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중국림상심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611
  • 国内刊号: 43-121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姚树桥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胡鸿;杭荣华;范佳丽;国实;余结根;李海丽;程灶火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校14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责任心问卷、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自我意识量表.结果:医学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分与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14),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相对较高,文化责任心相对较低(P<0.01);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责任心低于医学社会学专业(P<0.01);回归和路径分析显示社会人口学变量(专业、性别、家庭经济、健康状况)、人格(宜人性、严谨性、开放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识等是影响社会责任心的主要因素,可解释57.2%的变异量,其中人格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社会人口学变量和自我意识经人格间接影响社会责任心.结论:医学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护理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心相对较低;人格是社会责任心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社会人口学变量和自我意识是间接影响因素.

  • 邻里关系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共情、亲社会动机的链式中介效应

    作者:李露;王敬群;叶宝娟;雷希;郑清

    目的:探讨共情与亲社会动机在大学生邻里关系和利他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使用邻里关系量表、共情量表、亲社会动机量表和利他行为量表对9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邻里关系对大学生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②共情是邻里关系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③亲社会动机是共情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④共情与亲社会动机在邻里关系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邻里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还通过共情与亲社会动机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李菁菁;窦凯;聂衍刚

    目的:探究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品行问题行为倾向问卷对广州市1195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父/母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②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均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③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在父子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母子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间均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结论:亲子依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还通过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间接发挥作用.

  • 志愿者服务经历与退出意向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同伴规范的作用

    作者:郑爽;张骊凡;席雨;曹仕涛;姚梅林

    目的:考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志愿者服务经历与退出意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同伴规范的调节.方法:测量志愿者服务经历(服务时间和频率),采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同伴规范、退出意向问卷对1022名志愿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4份.结果:①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志愿者服务经历和退出意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②同伴规范显著调节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退出意向的关系,在高、低同伴规范组中,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均负向预测退出意向,但这种效应在低同伴规范组显著更强.结论:志愿者服务经历是降低退出意向的重要因素,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是其重要的内在中介机制,且同伴规范对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 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

    作者:叶宝娟;杨雪;雷希;郑清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动机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网络助人行为量表对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网络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②人际信任是网络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③亲社会动机是人际信任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④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还通过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

  • 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作者:何安明;王晨淇;惠秋平

    目的:考察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情感与社会孤独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调查了490名大学生.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②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发挥中介作用;③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结论: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有利于减少大学生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减轻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消极应对方式能够调节孤独感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 工作特征与农民工相对剥夺感: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作者:朱平利;刘娇阳

    目的:考察农民工基本心理需要、工作特征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特征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相对剥夺感量表对358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农民工工作特征、基本心理需要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相关显著,农民工基本心理需要在工作特征和相对剥夺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农民工工作特征会影响相对剥夺感,也能通过基本心理需要间接影响相对剥夺感.

  • 二手烟暴露对非吸烟者吸烟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及其关系的影响

    作者:陈海德;卫婷婷;高崚峰;李新宇;李伟健

    目的:探究二手烟暴露对非吸烟者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吸烟外显态度问卷、吸烟内隐联想测验、二手烟暴露问卷等对104名非吸烟者进行测量.结果:①二手烟暴露程度较高的被试对吸烟外显态度的消极程度显著低于二手烟暴露程度为无或较低的被试;二手烟暴露程度不同的被试的吸烟内隐态度无显著差异;②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无显著相关;③吸烟外显态度和吸烟内隐态度的关系受到二手烟暴露的调节;二手烟暴露较高,两者显著正相关,而二手烟暴露为无或较低,两者不显著相关.结论:二手烟暴露降低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消极外显态度,且提高吸烟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联结.

  • 公众对同性性行为包容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群体差异

    作者:唐吉;潘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公众对同性性行为包容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群体差异.方法: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2、2013、2015年数据,利用有序logit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公众对同性性行为的包容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轻、未婚、高学历、居住在城镇和发达地区与更高的包容度显著相关,相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中等收入与更低的包容度显著相关.时间趋势上,不同教育水平、收入、地区间的包容度差异逐年缩小.结论:公众对同性性行为的包容度逐年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公众包容度存在群体差异,这种差异随时间呈逐年缩小趋势.

  • 大学生道德认同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道德与性别的作用

    作者:赵倩

    目的:探讨道德认同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并考察网络道德在道德认同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作用是否受到性别的调节.方法: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道德认同问卷、网络道德问卷对郑州市四所高校13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网络道德以及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网络道德在道德认同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性别在道德认同与网络道德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结论:道德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羞怯对小班幼儿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师幼关系的调节作用

    作者:韩丕国;林庆楠;卞玉龙;田雨;刘传进;高峰强

    目的:探究羞怯对小班幼儿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师幼关系所起的调节作用.方法:针对285名小班幼儿进行了间隔9个月的两次测查.第一次测查由母亲评价幼儿的羞怯程度及内化问题行为;第二次测查由教师评价师幼关系质量及幼儿的内化问题行为.结果:幼儿入园初的焦虑和退缩行为能够预测其在学年末的对应问题行为;控制了性别及入园初对应问题行为的影响后,幼儿入园初的羞怯水平能够预测其在学年末的焦虑和退缩行为;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在羞怯预测幼儿内化问题行为时具有调节作用.结论:当师幼关系的亲密程度较低时,羞怯水平可以正向预测小班幼儿学年末的焦虑和退缩问题,而当师幼关系的亲密程度较高时,这一预测作用不显著.

  • 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作者:陈妮娅;金童林;王艇;陈旭辉

    目的:探讨暴力暴露、反刍思维及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9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暴力暴露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暴力暴露、反刍思维及大学生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5,t=1.34,P>0.05);暴力暴露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0.12].结论:反刍思维在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 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与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刘双金;胡义秋;孙焕良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和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消极应对以及生活事件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而积极应对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生活事件通过神经质到抑郁、生活事件通过神经质和积极应对到抑郁、生活事件通过神经质和消极应对到抑郁这三条中介路径均显著.结论:神经质和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应激与抑郁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

  • 父母教养方式与研究生职业延迟满足: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及城乡差异

    作者:安芹;客文静

    目的:探索自我分化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职业延迟满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城乡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自我分化问卷(DSI-R)和职业延迟满足问卷(ODGS)对579名在读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职业延迟满足、自我分化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四维度:关怀、自主性、冷漠/拒绝、过度保护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②父母教养方式的冷漠/拒绝、过度保护分别通过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对职业延迟满足产生负面影响,自我分化在关怀与职业延迟满足之间的中介作用在农村群体中成立,在来自城镇的群体中不成立.结论:自我分化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冷漠/拒绝维度和职业延迟满足以及过度保护和职业延迟满足中存在中介作用;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存在城乡差异.

  • 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对浪漫关系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作者:梁晓燕;赵桐;刘晓飞

    目的:探讨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关系型自我建构、社交网站监视行为和浪漫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关系积极感知问卷、关系型自我建构问卷、社交网站监视问卷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对207名恋爱中的情侣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对浪漫关系满意度和关系型自我建构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父母关系积极感知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浪漫关系满意度——关系型自我建构的单独中介作用和关系型自我建构-社交网站监视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关系型自我建构水平和社交网站监视行为在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和浪漫关系满意度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 正念教养与幼儿社会偏好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作者:陈颖娇;彭先桃;付雅琦;周晓芸

    目的:探讨正念教养、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偏好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正念教养问卷、亲子关系质量问卷和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对642名幼儿的父母进行施测.结果:①正念教养与亲子亲密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子冲突以及害羞、社交淡漠均呈显著负相关,与亲子依赖的相关不显著;亲子亲密与害羞和社交淡漠均呈显著负相关;②正念教养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还能通过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类型的调节作用对幼儿的害羞和社交淡漠产生影响.结论:亲子关系在正念教养对幼儿社会偏好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一中介效应受家庭类型的调节,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正念教养对亲子关系、幼儿害羞和社交淡漠的预测作用更显著.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

    作者:欧阳智;范兴华

    目的: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问卷、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自尊问卷,对971名农村儿童进行施测.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在SES、心理资本各维度与自尊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控制性别作用后,家庭SES以及心理资本四维度(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对留守儿童自尊均有显著正向预测性;自立顽强、乐观开朗、自信进取对家庭SES与自尊的正向预测关系均有调节作用.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发展存在交互影响.

  • 小学生亲子关系与校园欺凌:自立行为的中介作用

    作者:凌辉;李光程;张建人;皮丹丹;黎任水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立行为在亲子关系与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和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对2786名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高年级学生亲子关系、自立行为与受欺凌、欺凌之间相关显著,自立行为在亲子关系与受欺凌、亲子关系与欺凌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关系既能直接影响校园欺凌,也能通过自立行为间接影响校园欺凌.

  • 抑郁症污名与社会距离:群际焦虑和交往自我效能的多重中介作用

    作者:艾娟;周迪

    目的:考察抑郁症污名与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群际焦虑和交往自我效能在其中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抑郁症病耻感量表、社会距离量表、交往自我效能量表以及群际焦虑量表对582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①抑郁症污名与社会距离显著正相关(r=0.384,P<0.01),与群际焦虑显著正相关(r=0.336,P<0.01),与交往自我效能显著负相关(r=-0.294,P<0.01);②群际焦虑与社会距离显著正关(r=0.358,P<0.01);③交往自我效能与社会距离显著负相关(r=-0.362,P<0.01);④路径分析发现,抑郁症污名对社会距离存在直接影响效应为0.23,95%的置信区间为0.077~0.259,抑郁症污名通过群际焦虑和交往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影响社会距离,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两个中介效应分别为0.082和0.075,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48~0.120,0.044~0.114.结论:抑郁症污名直接影响社会距离,群际焦虑和交往自我效能在抑郁症污名与社会距离间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自尊的关系:父母卷入的中介作用

    作者:周春燕;万丽君;宋静静;黄海;李林;刘陈陵

    目的: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卷入与儿童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集体施测,由父母报告了1021名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卷入及儿童自尊水平数据.结果: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自尊、父母卷入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卷入与儿童自尊呈显著正相关;②父母卷入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所占比例为30.4%.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儿童自尊,且父母卷入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作者:赵宝宝;金灿灿;吴玉婷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关系以及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总体评定量表、《黑暗十二条》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与网络欺凌量表对北京市三所中学共1390名中学生进行匿名施测.结果:①男生的网络欺凌行为显著多于女生;②家庭功能、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和网络欺凌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精神病态相对于黑暗人格其他两维度而言,是网络欺凌的高预测因子;③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欺凌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揭示了家庭功能对网络欺凌的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和个体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提供了参考.

  •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抑郁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作者:谢倩;陈谢平;刘传军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亲子沟通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青少年吸烟行为问卷对2837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抑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抑郁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③性别调节了亲子沟通经由抑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在同等亲子沟通水平下,女生相较于男生而言,在抑郁情绪升高时,其吸烟行为水平的提升幅度比男生更高.结论: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过程.

  • 中国军人忠诚量表的初步编制

    作者:王芙蓉;陈罡;雷潇

    目的:编制中国军人忠诚量表,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建构中国军人忠诚4对象(“党、国家和人民”、“军事职业”、“单位”、“领导”)3因子(情感忠诚、规范忠诚、继续忠诚)理论模型,依照该模型编制中国军人忠诚量表.量表包含4个分量表(对应忠诚的4个对象),每个分量表由3个因子(情感忠诚、规范忠诚、继续忠诚)组成.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部350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新编量表各分量表总分与因子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5~0.946,分量表总分与因子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200~ 0.919,分量表得分与离职倾向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与量表编制者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结论:中国军人忠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 愉快情绪体验量表中文版在强迫症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李思慧;樊洁;甘俊;刘婉婷;郑泓;谭长连;朱熊兆

    目的:评估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中文版在强迫症人群中的信度、效度.方法:本研究使用TEPS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BDI)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101名强迫症患者和95名正常被试施测,间隔4周后对其中32名强迫症患者进行TEPS中文版重测.所有强迫症患者均需完成躯体快感缺失量表中文版(RPAS-C).结果:TEPS中文版包含抽象预期性快感、具体预期性快感、抽象完成性快感和具体完成性快感四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四个分量表的d系数在0.461(具体完成性快感)到0.718(抽象预期性快感)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32(P<0.01),四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480(P<0.01)(具体预期性快感)到0.709(P<0.01)(抽象预期性快感)之间.对该量表的四因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x2/df=1.228,CFI=0.916,TLI=0.901,IFI=0.921,RMSEA=0.048.TEPS中文版的总量表以及四个分量表得分与RPAS-C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275(P<0.01)到-0.566(P<0.01)之间.除在具体完成性快感得分上强迫症组和正常组差异不显著,两组在中文版TEPS总量表和其他三个分量表得分差异显著.结论:TEPS中文版在强迫症人群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强迫症患者的快感缺失.

  • 执行功能失常问卷中文版在强迫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朱江;樊洁;甘俊;刘婉婷;郑泓;雷辉;朱熊兆;李敏洪

    目的:评估中文版执行功能失常问卷(Dysexecutive Questionnaire,DEX)在强迫症患者中的信度、效度.方法:145名强迫症患者完成DEX问卷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The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其中20名患者在6个月后接受重测.结果:DEX中文版在强迫症患者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8;重测信度为0.488.量表总分与耶鲁布朗强迫总分相关显著(r=0.192,P<0.05),与强迫思维相关显著(r=0.223,P<0.01),与强迫行为相关不显著.对DEX五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x2/df=1.508,CFI=0.901,IFI=0.905,TLI=0.879,RM-SEA=0.059.结论:DEX中文版在强迫症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有效评估强迫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伤情况.

  • 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

    作者:张登浩;黄莲琼;董妍

    目的:修订中文版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the Ostracism Experi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s,OES-A),检验其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1833名被试同时完成中文版OES-A、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以及人脸量表.随机选取其中917名被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余916名被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6个月后随机选取初测样本中的384名被试作为重测样本进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因素分析结果支持了OES-A的双因素模型,社会排斥及其两个小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6、0.82和0.87,重测信度分别为0.55、0.59和0.65.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排斥及其两个小维度均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中文版OES-A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开展我国青少年社会排斥相关研究的适宜工具.

  • 远洋渔民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舰艇应激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作者:李赛兰;蔡琳;姜红娟;杨娟

    目的:探索远洋渔民舰艇应激在神经症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作用,为提高远洋渔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取样,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登记在册的渔民中随机选取437名渔民,在渔民出海前一周内,用大五人格问卷一神经质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集体测试,返航时用舰艇人员心理应激源调查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集体测试.结果:①神经质人格特质、舰艇应激总分、舰艇应激-工作关系、舰艇应激-船舶环境、抑郁症状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②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舰艇应激-船舶环境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③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舰艇应激-工作关系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关系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远洋渔民神经质人格特质会促进抑郁症状,且舰艇应激-工作关系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舰艇应激-船舶环境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 心理弹性对戒毒人员复吸风险的影响:压力知觉和抑郁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钟伟芳;郭永兴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对戒毒人员复吸风险的影响,以及压力知觉、抑郁感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CD-RISC-10)、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和毒品复吸高危量表对255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①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抑郁感及复吸风险均显著负相关;压力知觉、抑郁感、复吸风险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②心理弹性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复吸风险,也可以通过抑郁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压力知觉和抑郁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复吸风险.结论:心理弹性可以直接负向影响戒毒人员的复吸风险,也可以通过抑郁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压力知觉和抑郁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地负向影响戒毒人员的复吸风险.

  • 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作者:陈云祥;李若璇;张鹏;刘翔平

    目的:探索青少年同伴依恋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归属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以及母子依恋在中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同伴依恋问卷、学习中的归属需要满足量表、亲子依恋问卷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等测量工具,选取北京市八所中学发放问卷,有效被试2263人.结果:①同伴依恋对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加入归属需要满足作为中介变量后,同伴依恋仍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归属需要满足部分中介了同伴依恋对网络成瘾的影响.②母子依恋显著调节归属需要满足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只有母子依恋高的个体,归属需要满足才能显著预测其网络成瘾.结论:青少年同伴依恋可通过改变归属需要满足状态进而影响其网络成瘾发展,母子依恋则调节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 拒绝敏感性和抑郁在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余青云;张静

    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并分析拒绝敏感性和抑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拒绝敏感性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96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歧视知觉、拒绝敏感性、抑郁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②歧视知觉直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拒绝敏感性和抑郁在歧视知觉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间发挥中介作用.结论:歧视知觉是贫困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歧视知觉可以通过提高拒绝敏感性和抑郁进而增加贫困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 抑郁与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作者:刘诏君;孔繁昌;赵改;王亚丹;周博;张星杰

    目的: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纳入了符合元分析标准的文献40篇,共43个独立效应量,总样本量为41265,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进行整体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元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P<0.001).社交网站使用的测量指标的调节效应显著,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相关高,使用时间、活跃水平与抑郁相关较小,使用强度、使用频率和具体使用行为与抑郁无显著相关.年龄和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表明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有关,社交网站的测量指标是主要的调节变量.

  • 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

    作者:张玥;张冬静;熊琳;谷传华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友谊质量、独处偏好与大学生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手机成瘾问卷、友谊质量问卷、独处偏好问卷以及抑郁-焦虑-压力问卷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手机成瘾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友谊质量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独处偏好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②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而且能够通过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③手机成瘾影响抑郁的直接效应及友谊质量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均会受到独处偏好的调节,而独处偏好在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友谊质量是手机成瘾导致大学生抑郁、焦虑的重要桥梁;独处偏好是手机成瘾降低大学生友谊质量、诱发其抑郁情绪的催化剂.

  • 网络欺负与初中生非临床抑郁体验

    作者:大竹阳一郎;罗学荣;汪贝妮

    目的:探讨网络欺负与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nonclinical depression experiences,NDEs)频度、烦恼度之间的相关及传统欺负与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频度、烦恼度之间的相关.方法:选择中国湖南省五所初中学校学生,采用社区心理体验问卷、网络欺负量表和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调查初中生的非临床抑郁症状体验、网络欺负、传统欺负状况.结果:一共4360名初中生完成问卷调查:①网络欺负和传统欺负均正向预测NDEs的频度(β=0.22和β=0.24;P<0.001);②网络欺负和传统欺负均正向预测NDEs的烦恼度(β=0.21和β=0.23;P<0.001).结论:受到网络欺负或传统欺负的初中生更有可能体验非临床抑郁症状,更有可能感到痛苦.与传统受欺负者相比,网络受欺负者对非临床抑郁症状的频度、烦恼度预测水平低,但预测水平相当.

  • 外表拒绝敏感性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作者:邓衍鹤;陈云祥;胡业生;刘翔平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探索外表拒绝敏感性对躯体变形障碍的影响,以及外表社会比较和瘦身倾向在两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外表社会比较问卷、瘦身倾向量表以及躯体变形障碍自评量表,采用整班随机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向来自北京、四川以及安徽等地多所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有效被试875人.结果:外表拒绝敏感性、外表社会比较、瘦身倾向与躯体变形障碍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外表拒绝敏感性对躯体变形障碍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外表社会比较与瘦身倾向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外表拒绝敏感性既可直接影响躯体变形障碍,也可通过外表社会比较与瘦身倾向间接影响.

  • 教师表情线索和陈词类型对学前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作者:盛笑莹;王异芳;张优;苏竹青;肖晶

    目的:本研究在两位教师同样具备友善特质的前提下,考察儿童的选择性信任是否会受到老师表情线索和陈词类型的影响.方法:以180名4-6岁的儿童为被试,使用冲突信息源范式,在两位教师同样具备友善特质的前提下,研究了当学前儿童面对生活中道德两难问题时,教师的表情线索(严肃/微笑)和陈词类型(利己/利他)是否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信任.结果:①4-6岁儿童更愿意向微笑教师求助;②在微笑-利他陈词VS严肃-利己陈词两个实验条件下,4-6岁儿童对微笑-利他的支持率显著高于严肃-利己;在微笑-利己陈词VS严肃-利他陈词的条件下,4岁儿童对微笑-利己的支持率显著高于6岁儿童;③6岁儿童对严肃-利他的支持率显著高于4岁儿童.结论:结果说明儿童的选择性信任受教师的表情线索和陈词类型的影响,而且存在年龄差异.

  • 高积极倾向个体对情绪声音的注意偏向—消失的返回抑制效应

    作者:陈云云;晏碧华

    目的:探索高积极倾向个体对情绪声音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听觉版的线索-靶子任务范式,从返回抑制削弱的角度,在长SOA情况下考察了33名高积极倾向个体和27名低积极倾向个体对不同情绪效价声音的注意偏向(解除困难).结果:高积极倾向个体在正性和负性声音下,线索有效与线索无效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不存在返回抑制现象,表明高积极倾向个体对正性和负性声音均存在注意解除困难;而低积极倾向个体只在正性声音下存在返回抑制消失现象,即只对正性声音存在注意解除困难.结论:积极倾向高低不同影响个体对情绪声音的注意偏向,并且同时影响个体的信息接收广度.

  • 金钱激励延迟任务下抑郁症自杀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心理痛苦的关系

    作者:宋巍;李欢欢;郭婷;王湘;王淼

    目的:探索心理痛苦,特别是痛苦逃避预测重性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潜在神经电生理指标.方法:选取被试62人,包括抑郁自杀未遂组(MDD-SA,N=9)、抑郁自杀意念组(MDD-SI,N=24)和健康控制组(HC,N=29).所有被试填写BDI-Ⅱ(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TDPPS(三维心理痛苦量表)、BSI-W(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严重时)和BSI-C量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近一周),并采用金钱激励延迟(Monetary Incentive Delay,MID)范式对被试进行ERP检测,关注结果反馈阶段所诱发的FRN和LPP波幅.结果:MDD-SA组的BSI-W、BSI-C、TDPPS总分和痛苦逃避维度分显著高于MDD-SI和HC组.奖励条件下接受负反馈时所诱发的FRN波幅值与痛苦体验得分显著负相关,接受正反馈所诱发的LPP与BDI-Ⅱ得分显著负相关.中性条件下接受正反馈所诱发的LPP与BDI-Ⅱ、TDPPS总分、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得分显著负相关.接受正反馈时:MDD-SA组惩罚条件所诱发的LPP波幅>中性条件;MDD-SI组奖励条件所诱发的LPP波幅>惩罚和中性条件,但惩罚和中性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HC组奖励条件诱发的LPP波幅>中性>惩罚条件.结论:痛苦逃避得分可作为区分高自杀风险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行为学指标.惩罚条件下的LPP的波幅可能是与痛苦加工过程密切相关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 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自发脑活动水平与认知功能关联研究

    作者:胡茂林;唐劲松;廖艳辉;李宗昌;贺莹;宗小芬;陈晓岗

    目的:探讨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发脑活动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招募42例未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及3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检测受试者自发脑活动.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以及数字广度、词语流畅性、Stroop及连线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等认知测试评定患者症状及认知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左侧尾状核fALFF升高(P<0.05,AlphaSim校正);右侧尾状核及双侧豆状核fALFF值、右侧尾状核和左侧豆状核ReHo值有升高趋势(P<0.005,AlphaSim校正后P<0.1).患者组认知测试成绩均较对照组差(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右侧尾状核fALFF与数字广度成绩呈负相关(r=-0.530,P=0.02,Bonferroni校正);患者组左侧尾状核fALFF与词语流畅性呈正相关趋势(r=0.333,P=-0.038,Bonferroni校正后P<0.1).结论:纹状体自发脑活动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及认知损害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 品行障碍的脑成像研究

    作者:宋平;赵辉;张卓;杨波

    品行障碍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精神障碍.脑成像为理解品行障碍青少年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品行障碍患者前额皮层、杏仁核、脑岛等区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结构和功能连接特点.品行障碍有关的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了患者在刺激强化学习、情绪识别、共情以及决策等方面的发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品行障碍青少年的脑结构和功能差异,结合基因、生物化学基础、认知、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来探究品行障碍的发展机制,并运用脑成像技术测量心理干预对品行障碍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影响,这有助于治疗品行障碍和青少年罪犯.

  • 青少年焦虑与抑郁的共同遗传基础

    作者:钞淼;陈杰;李子旭;李新影

    目的:探讨青少年焦虑与抑郁是否有共同的遗传基础.方法:以北京双生子研究数据库中年龄11-17岁(平均数=14.07,标准差--1.80)的714对同性别双生子为对象,采用自评问卷测量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①双变量遗传分析模型显示,焦虑与抑郁的遗传相关显著,非共享环境相关也显著.②青少年焦虑与抑郁的表型相关由共同的遗传基础解释的比例为63.22%,由共同的非共享环境解释的比例为36.78%.结论:青少年的焦虑与抑郁主要由共同的遗传基础解释.

  •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顾雯;刘真;苑广哲;安媛媛

    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ET)是目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效的心理疗法之一.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VRET)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新兴治疗手段.由于具备传统暴露疗法所欠缺的真实性、实用性、独特性和隐私性等优势,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受到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外运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对不同类型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其与传统暴露疗法的比较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从本土化、提高相关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及增强浸入感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展望.

  • 基于社区的自助式国画学习小组对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

    作者:尹若月;修代明;何丽

    目的:本研究意在探究自助式的国画学习小组对提升失独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体现及其疗效因子.方法:在北京招募有独生子女去世经历的父母26人,在社区为他们开展为期半年的国画学习小组活动.活动结束后,20位参加学习的失独父母自愿接受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国画学习小组对失独者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改善生理症状;体验积极情绪;调整负面情绪;提升认知能力;调节不合理信念以及重获生命意义.具体的疗效因子为:艺术实践需要专注沉思;艺术审美带来积极体验;艺术创作帮助情绪表达;文化内涵促进人生感悟;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同;自助小组促进人际互动;社会支持增加复原力量.结论:基于社区的自助式国画学习小组形式能够提升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 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合并计算机认知矫正效果观察

    作者:张春玲;丁军;殷宏禄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1例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药物治疗组(42例)与计算机认知矫正合并常规药物治疗组(39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继续应用原药物治疗方案,合并治疗组在采用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使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在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但合并治疗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幅度明显要大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均<0.05).结论:对于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使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 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个案的过程分析:语言反应模式角度

    作者:艾小青;张骏;曹玉萍;张亚林

    目的:关注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过程中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言语行为,来探讨①行为治疗过程中,参与者双方语言反应模式的类别及其变化;②治疗师何种语言反应模式能引起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探索,初步从言语行为层面来探索来访者如何形成并维持新的行为模式.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立意抽样法获取一例精神分裂症来访者的行为治疗过程的视频音频资料,将其整理为会谈脚本,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该案例行为治疗的过程.结果:本案例行为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运用较多的解释、反映、建议和确认等语言反应模式,而来访者则运用较多的揭露、承认等语言反应模式.治疗师探索式反映的语言反应模式,能够较多地引起来访者的认知-行为探索和情感探索.结论:在本案例行为治疗的不同时期,治疗师和来访者语言反应模式的主要类别不同,在言语行为层面,治疗师探索式反映的语言反应模式能较多地引起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探索,提高其治疗参与度,有利于来访者形成并维持新的行为模式.但来访者的治疗性改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