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膀胱肿瘤腔内手术方法的选择
摘要: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肿瘤腔内不同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58例及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UVBT)113例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情况,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TUVBT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TURB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TUVBT组有易于操作、术中视野清晰的优点.其余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TUV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较TURBT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情况
目的:分析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65岁以上患者700例,均使用DPP-4抑制剂(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西格列汀或利格列汀).分析DPP-4抑制剂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700例老年患者中,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共278例(39.71%).5种DPP-4抑制剂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利格列汀的315例患者中,有123例(39.05%)合并中度肾功能不全,53例(16.83%)合并重度肾功能不全;利格列汀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的占比高(176例,63.31%),多于其他4种药品(P<0.01).血糖控制欠佳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主要应用利格列汀(100例,65.36%)和西格列汀(39例,25.49%).结论:在DPP-4抑制剂中,2型糖尿病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65岁以上患者主要应用利格列汀,其中血糖控制不佳者多应用利格列汀和西格列汀,符合目前指南推荐.
-
1型糖尿病儿童应用快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目的:评估快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在14岁及以下1型糖尿病(T1DM)患儿中应用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满意度.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于多家医院门诊治疗的14岁及以下T1DM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同时进行FGMS监测血糖及自我血糖监测(SMBG),分析FGMS的准确性.试验结束后填写使用感受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共收集FGMS与SMBG配对数据1568对.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两者正相关(r=0.942,P<0.001).总体FGMS与SMBG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RD)为14.23%[95%置信区间(CI)13.64~14.89].共识误差栅格分析显示,FGMS与SMBG的配对数据在A区和B区共占99.49%.有3例患儿的传感器提前脱落.FGMS使用满意度综合评分为4.43分.结论:FGMS在本地区T1DM儿童中应用的准确性、安全性及用户可接受性均较高,使用便捷,可减少患儿疼痛,且准确性不受受试者的特征影响.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儿童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 准确性 -
不同体质指数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早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临床初次诊断为T2DM的年龄≤35岁的患者287例,按BMI不同分为超重组(BMI≥24 kg/m2)190例和非超重组(BMI<24 kg/m2)9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超重组患者以男性为主,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超重组(P<0.01).超重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 h 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酸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肌酐(SCr)、血尿酸(UA)水平均高于非超重组(P<0.01);超重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非超重组低(P<0.05).结论:超重的早发T2DM患者发生高血压、NAFLD的比例高,肝肾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功能紊乱较严重.
-
以奥沙利铂为主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接受奥沙利铂为主要方案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以针对性地对临床作出预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使用以奥沙利铂为主的TACE的HCC患者的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本次入院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不良反应及用药情况.依据TACE术后发热与否将患者分为发热组和未发热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213例患者,发热组41例,未发热组172例,平均(58.1±11.6)岁.术前ALT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值是1.013(95%CI 1.000~1.026,P=0.047),术前纤维蛋白原(FIB)的OR值是1.005(95%CI 1.001~1.008,P=0.007),术前Na+的OR值是1.125(95%CI 1.012~1.252,P=0.029),术前发生AFP异常(AFP>20 ng/mL)的OR值是3.118(95%CI 1.293~7.521,P=0.011),TACE术中奥沙利铂使用剂量的OR值是1.018(95%CI 1.004~1.033,P=0.01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T、FIB、Na+、奥沙利铂使用剂量、注入碘油量的曲线下的面积值(area under curve,AUC)为0.5~0.7,截断值分别为28.5 U/L、2790 mg/L、144.5 mmol/L、125 mg、6.5 mL.结论:TACE术前的ALT、FIB、Na+、AFP水平以及术中奥沙利铂使用剂量是患者发生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
基于单中心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6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rank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因素.结果:36例患者中位年龄62(36~79)岁,男性22例(61.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35例(97.2%),有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25例(69.4%).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0~1分3例(8.3%),2分5例(13.9%),3分13例(36.1%),4、5分共15例(41.7%).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3年OS率为49.2%.5例患者接受西达本胺治疗,1例为完全缓解(CR)后复发,经GemOx方案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再次获得CR;另4例均为一线治疗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PD),二线治疗的同时联合西达本胺口服,其中1例出现疾病稳定(SD),3例死亡.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多浆膜腔积液(P=0.05)、C反应蛋白(CRP)>40 mg/L(P=0.001)、中性粒细胞升高(P=0.004)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40 mg/L[(HR=9.185,95%置信区间(CI)2.599~32.462,P=0.001]、血小板(PLT)<150×109/L(HR=3.851,95%CI 1.328~11.167,P=0.013)、多浆膜腔积液(HR=3.054,95%CI 1.105~8.438,P=0.031)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AITL患者预后差,CRP>40 mg/L、PLT<150×109/L、多浆膜腔积液是其独立风险因素.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多浆膜腔积液 西达本胺 预后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帕利哌酮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帕利哌酮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完成4周治疗及随访者为70例.研究组给予帕利哌酮及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帕利哌酮及伪刺激治疗,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基线)、治疗2周、治疗4周给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疗效,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79.4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5.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末、4周末时两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及一般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分及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可增强帕利哌酮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尤其在改善阳性症状中有更大作用,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介入超声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介入超声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相关性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相关性肝脏疾病需明确病理诊断及治疗的患者55例,超声引导下行病灶穿刺活检、抽吸及置管引流等操作,观察并记录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及患者并发症.结果:18例实质性肿块及4例弥漫性肝脏肿大的穿刺活检中,病理诊断恶性肿瘤16例,良性病变6例,诊断符合率100%;对33例48个囊性及囊实混合性病灶行穿刺治疗,穿刺抽脓15例次,置管33例次,其中治愈31例、好转2例.仅1例肝脓肿患者穿刺置管后发生恶心,未作处理.结论:介入超声对艾滋病相关性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方便、有效的特点,且医护人员术中易防护,患者治疗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首选诊疗方法.
关键词: 介入超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肝脏疾病 诊断治疗 -
体外冲击波对Quinnell分级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Quinnell分级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局部封闭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各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定及手指捏力评估,并进行总体有效率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DASH评分、手指捏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局部封闭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冲击波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与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DASH评分低于冲击波治疗组和局部封闭治疗组(P<0.05);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DASH评分低于冲击波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捏力改善优于冲击波治疗组和局部封闭治疗组(P<0.05);冲击波治疗组与局部封闭治疗组患者捏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局部封闭治疗组(83.33%)及冲击波治疗组(7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冲击波治疗对于Ⅲ~Ⅳ级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疗效不佳,与局部封闭联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
北京市部分社区人群中吸烟、戒烟情况调查及其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吸烟、戒烟与中老年人群椎体骨折的关系.方法:对3403例参加北京市肺癌早期筛查项目的社区人群(42~72岁)进行吸烟、戒烟情况调查.在低剂量胸部CT扫描的侧位定位像上,采用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法对T4~L4椎体进行骨折评价.分析椎体骨折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椎体骨折阳性率差异;比较不同吸烟指数、戒烟年限人群的椎体骨折阳性率差异.结果:共有703例研究对象(20.7%)发现1077个椎体骨折,其中T12、T11、L1骨折数量占前3位,1级骨折占92.3%.年龄<65岁的各年龄段人群中,男性椎体骨折阳性率高于女性(P<0.001);年龄≥65岁的男女性间椎体骨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组、戒烟组椎体骨折阳性率分别为23.3% 、21.8%,均高于非吸烟组(1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重度吸烟组椎体骨折阳性率分别为19.2% 、27.7% 、23.2%,中、重度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戒烟<5年、5~10年、>10年组椎体骨折阳性率分别为23.1% 、19.9% 、23.1%,其中戒烟<5年组与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吸烟指数≥200年支及戒烟5年内的椎体骨折阳性率升高,应加以关注.
-
托伐普坦对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比较传统利尿剂联用与不联用托伐普坦在治疗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失代偿心衰时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探索托伐普坦对慢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慢性失代偿期心衰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是否联用托伐普坦,分为标准治疗组(n=68)及托伐普坦组(n=47).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内记录患者体质量,计算血清渗透压,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衰再住院率、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托伐普坦组患者的体质量及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托伐普坦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标准治疗组(P<0.01),心衰再住院率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托伐普坦可改善慢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平均住院时间及心衰再住院率,不影响患者的非致死性心梗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