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중국림상심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611
  • 国内刊号: 43-121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姚树桥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负性情绪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作者:徐艳红;郭菲;黄峥;陈祉妍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状态-特质焦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威尔玛分娩恐惧问卷(Wijma Delivery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对北京某三甲医院产前检查入院分娩的孕妇401人问卷调查,年龄19.00-41.2岁(29.38±3.28),孕周36-41+2周,平均37+4周,并对其分娩结局进行观察.结果:剖宫产组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娩恐惧均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在控制孕妇年龄、体重、身高、新生儿体重之后,对各种负性情绪和分娩方式做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均显著(P<0.05).结论:负性情绪不仅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也影响分娩过程,进而影响分娩方式,负性情绪越多,剖宫产的几率越大.

  • 课外时间分配与父母陪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李海英;郭菲;黄峥;陈祉妍

    目的:探讨我国青少年课外时间分配、父母陪伴及其交互作用对心理健康(抑郁、外化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2009年横断数据,对其中4394名六年级至高三学生(男50.04%,年龄15.45±2.39岁)数据进行分析.青少年时间分配问卷由青少年报告;抑郁和外化问题问卷由青少年自评;家庭收入由家长报告.结果:青少年课外时间分配和父母陪伴对抑郁情绪和外化问题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课外时间分配与父母陪伴交互作用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和外化行为问题.结论:课外活动时间的合理分配对青少年的抑郁和外化问题有重要影响,父母陪伴对青少年课外活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精神科临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工作投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刘伟;史占彪;张贤峰;王健;谢姗姗;张金凤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护工作者工作特征,工作投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诊断调查表,工作投入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河北省六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364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工作特征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值、工作投入总值均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工作重要性、工作反馈性对主观幸福感及工作投入有显著预测作用;③工作投入是工作特征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结论:工作特征通过工作投入的完全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 心理理论、道德情绪与儿童公平行为的关系

    作者:李占星;牛玉柏;曹贤才

    目的:考察3~6岁儿童心理理论、道德情绪与公平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2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以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的分配率作为公平行为的指标,以儿童两种水平错误信念理解的成绩作为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指标,以儿童两类道德情绪判断的成绩作为道德情绪发展水平的指标.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平均分配率逐渐上升,4~6岁儿童与3岁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②儿童心理理论的水平、道德情绪发展的水平与公平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③分层回归分析表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的水平和自我作为损人者时道德情绪判断的状况均对公平行为起着显著的预测作用.④道德情绪判断在心理理论理解和公平分配率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理论、道德情绪均可显著地预测公平行为,道德情绪在心理理论与公平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作者:陈京军;范兴华;程晓荣;王水珍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自我控制、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简式自我控制量表、外倾问题行为问卷对321名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组)和71名非留守儿童以及68名曾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及曾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变量中的角色和总体功能,留守儿童家庭沟通、曾留守儿童家庭情感反应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显著高于曾留守儿童;②母亲在外打工儿童家庭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家庭总体功能和儿童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儿童家庭,父亲在外打工的家庭总体功能和儿童自我控制也显著高于父母都在外打工家庭;③控制留守类型和性别后,留守儿童家庭行为控制通过自我控制间接负向预测问题行为.结论: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有一定的弱化;自我控制在留守儿童家庭行为控制与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感恩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作者:杨强;叶宝娟

    目的:探讨基本心理需要在感恩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恩问卷、基本心理需要问卷和幸福感问卷对775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②基本心理需要在感恩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感恩既直接影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又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 养育者支持、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作者:张莉;王乾宇;赵景欣

    目的:考察留守/流动养育者支持在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中的保护作用,检验逆境信念在留守/流动养育者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中国人逆境信念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04名4-8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流动养育者支持均能负向预测单亲外出儿童的孤独感,流动养育者支持负向预测双亲外出儿童的孤独感;②单亲外出儿童的逆境信念在留守养育者支持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流动养育者支持与孤独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双亲外出儿童的逆境信念在流动养育者支持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留守/流动养育者支持在降低儿童孤独感中的保护作用因留守类型差异而不同,逆境信念在养育者支持与儿童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因留守类型与养育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婚姻不忠:美国近六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走向

    作者:张雯;李英倢

    婚姻不忠,也称婚外恋,出轨,外遇等,指已婚者对除配偶以外的异性(或同性)产生亲密行为和/或情感卷入的现象.近年来,这一现象在中国社会逐渐增加,成为婚姻的主要威胁,但国内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较少.文章立足于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对美国近六十年婚姻不忠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述评,从婚姻不忠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预测性因素、过程性因素、沉淀性因素、保持性因素、不忠的暴露、不忠后的反应以及不忠后的干预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对中国的婚姻不忠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认知重评策略与生活满意度:情绪和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效应

    作者:陈琴;王振宏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情绪、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6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自我韧性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试.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②多重中介模型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积极和消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认知重评既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还通过积极情绪—心理韧性中介链和消极情绪—心理韧性中介链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结论:认知重评不仅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还通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预测心理韧性并终预测生活满意度.

  • 舞蹈专业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比较研究

    作者:徐佳

    目的:探讨舞蹈专业学生与普通大学生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差异.方法:对156名舞蹈专业大学生和152名普通大学生进行感觉寻求量表测验,通过2(性别)×3(年级)×2(专业)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感觉寻求人格差异.结果:①舞蹈专业学生在寻求刺激和冒险因子(TAS)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②性别与专业在对单调的耐受性(BS)因子上交互作用显著,舞蹈专业女生对单调的耐受性(B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女生,舞蹈组男生与对照组男生差异不显著.结论:舞蹈专业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点与普通的大学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其选择舞蹈专业的人格基础之一.

    关键词: 感觉寻求 人格 舞蹈
  •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作者:顾寿全;奚晓岚;程灶火;吴正国;王国强

    目的: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易版(NEO-FFI)和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对57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生的宜人性和外向性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9.280~-6.110,P<0.001);②男生的心理症状问卷各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女生(t=4.022~11.272,P<0.001);③宜人性、严谨性、开放性和外向性得分均与心理症状问卷各维度分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34~-0.449,P<0.01),神经质与心理症状问卷各维度分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3~0.557,P<0.01).结论:宜人性、神经质和严谨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关联,宜人性和严谨性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神经质对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

  • 影响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工作特征因素:跨时间的比较

    作者:齐亚静;伍新春

    目的:探讨汶川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现状以及工作特征对其预测作用是否存在时间差异.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共对586名汶川灾区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第一次测量相比,第二次测量时教师的情绪衰竭得分显著提高,非人性化得分显著降低,工作投入得分显著提高.②工作负荷(+)、情绪要求(+)和工作回报(-)对情绪衰竭的预测作用存在跨时间的一致性;而学生不良行为(-)、职业道德要求(+)和工作意义(+)则对工作投入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③角色压力、升学考试压力、组织支持和硬件条件对职业倦怠、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存在时间差异.④自主控制和同事支持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不存在预测作用.结论:减少工作负荷和情绪要求,增加工作回报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提升职业道德要求和工作意义有利于促进工作投入;而其他工作特征的影响作用则存在程度和时间上的差异.

  • 不同特质信息条件下儿童特质推理的比较

    作者:杨峰;李秀丽;王美芳

    采用个别访谈法考察5岁组、7岁组和9岁组儿童在三种特质信息条件(仅特质范畴信息、仅特质特性信息、特质范畴/特性信息)下的特质推理及推理依据情况.结果发现:①从总体上看,儿童对积极特质的推理成绩要高于对消极特质的推理成绩.②在特质特性条件与特质范畴/特性信息条件(既提供特质范畴信息又提供特质特性信息)下,三个年龄组儿童的特质推理成绩均无显著差异,而在特质范畴信息条件下,9岁组儿童的特质推理成绩显著高于5岁组儿童.③在特质范畴信息或者特质特性信息条件下,三个年龄组儿童均主要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在特质范畴/特质特性信息条件下,5岁组和7岁组儿童依据特质范畴信息或特质特性信息进行推理的人次基本相当,9岁组儿童更多地依据特质范畴信息进行特质推理.

  • 初中生自我效能对学习投入影响的多层分析研究

    作者:沈永江;姜冬梅;石雷山

    目的:从班级和学生个体的不同水平上考察班级集体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与初中生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班级集体效能量表,选取109个班级2337名初中生作为被试,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进行多水平分析.结果:在控制性别与年级的影响后,在学生水平上,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越高,学习越为投入;在班级水平上,班级集体效能越高,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也越多;个体水平上的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习投入的预测作用要大于群体水平上的班级集体效能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结论: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班级集体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抑郁的影响:韧性的中介作用

    作者:王志杰;张晶晶;潘毅;高隽

    目的:考查流动儿童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韧性问卷》和《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问卷》对上海市41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男女童在抑郁症状上无显著差异,但女童在学校支持和韧性支持力上高于男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韧性的完全中介模型拟合佳,但在男童中,仅家庭支持能显著经韧性负向预测抑郁,而女童的家庭和学校支持都能显著经韧性负向预测抑郁.结论:心理韧性完全中介特定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但相比男童,除家庭支持外,女童能利用来自学校系统的社会支持,并经由心理韧性的作用减少抑郁症状.

  • 大学生完美主义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应激的调节作用

    作者:周雪婷;吴思遥;朱虹;张斌;蔡太生

    目的:从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的角度考察应激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负性情绪关系间的调节机制.方法:使用积极、消极完美主义量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消极完美主义与应激、焦虑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完美主义与应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②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应激能调节完美主义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论:完美主义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受到应激水平的调节,应激可能是完美主义者产生焦虑、抑郁的风险因素.

  • 哀伤认知问卷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的修订

    作者:尉玮;王建平;何丽;谢秋媛;唐苏勤

    目的:将哀伤认知问卷(GCQ)引人中国,检验其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的信效度.方法:严格按照双盲方法对GCQ进行翻译;招募450名自愿参与的丧亲者接受测查;选用延长哀伤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效度量表.结果:丧亲者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GCQ的九因素模型(因素间相关).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重测信度为0.76,聚合效度较好(0.45-0.73),区分效度可接受(0.28-0.53).在控制基本信息后,哀伤组的GCQ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O,435)=129.40,P=0.000].结论:中文版GCQ在中国丧亲者样本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信效度和稳定的因素结构,可以在中国文化下使用.

  • 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量表的编制

    作者:阿拉坦巴根;刘晓明

    目的:编制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量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开放式调查收集项目;选取在校本科生为被试,发放和收回有效问卷287份、396份、122份,分别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结果:①编制了由23个项目组成,包含现实责任、发展责任和自我教育责任三个维度的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学生分量表.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0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的3个因素拟合较好.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学生分量表得分与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相关.②编制了由25个项目组成,包含现实责任、发展责任、培养发展能力的责任、管理责任四个维度的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教师分量表.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79,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提取的4个因素拟合较好.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教师分量表得分与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相关.结论: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学生分量表和教师分量表信效度较高,符合测量学的指标要求,可以作为高校课堂教学心理契约的测量工具.

  • 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作者:张万里;贾世伟;陈光辉;张文新

    目的:检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RPQ)修订版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并分析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之间的差异.方法:经过三次修改完成RPQ修订,对1068名被试的测量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RPQ修订版两个分量表及总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80、0.83和0.8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NNFI、CFI和IFI均大于0.90,RMSEA为0.056,两因素模型(反应性—主动性攻击)拟合优于单因素模型(一般攻击);反应性攻击与愤怒、敌意和冲动性等变量的相关高于主动性攻击.结论:RPQ修订版信效度良好,具有跨文化的适用性,适合用于测量中国大学生的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

  • 强迫信念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作者:雷辉;王芹;王瑜萍;樊洁;周晟;董姣姣;张小崔;朱熊兆

    目的:评价强迫信念问卷(OBQ-87)中文版信度和效度.方法:725名大学生被试和207名强迫症患者完成强迫信念问卷中文版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结果:强迫症患者在OBQ-87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8,而大学生被试为0.97;OBQ-87中文版全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在强迫症患者被试为0.83,在大学生被试为0.6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FI=0.908,IFI=0.908,TLI=0.903,RMSEA=0.046;在强迫症患者和大学生两组被试中,各因子与总分,以及各因子间均显著相关;量表总分以及各分量表分均与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强迫症患者组在量表总分以及各分量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学生组.结论:OBQ-87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估强迫信念的一种有效、可靠的工具.

  • 学习自我调节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检验

    作者:周颖;季晓琴;刘俊升

    目的:引入Ryan等人编制的学习自我调节量表(SRQ-A),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选取上海市4-8年级中小学生525名,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量表的项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选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学校态度量表(SAS)和学习成绩为效标,考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对55名中学生间隔两周重测,评定量表的重测信度.结果:①学习自我调节量表项目鉴别力良好,各题目与所属分量表的相关在0.49-0.79之间;②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修订后的学习自我调节量表结构效度较好,x2/df=-3.41,RMSEA=0.07,NFI=0.95,NNFI=0.95,GFI=0.86,CFI=0.96,IFI=0.96,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39-0.92之间;③学习自我调节量表总分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学校态度和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3-0.41之间;④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2-0.89之间;⑤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4,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5-0.76之间.结论:修订后的学习自我调节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

  • Harter儿童自我知觉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作者:丁雪辰;刘俊升;李丹;桑标

    目的:检验Harter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方法:收集464名4-6年级儿童自我知觉的相关数据,并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了该量表的项目鉴别力、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信度.结果:①儿童自我知觉量表所有项目的项目鉴别力较好.②儿童自我知觉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符合Harter理论构建的5因素结构.③儿童自我知觉量表的各维度与孤独感、抑郁感、社会能力显著相关,效标效度较好.④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0.76之间.结论: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亦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我国儿童自尊和自我知觉研究的工具.

  •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在青少年中的信效度

    作者:杨文辉;刘绍亮;周烃;彭芳;刘细梅;李莉;杨朝明;刘海洪;蚁金瑶

    目的:评估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Ⅱ-C)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2744名农村和2821名城市中学生(年龄:14.2±1.7岁)、45名重性抑郁障碍、22名轻性抑郁障碍和160名无抑郁障碍青少年完成BDI-Ⅱ-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的测试,并随机抽取196名中学生1周后及67名抑郁障碍青少年2个月后完成BDI-Ⅱ-C的重测.结果:①在非临床和抑郁障碍青少年中,BDI-Ⅱ-C 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9和0.93,各条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14-0.45和0.03-0.69之间,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65和0.12-0.75之间,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56 (Ps<0.001);②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示BDI-Ⅱ-C可提取认知-情感和躯体症状两个高度相关的因子,两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36.71%;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一般因子-躯体症状-认知情感三因子模型拟合数据优,各指标为X2/df=-2.87,TLI=0.96,CFI=0.97,RMSEA=0.026.③BDI-Ⅱ-C总分与CES-D总分呈正相关(r=0.72~0.76,Ps<0.01),重性、轻性抑郁障碍及无抑郁障碍青少年BDI-Ⅱ-C总分得分两两比较差异显著.结论:BDI-Ⅱ-C在我国青少年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筛查和严重程度评估的自评工具.

  • 双相障碍共患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陈茜;向小军;郝伟

    近年来,双相障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及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双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共病现象,虽有关注但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而国内对此共病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双相障碍共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

  • 中国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因素的元分析

    作者:刘晓秋;白志军

    目的:分析中国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并估计各危险因素控制后其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为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内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研究的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这些文献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用Egger's检验估计发表偏倚.结合抑郁症患者中各个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对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进行计算,评估危险因素控制后自杀行为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筛选出11篇文献,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关联程度较高的前5位因素分别是绝望感高(OR=5.67)、自杀家族史(OR=4.01)、负性生活事件多(OR=3.91)、妄想(OR=3.41)以及自责(OR=2.85).获得较大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的因素依次为绝望感高(62.82%)、焦虑感高(42.36%)、妄想(41.10%)、负性生活事件多(28.96%)以及认知障碍(23.91%),若上述5种因素的发生率在一定时期后下降25%或50%,则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分别下降15.70%、10.59%、10.27%、7.24%、5.97%和31.41%、21.18%、20.55%、14.48%、11.95%.结论:极端思维、有较多不合理信念、认知僵化等因素容易导致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 508名急诊患者外伤与饮酒的相关性

    作者:向小军;李荣国;王绪轶;谌红献;廖艳辉;郝伟

    目的:探讨饮酒与外伤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年龄≥18岁,受伤时间在6h以内,且为首次治疗的外伤患者508例,采用NIH提供的问卷对外伤类型、外伤前是否饮酒、外伤前的饮酒量、过去一年饮酒情况等进行调查,采用病例交叉分析方法,研究饮酒与外伤风险的关系.结果:受伤前6h饮酒者的外伤风险高于伤前未饮酒者(OR=2.11,95%CI:1.48-3.03);伤前6h饮酒低于6个标准杯的外伤风险高于伤前未饮酒者(OR=1.56,95%CI:1.03-2.37);伤前6h饮酒为6-9个标准杯的外伤风险高于伤前未饮酒者(OR=3.52,95%CI:1.66-7.50);伤前6h饮酒为9个标准杯及以上者的外伤风险高于伤前未饮酒者(OR=3.88,95%CI:1.65-9.13).结论:伤前6小时内饮酒增加外伤发生的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风险也随之增加,需要控制不良饮酒行为,减少与酒相关的外伤的发生.

  • 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心理和谐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

    作者:刘沛汝;姜永志;白晓丽

    目的:探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和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手机依赖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男生的人际和谐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成员支持显著高于男生,但男生的工具性支持显著高于女生;②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显著负相关,而与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和谐显著正相关;③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间起到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手机依赖既间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对心理和谐产生影响,还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缓冲手机依赖对心理和谐产生的影响,对个体起保护作用.结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手使用机观,自觉形成对手机使用目的和使用方式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 中学生消极人际关系、焦虑、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的关系

    作者:段东园;程琪;张学民;夏裕祁

    目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学生消极人际关系、焦虑、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关系评估量表(NR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暴力媒体接触问卷(EVMQ)和攻击问卷(AQ)对北京和河南济源的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男生比女生更经常接触暴力媒体且身体攻击得分更高,而女生在愤怒维度上得分更高.②高中生比初中生焦虑水平更高,且更具攻击性.③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焦虑、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消极人际关系均可正向预测攻击行为,并且焦虑和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在消极人际关系和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消极人际关系直接作用于攻击行为,并通过暴力媒体接触和焦虑间接作用于攻击行为.

  • 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后果及与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刘文俐;周世杰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情况及其后果,并对网络过度使用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后果量表(ICONS)、综合幸福问卷(MHQ-50)对长沙某高校50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过度使用组、网络过度使用倾向组与正常组在行为后果、生理后果、消极经济后果、心理-社会后果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在幸福感除正性情感、人格成长两因子外的其他七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结果与MHQ-50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相关.ICONS行为后果、心理-社会后果因子进入幸福感总分回归方程.结论:网络过度使用大学生比正常大学生表现出更消极的生理后果、行为后果、经济后果、心理-社会后果,对生活更不满意、更容易感受消极情感,其幸福感更低.

  • 农村艾滋影响儿童自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被中介的调节模型

    作者:田艳辉;李巧灵;周海龙;孟庆飞;赵俊峰

    目的:探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自尊对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及教师支持感在该过程中的边际效应.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学校适应量表和教师支持感量表对250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自尊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42,P<0.05).②自我效能感在自尊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③检验教师支持感对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时发现:教师支持感对自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路径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学校适应的路径调节作用不显著,由此,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成立,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不成立.结论:提高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学校适应能力可从提高其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入手,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支持感的作用.

  •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的职业和经济负担调查

    作者:杨昱;王曼

    目的:调查评估中国城市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面临的职业和经济负担.方法:对235个孤独症儿童家庭和235个典型发育儿童家庭进行了调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职业和经济负担的相关资料.使用Zarit护理负担量表(ZBI)调查了儿童的照顾负担.结果:33%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反映,儿童的照顾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而对照组仅有6%的父母反映存在上述问题.孤独症组的职业受损风险至少为对照组的7倍(OR:7.791;95% CI:4.232-14.345).孤独症组的年收入显著低于对照组(¥81,000 VS¥112,039,P<0.001),年平均损失收入为¥30,957元,使其更难位于高收入家庭的行列(OR:0.319;95% CI:0.220-0.462).孤独症家庭用于儿童教育培训的年平均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44,130 VS¥15,193,P<0.001).扣除教育培训费用后,孤独症家庭的纯收入仅为对照组的3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孤独症会给学龄前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职业和经济负担.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社会和医疗资源以支持这些家庭.

  • 羞怯大学生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特点的眼动研究

    作者:高峰强;高佳琳;韩磊;王悦

    目的:探讨羞怯大学生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特点.方法:使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筛选出羞怯组被试15名和非羞怯组被试15名,以成对的情绪面孔(愤怒—中性、高兴—中性)为实验材料进行点探测任务的眼动实验.结果:羞怯个体与非羞怯个体在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分数上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上,羞怯水平与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在对面孔刺激的初定向阶段,羞怯个体呈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在整个注意过程中,羞怯个体更倾向于回避情绪面孔,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注意偏向假说中的警觉—回避假说.

  • 低自尊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呈现方位和刺激材料的影响

    作者:丁道群;张湘一;李彬;陈锡友

    目的:以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为基础,考察点探测范式中不同呈现方位和刺激材料对注意偏向是否产生影响.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筛选出自尊低分组的2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任务,研究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中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刺激;刺激材料上下呈现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左右呈现;词语材料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情绪面孔图片.结论: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刺激材料左右呈现是区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有效呈现方位;面孔表情图片是区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更有效的实验材料.

  • 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缺陷的功能影像研究

    作者:朱叶;方菁;张蓓;罗英姿;赵伟;王湘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功能影像学技术进行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的研究,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理论,情绪加工,归因倾向,社会知觉,以及社会知识等五个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以及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并对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进行了解释.后,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做了进一步展望.

  • 职业选择情境中的自我参照效应:行为和ERPs证据

    作者:钟毅平;王锡爱;范伟;戚光威;杜芬

    目的:考察职业选择情境中的自我参照效应.方法: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行为和ERP技术测验被试在“自我—职业”情境与“他人—职业”情境中进行判断和选择时的差异.结果:实验发现,“自我—职业”情境与“他人—职业”情境在反应时和脑电数据上存在显著差异:词汇判断任务中,自我知识判断比他人知识判断反应时更短,LPC波幅更大,且不同的脑区和电极位置也存在差异;职业判断任务中,他人职业判断比自我职业判断反应时更长,CRN波幅更大,且CRN大值出现在FCz电极点.结论:在职业选择情境中,人脑通常以自我为参照基准来做出选择,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

  • 关于疼痛的外显和内隐性别角色期望研究

    作者:吴小勇;黄希庭

    目的:考察中国人关于疼痛的外显和内隐性别角色期望特征.方法:92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48人,男性44人,分别通过关于疼痛的性别角色期望问卷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测量其关于疼痛的外显和内隐性别角色期望.结果:在外显态度测量中,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被试均认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疼痛临界点更低、疼痛耐受力更低、表达疼痛倾向更高.在内隐态度测量中,男性与高疼痛耐受力或低疼痛敏感性的内隐联结在男性和女性被试的测量结果中均体现出来,但是,女性与低疼痛耐受力或高疼痛敏感性的内隐联结仅仅在男性被试的测量结果中体现出来,女性被试的测量结果中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内隐联结.结论:研究证实了中国女性关于疼痛的外显和内隐女性性别角色期望存在分离的现象.

  • 校园环境下高校女教师着装裸露度的审美偏好

    作者:孙君洁;李东斌

    目的:探讨在校园环境下,学生对高校女教师着装(包括胸部、胳膊和腿部)裸露度的审美偏好.方法:首先采用问卷法了解在校园环境下,学生对女性教师的着装裸露的底线,作为实验材料的基线,绘制27张3(胳膊)*3(胸部)*3(腿部)女性着装裸露度的图片,让289名在校大学生在E-prime程序中对每张图片做出审美偏好选择.结果:①在校园环境下,高校女教师着装大裸露度为:领口必须包裹整个胸部,袖子多露出胳膊不能露出肩部,裙长或裤长必须长于大腿中部;②胳膊、胸部和腿部裸露度三者之间存在两两相互影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高校女教师着装裸露度的审美偏好大体一致,但男生对女教师着装裸露度有更大包容性.

  • 不同戒断期海洛因戒断者对药物相关刺激加工偏向的ERP研究

    作者:周平艳;周仁来;惠颖;范文勇;孙本良;肖洁

    目的:考察不同戒断期海洛因戒断者对药物相关刺激认知加工偏向的损伤与恢复情况.方法:研究分别记录控制组、短期、中期和长期戒断组被试对药物相关刺激和中性刺激反应时的脑电变化.结果:长期组对药物相关刺激的反应引起的SPW波幅显著大于中性刺激,而控制组、短期组和中期组对两类刺激反应时诱发的SPW波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戒断进行,海洛因戒断者对药物相关刺激仍然存在认知加工偏向,不过戒断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药物可得性等因素能够对这种强化了的认知加工产生抑制作用.

  • 青少年期创伤性应激对大鼠成年后情绪和学习记忆的影响

    作者:尹世平;李楚婷;路翠艳;雷震;刘德祥;江虹;潘芳

    目的:研究青少年期创伤性应激经历对大鼠成年后HPA轴功能、情绪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健康青少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和应激组(stress group),每组12只.采用不可回避的足底电击建立创伤性应激模型.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和水迷宫评估大鼠行为学改变;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测试HPA功能;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酮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型受体(CRF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出现明显的焦虑样行为和对环境的探索性降低,表现为在旷场实验中,中央格停留时间和直立次数均减少(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减少和粪粒数增加(P<0.05);学习能力降低,表现为第二天水迷宫实验逃离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应激组HPA轴功能失调,血浆皮质酮水平不被地塞米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海马CRF1受体表达下调(P<0.05).结论:青少年期经历的创伤性应激导致焦虑水平升高、学习与记忆功能受损,引发HPA轴功能失调.其机制之一可能与海马CRF1表达下调有关.这可能是个体成年后更易出现应激相关的情绪与认知障碍的原因.

  • 癌症患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

    作者:史娟;李朝旭;张永慧;王大林;彭博雅

    目的:研究癌症患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加工机制.方法:通过点探测任务探究不同类型的刺激图片和呈现时间对癌症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被试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①患者组对负性情绪有注意偏向,对正性情绪有注意逃避.②刺激呈现500ms时,患者组对负性情绪有注意偏向,对正性情绪有注意逃避,且差异显著;呈现时间为1250ms时,对负性情绪有注意偏向,对正性情绪有注意逃避,但两者无显著差异.③癌症患者的注意偏向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更加明显.结论:癌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存在注意偏向,且主要存在于认知加工的初始阶段;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水平更高.

  • 新手咨询师行为反思的轨迹变化

    作者:倪竞;侯志瑾

    目的:探索新手咨询师在发展过程中关于自身行为的个人反思,从而了解其成长过程.方法:选取正在接受咨询技巧培训的25名研究生,收集其周记作为研究材料,使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新手咨询师的成长主题是咨询师身份的扩张,表现为新手咨询师在培训的初期阶段,越来越多地采用咨询师框架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伴有理解深度降低,对行为评价更敏感,且对行为的判断力下降等现象.结论:新手咨询师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培训.

  • 延续心理护理对脑肿瘤患者及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

    作者:肖宁;朱丹;肖水源

    目的:探讨延续心理护理对脑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同期临床对照试验将162例脑肿瘤出院患者及其家属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仅对患者实施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延续心理护理.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患者及家属的负性情绪,并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癫痫发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在延续心理护理实施后第14天、第28天、第3个月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实施干预后患者及家属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出院时评分(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脑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焦虑抑郁情绪.

  • 自我控制的干预技术研究:基于双系统理论

    作者:王利刚;谢东杰;樊春雷;高文斌

    自我控制双系理论是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行为理论之一.本文基于双系统理论框架,重点回顾自我控制的干预技术的新近研究成果.当前的研究发现改变自动情感联结和注意偏向可以有效地调节冲动系统的作用,而培养自我控制特质和执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自我控制问题需要从自我控制系统和冲动系统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依据两个系统的特性,改变冲动系统需要采用更加内隐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干预技术,而改变自我控制系统则需要个体有更强的动机卷入.

中国临床心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