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중국교형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8478
  • 国内刊号: 37-124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24-0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棘突间撑开融合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唐海;许峰;陈浩;贾璞;包利;冯飞

    [目的]探讨棘突间撑开融合固定术(ISDF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ISDFF治疗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52~88岁,平均(66.37±9.16)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影像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32±6.09) min,平均出血量(52.42±8.54) ml,平均住院时间(8.23±1.24)d.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27±4.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的(6.37±1.4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7±0.84)分,ODI由术前(71.27± 11.35)%降低至末次随访的(28.63±5.44)%,JOA评分由术前(11.47 ±2.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4.02±2.11)分,上述指标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疗效评价方面,PDH由术前的(0.72±0.16)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0.87±0.18) cm,FH由术前的(2.07±0.32)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20±0.34)cm,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SDFF作为一种脊柱内牵引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近期疗效良好,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选择.

  •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

    作者:张耀;张强;赵昌松;王晶晶;王鹏;孙磊;赵汝岗;李鑫;孙胜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的16例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5~74岁,平均(49.23±8.4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腰背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其中存在神经症状1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MRI主要表现是T1低信号、T2高信号,其中8例见椎管内硬膜外脓肿,7例见局部脓肿,病变节段:L2/33人,L3/4 3人,L4/5 9人,L5S11人.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5例,Ⅱ期愈合1例.1例术后2周症状复发,经对症处理后恢复,其他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或神经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复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5.45±6.27)个月.无窦道形成,无胸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出现.4~9个月后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方法.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支架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性肌萎缩

    作者:王华磊;甄平;汤立新;李果;王海羽;叶向阳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HA/PA66)生物活性支撑体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性肌萎缩(CSA)的中期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采用前路减压,n-HA/PA66生物活性支撑体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性肌萎缩患者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2.31±12.34)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及SF-36评分评定疗效,X线片评定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术后支撑体下沉率,CT三维重建评价融合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4.32±22.25) min;术中出血量(120.80±46.44) ml.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者1例,吞咽困难2例,经保守治疗3~6个月后恢复.随访时间(52.24±9.82)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小,而JOA评分和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肩胛带肌肉肌力和肌肉萎缩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功能明显改善.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融合率为100.00%,支架下沉率为18.75%.[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生物活性支撑体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性肌萎缩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高度,促进症状改善,显著提升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 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四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作者:张翼;张岩;李甲振;卢新昌;张彬;刘永奎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重建四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7年12月对本院收治的21例四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病例进行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其中复合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2例,单纯异体骨段移植9例.本组病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1~51岁,平均(21.53±6.54)岁,均经过术前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确诊,Enneking分期ⅠB期4例,ⅡB期17例,其中骨肉瘤和尤文肉瘤患者术前均行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及术后规范化疗.术后采用MST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8~ 48个月,平均(29.64±11.22)个月,均未发生移植异体骨或假体周围骨折,无关节脱位及假体松动.其中19例肢体功能优良,MSTS功能评分16~28分,平均(22.82±4.47)分.[结论]异体骨移植联合肿瘤型人工关节复合置换,以及异体骨段移植重建长骨干缺损仍然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一种有效重建方法.

  • 经皮脊神经背内侧支毁损术治疗腰椎术后慢性腰痛

    作者:李忠海;刘谟震;诸进;徐晓鑫;李振宙;侯树勋

    [目的]观察经皮脊神经背内侧支毁损术治疗腰椎术后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5月,收治腰椎术后慢性腰痛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经对照性诊断封闭确诊.根据患者选择及知情同意,20例行经皮脊神经背内侧支毁损术治疗(射频消融组),23例采用神经阻滞术治疗(神经阻滞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及患者满意度(PSI)评价治疗效果,并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腰椎活动度(ROM).[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治疗后1周,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整体ROM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在2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射频消融组各指标随时间延长持续改善,而神经阻滞组各指标显著恶化,治疗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射频消融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神经阻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射频消融组的患者满意度[(1.75±0.77) vs (2.70±0.86),P<0.05]和治疗有效率(90.00%vs 39.13%,P<0.05)显著优于神经阻滞组.[结论]经皮脊神经背内侧支毁损术是治疗腰椎术后慢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传统局部神经阻滞方法.

  • 230例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

    作者:朱双芳;黄学良;林雨聪;周初松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脊柱外科及神经外科,收治并采取手术治疗的23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依据术中所见,硬膜外肿瘤占13.04%,全切除率93.33%;髓外硬膜下肿瘤占72.61%,全切除率95.21%;髓内肿瘤占14.35%,全切除率63.64%.术后出现并发症如脑脊液漏26例(11.30%),头痛7例(3.04%),发热7例(3.04%),术区包块2例(0.87%),切口愈合不良8例(3.48%),颅内感染及窦道形成2例(0.87%).围手术期死亡2例,无1例与手术直接相关.其中,212例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2.17±12.09)个月,212例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评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1.51% (194/212)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术后无一例发生脊柱变形.术后肿瘤复发共5例,其中良性肿瘤3例(1.40%)和恶性肿瘤2例(13.33%),恶性肿瘤复发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肿瘤,MRI对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帮助很大,术后总体效果满意.

  • 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融合术后矢状位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钟远鸣;廖俊城;李嘉琅;赵犀;霍杰钊;邓文仕;刘萌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接受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5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其中女24例,男27例,年龄40~74岁,平均(53.88±8.68)岁;C4椎体次全切17例(33.33%),C5椎体次全切25例(49.02%),C6椎体次全切9例(17.65%).记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测量C2~7 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VA)、T1倾斜角(T1 S),分析颈椎矢状位参数改变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18±4.73)个月.颈椎JOA评分由术前的(7.78±1.21)分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12.75±1.35)分,VAS评分由(3.08±1.11)分减少至(1.16±0.70)分,颈椎NDI指数由(46.22±3.47)分减少至(24.53±5.8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C2~7 Cobb角由术前的(11.75±7.49)°增加至术后12个月的(16.27±8.41)°,C2~7 SVA由(19.29±8.11) mm增加至(23.55±9.36) mm,T1S由(23.98±5.94)°增加至(26.20±6.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术前或术后1年,还是手术前后的差值T1S均与C2~7 Cobb角、C2~7 SVA呈正相关(P<0.05),C2~7 Cobb角与C2~7 SVA呈负相关(P<0.05).而C2~7Cobb角差值与VAS评分差值、NDI指数差值呈负相关(P<0.05),与JOA评分差值呈正相关(P<0.05);C2~7 SVA差值与JOA评分差值、JOA改善率存在负相关(P<0.05).手术前后C2~7 Cobb角与VAS评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C2~7 SVA与JOA评分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疗效,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 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

    作者:尤瑞金;杨德育;王月娥;苏在权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4年9月本科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辅以后路钉棒固定及闭式冲洗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56岁,平均(38.34±6.55)岁.术后观察患者体温、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中见病变椎体均有脓液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破坏.12例患者细菌培养均为阳性,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大肠埃希菌,2例为链球菌.患者术后体温均逐渐下降,至术后0~3 d,平均(0.42±0.900)d,体温完全恢复正常.随访时间20~52个月,平均(31.53±5.86)个月.10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2例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感染复发,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随时间延长,VAS评分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影像检查未见病灶复发,无内固定物松动及移位,未发生脊柱畸形.12例患者中4例分别于术后22、27、30、31个月X线片显示椎体间骨桥形成,达到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结合万古霉素骨水泥钛网治疗急性腰椎化脓性骨髓炎,可以彻底清除病灶、防止感染复发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椎间盘源性腰痛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宏杰;张永兴;赵庆华

    盘源性腰痛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机制仍未明确,因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目前研究显示,盘源性腰痛的疼痛机制按照起因可大致分为压力改变、神经因素以及化学因子等.本文就盘源性腰痛的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小辉;李睿;马崇文;杨信信;滕元君;王红;汉华;夏亚一

    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标志物研究相当广泛,有诊断性标志物、疾病活动性标志物、炎症性肠病风险标志物、骨转换标志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标志物等.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标志物对其诊断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探索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及研究联合标志物精确诊治强直性脊柱炎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标志物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颈椎术后颈5神经根病研究进展

    作者:韩钊;倪斌

    C5神经根病(C5 palsy)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可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相关临床研究主要围绕C5神经根直接损伤,脊髓损伤以及神经根牵拉伤等假说展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如术前筛查高危患者,术中电生理监测,甚至预防性行椎间孔扩大减压术等预防方法被提出,以期减少该病的发生率.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该病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微创通道下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佳宁;赵胜军;赵丽丽;宋有鑫;甄瑞鑫;李玉波;赵龙;李戈;陈宾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采用单侧建立可扩张通道减压融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与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微创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39例,20例采用MIS-TLIF治疗,19例采用TLIF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MacNab标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均少于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MIS-TLIF组与TLIF组VAS、JOA、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以上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较改良TLIF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供临床选择.

  • 掌骨嫁接结合软组织重建治疗WASSEL Ⅵ型复拇合并桡侧三节钩状拇指畸形

    作者:徐蕴岚;金晟;沈恺颖

    [目的]报道掌骨嫁接结合软组织重建术治疗Wassel Ⅵ型复拇合并桡侧三节勾状拇指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儿童多指病例,其中符合Wassel Ⅵ型复拇合并桡侧三节勾状拇指诊断的患儿共12例13拇,经术前随访至年龄>2.5岁,其中适合行掌骨嫁接结合软组织重建术患儿7例7拇,接受该手术.[结果]所有患儿掌骨截骨端在术后6周均愈合,无骨慢连或骨不连,嫁接后掌骨等比例生长,平均长度达健侧88%.所有患儿术后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37.23±8.46)个月(28~47个月).末次随访JSSH评分平均(19.70±0.37)分(其中外观评分4分、主观满意度评分2分、功能评分13.7分),分级结果为优5例、良2例.[结论]掌骨嫁接结合软组织重建术治疗Wassel Ⅵ型复拇合并桡侧三节勾状拇指畸形,手术效果理想,是治疗该类复杂难治性复拇畸形的理想选择.

  • 新型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桥接融合器三维运动力学及稳定性测试

    作者:李浩曦;刘涛;周军;巴兆玉;刘晓明;芮永;吴德升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桥接融合器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正常成年人4具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试验,制备后路椎管单开门模型,以右侧为轴,分别在左侧行新型桥接融合器(融合器组)、ARCH钛钢板(钛板组)和钛缆(钛缆组)固定,对三种固定以及原始标本进行6自由度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四组间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活动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在前屈、右侧弯和右旋转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缆组的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融合器组、钛板组和原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器组各方向活动度均小于钛板组,在左侧弯及左旋状态下融合器组的活动范围与钛板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后伸、前屈及右侧弯状态下的活动范围融合器组与钛板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力学试验中6自由度活动度测试显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新型桥接融合器内固定能维持较好的颈椎活动度,同时术后拥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完全满足目前经后路椎管成形术的治疗要求.

  • 不同状态BMP-2对体外E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作者:史文涛;戴瑶;毕士奇;吕德民;陆浩;崔学文;张志坚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2)与组织型谷氨酰胺转氨酶(tTG,TG2)交联形成固化型和BMP-2游离型细胞生长因子,两种不同状态的BMP-2对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E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并鉴定EMSCs;实验分四组:TG2+BMP-2、BMP-2、TG2和空白对照;四组细胞均采用定向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7d;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形成的钙结节面积大小;免疫印迹法检测成骨诱导相关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TG2、BMP-2和TG2+BMP-2对E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成骨诱导7d后,TG2+BMP-2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形成的钙结节较大,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较高;TG2+BMP-2,TG2和BMP-2对EMSCs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 TG2+BMP-2交联固化型细胞生长因子对E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是组织工程化骨中理想的诱导成骨的细胞因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心脏水泥栓塞1例并文献分析

    作者:高龙飞;张卫红;李衍鹏;孔祥清;孟纯阳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它通过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经皮注入压缩椎体,可以增加椎体强度及椎体稳定性,并能够迅速缓解疼痛.然而,骨水泥渗入静脉系统可能产生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L4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入椎旁静脉并终导致心脏水泥栓塞及心脏穿孔.现报告如下.

  • 椎间孔镜下突出椎间盘摘除术后残余间盘脱出1例

    作者:孙明举;王艳辉;张晔;王申宇

    侧方入路行突出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在局麻下操作,手术中不破坏腰椎重要骨关节韧带结构.对腰椎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不需要牵拉神经根和硬脊膜囊,对椎管内神经组织无明显骚扰,不会导致椎管内明显的出血和粘连,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短、手术费用较低和恢复较快等优点[1,2],近年来,椎间孔镜技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得到进一步推广[3,4],但随着病例的增加,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其中神经根损伤是椎间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常见的神经损伤往往发生在通过手术入路放置器械的过程中[5],有研究报道.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6],此外,采用过高浓度的麻醉剂对神经根造成过强的完全性阻滞麻醉,也会增加神经根损伤风险[5].但围手术期残余间盘脱出并不多见.

  • Sauvé-Kapandji手术矫形治疗骺早闭桡骨短缩并腕关节畸形

    作者:王庆伟;王华松;黄继锋;蔡贤华;丰瑞兵

    下尺桡关节改变而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时,所采用的尺骨远端节段性截骨、下尺桡关节融合假关节成形术的术式,在1936年由Louis de Gonzague Sauvé和Mehmed Kapandji提出,称之为Sauvé-Kapandji手术,是目前治疗严重下尺桡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1].目前主要适用于创伤类风湿等产生的下尺桡关节炎、桡骨远端骨折短缩畸形愈合后的下尺桡关节失匹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严重撕裂下尺桡关节不稳等损伤[2].

  • 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俞海明;姚学东;李毅中;林金矿;叶晖;张荣谋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辅助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5例伴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4.92±10.14)岁[(37~72)岁];术中经OLIF通道将脊柱内镜经椎间隙置入到髓核突出部位,内镜下摘除突出髓核,再行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记录脊柱内镜操作时间及额外增加的透视次数,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MRI证实原突入椎管的髓核组织被清除;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OLIF通道辅助脊柱内镜直接减压适用于伴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一期前路同时完成直接减压及间接减压,扩展OLIF手术适应证,符合脊柱微创理念.

  • 关节腔内注射PRP与H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荟萃分析

    作者:袁涛;席刚;韩鹏飞;刘泽;芦升升;张润杰;王浩浩;张民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比较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与透明质酸(H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并收集2008年1月~2018年9月公开发表于Embase、Pubmed、Cochrane、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关于关节腔内注射PRP与H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章,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分标准收集数据,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总计2 114例接受关节腔药物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膝,其中PRP组1 079例,HA组1 035例.治疗后12个月时,PRP组WOMAC评分低于HA组[MD=-10.30,95%CI(-14.27~-6.34),P<0.01];PRP组IKDC评分高于HA组[MD=7.56,95%CI (3.61~11.68),P<0.01];PRP组Lequesne指数评分低于HA组[MD=-3.63,95%CI(-7.16,~-0.11),P=0.04];而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PRP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在远期疗效PRP较HA具有更好的优势,可以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矫形外科分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