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新型解剖型纳米笼架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程;胡文凯;欧阳智华;彭翔;张杨洋

    [目的]探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斜向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51~64岁,平均54.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23例手术时间40~ 190 min,平均90m in;术中出血量30~ 120ml,平均50 ml;全部病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术后屈髋和腰大肌无力,予以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94±1.25) 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58±1.27) mm.术后6个月时椎间植骨融合率91.70%,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1.17)分、(0.73±0.69)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32±1.29)分、(0.79±0.58)分,JOA评分分别为(14.12±2.11)分、(27.42±1.32)分.[结论]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

  • 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成林;石志才;徐宏伟

    [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著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著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

  • Lenke1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融合术后参数变化

    作者:姜横;孟怡晨;李唐波;周许辉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融合术后Lenke 1C型AIS患者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及与冠状面参数或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41例连续观察的Lenke 1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选择性融合术.术后随访2年.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2年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并行影像学测量与统计.[结果]平背畸形组(胸椎后凸角<20°)患者,术后2个月(19.59±9.59)°、2年(20.45±3.59)°与术前(11.82±3.32)°比较,胸椎后凸角明显增加(P=0.010),术后2个月与2年比较,胸椎后凸角能保持稳定(P=0.998).胸椎后凸角术后2年变化量与腰椎前凸角2年变化量、术前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呈显著性相关(r值分别为-0.652,0.635,0.805,P值分别为0.041,0.049,0.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改善平背畸形Lenke1C型患者的胸椎后凸.选择性融合术中,胸椎后凸的纠正在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同心球定位导向技术对椎间孔镜术辐射暴露的影响

    作者:范国鑫;赵永昭;汪东冬;周志;管晓菲;张海龙;王传锋;顾昕;贺石生

    [目的]评估同心球定位导向技术对椎间孔镜辐射剂量及其相关疾病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8月共127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患者的资料.其中,64例采用同心球定位导向技术进行辅助穿刺的病例被视为导向组,63例采用常规手动盲穿的患者被视为常规组.观察比较穿刺次数、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及总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和估算的辐射剂量及相关疾病的风险.[结果]平均穿刺次数导向组为(1.59±0.66)次,常规组为(4.83±1.76)次;总透视次数导向组为(27.38±5.11)次,常规组为(36.97±7.52)次;总曝光时间导向组为(26.27±4.75)秒,常规组为(33.51±7.08)秒;辐射有效剂量导向组为(0.49±0.09) mSv,常规组为(0.63±0.14) mSv;癌症风险导向组为(26.75±4.89) ×10-9,常规组为(34.39±7.50) ×10-9;遗传疾病风险导向组为(0.97±0.18) ×10-9,常规组为(1.25±0.27)×10-9;导向组手术时间(62.91±10.03) min,常规组(69.84±10.49)min;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并发症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心球定位导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椎间孔镜穿刺的准确性,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患者辐射有效剂量,进而降低患者罹辐射相关病症、遗传疾病的风险.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三种镇痛方案的对比

    作者:张印;史永安;余攀;乔宗瑞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90例,随机采用三组,分别采用“鸡尾酒”关节腔灌注(关节灌注组)、关节周围多点注射(多点注射组)及股神经阻滞(神经阻滞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间术后VAS评分、哌替啶使用例数、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h及72 h,三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时,神经阻滞组后关节囊疼痛明显,VAS评分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加用哌替啶患者数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三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诉股四头肌无力比例较高,自主直腿抬高及下地活动时间方面均不如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三组间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灌注“鸡尾酒”配方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面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且操作简单,在术后早期活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 指导前臂截肢者康复训练的单自由度肌电假手与真肢对比分析

    作者:陈燕才;余斌;马云飞;王磊;张晟

    [目的]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单自由度肌电手与前臂真肢力学差异性,从而为前臂截肢患者康复训练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上肢前臂截肢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假肢组,同期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分别接受重物提拉试验、握力试验和拇指夹持试验.[结果]两组静态提拉重物掉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肢组静态提拉重物力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态提拉重物试验结果中,假肢组各重物提拉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假肢组各直径柱状物握力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假肢组1元硬币、玻璃球和铅笔夹持力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自由度肌电手承重性强于前臂真肢,而灵活性和指尖用力精准性明显劣于真肢,基于结果需要在患者使用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 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中贡献率的分析

    作者:张宏其;余洪贵;王昱翔;唐明星;郭超峰;刘少华;邓盎;高琪乐;吴建煌;刘金洋

    [目的]分析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矫形贡献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8月在本科住院并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的26例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牵引2~4周后,术中维持牵引下行一期后路松解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通过测量术前全长站立正位、仰卧位Bending像,支点加压位、牵引后、术后侧凸Cobb角,对各矫形要素(Bending、支点加压、牵引、手术)绝对和相对贡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牵引过程中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42~70)个月,平均为54.00个月;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等现象发生.术前站立位主弯侧凸Cobb角平均93.00°±18.90°(71.00°~121.00°),仰卧位Bending像平均为74.70°±20.04°(52.50°~106.00°),支点加压位平均为68.90°±18.21° (48.00°~96.60°),牵引后平均为59.80°±15.82° (42.00°~79.80°),术后平均为40.60°±12.09° (23.00°~58.10°);各矫形要素(Bending、支点加压、牵引、手术)的绝对贡献率为20.50%±6.02%、6.22%±3.29%、9.63%±5.42%、20.58%±8.61%,总贡献率为56.83%±6.87% (51.50%~67.61%).2例患者牵引过程中出现背部后凸处皮肤压红,5例出现不同程度膝、髋关节僵硬.[结论]在重度僵硬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矫形贡献率相对突出,可有效地使矫形风险分散,降低手术风险,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影像与病理观察

    作者:张耀;张强;赵昌松;王晶晶;王鹏;孙磊;赵汝岗;李鑫;孙胜

    [目的]探讨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3月,8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男72例,女16例,年龄40~68岁,平均52.6岁.76例行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行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资料,术中收集病变椎间盘,采用HE和Gimesa染色进行病理观察.[结果]X线片及CT显示88例患者椎间盘均可见炎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破坏者84例,12例表现为早期椎间隙正常或轻度变窄,多为1~2个临近椎体终板及终板下局灶性骨质毁坏;76例表现为中晚期椎间隙明显变窄,可累及大部分甚至整个椎体,表现为空洞、破坏、硬化、增生.MRI显示12例早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6例中晚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理结果示88例病变椎间盘均可见布鲁氏菌Gimesa染色阳性;HE染色发现早期病变椎间盘大量炎症细胞增殖,包含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晚期病变椎间盘纤维组织广泛增生.[结论]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 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小儿半脊椎脊柱畸形

    作者:刘少华;张宏其;郭超峰;唐明星;邓盎;王昱翔;陈静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半脊椎所致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本院35例采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的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手术年龄4岁1个月~8岁5个月,平均6岁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后均随访5年以上,平均7年10个月.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3.20°,术后2周平均6.70°,矫正率79.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37.5°,术后2周9.9°,矫正率为73.60%;后凸角术前平均21.3°,术后2周7.9°,矫正率为62.91%.术中和术后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3例,术后切口局部感染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侧凸及后凸矫形角度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半脊椎所致的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融合节段少,不影响其他正常脊柱节段的生长发育,矫形效果良好,固定牢靠,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方法.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作者:薛静波;晏怡果;王文军;王程;李丹;李学林;欧阳智华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方法] 2012年9月~2015年9月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 ~ 25岁,平均18.80岁.责任节段k 1例、L3/4 6例、L4/5 15例、L5/S1 6例.25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手术时间60~ 170 min,平均90 min.1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而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根及马尾损伤并发症.1例术后第5d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2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8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81±2.73)分下降至(1.63±1.12)分(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74±2.30)分下降至(0.81±0.55)分(P<0.05),ODI由术前的(52.55±19.22)%降至(11.88±7.60)%(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优18例、良7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能保留腰椎活动度、明显缓解症状,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术后12个月腰椎MRI显示手术节段椎体后缘获得良好塑型.

  • 椎间孔镜治疗椎间隙感染

    作者:袁宏伟

    [目的]探讨椎间隙感染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椎间隙感染患者实施椎间孔镜手术,清除感染病变组织,生理盐水灌洗,应用抗生素.[结果]9例患者椎间孔镜术后均无复发.疼痛明显减轻,CRP等指标下降.[结论]椎间孔镜技术能有效治疗椎间隙感染,减轻患者疼痛.

  • MicroRNA与骨关节炎

    作者:陈蓟;雷鸣;刘弼;肖德明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以关节软骨退变,微观下软骨细胞凋亡为主要病变.近年来,在OA的研究过程中,microRNA由于在基因表达转录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microRNA可能作为新的生物学标记在OA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将microRNA作为靶向进行新药开发,将给人类预防或延缓OA进程提供新的手段.

  • 骶骨发育不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研生;牛兴邦;史少岩;朱子奇;郝定均

    骶骨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骶骨发育异常性先天畸形.该病常在骶骨部分或全部缺如的基础上,合并脊柱脊髓、神经根、泌尿系统、直肠肛门、下肢等多器官畸形,尤其是畸形不断进展的病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临床处理也极为困难.虽然近年来关于骶骨发育不全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但该病在病因等很多方面尚不明确,治疗也存在较大争议.故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骶骨发育不全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分型、治疗现状及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骶骨 发育不全 进展
  • 脊髓型颈椎病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周翠玲;赵延贤;蔡荣荣;赵明娟;陈泽

    脊髓型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现,不易早期诊断治疗,易误诊为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此外,其他疾病也易误诊为颈椎病,其以中脑梗死、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为多见.因此,骨科医师需要掌握脊髓型颈椎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减少对颈椎病的误诊误治.本文就脊髓型颈椎病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 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作者:童通;雷涛;申勇

    椎间盘退变作为一种导致下腰痛的重要病因,近些年来广泛被学者关注.目前引起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尚无定论,但大量的实验表明椎间盘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椎间盘细胞凋亡的产生与众多因素相关,本文将以细胞因子、氧化应激、MicroRNA、生物力学、NO等以上几个方面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 可调节支具在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华清;章耀华;李强;张洪剑;刘晓磊

    [目的]探讨可调节支具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本科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60例(96足),随机分为支具组30例(50足)和石膏组30例(46足),支具组采用ponseti手法矫形结合可调节支具治疗,石膏组采用典型Ponseti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13.4±3.5)个月,治疗后患足外观与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支具组与石膏组Dimeg-lio评分分级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节支具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近期疗效明确,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PACS系统在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治疗肘内翻中的辅助应用

    作者:王华松;王庆伟;黄继锋;丁然;汪波;蔡贤华

    [目的]探讨PACS系统在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中的辅助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PACS系统在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7例肘内翻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PACS系统辅助对肘内翻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依据截骨角度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底边的长度,测量出截骨角度及长度,术中均行外侧切开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12周,平均9周.本组获随访12~ 36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提携角8°~15°,平均11°.术后1年均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19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6.3%.[结论]术前辅助应用PACS系统对肘内翻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可以精确指导术中截骨角度及长度,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一民;丁晓琳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计10例,均行经皮侧方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平均病程2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46±0.23)降至末次随访的(1.12±0.19)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68±0.2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05±0.25)分;ODI评分分别从术前(81.25±2.86)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3.25±1.38)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使神经根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 采用数字人模型探究DDH闭合复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机制

    作者:杨溢;刘坚林;唐雷;赵黎;朱杰

    [目的]利用数字人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技术,对髋关节内部生物力学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闭合复位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AVN)的可能机制.[方法]基于中国女婴1号数字人数据集,重建中国女婴髋关节三维模型,模拟髋关节屈曲外展运动过程,通过三维有限元技术观察髋臼和股骨头之间挤压力的大小和其空间位置改变情况.[结果]该三维模型清晰的反映了髋关节内部组成和空间结构;有限元模型从髋关节伸直位至屈髋90°外展60°过程中,髋臼侧所受挤压点呈现自髋臼中心处向髋臼前下方再向髋臼下方“U”形软骨凹的空间转移过程,股骨头表面所受挤压点呈现出从上到下再到上,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空间变化过程;股骨头表面压力峰值在屈髋90°、外展50°后进入更高的压力范围.[结论]中国女婴1号数字人髋关节三维模型具有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新生儿髋关节的内部结构;DDH闭合复位后AVN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该屈髋外展位下头臼间的接触挤压压迫了通过该点的股骨头供血血管有关,其与股骨头表面升高的挤压力,共同导致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机制

    作者:范恒伟;郎传东;王其飞;黄紫房;隋文渊;李佛保;杨军林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成脂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探究AIS的发病机制.[方法]分离培养AIS患儿及正常对照者BM-MSCs培养至第五代(P5),成脂诱导2周后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RT-PCR技术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在AIS及正常来源的BM-MSC成脂分化中共新发现229个基因存在显著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细胞粘附、转录调节及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共新发现6条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分子通路.[结论] AIS患儿BM-MSCs在成脂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与正常对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新发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可能与AIS的发病相关,对其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关节畸形伴骨盆严重倾斜1例报道

    作者:王海波;孙卫平

    髋关节疾患晚期常合并髋关节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同时逐渐导致骨盆严重畸形、髋关节强直等,长期行走姿势异常而致脊柱严重侧弯.本病常以单侧病变为主,少数情况下出现双侧病变,发病机理为髋关节畸形、代偿性骨盆倾斜(肢体短缩所致)、腰椎严重侧弯,同时因肢体长期维持病理畸形状态,由代偿性骨盆倾斜发展为结构性骨盆畸形.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