为临床上与该现象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 脊柱 真空现象 综述
  • 术中浸润氨甲环酸对减少腰椎融合手术术后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年利伟;赵建民;李强;刘瑞

    [目的]观察术中浸润氨甲环酸对减少腰椎手术术后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本科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拟行腰椎后路双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中分别用氨甲环酸对切口局部进行浸润;对照组术中切口不使用氨甲环酸.两组患者术后对比引流量、血红蛋白、总失血量、输血例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D-二聚体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输血者、血红蛋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PT、APTT、D-二聚体以及术后DV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浸润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腰椎手术术后出血,减少输血量,且并无增加DVT的风险.

  • 牛津假体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初步研究

    作者:马童;涂意辉;薛华明;文涛;蔡珉巍

    [目的]评估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自发性骨坏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2年12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6岁(60~ 82岁),体重指数(BMI)平均24.9 kg/m2 (22 ~ 28 kg/m2).所有患者术前MRI明确诊断,术前评估坏死部位、大小、分期和髁比例.采用Oxford Knee Score(OKS评分)对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X线评估术后假体力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术后平均随访60个月(30~84个月),所有患者无死亡、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肺栓塞或假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等并发症.1例beating脱位,1例浅表感染.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OKS膝评分平均(18.52±3.66)分,相比术前平均(39.95±5.32)分有明显的改善(P<0.01),所有股骨假体力线在±10°内翻/外翻和±10°屈曲/伸直之内.[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可取得与骨关节炎相同良好的治疗效果.

  • 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形态分型

    作者:娄纪刚;刘浩;戎鑫;龚全;洪瑛;武文杰;孟阳

    [目的]测量颈椎各节段下终板冠状面的解剖参数,分析数据并对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形态进行分型,为人工颈椎间盘终板设计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5例非颈椎病患者C2~7共510个节段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5.0纳入相应DICOM格式文件,将各节段椎体置于选定的参考平面系统中,显示目标终板的轮廓.将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分为Ⅲ型:Ⅰ型,弧形;Ⅱ型,平板形;Ⅲ型,不规则形,并进一步测量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宽度(左右径)和下终板穹窿高度.[结果]总体上Ⅰ型终板占67.65%,Ⅱ型终板占26.67%,Ⅲ型终板占5.69%.C3~7下终板形态均以Ⅰ型为主(占50.59% ~91.76%),且自C3~7Ⅰ型终板所占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而C2下终板则以Ⅰ型和Ⅱ型终板为主(Ⅰ型、Ⅱ型均占45.88%).颈椎下终板宽度自C2~7逐渐增加,且以C6和C7下终板宽度增加明显.C3下终板穹窿高度大(2.20±0.39) mm,且自C3~7下终板穹窿高度逐渐减小.颈椎各节段下终板宽度、穹窿高度男性均大于女性.[结论]颈椎下终板冠状面形态可分为三型:弧形、平板形、不规则形,可参考本研究对颈椎下终板形态分型及测量数据对人工颈椎间盘终板的设计进行改进.

  • KLF4调控的TLR-2/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在脊柱结核发病机制中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骞;牛宁奎;王自立;耿广起;施建党;金卫东

    [目的]探讨KLF4调控的TLR-2/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在脊柱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为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脊柱结核患者,对照组为5例健康人群.收集并对比分析A、B两组的临床表现、血常规、ESR、C-RP.采集外周静脉血10 ml,提取总RNA,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A、B两组外周血白细胞差异表达的mRNA基因,筛选出在脊柱结核患者中高表达的KLF4基因.初步验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应用RT-PCR检测外周血中KLF4、TLR-2、p38、NF-κB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应用ELISA法对IFN-r、TNF-α、IL-1进行检测;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KLF4、TLR-2、磷酸化p38 (p-p38)、p38、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临床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脊柱结核组ESR、CRP、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相对值及血红蛋白值降低.芯片结果提示脊柱结核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共68条,上调基因16条,下调基因52条,其中KLF4基因在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为显著,升高2.89倍.RT-PCR结果显示脊柱结核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KLF4、TLR-2、p38、NF-κB基因在mRNA水平均高表达,IFN-y、TNF-α、IL-1表达亦升高,同时KLF4、TLR-2、p-p38、NF-κB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但p38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病灶活动期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KLF4基因表达升高可能通过TLR-2/p38 MAPK/NF-κB途径参与脊柱结核炎症反应.

  • TargetScan筛选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相关lncRNA的研究

    作者:王毅峰;宋庆鑫;黄轩;陈智;于利洪;吴水祥;沈洪兴

    [目的]寻找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相关lncRNA,为髓核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指导.[方法]比较miRNA靶基因预测方法,选择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包含不保守区域分析的TargetScan作为预测工具.基于现有lncRNA的序列信息,运行TargetScan的perl脚本,替换mRNA序列信息为lncRNA的序列信息,寻找miRNA的靶lncRNA.根据TargetScan预测结果,综合评估miRNA结合位点数量,靶lncRNA长度,Context+ Score评分等指标,筛选目标lncRNA.[结果]文献回顾发现,hsa-miR-27a-3p是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退变髓核细胞中共有1 052个lncRNA存在差异表达(Fc值≥2,P<0.05),其中有186个lncRNA表达下调.检索Ensemble数据库、UCSC基因浏览器和miRbase数据库,明确差异表达的lncRNA的序列及定位信息,将序列定位明确的117个表达下调的lncRNA纳入研究,筛选退变髓核细胞差异表达lncRNA中含有hsa-miR-27a-3p结合位点的lncRNA.共有28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含有47个hsa-miR-27a-3p结合位点,其中,ENST00000486904和ENST00000408017的Context+ Score百分位数≥90,ENST00000450202长度为459 bp,含有3个hsa-miR-27a-3p结合位点,ENST00000440936、ENST00000441356、ENST00000455216和ENST00000498840分别含有2个hsa-miR-27a-3p结合位点,可能通过吸附miR-27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抑制PI3K介导的髓核细胞凋亡.[结论]应用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有效预测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相关lncRNA,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良好的指导.

  • 应用PCR-反向膜杂交技术对疑似关节结核患者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作者:吴霄;张俊仙;王杰;彭伟;吴涛;崔波;黄迅悟;吴雪琼

    [目的]探讨PCR-反向膜杂交技术鉴定疑似关节结核临床标本中分枝杆菌菌种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培养菌种鉴定法对35例疑似关节结核和35例非关节结核临床标本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应用PCR-直接测序法验证PCR-反向膜杂交法阳性鉴定结果准确性.[结果]培养菌种鉴定法在疑似关节结核组培养鉴定出8例结核分枝杆菌,1例牛结核分枝杆菌,非关节结核组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25.7%,特异度100%.PCR-反向膜杂交法在疑似关节结核组鉴定出18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例戈登分枝杆菌,1例浅黄分枝杆菌,与PCR-直接测序结果一致;非关节结核组中1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阳性,PCR-直接测序未扩增出核苷酸序列;灵敏度57.1%,特异度97.1%.两种菌种鉴定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8,P=0.01).[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技术可快速将疑似关节结核中分枝杆菌鉴定至种,指导诊断.

  • 腰椎术后并发细菌性脑膜炎、脑梗塞1例

    作者:王文岳;谢利民;沈凌;崔全起;徐颖鹏;张振南;于潼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1岁,因"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麻木5个月"以"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患者入院检查见: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卧床休息后缓解,行走、站立时疼痛加重,右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查体:腰椎曲度正常,活动无受限,L3、4间隙压痛(+),棘突旁无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双侧"4"字实验(-),双下肢肌力正常,右侧L4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鞍区感觉正常,提睾反射引出,右膝、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

  • 海绵状血管瘤诱发低磷性骨软化症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曹亮;张寿;陈文远

    低磷性骨软化症是以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常染色体显性低磷性佝偻病、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umor induced osteomalacia,TIO)3型.肿瘤源性低磷骨软化症临床少见,2014年6月5日本院收治1例海绵状血管瘤所致TIO,经手术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经文献检索,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现报告如下.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