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东昕;韩鑫;李志德;李新海;李靖年

    [目的]探讨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7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记录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功能结果.此次研究假设影响患者术后腕部功能恢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优势手、骨折类型、创伤能量、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克氏针固定时间.分析以上因素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对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患者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骨折术后3个月时握力显著减小;6个月时,握力减小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折类型密切相关;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握力减小只与年龄增加、骨密度减少有关.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外固定架固定时间较长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减少;而骨折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腕关节活动度只与骨折类型有关.在骨折术后3个月时,高能量损伤、严重骨折类型及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影响腕关节功能评分;6个月时,腕关节功能评分与创伤能量和骨折类型相关;而在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是年龄和骨密度.[结论](1)高能量的损伤和严重骨折类型主要影响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2)骨折术后12个月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年龄的增加和骨密度的减少.(3)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只影响术后3个月内的腕关节功能.4、桡骨远端骨折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克氏针的固定时间长短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

  • 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德刚;张锴;王志刚;王兆林;刘栋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6月诊治的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选取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存活期>24h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7例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作为DCO组,20例应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技术进行治疗作为ETC组.其中,DCO组中7例股骨骨折以外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20例一期行外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方法治疗;ETC组中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的IS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ETC组相比较,DCO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将DCO技术应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能降低创伤后的二次打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效果对比:一项荟萃分析

    作者:沈皆亮;郝杰;何斌

    [目的]系统评价保守和手术治疗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及中国知网等6个常用的中英文电子数据库,收录有关保守和手术治疗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文献截至2015年9月.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采用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计患者239人,终完成随访212人,其中保守组112例,手术组100例,随访12~268个月.Meta分析显示无论接受保守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感受(VAS评分)、功能恢复(RMDQ-24)及重返工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患者后凸畸形的改善明显优于保守组,而保守组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医疗花费方面要优于手术组.[结论]对于不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无论是保守还是手术治疗,两者的中远期临床结果相似,保守治疗具有并发症低、医疗花费少等优势.但由于各研究起始年月较早,手术方式较为传统,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治疗等手段与保守治疗的对比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前瞻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增强循证依据.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生存率分析

    作者:秦宏敏;刘汉涛;余东洋

    [目的]探讨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生存率.[方法]回顾本院2011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岁以上(70~106岁)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146例,均采用PFNA Ⅱ手术治疗.[结果]根据AO分型:Ⅰ型33例,Ⅱ型85例,Ⅲ型28例.术后6个月生存率100%,术后1年随访时有2例患者分别因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死亡,生存率为98.6%.143例骨折一期愈合,3例骨折延迟愈合,无骨折不愈合病例.[结论]PFNA Ⅱ手术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半年生存率达100%,符合高龄骨折患者的治疗要求和近中期疗效.

  • 骨科开放伤口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谢朝云;闫飞;熊永发;熊芸;李耀福

    [目的]分析骨科开放伤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临床防控措施.[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4年12月209例骨科开放伤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逐一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伤口类型、有无基础疾病、有无合并症、有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无伤口引流、是否入住ICU、受伤至清创时间、血糖、血浆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浓度、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细菌培养是否检出多重耐药菌,对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天数、使用糖皮质激素伴有基础疾病与合并症、伤口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种数和是否联用、伤口引流、受伤-清创时间、血红蛋白浓度、血浆白蛋白浓度、血糖、是否入住ICU等均是骨科开放性伤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骨科开放性伤口感染多重耐药菌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骨科开放性伤口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患者住院天数、使用糖皮质激素伴有基础疾病与合并症、伤口类型、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种数及是否联用、伤口引流、受伤-清创时间、血红蛋白浓度、血浆白蛋白浓度、血糖、是否入住ICU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以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主要因素,应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防控措施,以减少骨科开放性伤口多重耐药菌感染.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青年男性患者四肢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赵汝岗;赵昌松;李鑫;孙胜;张耀;蔡娟;张强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青年男性患者四肢闭合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以及探究这类患者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因明确外伤所致四肢闭合性骨折并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的52例HIV阳性青年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分为切口延迟愈合组和正常愈合组,分别记录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切口长度,切口缝合方式,手术时间,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记录这类患者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比较两组间以上各因素的差异性,探究与切口延迟愈合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未见明显手术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为26.92%(14例),其中发生切口裂开12例(23.07%),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例(3.85%).与正常愈合组相比,延迟愈合组下肢骨折和皮内缝合的比率较高(下肢骨折78.57% vs 44.74%,皮内缝合71.43% vs 39.47%),切口相对较长[(7.79±1.80) cm vs (6.87±1.67) cm],术前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200 cells/mm3的比率较高(21.43% vs 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低[(5.98±1.78)×109/Lvs (7.30±1.21)×109/L],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34.07±3.60)g/L vs (38.53±4.32)g/L],血红蛋白水平较低[(100.43±9.62)g/L vs 107.08±9.34) g/L].[结论] HIV阳性青年男性患者四肢闭合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为26.92%,且延迟愈合的发生与手术部位、切口长度、切口缝合方式、术前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相关.

  • 一期与二期植骨治疗骨折固定术后继发骨髓炎

    作者:林鹏;蔡锦芳;李宗玉;解琛;王建超

    [目的]比较一期与二期檀骨治疗肢体骨折术后继发Ceirny-Mader Ⅲ ~ Ⅳ型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改良Papineau技术一期植骨(一期组)和万古霉素载荷PMMA骨水泥置入后二期植骨(二期组)治疗肢体骨折术后并发Ceirny-Mader Ⅲ~ Ⅳ型骨髓炎病例共59例.一期组27例,采用改良Papineau技术,即一期开放自体髂骨植骨结合封闭负压技术(VAC).二期组32例,采用一期万古霉素载荷PMMA局部应用,术后12周,取出PMMA珠链或团块,二期取自体髂骨植骨.比较两组骨髓炎创口愈合时间、骨愈合时间、感染复发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59例中,成功治愈并随访2年以上的病例49例.一期组手术1次,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4~25(17.91±3.92)d,骨愈合时间为4~8 (5.52±1.33)个月;二期组手术2次,两阶段围手术期创口愈合时间为24~32 (27.01±2.38)d,骨愈合时间为5~9 (6.64±1.13)个月.一期组围手术期创面总愈合时间及骨愈合时间优于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组中6例,二期组中4例术后局部感染复发,改行其他治疗,两组间感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488).末次复诊SF36总评分一期组为(102.38±7.01)分,二期组为(102.69±3.6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841).[结论]改良Papineau技术一期植骨与常规二期植骨治疗开放骨折术后并发Ceirny-Mader Ⅲ~ Ⅳ型骨髓炎疗效和复发率相当,在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次数以及围手术其创面或创口总愈合时间上一期植骨更具优势.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等长和外展偏心距的术中恢复方式

    作者:张卓;雷青;陈松;李跃峰;刘堂友;刘峰;阳宏奇

    [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关系和外展偏心距在术中的恢复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骨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按照是否重建股骨偏心距分为重建组和未重建组,重建组45例,未重建组15例.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行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下肢长度及股骨外展偏心距,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与术中重建股骨外展偏心距的关系.[结果]重建组术后双下肢的等长率明显高于未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股骨偏心距的差值与双下肢长度差明显相关(r=0.751,P<0.05);股骨偏心距差值较小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明显小于股骨偏心距差值较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差值大小决定是否于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以及术后对重建股骨偏心距差值不理想的患者及时作出调整可降低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君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围术期参数、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Frankel脊髓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d疼痛评分均显著低子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术后1年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rankel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相比开放手术,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d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 内侧副韧带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策略

    作者:许宏涛;董江涛;王娟;程轩洁;余青州;高伟;高石军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Hughston Ⅲ级损伤常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韧带重建术是目前该类损伤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已经从传统的等长重建发展到解剖重建,使膝关节术后的前后稳定性和患者的运动水平得到了更满意的临床效果;目前内侧副韧带的重建方式较多,但是大多不能很好的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内侧副韧带三角矢量重建在恢复膝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恢复旋转稳定性.对于合并有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二者造成旋转稳定性的叠加损失,内侧副韧带三角矢量重建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作者提出了一种治疗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合并损伤的临床治疗策略,旨在更好地指导、应用于临床.

  • 下腰椎骨折的诊治进展

    作者:胡笑

    下腰椎有不同于胸腰椎的结构特点,骨折发生率低,但损伤程度常常较为严重,且多合并有神经损伤.临床上治疗下腰椎骨折的争议较多,随着对下腰椎骨折机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手术技术及理念的不断革新,其治疗方式及手术适应证也在发生变化,现将下腰椎骨折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 蚕丝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研究现状

    作者:智云龙;张鹏;陈世益

    本文就蚕丝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蚕丝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越的综合力学性能.蚕丝支架所构建的组织工程ACL在ACL重建的动物实验中效果满意,如能结合种子细胞或与胶原等制成复合支架则效果更佳.蚕丝支架组织工程ACL目前已进入临床实验,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王上增;李基威;王义生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0~72岁,平均67.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66.7%),坠落伤3例(25%),其他伤1例(8.3%).受伤前均患有中重度骨性关节炎,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内翻畸形.按“三柱理论”分型:后外侧柱骨折9例,外侧柱骨折3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8例,半月板损伤7例,均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进行一次性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及记录关节活动度,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26个月随访,平均(20.5±3.1)个月.术后1周、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时HSS评分:优7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患者可以较早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涛;杨扉扉;张松;李顺华;杨建文;郭新宇;唐本森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76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时的手术方法分为2组:DHS组(38例)给予DHS治疗;PFNA组(38例)给予PFN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76.4±16.7) min、(139.8±65.2) ml、(4.31±0.21) cm、(10.6±3.7)d,显著低于DHS组的(99.5±20.4) min、(296.7±43.2) ml、(7.42±0.64) cm、(12.1±3.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2.4±2.7)d,显著低于DHS组的(19.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总的优良率为84.2%,明显高于DHS组的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维并发症率为10.5%,低于DHS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和DHS均可有效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 外侧延长“L”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博;孙立;韩伟;张一;杨光腾;胡如印

    [目的]探究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行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的78例患者临床信息进行回顾分析,将术后并发症等级≥2记为观察组,<2记为对照组,分析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65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7d、未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术后未放置引流管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7d、未采用“不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术后未放置引流管是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患者,应当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注意保护软组织,术后放置引流管,同时嘱恢复期的患者戒烟,规律治疗糖尿病,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山羊BMSCs向纤维环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作者:孟格栋;吴一民;李树文;白明;杜志才;银和平

    [目的]建立山羊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纤维环细胞(annulus fibrosus cells,AFCs)非接触共培养体系,探讨BMSCs向纤维环样细胞诱导分化潜能,为组织工程修复纤维环缺损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复苏第3代AFCs和BMSCs,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Transwell系统共培养AFCs和BMSCs,7d后,检测BMSCs向纤维环样细胞分化情况.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Ⅰ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和Sox-9 mRNA表达.[结果]非接触共培养7d后,BMSCs形态转变为纤维环细胞样.非接触共培养组中BMSCs的聚集蛋白聚糖与Ⅰ型胶原染色呈阳性,与AFCs对照组结果一致,BMSCs对照组结果呈阴性.与AFCs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中Ⅰ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及Sox-9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86、1.13和0.91 (P> 0.05),而BMSCs对照组中未检测到其表达.[结论]建立稳定的山羊AFCs和BMSCs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共培养7d后,BMSCs具有AFCs特性,表明共培养条件促进BMSCs诱导分化为纤维环样细胞.

  • 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晟;胡岩君;余斌

    [目的] 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骨折线相对垂直,骨不连发生率高,本研究即骨折以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5种内固定方式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从而为此类骨折治疗理念提供参考.[方法]根据PauwelsⅢ型骨折类型建立股骨颈骨折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5种内固定模型,分别为:a:2枚拉力螺钉模型;b:3枚“倒品字”形排列拉力螺钉模型;c:3枚“倒品字”型排列全螺纹空心螺钉;d:股骨颈锁定钢板的内固定模型;e:InterTan钉板系统固定模型.并于Ansys软件中建立5种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内固定的yon Mises应力分布及位移分布、股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及位移分布,并比较股骨及内固定模型应力峰值、位移峰值,分析骨折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骨折端应力峰值大小分别为:a:10.58 MPa;b:12.51 MPa;c:17.13 MPa:d:5.14 MPa;e:1.62 MPa.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a:210.91 MPa;b:116.49 MPa;c:62.56MPa:d:142.49MPa;e:65.72MPa.所有模型的位移均集中于股骨头处,其峰值为:a:1.17 mm;b:1.11 mm;c:0.72mm;d:0.99mm;e:0.76mm.[结论]钉板系统对骨折端的力学稳定性维持优于螺钉系统,且能有效预防股骨颈短缩,为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推荐的内固定方式.

  •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β-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鹏;朱冬昀;彭长亮;马腾;吴东进;高春正

    [目的]探究携带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的佳感染复数(MOI),并从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两个水平上观察转染后EPCs对β-NGF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大鼠骨髓源EPCs,免疫荧光法检测EPCs特异性表面分子CD34、CD133和VEGFR-2的表达.用不同MOI值的携带β-NGF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转染EPCs,确定佳的MOI值.用携带β-N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的细胞为β-NGF基因组,用空载的重组腺病毒转染的细胞为空载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组.RT-PCR法、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检测β-NGF的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骨髓源EPCs,特异性表面分子CD34、CD133和VEGFR-2经鉴定呈阳性表达;携带β-N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EPCs佳的MOI为70;转染成功的细胞β-NGF基因在mRNA和蛋白两个不同的水平上表达都升高,并持续向细胞外分泌.[结论]携带β-N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可成功转染EPCs,成功转染β-NGF基因的细胞能持续向细胞外分泌有活性的β-NGF蛋白.

  • 椎弓根螺钉钉道对椎体强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钰;刘家明;周扬;陈文昭;陈宣银;黄山虎;刘志礼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评价椎弓根螺钉取出术后钉道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置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例椎弓根钉取出术后1年患者,分别测量带钉道椎体的皮质骨、松质骨及钉道壁的CT值.比较不同骨质之间的CT值差异.随后选择1位2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对腰椎节段进行薄层扫描(层厚0.75 mm),利用Mimics 16.0及hypermesh 13.0软件建立正常胸腰椎三维四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建立单个正常、单侧和双侧有钉道椎体模型,进行边界约束后施加不同大小的垂直压力载荷.比较各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受力情况.[结果]钉道壁的CT值为(375.08土51.87),与皮质骨的CT值(403.31±52.7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建立的正常腰椎三维四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经验证有效.各个椎体模型中,椎体本身的皮质骨先达到极限应力值.当皮质骨达到大应力时,双钉道、单钉道、正常椎体模型所能承受的载荷分别为:3.97 MPa、3.83 MPa和3.78 MPa,而松质骨趋势则相反.在钉道壁达到极限应力时,单、双侧钉道椎体模型所能承受载荷分别为:22.83 MPa和23.02 MPa.单双侧椎弓根螺钉钉道所受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钉道的中后部.随着钉道孔径的逐渐增大,椎体模型皮质骨达到大应力时,椎体所能承载的载荷逐渐增大,而松质骨和钉道则相反.[结论]椎弓根螺钉钉道能增加椎体的抗载荷能力,且随着钉道直径的增加,椎体所承载的载荷增大.

  • 尿毒症并发双侧股四头肌腱断裂2例报告

    作者:杨全增;夏亚一;张成俊

    自发性双侧股四头肌肌腱断裂很罕见,国内鲜有报告,这类疾病通常被认为继发于一些系统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肥胖、银屑病及成骨不全症等[1-3],诊治时容易漏诊.本院2016年2月收治股四头肌腱断裂2例,女性1例,28岁,双侧断裂;男性1例,29岁,左侧断裂,经股四头肌腱修复手术后,行渐进康复功能锻炼,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后临近节段病变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涛;徐峰;徐彬;谭林英;张同会;陈垂继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手术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并计算JOA改善率,术后1年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85 main,平均55 min;出血量5~25 ml,平均10ml;住院时间3~14d,平均7d.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13±0.54)分,术后3d为(2.05±0.34)分,末次随访为(1.41±0.28)分.术前与术后3d、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JOA评分为(9.89±0.53)分,出院当天评分为(18.23±2.25)分,末次随访评分为(28.41±2.34)分,术前与出院时、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JOA评分标准计算改善率,优18例,良3例,可l例,差1例;术后1年优良率为91.3%.[结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足踝创伤后畸形矫治攻略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雷波

    足踝创伤后畸形矫治攻略论坛暨中南五省足踝联盟成立会议于2016年9月23~24日在武汉举行.此次 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联合《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医促会足踝外科学组及中国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

    关键词: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