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DDH股骨近端截骨儿童髋部锁定板与普通锁定板固定的比较

    作者:周杰;熊小明;刘昕;叶家军;何本祥;孙育良;吴骁;杨茂益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髋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ediatric hip plate,LCP-PHP)与普通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联合Salter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60髋DDH患儿.所有患者均按照Salter截骨术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术治疗,根据股骨截骨内置物的不同,22例29髋使用LCP-PHP钢板固定(儿童板组),24例31髋使用普通LCP钢板固定(普通板组).临床随访采用Mckay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评分,X线随访采用Severin标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9.0±7.2)个月.两组术前股骨颈干角、前倾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股骨颈干角、前倾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儿童板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股骨颈干角、前倾角改善更明显,与普通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Severin标准:儿童板组优良率(96.56%),普通板组优良率(93.5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根据Mckay标准:儿童板组优良率(96.56%),普通板组优良率(74.1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2,P=0.039).[结论]LCP-PHP钢板治疗儿童DDH比普通LCP钢板矫形效果好,具有符合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角度稳定性强、对骨膜及血供损伤小、并发症少、截骨愈合快可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

  • THA围手术期多次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

    作者:雷一霆;谢锦伟;曹国瑞;张少云;陈果;黄强;裴福兴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多次应用对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3组.A组:术前5~10 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h后再次静滴TXA 1 g;B组:术前5~10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9h后再次静滴TXA 1 g;C组:术前5~10 min TXA 20 mg/kg静滴以及3、6、9、12h后再次静滴TXA 1g.[结果]C组的总失血量(418.50±246.39) ml、隐性失血量(316.21±249.08) ml、血红蛋白下降大值(14.54±8.31) g/L均明显低于B组的(676.31±289.43) ml、(560.31±385.63) ml、(21.86±7.47) g/L和A组的(770.58±368.06) ml、(663.73±369.46) ml、(25.49±9.45)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1例需要输血.C组术后24h及48 h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均低于B组和A组,且术后24h的D-二聚体水平亦低于B组和A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9).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事件.[结论]在THA术前5 min~10 min以及3、6、9、12h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以进一步抑制纤溶,降低术后的总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减少血红蛋白丢失,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Ilizarov技术治疗晚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作者:孙贵耀;张雪华;彭爱民;乔晓光;杨永合;樊涛;曹雨;于海峰

    [目的]探讨改良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初期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3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14.5岁(9~45岁),双侧1例,单侧31例,共33髋;男8例8髋,女24例25髋.应用改良Ilizarov外固结合微创截骨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VAS评分法及SF-36量表评分进行评估疼痛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8个月(6~1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术后针道感染,2例早期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术后截骨端出现位移,经对症处理后疗效满意.所有患者步态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0.47±2.14)分增加至和拆除外固定后6个月时的(86.32±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8.53±0.80)分减少至拆除外固定后6个月时的(2.75±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由术前的(88.69±5.90)分增加至拆架后6个月时的(110.09±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Ilizarov外固定髋关节重建术治疗延误处理的髋关节脱位可有效缓解髋部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是延误处理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包虫病的疗效

    作者:孔占平;陈华;车晓明;张欣;何钊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包虫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其中胸椎3例(T8、T10~12、T11~12),胸腰段2例(T10~L1、T12~L1),腰椎1例(L1~L2).术前行包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例阳性.术前ASIA脊髓损伤评分B级1例,C级3例,D级1例,E级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脊柱结核2例,椎体转移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均采用椎体侧后方病灶清除并一期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2例复发后采用前路再次病灶清除植骨融合.6例均行病理检查确诊包虫病,其中细粒棘球幼3例,泡性棘球蚴3例,术后均给予阿苯达唑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7年,平均手术时间(213.13±47.88) min,平均失血量(913.75±214.67) ml,术后引流量(353.75±90.07) ml,术后完全负重时间(8.50±2.33)周.术后2例出现复发,接受二次手术,其中l例随访5年后病故,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二次手术后痊愈.其余植骨病例终均达到植入骨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4.50±3.30)个月.末次随访时ASIA脊髓评分与术前相比神经功能改善1~2级.[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包虫病的主要方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对脊柱包虫病治疗有效,但多节段、混合型脊柱包虫病复发率较高,术中防止囊壁破裂及完整切除病灶对防止复发尤为重要.

  • 伴有或无人工椎板重建术的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比较

    作者:李世梁;蔡贤华;朱小明;连育才;孙海东;李悫;李育敏

    [目的]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伴有或无人工椎板植入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2月共收治3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式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56.6±7.2)岁.按是否使用人工椎板重建分为两组,15例行单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单纯减压组),19例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重建术(重建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临床症状JOA评分、CT观察人工椎板融合率及椎管矢状径.[结果]单纯减压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显著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JOA评分显著低于重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植入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入椎管,有效扩大椎管大小,临床效果显著.

  • 椎间孔浸润麻醉在椎间孔镜术中的镇痛效果

    作者:俞海明;姚学东;叶晖;张荣谋

    [目的]探讨辅助椎间孔周围浸润麻醉对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中镇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单节段腰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椎间孔浸润组和逐层浸润组.椎间孔浸润组于棘突旁开约4 cm予0.5%利多卡因行关节突外侧及椎间孔浸润麻醉;逐层浸润组采用逐层利多卡因浸润麻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椎间孔成形及后纵韧带处理时的疼痛,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评价患者对局麻手术的体验,并对再手术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椎间孔浸润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逐层浸润组有3例术中在椎间孔成形时由于不能耐受疼痛而临时增加静脉强化镇痛;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浸润组椎间孔成形VAS评分为(4.74±1.05)分,逐层浸润组(7.48±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纵韧带处理时椎间孔浸润组VAS评分(3.74±0.62)分,逐层浸润组(5.22±0.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浸润组的局麻体验评价选择好和很好的占75.00%,而逐层浸润组仅31.25%;再手术意愿椎间孔浸润组为87.00%,而逐层浸润组为46.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椎间孔周围浸润麻醉可以显著减少椎间孔镜术中的疼痛,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 TGFβ1与骨关节炎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魏建仝;王雄;苏秦柳晔;王勇平

    [目的]对转换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探讨TGFβ1与OA的相关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至2012年10月公开发表的TGFβ1在OA中表达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有同质性数据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研究,其中OA患者病例组共504例,对照组145例,对2篇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OA组关节液TGFβ1高于正常人群组[MD=453.42,95%CI (291.49,615.35)],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OA患者TGFβ1在血清中含量低于正常人群,在滑膜组织的表达中不一致.[结论]血清和关节液TGFβ1浓度是OA相对独立的炎症反应指标,TGFβ1的表达与OA存在相关性,可能在OA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对OA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有重要参考价值.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平山病初步临床结果

    作者:朱继超;刘宝戈;王磊;麻松;崔维;朱迪;张舵

    [目的]探讨平山病患者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初步效果及平山病的手术缓解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5月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平山病患者13例,所有患者经神经内科确诊,并除外运动神经元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病情持续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10例采用颈椎前路单纯钛板螺钉内固定术,3例因存在明显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采用颈椎前路ACDF手术治疗.采用改良JOA评分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此外,测量患者颈椎后突(C2-7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颈椎大屈曲角度(MFA).[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 ~49个月,平均32.7±15个月.末次随访时,术后伸指震颤症状减轻,但症状未完全消失;肌肉萎缩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良JOA评分由术前的(12.85±1.70)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38±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术后屈曲位颈椎MRI可以观察到脊髓前方压迫缓解,并有局部脊髓膨胀表现.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较,C2~7 Cobb角[(10.69±11.12)°vs (8.08±8.14)°,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颈椎活动度[(71.92±15.65)° vs (37.69±11.18)°,P<0.001]和颈椎大屈曲角度[(37.08±6.80)° vs (20.15±8.65),P<0.001]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或融合手术能够限制平山病患者颈椎过度前屈,从而减少颈椎活动时脊髓前侧的反复撞击,减缓甚至停止上肢远端肌萎缩的进展.

  •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持续负压与交替压力引流的比较

    作者:安永慧;赵金彩;何丽英;刘俊英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伤口采用不同引流方法的效果,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伤口引流的有效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41例,女55例.根据术后伤口引流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持续负压组,共48例,术后伤口引流使用一次性引流器,给予负压(1/2个大气压);另一组为交替压力组,共48例,术后24 h之内伤口引流使用一次性引流器,给予负压吸引,24 h之后更换为一次性引流袋,给予常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ml)、卧床时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伤口总引流量持续负压组为(329.52±85.23) ml,交替压力组为(195.43±38.57) ml,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卧床时间持续负压组患者为(5.30±1.69)d,交替压力组患者为(5.16±2.14)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采用负压引流和交替压力引流均能获得较好的下腰痛疼痛缓解率,而采用交替压力引流,术后总引流量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后引流方式.

  • 胫骨骨搬运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松运;朱世英;莫松全;王飞凤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方法]对来本院治疗的5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术后50 d完成骨搬运,然后通过血管造影、肢体存活情况及随访观察评价疗效. [结果] 52例中45例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时间2~3年,肢体缺血坏死症状完全改善.7例术后仍有严重下肢缺血坏死,行下肢截肢术.总有效率为87%.[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可以有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体外冲击波在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中的现状

    作者:曹恒;刘明廷;石辉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指股骨头的血供遭到破坏,使得骨组织失去血液供应或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从而引起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是当前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体外冲击波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在骨科领域尤其是关节外科发展迅速,在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软组织损伤以及骨不连等方面的治疗,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体外冲击波疗法在治疗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和疗效作一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 股骨头坏死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洪志楠;何伟;魏秋实;唐宏宇;杨帆;关天安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一种好发于30~50岁中青年人群的难治性、致残性骨科疾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人工髋关节假体寿命有限,远期将面临翻修的现实.因此,对于早期坏死及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保留其自身髋关节,物理治疗作为选择之一越发受到重视.目前常用于股骨头坏死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非负重(non-weight-bearing,NWB)、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本文就股骨头坏死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非计划再入院危险因素及原因

    作者:张少云;谢锦伟;裴福兴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通过优化围术期管理措施,使得髋、膝关节置换(THA/TKA)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但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仍居高不下.目前国外对于TH/TTKA患者出院后30 d及90 d再入院危险因素及原因研究结论参差不齐,国内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对THA/TKA患者出院后非计划再入院危险因素及原因做一综述,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 骨科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李叶红

    [目的]随着循证护理理论的发展与进步,集束化护理理念近年来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逐渐趋于成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就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策略做简要概述.

  • 不使用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邓立庆;冯品;甘彦峰;谢林;李浪;李强;黄奇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的综合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住院并初次接受单侧TKA术的60例西藏藏族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使用止血带组和使用止血带组,每组30例.研究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对照组全程使用止血带,均不放置引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疼痛评分(VAS)、肿胀、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不使用止血带组手术时间与使用止血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使用止血带组术后第1、3、7d大腿疼痛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术后第3、7d不使用止血带组患肢肿胀度均小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不使用止血带组屈膝100°时间快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两组均无症状性DVT发生,不使用止血带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6例(20.00%),使用止血带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7例(2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可以减轻术后大腿肌肉、膝关节疼痛及肿胀,加快膝关节功能康复,且不会增加围术期总失血量和DVT.

  •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与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祥金;李艳军;伊贵铭;陈明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D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行THA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4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AA组和PLA组,其中DAA组21例21髋,PLA组23例23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术后12周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步态僵硬)、髋周疼痛及关节脱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12周时Harris评分、步态僵硬及髋周疼痛情况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入路微创THA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软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短期内更具优势.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节段与腰骶结构的影像观察

    作者:李益明;拾坤;马超;李杰

    [目的]比较患病节段为L4~5和L5/S1的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骶部解剖影像学差异,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原因.[方法] 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例,其中按发病节段不同分为两组,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3~18岁,平均(16.2±3.5)岁.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4~18岁,平均(16.3±3.1)岁.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腰骶部解剖结构形态,即L5横突长度,腰椎正位X线片上髂嵴连线高度及移行椎情况,腰椎CT轴向平扫上病变间隙的关节突关节形态及关节突关节角,并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5横突长度、髂嵴连线高度及有腰椎骶化的比例明显大于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0.05),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比例两组接近(L4-561.5% VS L5/S1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部的解剖变异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及发病的节段有显著影响.

  • 3D打印辅助与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作者:王雅辉;刘正蓬

    [目的]比较3D打印辅助与常规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6例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患者病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常规组给予CT、X线辅助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3D打印组给予3D打印辅助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JOA评分、置钉情况、伤椎复位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输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d、1周、半年、1年时,3D打印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3D打印组置钉准确率为95.3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4.89% (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升高,矢状位后凸Cobb角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半年、1年时3D打印组伤椎前后高度比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矢状位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3D打印组并发症率为2.33%,低于常规组的11.63% (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经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3D打印辅助可有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X线暴露次数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风险因素的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作者:张颖;孙瑞波;张蕾蕾;刘又文

    [目的]通过比较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健康人,探索酒精性股骨头坏死风险因素的血液生化指标.[方法]本研究经过回顾性筛选2012年3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酒精性股骨头患者156例,其中16例因合并肿瘤或结核被排除,终纳入140例作为坏死组.自本院检验中心数据库中抽取1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纳入的各组生化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Student's t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将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的95%CI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筛选出超过正常范围的相关指标定义为风险因素.将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赋值并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坏死组患者体内CO2CP,CHOL,TG,HDL,LDL其偏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CO2CP(下降),CHOL(升高),TG(升高),HDL(下降),LDL(升高)是酒精性ONFH发生的强风险因素,其Odds Ratio值分别为:19.36、66.56、97.66、74.37、22.92.[结论]血生化指标中CO2CP(下降),CHOL(升高),TG(升高),HDL(下降),LDL(升高)是酒精性ONFH发生的强风险因素.对于酗酒的人群,可以对其血生化情况进行检查,作为筛查酒精性股骨头坏死高风险人群手段.

  • 骨性关节炎胫骨近端解剖形态性别差异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波;黄爱兵;宋长辉;凌鸣;余家阔

    [目的]分析骨性关节炎患者胫骨近端截骨面各解剖参数的性别差异,为国产人工膝关节胫骨假体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116例(男58例,女58例)汉族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胫骨外侧平台下10 mm、后倾7°行胫骨近端截骨,测量胫骨平台内外径(ML)、胫骨平台中部前后径(AP)、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MAP)、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LAP),计算ML/AP比值,根据AP (<48 mm,48~52 mm,>52 mm)将ML/AP分为三组,比较胫骨近端截骨面各参数的性别差异.[结果]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胫骨近端ML/AP与AP呈负相关,随着AP的增大ML/AP减小,并且在相同的AP值下,男性胫骨MI/AP大于女性,显示一个给定AP尺寸假体,男性胫骨ML有可能会覆盖不全,女性悬空.[结论]胫骨近端截骨面男性和女性存在尺寸和形态的差异.在设计胫骨假体时,ML/AP应该考虑作为参考设计性别差异性胫骨假体.

  •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谢新洲;张喜善;武京国;王德峰

    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spinal epidural lipomatosis,SEL)是一种少见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其常与原发性Cushing综合征或其他疾病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也可发生于单纯肥胖患者,若发生于无Cushing综合征且无糖皮质激素服用史者,则称为特发性SEL,临床多数在腰椎段发生.作者遇到1例特发性SEL,现报告如下.

  • 锁定钢板联合髂骨取骨植骨治疗锁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作者:王成润;倪凤民;李宗谕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局限性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发生在锁骨的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非常罕见,国内外鲜有报道.本院于2016年9月采用锁定钢板联合髂骨取骨植骨治疗锁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3D打印技术辅助成人DDH初次THA的髋臼置入

    作者:周金;刘炯;杨砥;陈春;肖坤;吴凯峰;杨杰

    [目的]运用3D打印技术对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患者制定术前计划,探讨该技术对髋臼杯置入的作用.[方法]纳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成人DDH患者38例(41髋),其中,3D组19例(20髋),常规组19例(21髋),3D组患者术前根据打印3D模型三维重建数据制定术前计划;常规组按常规计划完成手术方案设计.术后比较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垂直距离与术前预计值的差异程度,评估髋臼假体的置入精度.[结果]两组间髋臼实际位置,包括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垂直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外展角、前倾角、水平及垂直距离的设计值和实际值差异度更小,更接近理想设计值.[结论]运用3D打印技术指导完成术前计划虽不能降低手术难度,但能优化术前设计,利于髋臼假体理想放置,增加假体置入精确度.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